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11:5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县、镇两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责权,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正确处理县、镇两级预算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二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三是确定各级预算收支平衡办法;四是明

确各级预算管理权力和责任。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县、镇两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年的提高到年的。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年的提高到××年的,绝对额已突破亿元,年均增长。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

⒈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改革,超过省核定的退税基数外的出口退税,我县财政将负担。由于近年来我县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较快,从××年,出口贸易增幅分别为、、、,呈连续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年县财政要承担财力亿元。预计以后年度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均在以上,由此出口退税绝对额过大,且财政收入获得的财力增长远远抵不过出口贸易增长带来的退税数额的增长,造成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巨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县镇利益分配格局,对县镇财政体制的设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⒉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年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通知》(浙政发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这是继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又一次财力调整,根据该财政体制,原属我县的钱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部上划省级。因此××年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万,这对现行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

⒊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年农村税费改革初出台时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年再出台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又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万元,这为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镇(街道)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也显而易见,这又对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适应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

⒈推进城市化,加快一流县城建设的需要。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随着“两个一流”目标的确定,和“一主三副二群”县域城市体系的基本确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要求县财政集中财力加大对县域中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的需求也日益增

多。据统计:—××年—月,我县对县域中心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累计已达亿,其中财政安排亿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要求县财政加强调控,提供更多财力支撑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⒉贯彻“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应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总目标,运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三有一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改革,重点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困难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大社保体系的构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⒊贯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上级对教育、卫生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改革要求,在教育上,我县已确立“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公共卫生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深入贯彻。因此,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共同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需要对现有县镇财力分配格局作适当调整,以确保上级相关改革政策顺利贯彻到位。

(三)促进镇街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需要

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影响,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镇与镇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欠发达的山区镇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由此带来可支配财力较少,四个山区镇地域面积占全县,辖区人口占全县的,但组织收入只占全县镇(街)的。虽然在前轮体制中作了适当倾斜和平衡,但积累性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策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财政工作上,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重新确定财力分配和转移支付格局,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发达镇(街)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有更多的财力贡献。

⒉收入级次划分尚不准确合理。一是县行政中心迁址给县城中心带来无限商机,推动了三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但由此部分镇(街)因利益驱动,各自出台一些奖励政策,从县内其他地区“引进注册”房产企业,既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造成县镇两级政府可用财力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预算的严肃性;三是技术原因,未能将国税部门征收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镇参与体制分成收入,使该部分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在对镇的财力分配上得不到体现。

⒊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设置尚不对称。年县府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后,将原城区的三个镇调整为四个街道,在财政结算上作为过渡仍参照镇财政体制,这对于街道职能的顺利实现、城区维护管理和城市社区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事过年,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街道与镇之间行使政府职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存在街道事权与财权设定不对等;即使街道之间,在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财力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事权也不尽一致,如果县里不作调控将不利于街道间平衡、协调发展。这种事权分配上差距导致的不合理,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予以解决。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县、镇(街道)的财力分配、事权的划分和既得利益的调整,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调整方案中存在着许多改革难点,主要有:

(一)事权和财权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

事权和财权关系问题上,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及管理权限,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前几轮的财政体制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这个一直困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县镇两镇政府的事权不清,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缺乏科学依据。一是街道的事权与财权如何界定。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政府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街道居民工作,搞好社区管理与服务,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保持基层的稳定,财政应保障其支出的需要。但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否必须通过设立街道一级财政的方式来解决?二是目前我县已确立了“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在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仅仅规定了由县、镇(街道)共同负责办学和管理,对事权和职责未作具体的划分。三是××年国家出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后,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财政负担,县、镇两级如何合理分担等。上述未确定因素都给县、镇如何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调控与激励如何进一步科学设置

激励与调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激励政策需要较大的财力分配来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财源,节约支出的积极性,满足镇街对财力分配上较高的期望值;而实现全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又必须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公共财政向全社会覆盖的支出需要。激励政策的实施能通过发挥镇街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综合财力,使增强县级调控能力得到财力保证,同时县增强调控能力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使全县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激励政策和调控政策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成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三)引导和监管如何进一步有效把握

镇财政作为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应向同级人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镇财镇理”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其主要起到业务指导作用。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同级人大对预算早编、细编、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以强化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镇人大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财政监管,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追踪、监管评估机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尚待破解的难题。如何通过业务指导、制度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把,财政预算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县、镇财政急需共同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县对镇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确定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要求,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在此基础上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坚持发展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保障镇级财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积极性,并最终建立健全分税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增强县级调控能力,适度把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面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向社会保障转移等因素,都需要县级财政拥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主要是提高县级机动财力的可支配和支出效率,其主要形式是在保证镇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增量财力分配来增强县财政调控能力。根据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分配,建议镇级财力占全县比重以为宜。增加的县级财力应全部用于对政府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税费改革等所需支出,在财力分配中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重点保证。同时为统筹城乡平衡协调发展,对镇街超收分成实行统筹金制度,专项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及镇街“以丰补歉”等支出。

(二)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的县、镇财力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个完整的原则。只有效率优先,经济得到发展,效益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强,可供分配的地方财力大大增加,才能有条件兼顾公平,并从先富达到共富。只有兼顾公平,协调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原则也与我县确定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相一致,在实践中必须将镇街可用财力的分配与其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挂钩,合理划分收入级次。根据“保强争优”的原则,对镇街上解的财政收入实行上解返还等的收入贡献激励政策。同时根据“统筹发展”原则,核定镇街财政支出基数,并按镇街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贡献、财政保障规模等指标,按一定的权数综合后,分配给镇街基本发展资金,以促进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调整镇街事权和财权。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机制的核心与基础。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也必须对镇街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界定。具体包括街道财政体制的设定、教育及公共卫生及出口退税负担等方面。

对街道实施过渡性财政管理体制。从我县实际来看,街道正处于转轨期,各街道经济发展情况、所处地理位置都不同,其承担的政府职责也不同,因此,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街道实际,实行过渡性财政体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提取其机动财力的一部分,作为统筹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有关公益性、基础性基本建设项目,使街道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准备。通过采取这种较为规范而又灵活的管理办法。

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对镇街范围内义务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镇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在县镇财力分配中,为确保镇街义务教育、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可由县镇两级共同承担,并以支出基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确保。

根据出口退税负担情况,建立外贸转型县镇联动机制,对超基数的出口退税,县镇两级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同时县镇两级着眼于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区别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镇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支出,以及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保护等建设资金。同时县对镇要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支出水平不低于税改前的原则,加强对镇街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五)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将预算外资金科学地纳入镇财政综合预算范畴,实现综合预算分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积极推行“阳光工程”,不断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财政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健全镇财政财务内控制度,严肃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细化管理,责任到人,对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权限,并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建账登记、定期清查、资产处置、专人管理等规定制度,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镇人大和县财政部门及要定期审查镇街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实质性审查,确保镇街财政依法理财、健康发展。以逐步建立完善镇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估考核。

第二篇: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6-07-10 08:45:10 来源:

●石杰琳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是县乡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原则和方式。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没有再作新的规定。实际工作中,各地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大体形成三种类型:一是财政财力较好的县(市、区),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收与支全部由县财政负责;二是县级财力基本可以收支平衡的,实行的是“分灶吃饭”的管理办法;三是把分税制的体制完全延伸到乡镇财政,“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收支基数,实行定额缴补,超收留用”的管理办法。以上这三种财政管理类型,其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实效性,但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县乡财政管理都发生新的变化。为此,县乡政府都应制定新的工作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

明确新阶段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从调查情况看,免征农业税后,多数乡镇财政收入的财源不稳定基本上是入不敷出。

为此,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断提高乡镇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县级政府要统筹兼顾,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逐步解决各乡镇之间因财力差距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矛盾和问题,推进基本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促进各乡镇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县级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一是实行鼓励型财政体制。为鼓励乡镇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政策设计和体制制定要向乡镇倾斜。二是按公共财政要求,提高乡镇的自我保障能力。在确保乡镇刚性支出的基础上,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乡镇财力不足的问题。对农村的社会救助对象,要逐步完善救助体系。对乡镇的社会事务,该纳入公共财政承担范围的,统一制定标准,尽力给予承担。对必须支付的社会公益事业长期性项目支出,要分清类别,制定标准,尽力给予支持。三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不给乡镇政府施压,不要求乡镇政府搞项目资金配套,不安排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从而建立一个既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又相对稳定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实行“乡财县管乡用”

现在各地普遍实行了“乡财县管”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四权不变”原则:即乡镇财政预算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在此前提下,可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报账管理方式。调研中,基层财政工作者建议,在具体运作上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撤销乡镇财政所预算会计岗位,在县财政局设立乡镇财政管理中心,从乡镇财政所抽调人员到该中心工作,成立相应的几个柜组,分别负责乡镇的预算编制和财务报账工作。二是将乡镇预算会计人员收归县财政局,然后由县财政局向各乡镇直接委派会计,实行支出监督前移,通过网上审核方可支出。这样有利于加强乡镇财政收入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经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完善县乡财政体制

县乡财政体制的核心是收支基数的核定和结算办法的确定。确定这两项数字要充分考虑到乡镇税基窄和税源不稳定因素,还要考虑到,近年国家对五项重大税收体制进行调整,基本上属共享税的体制因素,同时还应考虑到乡镇没有征税机构、征税人员和征税手段的工作现实情况。为此,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国税、地税任务不下解到乡镇,乡镇承担适当的财政收入任务;其二,国税上收县里,地税和财政收入任务继续下解到乡镇。不管采取哪种体制形式,都必须处理好以下这几种关系:一是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二是刚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的关系;三是抓财源建设的县乡分配关系;四是支出标准与实际工作需求的核定关系;五是重点项目支出与一般预算支出的关系。总之,要在保证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收入基数和公共支出的范围和标准,量入为出、量体裁衣,视财力状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支出标准。

各项政策措施必须配套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及配套改革。主要有: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县乡财源建设。对新增税源,可按实得税收的10%进行奖励,对当年完成财政收入和税收任务的可按5%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则要按同比例扣减补助。二是规范支出行为,统一制定支出标准和范围,实行审核报账制,最后由财政集中支出。涉及到乡镇的公路养护费和人均计划生育经费必须全部下拨到乡镇,并投入实际运用(这两项资金多年来很少落到实处,乡村道路养护因无经费落实成为空设机构,而乡镇计生办招募的大量临时工全靠收取罚款和超生费来支付工资)。三是对经济发展较快且财力有盈余的乡镇,要限制其对财政资金的自由裁量权和财政支出方向,使其为群众兴办更多的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发展滞后、有债务的乡镇,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外,还要帮助其招商引资,努力增加地方税务和财政收入,积极化解原有债务。五是实行事业单位经费改革,取消职称工资,只发基础工资,将职称工资变为事业经费,将工作目标定性、定量,然后核定经费并实行挂牌竞争承包,从而激活事业单位这潭死水,提高工作效率。六是对工作运转经费、专门的项目经费、转移补助经费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支出规范,加大监督和核查力度,实行真正的财务公开,确保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三篇: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体会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体会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体会2007-02-02 21:54:1

3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我县加快县镇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集中支付、会计核算、政府采购和国资管理“五个一体化”改革,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规范效能的财力支撑。同时,实施村财镇管,全面推行村组代理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提高村组财务管理水平和全县财政综合调控能力。1-9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下同)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镇级全口径税收收入21863万

元。

一、财政改革做法及成效

按照“预算县镇共编、资金集中支付、财务分级核算、政府统一采购”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理清乡镇财权、事权,明确乡镇的收支范围和超收分成比例,极大地提高了各镇培植税收财源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增收节支,全面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一)深化收入管理改革,建立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机制

一是实施预算县镇共编。坚持“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合理界定县镇两级事权、财权和收支范围,将县、镇两级财政的收支情况纳入总体预算,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实施预算县镇共编。

二是实施镇级会计集中核算。建立镇级财政单一账户体系,注销镇级部门银行账户,把部门资金归入会计集中核

算中心统一管理,实现统收统支,镇级财政资金结余全额在会计核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镇级所有支出均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实行支付直达,对项目资金严格按项目进度和审批额拨付给业主;对业务支出,按实际发生额拨付给供应商;对部门开支实行报账制。

三是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健全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非税收入全额缴入收付中心,纳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管理。所有财政性资金由国库统收统支,实现资金收支直达,增强全县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调节资金余缺的调度能力。

四是强化税收征管。建立了县、镇两级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制定了协税护税奖惩激励机制,与各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签订协税护税协议,加强涉税项目的信息沟通衔接,严格实行先证后税,全面建立协税护税网络体系和目标管理体

系,促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加强税收征管的执法力度,堵塞税收征管流失漏洞,严禁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

(二)深化支出管理改革,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支出体系

一是保障社会公共需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服务服从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1—9月,财政共安排各项公共支出达2733万元,增长%;累计完成教科文卫事业支出9551万元,社会保障支出3213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出142万元,切实加大公共支出力度。同时,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逐步提标扩面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是支持“三农”建设。1—9月,累计投入农业发展资金65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100%。“三农”资金投放坚持“五个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和农业教育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建设倾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是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1—9月,工业项目扶持资金支出1646万元;工业港建设支出1071万元;城市基础设施支出2507万元;重点镇建设支出743万元;“三农”支出5851万元。以上五项共计投入118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四是努力化解镇级债务。不断强化“减债也是政绩”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减债目标责任制和债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经营国有资产还债、争取银行积累还债、经营城镇还债、镇级超收分成还债、依法追偿债务还债等措施,努力化解镇级债务。1—9月,全县财政安排资金化

解镇级债务650万元。

(三)加强村组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村组财务管理水平

自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村组代理会计核算改革试点,全县14个镇均组建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中心”内设村、组代理核算专柜,并全面实行村、组会计委派制度,由县财政局、农发局按程序选拔、委派会计,专职从事村组财务管理,取消村会计和出纳,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村社两级一律使用《郫县村社集体经济专用收据》,实行钱、账分开管理,村社各项资金交由专职出纳管理,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集体资金,不得以收抵支、坐收坐支,不得隐瞒收入,不得公款私存私放。同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各村组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代表群众审查收支凭据,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村组财务管理公开、透明,有关村社财务问题的上访案件明显

减少,干群关系得到缓和,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首先对县级机关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造册、建档(下一步将国资统一管理工作延伸到各镇),并全部移交县国资办。国资办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所占用机关出具授权管理书,实行授权管理,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委托经营。同时,进一步加强国投公司力量,对全县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内部机构和管理制度,为城镇建设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目前国投公司已融资6000万元,在国家开发银行获取授信贷款2亿元,主要用于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城市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几点体会

财政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

地增收节支,提高财政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不断创新理财观念,充分利用财税杠杆,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着力加强财源建设。要管财,首先要聚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和粘合作用,实现以财生财,壮大税收财源。一是抓招商引资促新增财源。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以经营性土地预期收益抵押采取bt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工业集中发展区载体建设,并实行财政先期投入解决项目拆建安置问题,筑巢引凤,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实现全方位、多渠道招商。1—9月,全县共引进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147个,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亿元。二是抓企业扶持促主体财源。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以及对

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政府贴息贷款支持,服务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家,其中有22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全年有3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新增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5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一直保持37%以上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依然是我县财税收入的主体。三是抓城市经营促即期财源。严格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区现有闲置、可置换土地进行统一征用,建立土地储备库,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1—9月,全县共出让土地111宗,面积为1981亩,实现土地收入万元,实现土地收益万元。建安房地产企业实现税收14718万元,占地税收入总量的%,同比增长%,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强化税收征管。一是建立完善财税部门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强化收

入计划管理,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开展个体零散税收代征工作,严格先税后证,确保应征税款足额征收入库。三是加大重点税源管理,对纳税大户进行跟踪检查,稳定税收。四是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以查促管,以查增收,努力做大财政增收盘子。

(三)强化财政管理各层面改革。一是狠抓财政体制层面改革。理顺镇乡事权、财权,进一步明确县镇两级财政管理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各镇“加快发展、自求平衡”的积极性。二是狠抓预算编制层面改革。通过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加大预算内外财力集中调控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缓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压力。三是狠抓预算执行层面改革。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入一个“笼子”装,支出一个“漏斗”出,减少财政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确保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四是狠抓财政分配层面改革。各类专项资金分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狠抓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预算约束管理,把通过调结构节约的资金和新增财力,重点安排在招商引资、项目促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重点镇建设、社会保障、“三农”工作和化解镇级债务上,不断巩固和提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财力保障水平。

第四篇:对辽宁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对辽宁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摘要:文章总结了辽宁现行市管县下的财政状况,分析了省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管县财政体制运行模式,包括一般收入划分体制、共享收入划分体制、支出划分体制、转移支付及补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省管县;财政体制;财政转移支付

一、辽宁现行市管县下的财政状况

(一)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税源分布不均衡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经济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体制的转轨,在全国的排名逐渐走下坡路,目前已经和先进省份之间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而辽宁县域经济同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从总体看,辽宁县域经济规模依然偏小,比重偏低,财政自给率低。2009年,辽宁省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人平均仅为一般预算支出的46%,另54%要靠上级补助维持正常运转,财力基础相对薄弱,对省市级预算依赖性强。

(二)县级财力自给率低,财政困难从县乡财政与省市级财政关系看,省、市级政府在中央财政集中一部分财力的基础上,对共享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进行了分成,又对县乡财力进行了集中,县乡基层财政收入比重一般为20%左右,可供支配的财力过少。省级以上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很少,基本由县乡财政负担。在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上,省、县、乡分别为11%、9%、78%,而美国在中央、州、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为6.2︰48.3︰45.5,法国中央政府分担68.4%,奥地利中央政府占67%,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因此,辽宁省的这种体制下容易形成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情况。

(三)各地区财力差异大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辽宁各县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21倍。中部地区县经济规模是西部县的2.73倍,是东部地区县的2.25倍。二是辽宁各县的经济效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均GDP最高的县是人均GDP最低县的8倍。中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37倍,是东部地区的1.56倍。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辽宁各县的经济效益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县人均实现财政收入是西部县的2.1倍,是东部县的1.5倍。

(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较多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专项转

移支付资金存在管理的先天不足,辽宁省和全国一样,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一是项目安排缺乏透明度,或因为项目前期的论证不足,导致项目低效或无效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二是资金分配具有随意性,目前并没有一套很科学的方法准确计算项目所需的资金额度,造成资金超额列支,使用随意,甚至流失严重;三是挪用、截留、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各级政府或政府各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协调性很差,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问题。

(五)个别地区存在“市刮县”、“县刮乡”的现象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一些地级市本身城区的经济体量较小,靠自身财力不足以每年拿出几个亿的资金养地级市一级的庞大机构,只好向下面的县市“抽血”,对上则截留各种资金。

二、辽宁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有利影响

1、增强了省级统筹发展和宏观调控能力。省里可以有更大的资金调度权和把握全局发展、协调理顺各种关系,对于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县乡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增加了县级的话语权。县与省对口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无疑会增加县的话语权,使县乡所关切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省汇报反映,纳入省的议事日程。

3、消除了“市压县”、“市刮县”的现象。省管县,去掉了地级市这一中间层,对于财力弱小的地级市所辖县(市)而言,可以消除“市压县”、“市刮县”的现象,增加县级的财力。

4、提高了办事效率。省里的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补助资金将直接分配和下达到县,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不利影响

1、增加了省级财政的负担。在过去的财政体制下,省、市、县之间的收支划分、项目报批、补助申请、收入分配等都由市一级对省办理,省级财政只需面对十几个地级市。而运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后,同省级财政部门单独算账的主体一下子增加了四十几个,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同时,县(市)的资金日常使用情况也要由省进行监督,同样会耗费省里很多精力。另外,由于一些县(市)距省城较远,往来增多,难免增加财政管理成本。

2、“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行政体制可能会发生冲突。

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市县关系难以协调,与现行法律规定也有冲突和矛盾。二是实行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后,市对县(市)的财政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报表汇总等方面,这些职能都是软约束,缺乏硬指标,工作开展难。三是市级承担的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难以得到补偿。如对涉及多个县(市)的抗旱排涝、卫生防疫、科技推广、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手段,事业经费支出难以统筹到位。

3、不利于财力弱小的地级市的发展。对于自身财力较弱的地级市而言,由于原来可以利用市管县(市)的便利使资金分配更多的向城区建设倾斜,而省管县后市不能再从县(市)获得利益,无疑会增加这类市的财政困难。

4、给县级财政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的省管县财政改革还没有真正涉及行政体制问题,在行政关系方面,市与县仍属上下级关系,市将继续履行部分财政监管职能及其他职能。这样,县(市)既要主动维护使用对省一级部门的话语权,还要维护与市领导部门的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哪方面都不能忽视,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辽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选择我国目前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从已经实行和正在运行的省管县情况看,大体有行政管理型、全面管理型、补助管理型三种类型,辽宁省也在一些县实行了省管县的试点工作,并不断的总结着经验。

(一)全面管理型模式 根据2009年6月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精神:到2012年底前,力争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全面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先期需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纳入改革范围。省管县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使目前的市、县在财力上脱勾,让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根据中央精神,辽宁省管县财政体制应选择全面管理型模式,即由现在的补助型向全面管理型过渡,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均实行省对县直接管理。

(二)有重点、有步骤的全省铺开 根据辽宁省自身的情况,应先在条件符合的地区推进全面型的财政省管县体制,如在除沈阳、大连、鞍山之外的其他地区率先推进省管县,使市和县平等面对省财政;

时机成熟时可以在沈阳、大连、鞍山也推行财政上的省管县,在一些地区推行行政上的省管县。

(三)适当增强省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省级要提高自身的统筹和宏观调控能力,以平衡、协调、监督跨区域的收入、支出、债务及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真正能够合理配臵资源,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地方财力。同时,权力下放和管理监督要同步进行,防止出现资金滥用和腐败问题。

(四)努力提升县级自身的发展的能力 省管县意味着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其核心是谋求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要求县(市)级应努力提升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只有自身具备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总体财力增长的能力,才能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四、辽宁省管县财政体制运行模式

(一)一般收入划分体制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中央返还跨省总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哈大铁路建设期间的税收,省级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收入。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属地管理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40%、个人所得税40%、营业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市级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收入。县(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属地管理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40%,个人所得税40%,营业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县(市)级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收入。

(二)共享收入划分体制 共享收入全部下放到市县,形成市县的固定收入,重新划分省市收入。原省市共享收入实行总额分成,省对市上解财力增量部分实行40%返还。上解收入按2008年各市上解基数和2006年至2008年共享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确定。2009年省对各市的基数,各市基年上解基数占基年省市共享收入的比例即为分成上解比例,一市一率。省对各市上解的共享收入实行增量的40%返还政策,即本年上解数减上年上解数乘40%。

(三)支出划分体制 省级财政支出包括省级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安、教育、科技、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环境、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管理、金融监管、地震灾区重建支出、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其他支出、省对下的转移支出等。市级财政支出包括市级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安、教育、科技、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环境、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管理、金融监管、地震灾区重建支出、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其他支出、省对下的转移支出等。县级财政支出包括市级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安、教育、科技、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环境、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物资管理、金融监管、地震灾区重建支出、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其他支出、省对下的转移支出等。

(四)转移支付及补贴除按规定需市统筹外,对县的补助金一律补助到县。以2009年为县上解省共享收入“增量返还”决算数为基数,2011起省对各县实行定额财力补助;将县上划中央的两税返还系数提高到1︰0.5,相应增加的返还财力由省和市各负担0.2和0.1,省承担的部分通过省对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参考文献:

1、陈纪瑜,阳敏,张宇蕊.财政体制改革模式探讨——以湖南为例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2、张敏.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创新[J].财贸经济,2002(6).4、赵石磊.由控制向均等的倾斜——转移支付结构变动的路径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7).5、全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性行业可持续发展[J].辽宁经济,2006(5).(作者单位:沈阳大学计财处)

第五篇: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永善县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永善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永政发〔2005〕203号)精神,为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按照云南省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以及省、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要求,中央、省、市要求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试行“乡财县管乡用”,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实行乡财县管改革是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需要。

我县大部分乡镇经济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自求平衡的基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随着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的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等,乡镇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弱化。与此相适应,乡镇财政运行和管理的条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财政收入萎缩,且乡镇间收入差距较大,乡镇财政支出功能减弱。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使之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职能相适应。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是促进各乡镇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理顺县乡分配关系,保障乡级的必要支出,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需要;是适应农村综合改革新形势,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遵循积极稳妥、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逐步建立规范的县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随着县级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确定的原则对乡镇财政体制再进行逐步调整。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新形势,为促使财力资源在乡镇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从2006年起,对各乡镇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短收扣减补助收入、超收部分县级集中、建立激励机制、适度转移支付”的财政体制。

(一)县乡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

1.收入划分。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的25%部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烤烟农特税、非税收入、溪洛渡电站工程建设及县级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建设实现的各项税收列为县级收入,其中烤烟农特税按县政府决定事项实行单项考核;乡级实现的建筑安装营业税列为县乡共享收入;除上述收入之外的其余收入列为乡级财政收入。

上述各项收入全部入县级金库。

2.支出划分。

(1)乡级财政承担的本级支出。属乡镇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供养人员的工资性支出、零星增资、职工福利费、遗属补助、独子保健费、退休职工建房安家费、职工死亡抚恤安葬费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供养范围的半供养人员经费,村干部岗位补贴及村级公用经费。

(2)县级财政承担的乡级支出。工资普晋的增资部分;乡级财政供养人员中在职职工一个月工资奖励和住房公积金;属乡级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经费;新招考录用公职人员和复退军人安置按当年在职人员月人均工资水平增加相应乡镇的补助(以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下发的文件为依据);调进调出人员支出,按当年在职人员月人均工资水平增加调进乡镇和减少调出乡镇的补助(以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下发的文件为依据);专项补助按批准数增加补助。

以上县级财政承担的支出,除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经费外的其他支出均按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办理。

(二)乡镇财政收支基数的确定。

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体制基数:收入体制基数实行一年一定;当年乡镇一般预算收入体制基数以前两年各乡镇同口径完成数的平均数和一定的增长比例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各乡镇实际情况和政策性因素后确定。

乡镇财政支出基数的确定:当年的财政支出基数以上年末各乡镇财政承担支出的财政全供养人员、半供养人员和相应的支出水平测算人员经费支出(含村级);采用系数法,选取各乡镇财政供养在职人数、离退休人数、村干部人数、村级定补人员数、村(居)委会个数、村民小组个数、乡镇国土面积、距县城公里数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测算,较为合理、公平地确定乡镇公用支出。村级公用

经费按每村每年50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测算。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乡级和村级人员经费支出数+乡级和村级公用支出数。

(三)乡级财政补助收入的结算办法。

1.建筑安装营业税(减除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的税费减免部分)实行比例分享,乡镇财政30%,县级财政70%,年终由税务部门提供签证,县财政结算后相应增加各乡镇的转移支付补助。

2.烤烟农特税按当年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办法办理结算。

3.乡级补助收入=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建筑安装营业税分享收入+追加(追减)预算指标

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以当年县财政测算下达的预算指标为准。各项补助由县财政测算确定后另文下达。

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包括县对乡镇的困难照顾性转移支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

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县级财政承担支出应追加追减的预算指标+追加的专项补助+有关结算补助收入(含下达的烤烟补助及奖励资金)。

未尽结算事项按各年终财政结算时的有关结算要求办理。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县财政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乡镇间的财力差距进行必要调节。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各乡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既鼓励发达乡镇的发展,又照顾贫困乡镇和不发达乡镇的经济发展。县财政将本着实事求是及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对乡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保证其基本支出和公共服务的支出需要。同时,县人民政府也将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出台),促进各乡镇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和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乡镇财政要在转移支付补助政策支持下,自求平衡,逐步消化历年赤字,充分体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其他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适时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县乡财政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不断规范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需要。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有关规定

1.坚决杜绝为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而互相拉税、收过头税和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该乡镇参与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资格。

2.财政、税务部门要严守法规、严格把关,准确划分各乡镇的收入。如有违章操作、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发现,将给予相关人员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六、原《永善县新一轮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案》(永政办发〔2005〕33号)作废,本方案经县政府审定印发后执行。

七、本方案未明确事项按中央和省、市的政策要求执行。

八、本方案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下载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因、方法分析

    财政体制的定义:财政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1994年实施的财税体制改......

    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要求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

    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检察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秀英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5篇范文

    秀英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理顺区镇两级财政关系,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区镇财政管理体......

    对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

    对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 【摘要】 铁路司法机关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变革,一直围绕着程序公证和司法公正的争议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至今已有23个春秋。......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2008-04-23 21:03:51| 分类: 【医疗保险】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胡 涛 (本文字数:3206)《改革与战略》 2008年第3......

    关于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今年我市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而把区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关于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今年我市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而把区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区财政体制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