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

时间:2019-05-13 07: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

第一篇: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

增加诊疗科目提供的材料目录单

1、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2份

2、关于请求增加诊疗科目并予验收的报告

3、一楼平面图

4、中医设备

5、中西医结合人员表

6、外科医护配备表

7、推拿科医护配备表

8、针灸科医护配备表

9、急诊科医护配备表

10、康复科医护配备表

第二篇: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 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

②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 ③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

④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

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心肝火旺证:少语或不语,语则重复,刻板动作,或行为孤僻;伴有急躁易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宁,跑跳无常,不易管教,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舌质红或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2.痰蒙心窍证:喃喃自语,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有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对指令充耳不闻,言语不清。舌质淡,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濡。

3.肾精亏虚证:语言迟缓,少语,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筋骨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4.心脾两虚证:少语或不语,气怯,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肢冷或有自汗,夜寐不安,口角流涎,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疗法 1.功能训练 依据患者的语言、行为、智力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针对性的选择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特殊教育等治疗方法。

(1)语言训练:根据孤独症患儿存在的语言问题(认知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异常行为等)选择侧重点。

1)认知障碍训练

①实物认知:以日常用品、动物、食物、交通工具为主; ②名词、动词认知训练:实物←→图片(匹配)图片选择

③颜色视觉训练:顺序红、黄、蓝、绿„„先配对,再指认,后命名 ④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

⑤形状知觉:先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匹配→选择→命名 ⑥大小、高低、长短比较认知

⑦空间方位词认知训练:顺序上下、后前、里外、中间、旁边、左右 ⑧形容词认知训练:根据颜色形容词、味觉形容词、本体觉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分别匹配训练。

⑨时间感知概念:上午、下午、早上等 ⑩人称代词学习:你、我、他匹配训练 ⑾量词学习:不同量词匹配学习

⑿句子理解:两词句、三词句根据个体进度逐步学习⒀阅读理解:故事情景匹配 2)言语表达障碍训练

包括口面部按摩、辅助口型,改善口、舌、下颌运动能力及灵活性,音素水平、音节水平、单词水平、句子水平训练。从被动发声→模仿口型发声→自主发声逐步训练。

3)交流障碍训练

①无口语期:训练重点以注视人与物、听指令练习、动作模仿、互动游戏、手势符号表达等训练。

②仿说期:从听声音、分辨声音并模仿发声、模仿发音交流、引导下用固定模式的句子进行简单短句交流。

③不善交流期:包括逼患儿说话,强化有需求→说话表达→满足需求模式;多设置说话的情景、制造环境,引导患儿在适合的场景下主动表达;互动游戏,强调让患儿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分享;交流内容适合患儿目前能力,多鼓励,引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

4)异常行为矫治

包括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感觉统合训练:先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评定后再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1)触觉系统:以手、脚及全身不同位置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件刺激进行训练。包括寻宝游戏、麻布刷身游戏、大龙球压滚、玩胶泥、钻滚筒、钻阳关隧道、排笔刷痒游戏等。

2)前庭觉系统:包括摇晃和旋转的训练(吊桶、秋千、掉兜)、跳跳床、踩脚踏、滑板活动(俯冲滑板、爬滑板、滑板推球、滑板转圈)、走平衡木、平衡台等。

3)本体觉系统:包括关节按压、推小车、推重物、攀岩、抛接球活动、跳球跳床、拉单杠、翻跟斗、压大龙球、双人转大龙球等。

4)听觉系统:包括寻找声源、配对声音、打击乐器等。

5)视觉系统:包括钻小桶、吹肥皂、玩陀螺、暗室手电筒照射、躲猫猫、不同灯光刺激等。

(3)特殊教育:包括行为治疗、音乐游戏、言语训练、生活自理(采用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社会适应、融合教育,采用生活环境模拟改变、目光接触训练,指令听从训练、模仿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异常行为矫治采用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针刺疗法

头针:百会、四神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智三针。体针:内关、神门、劳宫。

辨证取穴:心肝火旺型加心俞、肝俞、风池; 痰蒙心窍型加脾俞、丰隆、内关; 肾精亏虚型加肾俞、太溪、涌泉; 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

对症取穴:语言不利、发音困难、吐字不清加舌三针、哑门、廉泉等;病程较长、症状较重、5岁以上的患儿可加足智针。

刺法:头针平刺进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百会、智三针(神庭、双本神)语言二区、三区由前向后沿皮刺入,语言一区由下向上沿皮刺入,四神针针尖向外平刺,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 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行强刺激,以针下有向内吸附感为度,留针2 小时,留针期间坚持带针功能训练,行针3次。内关、神门、劳宫直刺0.5~1寸,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平补平泻,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

3.推拿疗法

头面部:施开天门手法、分推额阴阳、叩击语言一区、二区、三区各1 分钟,对口周和头面部穴位水沟、地仓、下关、翳风、颊车、承浆、印堂、脑户、哑门、大椎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1 分钟。

四肢部:施以清肝经、清心经、补脾经、补肾经、清天河水各1分钟,按揉少海、血海、足三里、丰隆穴1 分钟,揉双合谷、双太冲各1分钟。

背部:顺经推膀胱经第一线、第二线各5次,顺经推督脉5次,叩击华佗夹脊5次,捏脊5次,从第2次开始,术者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提捏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相关背俞穴,加强治疗。捏脊结束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5分钟。

4.耳穴疗法

取心、肝、肾、脑、交感、神门穴等,3天更换1次,休息1天,贴压期间每日手按压3次,每次10 分钟。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心肝火旺证

治法: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党参等。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2.痰蒙心窍证

治法: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等。3.肾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菖蒲丸加减。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泽泻、丹皮、人参、石菖蒲、麦门冬、远志、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4.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与养心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木香、炙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三)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每日取两穴,每穴位注射药物0.5ml,根据辨证选穴,每日1 次。

2.穴位埋线 针对不同证型辨证选取穴位,将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每次取两穴,两周1次。

3.刮痧

1)刮头顶前部:一手扶持患儿头部,另一手握刮痧板,从百会穴沿督脉向前额方向刮拭10次,点按百会、神庭穴;然后与头正中线平行,循膀胱经刮拭头顶部双侧,刮拭力量以患儿耐受为度,刮拭10次。每日治疗1次。

2)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常规消毒,涂抹润滑油,从上到下依次推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夹脊穴,见痧即止,每周治疗2次。

注意事项:刮痧时注意避开疖肿、包块;头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4.物理因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经络导平仪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

1.护理常规:按照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安全护理:清除患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防止烫伤、坠床、跌倒、碰伤等意外伤害,防止自伤的发生;下床活动、如厕时,应有专人陪护。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因人而异地通过解释、劝导、鼓励、引导等措施达到缓解患儿的心理问题。

4.健康指导:(1)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发挥潜能,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2)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3)康复训练以家庭为中心,本病病程长,非进行性发展,需要父母协助患儿规范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EP-3)、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为标准拟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PEP-3 分值提高率、CARS 分值改善来评定疗效。

PEP-3分值提高率=(疗后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100%。

显效:PEP-3 评分提高率大于50%,CARS 总分降低大于3 分;

有效:PEP-3 评分提高率在30%-50%,CARS 总分降低1~3 分(含3 分); 无效:PEP-3 评分提高率小于30%,CARS 总分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患儿入院第1~3天和治疗中期45天、出院前1天分别采用PEP-

3、CARS、ABC量表进行评估。

第三篇: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杭州)

1、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外关B、神门C、内关D、曲池E、曲泽

2、老年人气血衰少,故虽病实证,在攻邪用药时应谨慎,以免损伤正气,此属:---()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C、因人制宜D、扶正祛邪E、治病求本

3、关于腧穴的定位方法错误的是:----------------------------()

A骨度分寸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手指同身寸法 D测量法E简便取穴法

4、对于哮喘持续发作的病人,应该:--------------------------()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汤急丸缓D、治病求本E、标本同治

5、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经是下列什么法则的体现:--------()

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

6、治疗头项疾病的最常用腧穴是:----------------------------()

A、关元B、风池C、曲池D、阳陵泉E、列缺

7、用于真热假寒证的治疗方法是:-----------------------------()A、寒则热之B、热则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

8、以下哪个腧穴是经外奇穴:-----------------()A、足三里B、阑尾穴C、合谷D、百会E、列缺

9、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运行在上肢:-----------------------------()A、内侧前缘B、内侧后缘C、内侧中线D、外侧前缘E、外侧后缘

10、十四经不包括:------------------()

A、任脉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督脉E、冲脉

11、下列不是中药禁忌的是:------()

A、配伍禁忌B、饮食禁忌C、十八反和十九畏 D、妊娠禁忌 E、情志

1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13、柴胡疏肝散适用于慢性胃炎的:----------------------------()A、肝胃气滞B、湿热中阻C、脾胃虚寒D、胃阴不足E、饮食积滞

14、风寒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B(杭州)

1、以下有保健强壮作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B、内关C、合谷D、风池E、列缺

2、用通泻的方药治疗泻泄的方法是:--------------------------()

A、通因通用B、塞因塞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E、泻法

3、碗横纹与肘横纹之间为:-------------------------()

A、12寸B、10寸C、8寸D、6寸E、4寸

4、不属解表药的是:-------------()

A、麻黄B、桂枝C、薄荷D、菊花E、板蓝根

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少阴脉

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7、具有大补元气作用的中药是:-()

A、肉桂B、人参C、附子D、西洋参E、虫草

8、治疗牙痛的主要腧穴是:-------()

A、足三里B、风池C、合谷D、阴陵泉E、列缺

9、防治原则不包括:----------------()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虚则补之D、治病求本 E、三因制宜

10、针次的异常情况不包括:------()

A、晕针B、弯针C、断针D、滞针E、感染

11、下列哪项不是组方原则:------()

A、君B、臣C、将D、佐E、使

12、下列哪项不是推拿的禁忌:---()

A、骨肿瘤B、骨结核C、妊娠D、慢性病E、骨折

13、痰热蕴肺可用:------------------()

A、止嗽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金化痰汤 E、二陈汤

14、暑湿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A卷

1.C2.C3.D4.E5.A6.B7.C8.B9.C10.E 11.E12.E13.A14.E

B卷

1.A2.A3.A4.E5.A6.C7.B8.C9.C10.E 11.C12.D13.D14.C

第四篇: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第三章 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 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发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洗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症候改变。2.疾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 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之前一周无反复。显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 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第二节 感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第三节 泄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一、中医治疗

1、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暖气酸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症状】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二、诊断重点

1、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于4次即可诊断腹泻病。

2、病程:①2周以内为急性。②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③2个月以上为慢性。

3、严重程度:①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少于10次者为轻型腹泻;②轻度和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于10次者为中型腹泻;③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者为重型腹泻。

4、脱水评估

(1)轻型:一般情况良好,眼窝正常,有眼泪,口舌湿润,无口渴,皮肤弹性好,诊断为无脱水征。

(2)中型:中、轻度脱水和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激惹,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口舌干燥,皮肤提起后回缩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3)重型: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或昏睡,体弱无力,眼窝明显凹陷,无眼泪,口舌非常干燥,只能饮少量水或不能饮水,皮肤提起后回缩很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15%。

三、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继续喂养,采用易消化饮食。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①胃蛋白酶合剂,用法:5~10mL,一日3次,口服;②思密达3.0×10包,用法:1/2包~1包,一日3次,口服;③口服补液盐,用法:每包加凉开水至500mL,每次50~100mL,分次口服。

(2)有肠道内外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用法,50~100mg/kg·日,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分2次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

(3)脱水者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醋酸钠1/3张液体,补充量,轻度脱水6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第四节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以发热咳嗽,气急鼻删,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临床主症。

(一)中医治疗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繁,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胀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

【证候】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噪,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而滑,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病较急,发热,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烦燥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煽动,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燥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出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

阳性体征:鼻翼煽动,重者呈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鸣音。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X线检查: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膈区居多。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二)病原治疗:

1、抗生素:

①头孢呋辛钠50~100mg/kg/日。②头孢西丁钠50~100mg/kg/日。③依据病情,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mg/kg/日。

(四)对症治疗:

1、高热:尼美舒利颗粒,口服。

2、氧疗: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沐舒坦;②雾化吸入;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五)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日。

第四节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持续高热3~4天后,热退出疹,疹点为红色粟粒状小红疹,散布全身,并很快消退。本病好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和2岁以上的小儿较少发病。四季均发病,但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传染性不强,多为散发,偶见流行。预后良好,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绝少有2次发病者。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由于出疹形态与麻疹相似,又好发于哺乳期小儿,因此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奶麻”、“假麻”。

[诊断] 1 潜伏期为7~17天,一般为10天。起病急骤,无前驱症状。一起病即见发热,数小时内即高达39~41℃,且多持续稽留3~4天。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高热,全身症状轻,伴咳嗽腹泻,偶见惊厥,高热持续3~4天,热退出疹,皮疹为2~3mm大小不等的浅红色斑丘疹,躯干多、面部及四肢远端少,1天内迅速出齐,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颈、枕、耳后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减少。

[辨证论治] 1 邪郁肌表(发热期):

症候:突然高热,常伴咳嗽目赤,纳呆呕吐,或有烦躁,惊厥,咽微红肿,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风热在卫表侧重疏散解表,邪热盛于气分则重在清解泄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2 热透肌肤证(出疹期)症候:热退,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小丘疹,可融合成片,无痒感,出疹1~2天消退,舌偏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解凉血泄热。例方:化斑解毒汤加减。[其他疗法] 除应给予抗病毒制剂外,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应多饮水、多休息。断乳婴儿的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高热时应给退热剂,也可常用头部冷敷湿,或用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腹股沟部及手足心,并用镇静剂以防惊厥。苯巴比妥易产生皮疹,此时宜避免应用,以免混淆诊断。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好转: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症状基本消失。3 无效:伴有其他合并症,或病情恶化。

第五节 水

水痘是感受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明亮如水,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冬春两季。以1~4岁的小儿易罹患,其传染性很强,易感者发病率可达95%,因而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良好,绝大多数能自愈。在免疫缺陷或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诊断] 1 接触史:11~24天前有水痘接触史,前驱期缺乏或很短。多数患儿有轻度发热、咳嗽,可在同一时期查见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盖等不同类型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丘疹、疱疹以躯干为多,四肢少见,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疱疹位置肤浅,囊壁很薄,内含透明液体。5 白细胞总数偏低或在正常范围。[辨证论治] 1 邪郁卫气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1~2天出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著,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皮疹瘙痒,二便尚调,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渗湿。

例方:银翘散加减。2 气营两燔

症候: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或口舌生疮,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较着。痘色红赤或紫暗,疱浆欠清,或伴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例方:清营汤加减。[其他疗法] 1 青黛散或加味青黛散:皮肤抓破时外扑,以助结痂。发热病例应卧床休息。需要时可给退热、止痒或镇静剂。局部常涂龙胆紫液。为了避免继发性感染,应剪短指甲,勤换内衣。发生局部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口服。病因治疗:采用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全身疱疹结痂,没有新的斑疹出现,精神食欲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好转:热退,全身仅有少量疱疹及斑丘疹,无新的丘疹出现,食欲稍差。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六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诊断] 1 病前l~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3 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辨证论治] 1 邪犯肺脾证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例方:甘露消毒丹加减。2 湿热蒸盛证

症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例方:清瘟败毒饮加减。[其他疗法] 1 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2 清胃黄连丸:每服l丸,l日2次。用于湿热蒸盛证o 3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2次。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2次。[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精神食欲正常,疱疹等其他症状均消失。2 好转:热退,食欲稍差,疱疹减少。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临床可见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等,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为的“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肿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诊断] 1 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大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不少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表面灼热,有轻触痛。肿大明显者可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颊内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先后受累,少数患者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腮腺肿大持续约4~5日,以后逐渐减退,腮肿整个过程约1~2周。辅助检查

4.1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4.2 唾液中分离到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辨证论治] 常证 邪犯少阳 症候:发热恶寒,或头痛咽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例方:柴胡葛根汤。2 热毒蕴结

症候: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红肿痛,两侧腮部明显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心烦恶心,或头痛呕吐,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例方:普济消毒饮加减。变证 邪窜睾腹

症候:腮肿渐消,热退或有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或见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2 邪陷心肝

症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头痛呕吐,项强,四肢抽搐,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而,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例方:清营汤和羚角钩藤汤。[其他疗法] 1 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许调匀后,外敷患处。适用于腮红肿硬痛。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更换2-3次。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一般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保证液体摄入量。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病因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

第五篇: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和胃散(本科协定方)柴胡6g、香附10g、白术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佛手10g、百合10g、甘草3g。

中成药:胃苏颗粒。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降胃散(本科协定方):黄连3g、吴茱萸6g、白芍10g、青皮10g、乌贼骨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中成药:加味左金丸。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大腹皮10g、白蔻仁

10、生薏苡仁30g。

中成药:藿香正气散。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法半夏10g、升麻6g、黄芪3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6g、干姜6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

中成药:胃苏颗粒。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百合10g、枸杞子10g、浙贝母10g、佛手10g、白芍10g、甘草5g、川楝子10g。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0g、砂仁后下3g、生蒲黄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三七粉(冲服)3g、元胡10g、川芎10g、当归10g。

(二)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2、综合治疗:耳穴埋籽、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医调护: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

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五、难点分析

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

非典型增生。

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症状发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这称为胃黏膜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分成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向不成熟的方向发展,介于癌前状态,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体慢性胃炎的原因.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上述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预防、阻断和逆转的。

下载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供中医诊疗科目的材料目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股......

    增设诊疗科目需要的材料

    、增设诊疗科目 (一)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科目核定表、副本原件交复印件一份; (三)说明申请增设诊疗科目原因和理由的书面报告;拟增加诊疗科目应......

    医疗机构增设诊疗科目须知

    医疗机构增设诊疗科目办理须知 申请增设诊疗科目名称以卫生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为准。凡需增设诊疗科目包括专病、专科、中心设臵挂牌,及首次开展临床诊疗新技术项目......

    122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最终定稿)

    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小儿紫癜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3.1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

    2018年盆腔炎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2018年盆腔炎诊疗方案 一、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西医诊断:盆腔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

    增设诊疗科目需要的材料(5篇材料)

    增设诊疗科目需要的材料 (一)医疗机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签署的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复印件(加盖公章);(三) 说明申请增设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