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中: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典型案例
明中: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典型案例
明中乡地处大巴山南麓,距县城70公里。境内山峦起伏,常年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十分适宜魔芋生长,是城口县产魔芋的重点区域之一。
一、背景与概况
在05年以前,明中乡有大小魔芋加工厂十几家,却没有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魔芋产业年产值更是微乎其微,虽然一直占农户一定的比例,但都是耕作于粮食作物之间,作为副产业间歇的耕种着。自2010年以来,明中乡党委、政府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高度重视魔芋这一资源优势,把魔芋确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引导进行资源整合,培植龙头企业。
在本乡有十几年打拼的金池村村民龙世全抢抓机遇,率先整合了乡内几家规模很小的魔芋加工厂,扩大规模,在短短数年时间内,龙世全就注册成立了魔芋精粉加工厂,市场占有率达到70%,创造出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在几年间双双翻两番的奇迹。
目前,全乡共有魔芋面积5587亩,2012年魔芋产量5000余吨,魔芋综合产值2231万元。有魔芋加工厂4家,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民及厂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特别是近几年开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魔芋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使明中乡魔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一)整合优势资源,壮大企业规模。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针对明中乡魔芋产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加工厂设备落后、数量较多的现状,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较小规模的魔芋加工厂进行整合,先后淘汰了四五家较小规模的加工厂。金池村魔芋精粉加工厂逐步扩大规模,魔芋收购与加工辐射面积占到全乡魔芋生产总面积的70%以上。
同时,该村为壮大产业规模,贯彻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在明中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逐步建立起金池村魔芋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建设,逐年提高魔芋产量,实现农户增产增收,并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此种种利好的形势下,金池村魔芋精粉加工厂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魔芋产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是该乡发展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明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多次到县属相关部门请示汇报,获得相关项目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魔芋产业大村金池村的魔芋基地建设。同时还邀请了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农户规范化种植,魔芋产量逐年稳步提高。
该乡主要负责人心中深切的关心着金池村魔芋金粉加工企业的发展,常常组织人员到该企业查看,询问发展情况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强调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要重视科技对企业的助推作用。该企业负责人龙世全虚心接受建议,主动到外地参观考察,回企业后,利用前些年打拼回来的积蓄购置了机器,更换了设备,改建了厂房,使企业的产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容。龙世全在该乡非公经济人士座谈会上神佑感触的说:“以前只知道勤劳苦干,不晓得也不想去学技术,到外面看了才知道,我们的生产简直是人工嘛,在城市的话,早就淘汰了,回来购置设备后,就拿清洗魔芋这一项工作来说,以前要招几十人才能满足工厂的生产,现在一天只需要四个人,不但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益。”
(三)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魔芋精粉加工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帮之农民致富。为了让乡亲们主动积极的种植魔芋,提高魔芋产量,企业在每年的收购季节都会把收购价在市场均价的线上提高,并且主动上门收购,保证农户生产的魔芋卖得出、卖的值,切实保障乡亲们的利益,让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5年前,每斤魔芋的价格只有八九毛钱,而现在每斤可卖到2块4毛,魔芋收入已经成为了我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长期从事茶叶生意的金池村村民黄学银说。“这得益于政府把魔芋产业搞活!”据统计,魔域产业带给当地群众现金收入1000万元,许多家庭因为魔芋而脱贫致富。
(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收入一直是明中乡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村社间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停留在“一分三亩地”之间,一家人就靠自家地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为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鼓励外出务工,明中乡党委、政府通过魔芋基地搞特色园区建设,以金池村作为示范点,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做大做强魔芋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宣传,社保部门密切注意就业信息,及时向农户传达,帮助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几年的宣传引导,年轻力壮的剩余劳动力都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每年为家庭收入新增两万元左右,使农民快速的富裕起来。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一)基地建设不断扩充。
2012年,明中乡党委、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魔芋产业基地及特色园区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该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出台了规范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强化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思想保障措施。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上下掀起了魔芋、中药材等基地建设高潮。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自金池村魔芋精粉加工企业确定为魔芋产业龙头企业以来,政府通过实施连接企业的石拱桥建设,解决了企业产品运输瓶颈问题,同时还鼓励参加了县上的各项培训,增长了企业经营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自身通过厂房的改建,设备的添置,人员的培训,加工水平实现了升级,目前已成为该乡魔芋加工企业中加工设备最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魔芋加工龙头企业。
四、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
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很高,直接影响项目按时、按质、按量的实施;同时,只有通过积极引导,才能解放思想,促进观念改变,寻求新的出路。
(二)发展的基础是群众的参与。
在产业项目实施工作中,既要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又要提倡生产自愿,不能强拉强送,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项目的实施才能顺利推进。
(三)重点是跟踪监管。
加强产业项目的监管是稳步推进的必要条件,对产业基地的管理我们重点放在了监测、检查、技术人员的指导以及规范化种植等工作上。而且还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四)通过扶优、扶强,着力培养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作用,通过以企业为载体,在企业取得发展成就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全村参与到生产中来,是健全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步骤。
明中乡作为城口县边远偏僻的贫困乡镇,变传统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切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找到了可行的模式。同时,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使明中乡产业空心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五、重要的推广价值。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高山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农民的自由耕地减少和部分土地的废弃,致使产业链面临破坏,加快土地流转,打造现代化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迫在眉睫。
目前,整个大巴山山区都有种植项目产业的历史,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以项目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可行性较强。同时,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避免了发展后期企业不能自主,农民种植的产品受市场影响不能出售等诸多问题。同时,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山区的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二0一三年五月八日
第二篇:龙头企业报务农户典型材料 2
立足三农、创新服务 力促农业产业化再上新水平
——××××××有限公司服务农户事迹材料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限公司始终以立足三农、强化服务为原则,千方百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企业经营保持了良好势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2,公司销售收入×××××万元,总资产×××××万元,固定资产×××××万元,出口交货值×××××万美元。全年直接带动农户×××××户,人均年增收×××××元,年总增收额×××××多万元。
一、公司基本情况
××××××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花生收购、加工、出口为一体,兼顾包装印刷、休闲食品加工,拥有省内外9个分公司的集团化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万元,总注册资本××××万元。
公司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农产品加工十强龙头企业”等荣誉。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HACCP和BRC认证,公司生产的“××(××)”牌花生及其制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相继被认定为××省名牌、××省名牌农产品、××市名牌和××市名牌农产品,三、创新服务方式,以形形色色的内容服务农户
为提高为农户服务的质量,增强对农户服务的兴趣,公司把为农户服务的内容,由室内扩展到了室外。公司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分别在市区和公司建设了固定的培训场地,定期和不定期的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户开展义务技术培训,向农民免费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帮助农户提高科学种植和收获的技术水平。此外,公司还根据当地农村特点,分别采取农村大集、村委会广场、村委会“大喇叭”和农户家、田间地头等多种场合、地点、时节开展送技术、送服务上门活动。公司还开通热线电话,常年坚持为农户提供种、管、储等各大方面难题的咨询服务。其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是田间地头、一对一服务方式,农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农技人员现场反应他们在实际种植管理中的困难和难题,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一线便于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和咨询。
据统计,公司2012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3次,培训农户1000多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生产39次,向农户免费发放宣传材料近5000多份。
四、创新服务层次,以踏踏实实的做法服务农户
公司不仅在种、管、销、运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农户以全方位服务,还能创新服务层次,在生产淡季吸收农户家中的劳动力到公司工作,提高农户收入,以踏踏实实的做法服务农户,实现对农户全年无缝隙式服务。公司在常年与农户打交道中了解到,有不少农户家庭劳动力有剩余,特别是中年家庭妇女,已经不受大多数
第三篇: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报告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材料
企业扶贫 农企双赢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忻州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我省唯一的羊绒毛无纺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基地,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总资产11756万元,职工150人,其中安排贫困职工和农民工67人。拥有八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纯羊绒(毛)絮片、羊绒被、羊毛手工地毯等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2005年“暖神牌”羊绒服装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05年申请羊毛复合保温材料专利成功,2005年又被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4384万元,利税709万元,对我县扶贫起到带头作用。
200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贫新思路,大力促进我县养羊业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企双赢”的脱贫致富新格局。实施了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多次得到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资助公司进行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0年青海玉树地区地震,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玉树地区捐赠救灾款物10万元,其中现金2万元,衣物8万元,体现了全公司职工的深情厚意。
一、公司+农户:
我们已在连续四年抓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绒山羊改良较好的岚漪镇21村270户,宋家沟乡19村154户,高家会乡10村100户,大涧乡6村100户,共计4个乡(镇)65个行政村950个养殖示范户中配合扶贫整村推进计划,实施了以引进“辽宁盖县绒山羊”和良种选育相结合的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3月从辽宁盖州市购进种公羊100只,种母羊300只。2007年购进当地养殖户选育种羊796只。2008年购进内蒙巴美肉用种羊300只,共计1496只,几年来无偿资助养羊户、贫困户种羊1200余只,进行繁殖、改良、淘汰原有本地产绒少的绒山羊,逐步改变全县的羊群结构。
二、人工种草:
我们选择的养殖示范户人均承包四荒150亩以上,因地制宜,草灌结合选用传统草种和新型草种相结合的办法。人工种草7500亩,其中克冷摩750亩,紫花苜蓿750亩,草玉米3000亩,柠条3000亩,亩均产草5000公斤,保证羊群安全越冬有充足的饲草和饲料,人工种草采取的办法是草种,化肥公司无偿提供,养殖户自己管理,种下的草归养殖户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
三、签订养殖合同:
和950户养殖户签订了养殖合同,周期为五年。无偿给950户养殖户无偿投放种公羊、种母羊1200余只,户均1.3只,让他们进行羊群品种的改良,提高产绒率。定期派兽医人员到养羊户中进行疾病防
-2-治工作,帮助养羊户建立养羊档案,给绒山羊打耳记,每年五、六月份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到四个乡镇65个村对所有养羊户进行了圈舍饲养技术的培训,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母羊产羔前后期管理与羔羊初期如何管理饲养,给群众购买了一部分绒山羊饲养与管理手册,通过培训羊羔成活率达到75%以上,死亡率下降到5%左右。羊绒收购按保护价,贫困户出售山羊绒在50斤以上,山羊毛在100斤以上者奖励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拓展了科学养殖之路。
四、基地建设:
在岢岚县岚漪镇道生沟村修建种羊场二处,占地2000m,建筑面积2000m,其中:羊圈30间900m,草房6间180m,宿舍6间180m,办公室6间180m,化验防疫检疫中心一处,蓄水窖11个680m,蓄水池一个2000 m,各种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0台(套)以点带面,有效地配合了养羊示范户的羊群改良繁殖工作,并为基地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五、经济效益:
1、基地效益:通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使基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初见成效,2006年524户年初养羊56000只,根据最近统计养羊总数已达到75000只,新增19000只,户均36.3只,人均新增8.4只,实施前养殖户人均养羊24.7只,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养羊达33.2只,增长34.4%。给公司提供羊绒30吨,羊毛50吨,价值75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只羊40元,总费用为300万元,净收入450万元,项目区2260人,人均纯收入为1991元,连同农业收入,可达3000元,达到
3232
2了预期效益,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
2、公司效益:原料基地的建设,保证公司全年的正常生产,根据测算,今年公司生产羊毛复合保温材料110吨,销售收入175万元,羊毛绒被40000套,销售收入300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1500万元,新增产值1500万元,利税450万元。
3、项目区效益:道生沟村是项目实施区之一,全村111口人,2005年进行绒山羊改良后,羊绒单项收入约11万元,仅绒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该村有适龄母羊1000余只,经与辽宁盖县种公羊相配,产羔率高,在75%以上,如养殖户张荣虎的羊群50%的母羊一胎产3羔,由于管理的好成活率100%,他的成年绒山羊产绒在1.5公斤左右,而且绒头长度达3-4cm,品质高,色泽正为绒中上品。2005年该村绒山羊羔约750只,羊羔可增加收入750只×120元/只=9万元,人均增收800元,仅羊羔羊绒两项人均收入可增1800元,农业收入人均1200元,总计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圈舍养羊的极积性。
4、社会效益:除了项目区2260个规模养殖户人均养羊纯收入1991元外,二年后基地规模养殖可发展到1000户,三年后可幅射12个乡镇,带动3523户贫困户,项目区新增养羊13万只,产绒达到40吨,山羊毛产量达到100吨,全县养羊可达54万只,产绒可达到216吨。除此之外所产的羊粪30万担,可为10000亩良田提供优质羊粪,保证了粮油产量稳步增长。而且对资源的管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必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4-改变了观念,在养殖技术上改变了传统的群养羊、乱啃荒的放牧方式,实行圈舍饲养,围栏养殖的方式提高了养羊质量,提高出绒率(绒山羊的出绒率为0.8公斤-1.5公斤,本地山羊出绒率为0.2公斤,是土种羊的4-5倍,)改善生态环境为全县的绒山羊改良和圈舍饲养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改变了羊群整体结构,由于本地山羊逐年退化,绒头短,均在2-3cm左右,而改良后的绒山羊绒头在4-6cm左右,因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绒山羊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六、示范带动作用:
1、项目单位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的总体运作模式是:①种羊繁育场繁育出大批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政府补贴出售、租用、有条件出借等多种方式下放各乡镇的种公羊人工授精站。②种公羊人工授精站通过配备人工授精器械、药品与技术培训,建立起面向农牧户、上门服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帮助养殖户开展杂交改良。
绒山羊产业化的实质是各环节分工的连贯性、专业化、集约化与利益分配的稳定性、合理化,通过产业化配套,使分散的“弱者”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增强养羊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养羊户共同致富。县农业局、扶贫办与种羊繁育场共同整合项目资金、种羊、器械及技术力量,集中扶持各村、镇的“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开展优质杂交肉羊生产;在每个自然村选择一户种羊户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农牧户的配种站,-5-每配出一只优质杂交羔可挣取6元服务费。目前,岢岚县各村、镇已有80多个与繁育场签订杂交合同的农村配种站,培训科技人员60名、农民200多名,已经免费为农民改良优质标准化肉羊4万多只。
在加大绒山羊改良服务力度的同时,暖神公司养殖场引进巴美羊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肉用羊以高于当地土种羔羊5%—10%的价格承诺收购来自“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各个层次养殖专业户的3-4个月龄的优质杂种羔羊在基地集约化育肥,并逐步形成每年五批次共20万只标准化优质肉羊的批量供应能力,优质优价供应给“蒙羊”、“老马清真”等周边加工生产高档分割羊肉的企业,其它二级育肥企业及农牧户也可加入交易。集中获取的较大利润,除让利养羊户外,还可补贴种羊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环节,减轻、消除农民的负担与顾虑,确保优质绒山羊羊产业链条的连贯顺畅。
2、辐射带动基地、农牧户
结合岢岚县农民的实际情况,暖神公司巴美肉羊和绒山羊二大品种利用自身优质种公羊多、技术服务辐射力强的优势,摸索总结出 “单元养殖户”、“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四种适合不同层次农牧户的杂种肉羊生产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带动岢岚县养羊户从事优质标准化肉羊生产。
第一种为入门模式,称作“单元养殖户”。具体规模为每户养殖1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形成一个专业养殖单元,农村配种员为其作杂交配种服务。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杂交肉羊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并有种植3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
-6-第二种为基本模式,称作“中心养殖户”。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自然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拥有1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3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并有种植6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入种公羊,技术服务中心将其培训并雇用为农村配种员。
第三种为示范模式,称作“家庭牧场”。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行政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配备3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150只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与配种技术,并有种植200亩牧草、棚舍、饲草料加工机具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买及企业优惠出租、有条件出借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种公羊,由技术服务中心、育肥基地将其培训并雇用成为农村配种员、羔羊回收的农村经纪人。
第四种为规模化模式,称作“养殖小区”。本模式直接利用移民新村、养羊专业村的基础资源,繁育中心的种羊、人工授精技术支持与稳定的育肥羊收购销售渠道,使移民户、专业户相对集中于小区内进行标准化杂交肉羊养殖,并有相配套的牧草供给、标准化饲喂设备等条件。
每年为社会提供种公羊700多只,实现15万只基础母羊人工授精改良。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养羊的积极性。近期主要辐射周边地区,以后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盟市。
3、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7-农牧户饲养基础母羊,由放牧转变为舍饲,由土种羊转变为杂种羊,农牧户的纯收入可由原来的60元/只增加到200元/只。单元养殖户年均增收1400元,中心养殖户年均增收4200元,家庭牧场年均增收2.10万元,养殖小区年均增收8.40万元,对农民增收有显著支撑。改良土种母羊30万只,育肥杂种羔羊30万只,按户均4人、30只土种羊计算,直接受益农牧户达10000户,直接受益达4万人,可实现岢岚县全县农民增收4200万元,人均增收1050元,户均纯收入4200元。
4、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公司生产出的绒山羊与2010年引进的纯种巴美种公羊和种母羊直接销售给岢岚县农户,种母羊可扩大当地优良肉羊的比重;种公羊可以改良当地肉羊品种,提高肉羊的生长速度、繁殖率、羊肉品质和生产效益。近期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主要是岢岚县及周边地区农牧户,同时可辐射到忻州市岢岚县各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各县。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五日
第四篇:枸杞产业带动青海格尔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枸杞产业带动青海格尔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2011-07-30 19:40来源:人民网作者:李莎莎
人民网西宁7月30日电 又到了一年一度金秋收获时节,青海省格尔木市许多贫困农民又奔波于采摘、晾晒、出售的增收致富线上。枸杞产业已经成为该市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自2006年格尔木市通过在郭勒木德镇新乐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利用撂荒地种植1038亩枸杞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下,2010年全市的枸杞种植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有
1.8万亩进入盛果期。2010年全市枸杞总产量达到2110吨,产值突破了9000万元,有1021户枸杞种植户销售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其中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有218户、20万元以上的有58户,46户农户致富后购买了轿车,1278户农户通过枸杞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随着枸杞产业的发展,格尔木市形成了一整条种植、管理、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枸杞产业发展链条。
记者了解到,枸杞产业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枸杞种植规模、种植方式、种植补助、筹资及统防统治等多项政策、资金扶持枸杞产业发展。二是技术支持有保障。通过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为枸杞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技服务基础。三是贫困农民发展枸杞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枸杞产业效益的凸显,全市贫困农民种植枸杞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仅2011年贫困农户自筹资金种植枸杞达到2400多亩。
枸杞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通过枸杞采摘用工增收的新途径。在2011年7月20日举办的“2011年全省枸杞劳务对接洽谈会”上,大格勒乡的枸杞种植农户初步达成1270人的劳务输入意向性协议。(李莎莎)
第五篇:绵阳市商业银行,创新模式服务“三农”,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绵阳市商业银行
创新模式服务“三农”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顺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号召,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企业公民责任,在实现县域支行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信贷规模日趋紧张的前提下,逐步向农业发展方面倾斜,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创新担保模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带动养殖农户致富
“我一直都渴望致富,但苦于没有资金,是商行的惠农贷款帮了我大忙啊!”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养殖户杨明松说,他通过市商行的贷款,盖起了养猪棚,从最初养不到10头猪,到现在猪棚的规模已达到5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圈养肉猪200头。
在三台县,该行共支持新希望农业产业链上养殖户46户,累计发放担保贷款960万元,可实现年养殖生猪出栏量45000余头,户均产值达30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0-20万元。
服务百姓一直是市商行的经营宗旨。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该行深入开展“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从县域试点逐步推广,将惠农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为让养殖户的每一分贷款都花在刀刃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少投资大获益,该行与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将市商行的融资优势和新希望集团农业产业链、技术优势相结合,该行还研发设计出“农业产业链养殖户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养殖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还带动养殖农户致富,提高食品安全性,获得农户、当地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致认可。优化结构开发产品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致力于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市场份额的同时,该行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确保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加。2013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5.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6.54%,同比增长22.26%。
在服务“三农”金融渠道建设方面,该行通过全资设立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较大成绩。截至2013年底,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3179万元,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为70273万元。
为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该行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金融知识宣传,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失地农民贷款,还开发了适用农业项目、农业商贸流通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个人创业等方面的产品,如“养殖通”、“货运通”、“批零贷”、“商铺租赁”、“循环快捷贷”、“成长贷”等。
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方面,该行加大对农业制种方面的信达支持力度。在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历程中,该行针对公司固定资产较少、存货较多的特殊性,采取动产抵押的方式给予其信贷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需求。在该行的大力支持下,其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制种基地从1000余亩发展到16000多亩,制种基地覆盖范围也发展至国内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公司跨地域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设立惠农金融服务中心 立足当地服务“三农”
为响应“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以及“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金融工程,市商业银行将农科区支行设立为“惠农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四川地区范围内唯一一家支持“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网点。
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本着扎根当地、惠及于农的服务宗旨,通过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对当地农业企业进行信贷扶持,促进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松垭镇800户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贷款,缓解了当地失地农民养老的问题。
目前,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支持“三农”贷款的余额达到1.4亿元,每月定期发放2666户城乡居民养老金及1300户失地农民养老金,每月发放金额约200万元。在节日期间,还组织看望并慰问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勇于承担“立足当地,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为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祝凰淋 徐力
黄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