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3:4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

第一篇: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

PPT1

二、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

      往来账户性质不明 会计估计变更存疑

减值准备的计提时点和充分性存疑 重大收入、资产的核实

通过售后回租、负债转收益、补偿等特殊交易实现盈利 交易实质无法判断

PPT2 往来账户性质不明

1.HF公司

(1)财务报表审计——保留意见、保留事项

由于2015年内发生了预付关联方某光电产业有点公司的款项共计约1亿元,除一小部分金额因采购结算之外,其余均已收回。审计师认为无法对该关联方交易获取充分的证据,而无法确定是否需要调整预付款项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也无法确定调整金额。

PPT3(2)其他事实和信息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否定意见

报告期内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具体情况:

 按照合同采购总额全额预付关联方某光电产业有限公司款项;

 重述2014年度的财务报表,以更正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

PPT4(3)问题

 就预付款项而言,公司披露是按照合同采购总额全额预付关联方,此后因市价下跌,订单取消而收回相关款项。从形式上看,该事项在2015年内已解决,年末并没有相关预付款项余额,为何因此发表保留意见?  对于重大差错更正,并未影响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但在对内控情况出具否定意见的原因中有提及“重述2014年度的财务报表,以更正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该文字中所指“舞弊”不知是何情况,该公司披露的重述事项就只有上述理财产品重分类为其他应收款这一项,并未详细说明该重分类背后究竟是“舞弊”还是“错误”。

 此外,既然存在该重大差错,那么审计师在2014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是否有疏漏,当时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恰当? PPT5(4)对策

 目前审计报告对于保留事项的说明普遍都比较简略,而董事会对于非标意见的说明也是几句简略的格式化语言。其实这些事项对于财务报表而言是比较重大的,应该想报表使用者进行详细说明和介绍,董事会更应该对相关事项的影响和未来的具体解决方案作出披露。

 此外,对于以理财产品的形式进行的公司之间的资金拆解(其他应收款),通过查看合同,发询证函等未必能发现问题。会计师对于可疑的大额理财产品,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理财产品资金的是针对多个投资人的资金池,还是仅针对个别投资人或个别投资项目设计的,资金的具体去向是什么,以分辨其商业实质。

PPT6

2.HZ公司

(1)HZ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表为保留意见,原因是:  子公司从2013年至2015年间,通过虚开应付票据,由票据公司贴现回款后转入关联公司,年末用无效应收票据冲减往来款的方式,为关联方提供资金占用。HZ公司于2015年对关联方往来进行了追溯调整,调增应收实际控制人关联企业约14亿元。审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判断该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保留意见段之外,还增加了强调事项,提醒关注该公司的内控无效,以及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情况。

PPT7(2)其他披露的事实

 除了上述追溯调增其他应收款14亿,同时调减应收票据13亿之外,该公司因该关联方资金占用事项及其他虚构采购、少计费用等事项共计调整了十多个报表科目,同时还对现金流量表的筹资活动流入流出都进行了仅30个亿的追溯调整。

PPT8(3)问题

 2015年的这一系列追溯调整,说明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着重大问题,而审计师并没能发现。尤其是2014年底13个亿的应收票据余额,审计师究竟实施了哪些审计程序,为何没能发现这些票据实为无效?  巨额资金的占用,最终在2015年的追溯调整中大多体现为资产负债科目的重分类,对损益的影响仅仅是资金占用费。然而,占用的资金的去向和用途是什么?会不会又通过虚构销售流回上市公司?

PPT9(4)对策  上述开具应付票据进行贴现后将资金拆借给关联方的行为,有的是关联企业有利用上市公司资质进行融资,也有的是上市公司与银行维护业务关系的安排。通过查看合同、银行函证等常规程序通常很难发现这些行为,而且开具的票据支付给“供应商”之后的去向审计师也往往难以追查。因此建议通过对合同交易对手及交易内容进行抽查,证实与票据开立相关的采购交易的真实性

 就该公司而言,应付票据年末几乎都处理了,余额较小,但应收票据有13亿元,应该作为重大账户实施了盘点、发函询证、抽查验真等的审计工作,票据有效与否应该是比较容易核查的。当时若能发现这些应收票据为无效,应该就能以此为线索检查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不需等到2015年才来进行检查。

PPT10(2)DS公司披露变更会计估计的原因

 随着DS公司业务发展,客户不断筛选,目前主要客户为国内外通信公司,应收账款的信用期一般为3至6个月。为更加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效防范经营风险,DS公司评估了应收账款的构成、安全性以及结合今年来应收账款的回款和坏账核销的情况,拟对以账龄为组合的应收账款,进一步细化,重新确定计提比例。

PPT11(4)问题

 首先应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企业客户结构的实际变动及其趋势是否与其披露相符;其次应结合企业各类客户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实际历史数据,分析各类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足以覆盖实际坏账,并存在多计提的问题;变更后的坏账计提是否能够适应客户结构的变化,并足以覆盖其预计损失。

 DS公司净利润在2014年度、2015年度分别为44,43万元、3943万元。公司在估计变更中说明,若2014年度进行此项变更影响2014年度利润总额3791万元。在做此项估计变更是否存在有调节利润之嫌。特别是影响处于利润的盈亏之间,更需要谨慎对待。

PPT12(5)对策建议

 公司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除非因国家政策变化或会计准则变化而变化外,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其变化的原因是否成立,变化后是否更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 审计师应完善审计程序,判断公司变更估计的合理性,首先要有量化的对比分析,分析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公司的实际账龄,验证账龄的变化与公司的披露是否一致;分析客户的变化,客户是否向信用更好的客户集中,客户是否严格遵循信用账期。分析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能够覆盖公司的预期损失。

PPT13  经过数据分析论证,确定公司估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变更后是否足够谨慎,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与同行业对比,坏账准备估计是否合适,估计是偏谨慎还是偏激进,对公司影响有多大,据此会计师作出判断,发表恰当意见。

PPT14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时点和充分性存疑

1.SH公司

(1)保留意见,保留事项共计3条,其中之一是:

 股东大会审议未通过某子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议案

(2)事实及补充信息

 对于该子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在2015年度12月临时股东会被否决,但2015年度的财务报表中仍然对该子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计提了近亿元的减值准备,当年财务报表呈现大额亏损。该财务报表已经董事会批准出具,在之后的2015年度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PPT15(3)问题

 既然股东大会认可了已计提准备的财务报表,那实际上代表其认可减值被准备的计提,为何会对同一事项在短短几个月内作出前后不一致的决议呢?  在前一次被否决之后,董事会是否仍然有权力坚持计提减值准备,并批准出具相关财务报表呢?

 该子公司在以前年度就已经和多个单位以及个人存在诉讼纠纷,虽然判决是2015年做出的,但该公司在以前年度就已处于停产状态,以前年度的相关减值是否已经计提,持续经营能力是否需要强调关注也是需要考虑的

PPT16(4)对策及建议

 对于长期停产的情况,在减值测试时究竟采用怎样的假设基础至关重要。公司往往会根据预计的复产计划或改造方案来编制盈利预测,但会计师需要根据准则判断哪些因素可以在测试中考虑,而哪些不能,还要询问具体的生产技术人员,了解相关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的实施时间表,不能进依赖管理层的一纸文档来判断。

 对于诉讼纠纷,在判决之前,应该采取哪些有效地措施判断和估计相关影响,是审计中的一大难题。可能需要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特殊的审计措施,还应充分咨询有关法律专家的意见

PPT17

(四)重大收入、资产的核实不清

1.XT公司

(1)审计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具体事项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对2家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400万元和1800万元,我们实施了函证、实地走访以及工商查档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但由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以及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确认上述应收账款期末的可收回性,以及对欣泰电气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 2014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款中分别有8200万元和4100万元的销售人员以及非公司人员的个人借款。我们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判断上述款项的性质,及其对欣泰电气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PPT18(2)事实及补充纰漏的信息

XT公司于2015年11月披露重大会计差错调整

CSRC2016年6月公告对XT公司的处罚,涉及事项为:

 报送证监会的IPO申请文件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针对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问题,从2011年到2013年6月两年半时间内,合计虚构收回应收账款38058万元,少计提坏账准备1698万元,虚增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4084万元。

 上市后披露的定期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2013年年报和2014年年报,合计虚构收回应收账款27202万元,虚构收回其他应收款13218万元,少计提坏账准备1603万元,虚增货币资金20632万元

 《2014年年度报告》中存在重大遗漏。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员工名义从公司借款供其个人使用,占用XT公司6388万元未予披露

PPT19(3)问题

 IP0申报报告以及2014年度年报均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是否恰当?是否涉嫌共同造假?

 2015年度报告无法表示意见设计的事项是否恰当?

PPT20(4)对策及建议

 针对CSRC提及的问题,应收账款造假,特别是连续几年的造假,通过审计程序是能够发现的,通过函证、大额发生额检查收款凭证、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等程序均能够予以发现。

 关联方资金非经营性占用属于监管高压线,作为上市公司审计重点,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就员工借款必须取得借款人认可的签字资料,并与银行付款凭证核对

PPT21  在涉及过往年度应收款项造假的情况下,后任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相对谨慎,与CSRC调查事项的性质一致。但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可以通过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应该能够予以确认,作为无法表示意见报告是否有些牵强?

PPT22 2.JT公司

(1)审计意见——强调事项无保留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JT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累计亏损40440万元,2015年度合并利润表实现净利润459万元,2015年度合并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68%、84%  母公司2015年度实现净利润-811.86万元;JT公司本部经营困难,不能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职工的薪酬和社保费未按时发放和缴纳。该等情形将影响JT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尽管已披露了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但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重大事项或情况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PPT23(2)事实及补充信息

 JT公司连续3年被提及改善持续经营能力,但没有较大的变化,也未取得较好收益

 JT公司连续3年被同一事项出具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

 JT公司连续2年以第四季度发生的大额交易实现当年收入和当年利润

 JT公司母公司在较多的不良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大部分计提拨备),无业务、无收入,存在欠交社保等情形

PPT24(3)问题及对策建议

 就JT公司母公司不能持续经营出具强调事项段意见是否妥当?

 JT公司临近年末的大额交易实现收入和利润是否构成了需要特别考虑重大收入舞弊风险?

 事务所对JT公司审计18年,2015年度年报审计费用25万元,内控审计费用15万元。而JT公司及下属子、孙公司中涉及香港、塞舌尔、美国三家子公司,审计收费是否够差旅费支出?若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成果,上市公司收入、利润基本来自香港子公司,如何保证子公司审计程序到位?

PPT25

(五)通过售后回租、负债转收益、补偿等特殊交易实现盈利

1.ZJ公司

(1)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2)事实及其他信息

2013年和2014年度分别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

 2013年强调事项: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为-46884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36567万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109.42%,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179,889万元,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PPT26  2014年保留事项:控股2014年度通过债务豁免计入损益34,242万元,导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加22,600万元,我们执行了询问、走访、检查相关文件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对该笔交易的影响因素。——说明:公司2014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0,81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127万元,如果不考虑本年债务豁免带来的收益,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1,473万元。

 2015年度,公司持续经营性亏损,靠约1.2亿元的政府补助扭亏为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PPT27(3)问题

 2013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因公司亏损导致会计师对于持续经营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审计报告;2014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中因子公司破产清算而得到债权人豁免债务3.4亿元,导致公司利润增加2.2亿元,因无法消除会计师疑虑而发表保留意见。该疑虑究竟指什么,是对会计处理的适当性存疑,还是继续对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当年仍然存在大额经营亏损)

 后任事务所在出具2015年度审计报告是否与前任沟通,对报表期初数是如何认定的,上年保留事项在本年是如何解决的?

PPT28(4)应对策略

 对于完全靠非经常性收益盈利的企业,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除了看公司的净利润之外,更要侧重考虑净流动负债、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

 对于债务豁免,通常如果由法律判决和相关和解协议,是可以作为支持性证据的,但还需考虑债权人与债务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债权人豁免相关债务的原因是什么,是具有商业实质的债务重组,还是关联方直接或间接给予的捐赠,即权益性交易。 2014年度的债务豁免,如果已真实发生,那么无论是否是权益性交易,对2014年底的资产和净资产是没有影响的,也不影响2015年度的财务报表。但如果对其真实性存疑、则会计师应考虑相关影响在2015年如何清除。

PPT29

三、典型审计问题          非标意见内容描述不清晰,不明确 相关非标意见的理由很可能不充分 重大存疑事项未包含在意见中

存在重大差错更正,以前年度审计意见是否适当

非标事项在以前年度很可能已存在,对以前年度审计意见的适当性存疑 不知以前年度非标意见事项时如何解决的 重大内控缺陷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存疑 对重大联营企业的审计应如何进行

对处于诉讼、立案调查或破产重整中的公司的审计意见的调查

PPT30 非标意见内容描述不清晰,不明确

1、XM公司

(1)审计意见——保留意见,保留事项

 XM公司的子公司于2012年9月25日与GSC公司签订了股份受让协议,受让SH公司5%股份,受让价1.35亿元,该子公司与GSC公司高盛签订的股份受让协议未附回购选择权条款;2012年11月,该子公司又与FR公司签订股份受让协议,受让SH公司5%股份,受让价1.35亿元,该协议附回购选择权条款,约定标的公司自股权转让完成之日起3年内未能完成公开发行上市,受让方有权要求转让方向其回购股份,并按每年12%固定利率计息。

由于SH公司已经触发回购选择权,XM公司经董事会审议并公告,拟按照回购条款要求FR公司按照约定条件回购5%股份,预计增加投资收益4,860万元。截止审计报告出具日,公司未能与FR公司就股份回购事项签订新的回购协议。我们无法判断该部分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以及可能发生的减值金额,也无法判断相关的投资收益是否能够确认。

PPT31(2)事实及其他信息

内控审计报告意见类型(非标)

 公司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2015年度,XM公司及其股东对“开南账户组”是否具备股东及表决权资格存在异议,双方已就此事项分别提起诉讼。截止2015年12月31日,相关诉讼仍处于审理中。由于存在股权纠纷,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能部分受到限制,使公司正常运营和战略转型等受到严重影响。该事项不影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审计意见。

PPT32 年报中的重大风险提示

 XM公司2013年度、2014年度经审计净利润均为负值,2015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继续为负值,公司股票将在年报披露日起开始停牌。交易所将在停牌起始日后的十五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暂停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XM公司于2015年9月9日进入重大资产重组程序,12月披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预案,投资者应关注包括股权诉讼风险、交易审批风险、交易标的资产估值风险、标的公司经营和业绩变化的风险、公司治理与整合风险以及股价波动风险在内的风险因素。

PPT33(3)疑问

 报告提及的与GSC的交易,并未涉及回购条款,从形式上看与保留意见无关,但收购比例与收购对价又与FR公司的交易非常类似。两笔交易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审计师在保留意见段中提及该交易的目的是什么?

 XM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2015年度暂停上市,以往年度以及本年度均未就持续经营能力情况予以提示。

 XM公司持有SH公司10%的股权账面价值达2.7亿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如果由于SH公司业绩未达预期,相关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中表示无法判断减值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公司对该股权投资并没有有效的管理,对相关减值并未进行适当的测试和判断。但这些问题均未在内控审计报告中提及

 在SH公司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公司在2016年4月作出继续收购其股权的公告,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这一计划是否知晓,当时是如何结合管理层的意图和计划来判断相关投资的减值的?

PPT34(4)对策及建议

 对于连续从一家或几家公司收购股权,且作价类似的交易,审计师应考虑公司的最终意图是什么,若干交易是否属于一揽子交易,几个交易对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各收购合同中的相同或不同条款的安排是否有合理的商业实质。

 当被投资方业绩不达标时,审计师应提前和公司沟通,提醒公司尽快取得被投资方的财务报表,了解业绩下降的原因,评估减值的风险。(虽然该公司公布重大重组预案,但并未实施)

PPT35

(二)相关非标意见的理由很可能不充分(含以前年度)

1、DK公司

(1)审计意见——强调事项无保留,强调事项

 2014年6月公司与自然人陈某签订了经营目标考核协议,由陈某对某子公司进行承包经营。考核协议约定该子公司2015年度的净利润考核指标为2,800万元,实际经营利润低于考核利润的,其差额部分的70%由陈某补足。根据上述协议,2016年4月公司与陈某签订补充协议,陈某需向公司补足差额部分的70%,即11200万元。公司据此确认应收款项,并计入营业外收入。截至2016年4月14日,已收回补偿款项5500万元。PPT36(2)问题

 一是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否符合行业惯例?该交易对公司业绩有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盈亏方向,即2015年公司如果不确认该笔营业外收入,将呈现大额亏损。公司根据与个人之间的考核协议确认补偿款的处理是否适当?相关安排是否真实、合理?

 二是会计师在对该交易认定时所取得的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将此事向作为强调事项段而非保留事项的理由是否充分?

PPT37(3)应对策略

 一是会计师应分析该交易的合理性,合同的签订是否显示公允,结合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判断2800万元盈利的考核目标是否是现实可行的;  二是会计师应了解承包人的背景,与公司或公司的股东之间是否有关联关系,是否有承包经营的能力和实力,对于目前业绩未达标的补偿义务是否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有无抵押、担保措施?  三是分析承包经营行为的商业实质。既然公司把这部分业务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这些个人,会计师应进一步考虑当利润达标甚至超出的时候,公司能否获取超额回报,以及公司对相关业务的控制权,综合判断上述安排的商业实质,才能确定适当的会计处理。

PPT38

(三)重大存疑事项未包括在意见中

1、HG公司

(1)审计意见——标准意见

(2)公开事项

 公告之一:HG公司2014年度完成借壳重组,置入资产承诺的未来三年(2014-2016年)盈利目标为2.19亿元、2.98亿元和3.92亿元。公司重组时承诺的2014年度净利润已经完成,2015年度,公司在为客户实施业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较好的完成产值,但公司的应收款与产值同步增长,导致公司计提坏账减值同步大幅增加,公司为控制应收款及资金风险,年度内提高了对所有客户资金风险的内部评价尺度,加大了资金风险的预控措施,对部分我们认为风险稍微大一些的项目进行了限制或没有承接,以上两原因导致公司报告期净利润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

PPT39  公告之二:HG公司发布业绩承诺补偿股份注销完成公告中指出,本次回购的应补偿股份涉及2名股东,回购注销的股票数量共计为6,034,478股,占回购前公司总股本的1.46%。本次应补偿股份由HG公司以1元对价回购并注销。本次回购的股票已完成注销手续。交易所发出问询函:

 一是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74%,但公司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31.46亿元,较期初增长62.24%。请说明公司报告期内销售信用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应收账款增长幅度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的具体原因以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PPT40  二是HG公司签订公开型无追索权国内保理合同,保理孙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合计2.56亿元,期末计入其他应收款-应收债权保理款余额为2.56亿元,请补充说明相关保理合同的主要条款、应收账款明细及账龄分布、上述会计处理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的情况以及该事项期后的进展情况。 三是报告期末,你公司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余额为1.28亿元,其中2013年底前已完工未结算存货金额为4599万元,请你公司说明上述主要项目超过两年内未完成结算的具体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存货跌价风险,并进行风险提示。

 四是年报显示报告期末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亏损余额为2,729万元,但年报中未对上述可抵扣亏损的到期时间进行披露,请你公司自查后进行补充披露。

PPT41(3)存在问题

 一是在存在业绩承诺的情况下,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大幅增长,通过保理满足现金流需求,在建工程延迟转固等现象,会计师是否考虑过收入的舞弊风险,采取了哪些措施核查相关交易的真实性和相关资产的可回收性。

 二是HG公司在年报发布后受到证监会调队董监高进行调查的通知。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注意到管理层有违规的迹象,对公司控制环境的了解和判断是否存在疏漏,对控制风险和舞弊风险的判断及相应审计策略的指定是否适当?

PPT42(4)应对建议

 收入确认是默认的舞弊风险领域,尤其是当公司存在业绩承诺的情况下。

 会计师应从整体上对公司收入增长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与同行业进行比较,评价公司销售政策和客户信用评价的合理性。

 严格执行函证和客户情况核查程序,走访主要客户和新增客户,了解有关付款、退货、价格调整等安排,并通过对期后事项的检查进行核实,以判断销售的真实性,计价的合理性以及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

 对于长期挂账的资产,应实地查看资产状态,检查发生的相关支出资本化的合理性,支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还应考虑资产的减值风险。

PPT43

2、YF公司

(1)审计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 一是对YF公司的部分技术服务和芯片业务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无法判断交易实质;

 二是对应收款项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三是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的确认及计量无法取得满意的审计证据。

PPT44(2)公告相关信息

 YF公司自2014年5月借壳上市后就一支业务下滑,并归结于市场产业化等大环境因素。2015年虽业绩未达标,但呈增长势头。曾披露其盈利预测数据为2014年5400万,2015年1.29亿、并承诺如果归母净利润2014年低于5000万,或2015年低于1.25亿,差额部分由控股股东补偿给上市公司。

 上述盈利预测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审核报告。同时,经审计的2011-2013年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的净利润基本处于1000万至2000万之间,而预测数据中的2014和2015年收入和利润却呈数倍增长。

 YF公司2014和2015年实际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仅分别为540万和2650万,远远低于当初的预测数据。

PPT45 YF公司对无法表示意见的说明

关于对公司的技术服务和芯片业务,对部分业务我们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对部分业务也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判断交易实质;  ——公司属于电子行业,主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开发、产品开发、大数据、北斗系统运营等、公司研发设计自有芯片,自行负责对外销售;公司同时承接客户定制芯片设计的业务,根据客户需求组织芯片产品的生产;公司向客户提供大数据运营需要的场地、机柜、物业、水电、租赁服务和技术服务;同时,公司整合各项资源,将其系统运营到实际业务中。

PPT46  YF公司在2015年度承接技术服务业务数据中心维护运营服务和场地租赁服务,属于公司主营业务中比较新兴的业务,公司采用的模式与传统常规的数据中心运营模式不一致,属于定制化的一个数据中心,公司承担的是硬件设施的建设租赁服务,数据服务器的购置和运营等由客户自行负责,同时公司没有采用常规的建设混凝土大楼和空调系统,采用的是目前世界比较新的集装箱式机柜模式,同时采用了风冷技术,两种数据中心比较,公司采用的数据中心模式的前期固定投入成本大幅下降。公司认为美国数据中心的运营模式清晰有效。

 YF公司还承接客户个性化芯片的定制业务,收取设计费;同时,根据和客户签署的协议,受托组织芯片的生产业务,公司认为上述业务的实际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清晰有效。

PPT47 关于因未能获得有效的函证回函,也无法实施满意的替代程序,对应收款项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公司在审计机构审计期间,积极配合现场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陪同审计人员现场到银行进行银行存款询证,提供审计机构客户和供应商的联系方式、联系地址等用于审计询证函的发出,并积极督促客户和供应商及时回复审计机构的询证函。前5大客户中,仅存在一个境外客户虽经公司多次联系督促,未及时回函,该客户应收账款余额所占比重为7%

 截至目前,2015年12月31日的主要客户的大部分应收账款均已收回

PPT48(3)疑问

 YF公司自借壳上市之后,业绩直线下滑,2015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第二、第三项中涉及的资产、确实是在2015年才出现的大幅的增长,但第一项所述的情况不确定在2014年是否已经存在,而当年出具的意见是标准意见。从该公司的情况来看,可能最令人质疑的应当是当初借壳上市时的业绩是否真实,以及那份收入、利润或成倍增长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存在重大不当假设。

PPT49(4)对策

 对于上市后业绩变脸的公司,会计师应加倍小心,尤其如果还有业绩对赌承诺的,虚增利润的动机会更大,应格外关注收入和大额新增资产的真实性。对于重组上市时出具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的会计师而言,应持有谨慎的态度,对于远高于报告期内业绩情况,且成倍增长的激进型预测,应要求管理层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经营计划,对于还未上市的新产品的预测,或者还未实施的产品转型,不仅要查看管理层的决策,市场调研报告等文档,还需要咨询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看法和意见。

第二篇:2017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2017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截至2018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已上市的3,531家公司(其中A股3,513家),除康达尔、山东地矿、*ST华泽、凯迪生态、千山药机、抚顺特钢、中毅达、美都能源、*ST上普9家公司未按期披露年报外,其余3,522家均按期披露了经审计的2017年报告。按期披露年报的公司中,124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17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36家被出具保留意见、71家被出具带解释说明的无保留意见。

为掌握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情况,证监会会计部组织专门力量抽样审阅了798家上市公司2017年报告,审阅中重点关注了合并财务报表、企业合并、收入确认、政府补助、金融工具、资产减值、非经常性损益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财务信息披露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年报审阅发现问题所反映出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执业问题予以关注,形成本监管报告。

年报审阅过程中,证监会会计部发布了6份年报会计监管简报,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上市公司2017年财务报告和内控报告存在的问题179项,涉及138 家上市公司。同时,证监会会计部通过问询沪深交易所、建议专项核查等方式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向有关各方传递关于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和审计规范等方面的监管标准。

一、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执行问题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执行会计准则不到位、会计专业判断不合理、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

(一)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

2014年新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明确了以控制原则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整体上,上市公司能够掌握和运用合并报表范围的判断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合并范围判断不恰当的问题。此外,在处置子公司股权、合并财务报表抵销分录编制等方面也存在执行偏差或不到位的情况。

1.对合并范围的判断

(1)对结构化主体控制的判断

上市公司参与发起设立、管理和投资结构化主体的交易较为常见。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结合各项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对相关结构化主体具有控制。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判断是否控制时,容易忽视结构化主体的设立目的、其他方是否享有实质性权力等因素。例如,个别上市公司参与设立有限合伙企业(并购基金),并认购其全部劣后级份额,将其分类为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合伙协议,上市公司对合伙企业优先级份额本金及固定收益承担保证义务,优先级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投资决策委员会中享有席位,优先级合伙人委派的决策委员对拟投资项目享有一票否决权。考虑到合伙协议对优先、劣后级的设置以及上市公司对优先级退出本金和收益做出的保证安排,优先级合伙人实质上享有固定回报,并不承担合伙企业的经营风险,其在投资决策委员会中存在一票否决权安排,实质上应视为一种保障资金安全的保护性权利。上市公司享有合伙企业所有剩余的可变收益、承担全部亏损风险,同时从设立目的分析,如合伙企业是为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设立的,上市公司相较其他投资方有更强的动机和意图主导合伙企业的相关投资活动以影响其回报,即上市公司对此合伙企业具有控制,应当予以合并。

(2)对单独主体的合并判断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通常合并的是被投资方的整体,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投资方可以将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即“单独主体”)予以合并。单独主体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部分的资产是偿付该部分负债或该部分其他权益的唯一来源,不能用于偿还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的其他负债;除与该部分相关的各方外,其他方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权利,也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剩余现金流量相关的权利。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通过增资方式成为某公司的控股股东,并约定增资完成后将该公司原有业务全部剥离给原股东,后续以该公司为平台开展新业务。上市公司取得该公司控股权后对其董事会进行了改选,但认为被投资公司原有业务仍由原股东控制并拟剥离给原股东,因此未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上市公司将被投资单位业务进行分割,需要满足会计准则中有关单独主体的认定要求,即所分割业务相关的资产、负债必须与公司其它资产、负债严格分离。但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下,同一法律主体的资产、负债往往较难满足单独主体的有关要求。在股东之间分割资产、负债的约定尚未通知全部债权人并已获得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应将被投资单位分割为两个部分进行部分合并。

(3)涉及一致行动协议的合并判断

上市公司与其他投资方达成一致行动协议的情况下,是否应将被投资公司合并,应当基于“控制”的定义和原则,综合考虑一致行动协议的商业意图,一致行动协议授予上市公司的权力是否明确、完整等因素进行判断。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通过与其他投资方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将持股比例不超过50%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该一致行动协议未明确其他方是否将与被投资公司相关活动相关的表决权完整授予上市公司,协议期间也未明确约定。仅依据该一致行动协议,无法有效判断上市公司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可变回报等的持续性。上市公司不应将此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

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问题

(1)子公司超额亏损的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持有子公司51%的股权,该子公司本期出现巨额亏损且资不抵债。上市公司本期合并报表中对于该子公司少数股东承担的当期亏损超过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份额的部分,列报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而未按照要求冲减少数股东权益,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2)未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调减商誉账面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未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变化,不导致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发生变化。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在未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处置子公司部分股权,合并财务报表中按照股权处置比例调减商誉账面价值,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

(3)合并财务报表抵销分录编制不正确

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应当相互抵销。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子公司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购买专项计划全部次级权益及部分优先级权益。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该专项计划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却未将子公司对专项计划的投资形成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相应负债进行抵销。

(二)企业合并相关问题

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形式多样、股权结构及交易安排较为复杂,相关会计处理存在一定操作难度。部分上市公司对于企业合并中并购日无形资产的辨认与计量、或有对价等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存在一定问题,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难以充分了解相关并购交易的商业实质及其影响。

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应在取得控制权日以公允价值计量被购买方所有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包括被购买方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各项资产和负债,以及被购买方财务报表中原未予以确认的资产和负债,例如内部研发形成的非专利技术等。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大额商誉,其商誉占合并对价的比例高达90%以上。大额商誉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未能充分识别和确认被购买方拥有的无形资产,导致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被直接计入商誉。

2.或有对价相关问题

(1)一般或有对价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应当将合并协议约定的或有对价作为合并对价的一部分,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并确认相应的资产、负债,后续变动应视其性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或有对价公允价值的计量应基于标的公司未来业绩预测情况、或有对价支付方信用风险及偿付能力、其他方连带担保责任、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予以确定。

年报分析发现,针对附有业绩补偿条款的并购交易,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确定企业合并成本时未恰当考虑或有对价的影响,在购买日及后续会计期间将或有对价的公允价值简单计量为零,或在后续结算将实际支付或收到的补偿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调整权益。个别公司在标的公司业绩承诺不达标时,以收购时的股份发行价格确认和计量应收补偿股份相关金融资产及损益,而未按照应收补偿股份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2)控股股东提供企业合并业绩补偿款

实务中,部分并购交易安排由购买方控股股东对购入标的资产做出业绩承诺。此类安排中,购买方控股股东既不属于购买方也不属于出售方,其对购买方所收购标的资产的业绩进行承诺是基于其与购买方的特殊关系,且使购买方单方面获益。因此,此类补偿安排应当视为权益性交易,购买方应将取得的相关利得计入资本公积。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公司收购交易中,对被收购公司业绩作出承诺,就实际业绩与承诺业绩的差额对上市公司予以补偿;2017被收购公司业绩未达标,上市公司应将预期将自控股股东收取的业绩补偿相关的资产计入资本公积,但公司未对该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3)出售方支付或收到业绩补偿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并购交易中出售方收取或支付或有对价的权利或义务属于金融工具,出售方应将此权利或义务按照金融工具准则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作为交易中的出售方,对于未来应收业绩补偿,未按照金融工具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而是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进行核算,或者未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4)合营或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对价

与合营或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对价应参照企业合并或有对价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对某公司增资后能够实施重大影响,将其分类为对联营企业投资。根据增资协议,被投资公司原股东承诺,若被投资公司在约定的期间内业绩未达到承诺标准,则原股东无偿将其所持被投资公司 部分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作为补偿;若被投资公司实际业绩超过承诺标准,则上市公司将其所持被投资公司的部分股权转让给原股东作为奖励。该股权补偿安排应参照企业合并或有对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上市公司仅在报表中披露该事项相关安排而未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5)或有对价披露问题

年报分析发现,多家上市公司未在合并当年披露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业绩承诺条款,仅在承诺业绩未完成、公司收到出售方补偿时才披露业绩承诺条款;部分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业绩承诺条款,但并未在购买日及后续期间披露确定或有对价公允价值所采用的估值方法、关键假设及依据;对于被购买方未实现业绩承诺的情况,多家公司未说明该事项对相关商誉减值测试的影响。

(三)收入相关问题 1.总额法和净额法的区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实务中,企业从事居间服务或代销服务,相关日常活动是为委托人提供居间或代销服务以赚取代理佣金,而并非自身买卖商品。企业对此类型服务,仅应将获取的代理佣金确认为收入,除此之外收取的其他款项属于代收款项。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将居间或代销业务中代委托人收取的款项全额确认为收入;部分从事供应链业务的上市公司,将其代理客户采购或销售商品视同自身买卖商品全额核算收入; 部分百货类上市公司既有自营业务,又有联营业务,但未恰当区别两类不同业务模式、分别制定不同的收入政策,而是统一采用总额法确认销售收入。

2.收入确认的时点与条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销售商品收入满足商品所有权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等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对于建造合同,在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确定、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时,才可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可以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等方法。

年报分析中发现的收入确认和计量问题主要有:一是发出商品相关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提前确认收入。如个别电商类上市公司发出商品,在客户尚未确认收货、商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二是已提供商品和劳务相关经济利益流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仍确认收入。如个别上市公司作为施工方,以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建造合同收入及相关债权,其中部分债权尚未与客户达成一致、存在争议,相关款项预计很难收回,上市公司将此尚未达成一致的款项确认了收入,不符合准则规定。三是完工进度的估计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如个别上市公司未对合同约定的阶段结算款与完工进度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直接将 各阶段收款进度作为完工进度,根据合同约定的结算款确认各阶段收入。

(四)金融工具相关问题

上市公司发行及持有的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多,加之金融工具准则本身较为复杂,实务中上市公司执行金融工具准则一直属于问题较多的领域。

1.与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衍生工具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附在主合同上的衍生工具,如果可以和主合同分开并能够独立转让,或者具有与主合同不同的交易对手方,应被视作一项单独存在的衍生工具。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取得被投资单位40%股权,根据协议约定能够向被投资单位派驻2名董事(共5名),且五年后有权要求转让方(被投资单位控股股东)以约定价格回购上市公司持有的被投资单位股权。上市公司将上述投资作为其他非流动资产核算。依据股权转让协议,上市公司实质上取得了两项资产:一是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一项看跌期权。两项资产中前者合同对手方为被投资单位,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后者合同对手方为被投资单位控股股东,应将其单独确认为衍生金融资产。两项资产的合同对手方不同,而上市公司基于很可能行权的判断将两项资产确认为一项其他非流动资产,不符合准则规定。

2.以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金融资产转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但未放弃对该金融资 产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和负债。当继续涉入方式是提供财务担保方式时,继续涉入资产应当根据转移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两者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负债应当按照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其中,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通常指提供担保应收取的费用,应当在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时间比例摊销,确认为各期收入。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报告期内向金融机构转让长期应收款,同时以存款向金融机构提供部分质押担保。对此,上市公司终止确认长期应收款,根据担保金额相应确认了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但计量时未考虑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根据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当企业向金融机构转让应收账款并提供财务担保时,其所收取的转让对价实质是包含了金融资产转移对价和应收取的财务担保费用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财务担保费用部分应当予以递延,按照时间比例摊销计入各期收入。上市公司对此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未考虑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导致长期应收款转让损益增加,财务担保合同执行期间的损益减少。

3.应收商业承兑汇票的终止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取决于金融资产所有权上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并且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程度是对交易前后风险变动相对值的度量,而非风险本身的绝对值度量。风险与报酬的转移不应仅针对信用风险,还应综 合考虑其他风险,如利率风险、延期付款风险、外汇风险等。商业承兑汇票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和延期付款风险。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将背书转让的商业承兑汇票终止确认。根据我国票据法对追索权的规定,在背书转让合同未明确约定无追索权的情况下,该类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并没有转移,背书公司不应终止确认相关资产。

(五)政府补助相关问题

新修订的政府补助准则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了政府补助与收入的划分原则,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应按照收入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二是对政府补助在利润表的列报进行调整,对于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将其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对于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应将其计入营业外收支。三是允许企业采取净额法列报政府补助,尤其对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对于财政直接拨付给企业的贴息资金,企业应将对应的贴息冲减相关借款费用。

年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执行新政府补助准则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正确区分政府补助与收入。个别公司作为政府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将自政府取得的价款作为政府补助核算。实际上,公司所取得价款是对其所提供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的补偿,本质上是政府支付给公司建设和运营工程项目的对价,应确认为收入而非政府补助。二是将代为收取的来自于政 府及各类上级组织的款项作为政府补助。如上级工会组织拨付的工会经费补助等,为公司代收款项,并非给予公司的政府补助。三是个别上市公司将与其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技改项目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四是个别上市公司将获得的财政贴息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未按规定冲减相关借款费用。

(六)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相关问题 2017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明确规定了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条件和计量方法、划分为终止经营的条件、终止经营损益列报以及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此外,利润表中新增“资产处置收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出售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或处置组确认的处置利得或损失,以及处置未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无形资产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

年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执行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会计准则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尚未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或者未经买卖双方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同意的拟处置资产,不恰当地作为持有待售资产进行处理;二是将已处置的不构成主要业务的子公司作为终止经营列报;三是对于当期列报的终止经营,未在当期财务报表可比会计期间信息中将其相应损益调整为终止经营损益列报;四是对于本期出售主要业务构成终止经营的,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终止经营相关损益、现金流量及可比期间信息;五是固定资产等生产经营性资产相关处置损益未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中列报,仍作为营业外收支列报。

(七)资产减值相关问题

资产减值是企业运用会计估计与判断的重要领域。上市公司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以及考虑资产减值测试中的影响因素或选择参数等,直接影响其财务报表结果,需要充分披露相关判断依据、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等信息。

1.未充分关注资产减值迹象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企业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进行减值测试。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专用设备闲置、在建工程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投资的联营企业长期未开展经营业务等情况下,仍未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并购的标的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相关承诺存在较大落差,合并形成的相关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可能已远低于原预计金额,在此情况下,上市公司未对商誉或相关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2.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不正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当以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基础,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恰当确认商誉减值损失。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可收回金额。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不正确,如个别公司相关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按照其在相关子公司中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确定;另有个别公司将商誉相关资产组的可收 回金额与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非分摊商誉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3.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恰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金融资产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分组计算确定减值损失。当采用组合法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前与之相同或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中,将关联方作为一个组合不计提坏账准备,但未说明相关原因;其中个别上市公司应收款项对应的关联方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偿债能力明显不足,但仅由于其为关联方,未对相应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不符合准则规定。部分上市公司对单项金融资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后未计提减值,但未按要求再将相关资产计入组合予以减值测试。

4.利用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调节利润

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调节利润的嫌疑。如个别上市公司通过年底改变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或比例、变更针对亏损合同计提预计负债的金额等方式调节利润;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在年底转回以前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调增本年利润,或本期集中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以便在需要利润时转回,以调节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5.资产减值披露问题

(1)商誉减值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至少应当在每年终了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并披露商誉减值测试过程、参数及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年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对期末存在的巨额商誉,未披露任何减值测试信息;未按规定披露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以及减值测试中使用的增长率、毛利率、折现率等关键参数或假设等重要信息;对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披露过于笼统,仅披露是基于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等。

(2)其他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充分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应收款项组合的信用风险特征及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坏账准备计提依据披露不充分或不清晰,未按规定披露应收融资租赁款、预付款项本期坏账准备计提、转回、转销、核销的原因及金额,未披露本期转回或转销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以及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具体依据等重要信息。

(八)所得税相关问题

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外,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还需要考虑资产收益方式、未来应纳税所得额是否足够用于抵偿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和计量不够谨慎或者相关会计处理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

1.针对预缴所得税的预售收入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房地产公司和港口物流公司,针对预缴所得税的预售收入,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于该部分收入,会计与税法的确认原则一致,未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公司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长期股权投资相关递延所得税确认有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的除外。因此,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进一步考虑持有意图,如企业拟长期持有该投资,一般不确认所得税影响。同理,对于合并商誉的减值准备,只有未来处置子公司时才可能转回,因此如果没有处置子公司的计划或意图,则不应确认商誉减值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未具体区分投资持有意图、是否近期计划出售等因素,直接将分步收购下合并日前所持股权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商誉减值准备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

3.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未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 个别上市公司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收购标的公司,购买日标的公司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远高于原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但公司未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导致企业合并商誉低估。

4.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递延所得税确认不正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亦不影响合并报表层面子公司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时,确认了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导致对合并报表资本公积的调整金额错误。

(九)非经常性损益相关问题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年修订)(以下简称“解释性公告1号”),明确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具体项目和披露要求。部分上市公司未能严格按照规定恰当识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或者未充分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相关信息。

1.未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恰当识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根据解释性公告1号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对照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综合考虑相关损益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的关联程度以及可持续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联营企业股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理财产品,并未根据公司经营特征、相关交易和事项发生的频次及性质进行判断,仅以其自身主要经 营活动包括投资及投资管理为由,将上述事项对应的投资收益作为经常性损益列报。个别上市公司将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原持有股权在购买日按公允价值重估产生的损益,或处置合营公司产生的投资损益,错误地列报为经常性损益。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对于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按照新修订的政府补助准则采用净额法列报,但未将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予以披露。另有个别商业零售业公司将提前终止经营门店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列报。

2.与非经性损益相关的披露不充分

根据解释性公告1号,公司除应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外,还应当对重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容增加必要的附注说明。公司对“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以及根据自身正常经营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将规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当在附注中单独做出说明。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将部分政府补助或解释性公告1号列举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作为经常性损益,但未在附注中说明理由和依据。

(十)其他会计处理问题 1.委托开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在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时,才能将其予以资本化并在达到预定用途时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将研究开发活动外包给 其他方时,应当判断该交易的经济实质是属于公司自主研发还是外购技术;如为自主研发,企业应将相关支出比照自行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处理。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委托其他单位进行无形资产开发,其实质上为公司将自主研发项目外包,公司将预付开发方的款项,在不满足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

2.固定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在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对于弃置费用,企业应当根据或有事项相关准则规定,按照现值计量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根据当地法规要求,计提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义务保证金并专户存储,但将相应金额计入营业成本和专项储备,未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相应进行折旧。

3.债务重组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份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对于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债权人应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日应为债务重组安排生效日(相关债务解除日)。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以房产抵偿公司债务,相关债务重组协议约定以抵账房产不动产权属登记变更为生效条件。报告期内抵账房产权属登记变更未完成,在此情况下上市公司终止确认重组债务,并确认相关债务重组收益,提前了债务重组日时点,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

4.预计负债的确认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对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应在其满足相应条件时确认预计负债。对于因合同约定或商业惯例产生的售后保修义务,企业应于销售交易发生时相应确认预计负债。如果企业未决诉讼很可能导致其经济利益流出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应当就相应事项确认预计负债。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将其售后维修费用在实际发生时予以列支而非在销售交易发生时确认预计负债,同时亦未能对有关售后维修义务在销售时点是否能予以合理估计做出说明。个别上市公司因合同纠纷被起诉,法院一审已判决其败诉,企业很可能需要承担赔偿义务,公司仅因二审尚未判决未计提预计负债,缺乏合理性。个别上市公司与主管税务机关就纳税义务金额存在争议,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公司违反税收规定,并要求补缴税款及罚金,相关纳税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上市公司仅因正在申请上级税务部门复核而未计提预计负债,依据不足。

5.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区分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会计估计变更指的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期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企业应 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指的是企业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相关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企业不需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因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子公司进行税务检查需补缴以前期间税款。确定应缴纳税款的金额涉及会计估计和判断,公司在未具体分析该事项是否属于前期会计差错、相关补缴金额是否重大的情况下,均将其作为重要会计差错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如果公司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未能合理使用前期报表编报时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导致前期纳税申报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情况,应将此作为前期会计差错进行处理,属于重要前期差错的,应追溯调整;如果公司前期根据当时的信息、假设等做出了合理估计,当期按照新的信息、假设等需要对前期估计金额作出变更的,应将此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个别上市公司以前已完成业绩承诺,后因本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导致以前业绩未达标,上市公司将业绩补偿相关收益确认在本期。如果上市公司前期已与被收购公司原股东明确约定,在被收购公司业绩承诺未实现时即按照约定金额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且原股东具有支付能力,该情况下公司应将相关事项作为前期差错,具有重要性的,应予追溯调整;如果上市公司与被收购公司原股东于发现差错时重新约定补偿事宜,则不应将其作为前期差错,可将相关影响在本期确认。6.非货币性资产出资会计处理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并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接受方应将非货币性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按投资方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贷记实收资本,并将投入资产公允价值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企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一般应当评估作价。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对全资子公司以非货币性资产增资,将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母公司个别报表资本公积,而非处置损益,不符合准则规定。个别上市公司子公司接受投资方以技术出资,未对该技术评估作价,也未对该技术出资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十一)现金流量表披露问题 1.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范围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将为取得1年期银行贷款质押的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被冻结的银行存款等作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现金流量表中列报。

2.现金流量表列报分类不准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年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对现金流量分类不正确的情况较为常见:个别公司将非同一控制下并购子公司支付的对价或收到标的公司原股东业绩补偿款,作为筹资活动现金流列报;个别公司将收到之前预付购买设备款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而非投资活动现金流。此外,个别公司将收到的新三板挂牌补助和支付的新三板挂牌费用,作为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由于新三板挂牌并不涉及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的变化,也未购建形成长期资产,企业应将此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列示。

3.现金流量表总额/净额列报不正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除客户代收取或支付的现金以及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外,现金流量应当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流出总额列报。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将其发生的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往来款、保证金、理财产品等不符合净额列报的现金流量按收支净额予以列示。

(十二)其他信息披露问题

除上述提及的信息披露问题外,另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估计变更信息披露不充分、财务报告文字表述或附注列示存在简单错误等问题。

1.会计估计变更披露不充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相关事实和原因。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仅披露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在会计估计变更,没有按照准则要求披露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以及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等信息。

2.其他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列报不准确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以下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问题:未披露所得税调节表;对于当期发生金额重大的债务重组收益未披露任何信息;对于因背书或贴现终止确认的未到期应收票据,未披露与金融资产转移相关的信息。部分上市公司未正确区分流动与非流动资产或负债,如未根据递延收益预计转入利润表的时间划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错将一年以内的长期待摊费用划分为其他流动资产,错将预付长期资产款作为流动资产列示。

3.简单错误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中存在文字表述有误、前后信息矛盾、报表项目与附注信息勾稽关系不正确、报表项目串行、涉及金额的项目数字正负号相反等简单错误。

二、内控与年报审计问题

(一)内控信息披露问题

目前,主板上市公司已全面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应在披露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 告。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近年来也在深交所规则层面加强了内控信息披露和相关鉴证要求。上市公司总体上能遵循相关内控信息披露要求,但仍存在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披露不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结论不适当、缺陷和整改措施信息描述不充分、内控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使用不规范等问题。1.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1)评价范围披露不规范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21号文”)要求,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应当披露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并对评价范围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形成明确结论。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未披露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占比等事项,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占比过低但未作进一步说明。

(2)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恰当性存疑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已经达到其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的缺陷,但未予以披露,且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例如,某上市公司披露2017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公司当期财务情况由原来的预计盈利转为亏损,其业绩修正的主要原因为财务核算不规范、根据审计机构初步审计结果进行更正。公司认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标准之一为注册会计师发现未被公司内部控制识别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在根据会计师初审结果更正本期业绩快报的情况下,公司仍然认为其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恰当 性存疑。另有个别上市公司被审计机构出具了带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段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结论却为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恰当性存疑。此外,个别上市公司本期对已披露报告进行了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重新披露年报,且该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包括对已经公告的财务报告出现的重大差错进行错报更正。公司对已披露年报进行重大差错更正,却未根据厘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修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不符合相关规定。

(3)内部控制缺陷和整改措施描述不恰当

21号文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披露报告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认定结果及缺陷的性质、影响、整改情况等内容。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仅限于上市公司发生的相关事项本身,未恰当分析缺陷的类型、产生原因、拟采取的具体整改计划、整改责任人、预计完成时间等信息。例如,某上市公司多起担保、对外财务资助均未履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策程序,公司认定前述事件属于报告期内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未披露该事项的产生原因,相关缺陷整改情况及措施也仅简单披露为“今后加强内部控制执行,确保公司治理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要求”,内部控制缺陷描述和整改措施描述均流于表面。

2.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披露重大缺陷的性质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以提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用者注意相关风险。

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强调事项段中进行披露。个别审计机构对于发现的上市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仅披露缺陷的内容、未说明该缺陷事项对控制目标的影响,披露不规范。此外,个别审计机构在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情况下仍披露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

(二)年报审计问题

近年来,随着证监会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不断推进,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逐步提升,发表审计意见更为谨慎。截止2018年4月30日,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上市公司2017财务报告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124份,其中,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达到53份,较上年同期30份增加76.67%。会计师事务所在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2017上市公司报告存在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问题,也同时反映出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未保持足够的职业怀疑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财务报表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年报审阅发现,部分注册会计师未对管理层在业绩压力下通过舞弊操纵利润保持足够的职业怀疑,导致未充分关注债务重组收益、资产 处置损益及其他非经常性损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未充分关注相关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损益确认时点是否恰当,损益确认金额是否准确,信息披露是否完整等问题。

2.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近年来,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修订频繁,上市公司创新业务和交易不断涌现,财务报表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职业判断事项越来越多,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年报审阅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涉及合并报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复杂会计处理方面存在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相关错报、专业胜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重大非常规交易审计不到位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对重大非常规交易给予特别关注。对于重大非常规交易,应评价其商业理由(或缺乏商业理由)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从事重大非常规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或掩盖其侵占资产的行为。年报审阅发现,部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重大非常规交易是否明显缺乏商业实质,对于异常的高额收益,未警惕是否存在隐含的利益输送或关联方交易,从而未识别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

4.会计估计审计不到位 基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存在的内在不确定性,财务报表中诸多报表项目,例如固定资产、商誉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或有事项的考虑及预计负债的确认等,都涉及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应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相关披露是否合理、充分。年报审阅发现,部分注册会计师在复核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所作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存在偏向时,主要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及意图进行评价,未充分考虑其与市场、行业情况及历史信息的一致性,未有效评价重大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导致未识别可能存在的管理层偏向并作出恰当应对。

5.其他审计问题

年报审阅发现的上市公司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问题还反映出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不足,部分审计程序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年报审阅中发现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与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审计问题,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发布本年报会计监管报告,向市场传递关于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和审计规范等方面的监管标准,引导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切实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审计项目执业质量。

二是整理汇总年报审阅中发现的上市公司问题线索,与交易所、有关证监局等一线监管部门配合进一步了解情况,在此基础 上如认定上市公司存在违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或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将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三是收集整理系统内各单位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监管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分片区组织召开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协调会,加强相互沟通交流,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形成共识,统一监管口径。

四是针对会计准则具体规范不明确、实务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加强调研,推动财政部制定准则指引。对于准则有原则性规定但执行中有争议的问题,尽快形成监管口径,以监管问答等形式对外发布,指导市场实践。同时,持续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以案例指导的形式,提升上市公司理解和运用准则的能力,促进市场主体会计专业判断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五是进一步关注市场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收入、金融工具等新准则实际执行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新型业态、新型交易面临的会计处理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以促进上市公司实现新旧准则执行平稳过渡。

六是结合年报审阅发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执业质量问题,进一步强化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勤勉尽责,不断提升执业质量。同时,加强与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联系,加大专业指导和培训力度,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三篇:2014 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2014 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截至 2015 年 4 月 30 日,沪深两市 2014 年已上市的 2,613家上市公司,除新中基公司未按期披露年报外,其余2,612家均按时披露了2014年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96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27家,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69家。主板上市公司中,77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53家,无法表示意见 4家,否定意见20家。

为掌握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情况,证监会组织专门力量抽查审阅了520家上市公司2014年报告,审阅中重点关注了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收入确认、政府补助、资产减值等方面的会计处理,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的情况。我们对审阅中发现的上市公司2014 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形成本监管报告。

一、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确认、计量与列报不正确 1.未明确区分合并费用与证券发行费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合并中,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作为企业合并的对价,在此过程中涉及的费用一般包括合并费用与证券发行费用。通常情况下,针对被收购方的尽职调查、评估和审计、为申报重大资产重组而发生的费用,属于企业合并费用;为验资、发行股份申报、股份登记而发生的费用,属于发行证券的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这两类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合并费用应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发行费用直接扣减发行股份产生的溢价。公司需要合理区分属于企业合并交易的费用和属于发行证券的费用。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中,未对合并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合理拆分,而是将所有的费用都视为股票发行费用,冲减股本溢价,从而少列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这种人为混淆负债与权益属性的做法,无法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掩盖了到期不能支付负债的风险,对公司的财务指标产生影响,所涉及金额重大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读误判。

2.未充分确认合作开发产生的金融负债

在与其他方共同投资进行合作开发的协议中,各方都以股权的形式投入资金,实际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但如果实际控制经营的一方向其他方承诺所投入的资金能够获得最低收益率,将导致承诺方存在向其他方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即产生了一项金融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承诺方应当将收到的合作方投入款项作为负债处理,并在合作期间将与之相关的利息(公司保证的收益)确认为费用。年报分析中发现,有些上市公司未将收到的合作方款项确认为负债,而是视为投入的权益资金,将向合作方支付的承诺收益也未确认为利息费用,而是视为利润分配。

3.金融资产分类不正确

(1)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的分类,主要取决于存款产品说明书中的约定条款。目前公司认购、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其收益可能是与某些基础变量挂钩,如利率、汇率、黄金价格等,此类产品应视为嵌入衍生工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公司应当将结构性存款中嵌入的衍生工具分拆,单独进行会计处理,但若嵌入衍生工具与存款合同在经济特征及风险方面存在紧密联系(如利率风险),或者与嵌入衍生工具类似条款的工具不符合衍生工具的定义或无法单独计量,可以将结构性存款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由于嵌入衍生工具及其分拆的会计处理较为困难,年报分析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将结构性存款简单作为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他流动资产等收益金额固定的资产列报,未能正确反映结构性存款收益变动的风险。

(2)理财产品。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大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无活跃市场报价,通常情况下应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财务报表中视其流动性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其他流动资产列报。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分类不正确,如将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或无活跃市场报价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将不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理财产品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将理财产品作为收益金额固定的其他货币资金或者其他流动资产列报。

(3)已停业或正在清算的子公司股权。对于已停业或正在清算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应视对其控制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对于满足持有待售确认条件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投资,应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列报。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错误地将仍属其控制的已停业或正在清算的子公司调整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没有将具有明确出售意图的已停业或正在清算的子公司股权重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

(4)有限合伙人权益。通常情况下,有限合伙企业的权益不具有活跃市场报价,公司应根据所持有的有限合伙权益特征(如回收金额是否固定或可确定)及持有意图等,将其分类为应收款项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年报分析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有限合伙企业的权益错误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4.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比较报表范围不正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应视同参与合并各方在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即以目前的状态存在,并以此为原则对合并日之前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年报分析中发现,对于如何确定此类交易中比较财务报表追溯调整的金额,实务中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操作。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理念是从最终控制方角度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合并中纳入合并日之前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股权比例,应为合并中自最终控制方购买的股权比例,不应包括从外部(独立第三方)取得的部分。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以企业合并后合并方持有的被合并方的股权总比例(包括从外部取得部分)进行追溯调整,该做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5.与股份支付计划相关的确认与计量不适当

(1)包含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交易确认与计量不正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服务的,应当以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量所授予职工的权益工具价值。一般情况下,公司向职工授予的股份在职工提供服务以达到行权条件的等待期内被限制转让,但是计量所授予股份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时,不应考虑在等待期内转让的限制或其他限制,因为这些限制属于可行权的非市场条件。年报分析发现,部分公司在确定授予职工的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时,以授予日股价为基础考虑流动性折扣,或者不采用授予日的股价,而是采用其他时点的股价或之前一段时间股价的平均值。此外,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向职工发行的限制性股票按有关规定履行了注册登记等增资手续的,在授予日,公司应当根据收到职工缴纳的认股款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同时将回购义务确认为负债(作为收购库存股处理)。需要强调的是,回购义务应全额确认为负债,不考虑回购发生的可能性对其计量的影响,所确认的库存股金额不仅包含库存股的股本,还应包含其相应的股本溢价金额;就流动性而言,由于员工离职等因素可能导致公司随时产生回购的义务,该回购义务应当确认为流动负债。年报分析发现,部分公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如未考虑并确认回购义务;在计量回购义务时考虑了回购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所确认的库存股仅包含了库存股的股本; 将回购义务负债列示为长期负债而不是流动负债。

(2)股份支付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不规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与股份支付相关的支出应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为成本费用,但税法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股份支付,只有在相关股份实际授予职工时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会计上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的期间内,公司应根据期末取得的信息估计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计算确定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符合确认条件的,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报分析发现,在考虑股份支付相关所得税影响时,部分 公司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不符合规定,如未确认股权激励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以期末取得的信息作为估计可税前扣除金额的基础,而是以当期股权激励费用直接作为计税基础;未分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而是在第一个会计期间即确认股权激励计划的全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6.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不正确关于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原则性定义,实务中应结合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的比例、是否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等因素进行判断。原则上,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拥有 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将持股超过 20%以上的被投资单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未披露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无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董事,但仍将其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7.会计报表项目列报不正确

(1)物业经营权列报不正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其中已出租的建筑物是指公司拥有产权的、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年报分析发现,有些上市公司将没有产权的物业经营权列报为投资性房地产。

(2)项目流动性或报表项目列报不正确。部分上市公司将与长期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款错误列报为其他流动负债;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将属于辞退福利性质的内退人员工资列报为其他应付款,未在(长期)应付职工薪酬中列报。

(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口径不一致 1.类似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从原则上要求以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条件,并要求公司结合具体的业务特征确定收入的确认时点。年报分析中发现,由于各类商品或劳务销售交易形式多样,实务中对业务收入是否满足准则确认条件的职业判断也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公司间某些经济实质相似的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使得相同会计期间或业务周期上相同阶段的收入信息缺乏可比性。

(1)房产销售业务。房地产销售存在预售、房屋竣工验收、交付房屋、办理产权证等多个环节,实务中对房屋所有权相关风险和报酬何时发生转移的判断存在差异,导致上市公司对商品房销售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大部分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以办理完成交房手续作为风险与报酬的转移时点并确认收入,但部分上市公司以工程完工验收、收到房款或取得收款权利等作为收入确认时点。

(2)数据服务业务。由于数据业务合同形式多样,收入实现过程涉及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多方安排,收入实现的判断较为复杂,导致上市公司对此类交易收入的确认时点和金额存在差异。例如,对于通信增值业务收入确认,有些数据服务提供商每月根据电信运营商的计时系统统计数据,依合同约定费率或分成比例计算确认收入,而有些公司按上月结算数据进行核对,开具发票后确认当期营业收入。

(3)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业务。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项目通常需经过设计、建设、试运行、验收等环节,时间跨度比较长,甚至跨越多个会计期间,上市公司对于这类业务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存在差异。部分上市公司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业务收入;部分上市公司按收到验收报告时一次性确认收入。此外,此类业务的销售涉及收取质量保证金,承诺在一定期间内系统或软件若存在运行问题将予以赔偿或免费维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质量保证金应当在承诺期内平均分摊确认收入,但部分上市公司在销售系统或软件时将收取的质量保证金的全额确认为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则在质保期结束后才确认质量保证金收入。(4)出口销售业务。出口销售业务的环节、流程较为复杂,涉及交付提取单、商品出库、出口报关、商品交付等环节,公司应结合合同约定和实务惯例等,对相关商品风险报酬转移时点进行判断,以确定收入确认时点。年报分析发现,对类似出口销售合同或业务,有 些公司按合同约定将取得提单日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有些公司则以产品完成出口报关手续、取得报关单日作为收入确认时点。

2.混合型政府补助的区分标准不一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损益; 难以区分的,应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当期损益。部分上市公司将综合性政府补助全部认定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且未详细披露其区分政府补助类型的判断标准。

3.或有合并对价的确认与计量口径不一致

近年来,在并购交易中设置或有对价或者对赌条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即合并各方可能在并购协议中约定,根据未来一项或多项或有事项的发生,购买方通过发行额外证券、支付额外现金或其他资产等方式追加合并对价,或者要求返还部分之前支付的对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的,在并购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视为或有合并对价并计入合并成本。年报分析发现,多数企业合并都存在或有对价安排,但部分上市公司确定合并成本时没有考虑或有对价;将或有对价的金额认定为零或者合同约定的最大支付金额,没有基于未来业绩承诺实现的可能性、或有对价支付方的信用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或有对价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4.关于控制的判断存在差异导致合并报表范围不一致

(1)委托经营子公司。上市公司通过协议将子公司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管理后,是否将该子公司继续纳入合并报表,需要结合委托经营合同条款,综合考虑是否仍享有子公司的主要权益和风险、委托经营期限长短、董事等类似权利机构成员任命程序、与被委托方是否为关联方等因素,判断上市公司与子公司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从而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年报分析发现,不同公司针对委托经营子公司控制的判断所考虑的因素不同,对类似因素所产生影响的判断也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公司将委托经营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口径并不一致。

(2)上市公司投资非盈利机构。母公司在确定将投资的非盈利机构纳入合并范围时,是否能从非盈利机构获得回报是关键影响因素。从非盈利机构获得的回报,不仅包括实际现金分红,还应综合考虑该非盈利机构是否为公司承担了部分费用、该非盈利机构是否为公司提供了技术、输送了人才等非分红性质的利益回报。年报分析发现,不同公司针对非盈利机构控制的判断所考虑的因素不同,对类似因素所产生影响的判断也存在差异,如某些上市公司仅因被投资的非盈利机构盈利不分红而未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5.对类似资产减值计提标准不一致

(1)类似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一致。年报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对下属几家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的应收账款计提了大额或全额坏账准备,但对于另外几家财务状况类似的子公司的应收账款却未计提任何减值。

(2)相互关联的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计提减值的标准不一致。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严重下滑,存在持续经营疑虑,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却未对生产、加工存货的相关资产或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三)未正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会计估计调整

一般情况下,同一公司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信息口径应保持一致,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当予以说明。对财务信息口径的调整存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调整和会计差错更正三种类型。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未正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会计估计调整,相关会计处理不正确。

1.将会计差错更正视作为会计政策变更(1)应交税费重分类。部分上市公司以前应交税金为借方余额,并且金额重大,但以负数列报为负债,而不是作为资产列报。年报分析发现,某些上市公司将以前应交税费借方余额调整为资产进行列报,但在附注中将其视为因 2014 新准则实施带来的会计政策变更所进行的调整,而不是作为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2)内退性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支付给内退人员的补偿工资在性质上属于辞退福利。《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于 2014 年修订前后,上述规定并没有发生变化。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2014 补提了内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并将其视为新准则实施导致的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而不是作为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2.混淆会计差错更正与会计估计调整

会计估计,是指公司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或预期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混淆了会计估计调整与会计差错更正,导致相关信息的列报与披露不正确。

(1)将会计差错视为会计估计调整。年报分析发现,某公司在发布年报的当天,发布了会计估计变更公告,变更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并决定在未来会计期间采用变更后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上市公司在报告发布日针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同时出具了两种自相矛盾的会计估计,错误运用了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可以认为,该公司所发布年报中使用了错误的比例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因此,该公司对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的调整应视为会计差错更正,而不是会计估计变更。

(2)将会计估计调整视为会计差错更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在确认可弥补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计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如果在编制前期报表时已充分利用当时可取得的关于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信息,则后续实际盈利情况与当时预测数据不一致,从而导致对之前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进行调整,应当视为会计估计变更,而不是前期会计差错。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实际盈利情况不如前期盈利预测,调减因可弥补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并将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而不是将其视为会计估计变更,以避免调减所得税资产金额对当期损益的不利影响。

二、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信息披露未完全遵循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 1.政府补助确认政策及相关披露不完整

根据《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15号文”)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2 号—财务报表附注中政府补助相关信息的披露》,公司应按要求披露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会计政策,涉及政府补助的负债项目,在财务报表附注中,需逐项披露期初余额、本期新增补助金额、本期计入营业外收入金额、本期转入资本公积金额以及期末余额。对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需分项披露本期发生额及上期发生额。对报告期末按应收金额确认的政府补助应按补助单位和补助项目逐项披露应收款项的期末余额、账龄以及预计收取的时间、金额及依据。年报分析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并未按上述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信息,如仅按应收金额确认了政府补助收入,但没有披露相关确认依据,或者未根据 15 号文等规则披露与政府补助相关的会计政策。

2.关于持续经营风险的披露不充分 号文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公司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公司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自报告期末起 12 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予以评估。若评估结果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上市公司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 及其拟采取的改善措施。年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对其持续经营的评估和风险披露普遍不充分,如一些连续亏损的ST 公司,没有按照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按照持续经营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等;部分营业利润连续为负、流动资产远小于流动负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仍然在报告编制基础中声明“不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甚至有的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而被会计师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但管理层在报告编制基础中仍声明“不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3.与存货、商誉减值相关的信息披露不完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同时,15 号文规定在披露存货项目时应说明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具体依据。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近年来不景气,主要产品市场持续低迷,销售价格大幅下跌,销售产品毛利率为负,但公司没有计提跌价准备,也没有披露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具体依据。

对于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企业会计准则并不要求进行摊销,但至少应当在每年终时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需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其过程较为复杂。15号文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商誉减值测试过程、参数及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年报分析发现,有些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信息仅笼统披露经测试后未发生商誉减值,没有披露商誉减值测试的过程、参数等信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显示商誉已发生重大减值,但在报表项目附注中没有披露任何关于商誉减值测试及计提减值准备的信息。

4.所得税调整过程披露不完整

关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的调整过程,公司应从税前会计利润出发,在考虑一系列调整因素的影响后得出当期所得税费用。这些调整因素包括会计与税法口径不同产生的永久性差异、会计与税法关于收入与费用确认的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集团公司内不同税率影响以及税率变动影响等。年报分析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未按相关要求完整披露与所得税调整相关的信息或披露的信息不正确。例如,所披露的调整明细项目数据正负方向不符合调整事项的内在逻辑关系; 披露的调整项目表明存在税收优惠影响,但在税项政策中并未披露有关税收优惠信息;各调整项目以税前金额列示等。甚至有些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任何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的信息。

5.分部报告的披露不符合规范要求

上市公司的整体风险,是由公司经营的各个业务部门(或品种)或各个经营地区的风险和报酬构成的。一般来说,公司在不同业务部门和不同地区的经营,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风险。评估公司整体的风险和报酬,需要借助公司在不同业务和不同地区经营的分部信息。因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应当确定报告分部,披露分部信息。15 号文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报告分部的确定依据、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部的财务信息,以及分部财务信息合计金额与对应合并财务报表项目的调节过程;上市公司无报告分部的,应说明原因。年报分析发现,不少上市公司未披露分部信息,也未说明无分部的原因; 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报管理层分析中披露主营业务的行业或产品分类,表明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分部,但未在财务报告中提供单独的分部报告,也未说明不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原因; 有些上市公司尽管在收入附注中按照行业、地区、产品对收入进行了分部说明,但是未形成单独的分部报告,也未披露报告分部的确定依据、分部会计政策等具体信息。

(二)财务信息披露的简单错误频现

1.报表之间、报表与附注或辅助信息之间矛盾,数字前后不一致或者表述存在差异。主要表现有:在或有事项中披露公司存在期末已经背书给他方但尚未到期的票据,但在附注项目中没有披露应收商业承兑票据信息;在报表中列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信息 披露中却归类为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递延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项目名称不一致、前后数据不勾稽;在建工程项目中披露的完工转入固定资产金额,与固定资产项目中披露的由在建工程转入金额存在很大差异。2.简单数据错误和数目计算错误,包括数据串行,正负号出错,数量级和计量单位错误等。主要表现有:期初期末余额出现两列合计数,导致金额重复计算;报表明细数据串行;在子公司中权益直接加间接比例大于100%;报表项目增减变动明细表缺少期末余额;报表明细项目金额大于合计金额等。

3.年报目录或附注索引序号混乱。主要表现有:项目序号不连续,编号顺序错乱;前方引用的索引序号实际不存在或者为不相干内容;附注中存在仅列示标题而无内容说明的项目。

(三)财务信息披露形式化、原则化问题较为突出 1.会计政策披露过于原则化

(1)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的披露过于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当期计入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确认为无形资产。研究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对于公司财务报表有很大影响。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以及开始资本化的时点与公司所处行业和研发项目特征密切相关。因此,15号文要求公司“结合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特点,披露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以及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具体条件”。部分高新技术公司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的披露照搬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未根据自身行业和研发项目特征进行个性化披露,无法让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研发流程及其主要阶段的特点和区分标准,从而也无法合理判断公司开发支出资本化是否恰当。年报分析中还发现,部分微利的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明显高于往年,存在将不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以调节利润的嫌疑。

(2)收入确认政策的披露过于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的条件仅做了原则性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并充分披露公司判断满足收入确认标准的理由,以便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15号文明确要求公司“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特点制定收入确认会计政策,披露具体收入确认时点及计量方法”。部分上市公司关于收入确认政策的披露完全照搬会计准则原文,难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解其收入确认条件和时点的有效信息。尤其是创新业务模式,如土地一级开发业务收入、网络视频公司影片版权互换业务收入、网络游戏业务收入、租赁白银或黄金并销售的收入、合同能源管理等,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业务模式并不熟悉,如果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收入确认政策,报表使用者很难理解并预测公司未来的收入情况。例如,土地一级开发业务存在多种模式,相关收入确认政策应结合上市公司与政府所签订合同条款予以确定。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需要结合土地一级开发收益是否与该土地未来的出让收益是否相关,对其收入确认政策予以披露和说明。但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从事一级土地开发业务的上市公司对该类收入确认政策的披露仅照搬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性规定。

2.报表附注中营业范围的披露流于形式

企业会计准则及 15 号文均要求公司披露业务的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直接照搬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国家允许公司生产和经营的商品类别、品种及服务项目,是公司业务活动范围的法律界限,通常较广泛,仅披露经营范围很难使报表使用者清晰地理解公司实际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具体类型和特点。

3.与同一交易或事项相关的信息分散披露,财务信息披露的整体性有待改进

实务中,一些复杂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结果通常影响多个报表项目。以当期授予职工限制性股票为例,部分公司通常披露本期授予、行权、失效和发行在外的权益工具的总额、授予日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当期确认的费用总额等。但是该交易涉及到发行股票、股权激励费用、回购义务、递延所得税等事项,涉及财务报表的股本、资本公积(包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库存股、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流动负债、管理费用等各个项目。多数公司会在各个涉及的科目的附注中披露该股份支付交易对于该科目的影响,而不会将所有涉及科目的影响汇集在股份支付附注中披露。这使得报表使用者很难全面理解该交易对财务报表产生的整体影响。关于售后租回形成融资租赁、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的披露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果公司能够将同一个交易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在同一个附注中说明,而其他附注均索引该附注,则能更加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交易对于公司的影响。

4.部分附注信息的内容过于简单 号文对于报表附注的格式进行了规范,但部分上市公司仅从形式上遵循了上述规范。例如无形资产附注中,15 号文列举了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部分上市公司将除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外的无形资产均合并披露为其他无形资产且金额很大,有些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总额的比例超过50%,但未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说明,可能掩盖了某些重要无形资产的信息。

(四)复杂专业判断及其经济影响未能清晰说明 1.没有充分披露应收票据终止确认后承担的风险

实务中,为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公司通常将收到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取得现金,或者背书转让给供应商,以支付采购款。年报分析中发现,对于已背书或贴现且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部分上市公司予以终止确认。根据票据法,追索权是票据持有人的法定权利,即在承兑人不支付票据款项,持票人可以向任何票据背书转让人予以追索。因此,票据在背书或贴现后,其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很可能没有完全转移,在后续持票人追索时,还可能存在支付的义务。年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已背书或贴现且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予以终止确认后,未在财务报表中补充披露终止确认的票据,未对票据被追索时可能存在的支付风险予以清晰说明。

2.设定受益计划负债计量所采用的精算假设合理性未予充分说明

对于设立了设定受益计划的公司,职工提供服务将导致公司未来产生支付的义务,具体的义务金额不仅与设定收益计划协议条款相关,也受到职工寿命、医疗费用支出水平等精算变量的影响。例如,对于承诺支付退休金的设定收益计划,公司承担的未来义务不仅与每月支付退休金的金额相关,退休职工的寿命也对公司的义务产生影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公司应当基于合理的精算假设预计未来支付义务的金额,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后确认为设定受益计划负债。人口寿命、折现率等精算假设对设定受益负债的金额具有重要影响,若未对所采用的精算假设的合理性予以说明,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设定受益负债的水平形成误解。例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折现率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在我国,由于不存在符合准则要求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活跃市场,实务中采用国债利率作为折现率。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其采用的折现率的金额明显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但未披露确定折现率的依据和方法,也未进一步解释为何与国债收益率有较大差异。又如,一些公司估计设定受益负债时假定人均寿命仅为 65 岁,与相关社会统计数据不一致,但公司未进一步对这些参数的合理性进行说明。

3.或有对价的计量及其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未予清晰说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购买方应当将合并协议约定的或有对价作为企业合并转移对价的一部分,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成本;或有对价符合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定义的,购买方将支付或有对价的义务确认为一项权益或负债;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购买方将符合合并协议约定条件的、可收回的部分已支付合并对价的权益确认为一项资产。实务中,计量合并对价公允价值是一个难点,以业绩承诺为例,部分上市公司以合同约定的额外支付的金额认定为公允价值,或者将合同约定的取得对价返还的权 利的公允价值认定为零,即认为目标公司能够达到业绩承诺的概率为100%,这可能会导致目标公司未能达到承诺业绩时,确认较大收益。相关的披露也未说明业绩承诺期的预测风险、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支付方的信用风险等因素对或有合并对价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或有对价收益或损失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的误解。从交易的披露看,有些上市公司未在合并当年披露相应的业绩承诺条款,而是直到业绩条件未达成、公司收到卖方补偿时才披露业绩承诺条款并确认大额收益;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在合并当年披露的相应的业绩承诺条款,但是未披露该条款在确认合并对价时是如何处理,这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理解或有对价变动对损益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对未来发生的情况产生合理的预期。

4.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和披露未能如实反映其性质

非经常性损益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和监管指标,它为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为相关的信息。《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明确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具体项目和披露要求,为提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引。上市公司应当结合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列举项目和自身具体情况对于损益项目的性质进行判断,对于重大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应当增加必要的附注说明,对于规定中列举的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和对于规定中未列举的项目公司判断为非经常性损益的,也应当在附注中单独做出说明。实务中,对于非经常性项目的判断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计入当期的政府补助通常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但部分上市公司简单的认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为非经常性损益,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则为经常性损益,这样的判断与说明并未如实反映相关损益的性质。

(五)复杂或异常交易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披露不充分 1.现金流量表补充信息的充分性有待改进

实务中,使用票据结算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和采用的结算方式。较多公司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从其客户取得银行承兑汇票,之后再根据其自身的业务需求和资金使用计划,将取得的票据背书给供应商。由于该交易不涉及现金,故无法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或“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中。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列报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金额远低于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金额,同时,增加的资产金额远大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或“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了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现金流量的整体情况,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不涉及现金收支交易部分,披露公司销售商品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的金额。但是,绝大部分存在上述情形的公司并未在现金流量表的附注中对此予以说明。

2.公允价值披露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在披露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时,公司应当区分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公司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如持有待售资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层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如持有待售资产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交易的复杂程度,考虑向报表使用者提供额外信息,以帮助这些使用者就公允价值披露的量化信息作出合理评价。

(六)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缺乏统一衔接,披露的内容不一致

非财务信息具有前瞻性和非货币性等特征,与财务信息相互补充,可以增强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理解。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间不一致,将使投资者对整体信息披露产生质疑,并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报 告中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没有执行相同的标准,缺乏统一衔接,致使相关的内容前后披露不一致。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中披露产品销售价格和数量均大幅下滑,但同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却不升反降;又如,部分公司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不一致,在财务信息部分披露的重要非全资子公司,却没有在非财务信息部分的主要子公司、参股公司分析中予以披露。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不符合规范要求 1.内控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不符合要求

为了完善和统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证监会会同财政部于2014 年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21号文)。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主板上市公司仍然未按照21号文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制2014 内控评价报告;或者,虽然已经按照 21号文编制2014内控评价报告,但披露的内容要素不完整或不规范,如标题不符、缺少董事会及经理层责任的声明、缺少内部控制目标及局限性的声明等。

2.内控评价范围披露不规范

21号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包括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事项和需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还需要定量说明纳入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金额占合并报表中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金额的比例。年报分析发行,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披露不规范,如披露的上述比例超过100%(可能是在计算比例时没有抵消内部交易的影响);甚至,有个别上市公司在披露上述比例时直接以X%、Y%等符号代替。此外,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披露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或者没有披露纳入评价范围的需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

3.内控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披露不充分

21号文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披露报告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认定结果及缺陷的性质、影响、整改情况、整改计划等内容。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仅对发现的缺陷作了描述,但没有明确是重大、重要还是一般缺陷;部分上市公司仅对认定的缺陷做了简单描述,并笼统说明已经整改,但未披露缺陷的性质、影响、整改情况或整改计划等信息;部分上市公司发生了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仅披露对差错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追溯调整,但未披露是否对导致重大差错的内控薄弱环节进行了整改。

4.强调事项段的使用不规范,内控审计意见不适当

年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强调事项段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强调事项段中的内容表述不具体,从文字表述中并不能了解注册会计师增加该强调事项段的原因及目的,以及被强调事项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或者财务报表的影响。例如,部分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提及报告期内上市公司被立案稽查或者行政处罚,但是并未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被立案稽查或者行政处罚的具体情况,未明确导致被立案稽查或者行政处罚的事项是否与财务报告或者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关以及对内控的影响。二是部分内控审计报告将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作为强调事项。由于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更多的与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相关,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是对特定基准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在内控审计报告中强调持续经营问题的恰当性存疑。此外,部分审计报告中的被强调事项明显与财务报告内控相关,但在强调事项段只说明事项结果,未说明该事项是否认定为财务报告内控缺陷以及缺陷级别,审计意见可能不恰当。

(二)内控评价报告、内控审计信息与其他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不一致 1.内控审计报告与年报信息不一致

内部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独立地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发表鉴证意见的报告。年报分析发现,部分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信 息与上市公司年报中相关信息不一致。如某上市公司在 2014 年底至2015 年初,连续发生同类财务报告重大差错及会计差错更正事项。一般情况下,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前对存在缺陷的控制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的控制需要运行足够的时间,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得出内控是否有效的审计结论,但该公司内控审计报告仅以强调事项段说明该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并已整改。又如,某上市公司员工冒用公司名义向自然人提供借款,公司接到违约仲裁后发现该事项并予以披露,但内控审计报告仍为内控有效的标准意见,未说明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对内控审计意见的影响。

2.内控评价报告与年报信息不能相互印证

大多数上市公司将直接财产损失或存在的不利影响作为非财报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但是,在年报分析中发现,年报信息中披露的明显符合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事项或情况,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却未予以充分考虑,并未认定为内部控制缺陷或未予以说明。许多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视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事实或情况,如单项大额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和研发支出发生大额减值;委托加工物资长期未收回;固定资产和存货大量闲置或发生大额盘亏或处置损失; 资产权属不清,或登记在股东或关联方名下;在建工程预算数与实际数差额巨大;销售款和资产处置款长期无法收回;拖欠供应商货款形成大量诉讼;采购预付款无法收回;支付高额罚款和滞纳金;对大股东和第三方外提供担保余额超过合并报表净资产100%等等,但是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相关信息中未对上述内部控制缺陷的迹象予以充分考虑或说明。

3.内控评价报告与内控审计(鉴证)报告信息不一致

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是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审计后所发布的报告。年报分析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关于内控存在的缺陷及其整改情况的信息并不一致。如某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中披露了上市公司子公司出纳当年挪用巨额银行存款的事项,但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未提及上述重大缺陷。又如,个别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披露 2015 年才能完成内控缺陷的整改,但内控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指出,内控缺陷已完成整改。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年报审阅中发现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以及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发布本监管报告,向市场传递关于执行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等方面的监管标准,继续引导上市公司切实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二是对于年报审阅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在日常监管和专项核查中进一步了解情况并进行后续处理。

三是基于市场的信息需求和资本市场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探索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建设和实施制度。

第四篇:XX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年报

XX公司 【2014年年报】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报告期内主要业务回顾

2014年,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行业市场竞争继续加剧。公司全体员工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施管理变革,转变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本,以使客户120%满意为目标,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公司行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4,849,688.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3%;营业利润66,317,685.3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248,749.22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99%。报告期净利润水平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保证市场份额、提高产能利用率,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按照25%执行,对公司净利润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4年,公司按照经营计划,积极推进并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主要工作如下:(1)实施管理变革,转变经营理念。公司先后同两家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就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公司《共同纲领》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思想和行动统一了方向,树立了衡量价值的标准;明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组织各部门分别制定部门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对公司所有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说明书进行修订,为公司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结合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公司发展战略,调整营销模式。公司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区域客服中心了解市场、收集信息、开发和服务客户的营销模式,成立了四个事业部,进行市场信息收集、行业状况分析、营销策略把控、重点客户的维护与开发等工作。通过营销模式的调整,公司所有的资源、工作和服务都指向了外部客户,既强化了公司对市场和客户的了解,又加强了公司对区域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支持,为及时地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客户满意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3)研发资源向生产和市场服务倾斜,为市场营销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公司充分利用募资金建设的“塑料改性剂研发中心项目”,结合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加大了为市场和生产提供支持的力度,对生产和市场反馈的产品问题(如产品转化率、流动性、析出、稳定性等)持续进行试验,解决了部分型号产品析出、稳定性等14个问题,并为各事业部提供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人员协助走访客户的方式,为开拓市场、开发客户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4)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公司充分利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的产能,暂停使用日科新材料厂区落后产能,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产品的能耗和损失进步一步降低;不断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加强安全环保宣传、培训,为安全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

(5)深入开展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报告期内每月开展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对成本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对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状况进行分析,为成本的降低和各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1)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自设立以来至报告期末,一直致力于PVC塑料改性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过变更。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是ACR抗冲加工改性剂、AMB抗冲改性剂和ACM低温增韧剂,专门用于提高PVC塑料加工时的加工性能、抗冲击强度和低温韧性等,公司的产品被广泛用于管道、建筑材料、注塑、吹塑制品等领域。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1,304,849,688.39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23%;营业成本金额为1,123,990,070.6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68%;研发投入金额为51,103,232.25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9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92%。

二、主营业务分部报告

1)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 单位:元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 分行业

PVC改性剂

1,287,200,439.58 176,920,661.98 分产品

ACR

791,370,786.90

111,384,590.78

ACM

371,154,335.54

43,532,616.05

AMB

122,792,029.22

22,708,646.84 其他

1,883,287.92

-705,191.69 分地区

国内

888,341,466.05

116,656,019.93 国外及港台地区 398,858,973.53

60,264,642.05

2)占比10%以上的产品、行业或地区情况 单位:元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营业收入比上营业成本比上毛利率比上年 年同期增减年同期增减同期增减 分行业

PVC改性剂

1,287,200,439.58 1,110,279,777.60 13.74% 31.02%

36.88%

-3.70% 分产品

ACR

791,370,786.90

679,986,196.12

14.07% 9.38%

13.91%

-3.43%

ACM

371,154,335.54

327,621,719.49

11.73% 143.79%

159.76%

-5.42%

AMB

122,792,029.22

100,083,382.38

18.49% 16.88%

15.45%

1.01% 其他

1,883,287.92

2,588,479.61

-37.44% 18.75%

89.07%

-51.12% 分地区

国内

888,341,466.05

771,685,446.12

13.13% 34.86%

42.10%

-4.43% 国外及港台 398,858,973.53

338,594,331.48

15.11% 23.21%

26.31%

-2.08% 地区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公司所处行业为PVC塑料改性剂行业,为化工新材料的细分行业。PVC塑料改性剂的下游行业是PVC塑料加工行业,包括各种管材、板材、型材、发泡材料、木塑制品等生产厂家,这些PVC制品主要用作建筑材料、包装材料和电器材料等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增速比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6,4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2%;房屋新开工面积726,4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在传统行业、传统领域比较大,建筑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压力,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地挑战。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上增加投入,城镇化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房地产投资的持续走弱。因此,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增加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PVC改性剂行业的发展。

未来PVC改性剂行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将持续并存,房地产业的整合将进一步促进塑料加工业的整合。在传统产业转型的“新常态”中,公司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行业竞争将会加速市场整合,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由于PVC制品的性能、功能要求千差万别,塑料改性剂行业的本质类似于服务业,能够适用经营环境变化、准确掌握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将进一步占据行业的领先地位。

(二)未来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将不断从“卖产品”向“为客户提供问题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彻底的转方式调结构,准确了解客户需求,聚焦客户的挑战和焦虑,为客户提供简单、适用、恰如其分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以客户为本,以使客户120%满意的人为本,以基于客户价值的绩效为导向,持续共同成长;通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不断积累客户的信任和尊重,努力成为PVC塑料改性领域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三)2015年经营计划

2015年是公司第二个“十年发展期”的第二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坚定不移地推动公司从“卖产品”向“为客户提供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型升级,推进从速度规模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方针,正确选择客户、准确了解客户需求,正确辨别机会和陷阱,全员对客户负责、全员以客户为中心、全员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优化“客户价值链”各个环节流程,提供令客户120%满意的综合问题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成本。

2、将企业经营上升为产业链经营,打造“上下游一体化”。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将公司打造成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的销售平台和下游客户的采购平台,把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和产业链的竞争;通过上下游一体化,与供应商的技术团队融为一体,实现技术领先; 与下游客户的技术团队融为一体,实现商业领先。

3、重点做好对客户和市场的调查、分析、分类和选择,以及对客户需求、问题的掌握与选择。深入理解客户需求的细节,将客户需求的数字化并进行分析,跟随客户需求的变化,消除客户的压力与焦虑,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引入和建设ERP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化管理为思想,为公司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依据,协调各部门围绕市场导向,更加灵活的开展业务活动,实时地响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公司的业务和信息流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能动性。通过ERP系统将公司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从而确保客户导向流程的有效实施。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面临日益增加的应收账款,公司面临的重要工作是在不断提高对销售回款率的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营收规模,用更科学、严谨的尺度来衡量公司的销售业绩;公司将通过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加大业务人员对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以及采取法律手段等措施,不断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5、按照“客户价值链”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力资源能够保障“客户价值链”的高效运行;以客户价值创造绩效为导向,加强绩效考核,促进公平、公正;同时以公司《共同纲领》和《行为准则》为基础,建设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令客户120%满意的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竞争力。

6、强化安全环保管理。通过培训树立全体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强化安全环保主体责任;

同时,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检查所有的安全环保隐患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并对培训和检查情况形成报告,持续跟踪和整改不合格项目。

7、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根据公司2014 收到的产品质量投诉信息,利用 SPC/SQC 管理体系,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总结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产品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准确率和效率,确保产品质量的 100%合格。

8、加强仓储管理,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加强产品出入库管理,杜绝不合格产品入库,强化仓库6S管理,确保产品整洁、安全、便于查找;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服务质量,保证产品按时到货以及产品整洁无破损。

四、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预案的详细情况说明

经山东和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2014 母公司实现净利润

60,846,121.84元,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233,702,817.84 元,减去本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6,084,612.18 元,本末公司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为288,464,327.50 元;资本公积金余额为461,515,964.56 元。公司2014 利润分配预案:以2014 年 12 月31 日的公司总股本40,500 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股利0.5 元人民币(含税),合计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红利2,025 万元。

该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2014 年股东大会审议。

第五篇:2010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工作十大风险

2010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工作即将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日前部署该项工作,发布了包括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和计量等在内的十大高风险领域,提示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有效防范。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紧密联系公众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切实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全面提升年报审计工作质量是年报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注协要求,在2010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要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指导,严格遵循执业准则,把风险导向审计落到实处,精心计划审计工作,合理安排审计资源,设计和实施好进一步审计程序,切实强化质量控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中注协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密切联系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可能造成的影响,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应对面临的下列重大风险领域: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和计量。重点关注(但不局限于,下同):金融资产(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其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尤其是终止确认)与计量;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分类、确认与计量(比 如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的分拆)。

资产减值情况。重点关注:存货、金融资产(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的减值确认;ST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损失或减值的追溯调整;期后事项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特定企业或特定商品与服务的影响。

反向购买交易的处理。重点关注:实际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识别;相关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重点关注:公司确定的未来期间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有无确凿可靠的证据支持,公司(特别是业绩较差或发生连续亏损的公司)是否存在因业绩需要等原因高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形。

关联方关系及重大关联方交易。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是否有合理的商业理由;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关联方交易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超出正常交易范围的重大关联方交易;管理层未识别或者未告知注册会计师的关联方关系或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特殊交易的经济实质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重点关注:管理层实施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过程;特定环境下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与会计估计相关的期后事项;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和披露的充分性。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重点关注:收入的确认条件;收入的跨期确认;复杂交易事项(如授予客户奖励积分业务)及异常交易事项的收入确认与计量;特殊销售业务的收入确认与计量;特殊行业(如房地产业、软件业)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由于舞弊导致收入高估的可能性。

重大或有事项。重点关注:未决诉讼、债务担保、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政府补助项目的会计处理。重点关注:政府补助与政府资本性投 入的区分;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补助金额和确认时点的确定。

其他如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股份支付的确认与计量;公司合并、重大债务重组;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金融等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处理。

此外,中注协还提示注册会计师要审慎应对疑难特殊事项,包括创业板公司审计、持续经营审计、生产成本审计、现金流量审计等方面,对于其他特殊事项,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薪酬考核压力可能导致的审计风险,以及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等也要特别关注。

做好年报审计业务信息报备依然是今年年报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上市公司变更年报审计机构的,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当在变更发生之日起5个工

作日内,以变更报告形式,将相关情况报备中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省级协会。

今年,中注协仍将逐日跟踪上市公司2010财务报表审计情况,密切关注年报审计中出现的“炒鱿鱼、接下家”现象,并对恶意“接下家”行为实施重点监控。对年报监管过程中发现的未严格遵循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中注协将在执业质量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

下载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PPT;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会计典型案例[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市公司年报非标报告意见汇总2014

    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汇总(2014) 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 (一)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1.松辽汽车(瑞华事务所审计)。如财务报表附注所述,松辽......

    典型案例PPT演讲稿(展思)

    上海展思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虚假宣传案 ——花梨木贴皮实木复合门系列打假案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长征工商所在2010年“清新家居百日行动”专项执法中,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

    沪深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典型案例研究

    沪深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典型案例研究 2005年09月08日07:39 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上市公司案例统计(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 被谴责的违规行为 次数 比例 未及时报表信息披露 2......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学习笔记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学习笔记 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 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

    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情况

    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情况 【摘要】环境会计又被称作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开发、环境防治的费用成本,并且对环......

    水务上市公司已发布年报战略

    武汉控股(年报) (a)做好供水、污水处理主营业务,加强战略合作,提升发展空间 公司充分做好制供水、污水处理主营业务。制供水业务方面,在安全达标生产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科......

    分析上市公司的年报掘金股

    透 1过表面、财务数税据,挖项掘指标对分照分析 析 如果是一家小型的上市公司,竟然欠税几千万元,这欠税很可能就是虚构的。税既然是虚构的,收入和利润自然也是虚假的,其造假的手法......

    一般经营项目的会计处理及典型案例

    一般购销业务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如果是增值说的一般纳税人,那么,从税务的角度看,一是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完税凭证或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