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时间:2019-05-13 07: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第一篇: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史,往往与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和存在,更谈不上文明的发展。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不仅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摇篮,还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渊薮。今天,我们追溯XX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XX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源远流长

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北宋时期就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乡人去外地谋生者渐多,视野由此开阔,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之重要,纷纷出资办学。据《XX区志》记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93年,就有里人杨人模、石干、郑修璇等人在XX的土地上创办了芦江书院,此后,灵山书院、云衢书院、振文书院、九峰书院以及小港的李氏义塾等相继开办,至19世纪末,位于今XX境内的书院和学塾达13所之多。

清朝末年,朝廷始兴新学,1902年制定蒙学堂和小学堂章程。自1903年XX首办务实女学堂起至1910年,先后有两级芦渎公学、时敏学堂、灵山学堂、云衢学堂等学校共26所。1931年,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从它们所分布的地域来看,已遍及今日XX的各个乡镇街道。

XX历史上的老学校,为近现代以来本地学子的启蒙求知,为XX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为今天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勋卓著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老学校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解放前,中共本地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蔚斗、石湫、延陵、闻韶等小学先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小港蔚斗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一些失去组织关系、隐蔽在镇海各地的中共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蔚斗小学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3月,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蔚斗小学支部,8月成立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蔚斗小学为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共领导机构,卓子英任书记。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为人民的自由、革命的成功而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的志士仁人。今天,这些老学校依然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乡贤共襄

在XX数百年的办校兴学历史上,老校是乡贤达人出资 出力、报效桑梓的见证。早期众多乡贤以普及家乡初等教育为己任,通过集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纷纷开办小学。如 “两级芦渎公学”就由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大教授、柴桥人钟观光等人于1905年创办。各地大族亦以资助当地办学为荣,创办了李氏养正学堂、虞氏述志学堂、陈氏思本学堂等有影响的学校。小港李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养正学堂,还一直关注其生存和发展,以李善祥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多次为学校捐款助学。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捐物,助教兴学义举又盛,祖籍XX的张敏钰、顾国和、顾国华、严信才、孙卫民、王绍成、王明康等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共计人民币达五千多万元。

近代以来,“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全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乡贤们的心,又总被家乡的发展所牵系。所以他们在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线搭桥”,为区域进步、XX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辈出

在老校的发展史上,XX学子勤奋求学、砺志成才的足迹清晰可辨。如毕业于柴桥小学的有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郑友揆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XX大学教授王阳元先生;以“管好国家 的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为宗旨的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社会生物学家、进化生物专家孙立新及夫人王波翔等都毕业于柴桥小学、柴桥中学;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的鲁彦、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和学者虞辉祖等都曾就读于灵山学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先生,曾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处长、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林晖等都曾就学于蔚斗小学。

对这些乡贤名人来说,家乡的学校,作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早已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王阳元院士的记忆中,最令他怀念、时刻梦萦魂牵的就是家乡的景物以及“桥畔河边的柴桥小学”;在作家鲁彦的散文中,小时就读的灵山学堂令他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还没有一个学校值得我那样的深刻记忆。”

XX的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是值得XX人民引以为豪的。更让人振奋的是,自XX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乡镇街道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请院士、名人回乡忆母校,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当谋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XX的教育底蕴,丰富XX教育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的努 力,使XX教育丰厚的底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XX教育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XX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也间接地促成了XX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困难

缅怀XX老校的历史,无疑是让人激动的。在XX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老校的历史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XX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真正的“底蕴”,这种底蕴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XX教育内涵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们的调研,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进一步传承的工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得不到足够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域内已经有不少底蕴深厚的老校或被撤销,或被合并,或迁址重建。前身为民国前书院及民国初学堂、现仍在原址的老校仅存灵山学校、柴桥小学、大碶实验小学、蔚斗小学、郭巨小学、霞浦小学、新碶小学等七所。而从目前现状看,就是这几所学校,也大多已改了校名或迁出原址,校园里很少能看到悠久岁月留给我们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迹;还有几所老校校园面积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条件简陋;个别的仍面临着撤销合并或易地重建的困境,老校的保留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急需引起政 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学校布局的调整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区内学校的布局有较大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也是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后才付诸实施的,但仍免不了与教育底蕴的传承发生冲突,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建于1804年,至今已有205年历史的灵山学校,素以“师优教严,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如现代作家鲁彦所忆“在附近百里内的乡间向来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发展至今,办学规模日趋扩大,现有39个教学班,1700名学生,教职工115名,但学校总占地面积仅有30亩。因建筑面积远远不够,学校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及多媒体教室等功能教室严重缺少;中学部无运动场地,只有小学部有一个200米的田径场;学校食堂面积小,学生要分批吃饭„„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学部教学楼建于1982年,质量不佳,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历届区委区府领导一直都十分重视。早在XX年5月,就在灵山学校召开了区委书记现场办公会议;XX年,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了将学校附近的60亩地用于扩建灵山学校;同年7月,陈利幸书记也专门提出过要加快灵山学校扩建工作的要求;年底,在各个部门的 通力协作下,前期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其中20亩已经填好塘渣,“万事俱备,只欠XX”,广大群众和教职员工都翘首以待,希望在XX年能看到灵山学校的全新面貌。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灵山学校的扩建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这中间,原因众多,有客观上的资金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上的一些考虑。有很多问题可以暂缓,但是教育不能等待。作为XX区内硕果仅存的一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校,作为众多乡贤名人们情怀寄托、精神家园的一所老校,她最终将何去何从?

又如郭巨小学,前身为1851年所建的云衢书院,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学校。今天的郭巨小学,虽然面临种种客观问题,但是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依然呈现着鲜明的学校特色。XX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了以篆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XX年,学校被评为XX区“首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校,也正处于发展的困境中:校舍陈旧,生源萎缩,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等,都将左右她最后的命运。是去?是留?„„

同样的问题,深深牵动着所有关心XX教育、XX历史文化的人们的心。

校史室或陈列室建设缓慢,遗址旧物难以保留。

还有一些老校,因校舍不足、专项经费缺少、资料搜集困难、缺乏专人管理等,校内没有设立能全面反映办学历史、特色、成果的固定的校史陈列馆,学校发展与活动等史料的典藏和展示就无从落实,校史、校友相关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存等工作也难以开展。长此以往,“传承XX教育底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有专门的校史陈列室的老校仅有灵山学校、蔚斗小学等几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外来文化与XX教育底蕴的有机结合还得不到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区,给教育、医疗、治安等部门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多渠道多方位的努力下,这两年,关于外来工的问题正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老XX人也在经历了必要的“磨合”后逐渐走向和谐,“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XX精神日益鲜明。这些现象的背后,令我们担忧的是,外来文化与XX教育的底蕴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让那些曾经为学校的建立尽力相助、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的有识之士深感遗憾,会让前 来母校瞻顾遗迹旧物、感受发展新貌的新老校友感到失望,会让创建中的教育内涵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底蕴的挖掘、保护和发扬,是我区教育内涵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应有之义,是我区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对历史上为XX的文明进步有过贡献现已消亡的老校,我们应该肯定并以一定的方式纪念之,让这些老校名垂青史;而对那些历经沿革、校名更替至今依旧开办的老校,应珍视其历史传统,积极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充分发扬老校特色,扩大老校声誉。此外,我们还应挖掘、保存好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立校史馆、校友会,积极搜集、细心保存老校遗迹轶事,不让教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断层乃至消失,不让这股文明文化之“脉”就此断裂。力求让当年尽力创建、捐资兴学的前辈贤人能目睹自己或前辈的办学成果和历史遗迹;让学业有成、返乡重游的老校友能在熟悉的校园中回顾学习生涯,忆念师友恩情;让如今就读老校的莘莘学子能受到学校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更好地传承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高度,在进 行发展规划、建设布局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留存的关系,正确处理体现现代文明与保留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下一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时,处理好老校保存、兴盛和新校建造、发展的关系,在决策上适当地向老校做一些倾斜,以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让XX区域内的老校能永葆青春,把XX的教育底蕴更好地传承下去。

建议尽快尽好地解决灵山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让这所百年老校也能像镇海中学、宁波中学、武陵中学等老校一样,成为本区域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继续在海内外发挥她的影响力。

建议全面妥善地规划好郭巨小学的出路。即使校舍、校名等物质上的东西实在无法保留,至少可以致力于留存祖辈精神上、文化上的巨大财富,古为今用。在这一点上,对蔚斗小学老校址的利用是值得借鉴的。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老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对办学条件较差的老校要加大扶植力度,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增加投入。解决一些老校校园面积小、设施不足、条件差等现实问题,方便学子就学,让当地百姓得益,让新老校友满意。

3.挖掘教育底蕴,促进老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也是教育内涵、文化强区内涵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充分挖掘、有效整合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兼顾,通盘规划,将其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发展轨道。要充分挖掘以老校为载体传承下来的教育底蕴,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和校友资源,为建设民富民安、宜居宜业的和谐新XX服务。

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设立柴桥小学“名人博物馆”,以更好地挖掘、保存老校的历史文化资源,近距离地给后人以实实在在的精神教育。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成立柴桥中学“校友联谊会”,为广大的老校友提供一个聚会、交流、碰撞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平台。

4.加强规划统筹,解决闲置校产流失的问题

因学校规模缩小及撤并等原因,目前全区有多所学校的房产或闲置,或被占用。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闲置校产的产权归属,仔细清理核查,做好资产的登记评估工作,通过拍卖、置换等途径盘活闲置多年的学校资产。所筹资金也可用于老校的校舍改造、老校校史室的建造。

无论何时何地,文化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大笔财富,是无价之宝,可是同时又是极度脆弱且不可再生的,很容易被我们自己轻率地毁掉。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教育底蕴”这项事业确实称得上“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为XX教育底蕴的传承尽一份力吧!

第二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

应玉国

教师的文化底蕴,首先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基础,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眼睛常会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书匠了,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者。

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教师因文化底蕴的缺乏,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教参几乎成了“如来佛的手掌”,怎么也翻不过去,也压根就不想翻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制着教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学生在“涛声依旧”的题海中拼命地遨游着。有时或许多了些五颜六色,动来动去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演,甚至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激情的参与,没有充满向往的探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失去了一个美妙的、丰实的、精彩的,让人可以酣畅淋漓感受生之美好的大世界。课堂上一旦学生有“离经叛道”之举,教师如临大敌,不知所措,尴尬应付。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师范生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能较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好。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教学效果突飞猛进。此时再做比较,师范生相形见绌了。究 其原因,师范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从教技能强,能尽快适应教学需要。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缺少这一学习过程,适应性较差,但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实的教学经验之后,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专业功底便使他们成为后起之秀。

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不会死守教材,死盯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也有着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从新的角度去参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的确,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会让人如温润于美好大自然中;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而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表和自如、挥洒自如的教师,又怎能不让人如沐春风呢?相反,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不露怯?又如何能跳出教材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引领学生到达那探寻知识、发现知识的自由王国呢?

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养着教师的教学生活。由此观之,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课的基础。

第三篇: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已验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重视语言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清风活水何处来”

1、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和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路》(人教版二册)一课:⑴叠词:花花绿绿 干干净净长长的 嗡嗡地 轻轻地 慢慢地 散散步 说说话 浇浇水 洗洗澡⑵数量词:一条小路 一辆小车 一把扫帚⑶语气词:啊 呀 咦 哪 呢 吧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部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词典”。

2、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这些为语言积累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难度适宜、体裁多样、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外读物。如:学了《小小的船》(人教版一册)后,可向他们推荐儿歌:《月儿弯弯》、古诗:《古朗月行》,谜语、对子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3、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社会、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多种表象。正如叶圣陶所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联系绚丽多彩的生活,学生的语言才富有鲜活的灵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精妙的广告词、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品深长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记录趣味性、鉴赏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等。学生在受到教育或享受娱乐的同时有意识地记下好词佳句,这样积累语言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欣赏自然景物,体验风土人情,观察实验变化,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活化用语言记录下的美的镜头和描绘出的生活情趣。

二、“海阔天空任自由”

1、夯实积累,理解是基础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小学数学教案《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有位老师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第九册)中“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进行积累的: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学生地意识中,已积累了大量词的形象,作为教师,需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使形象再现,使记忆恢复)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生:额角布满皱纹。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生: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生:头发枯黄枯黄的。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生: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他身体不好,体弱 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很显然,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就鲜活起来了,积累过程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操场上》(人教版第一册)中“跑”字时:⑴引导学生如何记“跑”;⑵联系偏旁“足字旁”,理解“跑”的意思。⑶随机出示生字:抱、泡、炮,联系偏旁识记,帮助理解积累生字。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化积累,训练是关键众所周知,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学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并引导有效积累。⑴在诵读中积累。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如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包括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句和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鼓励学生抄录并诵读,在诵读时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还可运用多种方式,如:复述、随堂竞背、将帅点兵、小组交流„„使学生把陌生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⑵在情境中积累。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将对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填空:春天到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出来了。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踏着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间小道,看到眼前景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吟诗句___________;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诗句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景象;如果你是农民,马上会想到诗句____________;如果你是学生,你会用_________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在对学生的训练中,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活化语言积累。再看学生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精彩发言:周总理是一位(高风亮节)的人,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当他逝世时,首都人民无不(悲痛万分),与他(依依惜别);他如青松一般(万古长青),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

3、激趣积累,活动是载体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优美词句袋(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座右铭大观(名人名言或自写)、童话剧或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按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学生手拿教棒,指着挂图,介绍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光积累而不能运用,其实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份,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在一次口语交际中,当谈到别人正在吵架,你如何去劝架时,一学生说:“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吵架是不对的。”另一学生则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和气呢?”结果是大家显而易见的。再如: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争奇斗艳,大自然美不胜收。有位老师带领学生郊游,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随情诵唱、赋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作业中也涌现出一首首令老师拍案叫好的小诗。如写小草的:“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沫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第四篇:培植校园文化底蕴,丰富教师教育生命成色

培植校园文化底蕴,丰富教师教育生命成色

——感悟蓝继红校长的管理智慧

拜读了《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一书,深为各名校长的管理智慧所折服,特别是成都草堂小学的蓝继红校长所崇尚的特色学校、品牌教育,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虽说蓝校长管理的是一所小学,我经营的是一所初中,但细细品味蓝校长的成功管理经验,对我及我们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样有着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融景设意,发掘文化治校的优势文化资源

蓝校长能把一所破旧的村小打造成在全国小有名气的名校,就因为她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即学校要依托草堂和杜甫的优势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治校,她认为,学校与文化天然结缘,学校的发展必然是一部积淀各时期文化,记载、传承和延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历史,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正是蓝校长胸中有这一鲜明的主题,草堂小学被蓝校长描绘并实践着这一主题的宏图:“习惯连锁店”、“草堂诗社”、“班级读书会”,聚焦了班级文化建设,“茅亭展板”上隽永精炼的文字集纳了草堂小学的诗意的生活文化建设;融文韵诗情,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语”培植着学生的人文气韵;“诗化管理”体现着人文化管理风格;“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领导团队文化,把学校领上一条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而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更是蓝校长校园文化的灵魂,正是独创的校本教材和校本活动,造就了草堂小学的成功。

解读蓝校长文化治校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仓下中学地处唐朝诗人李绅、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的故里——东亭镇长大厦,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参天的古银杏、典雅朴实的文昌阁见证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进程。和草堂小学的优势文化资源相比,我们学校同样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样可以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为此,我们申领了国家级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依托“三园”(书园、乐园、花园)“三心”(学生开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办学宗旨,构筑“用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的教育理念,通过“爱”字系列教育,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找寻学生发展和传统教育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以“爱”字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走上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二、品牌引路,建立重视教育品牌的精细策划

就一所学校的教育而言,教育品牌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办学成就的反映,是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传统及学校品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教育品牌是通过实施品牌教育而实现的,真正的品牌教育要让学生终身享有三种本领:享有各种知识和技能;享有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享有人生的智慧,并最终让学生享有一生的幸福。分析蓝校长打造品牌教育的过程,不难发现,草堂小学的品牌教育更是一种特色教育,“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化人生”的特色教育为蓝校长的品牌教育设立了目标,确定了理念,而这也是蓝校长重视教育品牌的精细策划最中心的一部分。从诗意盎然的校园文化标识的设计,到文韵诗情的特色校园文化的成型;从对教育品牌激励策略的重视,到求真务实、奋发有力的领导团队文化、管理文化的建设。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草堂小学学生与诗歌同行,与经典相伴的独特风格,成就了校本活动的特色文化内容。

学习蓝校长的打造教育品牌的成功经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品牌教育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精心的教育策划,这种策划首先涵盖的内容之一就是目标的设定。这种设定要根据学校的基础、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发展来逐步进行。草堂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匠心独运的应用,为我们学校走品牌教育的发展之路开宽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我们学校从大画家倪瓒其人其事入手,结合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字系列教育,把学校向“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理想办学境界努力。

当然,在蓝校长看来,精细的教育策划,除了目标的设定、特色的确定,更少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引、文化的传承、自主创新、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些,无不隐显着朴素而不粉饰、自然而不雕琢、真实而不虚伪的校园文化精神价值,而这也是最让我思考并学以致用的关键所在。我们学校是一座园林式的校园,花木葱笼,小桥流水,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们将借助外在优势资源,努力强化内涵发展,从我开始,打造一支教育品牌主力军,从而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创新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宽严有度,塑造经营和管理学校的人本管理风格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突出人本管理、个性化教育来提高办学水平,已成为摆在每个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大课题。蓝校长在走品牌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经营和管理学校的人本管理风格,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全新的诠释。蓝校长坚持柔性管理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通过情感管理来落实制度,反过来,又让制度管理保障情感管理顺利进行,在管理中增加关怀、诗意、温情、活动,体现“诗化管理”的价值观,实践了集体决策的民主管理,突出了“以人为本”宽严有度的管理风格。

学习蓝校长的成功管理经验,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大胆尝试、鼓励创新、全面发展”的目标,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促进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爱创造、人人能发展”的运行机制。对此,我们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意识,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其次是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我校努力创设气氛、形成制度,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再次,以崇高的事业吸引人、以深厚的感情凝聚人、以适当的待遇挽留人,成为我校管理的工作特色。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人文关怀和心理沟通,与老师一起进步,与学生共同发展、与家长形成共识。行政层面要经常深入一线,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棵,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学生一起读书、活动、做事,走进师生心灵,成为师生生活的知音者、教改的同路人。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育人氛围。

四、推陈出新,探索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新途径

解读蓝校长的成功经验,一位睿智而有个性的创新者跃然纸上,创造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样本。2005年8月,草堂小学开始实行“阶梯式”的学校管理模式。蓝校长的这一举动,令教师们大吃一惊,而正是这一全新平台,激发了教师的潜能,构建了素质团队,让教师在无比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里,完成素质的全面磨砺与提升,探索出了一条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新途径。“阶梯式”的实践模式在教师位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时候,蓝校长就以认可的姿态发现了教师,相信了教师,正如她所说的,教师的素质并不一定是显性的。“阶梯式”的实践模式让教师素质有了释放与展示的机会,给教师的舞台,给教师一个高起点,给教师权利,让教师张扬个性、梦想成真。

亚里士多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草堂小学之所以有现

在的成绩,离不开这一支高素质的、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流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形成又离不开他们的好校长给了他们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以及对教师的人文的管理方式,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认真思考之处。我深知一支高素质、学习型、创新式的师资队伍是打造教育品牌的基础,我们仓下中学拥有一支由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占很大比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使教师高效而有创意地完成学校的工作,如何让教师体验在仓中学习、生活的价值,体现每一位教师教育生命的成色等,都是我目前及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思考和解决的命题。虽然,对我们这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说,在管理模式上可能不会有如蓝校长“阶梯式”一般一个翻天覆地的创新改革,但我们可以向管理要素质,从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和能力的培养抓起,加强教师的备课、说课、板书和相关基本功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多媒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能力的竞赛,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关爱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支富有创意的教师中坚力量,奠定创设品牌学校的基石。

总之,学校要发展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需要走品牌创新之路。通读《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不难发现,在各有千秋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学校都有非常明显的办学特色,如“永远站在思想前沿”的李金池校长,“一流学校领导人”的刘彭芝校长,“平民教育,精致管理”的姚亚平校长等等,都是品牌教育的成功实践者,对此,我将认真学习,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使我们仓下中学教育之路走得更远。

第五篇:雷锋精神内涵丰富

恩 施 州 总 工 会

立足“四抓四促” 积极弘扬雷锋精神

职工是学习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主要群体之一。提倡和发扬雷锋精神,对于增强广大职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感、责任感,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激发广大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推进武陵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州各级工会组织将结合工会特点,在全州职工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准确把握学习活动的主题,激发广大职工崇尚劳动光荣、争做当代雷锋的热情。

一、抓学习,促提高。大力开展雷锋光辉事迹和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形成工会干部带头学、职工群众主动学的局面,使雷锋精神植根于本职岗位,渗透到工作实践。

二、抓典型、促带动。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弘扬劳模精神结合起来,把学雷锋与学劳模结合起来,“弘扬劳动伟大、争做当代雷锋”。州总工会将积极营造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劳动模范推荐,将着力选树新时代雷锋式的楷模,突出在平凡劳动中作出不平凡贡献的杰出职工,突出长期以来学雷锋具有先进事迹的职工。充分运用工会刊物网站、社会新闻媒体等,集中宣传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和卓越功勋,宣传职工群众学雷锋、做雷锋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宣传各级工会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成效和经验,不断提高职工学雷锋活动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抓活动、促发展。把学雷锋活动与“奋战十二

五、建功在恩施”劳动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在职工中踊跃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培训,推动创新型班组、创新型企业建设。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引导职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激发活力,调动广大职工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抓帮扶、促服务。把学雷锋活动与“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和工会系统正在开展的“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万名工会干部访万组送万箱”活动结合起来,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工会服务职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方方面面,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工会帮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工会窗口作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大力实施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学费、冬送温暖等活动,全面落实州总工会今年服务职工9件实事,推动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州各级工会将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职工方便参与的平台,组织职工乐于参与的活动,运用职工身边的事例,真正使学雷锋活动贴近职工、进入企业,实现常态化、持久化,不断推进全州职工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下载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作者: 发表于:2009-12-22 11:35:58 中国黑茶网 共有0 条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产茶大国,又是饮茶大国,中国人已有两千多年的饮茶史,它以中......

    27.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合集]

    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成教中心校陶洪平黄建明 摘要: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课题,其主要任务是教育、管理、建设和服务。而社区教育则是......

    丰富生命内涵 建设文明单位

    丰富生命内涵建设文明单位 创建文明单位先进个人典型材料 姜好成,男,1966年生,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卫贤镇卫贤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鹤壁市优秀教......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 记忆的忘却,总在我心里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只能用情感的刀凿在我心房上刻下十多年美好事物的回忆,致此长安关工委成立20周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

    深刻理解创先争优的丰富内涵

    深刻理解创先争优的丰富内涵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

    创新团课形式 丰富团课内涵

    创新团课形式 丰富团课内涵 ——淄博职业学院团委引导大学生案例 【基本创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丰富医院文化内涵

    **县人民医院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丰富医院文化内涵 为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文化宜居山水城市有关精神和县卫生局《关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县人民医院文化建设......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1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新洲乡中心学校陈刚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也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走向。教师成为一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