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中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国防教育初探》活动案例
《以中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国防教育初探》活动案例
(一)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使我们青少年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军事的基本知识和最新军事动态;了解我国的军事武器和战略思想,让我们的青少年培养自己的国防意识。
(2)情感目标:对培养我们热爱军事,热爱祖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们青少年学生长大后更好地为祖国的强大而服务;培养学生关心国际军事最新动态,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情况。
(3)能力目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通过制作军事基础知识的课间,展示学生对基本军事知识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兴趣阶段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军事智慧心里游戏。
2、播放我国在抗日战争中英雄事迹视频,如《满江红》、《萤火虫》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介绍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阐明本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合作研究。
4、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第一小组:中、美等国航空母舰研究小组 第二小组:军事情报研究小组
第三小组:中国十大元帅研究小组
第四小组:中、美等国战机研究小组以及,网络咨询员、图书资料员、论文总结员。
第二阶段:资料搜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在观察文物发现的各时期的文物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整理收集。在整理收集的过程中,准备相关的问题,以便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要能够自主地获得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一阶段中,网络咨询员和图书资料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很多问题看似比较难以解决,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渐发现很多问题只要肯动手动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获取知识。初步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第三阶段:合作交流阶段
1、各小组成员把各自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所发现的成果进行汇报。
2、各小组成员提出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尝试着相互讨论而解决。
3、对于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确立一些解决方案,如:有针对性地再次查阅资料,搜索网络资源,咨询相关学科的老师,在小组活动中向专家讨教等。最终把所有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为成果汇报课做准备,并写成书面报告。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的充分准备,各个小组的研究也有了比较理想的突破。各小组成员一起,通过课堂的形式,由教师指导,各组组长作为代表,对各组的研究成果作展示,让全体学生共同分享一个月来各小组的研究成果,从而最终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
1、教师对整个实践过程作简要的评述。
2、分小组,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法,对各种军事武器和知识进行介绍分析。使学生对基本军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陈绍铭:“令我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作业我知道了我最想了解的战机有一代,二代,三大,四代。还知道战机在世界大战作了重要的作用。如:欧洲进入战争时,最多有三百七十五架可用的战斗机。德国有一百八十架适于执行观测任务的飞机,再加三百架教练机和十三只齐柏林飞船。法国只有一百三十架,英国是六十五架。这些飞机不是为军用而设计的,没有武装,全都用木料和金属线制造,机翼和机身用涂上胶的布覆盖。飞行员比飞机多,但即使如此,只有不到一百个军人懂得怎样飞行。航空军官提出支援地面部队,屡次遭到拒绝。侦察是骑兵的任务,他们抱怨说,低飞飞机发动机的喧声,使他们的马受惊了。”
邓德睿:“在老师布置的第二代战斗机的课件制作中,我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我了解了更多关于第二代战斗机的知识。了解到第二代战斗机是冷战期间各国服役的主要机种,它们通产拥有较快的速度,有的甚至比今天的第三、第四代战斗机更快;著名的第二代战斗机的型号和特点等”
李妍珺:“我们才深入了解到许多国家的陆军都由五个以上的兵种和保障部队构成,每个兵种又由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部队编成。”
3、根据各组成员的汇报,论文总结员进行总结性发言。针对各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掌握的史料,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各组研究的侧重点,在各小组书面报告的基础之上,把各组成果做成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全班和网上公布如:《战争中的著名航空母舰》《世界第二代战斗机在舞动》、《中国十大元帅知多少》等。展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作为研究后期成果,要求各小组成员合理利用他人研究成果,在本组研
究的基础之上,完成《军事综合实践小组总结报告》。
第五阶段、活动评价
1、学生自评(网上投票评选)。
2、学生互评。
3、教师评价。
4、学生谈本课题活动中的收获。
(三)活动成果:
1、《战争中的著名航空母舰》
2、《世界第二代战斗机在舞动》;
3、《中国十大元帅知多少》
4、《战鹰-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
5、《永不沉没的岛屿——美国的航空母舰》
6、《航母大选美》
7、《动物间谍》
8、《美苏决战——第一代战机的对比》
(四)活动收获和教师反思: 周瀚韬:“通过这次以中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国防教育初探的活动,我们深深感受到军事的力量,发展和前途。一个国家拥有军事上的力量,才能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天地,创造自己国家的事业与奇迹。”
江宛霖:“在这个综合实践小组中,我不仅学到了军事国防知识,并且还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对我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这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的研究最终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并不要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掌握研究的方法,过程比得到的结论更重要。整个综合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一个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新课程标准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这个展示他们自己,让他们对自己树立信心,并有可能让他们学会一生受益无穷的学习方法的机会。对于他们,这一次真的很重要。很多平时表现得不是很积极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在这次活动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一些过去他们总是寄希望老师来讲,答案上去抄的难题,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互助合作,学会了用更好的方式去获得这一知识。“我说你行,你就行。”就是我们行动的格言!
第二篇:以幼儿发展为本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幼儿发展为本
作者:李岱清
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3年第11期
教师满足了幼儿的个别需求。是否就会导致幼儿今后干什么事都我行我素、脱离集体呢?我想不会的。在当天的绘画活动中,小雨只是渴望延长活动时间,力求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案例中教师用“恳求”“投入”“专注”“饶有兴致”等词来描述小雨对继续绘画的渴望和完成作品后的满足,可以推断小雨对当天的活动兴趣浓厚,且不受任何干扰,这是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小雨是集体中的一员,若只因小雨的表现与其他幼儿不一致就说他“脱离集体”,说明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尚有一定距离。集体教学活动只是一种组织形式。即使开展也要有层次,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度,那种一刀切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在当天的活动中,幼儿有的已经很快画完愿意立刻收掉,有的愿意转到区角去继续完成创作,而小雨愿意一气呵成。教师若能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将会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集体中由于一个幼儿坚持要画完而不参加其他活动,其他幼儿就争相效仿,从而影响了集体活动。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然而,我们应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幼儿成长的积极力量。首先,既然幼儿喜欢绘画,教师就应支持幼儿尽情地去画。其次,中班幼儿易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今天专注于绘画,明天可能又会执着于科学探索活动等,教师若能以适宜的方式支持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设计划,幼儿的发展就不可估量了。
我们应“以幼儿发展为本”。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观念,要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在关注教学内容之外,也要关注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如果是我,我会先同意小雨的请求,请配班教师留下陪伴小雨完成作品,然后针对班里幼儿在绘画活动结束时的个性化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这虽然给教师组织活动增加了难度,但教师若能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就能在追求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江苏南京 李岱清)
第三篇:“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内容摘要: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
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孩子是爱玩的,孩子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与发现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学习任务意识,没有老师的组织与引导,那么她们的玩就容易漫无目的,不容易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在玩中进行探究,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纲要》的实施和受到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应让幼儿园成为她们探究的乐园,幼儿教育的目标已从关注眼前表层转向深层,即为幼儿的远期和终身学习、发展服务。我们更多注重过程,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
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
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
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
用。、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
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
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
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
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
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1 2 下一页
第四篇:“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方案
内容摘要: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孩子是爱玩的,孩子也是在玩中进行探究与发现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学习任务意识,没有老师的组织与引导,那么她们的玩就容易漫无目的,不容易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在玩中进行探究,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纲要》的实施和受到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应让幼儿园成为她们探究的乐园,幼儿教育的目标已从关注眼前表层转向深层,即为幼儿的远期和终身学习、发展服务。我们更多注重过程,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地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师的作用好象并不大。”于是,出现了“放羊”式的毫无意义的自主学习。
2、“让孩子自己学习,乱得看不过去,还是教教省力,效果又好。”于是,教师仍然有意地刻划幼儿的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导演排练过的表演行为。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幼儿教师更多是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我们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别人这样的区域活动,看起来挺不错的,于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一个目标。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植根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彰显。我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2、区域的设置较少全面地考虑必要的规则。
大部分幼儿园区域的设置都是凭借教师认为幼儿会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教师开展主题网络教学需要而设置,大部分都设有音乐区、手工区、图书区、益智区等常见的几个类型,但在这个过程中较少很好寻找注意高低活动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除此之外,幼儿园活动室不够大,每班都有30几名幼儿,活动室又同时是用餐的地方,二教一保的人员配置,使幼儿教师在维护、更换、添置学习材料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因而易使幼儿丧失兴趣,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
第五篇: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材施教,多表扬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先把学生研究透,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你要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这样才能让他接受你的教导。其实,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但是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所擅长的东西也不一样,班级里学生层次不一,所以要因材施教,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受到赞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的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
我们班级有一位同学特别粗心,不管做什么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批评了几次都不管用。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在他的作业上写了“这次比上次有进步了!”或“加油,你越来越棒了!”等句子,还在课堂上,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这一下子,他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进步大王,他自己也有了认真完成作业的自觉,进步真的越来越大了。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