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引-青海科技厅
2018年度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
一、重点实验室
(一)计划定位
围绕青海省“十三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针对“十三五”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建设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扶持力度,围绕重点领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开放合作,推进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二)支持领域
重点实验室主要支持单位为2017年度单项科研业绩评估优秀和符合“十三”科技创新规划,对提升我省重点领域或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作用的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
(三)支持方式
奖励性补助,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1:1,总经费投入配比不低于1:3。
(四)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政策法规和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俞成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19631、8244525
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一)计划定位
围绕青海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搭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及可持续技术服务平台、锂资源利用创新服务平台、新材料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针对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优化,有效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提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支持领域
1、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我省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层面的难点问题,建立青海特色资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功效作用筛选、质量标准、中试及产业化等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研制功能性保健食品、植物标准提取物及营养食品等,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方面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服务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服务平台,为环境监测与修复、环境过程与生态效应响应、污染物循环与环境质量演变机理、低碳畜牧业和智慧畜牧业发展等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3、锂资源利用创新服务平台。
针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环境中锂的固体地球化学研究及锂离子电池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建立高水平的锂资源利用创新服务平台,查明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环境中各类 岩石和沉积物中锂的地球化学分布与分配特征,探讨各类岩石中锂的迁移与集散规律,总结固体锂富集的形成过程与成矿条件,解决锂离子电池倍率、锂离子电池容量、材料表面反应、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等问题,为青海省锂资源深度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4、新材料测试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我省新材料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特点,建立青海省新材料制造及分析测试技术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半导体材料、结构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等特色优势新材料的痕量杂质分析、理化性能分析测试能力不足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持新材料制造技术、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的研究,为我省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
5、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我省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特点,重点建立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转化与检测、结核病远程诊疗、肿瘤防治等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等技术体系,提升我省生物医药类技术平台的服务能力。
6、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广泛化的发展特点,基于云服务、大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在知识产权服务、非遗保护宣传、国民体质检测等领域,建立 在线网络平台、手机应用等多种途径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相关领域的服务水平。
7、建筑节能材料及工程安全技术创新平台
针对青海高寒、高海拔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高耐久性材料、碱激发材料等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相关技术、高寒高海拔黄土地区相关公路病害机理、污染黄土处理技术、盐渍土地区地下混凝土结构长期服役性能、减(隔)震关键技术等,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及工程安全技术创新平台,为相关领域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8、青海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
针对青海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存在的相关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标准或规范,建立青海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
9、科技文献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针对科技文献开展共享服务相关技术问题,基于现有科技文献资源,采用共词分析、共引分析以及文本挖掘理论和方法,提供多入口、多形式的知识发现和检索服务,建立科技文献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三)支持方式、强度和资金配比
无偿资助,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1:1,总经费投入配比不低于1:3。
(四)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政策法规和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俞成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19631、8244525
第二篇:2018年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引-青海科技厅
2018基础研究计划
申报补充指南
一、计划定位与要求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一)自然科学基金
围绕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和《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战略目标和任务,瞄准国际前沿和新兴前沿开展基础研究,为我省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战略学科发展奠定基础。重点支持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中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人须是学科带头人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青年项目申请人须是35岁以下(女性37岁以下)且未曾获得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的优秀青年博士;创新团队项目须是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中的创新团队或其它科技创新团队。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围绕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和《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战略目标和任务,针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重点是开展盐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原医学、生态畜牧业等 领域的基础研究,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高原特色农作物综合利用、盐湖资源高效利用、高原重大疾病防治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
(三)软科学研究计划
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和《青海“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技政策与对策研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青海省省外单位申请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须与青海省省内单位合作。软科学研究计划实施期限原则上为1年。
二、支持方向
(一)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1、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1)青海典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界面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重点支持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高寒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的互馈关系及其互作机制研究。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生长、土地覆盖的相互作用机制,高海拔冻土区土壤碳氮循环机理及冻融效应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研究。(2)高原牧业与高寒草地生态过程研究。重点支持多梯度养分添加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其对春季返青期休牧过程的响应和反馈,高寒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被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高寒草地牧草营养时空动态及其土壤养分适配性研究。
(3)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态服务功能相关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西宁城市水生态环境效应的科学评估,湟水河道景观水体水质、CH4排放、生物多样性等水体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和调控因素研究。开展北祁连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特征、保护现状及成因研究。
(4)盐湖卤水中低浓度组分高效分离技术、及盐卤资源有效利用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基础研究。高镁锂比盐卤提锂过程中Li+迁移行为及规律研究。盐湖卤水综合利用不同阶段硼的赋存状态研究及硼的存在对其它元素分离提取的影响研究。K、Li、Mg、B等盐卤资源高值化利用和高性能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和金属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基础研究。卤水蒸发速率影响因子模型研究。光卤石矿反浮选NaCl药剂高效利用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5)矿产资源领域研究。重点支持东昆仑地区铜、金、银、铂-钯等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早古生代洋陆转换与成矿关系、综合找矿方法及靶区预测研究,可可西里地区盐湖锂资源形成规律,柴达木盆地北缘结合带构造属性、金-铌钽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等方面的应用基础 研究。
(6)水资源及环境领域研究。重点支持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形成机理,CO2地质储存条件及储存潜力评价,构造裂隙水控水构造的形成及其控水规律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2、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
(1)新能源关键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及电解质材料等关键材料使役过程工作及劣化机理和改善策略研究;锂-空、锂-硫、全固态等新型锂离子电池及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研究。
(2)相变储能及熔盐储能材料的制备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性能设计与开发应用基础研究。
(3)先进、高性能的镁基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和建材应用基础研究。半固态成形过共晶Al-Fe-Cu合金短流程热处理强化机理研究。熔融盐腐蚀机理研究。
(4)工业电化学电场、流场和热场的动态变化与控制研究。重点支持电解法制备氢氧化锂等工业电化学过程应用基础研究。
(5)青藏高原绿色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适应高原环境条件的农牧区能源自保障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光伏、光热等太阳能利用关键材料制造与系统集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6)青藏特殊环境应用工程材料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旱区、寒区和盐蚀区耐盐蚀、寒冻、高温差和强紫外线等青藏高原工况的工程材料开发与构效关系及标准化应用基础 研究。
3、生物与农牧业科学领域
(1)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离、功能评价及高效稳定产品研发。重点支持浆果类、杂粮、菌类等高原特色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功能评价和相关产品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
(2)高原特色动植物、农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优异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重点支持高原特色动植物、农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资源生产性状基因位点、形状表达,动植物生长发育性状、经济性状和环境抗逆性相关的关键基因挖掘和筛选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动植物资源蛋白结构与功能应用基础研究。
(3)高效、安全农业生产和栽培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灌溉机理,高原作物、药用植物、枸杞、沙棘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新模式,农残溯源检测方法,农作物、中藏药、菌类等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4)高原特色动植物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重点支持高原特色农产品化学、生物污染的高通量筛选及其安全评价技术,特别是动植物产品中农(兽)药残留检测,真菌毒素高通量筛查应用基础研究。
(5)高原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评价。重点支持我省濒危物种的种植资源评价与保护,品种选育与培植,生境地保护应用基础研究。(6)高海拔地区城镇植树影响因子研究。重点围绕高寒地区乡土乔灌植物资源,支持开展苗木适应性研究、评价与筛选,环境因子、生育期和植物生长观测,植物结构、光合生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分析,筛选青海云杉、高山柳和金露梅等多种乡土乔灌木,为青海高海拔地区城镇植树提供科学依据。
(7)青海省主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支持开展全省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的种类、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调查研究,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建议。
4、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领域
(1)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重点支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畜牧业动物品种自动识别、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高科技地图以及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自然资源资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
(2)数据分析方向。重点支持地址数据编码及地址匹配关键技术、物联网数据信息的协同与融合、基于不确定性方法的复杂数据分析、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基因-血压关系、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地震数据解释、子类数据量很少时提高推断精度方法、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监测中的应用、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的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监测等应用基础研究。
(3)应用数学、运筹学以及模糊数学等方向。重点支持图论中的偶因子问题、图论与组合方向的重要基础理论、图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设计以及模糊数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研究。
(4)绿色建筑机理研究。重点支持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土木工程公共建筑、太阳能建筑、农牧区低能耗建筑、高原太阳能供暖建筑的节能及蓄能机理研究。
(5)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关基础研究。重点支持高寒、高海拔黄土地区公路、轨道交通、桥隧结构建设关键技术与病害机理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深基坑处理技术与机理研究;盐渍土地区混凝土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研究。
(6)能源与建筑材料基础研究。适应高海拔大温差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下的建筑新型复合材料、绿色建材、新型建筑结构、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式结构以及建筑信息模拟应用基础研究。
(7)建筑工程防灾减灾基础研究。重点支持适应青海地区环境,提高建筑相关专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新材料、新技术、标准化建设、对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建造与运营管理及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应用基础研究。针对青海地区恶劣地质条件及高发地震等复杂灾害环境的防灾减灾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二)软科学研究计划
1、青海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效评价及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2、青海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评价研究。
3、青海省建成创新型省份难点与对策研究。
4、青海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研究。
5、青海省“互联网+”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6、青海省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及路径。
7、青海省科技发展的法律支撑体系研究。
8、青海省科技援青需求与援青省市科技优势对接研究。
9、青海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
10、青海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
11、青海省振兴乡村战略研究及科技行动方案。
12、青海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研究。
三、支持方式
均采用无偿资助方式。
四、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自然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管理处室:政策法规和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李廷鹃
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2、软科学计划
管理处室:政策法规和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吴玲娜
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第三篇:2016年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引-青海科技厅
附件3:
2016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一、计划定位与要求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一)自然科学基金
瞄准国际学术主流和学科前沿的探索性研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我省优势学科、行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团队。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人必须是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年项目申请人必须是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博士,且未曾获得过我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创新团队必须是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或其它科技创新团队。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瞄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方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持我省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对我省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三)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青海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科技经济结合等方面,运用全国智力资源,重点开展青海省创新体系建设和青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政策和理论问题研究,为我省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二、支持方向
(一)自然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1、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1)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和地面植被对放牧方式的响应机制。
(2)退化草地退化过程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研究高寒草地退化和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矿物质元素蓄积和植被对其的响应机制;筛选适宜恢复的物种搭配和肥料配比研究。毒杂草入侵机制及防除理论基础研究。
(3)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对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过程与互作机制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研究和碳汇的定量评估;高寒农田碳和氮形态和数量研究,固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培肥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其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4)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名录、图谱编撰。开展青海典型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调查,植物图谱制定和照片采集、整理;研究统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等。
(5)养殖场粪肥储存期间氮素特征及粪肥资源化利用方面应用基础研究。
(6)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干热岩体原始地应力分布;井壁周围裂隙特征、模拟干热岩体三维裂隙展布特征;自然应力场深部花岗岩裂隙形成机理。
(7)青海南部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前景评价。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背景、水体中锂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地质环境与背景对锂迁移富集的影响及其成矿前景预测。
(8)柴北缘铜铅锌多金属矿石电性参数研究。典型矿石物性参数分析;探讨矿石化学组分、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电性参数影响,总结不同矿石类型电性参数规律指导地质找矿。
(9)青海东昆仑中东段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开展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特征等分析;探讨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0)青海拉脊山地区混杂带构造事件与成矿响应。开展构造混杂带构造型式时间和空间规律;构造混杂带变质变形年代,探讨构造带及岩块就位的时-空关系。
(11)青藏高原东北部浅层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开展黄土和盐渍土分布区域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研究。
(12)青海省盐田数据综合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盐田性质差异分布特征和规律量化研究,建立盐田性质的数学预测模型,开展盐类资源评价及其形成条件和成矿远景预测应用研究。(13)盐卤低浓度组分高效分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盐湖卤水中含有Li、Rb、Cs、Sr、U、I、Br等低浓度组分高盐度条件下分离与提取过程工艺机理研究。
(14)盐卤资源有效利用过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基础研究。K、Li、B、Na等盐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高效、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探索。
2、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
(1)新型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新型镁合金设计和制备、机械性能改善、热力学与动力学仿真及其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可冲压镁合金等制备方法研究和纳米增强镁基材料等复合方法和工艺研究。
(2)高品质特殊钢的加工与组织结构构效关系的研究。(3)表面强化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强化机制研究。(4)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性能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研究;复合相变调温储能建筑材料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5)金属氧化物功能陶瓷的制备、工艺与物化性能改善、纯度与品质改良、新功能以及与结构组成相关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6)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储存、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输变电设备优化与传输机理等研究。(7)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及电解质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着重开展新型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电化学性能、循环以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3、生物与农业科学领域
(1)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创新利用与育种研究。开展优质小麦、油菜、青稞、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禾本科和豆科优良牧草、沙棘、菊芋、芫根、黑果枸杞等特色植物以及高原畜、禽、鱼类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核心种质构建、优异性状的选择、种质鉴定与新种质创制,种间杂交亲和性鉴定及染色体与分子育种体系的构建,以及天然草地牧草优质品种辐射选育等。
(2)重要基因的发掘与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高原作物青稞和蚕豆、沙生植物沙棘和梭梭等耐盐碱抗旱基因、高原鱼类耐低氧、耐低温和耐高盐基因、藏羊抗病免疫基因和油菜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相关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3)高原特色生物产品新型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黑果枸杞、茶藨子、青稞、枸杞、牦牛骨胶等产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分离与提取、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4)动植物病虫害有机防控相关基础研究。高原鼠害和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机制、预测预报与安全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兽药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5)特色农产品农残重金属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6)青藏高原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增养殖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挖掘和筛选与经济性状和环境抗逆的优异基因研究,培育高原特色水产品种。
(7)名优水产品种多倍体育种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引进名优水产品种受精卵多倍体诱导方法探索,适用于生产、便于操作的多倍体检测方法研究;名优水产品种的发育生物学、营养代谢和调控机制研究。
4、信息、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协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少数民族用户的网络行为分析以及存储和新型介质数据管理应用基础研究。
(2)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手写藏文字符识别研究、藏语语音识别与合成应用基础研究;藏文舆情分析与预警数据构建方法研究。
(3)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研究。结构图论和代数图论及其组合数学研究;利用数学手段研究网络安全和网络可靠性,以及化学分子图的结构性质,探讨化学图论中与结构相关的拓扑指标;利用微分方程研究新的图像分割技术和有效算法。(4)先进装备制造应用基础研究。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特种制造、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微机械及超精密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5)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研究。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分幅和全幅路基热效应机理研究;盐渍土地区土壤盐分、水分动态监测及变化规律研究;黄土非饱和土水特征曲面与潜蚀湿陷特性研究。
5、健康与医药科学领域
(1)高原低氧适应、缺氧耐受和高原运动生理研究。高原低氧适应及长期习服机制,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代谢、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影响研究;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常见高原病易感血浆标志物、易感基因及早期诊断手段研究;低氧损伤机制和防治,急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易感因素、药物等干预措施研究、缺氧损伤成像分析机制研究;高原运动生理及耐受训练研究。
(2)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干预应用基础研究。包虫病发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病免疫逃避、侵移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以及防治包虫病传统中藏药组方的筛选与效果评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老年常见病和其他常见地方病发病分子机制和综合治疗研究;不同民族孕产妇胎膜早破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临床微创技术应用、创新前期机制研究。
(3)中藏药应用基础研究。青海道地中藏药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藏药对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重大疾病、高原低氧适应、低氧损伤及高原病的干预和防治机制研究;藏药材对照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化研究;特色高原生物资源医用保健作用研究;道地中藏药生物学功能、指纹图谱特征、药理毒理学研究。
(二)软科学研究计划
1、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2、“互联网+” 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3、科技监督评估体系研究。
4、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问题研究。
5、青海省重点领域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6、创业投资激励及风险补偿机制研究。
7、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8、青海省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9、新常态下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0、“一带一路”机遇助推我省优势产能发展研究。
11、青海省环境污染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2、创新集群的若干问题研究。
13、镁产业、锂产业、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难题。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一)自然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俞成 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二)软科学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吴玲娜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第四篇:河南科技攻关计划申报指引-河南科技厅
附件1: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攻关计划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支持额度一般为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即项目完成时间不超过2018年12月。
一、农业领域
(一)项目指南 1.种植
(1)作物栽培:主要农作物减药、减肥、减水增效生产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精准种植技术。
(2)农林新品种选育: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农作物、林果、蔬菜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
(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污染修复:平原农业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和减量化施用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与防治。
(4)农产品贮运: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农产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防控,粮食收后干燥、果蔬食用菌采后减损和贮运技术。
2.养殖
(1)畜禽安全养殖:畜禽新品种选育,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肉蛋奶生产全程深度溯源,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装备制造。(2)新型饲料:饲料营养价值动态评估与高效利用,新型饲料产品研发。
(3)畜禽疫病防控:重大动物传染病应对策略及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研制。
3.食品
(1)冷链食品:速冻米面制品、预制菜肴、蛋奶制品、调理肉制品等冷链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冷链食品专用智能装备。
(2)休闲食品:烘焙、膨化食品、饮料等休闲食品营养化便捷化。
(3)发酵食品:发酵奶制品、发酵饮品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4.农业装备
大型与专用拖拉机装备,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农机装备智能化与制造技术,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处理装备。
5.互联网+农业
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社区信息化,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融合和共享利用技术,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农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云平台处理,作物生长环境精确预测、农产品信息追溯。
(二)申报要求
1.各省辖市不超过15项(济源市10项),省直管县(市)不超过3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随所在地申报,不超过3项,指标单列;中央驻豫科研院所随所在地申报,不超过10项,指标单列。
2.省农科院不超过40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畜牧局和省科学院分别不超过10项,其他有关厅局分别不超过3项。
3.河南农业大学不超过40项,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不超过20项,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分别不超过15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不超过8项,其他涉农院校不超过3项。
4.农业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家分别不超过2项,指标单列。
5.每个申报主体对一个研究方向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二、工业领域
(一)装备制造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前沿技术,工业机器人关键单元与零部件、本体与应用集成技术,服务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及现场局域网系统,基于PLC、PC的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智能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制造服务。
2.数控设备与关键基础件:高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功能部件,高档专用机床,高端纺织行业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基础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清洁切削及表面工程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
3.先进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能效牵引传动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多能源驱动城轨车辆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装备,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隧道施工装备、道路养护、城市市政设施施工专用装备。
4.电力装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制造及应用技术。
5.3D打印与激光制造:3D打印制造关键技及核心装备,3D打印的共性基础、核心元器件;激光器及其集成制造技术,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
6.高端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高端传感器制造、封装、可靠性、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针对智能工厂及智能车间的无线传感器设计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特种专用仪器仪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二)电子信息
1.网络通信与智能终端:一体化融合网络、新型光传输与光网络、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智能终端和关键部件,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及管件部件。
2.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与基础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软件;智慧城市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3.物联网:物联网标识与编码、通信、数据处理与融合、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等相关行业的应用。
4.大数据及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多存储模型的融合管理、测试评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服务库建设;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云计算成套系统;北斗导航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地理云、地质云、气象云等专题云构建技术与应用。
5.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硅基光电子集成技术,混合光电子集成技术,微波与光波融合集成技术,模拟分析与测试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
6.网络安全:网络动态防御与协同防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资源测绘、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舆情信息感知与引导、网络系统和产品安全性检测、网络取证;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加解密、量子密码;新型城镇化信息安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特殊合金材料,超细及纳米粉体和粉末冶金材料,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金属材料短流程节能加工,新型细化剂。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档涂附磨具、高精密磨具、高纯超细金刚石微粉及纳米金刚石、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效节能耐火材料,石墨烯大规模制备,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功能玻璃,高效光谱转化材料,超高温陶瓷,无机纳米功能粉体的可控制备,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新型橡胶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生态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用高分子树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微纳尺度高分子材料。
(四)新能源 1.新型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相关材料;耐震动长寿命大容量动力型氢镍/镉镍/铁镍电池相关材料及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型锌镍电池体系的研究。
2.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区域供暖,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
3.风电:大型风电叶片和风电轴承等关键零组件,大型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高可靠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风电场设计与运维。
(五)化工
1.能源化工:精细煤化与石油化工、高效洁净煤气化。
2.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加氢产品,耗碱产品,新型催化剂,新型橡胶塑料助剂,精细及功能化学品加工技术,超细功能材料。
3.生物化工: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生物催化、生物加工技术及高端产品;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
(六)汽车及零部件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充电加注、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充换电关键技术,新一代电机电控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环境信息获取和智能决策控制所依赖的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车车协同式辅助驾驶技术,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网联式汽车节能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关键技术。
3.新型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冷藏、环卫、建筑等专用车辆、特种车辆,转向器、减振器、传动轴、汽车水泵、气缸套、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其智能制造。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项目指南 1.人口与健康
(1)疾病防控:人口生殖健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遗传性疾病治疗;重大、慢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筛查、预警、干预、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防治;禁毒戒毒防控技术研究,精准医学相关的基因检测技术、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以及干细胞临床研究,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
(2)新药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大品种药物,复方创新药物和缓控释药物,新型先导化合物,纳米混悬剂稳定剂,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研发。
(3)中药现代化: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原生态种植技术、产地初加工技术及质量评价研究;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研究;中药、复方中药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的研发;中药材非药用部分及中药生产废渣的再利用。
(4)医疗器械:新型治疗、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及设备,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前沿高端产品、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
(5)生物药物与疫苗: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多联多价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
2.公共安全
(1)食品、药品安全: 大宗食品、药品安全控制、跟踪、溯源和应急处置技术,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超市食品安全防控,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系统。
(2)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与救援,交通安全疏导与应急处置,建筑施工安全,高危行业劳动保护,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监管,事故应急处置,智能救援设备研发。
(3)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冰雹、雷暴、暴风、暴雨(雪)、沙尘等常见气象灾害的监测及快速预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监测及快速预警。
3.节能环保
(1)节能及能源高效利用:先进储能技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分布式能源开发技术,煤炭提质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能量高效转化和传递过程研究,动力系统节能,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绿色建筑节能,交通节能,节能电器与绿色照明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快速高效勘察及预测,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先进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山绿色安全开采综合利用技术,中低品位、复杂难处理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及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尾矿利用技术。
(3)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高效利用技术,大气雾霾防控先进技术,清洁生产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控制,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废气、废弃物、污泥等的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低浓度有机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净化,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二次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河道水生态修复,突发性环境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4)绿色建筑与智慧宜居城市:现代化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配套构件,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互联网化,绿色高性能建材;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地方特色生态人居环境与低碳消费方式。
4.其他
旅游:河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智慧旅游。
(二)申报要求
每个单位申报的项目之间研究内容不允许雷同。
四、国际科技合作
围绕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支持)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项目技术应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二)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填补空白、解决疑难、实现跨越”的目标。
(三)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公益机构,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企业单位须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同等条件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的项目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应具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能够提供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四)项目合作外方应为境外设立/注册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外方合作伙伴可以资金投入或技术投入(包括技术指导、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五)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申报时双方应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合作协议应为有效协议(合作方签约人应为机构负责人或其授权的人,协议有效期覆盖项目实施期),确定各自对所申报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事宜。
(六)郑州市、洛阳市各10项,其他省辖市(省级高新区项目包括在内)、郑州航空港区、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开区各5项;省直管试点县(市)各3项;卫计委、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各20项,其他省直部门(单位)各10项;郑州大学(含附属医院)40项,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各20项,其他高校各10项。
第五篇:2019年贵州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引-贵州科技厅
2019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支持以下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
(一)农业及农村领域 1.种业
经济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种子种苗、菌种及苗木规模化繁育,畜禽、水产新品种扩繁,合成生物学等。
2.种植、养殖及防灾减灾技术
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技术,重大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减施增效、土壤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等技术。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
食品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宗农产品为原料的新用途产品研发,绿色安全的保鲜保质、贮运与物流配送技术和设备,农产品营养价值和危害物质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农用物资、设施装备和农村信息化
生物型杀(抗)菌、杀(抗)虫剂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新型高效环保有机肥,栽培基质的生产技术与产品,适合山区特色的小型化农机具,环保型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养殖关键设备的研发,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
5.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林木、观赏植物品种资源筛选和培育,经济林木加工和产业化利用,天然林、人工林的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林下经济优势产品研究与开发。
(二)工业领域 1.电子信息
(1)大数据:数据融合及中间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大数据治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与面向行业的数据处理分析、公共大数据服务等。
(2)互联网+:面向工业制造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构建的网络化协同平台应用示范,互联网与交通、物流、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融合创新。
(3)智能管控:嵌入式系统软件,基于数据与模型驱动的控制,产品设计、工艺和控制软件等。
(4)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物联网,物联网中间件,新型感知技术及传感器,云计算和新一代广域网、移动互联网、泛在网等。
(5)微电子:新型电子器件、微纳芯片及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封装、高性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可靠性、电子芯片等。
(6)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智能装备与ERP/MES/DCS系统集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管控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军工装备制造
物联与制造服务系统、制造服务关键系统、柔性制造等。
(7)空间信息:基于北斗的卫星导航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物联网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新型遥感技术应用等。
(8)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认知与推理、机器学习、博弈与伦理、机器人等。
(9)智能终端:AR/VR/MR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穿戴设备等。
2.光机电一体化
(1)航空航天装备:航空航天器复杂结构设计与精密装配、航空航天精密结构件高效制造、航空航天器飞控系统、无人机及挂载系统、空天环境装备与其他军民融合产品等。
(2)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高精度高可靠性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业机器人与行业应用、生产线智能化、制造工艺智能化等。
(3)高端基础件:高速精密轴承、高压液压元件、高端紧固件标志性基础件、精密铸锻件、高性能精确成型模具及成形工艺、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加工、零部件超精密加工、高效精密辅助工装、增材制造、面向高端基础件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测量一体化等。
(4)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配套装备:永磁电机及控制器,电动汽车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减速器、电驱动桥,动力合成装置及控制系统、电动空调和可用于能量回馈的电动助力制动系统,充电桩、电池组检测维护与设备、车桩网
一体化、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管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等。
(5)轨道交通装备:牵引、制动、转向、运控、自动防护装备及交通配套服务装备等。
(6)电力系统装备:智能变电站,输变电在线检测、智能配网、新能源接入及控制、特高压输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等。
(7)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风电配套、太阳能发电组件、核电组件、页岩气装备、煤气层开采装备、余热余压利用等。
(8)装备再制造:整机装备和零部件的恢复、升级、改造和应急再制造等。
3.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高附加值特殊钢及制品开发,高品质钢铁材料及制品的抗疲劳制造等。
(2)金属合金材料:高性能钛合金、铝镁合金、高温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等。
(3)电子功能材料:新型电路基材、电子浆料、封装材料、高纯三氯氧磷、钛酸钡等。
(4)新能源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高性能电池用负极材料、储能材料、新型碳材料等;
(5)精细化工材料:高纯电子材料添加剂、工业催化剂、阻燃剂、绿色化学化工助剂与添加剂等。
(6)聚合物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发光材料、电池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复
合材料,塑料、橡胶环境友好功能助剂等。
4.能源与资源
(1)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选冶: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化采矿、选矿、冶炼及其清洁生产等。
(2)新能源生产、输配、储存及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分布式供能,智能电网、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等。
(3)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醇醚燃料,煤层气、页岩气综合利用,煤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贵州特色矿产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等。
(4)生物质能源:农林剩余物能源转化与资源化再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回收储运、预处理,生物质燃料制备与高效利用等。
(5)节能:高效节能设备、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新型节能建材等。
5.生物、化工
(1)生物制造:植物生物反应器、工业产品生物合成与炼制、工业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化学组合合成、现代发酵工程等。
(2)磷及磷化工:功能化、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磷矿资源及伴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磷化工清洁生产等。
(3)煤及煤化工:智能化、机械化开采,大数据+煤矿开采/数字化矿山,煤基清洁燃料、煤基化工材料等。
(4)钡化工:高纯钡盐及清洁生产等。
(5)酒:功能微生物筛选及应用、酿酒智能化,高效
发酵等。
(6)烤烟及卷烟:卷烟生产智能化等。(7)茶:茶叶精深加工等。6.交通运输
(1)山地交通: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智慧交通等。
(2)公路、铁路运输:城市桥梁、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路桥新技术、新材料、道路快速检测与病害修复等。
(3)水路运输:山区河流通航能力和航运保障等。
(三)服务业领域 1.生产性服务业
(1)生产服务:基于虚拟现实、云计算等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定制技术;
(2)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开发、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环节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服务交易与征信体系、基于智能合约的资产交易技术研究;
(3)现代物流:智能标签自动识别、产品跟踪溯源技术;
(4)科技服务:基于云服务的大型科技系统、知识产权服务系统、检验检测服务支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基于区块链的知识管理。
2.消费性服务业
(1)智能家居:综合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构建高效住
宅设施的技术研究;
(2)智慧餐饮:基于“基地+中央厨房+门店”的互联网餐饮运营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及溯源等);
(3)文化教育:教育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智慧教育教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
(4)旅游休闲:博物馆与古遗址等旅游景区智能展示、智慧管理技术;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技术;基于人机互动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技术;
(5)共享经济相关技术。3.公共服务
将“互联网+”应用于城市(园区、社区)管理、健康养老、扶贫、交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
(四)社会发展领域 1.生态领域
(1)不同生态类型的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集成模式、生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石漠化治理评价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与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石漠化生态治理的优选特色植物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地上地下生态完整系统优化调控。
(2)退化和典型脆弱生态区、工业园区、重大工程沿线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湿地退化生境修复和废弃矿山(点)复垦技术模式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3)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培育、珍稀濒危物种
迁地保护、重要种质资源保育技术,外来物种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2.环保领域
(1)河湖治理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业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应急技术开发;河长制背景下河湖综合治理、综合评估和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修复和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镇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应用;污染物在线监测、快速检测技术;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
3.资源领域
(1)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贵州锰、铝、磷等矿产的地球、物理、化学、遥感集成勘查方法;热液型矿产的地物化遥集成勘查方法。包括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深部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技术,近地表地质缺陷综合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地热资源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典型岩溶区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贵州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2)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贵州省古生物化石资源鉴评保护及其价值功能应用示范;喀斯特洞穴环境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公园
开发与保护技术。
(3)贵州优势与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贵州优势矿产找矿及勘查技术;贵州优势与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机理、成矿规律和找矿技术;“三稀元素”成矿机制及成矿规律
(4)贵州喀斯特流域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开展喀斯特区域可用水资源量研究;研发与集成岩溶水质动态多维监测技术、水质风险预测预警技术、喀斯特地下水的储存和调蓄技术及流域生态流量的保障技术,开展喀斯特水资源“量与质”的安全保障技术集成示范。基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提出喀斯特水资源安全保障对策与实施方案。
(5)大宗固体废弃物高效低成本无害化处理及大规模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支持针对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开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研究(此方向申报者请提前与社发处联系);清洁循环利用技术与安全处置应用研究与技术集成;生态化处置技术;“三化”处理后的再利用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大宗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技术。
4.建筑业领域
建筑产业化系统研究;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应用示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构件开发与应用;BIM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建材的研究与应用示范;绿色高性能建材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城镇(园区、综合体)及住宅小区(社区、单元)节能减排循
环系统和低碳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应用示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模式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5.公共安全领域
(1)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综合防治和装备技术, 煤矿信息化网络安全防护装备与技术,煤矿智能新装备与技术,瓦斯防治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煤矿致灾机制及多节点联合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产品质量与计量控制关键技术及标准制定研究;新型产业计量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研究;
(2)社会安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社会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智能移动终端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技术模式和关键共性技术及应用。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灾技术和装备技术研究,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成灾机制及稳定性分析,典型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及装备技术,应急产业与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研究;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关键技术研究,职业危害等地方性技术标准研究。
6.大健康(药品)领域
(1)中药材种植:大宗药材、贵州道地特色中药材种质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大宗药材、贵州道地特色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中药材种植培育与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2)创新药物、仿制药物及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中药民
族药新药成药性评价;仿制药品种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化学药物与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
(3)药品二次开发:名优特色药品质量标准提升与深度开发;药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苗药进入国家药典科技支撑关键技术研究,贵州现有知识产权药品新功能、新主治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4)中药产业链延伸: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中药材品种进入“药食两用”名单关键技术研究;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中药民族药生产及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药领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药材质量溯源研究。
7.大健康(医学、食品安全)领域(1)临床医学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区域性常见疾病、慢性疾病的转化研究;临床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研究;中医、苗医等特色医疗技术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贵州常见遗传病和癌症靶点诊疗方法的发掘研究。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研究:临床医学诊断、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病原微生物遗传信息数据研究及应用;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研究、3D打印技术在现代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研究应用、远程医疗数据建设的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建设。
其它:艾滋病、职业病等临床技术与应用研究。(2)食品安全
围绕食品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数据标准化制定及应用示范等方向。重点支持粮食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地沟油”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地沟油”科学鉴定方法技术研究:促进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8.其他社会事业领域
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技术;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科技支撑。
二、申报要求
1.除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公益性项目外,申报主体(第一承担单位)须为在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研究人员可作为项目主持。
2.课题主持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其中申报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年龄在50周岁以下)。申请者应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人员,或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凡不具备上述条件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3.申报人有两项(含两项)以上在研项目的,或有到期未验收项目的,或同年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的,或同一项目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不包括平台及人才类项目),不予受理。
4.一般项目支持经费每项50-80万元;重点项目支持经费每项100万元-15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三、申报流程
(一)申报方式
科技支撑计划均实行网上申报。
(二)申报流程
1.网上填写申请书。在网上申报时间内登陆贵州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http://xmgl.gzst.gov.cn)进行网上申报,审核通过后,打印带科技厅水印的书面申请书。
2.书面申请书需一式一份(A4纸双面打印、纸质封面,平装),由申请人撰写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项目组成员均需签字,联合申报项目需加盖合作单位公章。签字页和盖章页扫描后上传到贵州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pdf格式)。
3.书面申请书请于截止日期之前送或邮寄(以邮戳为准)贵州省科技信息中心材料受理室。联系人梁正华、张金廉:0851-85848680、85869134,项目申报单位逾期报送不予受理。
四、政策咨询
1.农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请联系农村科技处辅宏璞、黎玥:0851-85816043、85862213;
2.工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请联系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杨璟、王琴:0851-85829721、85826038;
3.服务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请联系创新创业处谢洪泽:0851-85818723;
4.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请联系社会发展科技处陈婷婷、吴立刚、孙筑:0851-85812492、85877763、8587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