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8: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戴存鉴 李玉强 王志忠 张梦楼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5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万人,土地总面积149.5万亩。为了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规划实施的大好机遇,推动新时期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再创佳绩,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成效和经验

2001年,千阳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力攻坚抓扶贫、整村推进强基础、整合资源齐参与、产业扶贫促增收、智力扶贫强素质”的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4万人,累计脱贫4.6万人,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乡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先后启动实施了64个扶贫重点村,其中整村搬迁8个,搬迁贫困人口2108户8623人,建成移民新村71个。铺设输水管网148公里,自来水入户4802户,硬化村级道路188.6公里,衬砌排水渠108.1公里,新修桥梁20座,实施“三改一建”1438户。寺坡、千塬等一批贫困落后村建成了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新农村示范村。三是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奶畜、蚕桑、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标准化奶站小区30个,奶畜存栏达到10.4万(头)只,新建养蚕大棚650座,桑园面积达到6.7万亩,年劳务输出4.9万人次,人均增收1700元。初步形成了以畜桑菜为主导、劳务为支撑的农民增收新格局,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8元,是2001年的3.2倍。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了11座寄宿制学校设施改建工程,彻底消除了复式班,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2个,卫生室47个,安装有线电视3149户、程控电话1168部,解决了贫困人口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问题。

千阳县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经验,可概况为四句话:凝心聚力是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县级部门真情包抓,社会各界鼎力帮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促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整合投入是关键。坚持涉农部门合力攻坚,实行项目到村,资金捆绑,整合各类帮扶资金2.3亿元,破解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增加收入是核心。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思路,帮助贫困乡村培育增收产业、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奠定了贫困人口创业致富、持续增收直至彻底脱贫的坚实基础。创新机制是动力。通过建立完善扶贫项目规划、竞争立项、公告公示、督查审计、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和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

二、困难和问题

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十年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按照2005年人均纯收入683至944元的贫困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4万人,到今年年底,无法完成“贫困人口控制在全县总人口5%以内”的“十一五”脱贫目标。如果按照2009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测算,全县贫困人口将达4.1万人,脱贫的量更大,任务更加艰巨。而且,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一点两带”(高崖乡、千河南岸半山区和北山山塬结合部)。在这些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不优、地方病高发的地区,脱贫群众极易因灾因病返贫,使脱贫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方面是总量偏小。千阳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县级财力非常有限。每年除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外,县上只能拿出5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现有扶持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扶持标准较低。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千阳县实际,每个贫困村的计划投资在150万元左右,每个搬迁户的投资在8万元左右。而目前国家的扶持标准是每个扶贫重点村25-30万元,每个搬迁户1.6万元左右,现在实施的补助标准不能满足扶贫开发需要,一些特困搬迁户仅依靠国家补助很难建起人均10平方米的砖瓦房。

三是搬迁难度逐步加大。根据调查,全县目前仍有4731户、19162人需要搬迁,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经济落后、地方病高发的高寒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偏僻村落,搬迁愿望十分强烈。由于前几年省市每年安排千阳县移民搬迁指标仅有140多户,580人,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群众需要。从2009年起又实行新的移民搬迁政策(整村搬迁),省市下拨千阳县移民搬迁资金218万元,仅能搬迁130余户。要使规划的贫困群众全部实现搬迁,任务还非常艰巨。同时,由于经济长期滞后及物价持续上涨,大多数贫困户在国家现行政策扶持下很难实施自主搬迁。随着耕地负担的日益减轻和土地严管的不断强化,实施“有土安置”的难度逐步加大。

四是产业增收后劲不足。每年省市安排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指标偏少,尚不能满足贫困群众发展增收项目的需要。由于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的制约,一些贫困农户得不到信用扶贫贷款的支持,部分艰难争取的龙头企业贷款指标也白白浪费。受“打工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产业脱贫效果不够明显。五是联扶力度有所减弱。随着全省“板块开发”战略及全市“西山突破”战略的逐步实施,上级对千阳县的扶贫力量减弱,对口支持扶贫的单位有所减少,使千阳县的社会扶贫力量明显弱化。省市包扶单位和联系领导由“十五”期间的21个减少到目前的6个,工作力量相对减弱,扶贫成效严重弱化。

三、对策和建议

千阳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要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此,调查组建议:

一要拓展工作思路,高点谋划未来。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要抢抓关天经济区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高起点、大手笔制定十二五规划,绘好发展蓝图,奠定工作基础。要把移民搬迁同农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相结合,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同加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要大力引导落后山区和偏远村落的人口,向川塬中心村和省道公路沿线转移,有条件的直接转移到建制镇和县城居住,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对高崖、上店等深山区,实际居住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的空心村,不宜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再投入,应多考虑实施整体搬迁。山区宜林地要搞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剩余土地可适度集中,以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为主,规模经营,综合开发,拓宽贫困人口收入来源。

二要实行项目整合,加大扶贫投入。以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目标,完善《千阳县扶贫开发重点村资金捆绑使用实施意见》,确立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以扶贫部门项目捆绑为先导,整合农业、水利、林业、计划、财政、民政等部门项目资金,共同促进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两大开发相互配套、共同促进的新形式、新方法,不断拓宽项目整合的范围,加大资金捆绑力度,力争使每个扶贫重点村的建设资金达到120-150万元,试点村的建设资金达到250-300万元,着力将扶贫重点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样板,努力形成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

三要突出产业扶贫,实现持续发展。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全县产业化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已形成一定规模,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奶畜、蚕桑、蔬菜、干杂果等产业。加大“雨露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群众三产收入。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扶贫信贷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带动奶畜、蚕桑等农民增收产业不断发展。扶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领贫困群众发展加工菜、干杂果等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壮大互助资金规模,支持农户发展增收产业。鼓励、扶持能人或大户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四要严格项目管理,确保有效投用。一是项目公示,实现阳光操作。将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纳入县、乡、村政务公开项目,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个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申报、县扶贫办逐户考察审批”的工作程序,确保扶贫移民搬迁对象准确,程序严格,政策到位,群众满意。二是强化监管,发挥扶贫资金效益。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设立县、乡、村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两把钥匙管到底”的项目资金运作程序,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报账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创新机制,提高重点村建设水平。在扶贫重点村建设中全面推行立项竞争制、重点工程招标制、单项工程验收制,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水平。

五要加大社会联扶,构建扶贫新格局。切实加强与省市包扶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全面报道工作实绩,重点宣传先进人物,积极主动地为省市包扶单位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继续坚持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的定点包扶制度。加强县级包扶单位的管理,动员组织各包扶单位为包扶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争取早日走向富裕之路。

六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开发合力。要继续将扶贫开发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中攻坚克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长期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要将重点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由各级领导包抓,随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项目建设情况,积极督促工程进展,全方位展示扶贫工作成效;要强化工作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

(作者分别系千阳县政协主席、副主席、教文卫体与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第二篇:阳东县扶贫开发社会调查报告

阳东县扶贫开发社会调查报告

地处广东省西部地区的阳江市阳东县,阳东县是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推广市县之一,长期以来,阳东县很多村民一直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之下。据统计,2009年年底,该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为5600元,有7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平均每村约有30户贫困家庭,1500多人生活用水困难。而如今阳东县的农村,却让人刮目相看。标准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阔平整的出村公路蜿蜒伸展,大棚蔬菜、优质超级杂交水稻、股份制养殖悄然落户,行路难、饮水难、脱贫致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阳东县何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在去年寒假中“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在该县大八镇、塘坪镇等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以及与村委会举办座谈等方式,我们掌握了一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分析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阳东县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些主要的成功经验:

第一,抓住机遇,充分把握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有利条件。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缓解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党和政府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工作

1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相关政策法规。例如 2009年,广东省正式公布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推广单位名单(阳江市阳东县名列其中),并明确指出要对这些单位予以资金支持、科技扶持和政策保护。为将政策保障落到实处,去年年初,汪洋书记上任以后,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文件,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做好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自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开展以来,阳东县委和县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国家政策、下拨扶贫基金、开展科技下乡等措施,对该县经济发展加以扶持,在该县农村广泛建立起各类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如大棚蔬菜种植、二元杂交猪养殖等为农民增收创收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切实保障。谈到这些,大八镇那石村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多亏党的政策好哇,让我们这个边远山区的贫困村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光明路。”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实行责任到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阳东县多条贫困村,我们发现这其中活跃着一支支优

秀的基层领导队伍,他们都是由县委县政府派专人下基层,深入各村党支部,牵头建立起挂靠于各村支部的党小组,带头负担起各村的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大八镇古城村村支委就是各村当中涌现出的“领头羊”班子的典型代表。自2010年年初开始,他们每年都组织村民开展颇具特色的民主评议选举活动,让村民自主评议上任领导班子的业绩和表现,并对下任村支委人员进行提名和不计名投票选举。这样,能者上,不能者下,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年轻有为。工作中,他们还结合村情,每年挑选多名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致富能力的党员与村支部签订联户责任状,结对帮扶特困户,先富带动后富,以更好地实现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缩小贫富差距。古城村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齐抓共管的做法,受到了《阳东日报》的发文表彰,并被作为表率在全县范围加以推广。

第三,深化制度改革,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公正公平。

扶贫的终极目的并非“输血”,而是要帮助农村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机制,因而,阳东县扶贫工作组在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还注重推进农村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制度体系。

第四,实施科技扶贫战略,确立因地制宜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组织的支持和制度的保

障,扶贫开发工作还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因此,该县一开始就重视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根据该县地多田广、人力充足的实际情况,他们确立了“近抓种、远抓养,形成基地快致富,科技兴农闯新路”的基本方针,进而明确了近三年需要着力实施的三大扶贫项目:

一是调结构,大力推广优质稻。每年从省农科院直接引入两优培九超级稻种,引导农民调整水稻品种结构。

二是走出去,积极发展养殖业。一方面在自愿的基础上,各村确定40-50个重点养殖户,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与正大集团签定协议,由该集团提供猪种和饲料,并负责产品的收购与代销。

三是请进来,向专业人士取经。该县每年从本地或外地邀请一些农业专家,面向各村镇带头人开展科学技术讲座,村镇干部负责技术推广和落实。此外,他们还花重金聘请一些科学种养专业户进村落户,为农民实地示范优质高效农业。

基于上述原因,阳东县人贫困村民步步为营,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局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当然,阳东县贫困村的改变与当地农民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也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该县农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还走上了发展副业的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即是

到外面的城市打工,形成了一种“农时耕种、闲时打工”的年生活作息规律,为农户家庭创收开辟了新门路,同时也为东南沿海地区密集的乡镇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该县人民唯一的遗憾就是属于各村镇自己的乡镇企业还为数不多。阳东县的贫困村人民普遍期待,有朝一日,乡镇企业能像雨后春笋一样长满全县各地,到那时,他们就不用外出打工,而只需在家门口“上班”了。相信这个愿望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得以实现,也祝福阳东县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关于永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永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扶贫开发是我们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深入了解永州目前扶贫开发工作现状,总结永州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发现和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研究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永州扶贫开发工作步伐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督促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笔者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当地农户和移民搬迁户,对永州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新阶段永州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永州市现有新田、江华2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远、双牌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永县2006年列为省扶比照县,今年列为省扶县。2012年又有祁阳、东安、冷水滩、道县、蓝山列为省面上扶持县。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以自筹资金开展库区、深山区和移民搬迁扶贫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贫困人口从2007年底的61.65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52.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二点八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长1.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田、江华等五个国扶、省扶重点县地方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4.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7亿元。仅2011年,新田县扶贫办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市直扶贫工作队员蒋孔吉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市扶贫办获得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市熙可公司纳入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金融合作项目计划。在深入贫困地区及农户家中调查、座谈时,干群一致认为: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的惠民工程,是贫困地区的幸福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工程。没有扶贫开发的推进,就不会有今天贫困地区的发展。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重点加强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构筑良好平台。“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为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6亿元,其中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723处,新修维修三面防渗渠545公里,改善、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4362亩;新建人饮工程项目310处,解决了15.5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维修农村公路2195公里,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出行条件;架设输电线路896千米,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用电困难,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用电有了安全可靠保障;新建沼气池5163口,推广节柴灶3212个,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人口居住地的环境卫生状况;扶持贫困户建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解决了1117户贫困家庭的住房困难;扶持37个乡镇卫生院技术改造,添置医疗器械设备433台件,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

(二)实施整村推进,切实改善了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以五个重点县84个国定扶贫村、415个省扶重点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并通过争取和选派省、市直单位定点扶贫和引入群众参与式扶贫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有困难政府社会帮”的理念,组织干群,集中资金,开展整修道路、土地整理、净化环境、植树造林和改水改厕等,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同时,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探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和经验。

(三)强化产业扶贫,着力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根据永州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粮油、蔬菜、水果、家畜、家禽、油茶等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财政扶贫资金1.74亿元、建成了药材、楠竹、优质烤烟、优质水果、优质蔬菜、油茶、生姜、鸭鹅养殖和小水电等八大产业开发基地。培育规模龙头企业15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联接贫困地区农户10多万户,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近1亿元,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注重技术培训,努力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培训+基地+转移”的形式,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既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又培育了一批优势专业和劳务品牌。前十年,全市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317万元,举办科技带头人、村两委主干、村妇代会主任等各类中、短期扶贫培训班150多期,培训贫困农民31万人次,80%以上的受训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5万人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95%以上的科技骨干、村官受训后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和带领人。特别是实施“雨露计划”后,全市1462名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在扶贫政策的资助下完成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五)坚持社会参与,有效增强了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扶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2001年以来,全市共有国土资源部、中国诚通控股公司等2个中央直属单位(企业)和 7个省直单位进行定点帮扶,每个贫困村都派驻一个工作组,带思路、项目、资金、技术、信息进行帮扶。全市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企业扶贫、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各种社会扶贫资金总计达3.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48个,新修、维修道路1354千米,新修、维修水利工程1000多处,架设线路246千米,扶持产业或基地60多个,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当前永州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调查中发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偏多。按照国家农村贫困人口新标准(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五个重点县有84个国定扶贫村、415个省扶重点村,6个面上县140个省市贫困村中,还有贫困人口15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占农业人口总数的31.25%。这些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粮、缺水、缺致富门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用不起电、买不起农资、修不起房子。而且在局部地区,全市插花贫困已由点状分布向带状分布、带状分布向连片分布演变。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

(二)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返贫现象严峻。一方面贫困人口在减少,一方面返贫人口在增加,这是永州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基础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差,一遇天灾、疾病,极易返贫。加之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滞后,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仅近三年来,贫困人口集中的新田、江华等7个县,返贫人口就达19万多人。

(三)贫困问题与民族发展问题相互交织。永州境内有瑶、壮、苗等29个少数民族,人口57.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江华江永两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占该县总人口的60%、63.2%。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广,全市22个民族乡,有21个分布在新田、江永等 7县境内,52%以上的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与民族问题交织。

(四)发展差距仍然偏大。永州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人才劣势,使得资金、项目、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然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发展能力弱,债务普遍较重,缺乏“造血”功能,使其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继续拉大的趋势。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因为贫困,仍有一些适龄儿童失学,有的读了小学、初中后便外出打工,很多村40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

(五)扶贫开发投入凸显不足。永州仅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省定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能享受到的国家扶贫政策十分有限。加之永州市、县区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一般预算收入少,地方财政扶贫配套资金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自身增加财政投入更是困难,缺少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由于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中,永州尚未列入划定的罗宵山、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中,扶贫开发财政支撑矛盾更加突出。

三、对推进永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强化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永州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进一步强化领导,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和扶贫方式,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定期督查机制和合理的考评体系,确保“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科学制定扶贫开发战略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具体部署及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永州实际,科学制定永州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具体的实施计划。在编制新一轮扶贫规划中,要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加大财政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积极争取永州市纳入国家扶贫开发片区规划范围或争取我省建立九嶷山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将永州辖内22个民族乡纳入湘西开发扶持区域,为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三)切实完善扶贫开发投入长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广泛动员积极鼓励机关单位、相关部门、各类企业、农民群众、社会其他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调整充实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级别人员配备上力求与省、县相一致。市县区级财政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支出增幅,通过财政贴息、项目扶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行业扶贫资金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延伸,向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覆盖。适当提高贫困地区、移民区相关扶持和扶贫补助标准。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

(四,突出抓好扶贫开发主导产业。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把一村一户的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完善创新扶贫开发推进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自下而上创新整村推进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倾斜贫因地区帮扶。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

(六)加快制定永州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根据永州扶贫开发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序开展制定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的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永州扶贫开发地方性规章或办法,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作者单位:永州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第四篇: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及《**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大局,致力于“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建设重点,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扶贫开发原则,瞄准“两类”(极端贫困、低收入)人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真扶贫,扶真贫,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实行目标管理、对口帮扶和扶贫否决制度,结合实际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一、全县五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做法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和市、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了农村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竭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态,为向小康水平迈进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对象、范围。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达到了治贫、治愚的目的。从组织实施《**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的五年时间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贫困面逐步缩小。截止2004年底,全县GDp达到10538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比2000年的6.6亿元增长53%;实现财政收入8068万元,比2000年的4810万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04年的1795元,年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的378公斤达到2004年的400公斤。GDp、工业副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人均纯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外贸出口等八大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八,同时,通过撤村并组和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全县贫困村由2000年的204个下降到2004年的133个,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3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42%。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全县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510公里,仅2004年通村公路硬化达85公里,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饮水主管道1168 千米,解决了35490户13.84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示范5000多户。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安置,其中,对125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三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贫困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扶贫贷款投放累计达2.1亿元扶持支柱产业,签订水电开发合同19份,总装机55万千瓦,协议投资30.8亿元,使境内7大河流全部得以开发。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45万千瓦,累计投资12亿元;全县茶产业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近3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基地达35万亩,人平实现1亩,约3万多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四是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促进了贫困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小学、初中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50%的村有卫生室。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取得以上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立足县情,清晰思路,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大局。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乡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2、注重实效,夯实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做好水土文章,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组织农民投工100多万个,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主饮水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余户13.84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极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其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走产业化扶贫开发之路。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水电、茶叶、魔芋、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开发、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

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使全县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土坯房比重由2000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4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村、组公路由52%上升到83%,基本农田比重由39%达到50%;卫生教育文化进一步提升,劳动力长期患病率由10%下降到6%,中小学失学率由2%下降到0.3%,广播电视入户率由42%上升到80%。扶贫规划和项目的实施对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贡献率达50%,使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三)全县目前的贫困现状及成因

**县于1994年被认定为全国贫困县和全省特困县,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592个和全省29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县之一,现辖15个乡镇、301个行政村,12个国营林(特)场。另有省定老区乡镇3个(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

全县301个村中被省、市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有133个(2001年申报并被国务院、省确定的有204个,后因村组撤并,确定为133个),重点贫困村总人口为2.39万户,9.31万人,其中贫困户1.72万户、6.54万人。按省、市要求,2005年确定了省定18个重点贫困村,累计56个重点村建设,其中,待省验收11个,在建45个重点扶持重点建设对象。

截止200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1.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87万人(人平年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相对贫贫困人口(人平年纯收入在637至882元之间)6.72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27万人的18%和25%。有饮水困难人口1.4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全县通自来水的村有141个,占总村数的46%)。有5768户23806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急需搬迁,占农业人口的5%。有187个村公路等级低,其中有65个村晴通雨不通,占301个行政村的61%;尚有7个村不通路,占总村数的的2%(其中县河2个、兵营1个、鄂坪1个、丰溪2个、天宝1个)。有90个村不通广播,占总村数的30%。

在我县进行定点扶贫的中直、省、市直单位共25个,其中,中直1个,省直2个,市直22个。

从区位上看,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距武汉达800多公里,全县的贫困乡村,更是大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和交通沿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从基础条件看,很多贫困村的路、水、电信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村大多数是边远穷村,基础生存条件很差,就是要解决困难也很大。同时,这些村农业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土地瘠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改造难度大;从社会发育程度看,教育、卫生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市场发育不健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协调;从扶贫对象的素质看,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而且有许多因病、因灾害造成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工作角度看,一是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贫困户,已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搬迁安置,剩下条件差的贫困户,在今后工作中,按现行政策要求组织搬迁扶贫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任务大,专项资金少;二是全县共有133个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并按“瞄准式、参与式、销号式”整村推进原则,逐步给予扶持,除待省验收和在建重点村之外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日显突出。这些村,急需上级扶持,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因教致贫增多。在农村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因此有一个乡镇干部讲:我还有点经济来源,供一大学生就成了贫困户,而农村可以说出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增加了一个贫困户。四是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信心,一些潜在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及《**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大局,致力于“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建设重点,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扶贫开发原则,瞄准“两类”(极端贫困、低收入)人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真扶贫,扶

真贫,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实行目标管理、对口帮扶和扶贫否决制度,结合实际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一、全县五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做法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和市、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了农村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竭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态,为向小康水平迈进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对象、范围。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达到了治贫、治愚的目的。从组织实施《**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的五年时间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贫困面逐步缩小。截止2004年底,全县GDP达到10538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比2000年的6.6亿元增长53;实现财政收入8068万元,比2000年的4810万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04年的1795元,年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的378公斤达到2004年的400公斤。GDP、工业副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人均纯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外贸出口等八大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八,同时,通过撤村并组和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全县贫困村由2000年的204个下降到2004年的133个,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3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42。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全县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510公里,仅2004年通村公路硬化达85公里,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饮水主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户13.84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示范5000多户。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安置,其中,对125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三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贫困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扶贫贷款投放累计达2.1亿元扶持支柱产业,签订水电开发合同19份,总装机55万千瓦,协议投资30.8亿元,使境内7大河流全部得以开发。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45万千瓦,累计投资12亿元;全县茶产业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近3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基地达35万亩,人平实现1亩,约3万多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四是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促进了贫困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小学、初中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50的村有卫生室。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取得以上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立足县情,清晰思路,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大局。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乡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2、注重实效,夯实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做好水土文章,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组织农民投工100多万个,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主饮水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余户13.84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极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其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走产业化扶贫开发之路。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水电、茶叶、魔芋、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开发、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之路,取得了明显效果。仅2004年全县扶持支柱产业,实现综合收入3.9亿元,提供财政收入2000万元,受益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带动8000户贫困户33000人解决温饱,使8000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4、多管齐下,真抓实干,大力实施迁移扶贫工程。

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大力组织实施迁移扶贫,按照“试点--推广--全面铺开”的步骤,采取一步到位和滚动搬迁相结合,集镇、插花、林特场安置等多种途径,通过向上争取、县乡补助、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迁移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并组织劳力帮助迁移农户改田、治地,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经济林园,使迁移安置的贫困户“迁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

5、创新观念,落实要求,大力组织实施参入式扶贫规划。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突出捆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老区资金用于重点村项目建设,同时要求部门专项资金向重点村倾斜,督促县直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扶持力度,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对重点村予以倾斜。2004全县确定的56个重点村共新建产业基地1.17万亩;新建“四位一体”沼气池5000多个;新建标准栏圈8000个;进行生态移民1270户;完成饮水工程281处;新修维修乡村级公路510公里,56个村已基本实现“两保”(确保现有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确保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四有”(有一个“五好”村班子、有一个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稳定的集体经营收入、有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6、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显著。

截止2004年,我县按照《**县扶贫培训规划》、《**县农民务工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扶贫、科技等部门联合在龙王垭、水坪前进和汇湾梅子垭茶场建立了三个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和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县劳动技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贫困村干部及贫困劳动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提高重点村干部素质和业务能力,组织了36个重点村干部参加了两期鄂西北片重点村干部培训班学习。招录了15名贫困学生到十堰市机电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定向就业培训。以县技工学校为主,五年累计订单培训学员3074人,其中,长训学员1351人,短训学员1823人,有2400名从该校转移到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有5名乡镇分管扶贫的副书记参加了省的培训,县扶贫办3名干部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全县累计培训干部600人次,培训农民28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乡村人口户均0.86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4.5万人,创收3亿元。超额完成了扶贫规划中期贫困对象培训与转移任务。

7、老区乡村建设效果显著。

——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3个老区乡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3个老区乡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万人下降到2004的1.81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0.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9下降到22。

——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50元提高到1759元,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年人均占有粮食近500公斤,高于全县100公斤。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据统计,3个老区乡农民打工收入由200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4027万元,增长2倍。

——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时间,解决了2.14万人饮水困难,解决了57个村334个村民小组通电问题,解决了55个村通路问题,有近1万人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人均当家田地面积达到0.34亩。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3个老区乡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现有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诊所17个,农村合作医疗室25个,占村总数的44;有48个村275组通广播电视,占总数的84;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35个,占总数的61。3个老区乡现有科技推广机构17个,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324名,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实力有所增强。2004年,3个老区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财政收入达到354.04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致富项目建设已具雏形,以茶叶、魔芋、药材等为主的骨干品种基地面积达到3.65万亩,人平0.85亩,实现收入293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2004年出栏牲畜2.88万头,农民人平0.7头。

8、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

抓住上级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的机遇,密切与中直、省、市定点扶贫单位的联系,积极主动上门汇报工作,热情周到地搞好服务,积极争取88个中直、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五年间,帮扶单位共落实到位资金物资折款累计达2500万元,实施项目281个,其中国家烟草专买局帮扶**2003、2004、2005年三年投入就达925万元。同时,加强县直单位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帮扶单位为贫困村办实事、求实效,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脱贫致富。

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累计全社会和专项投入扶贫项目资金总额1.4亿元,用于种、养、加工、农田改造、人饮、道路、广电、科技、教育等项目实施,并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使全县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土坯房比重由2000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4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村、组公路由52上升到83,基本农田比重由39达到50;卫生教育文化进一步提升,劳动力长期患病率由10下降到6,中小学失学率由2下降到0.3,广播电视入户率由42上升到80。扶贫规划和项目的实施对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贡献率达50,使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三)全县目前的贫困现状及成因

**县于1994年被认定为全国贫困县和全省特困县,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592个和全省29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县之一,现辖15个乡镇、301个行政村,12个国营林(特)场。另有省定老区乡镇3个(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

全县301个村中被省、市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有133个(2001年申报并被国务院、省确定的有204个,后因村组撤并,确定为133个),重点贫困村总人口为2.39万户,9.31万人,其中贫困户1.72万户、6.54万人。按省、市要求,2005年确定了省定18个重点贫困村,累计56个重点村建设,其中,待省验收11个,在建45个重点扶持重点建设对象。

截止200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1.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87万人(人平年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相对贫贫困人口(人平年纯收入在637至882元之间)6.72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27万人的18和25。有饮水困难人口1.4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全县通自来水的村有141个,占总村数的46)。有5768户23806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急需搬迁,占农业人口的5。有187个村公路等级低,其中有65个村晴通雨不通,占301个行政村的61;尚有7个村不通路,占总村数的的2(其中县河2个、兵营1个、鄂坪1个、丰溪2个、天宝1个)。有90个村不通广播,占总村数的30。

在我县进行定点扶贫的中直、省、市直单位共25个,其中,中直1个,省直2个,市直22个。

从区位上看,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距武汉达800多公里,全县的贫困乡村,更是大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和交通沿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从基础条件看,很多贫困村的路、水、电信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村大多数是边远穷村,基础生存条件很差,就是要解决困难也很大。同时,这些村农业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土地瘠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改造难度大;从社会发育程度看,教育、卫生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市场发育不健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协调;从扶贫对象的素质看,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而且有许多因病、因灾害造成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工作角度看,一是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贫困户,已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搬迁安置,剩下条件差的贫困户,在今后工作中,按现行政策要求组织搬迁扶贫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任务大,专项资金少;二是全县共有133个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并按“瞄准式、参与式、销号式”整村推进原则,逐步给予扶持,除待省验收和在建重点村之外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日显突出。这些村,急需上级扶持,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因教致贫增多。在农村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因此有一个乡镇干部讲:我还有点经济来源,供一大学生就成了贫困户,而农村可以说出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增加了一个贫困户。四是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信心,一些潜在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下载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阳县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律师的推荐。同时这本书也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作品。这本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女主人公玛丽雅......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 先什么也不说了,就凭着刚刚看完《灿烂千阳》,来即兴抒发一下自己的切实感受! 书中从头到尾一直都在的要数主人公玛丽雅姆,在接近中段的时候,又引进另一位主人......

    灿烂千阳读后感

    盛放在贫瘠荒漠里的晚香玉 ——读《灿烂千阳》之玛丽雅姆篇有感计科1301 程思恬 2013111130 学期伊始的时候,怀揣着憧憬与期待阅读了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心情一如有......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战火中的友情与爱人们数不清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题记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阀势力不断扩大,炮火不断呼啸着从人们绝望的......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灿烂千阳读后感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很场景感的书,作者对场景变化以及人物描述非常贴切,随着一行行文字,一付付画面在眼前真实展现。对阿富汗长达30年战争历史了解甚少的我或者你,舒舒服服窝在沙发上,就像看......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 10级七年3班陈小姣 1001096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灿烂的绝望》 微弱的希望和深沉的绝望在这本书里并存。 玛利亚姆和莱拉——这本书里的主角——几乎可以代表阿富汗女性一生所经历的所有悲哀。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