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试行
云南省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
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加强我省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地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法律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举报奖励。各州市人民政府和部门涉及相关举报奖励制度规定的,遵照执行。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均有权向各级政府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
第四条 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违反《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予以举报,并适用本举报奖励办法:
(一)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和电梯维护保养,以及擅自从事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充装;
(二)未经核准,擅自从事特种设备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以及无损检测活动;
(三)已取得许可、核准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检验验测机构,不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或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条件,继续从事特种设备生产、检验检测;或者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生产许可证书,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
(四)销售、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
(五)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的单位生产的特种设备;
(六)使用应当予以报废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七)擅自启封、使用被查封的特种设备;
(八)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主要安全附件、安全装置缺少、失灵而继续使用;
(九)超过特种设备的规定参数范围使用,或者将非承压锅炉、非压力容器作为承压锅炉、压力容器使用;
(十)使用经安全监察机构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改正而逾期未改正的特种设备;
(十一)在用特种设备未取得使用登记证或已报停的特种设备擅自启用;
(十二)学校、医院、宾馆、酒店、旅游及公共娱乐场、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一般、重大事故隐患;
(十三)其他构成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危险的事故隐患或者重大违法行为;
(十四)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第五条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各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受理对本辖区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违法行为的举报,并建立举报登记台帐和调查处理档案。
举报地址、邮编、电话(传真): 质监投诉举报电话:12365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昆明市东风东路76号,邮编:650041,电话:0871-63215589;);
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昆明市滇池路768号,邮编:650228,电话:0871-64637351,64637354);
曲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曲靖市西城区三江大道,邮编:655000,电话:0874-2161551);
玉溪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 玉溪市红塔区紫艺路40号,邮编:653100,电话:0877-2055065);
楚雄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楚雄州开发区永安路204号,邮编:675000,电话:0878-3397202);
昭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昭通市昭阳区珠泉路175号,邮编:657000电话:0870-2161551); 文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文山州文山市开化北路235号,邮编:663000,电话:0876-2624058);
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普洱市思茅区迎春巷11号,邮编:665000,电话:0879-2137024);
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景洪市么龙路25号,邮编:666100,电话:0691-2227727);
红河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蒙自市银河路南延线,邮编:661100电话:0873-3856997);
大理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大理州大理市经济开发区宾川路东段,邮编:671000,电话:0872-2325920);
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临沧市临翔区南天路280号,邮编:677000,电话:0883-2154269);
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隆阳区金山路西侧中段,邮编:678000,电话:0875-2140650);
德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德宏州芒市大街16号,邮编:678400,电话:0692-2213798);
丽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丽江市祥和丽城康仲路太和西路,邮编:674100,电话:0888-5111871);
怒江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八一路15号,邮编:673100,电话:0886-3628459);
迪庆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地址: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康珠大道29号,邮编:674400,电话:0887-8288961)。第六条 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举报,受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举报,并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七条 经调查属实的,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下列规定给予现金奖励:
(一)对举报特种设备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奖励500元至2000元。
1.举报第四条第一至四项的,奖励1500元至2000元; 2.举报第四条第五至八项的,奖励1000元至1500元; 3.举报第四条第九至十三项的,奖励500元至1000元;
(二)对举报第四条第十四项规定的瞒报、谎报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举报瞒报、谎报一般事故的,奖励2000元至5000元;举报瞒报、谎报较大事故的,奖励5000元至1 万元;举报瞒报、谎报重大事故的,奖励1万元至2万元; 举报瞒报、谎报特别重大事故的,奖励3万元。
第八条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自核查处理结束之日起 30日内,将核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按照规定对举报事实、奖励条件和标准予以认定,并通知举报人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领奖通知后60日内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
第九条 获得奖励的举报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举报事项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内;
(二)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方;
(三)实名举报;
(四)举报事项未被安全监管部门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未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五)举报的情况经查证属实;
(六)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下列举报不属于本办法的奖励范围:
(一)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查处的事项的举报;
(二)对匿名举报或者未能查实的事项的举报;
(三)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举报;
(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人员授意他人的举报;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应奖励的其他举报事项。第十一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其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材料和举报人的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
第十二条 举报人应对所举报的事实负责。对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进行不正当竞争或者恶意乱举报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
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
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要求,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全体员工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公司鼓励全体员工举报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中被隐瞒或未被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排除事故隐患,制止和惩处非法违法作业行为,避免事故发生。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车间、部室。发放:
程序:
第一条 生产部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存在事故隐患、进行非法违法作业行为,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或未发现处理的,任何员工均有权向公司EHS办公室举报,也可向上一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第二条 公司EHS办公室开展举报奖励活动,应当遵循方便员工、分级负责、适当奖励的原则。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非法违法作业行为,主要包括: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安全隐患,其重点包括以下情形和行为:
(一)未办理相关安全作业证,或证照不全、证照过期进行危险作业的;
(二)未落实安全作业方案或防护措施的;
(三)违反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检维修制度或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所禁止的非法违法行为;
(四)未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依法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而上岗作业的;
(五)携带违禁物品进入厂区,携带违禁物品搭乘公司班车,违反公司制度,在厂内吸烟、擅自携带火种等;
(六)在岗期间,喝酒、赌博等违纪行为;
(七)工作期间,擅自脱岗、离岗、串岗等违纪行为;
(八)未按规定对危险物品进行管理或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的违纪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九)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仪器仪表、设备设施整改不到位、或者未经审核验收擅自启用的违规行为;
(十)机、电、仪、消防、检测、监控、安全设施、附件等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监管部门还未发现的,或者虽然发现但未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十一)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或者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第四条 举报可以采用电话、书信、面谈、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第五条 举报人应当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
公司EHS办公室应当公布生产安全举报就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地址。
第七条
举报的受理和办理工作应当遵守下列程序:
(一)公司EHS办公室对举报材料进行受理,登记。
(二)属于EHS办公室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在 个工作日内组织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将调查、核实情况报告公司分管领导并将相关整改任务移送相关业务主管机构;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在 个工作日内将举报内容移送给有关管辖权的部门。
(三)有关业务主管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情况或调查核实情况在办理完毕后
个工作日内反馈给举报人、公司EHS办公室。
(四)公司EHS办公室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归档,并做好相关统计工作。第八条
举报受理和办理人员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保密,不得向被举报单位或相关人员泄漏举报人的相关信息。
表彰宣传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岗位。
第九条
经调查属实的,对安全生产举报有功的实名举报人实行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一)对举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奖励
元。
(二)对举报瞒报、谎报事故的,奖励
元。
第十条
同一安全生产事故,多人多次举报的,对第一时间举报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其他举报人给予表扬。
两人以上联名举报的,奖金由举报人自行协商分配,分配不成的,由公司EHS办公室根据举报人在举报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配。
第十一条
举报人接到领奖通知后,应当在 日内凭举报人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无法通知举报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人的,受理举报的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再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逾期未领取奖金者,视为放弃领奖权利;能够说明理由的,可以适当延长领取时间。
奖金的具体数额由负责核查处理举报事项的EHS办公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报告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给予举报人的奖金纳入公司安全专项资金预算。公司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其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岗位、家庭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材料和举报人的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
本办法由公司EHS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德州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德州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
(试行)》的通知
德政办发〔2012〕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德州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德州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食品安全办〔2011〕25号),《山东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德州市范围内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食品进出口等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举报奖励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以下称食安办)负责举报奖励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奖金审定和信息披露 —1—
等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财政部门负责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的保障工作。
市、县级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安部门(以下称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受理、核实、查处、反馈和举报奖励资金的发放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明确受理范围,指定专人负责举报受理事项。
第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举报途径包括:来人举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举报,信函举报,其他途径举报等。鼓励实名举报。
第五条 举报下列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属于本办法奖励范围:
(一)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
(五)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六)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七)违法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八)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九)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六条 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负责举报受理。农业行政、水产、蔬菜、畜牧兽医部门受理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违法行为举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行为举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食品流通环节违法行为举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受理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行为举报;商务部门受理生猪屠宰环节违法行为举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受理食品进出口环节违法行为举报;公安部门受理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举报。
举报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不属于本部门监管职责范围的,应及时移交相关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对举报内容涉及多个监管领域,首次接到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举报受理材料转交同级政府食安办,由食安办确定主要受理部门及配合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举报内容应当由下级有关部门查处的,应当及时移交下级部门调查处理;应当由上级部门查处的,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按规定移送。
第七条 有关部门受理举报线索后,应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调查核实。涉嫌违法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有关部门举报受理及查处情况,应定期通报同级政府食安办,特殊情况及时通报。
第八条 被举报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由有关部门按照违法案件涉案货值金额的一定比例奖励举报人。举报奖励设为以下四个等级:
一级奖励: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完全相符,积极协助现场调查,能够详细提供违法事实关键证据和票据,按涉案货值金额的8—10%奖励举报人;
二级奖励: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协助查处工作,举报现场物证、书证及其他有效证据齐全,按涉案货值金额的5—7%奖励举报人;
三级奖励: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仅提供违法线索,协助查处工作,按涉案货值金额的2—4%奖励举报人;
四级奖励:仅提供案件线索,不直接协助查处工作,经查证属实,按涉案货值金额的1%奖励举报人。
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或者其他涉及人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举报,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的,给予1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
对于举报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地下“黑窝点”、“黑作坊”,以及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或者食品行业内部的举报人员,应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一个奖励等级。
每次举报奖励最高金额一般不超过30万元。举报人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制。
第九条 举报人奖励确认:
(一)举报人以书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实名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奖励举报人;
(二)匿名举报人在举报违法线索时,与受理举报部门提前约定举报密码,经有关部门核对举报密码信息无误后,可以申领举报奖金;
(三)同一线索被两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人;
(四)同一案件的举报只奖励一次。两人以上共同举报同一案件线索的,按一案奖励,奖金由举报人自行协商分配,协商不成的,由奖励机关裁决。
第十条 举报奖励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有关部门在案件查处后,应当及时对举报人身份、涉案货值和奖励标准进行确认,提出奖励意见,向同级食安办提出申请。
(二)食安办应在接到有关部门申请后,及时做出是否实行奖励的审核决定。
(三)有关部门在食安办审核批准后,应及时通知举报人,发放举报奖金,并做好登记和保密工作。举报人应在收到领奖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凭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到案件查处部门申领奖金。如举报人因故不能现场领取奖金的,也可提供有效银行账户,通过银行划转。委托他人代领的,应提供委托证明、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身
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逾期不申领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一条 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由负责举报案件调查处理或牵头调查处理的有关部门先行垫付,财政部门按照同级食安办审核意见和有关部门奖励资金支付凭证及时核拨。举报奖励资金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市、县级食安办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奖励资金申请、审批和发放的监督管理,定期对举报奖励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 市、县级食安办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受理、移交、查处、奖励及保密制度,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举报材料和记录,严禁将举报人姓名、身份、电话、居住地及举报情况公开或泄露给被举报单位和其他无关人员。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员打击报复。对泄露举报人信息、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举报人可向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投诉举报;造成严重后果并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举报人应对所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举报人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或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以及伪造举报材料骗取或冒领奖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市、县级食安办、公安、食品安全监管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举报材料,冒领举报奖金的;
(二)对举报事项敷衍了事,未认真核实查处的;
(三)因工作失职造成泄密的;
(四)向被举报人透露相关信息,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五)违反财经纪律使用奖励资金的;
(六)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六条 新闻媒体在公开披露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前,主动与各级食安办或有关部门协作,提供案件线索或者协助调查处理,经查证属实的,按照本办法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下列举报不适用本办法:
(一)从事危害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主动交代、自首或主动归案的;
(二)案件查办部门在调查取证、侦查、审理等过程中新发现或者从事危害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新交代的;
(三)案件查办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举报的;
(四)其他不属于有奖举报范围的。
第十八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按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举报奖励办法。市、县级食安办要会同同级财政及有关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制定举报案件受理、移交、核查、奖励审核、奖金发放等配套工作程序。
第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监督,引导广大群众踊跃举报、据实举报。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3年8月1日。
第四篇: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
南充市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监督,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排除重大事故隐患,制止和惩处非法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南充市道路运输领域涉及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三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下统称举报人)有权向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下称“运管机构”)举报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
第四条 运管机构开展举报奖励活动,应当遵循方便群众、分级负责、适当奖励的原则。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道路运输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重点包括以下情形和行为:
(一)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证照不全或者证照过期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的;未依法取得批准或者验收合格,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闭取缔后又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的;停产停业整顿未经验收合格擅自组织道路运输生产经营的。
(二)道路运输经营者未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依法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而上岗作业的;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
(三)将道路运输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或者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四)未按规定对危险物品进行管理或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的危及道路运输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五)承担道路运输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
(六)瞒报、谎报道路运输生产安全事故以及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者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或者道路运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发生伤亡事故后逃匿的。
(七)道路运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营运车辆超员、超速、超时疲劳驾驶、货运车辆超范围经营、客运站允许安检不合格车辆出站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第七条 举报人举报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属于运管机构没有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未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经核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现金奖励。
第八条 举报事项应当客观真实,举报人对其提供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举报人可以通过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特服电话“96515”,或者以书信、电子邮件、传真、走访等方式举报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
第九条 运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举报的受理、核查、处理、协调、督办、移送、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传真电话和奖金领取办法。
第十条 举报处理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除调查工作需要外,不准对手写的匿名信函鉴定笔迹。
(二)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
(三)在调查核实结束后10日内,除无法联系举报人外,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向举报人反馈核查结果。
第十一条 核查处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的举报事项以及对举报人的奖励,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各县(市、区)运管局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举报事项。
(二)市运管局可以直接核查处理辖区内的举报事项。
(三)各级运管机构在核查举报事项之前,应当相互沟通,避免重复核查和奖励。
(四)举报事项不属于本单位受理范围的,接到举报的运管机构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举报,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并采取适当方式告知举报人。
(五)受理举报的运管机构应当及时核查处理举报事项,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上一级运管机构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核查处理时间,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举报人延期理由。
第十二条 经调查属实的,受理举报的运管机构应当按下列规定对有功的实名举报人给予现金奖励:
(一)对举报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奖励1000元至1万元。
(二)对举报瞒报、谎报一般事故的,奖励3000元至5000元;举报瞒报、谎报较大事故的,奖励5000元至1万元;举报瞒报、谎报重大事故的,奖励1万元至2万元;举报瞒报、谎报特别重大事故的,奖励3万元。
第十三条 多人多次举报同一事项的,由最先受理举报的运管机构给予有功的实名举报人一次性奖励。
多人联名举报同一事项的,奖金可以平均分配,由实名举报的第一署名人或者第一署名人书面委托的其他署名人领取奖金。
第十四条 举报人接到领奖通知后,应当在60日内凭举报人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无法通知举报人的,受理举报的运管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逾期未领取奖金者,视为放弃领奖权利;能够说明理由的,可以适当延长领取时间。
第十五条 奖金的具体数额由负责核查处理举报事项的运管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报上一级运管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 给予举报人的奖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七条 受理举报的运管机构应当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其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材料和举报人的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南充市运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举报奖励办法
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以下简称打假),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打假行动,有效加大打假工作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范围内奖励举报和打假有功的单位和个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设立受理举报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受理检举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举报,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第四条 向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举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提供查处该行为有价值线索和证据的为举报人。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和证据必须安排认真核实查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根据举报事实确认程度和证据完善程度向举报人兑现奖励;对举报的行为经查证不属实或所举报的行为不构成违法的要及时答复举报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举报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不属于举报奖励的范围。
第五条 举报有功视举报人对举报事实确认的程度和证据完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级举报一—认定违法事实完全清楚,已亲自并直接掌握确凿的现场物证、书证并能协助现场查办活动,举报情报与查办事实完全符合;
(二)二级举报一一认定有违法事实,并已掌握部分的现场物证、书证并可间接取得,协助查办活动,举报情报与查办事实基本符合;
(三)三级举报——尚未对违法事实进行直接核实,但已取得部分重要证据仅提供查办线索不直接协助查办活动,举报情报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
(四)四级——有部分物证,但未经核实,仅为怀疑、推测性举报或一同性社会现象反映。
第六条 举报奖励以奖金形式兑现。举报奖励实行一案一奖的原则。同一案件多人举报的,原则上只奖励第一举报人;其他举报人进一步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按照多人联名举报办理。
同一案件多人联名举报,奖励金额按举报的人数平均发放。
第七条 经查证属实的案件,举报奖金按以上标准发放:罚没款5万元以下的案件,按罚没款的3%予以奖励;罚没款5—10万元的案件按罚没款的5%予以奖励;罚没款10万元以上按罚没款的10%予以奖励。第八条 举报奖励要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一、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受理举报;
二、执法机构安排查处;
三、作出处罚决定后按第七条计算奖金总额。
第九条 举报人受法律保护。受理举报的执法机构要严格执行保护举报人的保密制度,为举报人保密。举报人的个人信息除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接触外,不得出现在其他程序中。违反保密制度,使举服人造成伤害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十条 举报奖金由举报奖励专项基金中开支。
第十一条 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加强对举报奖励的管理,接受监察、审计、财政和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监督检查。违反规定的,依法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定期表彰本系统打假有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奖励所需经费从举报奖励专项基金中开支。
第十三条 表彰打假有功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务院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分别给予记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和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金额分别为5000 元、2000元、1000元、500元。打假奖励所需经费从举报奖励专项基金中开支。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00--—年七月一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