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审计基础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动机与起因 我局审计处自1985年组建以来,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审计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环境、作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行业的学术研究兴起,实践工作中的内容也越采越丰富。同时,企业经营者观念的更新也使其对内部审计有了新的认识,而其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对我局审计工作的现状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感觉到我局审计工作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快,这是由于诸多的内外部原因造成的。外部的原因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会逐渐好转,而内部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自己来解决。除了大力宣传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使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尽快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模糊到清楚的转变,从而取得领导及各方面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从审计队伍来看,存在的突山问题是:小成系统,基层的工作开展不起来;数量严重不足,任务积在一起常常忙于应付: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展开:缺乏新人,后续力量薄弱,队伍活力不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均有待于提高。由此而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不广,深度不够。常常是山十时间紧迫以及人员知识水平等制约,使审计的质量不高,对问题的分析不深不透。另外基础工作薄弱,程序上缺乏规范性,方法和手段缺乏先进性,从硬件、软件到人员的素质都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从规范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着手。于是就产生了制定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想法。
二、内容与方法 多年来由于我国没有内部审计方面的准则,所以以往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办法等均是参照国家审计或社会审计的标准。2003年我国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这就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依据。我们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其依据便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包括五个部分,除了总则和附则之外,其余三个部分便是审计工作的三个阶段:审计工作的准备、实施、终结阶段。因此,从纵向看是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横向看则是全方位涵盖了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内容将审计工作从开始至完结的每一步骤需要做什么都规定清楚。规范基础工作需要一定的手段和载体,也就是要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采,因此要力求格式化、标准化。每个环节需要作什么记录、填什么表、有哪些签章都设计出统一的格式。从开始下达的审计通知书、被审单位承诺书,到实施阶段的各种记录和资料,终结阶段的审查报告批复以及下达审计处理文件。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本着给被审单位以方便的原则,在保证满足审计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手续。在方法上,除了使用审计专门的方法外,借鉴一些社会审计甚至法律等方面的方法和手段力口以变通运用。审计工作质量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因此,规范审计基础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审计证据。在这方面我们着重强调了工作记录、各类书证以及签章。[!--empirenews.page--]
三、收获与体会 回顾内部审计工作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受大的环境影响,可以说是在摸索和徘徊中发展的。从社会环境看,在我国审计体系结构的三个部分中,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滞后,不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发展的比较快。从企业环境看,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视程度不同,作用发挥不同。因此多年来审计部门的同志们虽然也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规范性,大多为盲目干。一些骨干同志反映,以往做工作、出报告没有人指点和修改,糊里糊涂摸着干,质量好坏、水平高低无从衡量。领导大多不动手,指导也不够。一些曾做过审计工作的同志感到,很早以前就这样干,多少年了进步不大。现在以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为依据,总结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基础工作加以规范,工作起来感觉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应当有什么结果,非常清楚。规范于去年十月份起草后,为了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我们试行了几个月。通过试行我们深深感到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十分必要。规范虽然只试行了二、三个月,我们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归纳有三: 一是由于重视了各个环节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各种签章,使审计工作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二是增强了内审工作的严肃性,使被审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有了新的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如承诺、笔录及各种签章的履行);三是明确了审计工作责任,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增强,有利于提高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避免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四是促进了行政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的转变,提高重视程度,有利于取得领导及各方面工作上的支持。例如最直观的效果是: 审计报告批复速度快了,审计处理文件下达也较及时了,等等。负责审计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感触颇深。目前水电施工企业市场形势比前些年有很大好转,任务承揽较多。能否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使自己快速发展、增强实力,是各工程局都在考虑的问题。能否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管理是关键,而作为管理工具的内部审计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不负使命、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我们也大有可为,因为企业市场的开拓给审计业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搭建了发展业务、研究问题、履行职能、展示形象的平台,我们应当抓紧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随着企业(领导者)对审计责任制的要求,我们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应引起注意。
四、问题与难点 我局的审计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力口以完善,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采提高自己,同时针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希望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目前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有几点: 一是队伍问题。现在是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工作量很大,人员又不给多配,审计任务的完成得不到组织保证。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内审工作如何开展?一些基层分局往往不能按照要求配备专兼职审计人员,仅靠审计处的几个人根本顾不过来,基层又缺乏一支可供调用的补充力量(随着企业对审计要求越来越高,并非随意抽一个会计就能从事审计工作),如何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是在基层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商务人员、称职的会计以及相关业务人员都很紧缺,要达到规范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尚需研究。[!--empirenews.page--] 三是各级领导和各个方面对审计工作认识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认识误区尚需澄清: 过去人们认为审计就是找事的,存在严重的对立情绪,表现为态度反感,工作不配合。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有审计才能把事情弄清,审计就是万能的,什么都应该能弄清。一旦遇到不易弄清的问题就会感到失望。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忽略了前面各个关口的控制,靠审计去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使矛盾的焦点常常集中到审计部门,影响审计工作的/帧利开展。其实我们知道,审计是不能代替其他业务部门职能的。真正的改善管理不能等审计查出问题了才去抓,各业务系统本身就应当狠抓基础工作和制度的落实。四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难以按计划进行。年初作计划无法具体明确,或者说在实施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计划开展工作。五是审计关口前移的问题。事后的监督往往是乏力的。项目完了或者任期到了,往往时过境迁,当时的情况有些是很难搞清的(例如领导现在关心的采购与分包的价格等问题,那么多的市场,不同时点的行情如何掌握?等等)。要做到既满足经营需要又避免人员出问题,如何把握和判断?六是会计的电算化早已开展,而且正在逐步走向正轨,但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却尚未起步,这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这方面无论从硬件、软件到人员的素质都不具备条件,尚需做出很大努力。
第二篇:构建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构建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贺卫民
(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审计处310009浙江杭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认真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责,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审计监督、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巩固审计整改成果,亟待构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机制。一.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
1、审计整改工作的含义。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包括国家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审计组提出的其他问题的整改。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综合协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工作过程。有效的审计整改应该是对审计查出的所有问题,均按照审计意见和建议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得到及时彻底整改,个别问题(事实)经审计确认确实已无法整改,但已通过建章立制,能够从根本上堵塞漏洞,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2、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一后续审计指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审计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一把手应作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被审计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部门,企业审理岗位、项目审计组长(主审)为督促和协调审计整改工作、评估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适当性、充分性、有效性的责任人,并负责向审计部门负责人报告整改工作和审计整改的考核工作;审计部门办公会负责对审理岗位、审计组长提出审计整改工作考核意见的审定工作;审计部门负责人向企业高管层报告重点问题和领导关心问题的整改工作和审计部门提出的考核意见。
3、审计整改与审计质量。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业务流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审计整改质量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审计整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审计整改工作,审计整休工作质量将无从谈起,同时审计整改质量的好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现场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并最终体现审计工作的成效。
二.目前审计整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改效率不高。
一是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整改期内未整改,且无充分证据证明整改时间需要延长或无法整改、无需整改的,影响问题整改效率。二是审计现场结束后,审计项目还需经过审理、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定、企业领导签发等环节,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个别审计项目可能时间更长。而目前大多是审计报告送达后被审计单位才开始整改工作,整改期限一般为60日。问题发生与问题整改时间间隔过长,影响问题整改效率。
2、整改质量不高、整改效果不突出。
一是被审计单位在整改期内整改不彻底,审计发现问题仅得到部分整改,且无后续整改计划。造成一些部门和单位年年审、年年犯,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屡查不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就事论事,未能举一反三,提升审计整改效果,造成审计过的单位、部门问题得到整改,而未抽查的单位、部门问题同样存在。三是审计部门重视微观审计问题的整改,未注意加强对微观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利用,未能制度、机制、体制上找问题,造成审计整改仅仅是治“表”之方,而非冶“本”之策。四是企业未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对企业执行的与总部规定相违背的事项认识不够、问题得不到整改。
3、责任追究不落实。
责任追究力度不大,问责流于形式,失之于宽、失之干软,惩戒和警示作用发挥不够好,从而使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部分单位、部门无视企业规章制度、屡查屡犯,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打折扣。
三、影响审计整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1、审计整改相关制度缺失和执行不到位。
审计整改相关制度未建立完善。首先未建立完善审计报告制度,一是整改工作责任部门未将整改情况报告被审计单位高管层;二是审计项目组、企业审理岗位未将整改情况报告审计部门负责人;三是审计部门未将重点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企业高管层。其次是未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考核及问责制度,整改工作未纳入被审计单位经营者考核内容。受多种因素影响,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年年查、年年有,’屡次发生。究其原因,除整改机制不健全、整改处罚力度不给力等因素外,还与问责机制不完善,责任追究工作不到位直接相关。第三是未建立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制度,既没有对整改不到位、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以督促被审计单位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也未对整改质量好、效果突出的单位适当进行通报表扬,以提高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积极性。
2、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和审计部门整改工作流程不当。审计理念和专业能力。一是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重审查,轻整改、重处理、轻反馈”的问题,认为审计整改工作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没有正确树立审计工作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所限,影响了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审计整改工作难以落实,甚至无法执行,特别是对于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没能够抓住关键环节、多方协调、做到综合治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没有认真上加以分析研究,没有从问题发生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找原因,因此也难以通过审计整改工作来完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从而从源头上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审计整改工作流程不到位。一是目前部分企业审计部门将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后,未及时跟踪审计整改进程,对被审计单位在整改过程遇到的难点问题未能协调解决,直接影响了审计整改效率和效果;二是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上报的整改报告及整改证明资料复核把关工作不到位,甚至部分被审计单位只上报整改结果没有相关证明资料也听之任之。与相关职能部门未有效沟通。一是现场审计阶段,审计组往往只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沟通,而忽视了审计建议和意见的沟通,影响了后期审计整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二是审计整改阶段,审计部门与整改工作责任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未有放沟通,对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和难点问题未能综合协调,影响审计整改效率和质量。
3、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视不够、整改工作不得力。被审计单位高管层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视不够。审计报告下发以后,未能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落实整改工作、部署整改措施。对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复杂和难点问题未能及时进行协调,整改工作完成后也未要求听取整改工作的汇报,对整改不到位问题未能督促整改。整改责任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整改工作不得力。首先是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审计缺乏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整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现行考核机制下,企业职能部门首先关心考核指标能否完成,而当审计提出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影响考核指标完成时,职能部门往往会采取懈怠甚至消极、抵触的态度,整改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其次职能部门整改工作无计划、措施不得力,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脱。
四、构建审计整改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强化审计整改意识,完善审计整改相关制度,为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企业领导不仅要听审计发现问题的汇报,更要听审计整改情况的汇报,支持审计部门落实审计整改工作。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整改意识,树立审计工作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改变以往“重审查,轻整改、重处理、轻反馈”的问题。应让每位审计人员意识到,只有落实审计整改才能更好以发挥审计成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精通审计业务,善于发现问题,更能够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并有效协调落实问题整改。企业应将审计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经营者考核内容,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审计整改考核、问责工作要到位,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审计整改不力的被审计单位经营者坚决不能“留面子、搞平衡”,对整改不力甚至拒绝、拖延整改或弄虚作假的被审计单位,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对由于整改不力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还需对被审计单位第一责任人进行问责。
2、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整改方法手段,提高审计整改效率和效果。边审计边整改,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组在征求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初稿意见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的沟通,下发(整改措施及审计意见初步整改落实情况表》,要求被审计单位明确审计意见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初步拟定的整改措施和预计完成的时间、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等。在与审计组沟通一致后,被审计单位在正式审计报告未下发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先行进行整改。同时为鼓励问题尽快得到整改和落实,提高审计效果,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在正式审计报告中予以适当批露,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审计效果较为明显,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协调和发展。
加强审计整改过程监控的力度,把控整改进程。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的同时,附带一分《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反馈表》,要求被审计单位针对每条审计意见上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求被审计单位分阶段上报整改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应实时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布臵和落实情况.并专人关注被审单位整改情况上报情况,对未如期上报的,应及时下发督促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对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审计整改资料,应严格把关,对整改不到位或整改证明资料不全的单位应要求重新整改、上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紧盯不放,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督促审计决定、意见落实率力争达到100%.审计问题整改率达到100%.最终实现审计一个单位、整改一个单位、规范一项业务的目标。重视与同级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提升审计价值。协调解决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提高审计整改工作质量、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审计部门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审计部门要将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也们,以求整改意见和建议达成一致。二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过程中复杂问题、难点问题和需要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反馈给他们,就如何做好这些问题的整改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
加大后续审计和审计通报力度,将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审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审计部门应专题或结合其他审计项目不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或抽查核实,对审计意见整改率不高的单位,可加大今后审计抽查频率。加大审计通报力度,对没有正当理由拒绝进行整改或在审计整改工作上弄虚作假的单位和责任部门进行通报,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抓好、抓实;同时还可以对审计整改措施得力、整改质量高、整改效果突出的单位适当予以通报表扬,以提高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积极性。
3、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更多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审计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扩大审计整改效果。审计人员要关注倾向性、典型性问题,保持高度的敏锐性,见微知著,大胆揭示,不仅积极寻找对策,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查找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局部问题变成普遍性问题。审计部门除下发审计报告、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外,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和需要省公司解决的问题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报送公司总经理室或职能部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规范经营、降本增效,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增值功能。
4、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树立审计权威,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诚然,审计部门本身没有担负问责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审计的作用即止于查出问题并曝一曝光。审计是企业是否规范运作的基础步骤之一,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需要被审计单位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制度的修补完善,堵塞漏洞以防后患的同时,对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和责任人,也应建议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及时跟进,厘清责任并加以追究,这可以视为审计监督职能的最终归宿及其效力的印证。
作者简介贺卫民(1974年一).男,浙江杭州人,职称:中级,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
第三篇: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标准和质量
一、提高审计工作标准和质量
加强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工作,保证审计人员有据可依,要从审计人员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通过实施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事实清楚、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
二、现场审计工作标准工作方法
1、如果时间和人员不充裕,可以增加现场审计前的非现场审计,减少现场审计的时间和工作量。大而全的审计,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是一年一次,一次以财务类审计为主,包括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次以内控审计为主。
2、内审工作的标准,包括程序标准和审计结果标准两方面。每个审计项目,都应该有具体的审计目的,即使是大而全的审计项目,针对每一部分,也应该有相应审计目的,以此来衡量最终的审计结果是否达到目的。
三、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和内审的价值
关于内控审计,主要是梳理流程,查看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找出制度存在的漏洞。关于审计建议,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多看多学,同样的事项,在其他公司是怎么管理的,自己的公司能否借鉴;可以跟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操作人员多沟通,有时他们有好的思路和想法,只是可能因为各方面原因没有付诸行动,提建议之后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内审如何体现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指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比如挽回多少经济损失,改进成本控制降低多少消耗等;间接的,是指提出管理建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以及威慑作用,带来的舞弊和浪费等的减少。
第四篇:如何提高审计调查工作质量
如何提高审计调查工作质量
据审计署《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的规定和审计机关开展审计调查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审计调查质量控制,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审计调查的立题。审计调查的立题依据一般是本级政府交办、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确定或审计机关自行确定。对于自定的审计调查项目,立题要遵循重要性、宏观性的原则。所谓重要性是指审计调查的题目,应当是与本地区党委、人大、政府重点工作和本地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项。所谓宏观性是指审计调查的题目,应当是本地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问题。只有做到重要性、宏观性,审计调查的结果才能引起本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为本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2.审计调查证据。审计署《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规定,在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应当取得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的证明材料,以证明所调查事项。”从开展审计调查的实践看,审计调查证据不同于审计项目证据,大多以审计人员设计的调查表格、调查记录、分析计算表等形式构成。其中的内容,既有被调查单位填写的,也有审计人员根据被调查单位提供的情况和数据填写的。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从合法性、相关性、客观性和充分性的质量标准控制审计调查证据的质量,还应该从真实性、目标性等方面进行控制。
3.审计调查报告的编写和征求意见。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审计调查结果的最终载体,是审计调查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政府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调查活动的结局。把好审计调查报告质量关,一要把好内容关,看其内容是否真实,完整,防止内容出现夸大事实的现象。二要把好文字表述关,看其对事实的描述是否贴切,用词用语是否恰当,避免使用那些不确定的词汇和用语。三要把好数据、数字关,看反映的各种数据、数字是否计算准确,与审计调查证据是否相符,防止数据出现“水分”。四要把好调查结论关,看调查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与揭示的问题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论点和论据是否相辅相成。五要把好调查意见或建议关,看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国家和本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汇总的审计调查报告,如何选择征求意见的对象值得研究。我们认为,尽管如此,也不能放弃征求意见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向与审计调查报告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分别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重点是情况和数据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被调查单位的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重点是揭示的问题、调查结论、意见或建议的准确性、恰当性。
4.审计调查复核工作。为保证审计调查项目质量,应该借鉴审计项目实行三级复核的做法,在审计调查项目中推行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调查组组长应该围绕审计调查证据及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其重点是:数字是否正确,事实是否清楚,取证手续是否完备,调查结论是否恰当等;审计调查组所在部门复核的重点是:审计调查方案确定的目标是否实现,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是否准确,发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审计调查证据,调查结论和改进建议是否恰当,取证手续是否完备,审计调查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法制机构复核的重点是: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是否准确,反映的数字、数据是否准确,发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审计调查证据,调查结论是否恰当,取证手续是否完备,审计调查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
第五篇:内部审计质量提高
一、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项目,科学选择审计对象
内部审计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考虑以下三点:一要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要紧紧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三要有可行性,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二、充分做好审前准备,提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质量
首先,要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审计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总体情况,初步评价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力求突出重点,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审前调查和编制实施方案,既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以使审计事半功倍,又可以保护自己。
以对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项目的审计为例。后勤服务总公司下属四个中心,审前调查了解到饮食中心资金流量大,情况复杂。我们对饮食中心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编写了审前调查报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错弊风险作出分析。编制了细致且可操作的审计实施方案,该审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明确审计目标,增强可操作性,使目标易理解,可实现。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审查、评价内控系统的适当性、有效性和效果性。在审查环节,主要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程序;在评价环节,要说明和认定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对其遵循性做出评判。审计时,为了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目标,并通过具体目标的落实,保证实现基本目标。
再次,要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要把对实现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确定为重点。结合审前调查和数据分析情况,进行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严谨细致做好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取证的两种文本。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或重要事项,经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审计日记记录审计轨迹或审计过程。只有将审计人员所作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加在一起,才能说明审计事项真相,缺一不可。
审计日记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新举措。审计日记能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有利因素。首先,审计日记能够较好体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业务素质。在每天的具体工作中,为什么这么做,具体怎么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将会体现在审计日记中。一个审计项目终了,审计人员的整个思路将用审计日记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每天的审计日记都是这个链中起到计划总结,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环节。而且,如果每天坚持认真记录审计日记,就可以把审计人员头脑中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有效增加审计经验,提高业务素质。其次,审计日记能防范审计风险,增强责任意识。它真实记录审计现场每位参审者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以及所作出的判断和结论,做到有备可查,便于分清责任归属。审计日记的实行,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审计。
另外,审计日记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更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可以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以便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作出调整。
四、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努力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因此,有必要把审计报告这一环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首先,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审计报告要立足全局,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查出的问题分析透彻,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内部审计服务原则的要求。其次,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再次,审计结论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可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第四,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产生的根源,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第五,撰写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要充分听取、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正确的要予以采纳,做到既要勇于坚持原则,也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主客观背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