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内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危机管理隶属于航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航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危机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繁杂。本文以此为背景,在对危机及危机管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对营销危机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社会公众关系、危机预警系统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通过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来健全危机的管理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关系,从而最终有效的减小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减小危机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
关键字:航空公司;危机事件;危机管理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一)危机
对于危机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统一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解判断,给出了不同定义,如著名社会学者罗森塔尔从社会学角度把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极高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决策的事件。一般而言危机的发生需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即危机诱因、环境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危机诱因是危机发生的必要条件,环境是指导致危机诱因发生的各种情况。
危机事件的特性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信息不充分及资源缺乏等特性。首先突发性是指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是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其次,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指危机的开始及其结束都不具有经验性的知识进行判定和指导。而危机的损害性与紧迫性是指危机发生后,处理越慢,拖延时间越长,其带来的危害就会越大。最后危机的信息不充分与资源缺乏是因危机发生对组织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同时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不能及时获得资源的补给。
(二)航空公司危机及其分类
就一般企业而言,其所存在的危机包括产品危机、营销危机、财务危机、人力危机、战略危机以及管理危机。产品危机主要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所致,此外也有可能是由于生产与管理导致产品质量存在缺陷。营销危机一般指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及其环境不适应所导致的危机,如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等出现问题。财务危机的发生有很多情况,具体是指企业投入增加、收入减少,出现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情况。
航空公司与危机事件相对应的产品危机和管理危机等,主要是其安全危机和公众危机,前者是航空公司运输服务所决定的,后者者由航空公司的服务性质及公众性所决定的。本文所探讨的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管理,也主要是指其安全危机与公众危机两大类,对于战略危机等其它危机也会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三)危机事件管理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并使企业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主动化解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企业管理行为。危机管理的对象只要是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已经发生的危机,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危机预警,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管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后者则是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害。
危机管理要遵循其管理原则,即指导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危机处理的主要依据和行为规范。劳伦斯·巴顿就指出,大多数管理者身处危机事故中时,都希望能正确的行动。罗伯特·希斯则提出危机管理中应当遵循获取时间、降低成本和获得更多信息的3项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从时间、效率、协同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8项原则。危机管理一般具有其所对应的一般路径和步骤,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界定,但都可以划分为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处理和危机后的恢复三个阶段。危机管理的作用包括控制企业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维系员工忠诚度、建立企业形象、保障企业盈利水平五个方面。危机管理对于控制企业风险不言而喻,危机管理对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危机出现对于企业战略发展所带来的阻碍。能否快速有效的处理危机事件,是一个公司企业能否建立良好形象的关键。
二、危机事件的影响因素
影响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因素很多,下面从航空公司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其中外部因素又可以划分为航空业宏观环境因素和航空公司社会公众关系两个方面,而内部因素则可以从公司内部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安全技术保障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航空公司外部影响因素 1.航空业宏观环境因素
航空公司的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首先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与经济周期、行业竞争、产业政策、原料成本等方面有关。经济周期的更迭交错必然会对于身处其中的航空业产生周期性影响,并由此导致财务危机及管理危机等。原料成本的上升对于调整周期较长的航空公司而言,尤其是利润空间较小的公司而言,将是致命打击,并由此带来各种潜在的危机,如财务、人力、管理等,甚至会波及航空公司的核心危机即安全危机。其次,就政治危机而言,可以划分为国内政治危机与国外政治危机两种。就国内政治危机而言,必然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冲击,导致经济不能正常运转,因而航空公司必然受牵连;而国外政治危机包括单方面国外政治危机和两国间的政治危机两种,但两种政治危机都会导致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影响,这对于一些国际航空公司,尤其是线路单一的航空公司而言,将会直接导致航空公司的停运。再次,文化因素主要是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产生影响,从而对于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高更的要求,从而形成革新危机与公众危机。最后,就自然环境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灾害天气和传染病两种,灾害天气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进行预测的,而且周期较长、后果严重;而传染病则会改变航空市场结构,使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并由此导致收入下降,企业亏损等。2.航空公司社会公众关系
航空公司的公众性决定其必须处理好公众关系对于其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公众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公众关系能为公司建立良好社会形象与品牌口碑,但是若没能处理社会公众关系将会导致航空公司面临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危机事件,其中社会公众关系处理不好所带来的第一项危机就是公众事件,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年代,这将会导致航空公司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并由此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公关危机等。由此可见在一个服务时代和突出消费者至上理念的社会,及时高效处理好与公众间矛盾非常重要。
(二)航空公司内部影响因素 1.航空公司内部管理
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的外部影响因素属于航空公司危机管理的外部变量,自身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的管理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化解,即内部管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机制,好的危机事件管理能力与解决机制,能有效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机发生所带来的损失,而若内部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将会使得航空公司面临更多的危机事件,并由此导致更大程度的损失。航空公司内部管理因素又可以细化为危机预防管理与危机发生管理两个阶段。前者关系到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健全的危机预防管理将能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后者关系到危机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后果,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高效的危机事后管理能够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有可能由危机转化为机遇,给公司发展带来长远利益。2.航空公司安全状况
航空公司的危机事件中最为严重的危机事件属于安全危机事件,因而航空公司的安全状况,即影响航空公司安全的因素,对于航空公司危机事件来说,是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安全包括技术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两个方面,对于自然环境导致的安全危机前面已经有所叙述。其中技术安全主要是指航空器的安全,尤其是飞行状态下的安全,这要求航空公司时刻保持对飞行器的高度关注和检查,保证技术上的安全性。而基础设施的安全主要是指在飞机场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样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飞行器主要是进口发达国家的飞机,因而在技术保障上一定要对出口商进行严格要求,并明确技术保障与安全责任等。
三、国内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管理现状与原因
(一)国内航空公司危机管理现状
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更多处于被动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战略。很少企业能将危机管理上升至战略高度,更没有对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分析与实证研究。此外,国内航空公司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据此而建立起来的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危机管理体系,同时,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使得企业因决策或管理失误造成的风险增加。而对于危机事件中的安全事件的管理,国内航空公司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且在飞机机型采购方面的选择权较小,造成公司机队构成复杂,机型种类过多,增加了技术管理难度,加大了公司在安全技术方面的危机可能性。
从经济财务角度来说,主要航空公司间的合并重组增加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合并重组过程中,原有的管理体系被暂时打破,而导致信息不畅以及管理缺位,使得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被降低,(二)国内航空公司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恶劣
危机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应付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使得企业能够回避一些威胁。这里的外部环境可以划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两大部分。首先,航空公司的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其正常经营发展的各种经济变量及经济政策。经济政策转向、经济周转的更迭以及运输成本的增加都给航空公司的发展带来许多潜在的威胁。如国内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是的航空乘客服务运输相较于从前产生很大压力,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导致航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总体被分割。此外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使得航空公司无暇顾及公司内部危机管理,工作重心基本都转移到市场营销和提高市场比等方面,一切以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为导向。
其次就政治环境来说,随着我国不断进入国际市场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航空公司对于扩大中国市场不断进行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施压。无疑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的入驻,必将导致国内航空公司生存空间的恶化,这使得国内航空公司在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必将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从而出现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危机。危机事件是一个危机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事件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不断扩大和恶化。因而政策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危机事件,从初始事件的发生来看确有不同,但是其最终导致的结果且是一样的。2.管理模式落后
危机管理其根本还是要求航空公司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通过对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有助于认识企业危机产生的主观因素。国内航空公司的现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竞争要求,管理模式分析可以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四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就发展战略而言,国内航空公司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战略失误等,国内航空公司在发展战略上急于求成,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为各种危机事件埋下潜在因素。其次,人力资源,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市场竞争成本的关键因素,航空公司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飞行员已成为中国航空市场最稀缺的资源,优秀的飞行员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航空安全危机,而有效的管理人才则能减少公共危机以及财务危机等长远战略事件。但目前国内对于这两方面人才都非常缺少。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风险控制的机构和制度建设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漏洞,且管理层不稳定,是的航空公司经营管理思路以及发展战略缺乏长期统一。此外,国内航空公司普遍存在财务危机,即负债率太高,若没有新的融资计划来改善其财务状况并改进财务管理,国内航空公司将面临居高不下的财务困境,并由此衍生各种危机。
3.危机意识不足
危机管理不仅要求航空公司自身进行完善,还要求作为监管者的民航当局进行强化管理,但目前来说,国内航空公司及其监管者都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当局监管者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才采取行动,如2010年发生伊春空难事件发生后,民航当局才对飞行员资历进行排查,这显然无法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也难以取得民众和消费者的信任。而作为航空公司的管理者则只注重市场份额,在管理决策与程序,硬件设施的投入与保养等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危机意识来源于安全文化,但国内航空公司的内部安全精神文化缺失。一是由于管理者本身能力不足,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导致对于内部安全文化建设不足;二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缺乏,根据研究表明,我国航空运输史上发生的航空事故都与公司工作人员的失误有关。此外,对于安全文化以及危机意识建立的行为规范要求,无论是监管当局还是航空公司自身都缺乏明文规定,对于应当涉及的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由此导致危机发生后责任主体不明确,惩罚措施与力度不足,并最终导致危机意识淡薄,危机事件发生概率增大。
四、航空公司危机事件管理对策
(一)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需要实施组织转型,成立危机管理机构、完善业务流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减少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要提高危机管理能力,首先就要从机制上获取保障,减少管理层次和优化组织结构,国外发达国家的航空公司组织管理模式对于国内航空公司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其一般具有高度分权,以顾客为重心,市场活动、市场计划和客场服务等部门都要直接向常务董事汇报。
流程再造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高效运营的有效措施。国内航空公司应当使业务流程具有明确的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以及环境导向,通过流程再造从根本上重建组织结构,实现流程重构。
(二)强化危机意识
在航空公司的危机管理中,防范危机的首要条件是强化危机意识,防范危机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而危机意识的树立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航空公司应当严格人员聘用,提高公司人员的危机与安全意思,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作为航空业的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文化安全与危机管理的立法建设,明晰权责关系。树立危机意识,不仅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强化,还要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系统的危机教育和培训。
(三)建立危机事件预警系统
预防危机的检测预警系统是指对各种可能引起危机的不同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检测,一般来说危机事件预警系统包括危机检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和危机预控三个方面。所谓危机检测是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进行检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从而使得管理层能充分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而危机预测和预报,则是基于对已经获取的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估计。最后,所谓危机预控,则是指航空公司针对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发生后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危机的损失降到最小。
(四)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 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要求航空公司加强外界沟通、重视危机公关,改善公众关系、履行社会责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舆论危机是企业信誉与品牌的重要挑战,因此有效的传播管理是有效危机管理的基础,一般而言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危机发生时应当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其次应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确定消息传播的受众。航空公司应当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及时告知危机发生及处理结果。此次韩亚航空公司的空难事故,就是一个公众危机失败的典型,其不仅在消息的及时性上没有做好,对于危机事故后的处理也没有做到位,只是敷衍了事。因而国内航空公司进行危机处理时,需要与大众进行坦诚沟通,取信于民,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敢于接受批评。若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公众危机,并使得企业失去长远发展利益,危机发生后航空公司应当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五、总结
危机管理隶属于航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航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危机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国内航空公司要想建立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人员的危机意识,并通过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来健全危机的管理机制,完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关系,从而最终有效的减小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减小危机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铁生.浅谈公司危机管理[J].现代商业, 2010年(26期):95.[2] 方炜.航空公司危机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 2003年.[3] 张绪金.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7年.[4] 于靖伟.航空公司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项目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 2011年.[5] 陈雷延.航空公司安全危机管理研究[D].贵州大学, 2008年.[6] 余冲, 杜鹃, 陈琼.我国航空公司安全危机管理初探[J].老区建设, 2010年(20期):19-20.[7] 余海明.南航危机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第二篇: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通过对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在旅游危机意识、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宣传教育、旅游资源安全防控、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旅游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环性,往往给人措手不及的感觉。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后,旅游景区会出现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收入锐减、旅游设备设施闲置等不良影响,如何通过旅游危机管理减弱危机事件对景区的不良影响,保证石林景区稳定、持续的发展是很多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石林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其旅游危机管理水平引人注目,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石林景区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一手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尝试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有益于石林旅游危机管理。
一、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石林景区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管理模式,由石林风景区管理局统一对石林风景区资源保护、规划建设、旅游开发、社会治安、市场秩序、服务监督等进行管理。石林风景区管理局下设石林风景区派出所、石林交警中队、综治办、安全监督办、信息部等20多个处室。涉及到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安全办、综治办、信息部、消防队、急救中心、风景区派出所,其中安全办、综治办和信息部在日常旅游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景区旅游安全生产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执行情况的督察工作,景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修订、预案启动,景区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的监督整改以及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景区防火工作。
综治办是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简称,负责配合各部门维持景区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综治办在维持景区治安秩序、日常的安全巡逻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治办根据安全办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有具体的综治办消防应急计划、医疗急救应急计划、扑救火灾应急计划以及游客疏散分流预案,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
信息部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监控系统对景区旅游环境进行流动的监控,通过紧急广播对火灾以及其他灾难进行报警、疏散以及指挥,通过卫星遥感对景区内的资源进行监测,运用可视距离远的设备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设立SOS救援电话以及呼叫中心,满足游客咨询、投诉、求救等多方面的需求。信息部的监控技术防范和综治办的巡逻人力防范综合使用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综合管理。
目前,石林景区管理制度中没有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或规定。根据石林景区的特殊性以及实际情况,在事故应急处置、游客高峰时期的疏导分流、游客求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先后制定了《石林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预警信息发布标准》、《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森林防火扑火预案》,以及石林胜景、望峰亭、小石林等景区游客疏散分流方案、预案。旅游安全方面有:《安全检查、事故排查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等9项制度。这些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措施都是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石林风景区旅游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中外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石林”,促进石林旅游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制定的。可见,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仅仅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措施和
规定。
二、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林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严格的保护机制,形成“县、局、乡、村”四级保护,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保护系统的人防、技防相结合的保护网络。成立旅游安全监督办公室、景区消防中队、景区卫生防疫站、景区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每年与景区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组织专业队伍和干部群众开展应急大演练,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虽然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以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在这次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
通过对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得知,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旅游危机意识不强。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高价值性并没有让旅游者知晓,虽然景区提供了一些警示牌、标识牌、游客须知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但是在景区之内还是有游客任意攀爬石柱、践踏草坪等行为的发生。在旅游旺季、黄金周时期,旅游人数众多,旅游景区制定的也只是旅游高峰时期疏导分流的方案,而没有采取休养生息的办法----限定每日游客进入量。石林景区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但是没有把安全意识上升到旅游危机意识的高度。
2、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景区都存在着旅游危机管理制度有所欠缺的问题,石林景区亦是如此。相关的一些管理制度或规定都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者是关于旅游安全方面的规定和措施,并非是指向旅游危机管理的,使得旅游危机管理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3、宣传教育不到位
宣传教育是实现旅游危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才能被感知,而目前景区对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并未引起重视,与资源安全相关的宣传册很少,对游客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得很多游客无法掌握到景区旅游的安全注意事项。虽然景区定期聘请地质专家对导游人员进行地学知识培训,通过导游对游客进行石林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还是缺乏对旅游危机意识、旅游资源安全和保护旅游资源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景区内可以见到一些温馨提示、警示牌或者是一些对游客的敬告,这些只是静态的宣传教育手段,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4、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
石林景区正在进行“数字石林”项目建设,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数字化建设项目有智能停车场、石林旅游网、基础通信设施、视频监控、LED和虚拟翻书。视频监控的视野范围也只是在旅游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一些比较偏僻、视野范围比较空旷的野外,技术难度比较大,因此存在盲点。监控系统还可以对资源、地质等进行监测,但是在比较容易发生旅游危机事件的地方,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还没有采用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依靠高科技手段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还有待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在这些地方加强人员
巡逻。
一方面,由于自然风化对岩柱的侵蚀作用,缩短了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怎样运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延长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是现代高科技手段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高科技手段应用方面还应该思考: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否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另外的损伤?因此,旅游资源安全防控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出了高的技术
要求。
5、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还有待提高
石林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完备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虽然配备 “危险路段,禁止通行” 的警告牌或者一些标识牌,但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比如说设立护栏。在一些路面比较滑的路段以及比较狭窄的通道旁没有设立警示标牌,景区内公厕的卫生问题也是游客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些设施建设的盲点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林景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备有专门的消防队,消防队的人员以及设备齐全。在景区大门附近设有一个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医疗救护点,这是由县医院在景区内设置的,可以在发生旅游突发事件时采取急救措施,但是由于与县城存在的城市空间距离而出现的紧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三、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石林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1、动、静态宣传手段相结合,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降低因旅游行为而造成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水平决定着旅游危机意识的浅薄,因此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目前石林景区的宣传手段仅仅是静态的警示标识牌、旅游宣传册和导游人员的口头提醒,缺乏动态的宣传。动态宣传指的是利用声、光、电技术的使用来对旅游者宣传一些旅游危机意识的宣传片或者是科学小知识的传播,充分体现石林数字化管理的特点。旅游者危机意识的提高,可以减少因旅游行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危机事件数量,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2、加快数字石林建设,尽早完成调度中心建设项目,提高景区旅游危机监控管理能力,保证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旅游环境氛围
调度中心是在视频、GPS监控指挥、应急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电视墙、大屏幕设备,接入显示各监控点的视频,并利用多个大屏幕同时放大显示重要位置的视频和GPS监控电子地图。调度中心可以实现景区内资源的统一调度,协调各部之间工作的协调联动。在发生紧急的旅游危机事件时,工作人员可以更充分的了解现场状况,迅速的找出最佳措施,并及时向各职能部门发出指令,快速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因此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监控能力和旅游危机管理能力,同时数字石林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防控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来保证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满足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景区内部环境氛围,从而减少因旅游环境不安全状态引发的旅游危机事件
数量。
3、与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合作,增强景区应急救援能力
提高旅游危机意识和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说是旅游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措施,而增强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则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是在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安全保障机制薄弱的背景下成立的,以推出旅游安全组合保险和成立救援中心为标志,救援中心与云南省120急救中心签订救援救助协议,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云南省急救中心可在第一时间内投入抢救工作,确保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一旦发生旅游意外事故,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资金一律由承保保险公司全额垫付。救援中心负责全省旅游投保、统保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及其他救援机构,共同建立旅游救援绿色通道和旅游安全事故救援保障体制。它是旅游企业与保险企业之间的桥梁,以“有责赔付、无责垫付、负责追偿”为服务宗旨,在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均设有救援中心工作站。
与救援中心合作,可以减轻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压力,提高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有第三方管理机构的介入,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提高旅游者对事件处理的信任度,协调因旅游者滞留处理而产生的费用问题,缓解景区救援资金和人力紧张的问题,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提高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第三篇: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和缺陷,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格局使得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融资问题更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以内源融资为主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据测算内源融资在融资方式中的比重超过一半。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融资成本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有60%以上从未获得中长期贷款,这种畸形的融资局面使得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仅获得全国总贷款数量的20%。融资成本上。同时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但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资信度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成本很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
(一)中小企业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1)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另外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行业。这就造成多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对投资者、银行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
2)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用人机制落后,这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导致企业信用度下降。
2、中小企业信用度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差,抗危机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欠款欠息的现象很严重。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得到贷款进行财务造假,形成银行信息与企业实际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了金融机构谨慎的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外部融资环境原因
1、我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缺乏资本中介机制,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狭窄,大量资源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配置。同时我国以纵向信用体系为主的国有垄断融排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也限制了内生性民营融资机制的产生,提高了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
2、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担保人才、自身信用不足等问题,以及政府对担保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抵押贷款落实相当困难。
(三)政府方面
政府对扶持国有经济具有内生的偏好,对中小企业缺乏支持。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兴趣最重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弱。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弱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国家对行业准入的限制。很多投资效益好,报酬率高的行业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垄断,中小企业根本无从进入,这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导致追求更高收益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兴趣不高。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包括了企业本身、金融机构、政府政策、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及政府的密切配合,建立起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有效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加强企业内部建设
1)中小企业应该应不断深化改革,健全自己的管理结构,完善产权结构,实行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营销市场化,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增强企业的产业竞争力。
2)强化信用观念。在企业内部要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对外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要多沟通和联系,争取个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二)资本市场的完善
1)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只有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开放对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发展,放松利率管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与大银行相比, 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势来自于双方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体系不仅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只有建立起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包括主板、创业板、非正式权益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二板市场,才能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政府作用的重塑
1)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必须尽快建立,维护和管理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机构为主体的企业信用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其运作方式。最后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原则,建立健全的担保业法律体系。
2)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可以借鉴成立政策银行的经验,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
只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培养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良好的银企关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4]王性玉,张玉芬.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0).
第四篇: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 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还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1、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1.1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因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些食物污发生于“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因食源性感染和中毒而造成的疾病表现症状各不相同,既有轻度症状(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也有严重和威胁生命的疾病(比如,肾和肝功能衰竭、脑和神经疾病、瘫痪和癌症)。
2014年6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在今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苏志说,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第五篇: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状态并不成熟,加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压力,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持续上升,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立法、执行、追责、宣传等方面加以构建,以减少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多,心理承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极端心理和行为的事件层出不穷。而在心理状况出现危机的群体里面,包括了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长期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护,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期间又是心理状态开始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心理状态并不稳定,导致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个人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各方面遇到困惑而引发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校园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界定 何谓大学生危机事件?对于“危机”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美国知名学者罗森塔尔认为:所谓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谢谨如主张,学校危机是指突发于校园内外、可能造成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心理或生理伤害的紧急事件。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黄德祥教授将学校危机定义为:“校园内外发生突发、意外或紧急事件,而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或者以学校现有人力资源难以立即解决者。”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著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认为,高校危机事件是指校园内外发生的突发、意外或紧急的,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的,学校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综合以上四种定义,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本质特点,危机一般都是潜伏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上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和学生思维的活跃,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具有群体性、敏感性和连锁性的时代特点,轻则给师生造成不安和恐慌,重则破坏学校的声誉和正常教学秩序。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容易因处理不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变得更难处理。所以,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中,要把握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的、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及时这四个原则。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即学校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设置若干个工作组,包括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沟通组、现场处理组、后勤保障组等,形成由领导小组统一决策、组织,各工作小组各司其职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制度。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缺陷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这一领域仍存在着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领域缺乏全国统一的、专门的立法。目前,我国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所以,当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只能依据其他相关的法律规范来指导工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通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等,有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不一致或者存在滞后性,造成适用上的混乱。虽然各地方政府制定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且规定的内容各不相同,面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多样性、频发性,由于缺乏法定的统一标准,导致同样的事件可能存在不同的处理结果,不利于校园的稳定。第二,对高校紧急行政权力的授予及规制不具体。我国已有的法律规范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必然会涉及一些紧急行政权力的授予。比如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第49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都授予政府相应的权力。但是,这些行政权力授予都只是原则上的授予和规定,并未对授予的对象和权力范围具体化。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太过笼统,必然导致各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出现主体是否适格、权力是否正当的问题,导致各地在适用相关法律时的混乱局面。
第三,在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个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晰。由于《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行政权力的规制方面停留在表面,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尽管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因为其仅是部门规章,法律位阶低,且仅针对的是伤害事故,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学生危机事件,适用范围窄,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也没有对危机事件的责任承担问题作出明确、一致的规定,没能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比如学校发生学生自杀、自然灾害、群体冲突事件、游行示威等危机事件时,学校、学生及相关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对危机事件造成损失的,各方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弥补等问题,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上都还没有定论。
第四,高校缺乏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制定全国统一的高校大学生危机应急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具体适用效果如何,还要看具体实施机构的设置及运作情况。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仍然没有一个专门处置有关危机事件的常设性应急机构。现行的应急机构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由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因为工作小组的临时性,必然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后进入应急状态慢,工作小组会随着危机事件的结束而解散,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的不连续性上,难以形成一套成熟可行的应急操作方案。因此,要完善高校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需要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性的危机事件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专业的人员负责内部管理和外部联系。
三、借鉴美、日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设 美国一直对自己国家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相应的,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对校园安全也十分关注,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美国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法律体系健全、应急组织完备、管理手段科学,注重平衡学校安全和保护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权利和维护校园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国会早在1990年10月就颁布了《校园安全法》,该法正式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从而以联邦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校园警察机构的合法地位。校园警察拥有直接的执法权力,与地方警察是协作的关系,但彼此互不隶属,一般公立大学和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大学都配备了校园警察,对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立法、司法机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例如1994年出台了针对校园暴力的《校园禁枪法》和《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这两部法律规定联邦要为各州执行其所指定的校园安全计划提供基金,这就为高校预防校园暴力事件、购买安全设备及雇用安全保障人员等提供了资金来源。
日本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立法主要强调学校的安全保障责任,其应急法律以体育、保健和饮食供给为主要内容。比如《学校保健法》规定:学校必须适当地进行设施及设备的检查,采取必要的修缮等防止危害的发生,以谋求学校安全的环境。2004年日本教育法学会学校事故问题研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学校安全法》草案,为了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校园应对危机事件方面的立法,该草案主张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改善学校安全环境上负有义务。另外,日本高校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日本高校享受消防署、社区自主消防团、地区卫生保健和医疗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的国民健康保险、民间保险公司的各种损害保险以及高校生活合作社联合会的学生灾害保险金、公务员保险和互助制度等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校保险网络。
四、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制化途径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关键在于建立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监督、预警、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一套完善的机制,这一切都有赖于将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
首先,制定一部统一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法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的制定必须跟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及时修订现有高等教育法律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理顺国家、高校、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规范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增加高校管理中的程序性规定,增强操作性。由于时代不同,高校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大学生危机事件有了新的特点,我国立法机关必须将制定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法律提到日程上来,解决法律滞后性的问题。只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才能形成从宪法、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高校规章依次排列的、效力等级由高到低的、相互衔接的、完整的高教法律体系。
其次,明确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在有法可依的大前提下,必须明确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归责原则、责任追究和承担方式、权利救济途径等问题。比如,高校作为管理方,在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前负有预防义务,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履行一些具体的管理职能、管理责任、相应的机构设置及其权力的内容;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负有劝阻或制止的义务、及时通报义务、应急处理的义务;对于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工,在危机事件中的主要义务是遵守校纪校规,发现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或校方反映,服从高校的管理,不造谣生事,不损坏校园财物,不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等,通过申诉、批评、建议、控告等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对那些因不履行职责而造成一定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完善应急机构设置,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教育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设立教育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监督与普法等工作,依法检查和考核各高校是否有制定相关的应急实施细则,是否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危机事件防控演练等工作,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高校必须设立校内危机事件管理机构,履行法律职责,这就需要成立常设性质的、专门的危机事件管理办公室,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还要运用好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保卫部门等相关力量,做到信息沟通及时,一旦发现隐患苗头,立即进行处理。
最后,要加强宣传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高校管理基本原则,指导各项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争议和纠纷,完善申诉制度,以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依据合理来避免危机事件的产生。同时,也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做好普法宣传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维权的意识和方式,培养他们既成为敢于阻止和揭发校内各种违法和不正当行为,又懂得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校园和谐安定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卓思廉.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初探[J].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