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8: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第一篇: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聚变能源由于资源丰富和近无污染,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以未来建堆所涉及的国际前沿科学和技术目标为努力方向,加强国内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相关的聚变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发展聚变能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参加ITER计划为契机,全面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加快国内聚变发展,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我为主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详细工程设计,并结合以往的物理设计数据库在我国的“东方超环”(EAST)、“中国环流器2号改进型”(HL-2M)托卡马克装置上

开展与CFETR物理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为CFETR的建设奠定坚实科学基础。加大聚变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我国聚变能发展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并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聚变研发队伍。

2018年,本专项将以聚变堆未来科学研究为目标,加快国内聚变发展,重点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CFETR关键技术预研及聚变堆材料研发等工作,继续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8年拟优先支持13个方向,国拨总经费3.5亿元。指南方向1~9,每个指南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指南方向10~13,每个指南方向拟支持4个项目,国拨总经费不超过4800万元。

本专项的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原则上所有项目应整体申报。指南方向1~9项目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指南 — 2 —

方向10~13的项目下不设课题。

对于指南方向1~9,原则上只立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及建立规模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课题;项目负责人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1.面向聚变堆的先进偏滤器位形实现和控制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CFETR,发展雪花、三叉(Tripod)等先进偏滤器位形的控制和识别技术。通过解决垂直不稳定性控制及先进偏滤器位形的精确识别等关键问题,发展基于双X点连线长度和角度的控制算法,研发具备有效控制双X点、多打击点等复杂磁拓扑位形的先进控制系统。在大功率辅助加热条件下,开展大拉长比、高三角形变的先进偏滤器位形实验研究,掌握先进偏滤器位形的稳定控制技术,为CFETR的工程设计和未来运行提供

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在辅助加热功率大于4 MW条件下实现具有雪花、Tripod先进偏滤器位形的等离子体运行;实现X点及打击点识别时间小于1毫秒,位置控制精度小于1厘米;实现大拉长比(1.5~1.8)和高三角形变(0.2~0.6)先进偏滤器位形的等离子体控制;实现热负荷控制小于10MW/m2稳定运行。

2.面向CFETR的等离子体稳态集成控制技术及实验验证 研究内容:建立能够验证CFETR稳态运行要求的先进等离子体控制集成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控制、通讯和数据框架,并发展相关软件;集成诊断、加热及其它外部控制手段,研究发展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模型和策略,实现对高性能等离子体性能和行为的控制,包括:位形、压强、偏滤器热负荷和磁流体(MHD)稳定性等的控制以及破裂预警与防护;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探索等离子体动理学分布参数的主动控制方法和策略;在高参数下验证等离子体控制模型,优化和完善控制器,运用先 — 4 —

进的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高性能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及数据集成平台;实现不少于2个独立物理控制量(压强、功率等)下的稳定、长脉冲(大于200秒)高约束先行实验,验证控制系统和主要控制算法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控制系统需具备未来复杂工况下集成、安全预警、扩展等功能。

3.面向ITER/CFETR的高热负荷控制及相关物理研究 研究内容:瞄准ITER/CFETR高约束、高热负荷条件下等离子体运行的物理机制与运行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利用主动送气、杂质注入等手段,实现部分及完全偏滤器脱靶的高约束模运行;探索偏滤器热沉积区展宽与主动调控靶板热负荷、粒子流的方法和机理;在不同第一壁材料的条件下,探索解决10 MW/m2 量级热负荷问题的实验手段,并与芯部等离子体高约束性能运行模式相兼容;发展相关测量诊断,开展热沉积区展宽、脱靶产生机理、高约束运行模式与偏滤器兼容等关键物理问题研究,为ITER及

CFETR在偏滤器高热负荷条件下的高约束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科学和工程基础。

考核指标:实现半脱靶及全脱靶高约束模式(beta_N > 2.5,H98>1.0)的可靠控制运行;在大于5倍电流扩散时间尺度、初始偏滤器靶板峰值热负荷10 MW/m2 量级基础上,提供至少两种实现偏滤器靶板热负荷降低50%以上的控制手段;在偏滤器热负荷有效控制条件下,芯部等离子体约束性能下降小于20%。

4.氘氚聚变等离子体中alpha粒子过程对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影响的理论模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ITER氘氚运行和CFETR物理设计需要,开发用于模拟alpha粒子物理及相关能量、粒子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程序,开展燃烧等离子体氘氚聚变条件下alpha粒子物理过程的理论、模拟研究,计算能量增益Q≥5条件下alpha粒子密度空间分布剖面和能谱分布,分析alpha粒子物理过程对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开发出可模拟ITER/CFETR氘氚聚变等离子体的混杂数值模拟程序,模拟alpha粒子激发的本征模和慢化、热化等能量输运过程,并计算出能量增益Q≥5条件下alpha粒子密度空间剖面和能谱分布;根据ITER/CFETR设计参数,计算、评估Q≥5条件下燃烧等离子体中alpha粒子对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影响。

5.长脉冲高功率速调管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消化吸收ITER 0.5 MW长脉冲速调管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国产大功率速调管的设计、关键技术预研、集成和整管调试研究,研制长脉冲高功率速调管,并能用于国内托卡马克实验。

考核指标:建立长脉冲MW级速调管的生产工艺规范,提供两只样管;样管工作频率4.6 GHz,输出功率不小于0.5 MW,脉冲长度大于100秒。

6.聚变堆新型结构类材料的高效制备及性能测试

研究内容:根据CFETR对关键材料服役性能的要求,开展高洁净度熔炼和热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并优化合金成分及界面设计,实现材料强度与韧性、高温和抗辐照性能的同步提高,研发出新型抗辐照熔炼ODS低活化钢(兼顾其它可大规模生产的弥散强化低活化钢)、铜合金材料等。针对上述材料进行系统的力学、热学、磁学及焊接、重离子辐照、氢同位素渗透滞留等性能测试。

考核指标:结构钢:氧化物颗粒尺度不大于10 nm,数密度不小于1024/m3,热力耦合作用下不发生聚集长大;400℃~500℃/200 dpa重离子辐照后,辐照肿胀率小于0.1%;室温冲击功≥250J、延伸率≥22%,韧脆转变温度≤﹣90℃;650℃/120 MPa蠕变断裂时间不小于5000小时。单件铸锭重量不小于200公斤。首批材料2020年基本满足入堆中子辐照的要求。热沉铜合金:室温热导率≥300 W/m·K,室温抗拉强度≥500 MPa,屈服强度≥400 MPa,延伸率≥18%;450℃抗拉强度≥300 MPa,屈服强度≥260 MPa,450℃/50 MPa蠕变速率不大于10-9s-1;400℃~500℃/50 dpa — 8 —

重离子辐照后,辐照肿胀率低于0.1%。

7.CFETR国产先进材料小样品高剂量中子辐照及结构性能测评

研究内容:根据CFETR的要求,针对包层结构、第一壁、偏滤器、热沉及阻氚涂层等五种先进国产材料,利用国内外现有条件,进行小样品的高剂量中子辐照及结构与性能测评。测试分析10~50 dpa反应堆中子辐照条件下各种候选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系统宏观力学性能,并结合反应堆中子辐照过程中氦、氢含量的影响及小样品与标准宏观样品的对应关系,评价面向CFETR的候选国产先进材料在10~50 dpa中子辐照条件下的微观与宏观性能及服役行为。

考核指标:获得五种以上国产先进材料在中子辐照条件下(其中结构类材料不低于30 dpa、第一壁材料不低于10 dpa)的下述实验数据: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至少包括硬度、拉伸性能、断裂韧性及韧脆转变温度等)、辐照肿胀率、热

导率(对于钨合金和热沉等材料),以及蠕变与阻氚(氢同位素)性能等;建立小样品中子辐照的实验结果与标准宏观样品的对应关系;初步建立我国聚变堆材料小样品的标准实验体系。

8.聚变堆金属材料中子辐照计算模拟

研究内容:基于CFETR对材料中子辐照损伤评价预测与高性能抗辐照材料研发的要求,构建从微观、介观到宏观的金属材料中子辐照计算模拟平台。开展金属材料中子辐照损伤模拟研究,建立表征辐照缺陷演化的关键参数数据库;结合相关实验数据构建基于辐照缺陷演化特征的力学性能模型,计算分析不同dpa与氢、氦浓度条件下材料缺陷结构与力学性能,获得材料微结构/辐照缺陷演化与服役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选取典型He/dpa条件下的中子辐照实验,对比验证模拟平台的有效性。计算和预测3~5 dpa聚变中子辐照条件下的金属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为CFETR一期材料服役行为评价和二期中子辐照模拟提供预测。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辐照多尺度计算模 — 10 —

拟平台;选取1~2个典型的He/dpa条件下的中子辐照实验数据,验证计算模拟平台的有效性,实现中子辐照下金属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的预测;预测3~5 dpa聚变中子辐照条件下金属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

9.基于托卡马克位形优化的新方法探索

研究内容:以提升芯部等离子体性能,提高边界热流和杂质的排出能力,增强磁流体稳定性、减小乃至避免等离子体大破裂为目标,开展基于托卡马克位形进行优化的新方法探索研究,并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实验验证,评估托卡马克位形优化对等离子体稳定性和约束的影响。

考核指标:

给出一种基于托卡马克位形进行优化的新方法的概念设计,完成可行性的评估报告。

10.聚变堆条件下磁流体稳定性和高能量粒子若干挑战性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Greenwald密度极限物理机制、破裂逃逸电子过程及其缓解、破裂过程中晕电流作用、alpha粒子激发本征模谱、燃烧等离子体诊断新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理论、模拟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之一):在Greenwald密度极限物理机制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从实验和/或理论上理解破裂逃逸电子的物理机制、提出有效的缓解办法;开发出破裂过程中的晕电流作用的程序或实验测量方法;给出氘氚运行模式下alpha粒子激发的本征模功率谱分布;提出一种可用于燃烧等离子体诊断的新方法。

11.聚变堆条件下约束与输运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环形磁约束等离子体电磁湍流及其对输运过程的影响、高参数聚变等离子体中杂质对输运过程的影响、强磁场约束下改善约束模(I模)形成机制、芯部输运垒形成机制、聚变等离子体湍流诊断新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理论、模拟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之一):在托卡马克电磁湍流实验或理 — 12 —

论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杂质影响方面取得重要实验或理论研究成果;强场条件下I模形成机制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芯部输运垒形成机制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12.20 MW/m2条件下聚变堆部件探索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未来聚变堆20 MW/m2高热负荷的运行条件,探索降低高热负荷、延缓高热负荷部件寿命的方法,设计新的移除高热负荷的部件、研制快速移能的材料和部件,开展相关的工程实验,掌握有效控制杂质、快速移能的方法;研究长脉冲、高参数条件下杂质输运及等离子体与壁强相互作用过程。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之一):提出长脉冲、高参数、20 MW/m2热负荷条件下降低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强度的方法,并做出详细工程计算和设计;提出可承受20 MW/m2热负荷的新材料设计,研制出该设计所需的样品材料,并给出材料性能测试结果;提出可承受20 MW/m2热负荷的工程结构设计,研制出该设计所需的

单元部件,并完成设计所需测试实验;在高参数条件下杂质输运及等离子体与壁强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方面有重要进展。

13.部件级阻氚涂层制备技术及服役性能评价

研究内容:发展聚变堆结构包层或氚工厂系统管道(或容器)内壁阻氚涂层制备工艺技术,研究部件级、特别是异形部件阻氚功能涂层服役工况下综合性能变化规律,建立相关实验模拟与可靠性评价方法,提出改善阻氚涂层综合性能的技术措施。

考核指标(完成下列之一):部件级阻氚涂层500℃下氢同位素渗透率阻滞因子>1000;获取含氚分压(大于50 kPa)氢同位素环境下阻氚涂层结构及性能在1~2年期间内变化规律及相关数据;获得部件级阻氚功能涂层在1~2年期间综合性能变化规律和相关实验模拟方法;提出部件级阻氚涂层服役可靠性评价方法。

第二篇: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建议-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附件3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6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

1.1 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乘用车高集成度要求,开展基于整车一体化的电池系统的机-电-热设计;开发先进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

第三篇:试点专项2018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5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 2018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旨在抢抓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大型放疗设备等十个重大战略性产品为重点,系统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协同推进检测技术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解决方案、示范应用评价研究等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整合,促进我国数字诊疗装备整体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本专项以“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简称“十百千万工程”)为基础,开展“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研究,形成规模化示范效应,促进国产创新诊疗装备在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打造国产诊疗装备品牌。2018拟以定向择优方式遴选“创

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研究方向的承担单位,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具体指南内容如下。

1.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 1.1 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不同区域的重大临床需求,突出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区域常见多发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以前期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基础,重点加强临床应用广、智能化程度高、可推广性强的基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基层医疗机构新配置解决方案、新技术临床解决方案(包括诊疗、筛查等)、新型服务模式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示范,促进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示范应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至少开展5个示范点的基层医疗机构系统配置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示范,每个省区建设不少于5个典型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形成1份应用示范报告,每个项目形成1份 — 2 —

应用示范综合报告;每个示范点覆盖人群不少于10万人。每个项目至少完成2个新技术临床解决方案的跨省区示范(不少于2个省)和不少于1种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化应用示范。示范地区的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覆盖面达到1000家(包括联动的省)。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组织推荐,各限推荐1个项目,2017年已经立项的省市(北京、四川、浙江、辽宁、江苏)不能推荐。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由1家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牵头,会同本省的基层医疗机构(县、乡镇、村、社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组成示范网络;鼓励企业、评价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示范工程。地方财政投入和国拨经费投入比例不小于1:1,鼓励其他资金渠道投入,与本省/市示范工程的实施整合推进。每个项

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30家。鼓励项目牵头省与薄弱地区的省份联动实施,鼓励军民融合。申报单位需提交省/市认可的实施方案。项目申报单位上传的附件包括合作协议、自有资金证明和承诺书以及其他需要上传的材料。

第四篇:试点专项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审核要求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本重点专项按照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煤炭高效发电

1.1超高参数高效率燃煤发电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超高参数条件下清洁燃煤发电新系统;揭示能量释放、传递、转换、利用及污染物生成规律;研究大型发电关键设备内部和关键设备之间流动与传质传热等规律。

考核指标:形成超高参数条件下高效热能转换新方法,实现发电效率超过50%。

1.2 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新方法和新系统;CO2捕集与能量转换过程之间的深度融合;新型关键设备内部流动、反应和污染物生成规律;新型发电系统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协同优化。

考核指标:获得CO2近零排放的清洁高效煤气化发电新方法,形成新的CO2近零排放高效煤气化发电系统,二氧化碳捕集率≥90%。

1.3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清洁燃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燃烧超低挥发分半焦及气化残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0%)的燃烧器;开展半焦及气化残炭着火、燃烧和燃尽特性研究,并开发相应的稳燃技术;开发燃烧器与炉膛燃烧组织耦合控制降低NOx排放技术;开发电站煤粉

-锅炉大比例掺烧半焦及气化残炭的燃烧技术和工程试验。

考核指标:半焦及气化残炭燃烧效率≥95%,NOx原始排放≤250 mg/Nm3,完成热容量10MWth以上锅炉试验验证;掺烧40%以上比例半焦及气化残炭的锅炉燃烧效率≥98%,完成电站锅炉的试验验证。

1.4 700℃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700℃镍基材料及关键部件的长周期验证试验研究;开展基于700℃超超临界锅炉材料安全的炉内燃烧与锅内水动力特性研究;开发700℃汽轮机异材焊接技术,进行镍基或异材焊接转子长时验证试验研究;开展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研究。

考核指标:国产镍基合金高温材料部件在700℃下考核试验≥30000小时;700℃汽轮机镍基或异材焊接转子700℃高温验证30000小时;形成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技术方案,设计工况下的发电净效率≥50%。

1.5 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适应电网调峰要求的600℃等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系统,研究锅炉/汽轮机参数匹配和系统流程优化;开发高效和宽调节比的二次再热锅炉技术;开发高效和灵活可调的二次再热蒸汽轮机技术、回热器和凝汽器

-技术;建设600MW以上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发电效率≥48%,发电煤耗(70%-100%负荷)≤256 gce/kWh,完成168h连续运行。

2.煤炭清洁转化

2.1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催化基础与新途径(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煤基合成气直接合成烯烃、芳烃、以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等的催化机理、新途径、定向调控方法等;研究直接合成的流动-传递-反应过程,开发新型催化剂、反应器及工艺。

考核指标:获得煤基合成气直接合成烯烃、芳烃、以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等的催化反应机理和催化反应规律,开发出新型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选择性≥80%,制芳烃选择性≥60%,制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选择性≥80%。

2.2新型煤气化制清洁燃气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发分段式加压固定床热解气化一体化新技术;开发新型高效流化床气化技术;开发加氢热解/气化富产甲烷和芳烃技术;研发上述新型煤气化反应器及关键部件,并形成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分段式加压固定床热解气化一体化吨级中试装置,运行压力≥1.0MPa,下段煤气有效气含量≥85%;

-建成300吨/日以上新型高效流化床气化装置,系统碳转化率≥96%;建成300吨/日以上加氢热解/气化示范装置,甲烷产率≥0.6Nm3/kgC,干燥无灰基煤BTX(苯、甲苯、二甲苯)产率≥10%。

2.3煤温和加氢液化制高品质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与工艺(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煤温和加氢液化(反应压力不大于10.0 MPa)新工艺及催化剂;开发沥青烯类、重质油等产物的轻质化新工艺及催化剂;开发温和加氢液化工业反应器;开发固态产物分质加工和利用技术;开展温和加氢工艺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温和加氢液化新型工艺,完成万吨级中试装置工艺验证,在反应压力不大于10.0 MPa下,原料煤转化率≥82%,蒸馏油收率≥40%。

2.4先进煤间接液化及产品加工成套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高选择性钴基/铁基费托合成工艺、催化剂、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技术;开发合成水中的低碳含氧有机物高效提取关键技术;实现新型费托合成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工业应用;开发无硫、低烯烃、低芳烃的清洁汽油和高热值清洁柴油技术。

考核指标:铁基催化剂实现工业化示范,催化剂时空产

-率≥1.0kg油/kg催化剂·小时,吨油催化剂消耗≤1.0kg;开发出新型钴基催化剂并进行工业示范,CO转化率≥90%,催化剂单次再生寿命≥5000h;完成吨/日级的合成水中低碳含氧有机物提取中试验证,提取率≥90%;形成汽-柴油联产集成技术,可应用于百万吨级煤制油示范工程。

2.5大规模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大规模水煤浆气化工程放大技术,并实现长周期运行;研发废锅-激冷型高效节能的水煤浆气化关键技术;开发气化过程污水减量化关键技术;建立大规模煤气化系统能效、排放预测与煤质关联表征新方法;形成成套技术,完成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建设超大型水煤浆气化工程示范装置,碳转化率≥98.5%,有效气含量≥81%;建成大规模激冷-废锅组合式节能型气流床气化工程示范装置,系统总能效提高1-2个百分点。

2.6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大规模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工程化技术;开发大型气化炉及关键部件;建立大规模干煤粉气化积灰防控新方法及关键技术;形成成套技术,完成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建设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工程示范装置,气化碳转化率≥99%,有效气含量≥90%;开发出积灰防

-控技术方案,并实现工业应用。

2.7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开发可获得高收率液体产物的低阶煤热解工程化放大技术,形成煤热解、半焦规模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液体产物制芳烃或特种油品等加工利用新技术;开发煤热解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成套技术系统的工业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百万吨级低阶煤热解新工艺示范系统,液体产物收率不低于格金分析的87%;建成液体产物加工和利用工业示范装置,高芳烃潜含量石脑油收率≥50%;无废水外排;系统效率≥60%。

3.燃煤污染控制

3.1燃煤烟气硫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可再生吸收剂/吸附材料及烟气净化技术,研发吸收剂/吸附材料再生和硫回收、资源化的技术与工艺;开发烟气硫回收及高值化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展烟气净化与烟气硫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集成,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烟气净化与资源化集成工艺在300MW等级以上燃煤机组工程示范。烟气净化实现SO2排放浓度≤35 mg/Nm3;实现吸收/吸附材料再生率≥85%,硫回收率≥85%。

-3.2 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粉煤灰中铝、镓等组分的高效分离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高效提取技术及制备高值化产品;研究高效分离装置的工程放大规律,实现设备、系统的协同优化;形成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并建立应用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建成工业化规模的粉煤灰提取铝、镓示范装置;粉煤灰中铝提取率≥90%,镓提取率≥40%,结晶氯化铝产品纯度≥95%,金属镓产品纯度≥99.9%。

3.3燃煤电厂新型高效除尘技术及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烟气高效除尘的新技术,并研发新型关键设备和系统,达到烟气超低排放要求;研究基于激光散射法、射线衰减法等的颗粒物在线测量方法,开发复杂烟气条件下超低浓度颗粒物在线测量装备。

考核指标:在600MW等级以上燃煤机组进行工程示范;应用新型高效除尘装备后烟尘排放浓度不高于5mg/Nm3;研制完成超低浓度细颗粒物在线连续测量样机2台,当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在1-10mg/Nm3之间时,绝对测量误差不超过±0.5 mg/Nm3。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4.1 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共

-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用于CO2捕集的新型吸收剂/吸附材料,建立规模化制备方法及生产技术;研究CO2吸收/吸附过程的工程放大规律,开发强化CO2吸收/吸附分离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CO2吸收/吸附全系统集成优化及匹配技术,并进行工业试验验证和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2种以上可满足工业应用的新型吸收剂/吸附材料,CO2捕集率≥90%,CO2浓度≥95%;建立CO2捕集示范装置。

4.2 膜法捕集CO2技术及工业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用于CO2捕集的膜材料合成和制备技术,并开发出适用于大规模CO2捕集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研发用于CO2捕集的分离膜组件及成套装备;建立工业示范装置,对膜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2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及系统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膜材料规模化生产线,CO2渗透速率不低于500GPU,CO2/N2分离因子不低于70;工业示范装置CO2的捕集率≥90%,CO2浓度≥95%。

5.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5.1高温固体散料高效余热回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高温(400-1000℃)固体散料(粒度0.1-15mm)余热回收过程中气-固耦合能质传递强化方法;研发适用于粒度和产率宽范围变化的高温固体散料余热高效

-蓄存与回收转换的节能工艺;研发余热梯级回收、能质品位提升的技术与设备;研发对粒度、温度和产率变化有良好适用性的成套装备及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应用示范装置规模≥200吨散料/日,余热回收利用率≥70%,考核运行时间≥200h。

5.2液态熔渣高效热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液态熔渣干法粒化两相流动及成粒特性,研究粒化熔渣冷却相变换热及物相演变特性;开发液态粒化熔渣余热高效回收及物料品质调控技术和工艺,开发高效可靠、结构紧凑的新型熔渣粒化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熔渣干法粒化及余热高效回收和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及成套装备,并进行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工业示范装置规模≥200吨/日,熔渣余热回收率≥70%,粒化合格率≥95%,渣粒玻璃体含量≥90%,考核运行时间≥200h。

6.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

6.1高效节能气体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提高空分流程中氧氮分离效率的方法;研究优化氧、氮、氩等气体产品的变比例气体分离新工艺与新技术;研究分子筛空气纯化系统低温余热利用与节能降耗关键技术。

0-考核指标:空分系统综合制氧平均单耗≤0.6kWh/Nm3;氧气放散率降低 2%以上;空气纯化过程余热回收率≥30%。

6.2全氧/富氧冶金高效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全氧/富氧冶金还原系统的节能新工艺,开发高效喷吹冶炼技术及装备;开发空分系统变负荷控制和输配管网智能动态调控技术;开发全氧/富氧冶金煤气的CO2高效脱除提质技术;构建以全氧/富氧冶金为核心的高效清洁生产系统,进行工业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金属还原单元直接能耗比传统还原工艺降低30%;燃尽率≥90%,还原组份浓度≥90%;全氧/富氧冶金煤气的CO2脱除率≥90%;示范考核运行时间≥200h。

6.3工业锅炉节能与清洁燃烧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锅炉系统节能及网络化远程监控技术;研发工业锅炉低温余能高效换热技术及装置;研究燃煤工业锅炉燃料提质、炉内NOX和SO2控制技术;进行高效低排放的工业锅炉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5座以上20-65吨/小时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集成技术示范,锅炉热效率≥88%,NOX原始排放≤100mg/Nm3。

7.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

7.1公共机构高效节能集成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共性关

1-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公共机构建筑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优化协调耦合技术,开发多能源利用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建立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供应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多能源利用系统高效运行技术和优化运行工具,开展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应用示范与效果评价;研究公共机构建筑机电系统综合效能调适技术,研发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调适技术体系,开发适用于公共机构建筑的调适标准、高效调适检测与诊断等软硬件工具,开展机电系统综合效能调适技术应用示范与效果评价。

考核指标:开发2种及以上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并应用示范,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30%以上,较“十二五”公共机构碳排放量平均水平降低15%以上;开发机电系统调试工具2项,暖通空调系统能效比(COP)较公共机构现状提高15%以上。

2-附:

2016年资助情况

本专项2016立项总经费45631万元,立项项目17项,平均支持强度3042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4家,24%)、高校(11家,65%)、科研院所(2家,12%)、其他(0家,0%)。

第五篇:201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

3201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要求

201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将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围绕科技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项目,主要是三大类: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出版项目。

一、关于重大项目

分为公开招标项目、邀标项目和合作项目。

公开招标项目:

1.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有哪些制约,怎样突破关键环节,可行方案是什么)。

2.全球化的新特征与应对之策(新时期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建议)。

3.新兴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新兴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和最新动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

4.推动科技创业的关键问题(制约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办法,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5.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思路、发展路径及其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科技创新创业如何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6.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分析科技服务业的基本内涵、范围及发展趋势,提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点及措施)。

7.新时期完善创新政策的方向和重点(国际国内形势对制定创新政策的新要求,目前创新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推动新时期政策创新的思路和重点)。

公开招标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由申报单位拟定。科技部将组织专家进行网上初步评审,对通过网上初步评审的,科技部组织答辩。每个地方和有关部门申报招标项目不超过2项次。

邀标项目,根据国家科技改革发展的需求,由科技部确定选题并邀请有关单位申报。受邀单位须在指定时间内将书面申报材料直接报送科技部。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答辩。对有能力自筹经费和配套经费开展研究的优先支持。

合作项目,由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发展的重大需求,与科技部协商确定选题,参照招标项目的程序进行网上申报。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答辩。每个地方和有关部门申报合作项目不超过1项。合作项目要求各地、部门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二、关于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是支持在软科学研究领域自由探索的项目,由各地和有关部门择优推荐。

选题方向: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

2.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科技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面上项目不超过3项,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不超过2项;国务院有关部门不超过3项,教育部不超过10项。

为鼓励更多力量参与软科学研究,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可在上述推荐项目基础上按50%的比例增加申报自筹经费项目(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确保申报单位自筹经费落实到位)。

面上项目遴选采取专家网上评审方式,择优选择项目予以立项。

三、关于出版项目

出版项目主要资助各地方、各部门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出版。教育部不超过5项,其它各地、各有关部门推荐不超过1项。

四、申报组织与流程

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以下简称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申报,科技部不直接受理项目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

2.招标项目、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出版项目均需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上申报。申报单位按要求在线填写、打印申请书,并经承担单位领导审核签字盖章后,报归口管理单位。归口管理单位对所有申报书进行审核,按申报选择上报项目,并经领导签字盖章后,将书面申报材料,包括申报函(须列出项目清单)和申请书(一式5份,均为加盖公章的原件)报送科技部。

五、其它事项

1.申报单位应是法人单位。

2.申报负责人限1名(合作项目可为2人),同一项目负责人本只能申报1项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2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在研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未能按期结题的不能申报。归口管理单位要认真审核把关。

3.申报负责人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 4 —

需要并按照有关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填报资助金额。出版项目申报负责人要保证出版的成果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核实后,将取消项目申报负责人3年申报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格,如已获准立项即作撤消立项处理并通报。

4.为保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正式立项前,申报单位或项目申报负责人以及参加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咨询评审组专家或邀请评审组专家进行申报辅导。

5.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提高申报质量。要依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申报要求和申报指南,认真审核申请书的内容,特别是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并签署明确意见。

6.各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须及时报科技部。

六、联系方式

(一)受理申报。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010-58881822

科技部战略院:010-58884505、58884689

传真:010-58884588

电子邮件:kyb@casted.org.cn

(二)材料报送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312室科技部战略院(邮编:100038)

(三)软件及网络注册申报咨询。

科技部信息中心:010-88659000(中继线),51292636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13年7月19日印发

下载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