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xx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成因背景等角度入手,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规律作了一些探究。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1、刺激反应阶段。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则体现为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关注热议阶段。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大量与此相关联的信息得到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见。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其蔓延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大有“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之势。一方面,由于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以xx论坛为例,论坛网友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颇高。从9月、10份发帖情况来看,xx论坛“关注xx”版块发表涉及环境问题的帖子211条,其中,提到废塑料问题的有69条。对9月7日至13日一周内18:00时段的“关注xx”首页帖子(普通主题)进行统计,在首页的30条主题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别是3条、4条、2条、3条、1条、3条、4条,每天首页上都会有环境类帖子出现,在各类帖子中居首。
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缺乏形体语言的暗示,撇开事实不谈,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这样或那样共通之处的帖子而获得某种想像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呈现出个人诉求公共化,单一问题普遍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旦被一些负载着目的和使命的利益群体所利用,就会通过在各个论坛网页间转帖,使个体事件演变放大为公共事件。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舆论的形成、传递和演变规律是网络舆情快速形成后以倒扇形的态势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再次聚焦。
3、不同问题简单贴取同一标签,网络舆情具有情绪煽动效应。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化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某些与事实不符、与真相相悖的言论具有负面的煽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网民们普遍对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在行政机关以及公共部门工作的人群存在敌意。当网上出现此类人群与其他普通民众发生摩擦、纠纷的事件时,网民们在还没有弄情楚情况的前提下,往往就将前者臵于对立面、责任方,盲目发出一些情绪化言论。而这种心理也往往被网上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如在xx论坛上,一用户名为“拆迁受害者”的发帖者发布了一则反映某街道非法拆迁的帖子,起初,网民纷纷对该街道的不法行为口诛笔伐,但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才弄清原来发帖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在对拆迁款的分配上无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才转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三、网络舆情特点及发展规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1、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使民众“有话要说”意识增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高涨。这些意识使得他们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的个人诉求。就医院胎儿死亡事件来看,其实反映了发帖者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民主和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面对在这一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反对声音”,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坦然面对。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等相互交织,使得民众表达意见的诉求变得丰富而具体。
2、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民众提供多种“发声”平台。网络作为一种自由的信息平台,铲平了时空、技术的壁垒,而飞速发展网络传播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技术的便捷性、网络使用群体的广泛性和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人们更愿意将网络作为舆情传播渠道。例如,在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中,网民将《小强热线》的采访视频挂到了论坛上;在反映环境问题的帖子上,网友往往配有图片,这些图片也往往更能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人们将手机视频、数码相机等便捷工具与微博、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相结合,实时向外发布最新情况,使得事件的发展、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经由网络主导、网民操作而不断向外蔓延扩散。
网络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有关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堵”往往不如“疏”。既然无法封死所有的网络宣泄渠道,那么不如主动应对,向外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把握主动权。前阶段我市实行的xx论坛政府发言人制度就是主动应对媒体,实践网络“为我所用”的意识和技巧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强拆帖中,正是由于当事街道网络发言人主动“亮剑”进行辟谣,才使网民了解了事实真相,成功扭转了舆论倾向。
3、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匿名性,催发了民众“有话敢说”。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也是网络舆论主体较之传统舆论主体最为明显的特征。在这层虚拟外衣的保护下,大家发表意见有更大的自由度,几乎不必顾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约束。应该看到,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表达空间,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公众能够更为主动真实地进行意见表达,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等权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与提升。
但另一方面,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住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从一些别有用心的虚假信息中滋生出的恶性网络舆论不仅会危及现实社会,也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但尽管如此,有关部门面对网上出现的舆情仍不能掉以轻心。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对舆论的真假、倾向作出研判。从从长远来看,更要从制度设计、工作体制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臵。
第二篇: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作者:孙莉婷
纵观当前国内媒体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繁荣,逐步形成了新的舆论格局。网民对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高度关注使政法机关面临许多关注与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并通过完善相应机制提高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能力,从而不断树立政法机关的正面形象,是应高度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政法舆情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
目前,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展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相互交融,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媒体群;
第二,主流媒体和以都市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取向、报道方式、体系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一旦出现负面舆情,采用传统的封、堵措施根本达不到效果;
第三,也是最显著的特征——网络社区尤其是BBS、SNS、博客、微博等的广泛应用使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极大增强,即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 web2.0 时代,一般民众也可通过各种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社会事件加以评论。
二、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极大发展、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从积极的角度而言可以加强网络监督,便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但另一方面,也潜在或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几点:
(一)网络飞速发展催生了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网络暴民、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或行业
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意见领袖”、网络暴民、网络水军(因发帖收入通常为五角钱又俗称“五毛党”)、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应运而生。但是当意见领袖的意见偏激化、当网络水军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案件当事人)雇佣、当网络暴民所针对的是政法机关、当网络推手炒红的是存在错误或瑕疵的法律事件,这些都有可能引领一定范围的舆论走向极端化,给政法机关舆论应对与处置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网民情绪化表达压倒理性表达,并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比较突出,互联网、尤其是网络社区的发展又在短期内激发了民众压抑已久的表达热情,任何社会事件一旦引起公众的注意往往招来不满的声音。而互联网用户,尤其是中国网民往往对负面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一旦某种事件或观点在一定人群中引起共鸣,就会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并引起更多的共鸣和认同,即使在最初,仅仅是一个被夸大的事实或较片面的观点。可见,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威力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绪化表达又极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即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或是好奇、简单盲从就借机发泄而参与。如前不久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典型案例。“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一旦发生,则规模较大,给应对工作带来挑战,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法干警身份的特殊性决定其敏感性
政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因职业及身份所具有的特殊性,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继去年发生的辽阳市检察院书记员王妍殴打小学生被处以拘留、罚款的事件后,2011年 8 月济南司法系统一女干警因洗车问题与某老年市民产生冲突引起民愤,上千民众围堵该女干警长达数小时,最后当事人下跪、民警疏通才解围,事后该女干警被单位开除。可见只要事件涉及到司法人员的言语或行为失范,即使是非工作时间的非职务行为,也会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并给司法队伍整体抹黑。
三、结合实践浅谈政法舆情应对策略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各级政法机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舆情意识,并逐步积累舆情应对处置的实践经验。
(一)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与舆情意识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民上网需求打破了以往以娱乐化为主的倾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 7月发布的《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4.85 亿。且《报告》显示,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包括微博等互动平台在内的网络社区中,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政法事件的趋势非常明显。网民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热情高涨,对于涉及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信息高度关注。因此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各级政法机关除宣传部门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予以注意外,案件承办人亦应关注与所办理案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如案件此前在媒体的公开报道、网民反映等),如有负面舆情,应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反映,并共同研判、应对。
(二)树立“公平正义、公正合理”的办案理念,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近几年来,各级政法机关均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各级政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的办法,办理案件力争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提升政法机关公信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通过新闻发布、开通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形式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政法机关公信力
一直以来,政府机关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都是报喜不报忧,即使出了事也习惯于遮遮掩掩、封堵消息或辟谣否认,可纸里包不住火,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无疑将极大地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 1+1》中评论甬温铁路重大交通事故铁道部的反应时曾提到了“塔西佗陷阱”,通俗的讲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那么如何加强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建设呢?笔者认为,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尤其是大、要案新闻发布制度。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要适时、适度公布案件进程等相关信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一,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其二,可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媒体及公众对事件的猜测和误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掌握好新闻发布的时机。新闻发布理论中最简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即第一时间原则,即新闻发布一定要及时,要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这样可以避免谣言;如消息发布过晚,当社会上已经充斥了各种声音时,官方消息则难以服众。
此外,通过官方微博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也不失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大胆尝试。自 2009 年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家政法机关开通微博,北京市公安局开通的“平安北京”微博,通过发布防范提示、便民服务信息、回复留言解决问题等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极大地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微博开通一年来粉丝已超过170万 ;重庆“丰都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微博开通后,已通过微博获取的线索成功查处两起案件。笔者认为,通过开通微博等创新司法公开形式,并形成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政法机关提升公共关系建设的手段之一。
(四)进一步加强渉法涉诉舆情应对与引导机制建设
如前所述,鉴于当前媒体环境的特征,以及涉法、涉诉类事件社会关注度高,网络炒作可能增大等原因,政法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而言就是要分别建立和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1.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案件承办人在办案中要注意分析案件舆情风险,并留意网络舆论,尤其要关注在案发时,或者侦查环节、审查逮捕环节已报道并引起较大反响的案件。如已产生不良舆论,要及时反馈给领导及宣传部门。除此以外,对于涉官员、名人、明星的案件,因社会关注度高,也应在办案中对舆情动态加以关注。
2.逐步建立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政法机关的宣传部门应配备专门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测国内主流网站、知名论坛、SNS 社区、微博等,及时掌握与本单位或有关案件的舆情信息,对于已经掌握的舆情要及时向办案部门预警。同时,当案件承办部门因精力不足、资源有限难以评估舆情风险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协助。
3.建立和完善渉法、涉诉的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正确地研判舆情是做出适当应对的必要前提。按照舆情性质、传播范围、影响力的不同,应将舆情进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舆情发生后,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冷静分析舆情传播的范围和舆情焦点,对于已被主流媒体报道,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的负面舆情,还应立即上报上级机关及同级政府宣传部门,共同研究应对策略;其次,在本单位内部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全面掌握引发舆情的案(事)件事实、责任归属,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措施等;再次,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确定舆情应对方式为正面引导、解释说明、澄清责任或道歉表态。
4.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引导机制。负面舆情发生后,除正确研判、积极应对以外,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引导舆情发展,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例如,如负面舆情是因案件引发,但案件办理中并无不当或瑕疵,仅仅是因为公众对法律规定或程序的误读,那么适时召开情况说明会或在相关媒体发表有针对性的法律评论,并用已决的案例进行正面宣传,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不良舆论。又如,负面舆情是因政法工作人员言语、行为失范引发,待事件平息后,择机发布相关机关加强执法理念建设、出台文明执法规定、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等信息,则可挽回负面影响,或许还能变不利事件为有利事件,在舆情应对上反败为胜。
参考文献:
[1]徐正主编.传播的博弈: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篇: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学习心得
学习心 得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民式、开放式媒体,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如何发挥好它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减少社会矛盾、了解民意诉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税收工作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纳税人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税收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税收工作有序推进,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特别对于涉税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对税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情管理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管理工作机制。要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提升涉税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四是加强网络涉税舆情日常监测,重点监测和搜集本地区范围内与税务部门工作有关的各类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舆论应对工作。
三、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利用研究借以提高决策水平网络已成为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了解不同 2 阶层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才能加大把不同阶层群众的诉求转化为决策的力度,才能保证各项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要主动利用网络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呼声,最大限度地寻求民意的认同,将除涉及保密规定以外的所有政府信息公开,并在对话和协商中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消除网民的误解和隔阂。但与此同时,也应警惕网络民意的局限性,网络不能取代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替代政策研究和战略思考,对网络中所表达的民意,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区分良莠,加以慎重的判别和选择。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利用研究,辩证看待和重视这一新生事物对当前税收工作的影响力,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内在规律,进而推动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做好敏感政策领域的舆情预案,缓冲网络舆情压力 针对网络舆情在发生机制上的突发性、传播途径上的扩散性、后果控制上的难控性等特点,对一些敏感度较高的政策领域,在制定这些相应政策时,应当按照其脆弱性和敏感度,做好敏感度较高的政策领域受网络舆情冲击的相应预案。与此同时,在这些政策出台前要有意识地引导公众,在一些政策调整上,可适当预设一些议题,引导网民多从需求角度认识问题,以达到预先缓冲网络舆情的压力。
第四篇:新形势下如何应对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情
新形势下如何应对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情
舆情监测http://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舆论格局
1995年1月,我国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互联网的发明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人类的第三次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2007年有关组织的统计,传统媒体中,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第一媒体”。互联网的衍生品,特别是手机无线互联网也随之飞速发展。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3.84亿,增长率为28.9%。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特别是通过微博客这种形式,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可以看出,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被动信息接受向主动挖掘信息、传播信息转变。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
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一是采集民意。互联网上,各种意见可以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基层群众能把遇到的苦和乐集中反映在网络上,小到生产生活,大到时事政治,都会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不需要署名,不需要身份,相比较一些面对面的汇报会、座谈会等公开交流形式,减少了思想顾虑,网民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2010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杂志,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重要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文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就从松原市网民
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
二是汇集民智。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智力、有智库,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这个智力既有官方智库,也有民间智慧。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智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智慧的主体,从孔子、孟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们成为官方智慧前,无一不代表着民间智慧。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吸纳群众智慧,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也在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对话,直接听取网民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2009年,西安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于9月初至10月底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公开收集对西安下一年发展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据西安市政府“问计于民”活动官方网站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就收到建言近4000条,点击达8万人次。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的深情问计,引发了省内外朋友的献计献策热潮。目前,江西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定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民智,分类呈送,使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采纳。其中苏荣直接批示责成有关领导和部门办理、研究的就有36次,有的还进入了省委、省政
府决策层面,形成现实而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网民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话题发表意见的舆论监督形式。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努力适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新要求。
1、掌控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几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因此,必须及时监测网络媒体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本地的人和事,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实网络舆论追问的核心问题,争取主动,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2、跟踪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或者处置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如成都去年发生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之前。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
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3、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新形势下,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互联网这个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官民互动的主力军。刚刚不久,南京市推出了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开辟了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子。这90家单位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网络发言人论坛开设了互动版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版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
三、工作建议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成立组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整合各地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了解网络社情民意,鼓励网民建言献策,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2、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使其在网络
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本地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互联网建设包括手机无线互联网建设,从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
3、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4、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对网民恶意传播一些明显超越宪法和法律,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侵害个人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第五篇: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认识
调研文章4: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认识
--以印江自治县为例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地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网络管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某些条件下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建设的有力武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让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已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当前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为了更好抓好网络舆情理工作,2010年4月经报相关部门批准,我县成立了县网络监督管理中心,为县委宣传部下设副科级事业机构,核定事业编制6人,2014年7月把网络监督管理中心更改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增加至14人,具体负责抓好全县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网络宣传、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研判和分析、印江网等工作。县委办公室信息中心、县电子政府中心、县公安局网监大队也分别明确有1人共同负责抓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具体负责群众通过网络合理诉求的跟踪督办,依法打击带有
待处理信件14件(其中首接件9条,政府门户网转办件5条)。比如:2014年2月14日,网友反映《中坝乡派出所公车私用》。反映称:“经常在县政府隔壁住宿区门口看到中坝乡派出所的警车停在那里……”该网友要求公安局严格公车管理,给出一个满意的调查结果,并请纪委调查处理。事后,县公安局对此事回复“经县公安局纪委调查后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动员大会上,县公安局对警车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6月17日,有网友反映《民政局、计生局违反八项规定组织干部到外旅游》。举报件称:“县民政局组织干部到浙江以考察之名旅游,计生局组织干部到遵义旅游,严重违反八项规定,请纪委调查。”根据反映,县纪委监察局根据提供的线索立即安排调查组开展初步核实,经调查,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县纪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并要求外出活动的费用由参加者自行承担。
县纪委还制定并实施了网络舆情管理、监测和处置工作制度,形成了网络舆情发现、引导、报备、处置及反馈等工作流程;将网络舆情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畴,对出现负面舆情造成一定影响的单位,采取倒扣分甚至“一票否决”;组织网评员围绕全县反腐倡廉重大决策部署和网络热点问题,撰写网评文章,积极传递正面声音,抢占话语权,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真正做到照章办事。
二、当前各级各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一)“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然存在。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乡镇、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在发现负
面信息后,不能够坦诚地对待公众质疑,主观上不愿接受公众和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这样隐瞒不报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而且置自己于被动,事态一步步扩大,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挑刺”。在相对舆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时代,网络问政为公民的放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平台,有批评的、有建议的、有赞扬的、有利益诉求的、还有情绪偏激的等。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待网络舆情则是闻功则喜,闻过则怒,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则认为是给党委政府工作“挑刺”,任凭网民诉说、质疑,反正一条就是“无可奉告”,无动于衷。持一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网民的意见和批评放在眼里。对网民指出的问题,不去查找原因,改进工作,而是避重就轻,找些不着边际理由对网民的提问进行搪塞,绕着问题走。
(三)对待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也有部分乡镇部门领导认为网络是民众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网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无中生有,从而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去看待网络舆情,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疏导网民的情绪。其次,要学会用“旁观者”的身份,杜绝用“说教”、“官化”的语言与网民沟通互动,在沟通中潜移默化网民的思想。针对一些重大的网络舆论热点,适时发布官方最权威的信息,积极回应网民咨询和诉求,重大事件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消除网民疑虑,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不留给网民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三)加强网络宣传建设舆论导向。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宣传员队伍,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宣传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加快适应舆论引导新形势;而且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监督员、通讯员等基层宣讲队伍,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形成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
(四)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和责任意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思想也日渐活跃,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并不恰当,他们认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网络恶搞和网络暴民就是“网络自由主义”的典型表现,网络舆论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因此,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中要善于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网民要对自己所发布的各种信息及言论负责,使网民树立“在网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五)搭建快捷的民众网络诉求通道。按照舆论监管工
作的有关要求,搭建党委政府与网民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干部群众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网络阵地,让网民反映问题渠道畅通、方便快捷,对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及时回应。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和方便快捷的网络通道,能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网民隔阂、对立情绪以及苗头性的问题,将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能够有效避免事态扩大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一些热点问题在互联网上扩散而造成负面影响。
(六)重视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合作。尽管网络媒体以其传播的独特性吸引了大部分公众,但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公信性及社会主流性等方面的传播优势依然是网络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优势在广大受众心中的地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遇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中,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并进行事情追踪,加深报道的力度,进而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七)坚决依法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越性,让网络信息为我所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网络的监管,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一定要毫不手软,从重从快依法打击。要依靠法律的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印江县纪委、印江县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