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近年来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兴化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兴化市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兴化市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通知》、《关于建立我市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发布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是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建立了由126名熟悉网络运行规律、善用网言网语的同志组成的全市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热心维护兴化良好形象的网评员,作为核心网评员。成立了全市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队伍,建立了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QQ群。建立考核制度,对网评员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目前,全市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三是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已初见成效。网络舆情监控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市内外网络媒体对兴化的信息报道情况,发现涉及兴化的不良信息及时上报市领导,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和舆情研判情况,协调和督促涉及的部门单位积极正面回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及时消除网上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围绕与百姓关系紧密的热点话题、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及时组织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评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向网民传递准确信息,解疑释惑。网络舆情监控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
二、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部门领导对网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或是对网络存有惧怕心理、敬而远之,又或是对网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
二是“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普遍存在。对于突发事件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是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的状况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帖子进行回应、引导的多,主动发帖引领舆情方向的少,特别是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目前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占领网络舆论空间,普通信息甚至是无效信息盛行,给网络舆论氛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是对网络舆论的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目前的做法主要是根据舆情涉及的单位部门,及时联系做好答复处置工作,而真正与网民交心交流不够;对于虚假信息甚至是违法言论,往往是一删了之,缺乏必要的预防和制裁手段、措施。
三、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对策思考
一是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既不能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也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以阳光的心态、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接纳网络,并且要学会善于利用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让网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回避、不排斥,坦然地面对舆论,坦诚地与网民交流,做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要抢占先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俗话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一道理在网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党委、政府要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正确的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超前思考,发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网民辨明是非,客观分析问题,理智作出判断。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准确、透明地发布我们的权威信息,对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予以澄清,让公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被谣言和误导迷惑视听,即使在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使谣言止于事实,从而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避免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是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答复处理工作。对咨询类问题,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问题,认真分析论证,科学合理采纳;对投诉类问题,严格核实,辨别事情真相,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对网民署名反映的情况,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网民的联系,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适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透明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加强疏导,坦诚与网民沟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主动放下架子,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与网民搞好交流。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耐心回复,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论,做到公开承诺、及时纠错;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说明事实、以正视听;针对网民较为关心、质疑较多的问题,或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形式,认真做好解答。
五是要严格监管,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偏低,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严格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可在论坛试行推广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必要时可诉诸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刘定荣
戴金萍)
第二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们来说,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臵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臵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包括开发商对功能的改进及我们结合其功能特点行监控范围、研判依据等方面的配臵),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臵等多个环
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臵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
2、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
3、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
4、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
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1、加大对网站发布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发布平
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发布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2、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4、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第三篇: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认识
调研文章4: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认识
--以印江自治县为例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地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网络管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某些条件下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建设的有力武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让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已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当前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为了更好抓好网络舆情理工作,2010年4月经报相关部门批准,我县成立了县网络监督管理中心,为县委宣传部下设副科级事业机构,核定事业编制6人,2014年7月把网络监督管理中心更改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增加至14人,具体负责抓好全县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网络宣传、网络舆情监管、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研判和分析、印江网等工作。县委办公室信息中心、县电子政府中心、县公安局网监大队也分别明确有1人共同负责抓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具体负责群众通过网络合理诉求的跟踪督办,依法打击带有
待处理信件14件(其中首接件9条,政府门户网转办件5条)。比如:2014年2月14日,网友反映《中坝乡派出所公车私用》。反映称:“经常在县政府隔壁住宿区门口看到中坝乡派出所的警车停在那里……”该网友要求公安局严格公车管理,给出一个满意的调查结果,并请纪委调查处理。事后,县公安局对此事回复“经县公安局纪委调查后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动员大会上,县公安局对警车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6月17日,有网友反映《民政局、计生局违反八项规定组织干部到外旅游》。举报件称:“县民政局组织干部到浙江以考察之名旅游,计生局组织干部到遵义旅游,严重违反八项规定,请纪委调查。”根据反映,县纪委监察局根据提供的线索立即安排调查组开展初步核实,经调查,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县纪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并要求外出活动的费用由参加者自行承担。
县纪委还制定并实施了网络舆情管理、监测和处置工作制度,形成了网络舆情发现、引导、报备、处置及反馈等工作流程;将网络舆情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畴,对出现负面舆情造成一定影响的单位,采取倒扣分甚至“一票否决”;组织网评员围绕全县反腐倡廉重大决策部署和网络热点问题,撰写网评文章,积极传递正面声音,抢占话语权,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真正做到照章办事。
二、当前各级各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一)“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然存在。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乡镇、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在发现负
面信息后,不能够坦诚地对待公众质疑,主观上不愿接受公众和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这样隐瞒不报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而且置自己于被动,事态一步步扩大,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挑刺”。在相对舆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时代,网络问政为公民的放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平台,有批评的、有建议的、有赞扬的、有利益诉求的、还有情绪偏激的等。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待网络舆情则是闻功则喜,闻过则怒,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则认为是给党委政府工作“挑刺”,任凭网民诉说、质疑,反正一条就是“无可奉告”,无动于衷。持一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网民的意见和批评放在眼里。对网民指出的问题,不去查找原因,改进工作,而是避重就轻,找些不着边际理由对网民的提问进行搪塞,绕着问题走。
(三)对待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也有部分乡镇部门领导认为网络是民众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网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无中生有,从而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去看待网络舆情,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疏导网民的情绪。其次,要学会用“旁观者”的身份,杜绝用“说教”、“官化”的语言与网民沟通互动,在沟通中潜移默化网民的思想。针对一些重大的网络舆论热点,适时发布官方最权威的信息,积极回应网民咨询和诉求,重大事件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消除网民疑虑,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不留给网民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三)加强网络宣传建设舆论导向。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宣传员队伍,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宣传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加快适应舆论引导新形势;而且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监督员、通讯员等基层宣讲队伍,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形成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
(四)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和责任意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思想也日渐活跃,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并不恰当,他们认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网络恶搞和网络暴民就是“网络自由主义”的典型表现,网络舆论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因此,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中要善于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网民要对自己所发布的各种信息及言论负责,使网民树立“在网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五)搭建快捷的民众网络诉求通道。按照舆论监管工
作的有关要求,搭建党委政府与网民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干部群众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网络阵地,让网民反映问题渠道畅通、方便快捷,对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及时回应。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和方便快捷的网络通道,能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网民隔阂、对立情绪以及苗头性的问题,将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能够有效避免事态扩大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一些热点问题在互联网上扩散而造成负面影响。
(六)重视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合作。尽管网络媒体以其传播的独特性吸引了大部分公众,但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公信性及社会主流性等方面的传播优势依然是网络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优势在广大受众心中的地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遇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中,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并进行事情追踪,加深报道的力度,进而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七)坚决依法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越性,让网络信息为我所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网络的监管,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一定要毫不手软,从重从快依法打击。要依靠法律的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印江县纪委、印江县宣传部)
第四篇:网络舆情监管员工作办法
网络舆情监管员
1、监控范围:
1.1、网络媒体:校园论坛、百度贴吧、搜索引擎等。
1.2、微博(新浪、腾讯)
2、监控要求:
2.1 全面性
a)上述所有监控范围都要监控到,不留死角。
b)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监控,不遗漏任何一个时间点。
2.2 及时性
对于监控的及时性要求非常高,一般要求从舆情信息发现起,不超过1小时。影响重大的舆情信息要求更高,从舆情信息出现起到系统预警处理完毕,中间需要经过及时发现、分析确认、上报、预警通知等许多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发现,高效准确的分析判断,以便为后续的处理赢取时间。
2.3 准确性
需要系统能够提供尽可能准确地定位和判断,能够提供准确的舆情信息源、源地址、信息内容、事件发生时间、事件证据等。事件内容必须是和集美区相关。
3、潜在负面舆情媒介和舆情发送人群收集
在监管员工作期间,能够不断自动收集潜在的负面发生媒介和发送人群,作为后续的重点监控源。
4、去重
同一负面舆情信息只需要监控和记录一次,避免重复报告。
5、分类
对监控的结果需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a)、舆情信息来源:网站、微博、SNS、论坛
b)、舆情产生类型:机构、个人 等
c)、影响程度:包括转载数、评论数、网站影响力等综合指数评定。
6、实时预警
对于影响重大的负面舆情信息等,一旦发现,监管员需要立即发出预警,以便监控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7、定时报告
监管员按照指定的时间报告最新监控结果,上报内容包括:媒介、地址、内容、发生时间、原始信息等。
8、舆情处理
1.1、要结合宣传部的指示,尽量消除舆论影响。
1.2、遇到突发事件,要遵守宣传部的通告,控制舆论的进一步传播
1.3、要有组织的顶贴和刷帖、尽量在贴吧,论坛,评论中站取头条。
第五篇: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新形势下政法网络舆情分析
作者:孙莉婷
纵观当前国内媒体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繁荣,逐步形成了新的舆论格局。网民对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高度关注使政法机关面临许多关注与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并通过完善相应机制提高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能力,从而不断树立政法机关的正面形象,是应高度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政法舆情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当前媒体环境特征分析
目前,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展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相互交融,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媒体群;
第二,主流媒体和以都市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取向、报道方式、体系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一旦出现负面舆情,采用传统的封、堵措施根本达不到效果;
第三,也是最显著的特征——网络社区尤其是BBS、SNS、博客、微博等的广泛应用使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极大增强,即我们已经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 web2.0 时代,一般民众也可通过各种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社会事件加以评论。
二、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极大发展、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从积极的角度而言可以加强网络监督,便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但另一方面,也潜在或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政法机关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几点:
(一)网络飞速发展催生了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网络暴民、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或行业
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意见领袖”、网络暴民、网络水军(因发帖收入通常为五角钱又俗称“五毛党”)、网络推手等新生概念应运而生。但是当意见领袖的意见偏激化、当网络水军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案件当事人)雇佣、当网络暴民所针对的是政法机关、当网络推手炒红的是存在错误或瑕疵的法律事件,这些都有可能引领一定范围的舆论走向极端化,给政法机关舆论应对与处置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网民情绪化表达压倒理性表达,并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比较突出,互联网、尤其是网络社区的发展又在短期内激发了民众压抑已久的表达热情,任何社会事件一旦引起公众的注意往往招来不满的声音。而互联网用户,尤其是中国网民往往对负面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一旦某种事件或观点在一定人群中引起共鸣,就会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并引起更多的共鸣和认同,即使在最初,仅仅是一个被夸大的事实或较片面的观点。可见,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威力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绪化表达又极易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即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或是好奇、简单盲从就借机发泄而参与。如前不久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典型案例。“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一旦发生,则规模较大,给应对工作带来挑战,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法干警身份的特殊性决定其敏感性
政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因职业及身份所具有的特殊性,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继去年发生的辽阳市检察院书记员王妍殴打小学生被处以拘留、罚款的事件后,2011年 8 月济南司法系统一女干警因洗车问题与某老年市民产生冲突引起民愤,上千民众围堵该女干警长达数小时,最后当事人下跪、民警疏通才解围,事后该女干警被单位开除。可见只要事件涉及到司法人员的言语或行为失范,即使是非工作时间的非职务行为,也会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并给司法队伍整体抹黑。
三、结合实践浅谈政法舆情应对策略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各级政法机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舆情意识,并逐步积累舆情应对处置的实践经验。
(一)提高全员的危机意识与舆情意识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民上网需求打破了以往以娱乐化为主的倾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 7月发布的《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4.85 亿。且《报告》显示,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包括微博等互动平台在内的网络社区中,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政法事件的趋势非常明显。网民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热情高涨,对于涉及政法机关、政法事件的信息高度关注。因此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各级政法机关除宣传部门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予以注意外,案件承办人亦应关注与所办理案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如案件此前在媒体的公开报道、网民反映等),如有负面舆情,应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反映,并共同研判、应对。
(二)树立“公平正义、公正合理”的办案理念,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近几年来,各级政法机关均提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各级政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的办法,办理案件力争达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提升政法机关公信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通过新闻发布、开通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形式加大公开力度,增强政法机关公信力
一直以来,政府机关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都是报喜不报忧,即使出了事也习惯于遮遮掩掩、封堵消息或辟谣否认,可纸里包不住火,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无疑将极大地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 1+1》中评论甬温铁路重大交通事故铁道部的反应时曾提到了“塔西佗陷阱”,通俗的讲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那么如何加强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建设呢?笔者认为,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尤其是大、要案新闻发布制度。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要适时、适度公布案件进程等相关信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一,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其二,可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防止媒体及公众对事件的猜测和误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掌握好新闻发布的时机。新闻发布理论中最简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即第一时间原则,即新闻发布一定要及时,要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这样可以避免谣言;如消息发布过晚,当社会上已经充斥了各种声音时,官方消息则难以服众。
此外,通过官方微博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也不失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大胆尝试。自 2009 年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家政法机关开通微博,北京市公安局开通的“平安北京”微博,通过发布防范提示、便民服务信息、回复留言解决问题等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极大地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微博开通一年来粉丝已超过170万 ;重庆“丰都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微博开通后,已通过微博获取的线索成功查处两起案件。笔者认为,通过开通微博等创新司法公开形式,并形成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政法机关提升公共关系建设的手段之一。
(四)进一步加强渉法涉诉舆情应对与引导机制建设
如前所述,鉴于当前媒体环境的特征,以及涉法、涉诉类事件社会关注度高,网络炒作可能增大等原因,政法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而言就是要分别建立和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1.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案件承办人在办案中要注意分析案件舆情风险,并留意网络舆论,尤其要关注在案发时,或者侦查环节、审查逮捕环节已报道并引起较大反响的案件。如已产生不良舆论,要及时反馈给领导及宣传部门。除此以外,对于涉官员、名人、明星的案件,因社会关注度高,也应在办案中对舆情动态加以关注。
2.逐步建立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政法机关的宣传部门应配备专门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测国内主流网站、知名论坛、SNS 社区、微博等,及时掌握与本单位或有关案件的舆情信息,对于已经掌握的舆情要及时向办案部门预警。同时,当案件承办部门因精力不足、资源有限难以评估舆情风险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协助。
3.建立和完善渉法、涉诉的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正确地研判舆情是做出适当应对的必要前提。按照舆情性质、传播范围、影响力的不同,应将舆情进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舆情发生后,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冷静分析舆情传播的范围和舆情焦点,对于已被主流媒体报道,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的负面舆情,还应立即上报上级机关及同级政府宣传部门,共同研究应对策略;其次,在本单位内部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全面掌握引发舆情的案(事)件事实、责任归属,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措施等;再次,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确定舆情应对方式为正面引导、解释说明、澄清责任或道歉表态。
4.建立完善涉法、涉诉的舆情引导机制。负面舆情发生后,除正确研判、积极应对以外,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引导舆情发展,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例如,如负面舆情是因案件引发,但案件办理中并无不当或瑕疵,仅仅是因为公众对法律规定或程序的误读,那么适时召开情况说明会或在相关媒体发表有针对性的法律评论,并用已决的案例进行正面宣传,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不良舆论。又如,负面舆情是因政法工作人员言语、行为失范引发,待事件平息后,择机发布相关机关加强执法理念建设、出台文明执法规定、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等信息,则可挽回负面影响,或许还能变不利事件为有利事件,在舆情应对上反败为胜。
参考文献:
[1]徐正主编.传播的博弈: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