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好村中一把手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3
如何当好村支书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郑献国,是纸房乡郑朱娄村党支部书记。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借此我就如何按照“一创双优”活动的要求当好村支书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郑朱娄村现有1307人,327户,1758亩耕地。有党员29名,村支两委成员6名。五年前,我村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村、乱村,通过废除“双田制”,解决庄基遗留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现在是濮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示范村,纸房乡综合工作先进村。
一、强化管理带好班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是首要职责。我认为应做到三点:
一是用宽容的心凝聚队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村支书,要有一颗容忍的心,心胸宽阔,不为小事计较。要充分信任每个班子成员,当班子伙计得到信任的时候,就得到了自尊心的满足,就会充分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
二是靠率先垂范带领队伍。俗话说,打铁首先自身硬。作为班长,要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带头干好工作,模范遵守制度,成为“标杆”。一要做甘于奉献的表率。既然自己 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被推上了村支部书记的位置,就必须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间,吃亏奉献,不辜负老百姓的期盼。二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要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学法、懂法,依法办事。
三是用规章制度管理队伍。为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我村建立健全了一套规章制度。一是加强财务管理,拓宽民主理财渠道。村务管理问题群众很关心,盯得很紧,看得很重。因此,我村严把财务管理关,严格财经纪律,并搞好财务公开。二是加强村务管理,增加村务管理透明度。对重大问题决策,一律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商议决定。三是建立廉政制度,管住脑,不乱想。多考虑村里的发展,多考虑为群众谋利益的事。二是要管住手,不乱伸。保持手脚干净,不占集体便宜,不该得的一分钱也不多拿。
二、发展经济选好路
村支书是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要发展经济首先要选好发展路子。一是因村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劳则劳。二是因人制宜,正确引导,增加村民收入。据调查,当前影响农民增收因素主要有五个:第一个是农产品受市场要求制约,价格低廉,村民增产不增收。第二个是产业结构单一,优质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少。第三个是设施薄弱。第四个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影响村民增收。第五个是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落后,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我村认真结合村情,研究市场。把沿猪龙河几百亩沙地统一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 2 展优质红薯,搞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生产粉条、红薯干、红薯面等系列无公害食品,增加农民收入。
三、为民服务办好事
村支书是人民的公仆。当支书就要为群众服务,要干几件让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一是实实在在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村支部直接生活在群众之中,要乐于为群众办实事,多为群众办好事。二是扎扎实实解难。办实事不仅要抓大事,而且要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难事”,为群众排忧解难,雪中送炭。近几年,我们村建设了一座小学、一座村室、一座卫生室。安装了变压器,规范了全村高低压线路,安装了路灯,打了深水井,安上了自来水,打了机井,并全部配套了地埋线、地埋管。硬化了前、后大街,整理了村容村貌。建设了2个健身广场。庄基规划基本完成。
作为一班之长、村民的“主心骨”,我们必须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不懈怠、不浮躁、不折腾,尽职尽责地完成党委政府和群众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做一名合格的“村支书”。
谢谢大家!
2012年5月27日
第二篇: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
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用5年时间把赣南大地建设成为“五新一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乡镇干部要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中发挥极作用呢?我认为,我们要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针对“五新一好”内容,找准角色定位,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
在建设新村镇过程中,我们要当好指导员,指导农民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在培植新产业,组建新组织过程中,我们一是要当好“信息员”,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搜集致富信息,找准创业门路,以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产;二是要当好“辅导员”,乡镇干部要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增强服务本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依托产业指导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三是要当好“推销员”,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我们要走出去跑市场,帮助农民搞好产品销售。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致富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就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以培育新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乡镇干部要当好协调员。我们要了解农民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然后要帮助农民联系培训机构,组织农民根据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农民素质高了,农民的作用能得到发挥,那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农民素质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失去最根本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要通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际耕作能力,通过培育新农民,引导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了解致富信息,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塑造新风貌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因此,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当好宣传员。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农村中的好人、好事、新风、新貌,并加以宣传,激发广大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教宗派势力,促使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新风貌的塑造,让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建设新农村,好班子是关键。在创建好班子过程中我们要当好质检员。我们要把握好所驻村“两委”人选,把群众满意度高,办事处事公,文化素质高、责任心、事业心强、致富能力强的人选进村两委,把群众满意度差、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的不合格的村干部淘汰掉,让“一好”带“五新”全面发展。
《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当好七员,服务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得到保障。三是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总结各县市区试点经验,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保障模式,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使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的龙头作用,扩大办学规模,灵活办学机制,长中短期班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整合农
村各种培训资源,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规模。积极配合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实施“阳光”工程,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吸引更多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务工致富。三是切实搞好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措施,适应劳务市场岗位工种需求,及时开展各类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指导农民工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工与企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帮助务工农民运用劳动合同中的协商条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使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利剑”、“杠杆”作用,实施“一体执法”和联合执法,围绕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内容,深入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三是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推行“阳光仲裁”和“一步到庭”制度,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案件,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亏众不亏一”的原则,简化程序、优先审理、从快办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篇: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把握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摘要: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工农,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必将为深刻理解、全面落实这一战略举措,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2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3正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 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3.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重庆每年输出近700万民工,其中有300多万输往沿海地区。综合重庆多个区县的调查,区县民工回流总量多在输出量的30%以下,民工回流量已超过15万人,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从事产业主要以电子加工、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企业以及建筑行业为主。
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和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对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民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输出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城市劳动力吸纳空间有限、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对农民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时的制约性因素以及提升我国、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以下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的建议:(1)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2)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劳动力市场。(3)消除制度障碍,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4)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5)改革现在土地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6)发展乡镇 企业,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3.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4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编.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5、14、15;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第五篇: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今年以来,县劳动保障局立足部门职能,突出抓好农民工培训、转移、维权和农民养老四个重点,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农民工劳动技能比较低、市场就业能力比较弱的实际,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储备式”和“订单式”培训,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6163人,有31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就业设置的不合理政策和收费项目,为农民进城务工畅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全程就业服务机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我县工业总量不断膨胀,就业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调整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放在就地转移上,控制县外输出数量,满足了县内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劳动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热线,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视和举报检查等手段,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农保工作,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自愿投保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巩固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乡村医生、农村专业户等重点人群参保续保。目前,全县参保农民达到12.92万人,其中有1309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为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从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劳动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为宗旨,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的思路,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单位各科室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主动自觉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功立业。
一、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就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平等待遇,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收入好。二是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市的一项产业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中介服务网络、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技能输出大市”。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向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到城镇和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把劳动保障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部门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务工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务工农民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退休、代办争议处理、劳务派遣等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探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务工人员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采取“低标准进入、再逐步规范”的办法,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督促指导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民工可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对在城镇用人单位稳定就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对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筹资机制。加大投保续保工作力度,特别是引导村干部、富裕户、计划生育户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办法,做到“不论人在哪里干,社会保险接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