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乐山市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乐山市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四川省乐山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建理念,大胆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创建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即以党支部为核心,专业协会为纽带,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良性互动,达到支部巩固、协会发展、农民受益的效果。
(一)有益的实践
支部和协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乐山市紧紧依托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在“扶”字上做文章,在“加”字上下功夫,探索创造出了四种有效的结合形式。
支部领办型。在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由支部牵头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协会,党员示范带头,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户加入协会。支部主要成员按协会章程经选举担任协会主要职务,党支部在协会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如由峨眉山市净安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创办的峨眉山食用菌协会,现已发展会员680人,发展食用菌基地3个,面积1500多亩。犍为县大湾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大湾村枇杷协会,3名支委带头种植枇杷,带动全村90%的农户发展批杷2900亩,成为大湾村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三个党员一个产业”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支部介入型。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自发创建协会,农村党支部委员、党员按照协会章程入会,或通过选举进入协会重要岗位,实现村党支部对协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峨眉山市战斗村全村600多农户加入符溪蔬菜协会,村党支部书记被选为协会监事长,村委会主任为协会理事长。支部在抓质量、抓技术培训、抓市场秩序的维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仙山”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检测,在成都、重庆等市场供不应求。2003年,全村取得了户均增收3000元,人均不低于500元的好效益。
支部引导型。在协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村支部指导、帮助协会健全和完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规范其内部管理;在协会党员中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培养新生力量,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协会建立党组织,保障支部对协会的政治领导。2003年,五通桥区在31个村级协会建立了党小组,发展会员5100人,每个党员带动1-3户农户,共带动农户3.5万户,年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
支部服务型。村支部积极与协会联系,帮助把协会的触角延伸到村、到组、到户,在企业、协会、农户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组织、生产、销售等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企业、协会、农户的紧密联结体。井研县团山村、桅杆村、同益村支部积极与井研县兔业协会紧密联结,采取“支部来组织,协会来运作,农民来实施,共同来致富”的方式,既组织农民养兔,解决了销售难题,又为服大集团哈哥兔业有限公司提供合格原料,实现了“双赢”,带动16万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典型。
乐山市在推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进程中,采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宣传发动。乐山市按照“大宣传、大培训、大发动”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全市上下实践“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电视台开辟了“党建纵横”专栏,《乐山日报》开设了“新农村”专版,利用电台、标语、公开栏多形式宣传农村基层党建和协会发展的意义,介绍典型,表扬先进。农村党支部依托村级活动室、党员电教设施、信息技术培训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经验交流等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2003年,全市举办村级培训班4288期,培训36.57万人次。市中区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在全区每个乡建立农经网站,将网络延伸到村和协会。
二是抓政策推动。乐山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制发了《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加强党建综合示范点建设的通知》等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的快速发展。乐山市还把2003年作为“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年”,在全市村党支部广泛开展了以“提高村级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力”为核心的“富民支部”活动,并纳入了市委5年工作规划,从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工作措施方面狠抓落实,全面推行“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三是抓典型带动。乐山市抓重点、抓典型,紧紧围绕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制定并实施了畜牧、蔬菜、茶叶等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了峨眉山市食用菌协会、井研县兔业协会、犍为县大湾村枇杷协会、犍为县玉泉村葡萄协会、峨眉山市符溪蔬菜协会等先进典型;紧紧围绕品牌战略,抓住“蓝雁”、“竹叶青”、“仙芝竹尖”、“仙山”等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了乐山市猪业协会、乐山市茶业协会等先进典型。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协会和一批党建工作典型,将他们的经验编发各地基层组织和协会。
四是抓“双培”互动。乐山市加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工作力度,全市有1263名党员被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示范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民致富,促进协会发展。加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工作力度,村党支部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把协会中那些思想先进、政治基础较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充实进农村党支部,增强支部与协会的联系。同时,深入开展“双带”活动,全市建成“双带”示范村306个,示范户3193户。
五是抓规范促动。乐山市注重对协会进行规范指导,通过抓规范促发展,抓发展促规范。对运作不规范、存在严重问题的协会予以注销,对实力小、带动力弱、示范效果差的进行归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协会运作机制,促进了支部和协会的协调发展。
(二)显著的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乐山市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中,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支部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通过协会把市场与农民连起来。一是在增收上得实惠。把党支部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协会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558元,比上年增收181元,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民增收滞缓的格局。二是在扩大规模上得实惠。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产生了规模效应,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大大降低了会员生产成本。同时,就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峨眉山市符溪养鸡协会与种鸡场和饲料厂签订直销协议,每年为会员人均节约600元。五通桥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多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6%。三是在拓展市场上得实惠。通过发挥协会的信息网络优势,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农民产不愁、销不愁、价不愁。四是在推进标准化中得实惠。推进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效益。峨眉山市符溪蔬菜协会全面推广使用生物用药,并注册“仙山牌”蔬菜商标,有11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人均多增收500元以上。五是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得实惠。通过支部争取上级支持、协会自愿出资等多种形式,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净安村在“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中,支部着力加强诚信教育,被评为信用村,村民小额信用贷款限额由1万元放宽到5万元,利息下降1/3,降低了农户获取资金的成本。实现了秸秆燃气、光纤电视、水泥路、自来水、电话“五通”。
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基层组织得到巩固。通过“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乐山市已建成“五好”村党支部1137个,占全市村党支部的48.2%。一是拓宽了村支部抓经济的新途径。支部通过抓协会来抓市场、抓农村发展,有效地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通桥区青龙村2003年全村花木总产值达1350多万元,人均仅有0.35亩土地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15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12.5万元。二是发展了党员新生力量。全市村级党组织紧紧依托协会,大力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拓展了党员发挥先进性的空间与途径,共产党员的荣誉感显著增强,会员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入党。2003年,全市在会员中发展党员936名。三是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依托支部加协会,探索了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不断在经济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使农村基层组织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共在农村各类专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15个,党小组538个。乐山市市中区在养鸡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党员在协会中的表率作用显著增强。四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党员、干部用教育的方法引导农民履行义务,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用民主的方法决策村务,用办实事的方法团结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犍为县大湾村党支部在带领大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方筹资硬化了3.5公里的入村公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支部与农民的“连心路”。沙湾区实行村干部“坐班访户办实事”工作制度,做到群众有病痛上门看望、有喜事上门祝贺、有丧事上门安慰、有困难上门排忧,农民群众称赞道,“坐班又访户,真是好干部;群众得实惠,小康有出路”。
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协会得到壮大。一是协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329个,专业合作社76个,覆盖全市161个乡镇,1269个村,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3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5%,带动面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沙湾区范店乡中药材协会,自2002年5月登记注册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就发展会员316人,带动农户1183户,发展“沫水牌”中药村8550亩,带动该区种植中药材1600亩。井研县兔业协会跨区域带动覆盖了除乐山以外的38个县的3.8万户农户。二是协会会员大幅度增加。2003年,乐山市新建各类协会82个,新增会员16837人。目前,全市共有会员10.32万人。三是协会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强。乐山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6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全国100家试点专合组织中,乐山就有3家;四川省100强协会中,乐山有19家,居全省首位;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协会有24个。
(三)深刻的思考
乐山市“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会的生命力。目前,从总体看协会规模小,实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协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协会。要统一明确协会的性质,确定协会登记管理机关,并依法确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是妥善处理支部和协会的关系。巩固“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模式,需要妥善处理支部协会关系。农村党支部应充分尊重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求发展”的原则,做到统揽不包揽、领导不干预、服务不包办。要引导协会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
三是探索跨区域协会党组织建设。基层组织设置只有自觉适应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才能在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对不同的经济组织产生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要坚持以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标准,在创新党建理念、变革党员管理模式上下功夫探索,审慎把握协会发展前景,适时地对党组织进行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从垂直式转向网络化。
四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内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在支部与协会的联结机制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对协会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第二篇: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寿光市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新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院调查组(2010年5月)
编者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提高科学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先后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创新基层党建新模式,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党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寿光市委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均衡发展中,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常抓不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科学谋划,以党建工作的领先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党的建设的新路子,为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的实际,寿光市委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为目标,做到谋划党的建设城乡“一盘棋”、部署当地建设城乡“两手抓”,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整合优化各类社会资源,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努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作用。他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谋划城乡党建工作,坚持以整合城乡资源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努力做到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常规性工作超前做、创新性工作重点做,不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推行城乡一体的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筑城乡共享的党组织为民服务网络、搭建城乡互动的党员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党员登记制度和纯洁机制等,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全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其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寿光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共有 14 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102 万人,2230 个基层党组织,5.9 万名党员。近年来,该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党员分布领域广泛、流动性明显增强,党组织活动范围日渐扩大。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适应党员队伍、党组织活动变化的新特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加快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寿光市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把党的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科学谋划,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来抓,着力在党建工作理念、组织、载体、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并以“六大创新”成果引领全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城乡党建工作统一领导、总体部署、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的新路子,有力提高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树立互动共进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理念
寿光市委坚持围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抓党建,在服务发展中找准工作着力点,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步加强、同步推进。一是坚定均衡发展的理念。工作中紧紧围绕发展城
乡经济这个中心,突出“五抓”:抓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村干部报酬和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村级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阵地更加配套完善;深入开展“亲情化”服务,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困扰发展的各类难题;抓好重点项目党建工作,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抓好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农村搞好村级治理机制“五事”工作法、村务契约化管理,协调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二是强化求真务实的理念。做到谋划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从实际出发,在分类指导上下实功夫,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杜绝花架子和走过场。在机关党建方面,组织开展贴近实际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和提高服务水平;在城市社区、农村党建方面,深入开展党建“载体化”活动,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在学校党建方面,探索服务教学工作党建新模式,推动全市城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发展;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抓好“管、学、用”,依托寿光电视台开通远程教育入户频道,做到了党员教育全覆盖。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探索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的新思路、新措施,走出了一条把基层党建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开展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促进城乡党的建设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共同提高的新路子。
探索互联互通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组织
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城乡党建一体化如何及时跟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步伐,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新课题。今年以来,寿光市委积极适应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新特点,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建立适合城乡党建一体化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贯穿于城乡党建一体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了城乡之间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优化组合、统筹利用,促进了城乡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级组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是城乡联建。采取“部门+村”、“社区 +村”的形式,组织 100 个市直部门单位、10个社区与110个薄弱村分别结对建立联合党总支,在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先后帮助薄弱村制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办法220项,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2130个,并互派党员干部350人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有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村企联建。对企业较多、村与工业园区共存,或村内有重点企业及附近有大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的17个村,采取“企业+村”的形式,建立村企联合党总支 17 个。各联合党总支统筹利用区域内资源,先后培训党员干部1400 人次,帮助结对村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300多万元,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44项,解决农业生产难题122个,向结对企业输送务工人员 327 人,实现了村企互利互惠,共赢发展。三是强弱联建。采取“强村+弱村”的形式,组织经济强村和经济弱村建立联合党总支18 个。联合党总支统筹整合各村资源,协调经济强村提供资金150多万元,帮助经济弱村发展公益事业,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合作发展致富项目,并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 34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660人次,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实现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四是产业联建。打破地域界限,组织产业相近或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专业协会等的党组织,跨越城乡地域建立联合党总支11 个,统筹利用产业内各类资源,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培训 1300人次,指导农业生产 56 次、解决农业生产难题310个,切实发挥了农业产业党组织在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互帮互助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载体
寿光市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结合本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把基层组织建设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党建新载体。一方面,建立城乡党组织为民服务体系。结合机关、农村、社区、企业、“两新”组织的不同特点,把基层组织建设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有效载体,将各类资源捆绑在一起,优化整合、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健全完善了市镇村三级贯通、上下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党组织为民服务体系。在市区,设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对群众申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各镇(街道)分别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向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具备条件的所有村建立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置计生服务室、卫生医疗室、文体娱乐室、治安调解室以及生产资料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等“十室、两超市”,全程代理群众行政审批事项,向群众提供无偿或微利服务。另一方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各类人才培训中心。在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校和“三元朱”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新建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成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学院及 24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在广东顺德、江苏昆山等地开辟了6 处外埠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各类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投资100 多万元建立起了信息咨询视频服务中心,与全市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互联网用户链接,组织市直执法执纪和涉农单位专业人员进驻办公,通过视频形式,面对面向城乡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创造实际实用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方法
寿光市把创新工作方法作为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自觉把方法创新摆在全市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率先提出推进工作的“五种方法”,即统筹兼顾的方法、责任到人的方法、协同联动的方法、典型带动的方法、跟踪问效的方法。这“五种方法”不仅把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的要求,具体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工作方法,而且把党建工作方法摆在了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对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总结推广“五事工作法”,即“民主提事、联席议事、票决定事、集中办事、制度监事”的方法。“五事工作法”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健全完善了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体系,找准了解决农村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着力点,巩固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农民群众在农村自治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了农村干部的整体形象,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09年以来,寿光市村级先后提事 4.6万多件,其中 3.3 万件经村党支部研究后提交联席会议讨论审议,对2.7万个议题进行了修改完善,有 2.2 万个议题通过议事进入票决程序,很多疑难事情和复杂问题迎刃而解。“五事工作法”被中组部作为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实践锻炼。针对部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不够扎实、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市委班子成员勇做表率,努力做到发扬民主、查摆问题、服务群众、推进工作“四个在前”,实现了“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创新体现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当一天农民”、“进车间做一天工人”、“到工地当一天小工”,体验群众甘苦,帮助解决难题,在全市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制定科学有效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制度
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中,寿光市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一是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城乡基层党的建设之中。在实践中统筹考虑,既注意总结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也不断强化城乡党建一体化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和意见,从责任体系、组织设置、一体化建设载体、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各个方面进行制度安排,形成了各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布局,相互配套的规章
制度和工作环节,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制度,保证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实际效果。二是围绕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近年来,市委相继出台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 农村党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基层组织“ 扶强培优” 工程,深化拓展党的建设“ 三级联创” 活动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市委组织部也配套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全面推行公开承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实行“两严一评”办法的意见》、《关于规范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意见》等涵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员管理、党员教育等各方面各环节的数十项规章制度。三是创新性地探索建立党员队伍纯洁制度。着眼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从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入手,制定了党员定期登记制度,建立了以“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三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以阶段式、一体化、周期性为特征的“三段一体”党员队伍纯洁机制。经过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建立齐抓共管的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机制
建立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既是全面推动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寿光市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中,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注意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间和每项工作内部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配合,注意促进各方面要素整体性作用的发挥,逐步建立健全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坚持统筹兼顾、“一岗双责”,按照“常委包片,市长分线,人大、政协切块”的分工,市级班子的30 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各自分管的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中,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76 个,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督促基层开展党建工作。为了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市委在城乡各级建立了党务中心,作为各级党组织抓党的建设的工作性专门班子,市级党务中心对城乡各级党务中心的工作进行协调调度、督查指导,实现了党建工作城乡同频共振。二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制定出台了《 干部绩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导向上重点考核干部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得到群众公认,是否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考核内容上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民生问题和科技创新等;考核方式上把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与任期届中届末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每年组织两次重点工作现场观摩点评,每半年开展一次百家企业法人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活动。考核结果与经济手段、组织措施和评先树优挂钩,严格兑现考核结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镇街、村组负责人。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党建工作城乡换位督查制度,坚持评判权下移,实行“下评上” 制度,每年年底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部分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市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廉政等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评议情况进行通报,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四是创新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加。对重点培训项目、大型培训班次所需经费,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专款,优先予以保证。对“两新”组织的党建经费,实行税前列支,计入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投资1300 多万元为全市所有村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投资 2100 万元改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都建起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党员活动阵地。寿光市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成效显著,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双丰收”。一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增强了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社会联系广的优势,把党的宗旨变为自觉的行动,在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积极投身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行列,履行了党员应
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各级党组织对于关系本地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重大事项,从选定议题到科学决策,从组织落实到群众监督,都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突出体现了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起的把关、组织、监督、推动的重大作用,突出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基层政权的根基更加稳固。三是党内纯洁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党员定期登记试点工作,党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变得更加科学有力,认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操作过程更加完善科学,党员队伍“出口”更加畅通,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加强烈,党员之间形成了比思想、比学习、比服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四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通过推行科学的工作方法,各级党组织的办事内容更加实际可行、办事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办事结果更加公开透明,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改变了过去个别党员干部决策“一言堂”、遇事“拍脑袋”等不民主、不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效防止了盲目决策、随意决策、暗箱操作等现象,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五是城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9年,寿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416.7 亿元,同比增长13.8% ;实现财政总收入 4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5.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1.8% 和19.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74元。全市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前茅、位居全国百强,社会各项事业均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 18 个重大典型之一。今年1-4 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 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7.8% 和29.6%。
寿光市以理念创新为前提、组织创新为基础、载体创新为平台、方法创新为手段、制度创新为根本、机制创新为保证,创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的探索性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推广和学习借鉴。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谋划城乡党建一体化。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是长期以来党建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关键。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到这个大局下来认识、来把握、来谋划、来部署,才能找准位置,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寿光市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工作大局,适应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把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有机融入到本地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干部建设、人才建设,才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了坐标、找到了工作抓手,有效促进了农村、企业与社区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活动互动,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增强了城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来推动城乡党建一体化。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应当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思维定势,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避免出现“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寿光市把解放思想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了“产业建支部,带动农民富”、“党工共建”的工作新模式,开展了“民心工程”、“阳光党务村务”活动、“群众满意工程”,建设了“城乡一体化为民服务体系”。这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极大激发了全市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和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创业热情,为推动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载体。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寿光市不但在全国打响了“寿光党建”的品牌,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委及省委的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党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经验也已经在全国推广。
第三,坚持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来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动态过程。只有按照“统分结合、协调制约、运行有序、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通盘考虑、成片推进,使之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要求相衔接,使党的建设与本地区、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相融合,既立足当前,把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性特征,又着眼长远,敏锐把握影响统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谋划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规划,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薄弱的状况,按照“组织建设互动、人才培养互补、科学发展互促、脱贫解困互联”的要求,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为有力抓手,通过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以城带乡,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基层组织硬件建设,才能在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下,理顺各种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
第四,坚持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来保障城乡党建一体化。城乡党建一体化工程浩大,既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来推进,也要注意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把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扎实效果。寿光市在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意加强分类指导,找准工作突破口,建立完善了党建工作领导体制、考核奖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四位一体”决策机制、责任联动机制、农村干部关怀关爱机制等多项规章制度,把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党员组织起来,着力改变各自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推进农村、社区、产业链等领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有效整合、综合运用城乡党建要素的各种资源,提升了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04年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40.6%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3、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几年来,我县虽然采取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
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党员45岁以上的占到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多数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多。二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外出流动党员,因流动性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农村党组织想管却一时又管不了。三是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培养发展党员存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培养发展党员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也有极个别支部书记思想观念有问题,担心发展新党员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4、少数村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个别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飘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往往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有的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党组织对基层的一些工作关系把握不准,协调不顺,如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组织调整与依法罢免的关系等。
5、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激励保障措施乏力。全县农村干部的年工资平均在元,最高的元,最低的只有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的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一无是处,任何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观、不科学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把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对于今后解决问题有百益而无一害。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找到解决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金钥匙”,为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夯实新农村建设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村级党组织是关键。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原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通过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小班教学、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进村的治理整顿。认真落实以为后进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工作组帮扶承诺制度,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工作,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无致富门路的问题,促进后进贫困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继续试行联村自治,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要继续探索联村运行机制,及时总结“联村自治”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联村自治的好典型,通过联村努力把基层班子联优、干部队伍联强、干部群众联心、经济联强。同时,要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并按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灵活生动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
3、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个先锋激活。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二是要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要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有“家”,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三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
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背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以及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第四篇:关于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
张跃岭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进一步夯实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组织基础,今年2 月以来,上饶市委组织部围绕“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开展农村党建工作“三级联创”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时,与把上饶建设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快速发展地区的目标定位相比,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上,重经济轻党建。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待党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以经济建设成效决定党建工作成败,热衷于搞以“硬件建设”代替活动开展、以“制度上墙”体现工作成效等形式主义。访谈与调查问卷发现,有48.1%的党员认为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是“嘴上说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二是工作推进上,制肘多困难大。一些乡镇党务工作队伍不健全,素质参次不齐,有的不安心从事党务工作;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年龄老化、本领弱化、知识贫化现象较为突出;一些村党支部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强,发展高素质党员难;一部分农村党员受市场经济和不良风气影响,价值取向偏离组织要求;一些乡镇、村党建工作和活动经费匮乏,办公和活动场所破损不全。
三是激励措施上,办法少力度小。目前,对基层党务干部的激励少,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一些基层党务干部从事具体工作,决策上却没有发言权,责、权不统一;基层党务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经济上待遇差,政治上少盼头。如,乡镇的政法、武装等工作都有岗位津贴,党务工作没有;乡镇党务干部“上”的渠道相对狭窄,村、居党支部书记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渠道尚未畅通。调查问卷显示,有87.9%的专职党务干部对自身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以及职务晋升不够满意。
四是目标考核上,想量化无标准。在参与座谈的124名县乡党务干部,有86人反映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考核难以具体和量化,考核结果也难以体现工作差异性,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好与一般差不多,一般和差没两样”的现象,影响了党建责任制的制约力。
五是责任追究上,不明确难操作。责任追究是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的有效手段。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中,对党建责任追究的规定明确了基本原则。但在县乡两级,大都没有制定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办法。如,对哪些情况下要追究责任、相应的责任追究的执行主体是哪些;在责任主体的认定上,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各自所负的责任应如何界定、界定的依据是什么;责任追究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对应何种情节和性质、所依据的党内政策法规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当前,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效破解工作难题,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从关心激励入手,切实解决各级领导干部抓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不强的问题,变“要我抓”为“我要抓”。要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立足党的工作大局来认识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使之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服务大局的意识,自觉地把党建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克服“经济挂帅”论,真正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做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目标同订、任务同下、监控同抓、职责同查、工作同奖惩。在实行精神激励和优先解决经济待遇的基础上,要把抓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作为干部评优、调整、提拔和解决其它政治待遇的重要依据。为树立这一导向,市委在今年初县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换届调整中,就把一名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乡镇党委书记及时提拔到县级干部领导岗位。各县(市、区)在乡镇班子换届中,还有计划地把领导班子分管党建工作的优秀成员交流到分管经济工作的岗位,避免分管党建工作的领导成员因很少涉足经济领域而难以得到提拔的现象。
二、从量化考核入手,切实解决党建责任制考核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变“软任务”为“硬指标”。要把党建工作的成效考真、考实、考准,一要科学设定考核内容。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围绕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情况,细化年终考核的内容、依据和办法。重点考核各级党组织抓落实的力度,是否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明显效果。二要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档次定位。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安排,“捆绑”式考核,实行“双百”分制。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划分为先进、达标、不达标三个档次;对责任人的考核划分为与之相对应的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三要创新考核的方式方法。结合年终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活动,规定县、乡党委班子成员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情况作为述职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每年年终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述职述廉。还可以组建成立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工作机构进行考核。坚持“形式”和“效果”相统一,既看做了哪些工作,开展了哪些活动;又看工作创新的手段与力度,这些工作和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尤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从强化责任入手,切实解决各级党务干部和有关部门抓党建工作外部压力不足的问题,变“虚功”为“实责”。在责任主体上,除了按照中央文件落实好县、乡党委书记对本县、本乡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外,还要明确县乡党委班子中,谁是“第二责任人”和“第三责任人”;县(市、区)委组织部则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乡镇党委要承担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角”责任,要在管辖范围内全面负责党建工作的开展。在责任界定上,要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具体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由本级党组织讨论提出方案,上级党组织审定下达并对其进行考核;各级组织班子成员个体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由本级党组织提出初步方案征求本人意见后,由党委或支委会讨论审定并考核。在责任追究上,把考核结果
作为基层单位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实施财政拔款、领导干部升降去留、公务员考核、评优树模“四个挂钩”。
四、从建全制度入手,切实解决农村党建工作保障不够的问题,变“权宜之举”为“长效机制”。要落实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常抓不懈。一是健全党务工作者素质提升机制。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形成党建工作联系研讨机制。县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应坚持调研和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了解掌握责任制与考核管理运行情况,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工作措施。要建立完善县、乡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真正把联系点建成破解党建工作难题的试验区和党建工作的示范点。三是落实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当前要突出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要通过改善年龄结构,探索选配方法,对其工作职能进行调整和充实,使组织员队伍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用超前的思维发现培养后备人才,制定培养制度,将目标重点放在文化层次高、思想政治坚定、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身上,保证选用渠道通畅和队伍质量。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建议中央和省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阵地建设、开展组织活动等方面的需要。
(作者系上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五篇: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
查与思考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6:45: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04年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
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 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
“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
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