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4-27 【生效日期】2003-04-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
2003-04-27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部署,本着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夺取首都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胜利,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文件的规定与要求,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关于加强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决定如下:
一、认真搞好预防,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及时掌握疫情,是做好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对“非典”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查清与患病者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做好密切接触人员的隔离防护和服务保障工作,及时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要健全防控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理顺流行病学调查管理体制,保障信息网络的畅通落实。严格执行《非典型肺炎疫情重点区域隔离控制工作规范》,对需要隔离的地点和人员采取适宜的隔离方式,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切实加强大众预防工作,广泛宣传疫病预防知识和各类隔离方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员集中的地区要定时进行消毒。建立严格的防控工作督查机制。
二、发挥社区优势,加强群防群治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全民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严密网络,街道、社区和居委会、村委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和居委会党组织、卫生服务组织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疫情和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实行街道、社区、居委会逐级管理、分组包片的办法。每名社区、居委会干部都要确定联系对象,工作涵盖辖区全体居民。对于健康人群,做到早预防、勤检测、少流动;对于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做到“四早”;对于与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人员以及受“非典”污染的地点和物品,做到早调查、快隔离、常监测。要坚持对社区居民实行定时测量体温制度,为全市每户农民配体温计。居委会、村委会发现发烧病人立即向街道和乡镇报告。每位市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报告“非典”患者及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情况,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及时汇总情况上报卫生防疫部门。发现“非典”疫情地区的市民,要坚决服从卫生防疫部门采取的隔离措施。
街道、社区要统一对住宅楼公共部位、文化健身活动场所及公共卫生设施定时消毒。立即停止居民小区内的房屋装修工程,由社区和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倡导居民开展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社区卫生等爱国卫生运动,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良好卫生习惯,为防治“非典”创造清新整洁的环境。
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居委会、村镇,都要坚持群防群治,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传染源的传播,形成防止疫情扩散的铜墙铁壁,努力维护社区正常的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三、及时公布疫情,鼓励社会监督
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准确地核实疫情,如实报告市、区疾病防控中心,并由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统一收集、汇总,每天向卫生部报告,卫生部每天对社会统一公布,市属新闻媒体及时播报。从4月28日起,北京市将按医院所在地向社会通报非典型肺炎确诊人数、疑似人数、隔离人数和整体隔离场所。
主动与国际卫生组织开展合作,积极报告疫情,相互交流信息,共同研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措施。要每天向驻京外国使馆、国际组织和外国商会用英文书面通知当日疫情和北京市采取的防治措施。
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每周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向中外媒体通报北京市非典型肺炎疫情及其有关情况。
政府鼓励和欢迎社会各界对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进行监督,通过各种形式对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对通过民航、铁路、公路进出北京的乘客实行防疫检查
由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公安局、民航华北管理局、北京铁路分局组织,在北京行政区域内的机场、火车站、省际长途汽车站和公路检查站设立联合检查组,实行防疫检查;所有进出北京的乘客要按规定填写《健康登记卡》,并接受体温测量;发现有发热症状的乘客,要送留验站;对疑似病人由卫生部门及时送定点医院;对与疑似病人同舱或同一车厢的乘客由流行病学调查队进行造访和医学观察。对拒不接受体温测量或留验诊断经劝阻无效者,由公安机关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全市各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要严格执行入住旅客填写《健康登记卡》制度,并对住店客人每天测量体温,发现问题,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五、切实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园所的防疫工作
首都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托儿所,要把关心青少年学生和儿童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严格执行关于防疫工作的各项规定。每天坚持对学生测量体温;加强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取消一切人员过于集中的大课和大活动。已经停课、放假的中小学必须每天坚持跟踪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教育学生在家学习和休息。
各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要坚持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合理调节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强化校园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明确要求师生减少外出。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离校;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家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或疫区的学生,不予批准离校。对所有离校的大学生,学校要追踪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并纳入学校疫情监控和信息报告范围;离校后要求返校的学生(含家住北京的学生),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六、对外来民工和建筑工地实施严格防控措施
市建委建立24小时运转的监控网络,对施工现场和工棚进行检查;对民工宿舍、食堂、厕所逐一定时、定点消毒;降低居住人员密度,不符合条件的,应停工改造。对建筑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工地、驻地分开者建立安全通道,上下班班车接送。对外来民工,要由施工单位负责按照“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的原则,严格控制其离京。用工单位对外来民工要定时足额发放工资,改善膳食条件;对可疑病例及时按防疫程序进行治疗,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采取分散、集中或整体隔离方式进行隔离观察,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政府和用工单位共同负担“非典”患者的医疗费用。
七、严格控制各类大型活动,坚决执行文化娱乐场所防治“非典”的各项措施
近期北京地区各单位不要组织全国性的和跨省、跨地区的大型会议和活动,已安排的大型活动(包括各类演出等)原则上取消或推迟。关闭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必须逐一落实防治“非典”各项措施,凡不符合防疫要求的,应予关闭和停业整顿。坚持营业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必须严格执行防疫“非典”的消毒、检查等措施,并建立完善值班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凡达不到防控要求仍继续经营的,主管部门应采取坚决措施,依法严处。倡导开展家庭文化活动,适当组织有利于健康的户外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
八、严格控制外出开会、旅游、考察等活动
为有效控制“非典”的扩散,减少、预防交叉感染,近期,北京地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人民团体,不得组织外出开会、旅游、考察等活动,取消不必要的公务出差,已列入计划的外出参观考察活动,应立即停止。对于必须进行的外出活动,必须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及时掌握并报告离京人员的情况。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醒市民“五一”假日期间不要到京郊农村和外地参观旅游。各旅行社也要停止组织赴外省市及境外的旅游活动。
九、依靠科技,严格管理,千方百计做好“非典”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按照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危重病人重点抢救,挖潜与新增医院相结合,建立对口包干支援机制的原则,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实行“首诊负责制”,确保非典型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及时就诊。对需要就诊和转诊的病人,市急救中心要做到随叫随到,严防病人在自行求诊中造成传染。要明确医院院长负总责的制度,对于推诿、拒收、对病人不负责任的医院严厉追究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对定点医院疑难危重病人进行会诊和指导,建立抢救危重病人的激励机制;发挥首都的科研优势,加强救治的研究工作。要在全市范围整合医疗资源,集中优秀的专家医护队伍,调配最好的救治设施和医疗设备,以最高的操作标准投入到“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尽一切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医护人员的感染率。
严格执行市政府关于“非典”患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对农民中的“非典”患者,要免费医治;对本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典”患者,其医疗费用由政府负担;对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其医疗费用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其医疗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对其他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医院也要尽全力先进行救治,医疗费用视情况由市财政予以补贴。
十、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帮助工作在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
各区县、各系统、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障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做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若干决定》,想方设法为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广大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保证其休息和营养。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慰问和捐助工作,为医务人员送温暖,献爱心,帮助医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崇高敬业精神,为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的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进一步行动起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党政军机关的大力支持下,集合各方优势,整合首都资源,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振奋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努力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最终胜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北京市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北京市林业发展的决定
(2004年3月25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进一步加快北京市林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林业发展是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1.我市林业建设成就显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北京生态建设的重要指示,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全民绿化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林地面积8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47.5%,森林覆盖率34.3%。其中,山区林木覆盖率63.8%,森林覆盖率44.4%,规划宜林荒山荒地的90%已实现绿化;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25%,森林覆盖率20.4%;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有林面积100平方公里。全市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林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是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林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林业,是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高效林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更加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面对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面对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任务,面对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林业整体水平和森林生态体系整体功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拓展林业富民工程内容。要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山区建设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二、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新北京、新奥运”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总体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加快构筑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基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景观优美,产业优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林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科学经营,兴林富民,实现城乡林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全民动手,改革创新,因地制宜,严格保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工程带动,创建精品,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5.主要目标。到2008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36%,建成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努力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为建设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三、加快高标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高三道绿色生态屏障水平
6.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好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工程。城市绿化要以植树造林为主体,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城市绿化隔离地区125平方公里绿化建设任务,形成市区森林环绕的生态景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工程,要按照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调整规划进行建设,实现绿化达标、生态良好、产业优化、农民增收,把该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生态区、绿色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
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要与城市中心区、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相结合,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网、片、带相协调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形成由北京通往外埠的生态走廊和绿色风景线;治沙造林工程要重点提高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以及康庄、南口等重点风沙危害区整治水平,基本消除我市境内沙尘源;加快卫星城、小城镇绿化建设,达到园林城镇建设标准;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重点村庄要按照规划营建一定规模的生态林,逐步实现园林化标准。
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要结合国家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绿化等工程,采取多种造林绿化形式方法,加快绿化步伐,形成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认真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注重实效,落实补偿政策,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继续推进各种景区景点绿化工程建设,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搞好中幼林抚育工程,优化森林结构,增强生态功能。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始终遵循生态群落演化规律,强化政府行为,提高保护水平。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合理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加快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繁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
四、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林业富民
7.优化产业结构,抓好林业五大产业。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引导和调控,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果品产业要以优质为核心,突出特色、培育精品,加快桃、苹果、梨、柿子、板栗等果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果园。速生丰产林产业要与林业生态工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花卉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新生产技术研发,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林木种苗产业要增加名特优新树种、速生丰产树种、乡土树种和抗逆性树种等种苗生产,大力培育种苗市场。森林旅游产业要科学规划,重点抓好森林旅游线路和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快高水平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8.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地、林木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坚持依法治火、科学防火,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以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完备的森林防火预警和监控系统,使重点林区望监测面积达到90%以上;加快林地防火公路、防火阻隔带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增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建立健全森林消防监督机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网络;积极推进生物防治,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入侵。加强林地、林木管理,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
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9.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共同
建设。本市林业主体是公益林,分为国家级和市级两级。公益林建设投资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事权划分,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将由国家和市承担,市级公益林的补偿由市和区县承担。公益林区施行禁牧、禁猎、禁薪、禁垦;天然林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要严格管理,依法实行禁伐和限伐。商品林业要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经营,政府给予必要扶持。
10.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这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土地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林木归农户所有。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
11.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方式参与流转,依法获得林地使用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在流转过程中,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要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
1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推行并依法保护“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行平等待遇,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13.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国有林场为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国有苗圃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公有制林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各种形式联合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切实关心和解决国有林场、苗圃贫困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14.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密切林业与其他行业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引进资金、资源、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扩大我市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七、加强政策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15.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财政要重点保证。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类别未改变的公益林,市和区县政府给予一定的占地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
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市和区县政府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造林补助标准。要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部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由财政解决。
16.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的生长周期由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市和区县政府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
八、强化科教兴林,推进依法治林
17.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用好中央在京单位的人才、科技等资源,加强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要以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以先进技术提升林业产业建设的规模与效益,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推动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植物材料的多样性,注重优良树种的选育,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植物、多色彩、多层次,逐步推进人工造林自然化。要积极推进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数字首都林业”建设,实现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工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大对林业职工和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逐步实现林业队伍的专业化。
18.加强林业法制建设。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林地保护、林木种子管理、森林公园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和经营利用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并根据新情况和上位法的变化对现有法规规章进行修订。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工作。加强森林公安、林政稽查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强区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逐步推行林业综合执法和集中行政处罚。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执法监督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坚持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实施行政过错追究制度。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九、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1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并完善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充分认识加强林业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根据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政府的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健全林业推广和服务体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及各项任务要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国家及市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规划落实到区县、任务分解到区县、资金分配到区县、责任明确到区县的管理制度。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健全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林业资金案件和重点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20.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林业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公益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各区县政府要支持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市属单位郊区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门前三包”、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全市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首都绿化事业。动员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积极支援首都绿化。大力加强林业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教育,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新闻媒体要将林业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第三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
(2007年3月30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区县、各系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创建学习型区县、学习型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
(一)深刻认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深刻认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程。
(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落实人文奥运行动计划相结合,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首都市民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大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树立首都意识、文明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做到党、政、工、团各类组织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动员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工作。
(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北京初步建成学习之都,成为以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广大市民的良好素质为支撑,教育事业最发达、学习资源最丰厚、学习氛围最浓厚、学习条件最优越、优势人才最集中、能够通过学习带动各项工作创造一流业绩、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知识化、国际化大都市,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是:
1.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首都市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0~6岁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左右;全市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每年有5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有30%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各类人才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2.学习和创新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市民的普遍行为。基本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社会氛围,多数市民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市民学习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终身学习的要求得到基本满足。各类组织重视履行学习和教育职能,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成为多数组织和市民发展的内在需求,公众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全市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首都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
3.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覆盖全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率达80%以上,全市30%的社区(街道、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初步成为学习型组织。
4.把和谐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和保证首都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引导和组织广大干部和市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在全体市民中形成思想共识。
5.把落实人文奥运行动计划与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市民文明教育活动。围绕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专项学习活动,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
二、加快建立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五)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促进终身学习。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到从幼儿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努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各类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加快形成开放灵活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和相互参与,促进各类普通教育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积极推进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市民个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扩大市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六)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市民学校、村成人学校和家庭教育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并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教育,为学龄前儿童、流动人口、残障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及老年人的学习提供服务,全面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结合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好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发一批适应居民需求的课程教材。组织普通教育教师下社区,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作用,大力发展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七)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就业市场、依托企业、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企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对企业在职职工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快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培训,加快发展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培训项目。发展教育培训市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以及非营利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教育,促进社会化职业培训发展。
(八)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完善考核评价体制,深度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新理论、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建设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
(九)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和完善市、区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村教育办学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加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改善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结构和专业技术结构,加快农村中、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实行普、职、成教“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带头人,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各类中小学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要带头在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首都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优势,形成覆盖城乡、面向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鼓励和组织专家学者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的智力资源,建立市民大讲堂,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整合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开设适应市民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逐步扩大市、区两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的范围,扩展各类科技和文化设施的学习服务功能。开展学习需求调研,沟通学习信息。开展科技周、学习周、文化节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十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发挥广播、影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创办市和区县综合性学习网站,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积极发展各类数字化远程教育,建立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加快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为全民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发挥网络学习在全民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加强网络管理,形成科学、健康的网络学习文化。
三、大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十二)创建学习型机关。围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结合机关工作岗位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创设学习载体,健全学习制度,提高学习能力。领导干部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要率先垂范,促进机关学习氛围的形成。各级党组织都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党建资源,组织党员学习科学理论,保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化机关的组织学习,推进机关的观念更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鼓励、支持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各类提高履职水平的学习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关工作人员。推进机关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十三)创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根据企事业单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效能提高等要求,引导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积极开展员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不断开发人力资源,鼓励人人成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更新观念,树立崇尚创新、积极进取的工作观。促进团队学习,使团队成员积极进行知识共享,思想沟通,形成默契合作的团队精神。推进整个单位的组织变革,改进领导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形成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人际和谐的组织文化,不断提升整个单位的创造活力和竞争力。
(十四)创建学习型学校。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大力推动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动开放学校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服务于全民学习。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和谐校园,积极培育勇于探索、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十五)创建学习型社团。各类社团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工作内容、任务,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独特功能,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团活动。创建中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在增强功能、拓展领域、提高水平方面,不断加强组织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促进作用。
(十六)创建学习型街道、乡镇、社区等区域性学习型组织。统筹辖区内的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为居民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学习的重点,引导市民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
(十七)创建学习型区县。把学习型区县建设纳入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把学习型区县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环境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型区县建设,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学习和创建工作理念,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整合区域内教育和学习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学习网络和创建模式,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激发区域创造力,增强区域凝聚力,全面提高区域的持续竞争力。
四、建设学习型城市,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坚实保障
(十八)落实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充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编辑出版有关普及奥林匹克知识的图书、影视等宣传作品和资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街道、社区居委会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学习活动,增强全体市民的“奥运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特别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将奥林匹克知识列入今后两年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奥林匹克知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十九)大力开展市民文明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把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结合举办奥运会,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及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修养,塑造北京人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来京务工人员遵纪守法、维护环境和首都意识教育。继续开展市民学外语、讲外语活动,有步骤地推进文明区县、文明街道、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爱岗敬业、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二十)围绕奥运会开展专项学习活动,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承担奥运会服务、面向中外游客的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要以“我为奥运作贡献,行业服务创一流”为主题,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市场”、“文明商户”、“文明旅游景区”等系列学习活动,提高诚信服务和规范服务水平,保证奥运会期间首都窗口服务行业都能为中外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懂外语的奥运志愿者队伍,强化奥运志愿者对比赛项目和赛场礼仪的系统学习。加强对观众队伍的赛场文明礼仪教育,使观众自觉养成热情礼貌、文明观赛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领导,完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保障机制
(二十一)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各区县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协调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格局。
(二十二)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应加强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建立“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把建设工作绩效作为“一把手”及主管领导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活动结合起来,定期组织考核评比,确保工作落实。
(二十三)加大对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宣传力度。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提高市民终身学习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各新闻单位要把宣传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开辟专栏,组织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有针对性地介绍有关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和表彰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介绍推广个人和组织积极学习的经验;倡导“知识铸就未来,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在广大市民中形成终身学习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追求,营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市民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中的自觉性。
(二十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学习不断创新,解决生产、科研、教学和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业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十五)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建立健全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用人制度,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提职、晋级、评优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技术职称、技能等级体系,探索社会化的评审办法。要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培训制度,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各种在岗培训和学历升级。要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劳动监察,督促落实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规定,保障员工接受学习培训的权利。试行个人学习账户制度。政府部门将积极研究鼓励措施,加大向农村劳动者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职业培训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激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制定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措施、工作重点以及实施途径、步骤。研究提出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评估标准。
(二十六)建立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创建工作先进典型的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今后每年将对在创建学习型区县、学习型组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评选“首都学习之星”,宣传和表扬先进典型。各行业、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制度。
(二十七)推进终身学习的法规建设。加快制订有关本市促进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十八)完善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支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且每年应有相应增长,并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确保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的稳定投入。一般企业要严格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要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家庭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
(二十九)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交流。成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专门研究机构,组织专门人员,不断研究国内外建设学习型城市及组织的最新动向与相关理论,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编写出版指导丛书和培训教材。定期总结交流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经验。
(三十)加强学习型城市创建队伍建设。发挥首都理论研究人才聚集的优势,建立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善于创新的理论研究专家队伍,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进行理念引导、观念更新及工作指导,不断提高学习型城市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建实施和管理工作者队伍,使学习型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发挥社区志愿者在联系群众、宣传普及、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市民关心并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地方法规)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30日实施日期:2007年03月30日
第四篇:北京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考试试卷
.cn提供资料来源
北京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考试试卷
社区医生
一、填空题(每空1分)1-5题,共10个填空
1、SARS三种主要传播途径为
3、本市首例SARS病例诊断需有组织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合病原学专家进行确认。
4、SARS临床诊断问题分为五个层面:不是SARS者,,及确定诊断者。
5、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三级预警是指周边地区出现,本市出现,经研究确定。
二、选择题(每题2分,1-15题为单选题,16-20为多选题,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里)
1、《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疫情分级中二级预警是指()
A.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本市出现1例疑似传染性非典病例,B.本市出现2例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病例,且有增加趋势
C.本市出现6例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病例,且出现3个疫点
D.本市出现40例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流感B .重大传染病疫情
C.职业中毒D.重大食物中毒
3、那项不是SARS患者的出院标准()
A. 体温正常7天以上B.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C.白细胞正常或低D. x线胸片明显吸收
4、以下那项表现不是SARS的临床特征()
A.持续性高热B.腹痛、腹泻
C.肌肉、关节酸痛、乏力D.打喷嚏、流涕等卡他症状
5、基本防护中的着装顺序要求()
A.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
更多资料请访问.cn
B.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医用口罩、C . 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D.医用口罩、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在家或集中医学观察时不正确的措施是应()
A . 注意通风、消毒B.可以外出和与家人接触
C . 每日测量体温D.服从医务人员的管理
7、SARS 的影象学检查首选()
A.C TB. 胸片
C. 核磁共振D .以上三项均可用
8、日常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建筑工地应做到()
A.实行健康体检制度B . 大通铺居住
C . 个人居住面积小于5平方D.以上三项均可
9、诊断不象SARS者的处理方式那项不正确()
A.安排医学隔离观察B.采用居家隔离观察
C .随诊D.收入单人观察室,留院观察
10、《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农村医疗机构不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一般予以警告,逾期不改,罚款()
A .200~500元B.500~1000元
C.1000~5000元D.5000~10000元
11、医疗卫生人员,在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不服从单位或卫生行政部门调遣,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不能给予的处理是()
A. 警告B .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执业活动
C .吊销《医师执业证书》D. 拘留
12、在医疗垃圾收集过程中不正确的措施是()
A.包装应防渗漏、防穿漏B.采用黑色包装袋、双层收集
C.规定的时间、线路移送带储存点D.运送工具应定期、定点消毒处理
13、传染病流行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B.病毒、传播途径和易感者
C.传染源、蚊虫传播和易感者D.细菌、传播途径和免疫力低下者
14、目前已经证实的SARS主要传播方式是()
A.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C.母婴垂直传播
B.消化道传播D.性接触传播
15、医疗废物的处置方式那项正确()
A、应按集中处置规定焚烧B、随意丢弃
C、转让买卖D、在非储存点倾倒
下列16 — 20题为多选题,每题有多个正确答案
16、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分类为()
A. 基本防护B.加强防护
C .严密防护D.测量体温
17、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采取(A.就地隔离B.就地观察
C.就地治疗D.送往外地
18、SARS患者的 流行病学史是指()
A.近2周内与发病的SARS患者密切接触
B.与某SARS患者接触后的群体发病者之一
C.有明确传染他人,尤其是传染多人的证据
D.有接触SARS冠状病毒的可能性
19、日常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建筑工地应做到()
A.实行健康体检制度
B.大通铺居住
C.个人居住面积小于2平方米
D.落实外来人员登记制度
2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界定标准为()
A .2周内照顾过SARS患者
B. 与SARS患者直接共同居住或工作者
C. 与SARS患者同乘火车、飞机前后三排人员
D .确诊SARS病人的陪护人员
三、判断题:1-20题(每题2分,在括号里填写“√”或“х”))
1、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2小时内填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病情报告卡”()
2、《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规定,sars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
3、临床上SARS的四个分诊类别为1)不是SARS者,2)不象SARS者,3)疑似SARS者,4)临床诊断者。()
4、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法定代表人是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5、SARS潜伏期通常限于3周之内,一般为15-20天。()
6、北京市启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二级响应时,中小学 班级中发现 1例临床诊断病例或2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
7、发现SARS密切接触者后立即送往定点医院()
8、痊愈出院的SARS病人,体温连续2天超过38℃,转原定点医院进行检查。
()
9、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观察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或在家中隔离观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类。()
1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级是根据病例发生数,疫情播散速度和范围及流行趋势,划分三个预警等级。()
12、正确洗手方法要求 流动水 洗手,时间不少于 5秒()
13、北京启动二级响应时,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 消毒措施。()
14、SARS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上升()
15、门急诊大厅设专职医务人员进行首诊测体温,进行预检筛查。()
16、日常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建筑工地应实行封闭式管理。()
17、SARS病人起病急,常以咳嗽、呼吸道卡他性症状为首发症状。()
18、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较好方法是注意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19、使用后污染的针头、刀片、穿刺针等锐利器械应统一放入利器收集盒内,再放入专用的医疗废物包装袋。()
2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5分)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
2、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规定的三级预警是什么?
3、发热筛查室如何进行常规空气消毒?
第五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
(2005年8月30日)
为了全面推进首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工作,现就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首都的重要地位和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各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努力把首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社区、村镇是社会的细胞与基础,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狠抓基层的思路,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总要求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总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努力把社区、村镇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健全、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民主法治健全,就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使广大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能够依法当家作主;基本社保均衡,就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公共服务完善,就是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对基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安全稳定,就是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使社会秩序井然、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生活环境良好,就是搞好绿化美化、垃圾与污水处理,提高城乡居民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使群众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邻里互助友爱,就是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形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保障制度建设。
———着力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着力完善城乡基层组织的工作保障机制。解决城乡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三、转变政府职能,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围绕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要求,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与民主自治管理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工作考评办法,使乡镇政府的工作逐渐转向创造发展环境,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搞好社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村民自治,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积极推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组织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整合各部门在城乡基层已有的办事机构,提高为基层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把政府应当承担的工作逐步由专业部门直接承担,减轻基层组织的工作负担;需要由社区协助完成的任务,应当与社区组织协商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多种形式,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网络和公共服务网络,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使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慈善、捐赠、救助以及其他为群众服务的活动。
加大公共财政对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制度,增加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向郊区农村倾斜,解决郊区农民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污染治理、能源清洁、环境优美、信息畅通等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市区两级财政建立起社区居委会经费保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社区和村级组织开展工作需要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培训经费。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和开展活动的用房问题,为城乡基层组织创造基本的工作条件。建立健全对社区和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补助制度,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城乡基层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提高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健全监督机制,保证政府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到基层
按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推进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接近城区的水平。
一是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有就业需求的下岗职工能够充分就业。在街道、乡镇层面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加大对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的投入,围绕着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协管、社区矫正协管、流动人口协管、治安巡逻、公共卫生保洁、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托老、托幼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网络,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使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能够实现灵活就业。积极推动社区创业工作,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有创业需求的群众得到帮助,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政策宣传,使下岗失业职工能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鼓励和促进下岗职工在社区就业。
二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社区、村镇内的困难群众都能在基层及时得到帮助。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逐步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好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落实分类救助、专项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持社区、村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老、助残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
三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使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努力做到每个街道、乡镇都有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村都有卫生服务站,构建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施首都全科医学人才工程和农村卫生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逐步做到每个卫生站都有全科医生。建立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真正发挥公共卫生网底的功能,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四是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教育需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逐年提高。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免收学杂费、书本费和困难学生的寄宿费,使全市的适龄儿童都能公平地享受基础教育资源。依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的适龄子女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益。积极发展社区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教育资源,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作用,加强成人教育、未成年人教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
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体育资源优势,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丰富和活跃群众生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全市每一个社区和村配置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设施。推广基层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远郊区县新华书店网点建设,深化和完善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鼓励和资助文艺院团到社区、村镇演出。积极培育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增强市民体质。
六是推进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使基层治安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网,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覆盖面广、打击精确、防范有效的工作体系。加强派出所、警务工作站等基层公共安全服务设施的规划、整合和建设,推进警力下移,落实社区警务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创建活动。发挥好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做好犯罪预防和社区矫正工作。加大科技创安工作的力度,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水平。建立居民在居住地进行登记报告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城乡基层组织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要围绕职能定位,把城乡群众想要做的事,变成基层组织的工作,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组织、动员和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城乡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京发〔2005〕15号)精神,明确工作职责,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实践党的宗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要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主自治制度,把工作重点转到群众工作上来,不断创新维护群众利益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紧紧围绕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制定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组织结构,切实保障基层社区组织的有效运转。建立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共同参加的协商议事制度,采取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单位的联系,定期研究社区共驻共建事项,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物业纠纷。建立社区听证会制度,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等公共事务,要听取居民的意见,进一步提高社区民主管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进村务公开。政府对基层组织的经费投入要纳入民主管理的范围,健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理财制度,加强对工作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开展工作。城市社区要大力培育群众性服务组织和团体,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群众性文体教育组织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组织,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动员体制,协助政府做好社区服务、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工作,提升社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通过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帮贫扶困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群众互助性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家政服务,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农村村民委员会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民进入市场。要根据本村实际,在树立文明新风、搞好社会治安、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明显改善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紧紧围绕化解各类矛盾开展工作。依法维护城乡居民在土地、资产、财产、拆迁安置补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分片包户的工作制度,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掌握群众的基本情况,反映居民的利益诉求,构建新的群众工作网络,努力使矛盾纠纷在基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助解决,实现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加强人大街工委的工作,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社区、村镇定期接待群众的制度。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畅通民意渠道。加强邻里纠纷、民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加强法律服务,采取聘请律师等形式,帮助群众依法维权,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要巩固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武装群众,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好“人文奥运”进社区、进村镇的工作,弘扬“友爱、互助、奉献、进步”的精神,开展文明礼仪、科普、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倡导爱国守法、团结友善、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社会风气,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
要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队伍建设。积极选派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到社区、村镇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原企业的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从事基层社会工作。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村镇工作。编好教材、落实好经费,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者、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进一步落实好财政专项补助制度,提高社区工作者收入,并积极建立有效激励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机制、奖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系列,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
六、切实加强对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的工作,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认真研究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的重大问题,根据城乡基层的不同特点和任务,积极研究和制定维护群众利益的不同政策与措施。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谋划长远、立足当前,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分类指导、狠抓落实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各部门要围绕着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把工作的着力点、财力的投入点、各方面资源配置整合的作用点向基层倾斜,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各区县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按照职责定位的要求,组织实施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街道、乡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职能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采取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需求、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搞好基层社会和谐的构建工作,建设和谐单位、和谐校园、和谐企业。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建设,为社会和谐做贡献,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