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CU护士职业心态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推荐)
ICU护士职业心态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对ICU护士的职业心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某院38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向所有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综合性调查。对38名ICU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影响ICU护士职业心态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ICU护士的职业心态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含了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精神压力、学习压力、环境压力等方面。结论:针对影响ICU护士职业心态的众多因素,应该培养ICU护士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以及自控能力、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为ICU护士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等,以此更好的为ICU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 ICU 职业心态护理服务
医院的ICU病房,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工作量较大、风险系数较高、抢救患者多、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ICU护士的护理要求较高。由此造成了现今大部分ICU护士的主要职业心态中包含了离职意愿比较高、工作满意度较低两个主要方面。经过研究和调查发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各个方面的压力较大。为了对ICU护士职业心态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院38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院38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护士4名,女性护士34名。年龄在25-46岁之间,平均年龄(33.15±2.24)岁。护理年资在3-9年,平均护理年资(5.81±1.36)年。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向所有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综合性调查。对38名ICU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影响ICU护士职业心态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年龄、性别、护理年资、家庭成员等基本性问题。是否存在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程度(无、小、一般、大)、精神压力程度(无、小、一般、大)、工作环境满意度(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护理知识学习压力(无、小、一般、大)等深入性问题。
结果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38名ICU护士中,存在工作压力的为36(94.74)名,存在家庭压力的为12(31.58)名,存在精神压力的为29(76.32)名,存在学习压力的为8(21.05)名、存在环境压力的为14(36.84)名。由此可见,营销岗ICU护士职业心态的众多压力因素中主要包含了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精神压力、学习压力、环境压力。
结论
3.1 影响ICU护士职业心态的主要因素
第一,工作压力。医院ICU病房收治了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较快,需要监测的项目众多,护士护理任务十分繁杂。在此过程中,护士经常处于生理以及心理的高度紧张,造成了身体与心理的疲劳。另外,个别医院的护理人员编制并不充足,导致同一名护士需要护理多名患者,使得护士的体力负荷较大。
第二,家庭压力。ICU病房的护理工作强度较大,一般情况下需要身强力壮的年轻护士。大部分年轻护士均需要经历结婚、生子等过程,家庭生活与工作常常产生矛盾。对于已经成家的护士而言,较为频繁的日夜班轮换扰乱了家庭生活秩序,使护士与家人之间常常是聚少离多,影响家庭幸福[1]。
第三,精神压力。ICU护士经常需要面对生离死别等极端痛苦的一面,较易感受到死亡的刺激。另外,ICU病房中收治的为重症患者大部分病情变化均比较快,护士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若沟通不当或者不及时,必定会引起家属的言语或者身体攻击。此时,护士基于职业要求,必须对家属做出妥协,长期以往造成了精神的耗竭[2]。
第四,学习压力。由于ICU病房收治的均为为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病种多样。护士需要具备极为丰富的专业护理知识以及基本护理知识,能够进行十分精湛的操作,具有十分娴熟的护理技能。另外,ICU护士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之医院对各个部门的护士均会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核。ICU护士由于工作强度并不能够具有充足的时间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学习压力。
第五,环境压力。大部分医院的ICU病房均为封闭式病房,护士在护理期间会感受到孤独的隔离感,造成心情的压抑。ICU病房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抢救仪器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长时间的、此起披伏的警报声会使护士出现高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另外,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以及血液,较易感染细菌,造成身体健康方面的威胁[3]。
3.2 ICU护士职业心态影响因素的预防对策
第一,培养ICU护士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以及自控能力。医院以及ICU护士长应该时常指导ICU护士进行心情的放松。ICU科室应该经常组织护士在空闲时间进行休闲娱乐,例如打球、唱歌、爬山等。医院应该每年安排ICU护士轮班进行一次带薪休假。
第二,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利用网络了解护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正确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医院组织ICU护士进行再教育,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第三,为ICU护士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创建良好的工作关系,培养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对病房的监测设备报警参数进行更加合理的设置,尽量降低噪音,保持室内洁净。
第四,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管理中需要注重护士人格。对护士工作表示理解,积极采纳护士的意见和建议。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对护士的工作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黄晓峰,钟惠琴.在校低年级男护生的职业心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14(05):727-728.[2]吉秋进,许晓娟,阙纤沣.赋能模式运用于护士职业心态方面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06(15):1350-1351.[3]荆文娟,罗碧如.ICU护士职业价值观和角色认知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17(01):41-42.
第二篇:ICU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ICU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钱芳袁石靓邮编:430060
摘要 分析了ICU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ICU护士职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可归纳为:生物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工作环境对护士造成的损伤。最常见为针刺伤。针对这几类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ICU护士自身的安全并强化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ICU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防护
职业损伤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物,消毒剂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2】。ICU环境封闭,设备繁杂,且实施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多,有创监测和护理操作频繁,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随着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拓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致使护士发生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增大。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现将ICU护士常见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ICU护士职业损伤潜在的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ICU收治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人感染的病原菌复杂,且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差,易通过口鼻腔感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病人介入性导管放置多,有创监测操作频繁,ICU护士需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尤其是在治疗急诊创伤病人时,因争分夺秒抢救,特别是实施抢救的前15分钟,一些预防措施(如手套、面罩、口罩和隔离衣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较高的职业性暴露,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研究结果显示,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3】,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感染HBV比率为6%—30%;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危险性
1.2机械性因素 【4】。
最常见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4】,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的感染危险。有报道,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5】,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接种传播【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几率为1.8%。
1.3物理性因素
ICU护士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多,患者病情多为危重,基础护理量大,负重、抬、搬病人等常规护理工作也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危险因素【8】。病人进行床边拍片检查或护送危重病人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时,因病人需要不间断的人工呼吸支持,护士不可避免地要接触X线,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7】
1.4化学性因素
因ICU环境封闭,一些药物和消毒的挥发气体在ICU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关节疼痛、记忆障碍、注意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ICU因消毒要求严格,消毒物品多,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是用于空气、地面和物品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和胎儿流产。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
【9】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护士在准备一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使免疫力下降,易造成流产、胎儿畸形
1.5心理性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方向和内涵都在拓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增高。ICU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心理问题尤为突出。ICU工作环境封闭,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普遍编制不足,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尤其是晚班时间,护士人员相对较少,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越发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和权益保护,护士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而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多种心情的交集之中,使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
1.6工作环境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长期处于危重病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病室内空气不新鲜、病室内异味,使护士的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在全世界的各种职业中护理行业因工作环境造成的护士腰、背、肩疼痛,心功能障碍及流产现象的发生率较高【10】。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培养护士的专业行为(如决策力),降低护士疲惫感和针刺伤的发生率。护士工作环境中的可变特征如人员配备、管理者支持程度、医护关系等不良可引起护士情感耗衰【11】。组织环境因素与护士个人因素交互作用促使护士产生疲惫感,改善个人和组织环境可有效地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11】。.ICU护士职业损伤的防护对策
2.1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ICU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措施,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潜在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制定安全有致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等医疗制度,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
2.2 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
层流洁净病房可以保证环境空气质量。由于ICU环境封闭,如无条件采用层流通风,【9】。在设计上应考虑空气的流通性好,并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安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床单位物品配备齐全,各病人监测设备独立、体温表、听诊器、电筒等用于病人诊疗的物品,病人应固定使用,翻身枕头配备充足,避免病人间混合应用引起交叉感染。对转出科、出院或死亡病人的一切用物,应及时彻底地进行终末消毒。病区管理上应限制陪护和减少探视,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每月定时进行空气检测,定期对病区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2.3 避免生物性损伤
2.3.1 实施屏障保护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实施屏障保
护措施:做介入性检查和诊疗,如气管插管、吸痰、动静脉抽血和动静脉置管操作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医疗器具时,均应佩戴乳胶手套和口罩,遇特殊感染病人穿隔离衣,戴护眼罩。如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清洗面部及眼睛,并用抗菌滴眼液做好眼的清洗和护理,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2.3.2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用产品如人工气管导管、鼻氧管、引流管、吸痰管、吸引器连接管等。凡病人应用呼吸机治疗,遇特殊感染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有人工气道时,应用人工鼻(热湿交换过滤器),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以减少医院感染机会。ICU护士因工作繁忙或洗手不便比其他病房的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差。洗手是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严格执行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洗手的制度。
2.4避免机械性损伤
2.4.1防止锐器伤安全使用锐器,重点是使用锐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用后锐器的安全销毁,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避免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应用金属容器盛放后传递。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且工作要细心,避免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敷料包扎伤口。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并进行随访观察。疑有特异性感染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
2.4.2应用安全医疗器具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被用来降低用锐器时所造成的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伤的危险。有自动毁型注射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安全医疗器具在临床的投入使用,可以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因此,减少锐器伤害的关键,是每一位操作者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
2.5避免物理性损伤
负重、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以保持身体平衡、省力;需接触放射线时应穿防护衣,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的照射;进行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时,人要离开消毒现场,眼睛不要直视紫外线光源,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2.6避免化学性损伤
掌握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排泄方式,尤其是给病人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护士戴口罩和乳胶手套操作,有条件应配置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由于在操作时柜内可形成负压循环气体,可避免药物向空中弥散,配置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细胞毒性药物为化学性废弃物,要严格管理,空安X密封保存,并放于坚固、防漏、有盖的容器中,避免药物挥发。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消毒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戴较厚的合成乳胶手套,可以有效地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7 改善工作环境,避免心理损伤
管理者要尽可能为护士改善工作环境,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护士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个人应对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锻炼。在工作管理上,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ICU病床与护士的配置比例在1:3左右,尽可能避免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要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采用弹性排班,以保护护士的休息和体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医疗文书表格化、后勤工作服务化,来减少ICU护士的非临床护理工作时间,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加强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以减轻护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另外,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和协调好工作、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
参考文献
1.陆培康.预防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1—117.2.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天津护理,2004.12.(1):58
3.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华护
理杂志,2002,37(9):692.4.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
67—68.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6.段慧,吕卫华.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天津护理,2004,12(6):
34.7.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
杂志,2002,37(7):532—534.8.谢红珍,潘绍山,王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研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4,20(10):
77.9.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哈尔滨医药,2002,22(2):
90.10.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116.11.丁莉萍,叶志雷,王汉琴.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49.2010.2.20
【11】。
第三篇: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职业性质的工作和环境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工作难度大,应激强度高,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促进精神科护理的持续发展。1 工作压力产生及表现 1.1 社会因素
1.1.1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在医院内部还是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现象,加上人们对精神卫生工作认识的不足,对精神科病人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和排斥,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护士同样也存在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同时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非护理性工作多,认为护士就是简单的给病人输液、发药,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存在误解未得到社会和病人家属的认可和尊重,挫伤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感觉前途渺茫、无成就感,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心理。
1.1.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与效益好、收入丰厚的一些综合医院相比,精神科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低,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经济收入与所承受的高风险不成比例,使其产生失衡感。
1.1.3
工作职位竞争的压力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医疗卫生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下岗或转岗问题的存在,且呈逐渐上升趋势,护士的竞争意识增强,精神科护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知识相互渗透。护士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晋升、晋级等给护士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护士长期处于高度压力工作状态,心理负担加重。
1.2.1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精神科护士从事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是一种处于特殊领域中从事护理工作的群体。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既要提防被病人攻击,还要防止病人发生意外;精神科病人多不能正常表达躯体感受,在妄想支配下易发生自杀、伤人、潜逃事件;再加上精神科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各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病人突然死亡,也给护士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
1.2.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
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护理管理者必须高标准、高要求。当精神科病人思维及行为紊乱、治疗护理不合作时,护士应及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及强迫性治疗。由于病人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护理行为不认可,使医疗纠纷投诉增加;再加上举证责任倒置,更增加了医院的压力,迫使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恪尽职守、精心细致。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挫折,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难以避免的事件、面对社会及家人的不理解,护士精神科护士产生更加严重的疲惫心理。1.3
人际关系
1.3.1
护患关系
由于精神科病人大多存在自知力缺失,否认自身疾病,依从性差。护士在护理精神科病人时强制进行,护患冲突明显增多,护士常遭到言语辱骂或暴力攻击。另外,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也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士既要完成必要的技术性工作和繁重的生活护理,还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这种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3.医户关系
医生是医院的主体,部分医院出台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护士的贡献未被社会完全承认。甚至有个别医生不尊重护士,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及满足感和成就感,导致其心理不平衡,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心理,从而影响医护间的密切配合和护理质量的提高。1.个人因素 1.4.1
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多数护士上岗前未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调节和完善,造成对心理的易感状态,内心矛盾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躯体化;再加上对精神病症状知识掌握不好,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心理,使其产生较大的压力。
1.4.2
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
护士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者着多种角色,例如:对夫妻关系、子女、老人赡养、经济问题等处理不当,易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同时,护士还承受着因月经、怀孕、分娩、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精神科护士在妊娠期间担心躁动病人带给自身的不安全,且其家人也不支持,使护士产生更多的压力;再者有些护士担心自身健康可引发焦虑情绪,增加心理负担。2
对策
应对是人们对压力源的适应性反应,是对内部或外部的调整或解决。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当护士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解情绪衰竭。由此可见,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护士的工作疲溃感,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社会与职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综合干预。2.1
个人层面
2.1.1
注重自我内部调节
精神病区环境特殊、工作压力大、护士应调整心态,加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提高自己面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技巧。同时,护士对护理工作应有清醒的认识,护理服务需要艰辛的付出,在工作环境中善于与病人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吸取经验教训,尽可能的减少压力因素的干扰。当产生负性情绪又没法调解时,要积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并寻求支持,主动向同事、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释放和调节情绪,保持稳定心态。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全的个性,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努力适应工作环境。
2.1.2
提高业务素质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随着精神科护理范围的扩展,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越来越多,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士应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精神医学知识、精神科护理知识和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在专业方面要拥有自信心,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改变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的看法,维护尊严。
2.1.3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精神科病人由于大脑机能失调,护士要正确的对待其言行,勿以道德标准衡量,对病人持友善、宽容、诚恳、希望、接纳的态度,应用沟通交流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2.2
组织层面
2.2.1
完善病区安全设施及科室人员配置
为解决精神科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完善病房的安全设施,病房内设独立的医护人员通道,定期进行环境安全检查;同时,医院管理都要尽量保障精神科护理人员配备,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合理、有序的安排班次,保证中班、夜班双班制,对重症病房加强人员配置及环境设置,充分考虑精神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护士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2.2.2
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
临床护士更多考虑尽快解决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因此,护理部要组织护士学习《理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让其认清自己的义务及病人的权利,是护士对每个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并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程。让护士学法、懂法、守法,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充分保障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护理质量。
2.2.3
注重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性危害
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明确客观存在的有害因子。为不合作病人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适当保护,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保证病人有效治疗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对妊娠期护士尽量给予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组织护士学习简单的防身术及病人的沟通技巧,提高精神科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精神科男护士,有效地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2.2.4
管理者和同事应给予支持
发生护理缺陷事故和遭受病人攻击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很大,此时管理者应及时通过支持、鼓励的方式,促进精神科护理群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医院的方针政策、组织氛围、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均对护士职业压力有所影响,能够预防或缓解职业倦怠。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解、关心、爱护护士,同时还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与管理,并侧重正性激励;另一方面要做好负性激励因素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医院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必然需要。对缺陷事故的事后调查,要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通过系统分析事件,信息共享,达到提高护士警觉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2.社会层面
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它可以对受压力的个体提供帮助,以便使其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提升护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都应从根本上重视精神科护理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对康复期的精神科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全力和义务宣传,增加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加以宣传,引导人们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精神卫生知识,理解和尊重精神卫生事业和精神科护士,以激发精神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何贵荣,李小妹,顾炜,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状况[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702 [2]
刘增恒.身心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52.
第四篇:ICU护士职业防护
ICU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
浙二ICU
金小娟
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历史与现状,护士职业安全文化,物理性危害与防护,化学性危害与防护,生物性危害与防护,心理性危害与应对,医院环境系统性危害与管理,以及护士职业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引起了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不仅有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疾病(SARS、禽流感等),还有经血液传播的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与这些病魔的斗争中,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冲在一线保卫人民的健康,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与危险和风险相伴的。不论是SARS、禽流感、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还是放射性损伤、化学毒物伤害、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威胁着医护人员生命和健康。护理人员由于配制使用抗癌化疗药品,导致脱发、白血胞降低、免疫力下降时有发生;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被针刺伤现象屡见不鲜,却没有哪个部门在统计、分析、管理。在风险面前,医护人员把保护自己的责任都放到了自己肩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有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在抗SARS斗争中,感染的绝大部分是医护人员。在2000年美国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已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
一直以来,护理工作的重点是保证病人安全,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为推进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而人们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的认识也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现存及潜在危害。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 与病人接触密切, 既担负技术工作, 又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ICU是医院抢救重危患者的重要场所,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现将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ICU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锐器伤锐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相对较多,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 针刺伤占80.0%。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艾滋病。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 造成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 常由于疾病限制, 不能正常翻身, 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 腰部受力多, 搬运患者频繁, 加上姿势不正确, 腰痛的发生率非常高。有调查显示, ICU护士腰痛发生率为76.7%, 护士的腰痛大约有2/3在抬、搬患者时发生, 而47%是在为患者翻身时发生的。
1.1.3 辐射危害ICU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机和心电监护仪。ICU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小剂量暴露及长时间接触会因其蓄积而致癌、致畸。
1.1.4 噪音ICU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电话铃声等。大量研究表明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一种噪音。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 当噪音超过60dB, 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BatoghD等报道ICU昼夜的低限噪音为60~65dB, 高限有时达96dB。因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不仅病人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还易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1.1.5 其他
1.1.5.1 臭氧ICU患者进出频繁, 终末物品、房间需要用紫外线、床单位消毒机消毒。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1.5.2 触电ICU电器非常多, 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 接线板损坏, 微泵、吸引器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
1.1.5.3 人造光的危害某些ICU光线不足, 护士整日在人造光线下工作。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人工光源而非全光谱照射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倦乏无力。
1.2 生物性危害
1.2.1 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根据1988年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测, 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有创操作经皮暴露造成的血液感染。
1.2.2 呼吸道感染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排泄物。通过更换物品,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1.3 化学性危害
1.3.1 消毒灭菌剂污染ICU内有很多物品的消毒灭菌需要使用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 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
1.3.2 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
1.4 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1.4.1 疲溃感ICU是一个危重患者集中、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 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李小妹等调查发现, 由于护士工作压力大,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
1.4.2 负性刺激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加上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 她们的身心健康明显低于普通科室的护士。ICU病人常伴有精神症状, 出现攻击护士的行为,给ICU护士带来负性刺激。Brosche等指出, 众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 但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 却为人们所忽视。防护措施
2.1 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有些医院为节省开支, 限制防护物品的应用, 造成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按传统观念, 只有传染病诊断确立后才开始隔离。事实上, 有些疾病如HBV、HTV在诊断前对医护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诊断以后。所以, 应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 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职业接触的感染防护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ICU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
2.2 采取有效的防护
2.2.1 锐器伤的防护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 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废弃的针头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盒中, 不要随意丢弃, 防止意外刺伤。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一旦针头刺伤皮肤,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挤出。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 再用碘酊、乙醇消毒并采取相应措施。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2.2 负重伤的防护首先要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的技巧, 在工作中使用节力原理;其次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 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最后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有研究表明, 通过更改外在因素(调整病床高度、与医生协商医嘱)、做人体力学原理知识的讲座和实行腰部锻炼的预防措施, 护士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部分护士反映腰背痛消失且无因腰背痛造成工作日损失。
2.2.3 辐射的控制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必须进行时应用屏风遮挡或穿防护服。
2.2.4 噪音的控制ICU设计时要考虑减少噪声。地板、天花板和墙壁采用隔音材料, 医护人员办公区与病区隔开或将患者安置在封闭环境中, 安装闭路电视系统, 减少参观人员, 尽量少发出声音。定期检查和维修发出噪声的设备, 放置橡皮缓冲器或橡皮垫来减少振动产生的噪声。呼吸机或监测仪的报警系统要分别设成柔和的提醒声和较强的警报声。调节电话、传声器等院内通迅系统的音量, 以减少干扰。隔音罩可减少计算机和打印机所发出的噪声;在ICU谈话应限于有关患者护理的必需内容, 并尽量不让患者听见, 强调三轻: 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ICU工作人员的举止对减轻噪声有积极作用。
2.2.5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 必要时要戴眼罩;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
2.2.6 强调洗手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传染率。
2.2.7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的紧张状态、环境的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内心冲突。因此应在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配置人力, 以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 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 ICU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和抢救技能, 通过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提升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ICU护士要注意增加自身体能, 坚持功能锻练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能, 更能获得自我防护意外损伤的能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具备识别潜在暴力行为的能力, 如发现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攻击他人倾向时, 及时采取身体约束等有效措施。护理管理者应在科内创建一个团结、宽松的氛围, 相互关心,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将心理危害降低到最小。小结
ICU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 自身也受到了职业性损害,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势在必行。同时, 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 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 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 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 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 播疾病的病原体。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 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 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 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 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1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多种多样,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 常发生的意外事件,美国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报告护士
被针刺伤的几率在所有医务人员中多年来一直最高,针刺伤发 生率美国为20% 一30%,意大利为25% ~34%,而笔者对本院 54位护士调查针刺伤发生率约55%,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 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2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1 增强防护意识血液性传染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 视,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丙型肝炎、艾滋病的发生也有逐年
上升趋势。护士的特殊工作环境,高度的职业暴露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2.1.1 健全相关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而言,需加 强整个社会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关注,使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得到 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建立国家级护士职业暴露 报告系统,并对护士职业暴露设专项资助基金。
2.1.2 建立健全的医院暴露报告系统,加强暴露后防护:从医 院层面而言,医院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护士暴露,如针刺伤、锐 器损伤的报告制度,配备专人管理,督促上报记录,并得到及时 处理和咨询,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2.1.3 加强护士对普遍性预防的教育:对护士而言,应重视职 业暴露的防护,积极参加医院的普遍性预防的教育,深入了解 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2 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2.2.1 实行标准预防: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 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 行卫生洗手。
2.2.2 实行全面性预防措施: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 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
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
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 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 和健康。
(收稿日期:20o9一O3—22)
临床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要面临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各种危险因素,进而经多种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危害人的健康。讨论
3.1 临床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较弱
3.1.1 诊疗及操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口罩制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时戴口罩、手套者53人(54.1%),接触诊断未明或患传染病患者戴口罩者54人(55.1%)以及预料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戴手套者25人(25.5%)等,高度职业暴露危险情况,戴手套、口罩频率仍很低,尤其是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很多护士表示每次都戴口罩却很少戴手套。3.1.2 忽视洗手环节在职业防护中的重要性 2000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护士每个工作日洗手频度应保持>35次。本调查显示,能达到此标准的人员有11人,仅占11.2% ,远远达不到要求,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3.2 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对这些因子的防护中,医护人员以接种乙肝疫苗不及时尤为突出。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目前有1.3亿HBV病毒携带者,HCV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率为96%~99 %。本调查结果显示,仅69.3%的医护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远远不能达到临床预防乙肝的目的,不能有效预防血液性疾病的传播。
3.3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 受调查的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其中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注射操作后回套针头帽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而本调查结果显示,每次回套针头帽者仅占69.4 % ,说明护士对此行为认知率低,需要加强宣教。4 对策
4.1 加强洗手、戴手套、戴口罩制度 规范洗手步骤,制定洗手、戴手套、戴口罩规则,使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每次操作前后都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有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定时更换擦手毛巾,并及时清洗消毒。必须戴手套的情形有:进行进入患者体腔和组织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需要接触患者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接触和处理被体液污染的物件和锐器;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4.2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对HBV抗体阴性人员应及时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接触了HBsAg 阳性和可能阳性的血液后,最好是在接触后24h内采取补救治疗措施,最迟不超过7d。
4.3 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 全面屏障性隔离主要是为医护人员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对医护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进行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并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
4.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预防针刺伤 医护人员被锐器(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胶体收集容器是减少针刺伤的理想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
4.5 开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 医疗护理操作中一些需要运用技术技巧的医疗用品与针刺伤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使用后可以分离的或还需继续操作的针头易发生针刺伤。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产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如可来福接头);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使用安全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更新观念,尽快熟悉并接受新产品的使用。
重症监护病房(IC U)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IC U 工作的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健康,把职业损伤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我院在近几年来,IC U 护士职业损伤的防护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加大防护知识的培训,积极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断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具,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
l lC U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医源性感染IC U 病房日常工作中,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呼吸机护理、输血、采集血标本、有创监测、体液引流、尸体料理等较多,使IC U 护士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IC U 急诊患者多,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人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一些大手术后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这些均使IC U 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 %,丙肝总感染率为30 %「‘一。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一6 倍川。感染途径常见于: 针刺伤;通过勃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等。1.2 物理性危害因素IC U 护士最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是利器伤、噪声污染、电离辐射和负重伤。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多见的为针刺伤和安瓶割伤。临床报道在14 1 名护士中有84.4%曾有被针头或安瓶致伤的经历。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川。据报道含病毒高的血液、体液经伤口感染操作者,针刺伤时只需。.o04 ml 带有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仁3〕。
1.2.2 噪音污染ICU 噪音主要来自空调、各种空气净化系统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和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等的机器声、报警声以及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患者的呻吟声等。有人测 定ICU 病房的噪音白天为50~ 7o dB,夜间为45一55 dBr‘刁,而正常人在> 45 dB 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川。
1.2.3 电离辐射的影响IC U 患者常需床边X 光机拍片,ICU 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害。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川。1.2.4 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的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对肌肉造成损伤川。IC U 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在班时间全部站立在病房,且有的患者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由护士搬动,一些术后患者常需翻身或扶坐起进行叩背体疗。特别对于肥胖体型患者,在搬动、扶坐起时往往要使很大的力气,日积月累易引起护士腰椎损伤,很多还引起腕部受损、肿胀。文献报导:IC U 护士腰痛的发生率为76.7%FS二。
1.3 化学消毒剂的影响IC U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仁,〕。1.4 心理性危害IC U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较重。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主要为所护理的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太高,工 作负担太重等川。Jo hns on 调查报道,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们。IC U 护士遇到急症抢救常须加班:加班增加了出现意外、疲倦和精神紧张的机会厂”〕,夜间轮班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比例增加,受到与工作有关的损害增加。2 防护对策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医院管理者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并将防护知识纳人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院管理者为之制定了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
2.2 完善与改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我院IC U 布局趋向合理化,现代化,装备有中央空调,空气净化系统,室内监护设备先进,备配安全的医疗装置,统一发放防护用具。室内用物摆放趋向合理化。
2.3 血源性疾病惑染的防护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临床废弃垃圾管理的规定。减少及避免利器伤意外的发生,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3.1 预防利器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在处理针头时要仔细、镇静,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人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漏的利器盒内,不可乱丢;禁止将己使用过的污染针头(注射器、头皮针等)回套针帽内,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即将使用后的头皮针插人输液管滴管内,注意避免自伤;为不合作患者进行 有创操作可多人协作,避免针头等锐器误伤自己及他人;锯、册安瓶时注意掌握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册碎安瓶玻璃自伤,必要时可用方纱保护。
2.3.2 提倡戴手套IC U 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接触时用防水胶布包扎 伤口、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 %以上[12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操作时戴 手套的重要性。
2.3.3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据2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 前后均应洗手,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大于35 次,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揉擦手lmin。
2.3.4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处理原则一旦发生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在伤口两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在用消毒 液,如75 %酒精或0.3%一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翻膜被污染时,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损伤后,必须4 h 内报告医院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感染危险 的评估及随访。科室护士长及时对受伤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意外事件发生。2.3.5 接受护理质控组不定期进行的检查监督,使各项操作规范化,逐渐改变和消灭危险行为。医院为护士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接种疫苗。2.3.6 加强对有血源性疾病患者的防护措施对明确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在保护患者的前提下,在患者病历或床旁做一明显标志,提醒大家时刻要高度重视防护。2.4 噪音预防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及时解除报普引起的原因,正确设置报警范围;工作人员加强认识,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震 铃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套,以减轻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 开启电子空气净化机及除臭除异味系统或开窗通风,降低室内 化学消毒剂浓度。2.8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IC U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营造宽松、人文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护士也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适叹科室的职业环境,护士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加人体抵抗力,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方法,以减轻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护理中,减少损害 发生「‘3」。总之,ICU 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而这三方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ICU 护士的身心健康。理,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2.5 电离辐扮的防护
在床边X 线拍片时,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专科IC U 护士与病房护士统一调配,ICU 护士在孕期和哺乳期及高龄未孕者暂时调离IC U 病房,2.6 负重伤防护医院努力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为护士提供相关的培训项目(如搬运患者和翻身的技巧等)。上班时适当使用护腰;搬、抬患者时,掌握力学原理,运用节力 技巧。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2.7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IC U 护士应严格消毒液使用规范及管理;在配制及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和手套,以减轻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 开启电子空气净化机及除臭除异味系统或开窗通风,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浓度。2.8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IC U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营造宽松、人文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护士也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适叹科室的职业环境,护士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加人体抵抗力,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方法,以减轻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护理中,减少损害 发生「‘3」。
总之,ICU 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而这三方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 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ICU 护士的身心 参考文献 [ 1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4(4): 51一52.[ 2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 29一30.[ 3谢红军,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4彭寿君,刘梅初,朱石生,等.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 6,31(4):2。一222.〔5魏继承,手术室及IC U 环境的噪音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及复苏分册,1996,17(5):311一312.6〕王兰平,彭立志,丁敬茹,等.噪音对手术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仁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51.7〕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十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0一231.[ 8]杨玉莲,陈玉萍.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4一435.[ 9卢子英,熊萍萍,ICU 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2)105一106.[ 10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级5一649.〔11Johnson l,A.Nurses,chronic fatigued syndrome [ J 〕.Am JNurs,1998,9(5):16一18.「12)Barbara J F,Deloris E K,Steven M B,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 J口.Am J Med,1991,9 0 : 14 5.「13郭品,孔令红.有关护七加班的健康隐患的问答[ J〕.网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91.由于ICU的特殊性,ICU护士比其他专科护士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风险,因此ICU护士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ICU护士面临的职业风险
1.1物理性因素(1)针刺伤ICU的注射操作频率高,针刺伤的现象越来越常见。(2)x线ICU经常需要床边摄片,护士难以规避x线的伤害。(3)噪音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ICU的医疗仪器和设备越来越多,噪音对护士的危害日益严重。(4)职业病最常见的是腰背痛,ICU护士经常需要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
1.2 生物性因素ICU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等,而且很多患者还没有明确诊断,风险性更大。
1.3 化学性因素(1)细胞毒性药物随着恶性肿瘤疾病的增多.抗癌药品广泛应用,ICU护士被药物污染的机会增多。(2)消毒灭菌剂ICU护士在工作中要频繁接触到各种消毒、灭菌剂,可以造成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损害。(3)环氧乙烷ICU的精密仪器、设备及许多一次性医疗用品,大多数不能采用高温的方法灭菌,环氧乙烷(冷灭菌)对护士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4)其它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等,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1.4 其它因素(1)心理因素ICU护士劳动强度大,精神高度集中,随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活无规律性等,均易导致心理压力增加。(2)病患因素ICU收治的均为各类重症及多系 统功能衰竭的患者,ICU护士承担的护理风险更大,面临的护理纠纷和法律问题更多。2 ICU护士的自我职业防护 2.1加强ICU护士职业防护教育(1)管理者及各层级护士都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增强自我防护意识。(2)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3)树立“一般性预防措施”的慨念.假设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带有传染病,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松懈情况。2.2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杜绝医源性感染(1)强化劳动防护,切实落实有关的操作规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和时间。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目镜、防护服、避污纸等。(2)实行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室统一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方法,封闭式下收下送,减少ICU护士的二次污染。一次性医疗废物统一封闭回收处理,减少锐器刺伤的中间环节。(3)实施标准预防,加强对手卫生的管理,视普通洗手与手术之前的外科洗手同样重要I】l,注重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避免交叉感染。(4)重视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主张ICU护士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E23。
2.3 个人防护措施(1)ICU护士在有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口罩,手有伤口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应立即正确洗手。衣服或脸部可能被污染时应穿隔离衣、戴眼罩。(2)防针剌伤、刀割伤,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绝对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要用单手套回;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其他锐器扔在厉器盒中。(3)勤换工作服和口罩,注意通风,降低噪音,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4)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如抗癌药物时,应选择避风处,戴乳胶手套、口罩、必要时戴围裙、目镜及穿隔离衣。操作时尽可能避免气雾的产生和散发。(5)做好X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6)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协调用力,节省体力,防止腰扭伤。参考文献
『1] 王宏柏.最新美国AORN关于医院内外科洗手的相关建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4.
『2]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专进修杂志,1999,14(1):51__
危害因素
微生物因素:主要包括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和结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ICU护_}=因抽血,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病毒或细菌的机会很高,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咀源性传染病⋯,有80% ~90% 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其次,ICU病房的病人病情严重,大部分无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士长期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等,这些潜在的感染都会产生极大的威胁。
化学消毒剂:各种化学消毒剂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ICU室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其他如含氯消毒剂、戊_二醛、甲醛、臭氧等对人体眼睛、呼吸道、皮肤也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可致皮肤红肿、瘙痒,咽部不适,流泪等。
放射线:长期过量照射x射线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血液检测发现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甚至致癌。也有报道说,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 ;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噪声:ICU长期使用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噪声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机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颈椎病、腰椎病:因为ICU病人大部分不能自行翻身,因此,护士为病人翻身而频繁地弯腰、使用腰部力量是发生颈椎病及腰椎病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防护 针刺伤防护、预防接种及加强普及性预防:护士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丁作中认真仔细、同时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以防伤及他人。另外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操作中若不慎受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rfj伤口处挤出少许 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
化学因素的防护:护士在使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如果Et期很近,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降到最低程度。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
放射防护:放射人员要操作熟练,拍片时,在场的护士应远离以避开放射线或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噪声预防: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同时要求做到“四轻”。遇到仪器报警,及时准确处理并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预防颈椎病、腰椎病: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的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椎病。下班后进行15~ 2O分钟的颈、背部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也可用热水袋热敷。参考文献 1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层医学论坛,2008,l2(36):1l28. 2 王宾,高颖.浅谈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8,12(34):88.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跟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医院是病原体集中的场所,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患各种 注射狂犬疫苗2人,干扰素合并抗病毒治疗2人,使用长效青霉疾病的病人,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为病人进行手术及各种治 素3人。疗和护理操作,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发生职业暴露后给 3 结果分析 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卫生部2004年4月 3.1 乙型肝炎是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 在我国由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约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后,医院开始制订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及处理流程,下发职业暴 1/4,导致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的几率高『1]。我院48人血液露登记表,对暴露血液传播疾病的人群以及被不明原因污染血 性职业暴露中有明确病原体的35人。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液的锐器刺伤人群进行登记上报。
医务人员与各种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在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如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呼吸道
传播的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流感、军团菌病、禽流感等=同时医务人员j-作中很容易造成损伤,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是消除职业危险因素的关键:
3.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作服、:I 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肇本防护为42.86%,只穿工作服为51.70%,1.36%有时还未穿工作服j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大多数医院只给护t发放工作鞋、:【作裤,从不给医师及医技人员发放工作鞋,致使其缺乏基本的防护用品。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丁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2 受一 些闵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46.26%,有时戴34.69% .未戴19.05%。我院传染科、检验科、儿科(有传染病区)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但其他科室静脉穿刺大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1)临床:[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另外,其他科室与我国大多数医院一样未要求静脉穿刺戴手套。(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2.86%,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47.62%,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加之有些诊断室、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影响及时洗手。(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48.98%,如发热门诊和甲型H1N1流感收治,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根据笔者观察,今年在传染科和隔离病房(收治甲型HlNl流感)工作的医务人员,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工作人员,患热伤风的人数占50%。
3.2.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摆式洗手龙头,抗菌洗手液,取缔公用毛巾。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24.49%,不擦手69.39%,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共用毛巾擦手,不愿意擦,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包括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和职业暴露HIV的处置程序。本调查显示,发生针刺伤及时处理100.00%,上报58.33%,不报41.67% ;针刺伤后接受HIV、甲肝、丙肝、戊肝检查50%,口服拉米夫定、齐多夫定8.33%,说明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需要加强宣教。本调查显示,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95.24%,甲型HlN1流感疫苗接种率为78.23%,甲型川N1流感疫苗缺乏,大部分医务人员均接种,说明医务人员能够自觉接受预防接种,重视自身预防。尽管《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颁发至今已有3年,但医务人员执行情况仍不乐观。执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信赖多年习惯,而对基本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防护措施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安全。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气温的上升,人口流动以及都市化生活、公共卫生经济投入不足等因素,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确保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 中国劳保用品信息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O 2006—07— 14 .http//www.1bypxx.COIn. 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 理杂志,2009,44(7):665—667. 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1—242.
医务工作是一种特殊工种,象其他工种一样,也存在着职业伤害,特别是近年来,新型消毒剂和仪器设备大量进入医院,在利于工作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医院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如何做好防护,避免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这是我们每个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和引起重视的。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其服务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和飞沫等感染的几率很大,其职业风险与职业保健问题必须加以充分重视。
RICU是收治呼吸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工作紧张繁忙,环境相对封闭,护士经常会接触到各类化学消毒剂、有毒气体和患者的体液,加之长期在空气流通性差、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噪音污染严重的环境中T作。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职业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意义重大。
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现代化医院中收治急危
重症及多脏器衰竭病人的特殊专科,其执业风险远远高 于普通病房。但许多 作人员对此并不了解,防范意识 淡薄,重视程度不足。现将常见的护理执业风险与防护 措施介绍如下。l ICU护理执业风险
1.1 锐器损伤ICU护士每天必须完成大量护理技术操 作、终末处理、生活护理等工作,在配制、清洗、消毒、包装工作中,各种针、剪、刀片、设备边角等均可造成 刺伤、划伤,常见注射针头刺伤、玻璃瓶破裂损伤、缝 合针扎伤或刀切割伤。其原因与护士工作粗心、工作经 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 防护意识淡薄有关。锐器损伤不仅导致伤者疼痛、出血、肌腱或神经损伤,还为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打开门户。1.2 病原微生物感染常见原因是锐器伤人、病人体液 或血液的飞溅以及分泌物污染等。由于1CU 护士直接频 繁接触病人及病人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所以发生感染 性疾病的几率较高。血源性病原体对其最具危险l生,其主 要传播途径为经皮暴露和黏膜暴露,并且80%归因于针刺 伤。文献报道 】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 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30%、3%~10%、0.2%~ 0.5%。锐器刺伤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刺伤的深度、接触血 量的多少有关,而且与病人血液中病毒浓度和护理人员的 健康状况、接触频率有关。针的类型也影响生物性感染的 危险性,空心针(注射针)比实心针(缝针)的危险 大,所带血量多,而护理人员多被空心针刺伤,并且在护理实 践操作中大多有不戴手套的习惯。因此,护理人员感染血 液性疾病的危险性高于医生l2]。另外,不必要的注射和防 护用品的缺乏也增加了护士感染的危险性。1.3 物理性损伤
1.3.1 噪声噪声主要来源于呼吸机、监护仪、病人呻吟、电话铃声、层流设备、降温设备、物品及仪器移动 的声音等。当噪声超过90 dB时,可损伤听力,影响神 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引 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失眠、烦躁、精力分散、情绪 波动、降低工作效率【3]。
1.3.2 紫外线 紫外线是目前室内空气消毒的主要手 段,消毒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有刺激性,能引起哮喘 发作及上呼吸道疾病的恶化。长期多次接触可引起皮 肤瘙痒、红斑、过敏、眼炎及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 肤癌。
1-3.3 其他长时间的站立、搬运病人时的负重可引起 肌肉劳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腰酸背痛,下肢静 脉曲张。床边摄片产生的放射线、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应 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空气中的粉尘等都对人体健康造 成危害。
1.4 化学性损伤ICU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护理人 员每天接触各种清洁剂、消毒剂、废气、药品,有着潜 在的毒副反应。直接接触高浓度戊二醛气体或液体,容 易引起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 炎、荨麻疹,长期接触后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高浓度 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 可致肺水肿,同时它能使细胞突变而致癌、致畸。化疗 药物对护士产生危害的途径主要有3种:准备药物过程 中含细胞毒性的气溶胶由呼吸道吸入,药物接触皮肤直 接吸收,沾染后经口摄入。研究发现【4],在护士配置化 疗药物的治疗室空气中能够检测出抗癌物质原形,护士 的尿中也能检测出致突变物质,甚至药物原形,且持续 5天以上才消失。
1.5 心理压力和精神损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有工作 科室差异倾向,长期在重症监护室和照顾临终病人的护 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忧郁【5】,这与ICM 护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期面对危重病人等应激源 有关。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各种噪声刺激;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生育健康的风险; 医护矛盾和护患矛盾等造成护士强烈的心理压力,护士 处在高度精神紧张状态。另外,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经常面对死亡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医院暴力、倒班等可 引起护士心理压力和角色紊乱。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慢性 疲劳综合征(CFS)。2 防护措施
2.1 锐器损伤的防护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减少误伤。如不用手直接拆卸刀片,剪刀、穿刺针与其 他器械分开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由使用者用毕直接 投入耐刺的利器盒内,按一次性医疗垃圾处理;手持针 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病人注 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杜绝危险行为一用过的注射 器针头禁止回套针帽(特殊要求除外,如抽血做血气分 析);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折玻璃瓶颈时用纱布包 好再折。一旦有锐器刺伤立即作相应处理并定期做相关 指标检测。
2.2 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 物均具有传染性,ICU 护士在接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 种屏蔽防护设备,如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隔离衣等,养成操作后正确洗手的习惯。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病人用过的物品用含氯 消毒剂浸泡后打包并高压消毒,桌面、地面、床等用含 氯消毒剂擦洗,医疗废弃物应分类管理,以免外流造成 环境污染及疾病的传播。医院应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及乙 肝疫苗接种。
2_3 降低噪音采用隔音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 检修保养,尽量减少推拉次数,轻拿轻放各类器械,做 到走路轻、动作轻,减少不必要的对话,监护设备音量 大小适宜,尽量保持室内安静。
2.4 紫外线伤防护 使用到时自动熄灭的紫外线灯管 进行消毒,或将开关设在屋外,监测时应避免皮肤暴露 在紫外线灯管下。臭氧在消毒后30 min~60 min可还原 为氧气,因此,工作人员要在1 h后再进入,消毒过程 中严禁入内[51。
2.5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病人所用物品尽量使用高压 蒸气灭菌法及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液应存放于有 盖容器内防止挥发,接触时戴手套 口罩,防止溅入眼 内或吸入,室内应良好通风。2.6 保护自身健康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中应做到 人员编制合理,恰当安排班次及工作时问,进行人性化 管理,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缓解紧张程度。护 士自身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如穿弹力 袜、两腿适度运动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和抗疲劳能力。强化技术训 练,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化设备,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尊重病人权益,加强人际沟通,和谐医患、医护关系,以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及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且通过自 我调节和加强心理咨询来适应各种压力,以达到身心健 康。3 总结
ICU 护理执业的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 确定性,而护士对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忽视自我防 护,执业安全受到严重危险,这不仅关系到护士自身的 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所以,医院管理者及ICU 医护人员对此都不容忽视。参考文献
[1】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 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2】Porta C,Handelman E,McGovem P.Needlestick inj0t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A literat~e review[J].AOHN J,1999.47(6):237·244.
【3]王丽英.影响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75,[4]郑大梅.医务人员接触肿瘤药物时的自我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1992,7(2):21.
[5】牟进英,腾秀珍.患者临终前的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1997,13(4):215.__
防护措施总结如下。1 医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凡是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科室,都建立严密的防护制度,先上报医院汇总装订成册,再下发到各科室,以便于其他科室了解、监督和执行。例如:放疗科外设立明显放射标志;凡是使用消毒剂的科室,都将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解毒方法、防护要点等在晨会上反复学习,使每个工作人员会用、会防。2 心理防护
就是思想上提高防护意识。现代化医院已从过去比较单一的防触电、防爆炸(氧气、笑气)进入一个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护阶段,大量新型消毒剂的投入,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可形成电子雾,如电刀、监护仪、自动麻醉机、x光机、内窥镜、脉冲电磁铁等,这些都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轻者头痛头晕、咳嗽流泪,重者引发其它病症,甚至癌症。目前,对X光机、有色(如紫外线)、有味(如福尔马林、骨水泥)还比较重视,对无色无味感觉不到 的,如电磁场的存在,则重视不够,对电刀产生的焦化物(烟)也没有很好地防护,这可能会对人体神经、血液等系统造成损害,甚至机体突变。因此,各科室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将防有害物单独列一条。并同业务考核经济利益挂钩。3 设施防护
在每个手术间安装空调,不但用来调节温度,更主要用于排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其它房间装排风扇,在使用C型臂x光机的房间四周、门窗镶铅皮,操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球管,并穿防护衣、铅围领等。4 物理防护
手术室使用防刺针盒,尽量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科内置备防紫外线眼镜,防福尔马林防护镜,以备必要时使用。凡急症手术,对术者要求戴防护眼镜,手术结束后,眼镜消毒备用;在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的日常工作中,如接触化疗药物,还强调必须戴手套,分厚、薄两种;在强调通风的同时,尽量减少在场工作人员。5 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日常卫生习惯,一切操作按专业要求进行,不在可能存在有害物的场所逗留、饮食、吸烟,强调规范性洗手。针对4 h以上的手术可能造成术者静脉曲张和胃肠损害,笔者摸索两条简单实用方法,一是穿高弹力袜或裤,二是吃生花生,优点:体积小、能量高、耐储藏、食用方便。6 饮食防护
首先聘请中医师做科内健康顾问。针对每个人员的阴阳气血情况,分别提出日常饮食要点;其次,将药食阗源的理论运用到饮食中,注意:多食能尽快排泄毒物的,如芹菜、韭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吸附毒物的食物如猪血、木耳;能拮抗毒物的,如无花果、龙眼、苹果、葡萄、桔橘、杏(斐济被称为无癌之国,这与广食杏有关)等;多饮茶,有利于防身体突变。几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防护工作常抓不懈,从未发生中毒伤害事件。
4.1 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卫生部2004年4月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强调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人血 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已经被多个国家公认是减少职业暴露有效的重要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应该从医学基础教育开始,在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时候就学习并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的基本知识。因此,医院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范意识和防护水平,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不安全行为,规范操作行为,提高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
4.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品,实施标准预防 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应对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职业暴露的各个环节,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掌握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的特点、执行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并规范使用防护用品。接触血液、体液、锐器等操作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起到保护作用,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l4 J。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估计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另外,规范洗手。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12月1日起执行,我院从发布之日起已开始执行,因为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有效地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上细菌减少103 cfu/cm 2_。医院应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原则,用后的锐器一律立即放入锐器盒中,因为使用标准利器盒可降低5O的针刺伤发生率_6],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回套针帽。为不合作病人操作时,为避免针刺伤,应取得他人的协助。4.3 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 医院制订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管理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 立即进行局部处理,然后登记上报感染管理科或保健科。感染管理科(或保健科)组织人员对职业暴露人员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并进行跟踪调查1年。我院对48例职业暴露人员进行跟踪调查,至今无一例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参考文献:
[1] 滕世昌,于秀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防护[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3167—3168.
[2] 毛秀英,吴欣娟.部分l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3,38(6):422—425. [3] 张海燕,卞金陵.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8):582—584.
[43 洪学仁,邓艳辉,蔡大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5] 肖晓玲,吴克艳.医务人员洗手现状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699. [6] 李红梅,李文涛,编译.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13—714.
护理人员中因认识上的误区,或因为硬件设施的不合理、不配套,导致针刺伤、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情况经常发生。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对策: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② 制定相关制度监督考核,促进防护措施的落实,纠正护理人员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意识和行为。把有关规定作为护理、院感质控内容,进行监督考核。③为职业防护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高危科室人员的疫苗注射、定期血液检查或紧急情况下的免疫治疗。建立职业暴露后呈报系统,使护理人员在意外暴露后得到咨询和及时补救治疗和检查跟踪,有效地维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④ 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改变工作方式,防止人为的不必要的损伤。如注射器使用后应直接放入利器盒,不应回套针帽,也不可拿着使用过的注射器在病区内走动。⑤ 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备专用洗手液、擦手纸巾或烘干器、防护衣、防护面罩等。⑥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细胞毒药物、抗生素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进行统一集中配置,由原先开放环境转入洁净安全的环境中,在相对负压条件下的安全生物柜中进行配置,将大大减少对配置人员的危害,以保障医务人员健康。⑦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刘荟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现状及对策[J].统代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20(3):128-129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护理人员开展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防护培训,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从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水平。各医学院校应为护理专业学生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加强对在校医学生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牛杰,周卫.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知、信、行"[J].中国医疗前沿,2009,12(23):125
第五篇: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2] 胡雁,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0.[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58.[4] 张惠兰,陈荣秀,主编.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0:183~184.[5] 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9.[6] 何海丽,吕菊红,鲁娟.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33—34.[7] 张月英,穆进军.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及防护相关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5(4):243.245.[8] 章鸣.非肿瘤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自我防护[J].临床护理杂志,2004,12(4):6-7.[9] 王艳荣.运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1,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