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县畜牧业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材料文档-定稿
2011年县畜牧业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材料
巴合提艾力
各位领导:
大家好,下面按会议要求,我将喀拉托别乡2011年1-8月份畜牧业有关重点工作向各位领导做简要汇报。
2011年以来,喀拉托别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继续把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定居畜牧业、设施畜牧业和高效畜牧业,积极做好品种改良、“安居富民”、动物防疫、草场禁牧等各项工作,推进了全乡畜牧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目标
喀拉托别乡围绕畜牧业这条主线,以农牧区畜牧业为抓手,以构建农牧民增收8000到1万元框架为目标,确定把畜牧业培育成喀拉托别乡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结合本乡实际,重点发展牛羊育肥业和良种牛规模化养殖,全力打造全州有名的牛羊育肥专业乡。2011年预计牲畜存栏数达到8万头只,牛羊育肥达到3.5万头只,畜牧业实现人均增收850元以上。
二、畜牧业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㈠牲畜品种改良情况
坚持乳、肉、毛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繁育改良技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重点做好黄牛改良工作,大力推广冷配、性控冻精配种等先进畜牧业技术。2011年预计完成黄牛冷配2077头,新增良种奶牛180 头,加快发展肉羊核心群组群建设步伐,2011年要完成羊组群25群。5座冷配站,目前完成冷配牛1572 头。去势不合格公牛280头。
㈡牲畜补免情况
在县畜牧兽医局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严格检查督办等一系列措施,我乡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乡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羊痘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免疫动物标识率达到100%。在全面抓好集中免疫行动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的工作目标,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拉网式查漏补防,对禽流感、口蹄疫、羊痘等重大疫病免疫不到位的以及新补栏畜禽,迅速进行补免,对春季禽流感免疫到期的禽类开展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还有的放矢地开展月补工作,负责各村动物防疫的工作人员按照补免时间,及时对集中防疫时未免的怀孕畜、仔畜、病畜和新补栏的动物进行补免,彻底消除免疫死角。为了将补免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一是建立好畜禽养殖档案,及时掌握辖区内畜禽养殖、防疫、交易等生产动态,为抓好防疫补针工作打好基础。二是是加强了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防疫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他们对责任辖区内农牧民新增畜禽养殖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随时开展补防补针。三是发挥村干部防疫工作热情。及时向兽医站报告新补栏畜禽情况,兽医站安排方人员及时上门补免。四是发动群众互相监督。通过对防控知识的宣传,让群众形成了新补栏畜禽及时上报的习惯,并互相监督及时防疫。全乡已完成补免牛1999头、羊3560只。
㈢牧民定居及危旧房改造情况
根据县委政府牧民定居及危旧房改造目标任务,喀拉托别乡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拟定3-5年内牧民定居率达100%。2010年在萨依博依村已落实牧民定居工程30户。2011年成立喀尔沃依村哈拉哈达安居富民小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做好小区3年规划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把牧区所有牧民全部搬迁到农区集中安置,此项工程已做出规划,等待实施。2011年喀拉托别乡安居富民工程任务是290户,目前已动工开建252户,其中结合发展牛羊育肥业,在阔克托汗村整村推进改造庭院育肥棚圈50座,鼓励农牧民以庭院经济模式发展牛羊育肥,整村整乡推进牛羊育肥业。
㈣产地检疫工作情况
为贯彻动物检疫工作向基层转移的指导思想,落实《畜禽产地检疫规范》,我乡对产地检疫工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及时展开了此项工作。一是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2个,并向社会公布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二是广泛宣传产地检疫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产地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检疫执法人员严把检疫关,认真填写好《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四是严把屠宰和市场的畜禽入场关,严禁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进场屠宰、上市交易。确保牛羊等禽畜屠宰检疫率达100%,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境检疫率达100%。目前全乡产地检疫牛羊 10152头,未检出有病牲畜。㈤毒害草防除
2011年毒害草防除任务是7000亩,已防除面积7000亩,100%完成防除任务。
㈥草场禁牧
根据州、县关于禁牧工作的有关精神,喀拉托别乡于2011年5月20日召开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会议,全面安排禁牧工作措施。一是成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狠抓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禁牧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发布公告等措施,形成舆论氛围,做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村和草原站联合行动,分组入户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各承包户草场实有面积及草原使用情况。四是组织各村抓紧制定和开展草畜平衡合同书和农牧民签订工作。五是成立草场纠纷专项调解小组,加大对草原纠纷矛盾的解决力度。六是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使禁牧工作在全乡平衡开展,确保禁牧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好。目前我乡2千亩草原已被纳入禁牧范围,禁牧区牧民开始移居。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畜牧业汇报材料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
发展畜牧业先进乡镇典型汇报材料
一、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位于乌苏市以西45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把畜牧业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围绕发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依靠发展畜牧业带动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全乡牲畜年末存栏数达8510头(只),其中牛606头,羊7510只,其它牲畜384头(只),全乡母畜比例达76%,牲畜出栏率76.1%,商品率达80%,良种畜达74.3。全年产肉总量1246.1吨,产奶总量达723吨,同时加大牲畜品种改良的力度,全年冷配牛378头,小畜人工授精4400只。上半年对全乡19739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羊痘”“羊三联四防”等疫苗进行注射,免疫率达到100﹪;对全乡12296只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免疫 1 密度达100﹪。下半年由于雨水较少,草场无草,致使大部分牲畜无法饲养,在全乡动员抗灾保畜的同时,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关于加大牲畜出栏率,提高商品率,增加畜牧业产值,使农牧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的口号,我乡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大力宣传,通过努力,将全乡8510头(只)膘肥体壮的牲畜留下饲养,剩余牲畜全部出售,同时下半年全乡8510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的防疫,免疫率达到100﹪,对全乡4600只禽类进行了禽流感疫苗注射,免疫密度达100﹪。,较好地完成了市委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为全乡牲畜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取得以上成绩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畜牧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为加快我乡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在年初,乡党委政府就认真分析了我乡农牧民增收面临的实际困难,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并形成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畜牧业领导为副组长、兽医站、财政所等相关单位领导及成员为成员的畜牧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我乡畜牧业发展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宣染强大的舆论氛围,提高农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认识。
要在全乡迅速形成一种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声势,必须搞好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墙报、宣传单等有效的载体,大力宣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宣传我们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中之重的必要性,全年共播放宣传片6次,办墙报3期,共24版,刷固定宣传标语18条,发宣传单3700余份,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觉性,把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巨大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成为我乡发展畜牧业的强大动力,善于发现和广泛宣传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的新鲜经验,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传递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辟畜牧业专题、专栏,常年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和普及畜牧业科技知识,使广大的农牧民尽快掌握现代畜牧业的养殖和管理技术,迅速提高科学素质和生产水平。
(三)、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家庭养殖水平和养殖小区建设。
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传统的家副业式养殖和放牧方式是不行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很难实现产业化,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要逐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条件。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 3 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家庭养殖水平,尽快实现畜牧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如在草场面积较大的牧业队和开发区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家庭牧场,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对该队3600只羊实行合作防疫,做到收费低,服务及时全面,从而也推动了规模化养殖,以点带面带动全乡养殖户发展畜牧业,同时在做好养殖大户的发展和养殖小区的建设相结合进行,形成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相连的局面。全乡共有养殖小区3个,其中2个养羊小区,1个养牛小区,共建成标准化棚圈4200多平方米,目前已有12户迁入养殖小区,同时解决小区内用电难和吃水难的问题,目前,已全部通电和通上了达标的饮用水,现在的养殖小区,道路畅通,水电到位,牛羊成群,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的集约化水平。
(四)、强化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经多方筹资,投资8万余元,在镇区建成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活畜交易市场,招商引资20余万元,兴建一处畜禽屠宰市场,2006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80余万元在我乡屠宰场南侧修建一栋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畜产品交易大楼,目前已投入资金20余万元,该工程计划于2007年8月底交付使用。自今年三月份以来,我乡加大对活畜市场、畜禽屠宰场的管理力度,实行防检结合,对证件不全和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一律不准进入活畜市场进行交易,对在屠宰场宰杀的牲畜,首先查验证件,然后进行宰前观察合格后方可屠宰。对宰后的动物及时进行胴体检疫,观察必检淋 4 巴结的病理变化,如无任何病理变化将加盖印章后方可上市,这样既保证了全乡人民能吃上放心肉,同时也杜绝了外来疫病传入我乡,畜产品交易大楼、活畜市场和屠宰场的建成,即搞活了我乡的畜产品市场,也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群众,改变了以往那种私屠乱宰的现象,推动了我乡畜牧业的发展,该活畜市场已投入运行,活畜交易每天在1000——1200头(只),同时加大羊的药浴工作,通过各种管道筹集资金建成两个标准化药浴池,进一步强化了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方便了人民群众。
(五)、坚持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提高畜牧科技水平。
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品种改良化程度是畜牧业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以奶牛为例,一头优良奶牛每年产奶量可以达到8—10吨,而一头土种奶牛一般年产奶量只有几百公斤,可见养一群土牛不如养一头良种牛。因此,近年来我乡抓住市胚胎移植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乡牛的良种化程度,在地、市级补助以外,乡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给养殖户补助200元,来鼓励农户做胚胎移植,在极其优惠的政策下,截止到2005年底全乡成功移植了37头牛,今年全年冷配牛378头,小畜人工授精4400只,同时加大对种公畜的鉴定,对不合格的种公畜给予去势,全乡良种畜的比例达74.3%,大大提高了良种化程度和畜牧业科技水平。
(六)、坚持预防为主,防疫先行,确保畜产品安全。
疫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发展的全局和安危,在畜牧业 5 中,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疫病在新疆,乃致在我市发生,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都带来巨大冲击,所以防疫工作是头号大事。发展畜牧业必须坚持防疫先行,切实做好对疫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提高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在“五号病”防治中,乡党委积极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今年对8510头(只)牲畜进行了“五号病”疫苗注射,免疫率达200%。在禽流感防治中做到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积极注射禽流感疫苗,仅用3天时间,使全乡4600只禽类全部注射上了疫苗,真正实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的目标。同时加大对市场检疫力度,加强产地、屠宰、市场和出入境检疫,严防疫病传播,建立了严格的防疫责任制,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并根据不同条件下的畜禽进行常规防疫工作,由于责任制的落实,防疫扎实,为全乡畜产品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积极引进项目资金,不断夯实基础,扩大养殖规模。
在建立畜牧业发展资金和调整投资方向,积极引导农牧民增加投入的同时,抓住我市进行畜牧业综合贷款项目这一机遇,2006年我乡争取世行贷款9.8万元,投入到5个养殖大户中,用于发展畜牧业,同时做好了2007年的项目申报计划,世行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夯实了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我乡这种以社会化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正在形成。
(八)、加大饲草业建设力度,坚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畜牧业,必须大力发展饲草业,实现饲草料的科学合理搭配,大面积推广,普及青贮饲料,真正形成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饲料。2006年共压青贮饲料386立方米,全乡新增饲草第1096亩,75%的养殖户达到了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冬天舍饲、暖季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自我恢复。
总之,我乡畜牧业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畜牧局的关心指导下和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今后的任务还很繁重,离上级和广大农牧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我乡的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三篇:县畜牧业工作调研汇报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畜牧业工作在县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牲畜安全越冬渡春、接羔育幼、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重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就当前各项畜牧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末,全县牲畜存栏达37.26万头(只),同比减少8.4%,其中:农区牲畜存栏11.93万头
(只),同比减少17.33%;牧区牲畜存栏25.33万头(只),同比减少3.48%,使牧区草原超载过牧的状况有所缓解。全县能繁殖母畜24.22万头(只),母畜比例达65%,繁殖成活仔畜27.57万头(只),成活率98.9%。牲畜出栏数30.73万头(只),出栏率75.54%;商品畜26.45万头(只),商品率64.3%。家禽年末存栏11万羽,禽蛋产量684吨。年内,肉类总产量达7432吨,奶类产量6752吨,绵羊毛产量673吨,山羊绒产量8445公斤,各类皮张219258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较上年增加254元,其中畜牧业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22元。
二、2007年畜牧业发展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州、县农村工作会议和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这个总目标,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牲畜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突出抓好依法行政,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以草定畜、饲草料基地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努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在稳定牲畜存栏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出栏育肥畜比例、大畜比例(主要在农区提高牛的比例)、母畜比例、良种畜比例。以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加大“良种、良法、良料、良舍”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利用,提高个体单产和畜产品质量为主要措施,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畜产品品牌,改变畜产品的销售方式,促进畜产品销售。以牧民定居为基础,种养结合,积极抓好牧民劳务创收,多种经营,努力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全县畜牧业为农牧民人均增收的贡献额在93元以上。
三、当前各项畜牧业生产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任务
年初,根据州、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州、县、乡、村层层签订了农业农村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目标任务依次分解落实到位,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深入抓,使各项畜牧业工作扎实有序进行,从组织上确保了畜牧业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接羔幼育形势喜人
去冬今春,我县克服了干旱、雪灾、天气变化异常等天气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草料储备、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和接羔育幼技术服务的工作力度,提前对大畜、怀孕母畜、瘦弱畜进行了补饲抓膘,有效地增强了牲畜抵御疾病的能力,使羔羊生产呈现出高成活率的大好形势。全县应产母畜23.52万头只(农区6.57万头只、牧区16.95万头只),目前,已产母畜17.02万头只,占应产母畜的72%;全县已产羔17.9万头只,繁殖成活数17.8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9.3%。
(三)动物防疫工作扎实开展
根据自治区、自治州动物防疫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原则,我县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签订了县、乡、村防疫责任书,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把动物防疫工作摆在了畜牧业的首位。根据动物防疫规程,重点做好了禽流感、口蹄疫强制免疫工作。
----春季禽流感防控工作接近尾声。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乡均成立了以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领导机构和应急预备队。二是开展全方位禽类普查登记,为防疫工作开展做好了准备。三是切实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和旬报告制,并安排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四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五是继续对禽流感疫苗和注射服务费用均实行免费。六是加大督查检查工作力度。七是加强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按照“政府保证密度,部门保证质量”的要求,力争做到禽类免疫“五不漏”(即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禽不漏免,免不漏卡)。据统计,截止4月17日,全县购进禽流感疫苗4.9万毫升,完成免疫禽类66550羽(只),免疫率达82%,其中免疫鸡62394只、鸭1821只、鹅917只、鸽子1295羽、其它禽类123羽(只)(注:因免疫期间由于出售、自食自宰禽类达14657羽[只],故实际免疫数较普查登记数低)。
----牲
第四篇:推进畜牧业发展
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事在变化、经济在发展,观念也在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念的变化要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推进观念的转变,解放人们的思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尤其是农村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正视农村农民困难和差距,大力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结合实际地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立促,更多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促农村农民经济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我县属山区半山区,国土面积3208平方千米,95%山区,其中荒山林地279万亩,耕地面积54.08万亩,来木林覆盖率达38.6%,总人口3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多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当地资源优势为支撑,以科技推广为着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产业化进程,强力培育壮大蔗糖、烤烟、茶叶、林果、畜牧、1
矿电六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在畜牧产业的发展,始终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项目。2007年,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6万头、7.41万只、42.77万头和100.34万只,全县畜牧产业呈现出稳中有增加的良好趋势。肉、蛋产量递增率超过10%,人均占有量逐渐提高,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5万多人,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以上,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之
一。据统计,畜牧业产总值2亿元以上,山区农村40-70%的现金收入来自于畜牧业。但目前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份领导干部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与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口头重视多,实际行动少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力,养成流于形成,没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实。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村级兽医室未能健全,工资待遇低,畜牧兽医工作相脱节,开展工作难度大。三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四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有时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2、产业
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畜牧品质不过硬。多数养殖户仍重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防治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大的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预报还跟不上。一些重大疫病还时有发生。
据粗浅的了解,结合县委、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我认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推动我县畜牧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大发展规模力度,强力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县畜牧产业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为此,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
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改良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县畜牧局要建立畜牧服务网络平台,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制订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带动,滚动发展”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扶持养殖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实施政策扶持、信贷投入、招商引资等措施,力争3—5年时间内培植1—2个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同时扶持有一定规模,集养殖、贩运为一体的专业大户。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
制,形成“公司(专业大户)+基地+农民”、“市场+饲养+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4、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为结构
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明朗种草养畜的经验,推进永康、德党、大雪山新植人工牧草面积,广泛宣传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三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是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国内知名草种子公司与种养大户签订合同,确保草种质量和今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植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实施林权制改革后发挥效益,推广林、果木下种草,拉长畜牧养殖链条。在林木下种草,果树下种草,舍饲圈养,既可以确保良种牛、羊养殖的饲草需要,又可保护林木、果树和荒山,还林苗木不受牛羊损害,同时还可以带动草业发展,是解决林牧矛盾,促进林牧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五是狠抓秸秆开
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5、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一是立足实际,建立养殖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大中小场一齐上,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保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二是加强规模饲养场建设。坚持发展民营畜牧企业,支持、鼓励农户采取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饲养场。三是加快小区建设,改变过去分散饲养的模式,兴建各类养殖小区,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养殖小区全部达到“四统一、四配套”,即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环保、生态、市场、公益设施四配套。四是十一五期间加大畜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我县畜产品加工升值,从而推动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
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
大庆市大同区畜牧水产总站
2006年07月
大庆市大同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是大庆市南部的一个农业区,全区现有 8个乡(镇)、58个行政村、318个自然屯,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现有耕地86万亩,草原104万亩,宜渔水面18万亩。“十五”期间,大同区积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农转牧”进程,畜牧业生产在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2005年全区发展奶牛9235头、大鹅150万只、生猪21万头、黄牛2.2万头、绵羊15万只、其它家禽150万只,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93.9%、127.6%、69.4%、29.4%、78.6%、14%;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9144吨、5256吨、3071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85亿元,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96.5%、39.6%、149.7%、67.6%。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在大鹅生产上,我区多方联系,与安徽、四川等地客商签订了定单销售合同,所收购的大鹅在大同区鑫通禽业有限公司就地屠宰加工,该公司拥有一套现代化的家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其设备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天可屠宰加工大鹅1万只。大同区生产的白条鹅及鹅翅、鹅爪、鹅胗等分割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在奶牛生产上,依托大庆伊利、惠尔康等加工企业在我区设立收购站点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采取国外购进、国内引进、品种改良等途径,迅速扩大奶牛生产总量,奶牛存栏量比2000年增长了2倍。三是在生猪生产上,依托大庆金锣公司,以提高商品猪质量为重点,引进长白、哈白等优良品种,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商品猪出栏率。市区龙头企业的牵动,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五”期末,全区牧业增加值、人均牧业收入分别实现1.3亿元、92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51.2%、51.2%。
一、主要做法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区在畜牧业生产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立足我区资源条件和畜牧业现实基础上,搞好产业定位,突出抓好奶牛、大鹅二项主导产业,围绕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灭病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扶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畜牧业各项生产任务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从加强扶持服务体系入手,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目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科技意识比较低的现实条件下,推进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与服务。一是加强了资金扶持。2001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畜牧业资金扶持力度,共计投入扶持资金824万元,其中:市政府287万元、区政府 537万元。这些扶持资金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十五”期间,市区按50%的比例分别扶持疫苗资金146万元,乡镇政府相应解决了村级防疫人员工资124万元,对农民实行全额免费防疫,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防疫积极性和监督责任感,提高防疫密度20%以上,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特别是今年,区政府为扶持奶牛生产,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出台了农户购买奶牛全额贴息(连续贴息2年)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牛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贷款1488.1万元,外购奶牛1999头,奶牛目前存栏达到11800头。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户鲜奶销售问题,区政府补贴23万元扶持鲜奶收购站点建设,新建3个机械榨奶站、增设4个冷罐储存点,使得全区鲜奶收购站点达到17个,极大地改变了我区鲜奶销售靠流动商贩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大物资扶持力度。2003
年以来,市里扶持我们秸秆粉碎机械114台,发挥了了秸秆利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区乡的扶持下,近两年大户又购入秸秆加工机械100台套,现在全区拥有粉碎机械214台,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增加了养殖效益。目前,全区40%的秸秆实施了黄贮、氨化、盐化处理,转化秸秆15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30%;为全面推进“六吨奶”工程,区政府给畜牧水产总站配备了“两牛”冻配专用车1台,并且每年区财政补贴5万元,免费为基层繁育站点送精氮,有利地促进了冻精配种工作。三是进一步搞好实用技术推广工作。首先加强了技术培训,每年都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例如:今年我们聘请了西南大学、八一农大和市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专家对我区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进行了大鹅、奶牛饲养管理、良种繁殖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另外,深入开展典型宣教活动,利用每年的“科普之冬”活动,积极推广大鹅规范化饲养、高产奶牛饲养、生猪直线育肥和种草养畜(禽)实用技术,推动我区整体饲养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建设,我们先后把23名农村青年送到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委培学习,毕业后充实到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年龄老化、技术水平陈旧的状况,提高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
(二)从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入手,提高现代畜牧业的质量效益。一是加强种鹅基地建设。为改变本地种鹅品种退化、近亲交配、商品鹅饲养周期长、体重偏低、肉质粗糙、出口受限的现状,2004年,我区引进大同北方种鹅场,选育北方白鹅为父本,选育籽鹅为母本,杂交生产增重快、耐粗饲、适合寒地饲养、绒质好、产量高的北方白鹅,为大庆市以及黑龙江省鹅产业的发展及鹅品种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大同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鹅饲养场(户)”三级良种生产体系,目前,大同区存栏种鹅达到8万套,其中:祖代种鹅3000套、父母代种鹅2.5万套,父母代种鹅要达到预留种鹅的30%,为我区发展优良品种大鹅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奶牛性控冻精配种工作。在巩固“两牛”冻精配种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区加大性控冻精配种推广力度,全区适合性控冻精技术的育成牛和一、二产牛共有2280头,目前已在老山头乡、林源镇、高台子镇开展性控配种技术,以提高母犊繁殖数量,迅速扩大我区良种奶牛存栏数量。三是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近两年,我们结合禁牧舍饲,购进德肉美、萨克福等肉用优良种公羊124只,分配到8个乡镇部分饲养大户,杂交改良了部分当地土羊。今年,我们又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在林源镇筹建了一处羊的鲜精配种示范点,开展羊的采精、稀释、检测及授精技术,引导各乡镇尽快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迅速改良本地土羊,培育适合圈养舍饲的杂交良种羊。
(三)从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入手,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一是积极落实草原承包工作。全区现有草原104万亩,可发包草原69万亩(其中采草场9.9万亩、放牧场59.1万亩),因占用、积水及严重退化不能发包的草原35万亩。截止2005年末,全区已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29份,完成了可发包草原承包任务。二是加大草原禁牧工作力度。牢固树立常年禁牧思想,强化草原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执法人员,足额安排执法经费,提供必需的交通工具及其它物品,全区草原看护队伍共计120人,各乡镇的禁牧看护人员都有固定工资,工资额度在300-400元/月,并且交通工具、迷彩服、农田鞋、雨靴等必备物资配备齐全,有力保证了禁牧看护工作顺利开展。05年以来,全区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4起。通过依法治理草原,逐步改善了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采草量有承包前的40公斤上升到100公斤。三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随着禁牧舍饲工作的全面实施,种草养畜(禽)势在必行。今年在林源镇、高台子镇等奶牛饲养量大的乡镇,实行区域化种植青贮作物,增加奶牛青贮饲喂量,确保每头奶牛2亩青贮。05年以来,每年种植青贮玉米2万亩以上,种养鹅饲草5000亩以上,确保了规模型、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秸秆资源。通过秸秆青黄贮、氨化、盐化处理,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为舍饲经营提供充足的饲
草饲料。
(四)从加强防疫灭病体系建设入手,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健全疫苗管理、使用办法,推广新的防制技术,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为确保及时完成免疫注射任务,全区配备防疫员70人、协防员140人,建立健全了防疫目标责任制,落实了奖惩措施,营造了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其它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使畜禽长期处于高免状态,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二是加大动检执法力度。首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健全区、乡、村三级检疫网络,严把屠宰检疫关和市场监督管理关,对零散的不定期的经营业户进行登记造册,实施强制性的检疫,消灭检疫的死角死面,产地检疫面力争达到100%;其次,规范兽药诊疗活动和兽药经营市场,整顿农村兽医队伍,实施定点,持证经营,健全诊疗手续,打击无证经营活动,整顿市场经营秩序。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影响了农转牧进程。目前信用社只设有短期的农资贷款,而且贷款担保条件严格,能够从银行贷款发展畜牧业的并不多。今年,我区计划贷款4255.2万元、购买奶牛4557头,由于银行信贷部门资金储量不足、贷款门槛过高等原因目前实际放贷1488.2万元,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出台优惠宽松的信贷政策。协调农发行、信用社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农贷资金用于畜牧生产,同时在贷款期限上要放长(3年以上),但保手续要放宽(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等),在贷款金额上要放大。同时建议上级财政实行贴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长效、稳定的畜牧产业(如奶牛、肉牛生产等)。二是畜牧业生产环境改善资金投入较大。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上的要求,逐步改变畜禽混养,人畜混居的局面,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但影响新农村的环境,而且还影响畜牧业的安全,不利于防疫灭病,采取政府扶持、农民参合的方式,有计划地辟建奶牛广场,养殖小区,在广场、小区规划建设上政府上要出台优惠政策,如:给排水、道路、架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由政府承担。在收费项目上如土地占用费等给予一定免减政策。
(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支持设施薄弱,影响了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全区58个行政村共有21个繁育站点,其中有5处没有办公房舍,防疫、诊疗均无办公场所,按照行业标准化管理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做到防疫、治疗、繁育、饲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五不出村”,最终达到畜牧业经营一体化。建议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村级畜牧兽医服务设施建设,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规划和设想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畜牧产业化水平。一个产业,只有在其形成龙型产业后才能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而龙型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乳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同“新概念”乳品公司多次洽谈,初步达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乳酸饮料加工企业,该企业投产后日可处理鲜奶60吨,利用该企业的入驻发展,延伸我区奶业产业链条,提高奶牛饲养规模,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要达到3万头,日产奶量由现在的70吨扩大到200吨,奶牛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14元。二是积极引进大鹅深加工项目。依托我区北方白鹅基地优势和鑫通禽业加工企业的载体优势,积极搞好产业的提档升级,在现有鹅屠宰分割的基础上,着重引外商、引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同安徽、广东客商取得联系,计划在我区建一个鹅类熟食制品、羽绒制品加工业,把大鹅产业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期末,我区的商品鹅生产要由现在150万只扩大到500万只,鹅产业实现产值
1.3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500万元,人均增收464元。三是引进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依托我区立志肉牛生产线闲置资产和同祝玉米产业园,争取创建一处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
牛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们已同南韩流通会社达成意向性协议,拟投资在祝三玉米产业园建一处育肥牛屠宰加工厂。另外,我们正在同北京鑫茂畜禽有限公司洽谈,今年计划在我区建一处日本和牛养殖基地,同时启动立志黄牛屠宰生产线。通过肉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的入驻,带动我区肉牛生产,到“十一五”期末,我区肉牛饲养量要由现在的2.2万头,发展到5万头,肉牛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50元。到“十一五”期末,以“两牛”和大鹅产业为主体,我区畜牧业可实现产值6.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9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增收207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124.6%、123.1%和123.1%。
(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化建设。一是扩大良种奶牛饲养规模。我区现有奶牛11800头,日产鲜奶70吨,要引进日处理鲜奶200吨乳品企业,奶牛必须发展到3万头以上,以自然繁殖率计算,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最多可发展到2.1万头。为了使奶牛存栏量快速扩张,我们计划在全区普遍推广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提高母犊自繁率;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筹建胚胎移植基地,利用黄牛母体产奶牛,进一步扩大良种奶牛存栏量,为尽快引进乳品龙头加工企业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大鹅种源建设。“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大同区北方种鹅场的繁育成果,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繁育体系。每个乡镇要建立一处千只以上的父母代种鹅场,每个村要有一处500只以上的种鹅饲养孵化大户,壮大大鹅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大鹅生产性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商品鹅留种问题。另外,要进一步扩大羊的人工授精范围,在今年羊的鲜精人工配种示范基础上,未来3年内,全区21个改良站点都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彻底改良我区本地土羊,为禁牧圈养打下良种基础。
(三)强化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立区疫病监控实验室,开展疫病抗体效价监测、疫病实验室诊断、畜禽产品毒物分析和兽药、饲料质量检测,为我区动物重大疫病监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综合站建设,乡(镇)畜牧兽医服务站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诊疗、化验、繁育器材,提高技术服务功能。三是各村要建立标准化兽医服务室。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畜牧兽医行业标准化管理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服务站点要配备冰箱、显微镜、消毒锅、液氮罐、人工授精器材等器材;同时配强配齐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把村级兽医服务室建成集畜禽防疫、疫病诊疗、家畜繁育及养殖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标准化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保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完善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牛羊舍饲经营。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经营方式,由传统放牧经营转变为舍饲经营。一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型玉米、小麦、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解决奶牛、大鹅舍饲青绿饲料不足的问题。二是开发利用秸秆资源,采用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奶牛协会或养殖大户购进秸秆粉碎、加工、打包机械,提高青黄贮饲料利用率,解决禁牧舍饲粗饲料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草业公司。按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在牛、羊饲养量较大的村屯,积极筹建草业公司,逐步实现草产品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另外,要依托玉米产业园,大力发展饲料加工、做到青、粗、精饲料合理搭配,提高饲料营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