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时间:2019-05-13 09: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第一篇: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 发布时间:2010年 1月 26日 来源:中国有色网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在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巩固和提升原材料工业基地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特提出本方案。方案实 施期为 2010-2011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发展,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已成为中部地区的 支柱产业。2008年,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增加值超过 8000亿元,占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30%,形成了一批实力比较雄 厚、布局比较合理、优势比较突出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铝矾土、铜、锑、镁、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与资源优势相匹配 的产业基地。2008年中部地区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1053.5万吨,占全国的 41.8%。稀有金属和铜、铝、铅、锌、镁等冶炼和加工 工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独具特色的钢铁工业基地。钢铁是中部地区各省的支柱产业,总体规模较大。2008年粗钢产量 10835万吨,占全国的 21.7%。钢铁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满足全国需求,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硅钢、不锈钢、球墨铸管、高速车轮轮毂 等产品优势突出。

——基础较好的化学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煤、盐、磷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化学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化肥、农药及煤化工 优势明显,石油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磷化工等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2008年化肥、农药、甲醇、硫酸、焦 化等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34.9%、29.3%、26.8%、28.9%和 39.7%。

——快速发展的建材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水泥、玻璃及深加工、建筑陶 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建材工业体系。2008年中部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 25.5%,新型 干法水泥比重超过 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个百分点,玻璃深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由于多年粗放式发展,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较低,企 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如江西稀土冶炼企业平均规模不足 2000吨,河南规模以上氮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10万吨,湖 北磷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4万吨;落后产能比重较大, 湖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仅 3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河南 48条轧钢生产线中仅有 4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能力亟需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少,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 业链条短,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低端;节能减排压力大,山西每年仍有 40亿立方米焦炉 煤气直接燃烧排放;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中部地区油气资源贫乏,铁矿石自给率不足 20%,安徽铜精矿 90%以上依赖进口, 河南铝土矿保有储量仅能维持企业 6-7年正常生产需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暴露,给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动产 业升级,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发展的先机和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 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 排

降耗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注重 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部门在抑制产能扩张、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兼并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扶优扶强,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通 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功能,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开发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发挥本地优势与区域产业互补相结合。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整合上 下游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整体竞争力。

(三调整目标

1.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突破, 重点培育 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5-8家在国内领先的大型 企业集团;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得到较大幅度压缩,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2-3家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建材 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 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 性水泥企业集团;化工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成效,年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 10家以上。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属和非金属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

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材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玻璃深加工率达到 45%,中高档建筑陶瓷 占陶瓷比例达到 4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 80%。

3.落后产能按期淘汰。全面淘汰 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 3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逐步淘汰 160KA 及以下铝电解槽,限 期淘汰年产 5万吨以下铅锌冶炼厂、年产 1万吨以下金属镁等“小有色”企业,争取全面淘汰中部地区落后水泥和玻璃产能, 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 8万吨以下合成氨装置。

4.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 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富氧底吹等先进技术的铅冶炼能力达 70%,无铬高档碱性耐火 材料实现产业化,新型自主创新煤气化技术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相协调的原材料工业布局进一步优 化,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能源、资源产地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进一步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竞 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原材料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明显下降,能源消耗达到国家限额标准,基本实现余 热余能 100%回收利用,硫利用率达到 97%以上,废渣 100%无害化处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重金属污染得到有 效遏制,清洁生产水平显着提升。

三、主要任务

巩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现有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工艺装备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形成 若干由大型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循环经济功能的产业基地,构筑符合国家区域战略 定位、满足市场需求、优势互补的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新格局。

(一扶优扶强,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鼓励生产要素向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 集中,支持武钢集团积极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联合重组,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推动马钢、太钢、华菱等与省内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动安钢、新钢等与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跨区域重组, 努力减少区内钢铁企业数量。

加快区域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冶炼、加工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中铝、五矿、江铜、铜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铅、大 冶有色等大型企业集团在整合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资源控制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煤、电、铝” 企业联姻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镁、钨、锡、锑、钼、稀土、黄金等产业集约化发展,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横向并购,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体化原则,依托山西晋煤、阳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业,加速整合省内外煤化工上下 游产业,打造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依托宜化、兴发、洋丰、铜化、中盐、沙隆达等大型企业,推进磷、盐、农药等特色化工 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发挥中石化、中国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战略投资者在中部地区化工产业重组中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挥海螺、中国建材、中材、华新、天瑞、三峡新材、长利玻璃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水泥、玻璃、耐火材 料、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做精做深,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优势,严格控制初级资源类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着力增加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钢铁工业:重点发展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牌号不锈钢、高速车轮轮箍、高档汽车面板、高强级管线板、高附加值油 井管、高压锅炉管、核电用管及特厚

板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适销的新产品。加快推广使用强度 400MPa 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 钢材的升级换代。

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板带材、箔材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合金制品和新材料,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 节转移。合理控制稀有金属发展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再生有 色金属产业。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等产品,严格限制产能过剩的传统化工产品发展。延伸焦化、磷、氟、盐化工产业 链。发展高浓度基础性肥料和高效复合肥,积极开发新型农药中间体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提高农资保障能力。以满足 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为主,提高原油深加工能力,增加高品质石化产品生产。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绿色耐火材料、超薄超厚超白优质浮法玻璃及 LOW-E、ITO 导电膜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全面提高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

(三加强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 升级步伐。

支持关键钢材品种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高炉余压发电、铜铅 锌冶炼短流程工艺、烟气脱硫、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吨铝直流电耗低于 125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低品位和难 选冶矿产高效利用、尾矿和赤泥综合利用、再生金属保持性能等技术;支持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煤焦油综合利用,氮肥原料路 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和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推广应用纯 低温余热发电、粉磨节能、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等技术,推进玻璃窑炉全氧燃烧技术产业化。

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全面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重点企业和地区要加快淘汰 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按期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电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 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逐步淘汰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淘汰 125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间歇蒸 馏煤焦油加工装置、单套能力低于 10万吨 /年的焦油连续加工装置、酸洗法粗苯精制装置、高毒高风险农药以及小炼油、小合 成氨、小二硫化碳等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及“格法”、“小平拉”等落后玻璃产能。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把促进产业集聚作为优化原材料工业布 局的重要途径,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结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加快布局调整,重点发展武钢、马钢沿江沿海钢铁基 地,推进合钢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进一步巩固太钢、舞钢、华菱等特色钢铁基地地位,加快安钢、新钢等产业基地结构调整 步伐。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地区配置,建设中铝、鲁能晋北、新安 等铝工业基地,发展江铜、铜陵、大冶有色铜工业基地,优化河南和湖南铅锌生产加工基地、赣南及湘中南钨锑稀土等稀有金 属基地建设。

调整优化中部地区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武汉乙烯生产基地,有序建设山西和河南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 进一步突出提升和壮大化肥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园区。支持河南、湖北、安徽形成大型、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 工基地,促进河南、山西耐火材料加工园区集约化发展,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利用原料优势,进一步发展江西、湖北陶瓷 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原材料工业的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 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 [2009]294号,认真研究本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措 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利用财税、投资、信贷、法规等手段,统筹做好各项政策措施衔接落实,适时 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

探索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途径和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促进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根据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等文件 精神,抓紧研究制定区域内原材料行业联合重组规划。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 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38号,结合有关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落后产 能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强化环保、能耗和电价、水价等制约手段,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三突出低碳经济理念,落实减排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在 2020年以前,大幅度减少单位 GDP 能耗的战略目标,以节能 降耗、治污减排、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重点,抓紧制定出台原材料行业贯彻落实的计划、指标和政策措施,将相关计划目标 细化和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中部地区各省“十二五”期间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的 完成。

(四强化行业标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从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节能减排、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 槛。要以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种为重点,抓紧修订完善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和稀土行业标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已经

出台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生产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实施定期公布、动态管理, 同时接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原材料工业特点,着力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 产业基地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先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社会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产业整合,推动结构调整工作。(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

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对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 品开发能力。依托重点原材料工业基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形成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平台。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七开辟多元化资源渠道,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对中部地区重点矿产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 念。促进矿产资源能源优先向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配置,制止无照开采和违章经营。加大短缺资源的地质勘探力度,增加资源 储量。积极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一盘棋概念,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不断完善国内原材料资源和产品的收储制度。

(八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协会,建立信息联合发布制度,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产业预警等信息交流,为企 业经营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供咨 询服务。

第二篇: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毅中

日前,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回升向好的重大转变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增速回升向好的“V”型反转,全年累计增长11%,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惠及民生。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364万辆,均居世界第一。推动国家7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全年为工业新增退税额1530亿元,为扭转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确保工业出口降幅收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结束了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工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165项实施细则并

逐项推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指导。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稳步发展。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突出作用。通过努力,国务院设立了2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2009年,拿出230亿元支持了4441个项目,合计拉动了6326亿元的社会总投资,拉动系数为28倍。

着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691万吨、2113万吨、7416万吨、600万重量箱、31万吨、1809万吨。2009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发放3G牌照和促进TD等3G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当年直接投资1609亿元,带动了网络、服务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正在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从政策法规、融资信贷、财税扶持、政府服务平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2009年,4800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8500亿元的贷款担保。截至2009年9月,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59%,小企业贷款增加1.1万亿元,增

长27%。中央财政安排了96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3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着力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科技专项成果正在加速产业化。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进展良好。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引导消费,拉动发展。完成2.3万项标龄10年以上行业标准复审,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120项。

二、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紧迫。

一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我国工业目前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发展不可持续。要赢得这些挑战,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二是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必须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三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启动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扩大就业渠道等。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将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总体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们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措施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当前,要坚持把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篇: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2-12-15 16:52:16 来源:《海南金融》2012年第9期

摘要: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阐述了金融支持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加快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金融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工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升级,还是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金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金融的资本形成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工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的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金融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能有效解决从单个储户聚集储蓄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依靠一定的金融制度安排,将储蓄资金分配到不同收益率的工业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资金在工业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高效配置,为改造现有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的资金导向功能加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各行业间及其内部流动和产权交易的过程,现代金融体系为各种生产要素的评估、定价、转让提供了机会、工具和场所,是工业转型升级极其重要的助推器。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能够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筛选,甑别出发展前途好、效益高的项目和企业,进而引导资金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并通过对企业的产权界定、股票和债券发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发展了新兴产业,并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1]。

(三)金融的风险防范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工业转型升级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是一项商业风险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更是如此。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及时开发并提供与工业转型升级风险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不断地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锁定并降低转型升级风险,从而确保工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

二、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34.3%,2010年继续维持高速的增长态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中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位居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中部地区各项贷款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由2006年的45%上升到2010年的58.7%,增加了13.7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占比大幅下降,由2006年的48%下降至2010年的35.7%,降低了1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尤其是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集群发展,提高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二)信贷支持重点越发突出

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创新能力好的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从国内来看,凡是创新能力强的省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就较快。但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金融作为纽带。图1显示,中部地区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呈加大趋势,2004年中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仅为28518万元,仅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27%,到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金额机构贷款总额上升到53135万元,增长了86.32%,年均增长16.83%,在全国中的比重也上升到了15.72%,为近年来的峰值。

(三)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资本市场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企业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都是占绝对支配地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从图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呈不断上升态势。2005年,除了湖北省、江西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分别为6%、5.4%的特殊情况之外,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的股票融资占比极低,均未超过5%,山西省甚至当年没有从股票市场融资。到2010年,湖南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高达12.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2倍,跃居中部省份首位;安徽省股票融资占比次之,为11.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9倍;其后依次为山西省(9.6%)、江西省(7.5%)、湖北省(6.5%)和河南省(6.2%),较2005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部地区逐步意识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并切实把资本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

中部地区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最常用指标,它是“某一时点上现有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为计算方便,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来简化衡量。表2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仅为2.12%,不仅低于全国2.77%的平均水平,而且位于四大区域之尾,与金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这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程度。二是资本形成能力较弱。收入比是一个地区的存款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2010年,中部地区收入比为1.28,低于全国1.64的平均水平,处于四大地区末位。这说明,中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相对不高,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相对不足。

(二)金融服务体系不足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存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的融资产品与服务,也不论是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都不可或缺。一定数量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都明显偏小,特别是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是不够发达。表3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法人机构个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6%、21%、14.8%、20.9%,各项指标仅高于东北地区,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效应明显

目前,中部地区的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工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业等原材料工业方面[2],而电子信息通讯、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工业相对不发达,这种工业结构容易产生金融资源的行业锁定与规模锁定的现象,即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用,且往往占用时间较长。金融机构与大客户之间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小客户或新客户难以获得其所需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及其职员基本能满足现有客户的金融需求,惰性情绪抬头、职工知识老化,新知识储备不够,既有利益难以割舍,即便是遇到新的优质的客户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或不愿做出改变等等。据资料显示,2009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大户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和产值高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贷款占比高达48.3%,金融资源行业锁定效应明显[3]。此外,据《湖南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大型工业企业贷款1366.42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58.36%)、中型企业贷款613.29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26.19%),而小型企业仅得到贷款361.8亿元,仅占全部工业企业贷款的15.45%,金融资源规模锁定效应明显。这种强有力的金融锁定效应使金融机构缺乏动力或能力去调整信贷结构、着力金融创新或提高服务水平,即便是在政府主动推动和企业需求强烈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大为降低,不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

四、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特点及其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功能定位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整合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这样既可对现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实施解锁定,又能激发商业性金融的活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平稳过渡。二是进一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工具,在拓宽工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确保现有资产存量转移渠道的畅通。三是要大力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融资担保、信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四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引导。中部地区民间资金巨大,如能加以引导规范,不仅降低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还能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实体经济中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支持本地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上所具有的信贷链条短、程序少、决策快等优势,切实发展壮大中部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二)加强金融监管

工业转型升级存在较高的产业风险、金融资源重新配置风险以及金融业的固有风险属性,需要特别注意风险防范。一是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更要严格监控。二是建立健全包括规模、分布、流向等在内的民间资本监测体系,掌握其特点、运行规律及变化趋势,出台有针对性的民间资金引导措施及鼓励政策,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消除金融隐患。三是有效利用工商、税务、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准确了解企业的银行债务、对外担保,以及欠息、欠费、欠税、环境违法等信息。

(三)加快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步伐

工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退出与新创、行业兼并重组更为活跃、技术创新更加频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存在严重的金融锁定背景下,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必须率先转型。首先是理念转型,要充分认识到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及其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机遇,树立工业转型升级与金融发展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金融支持的主动性。其次业务转型,中部地区金融业要把握工业转型升级中资金的需求特征,结合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偏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低,重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比重较大,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特点,逐步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采取灵活的担保措施,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等,加大对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的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最后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为金融产品设计、营销、管理方面提供人才支撑,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动力命题[J].浙江经济,2010(9):24-25.[2]石碧华.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J].中州学刊,2007(5):25-29.[3]周梅.金融支持山西产业转型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6):62-64.(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郭春风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邓平武)

第四篇: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

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

——中国民主建国会平阳县总支委员会——

一、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一)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县政府认真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实现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平阳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二)皮塑领跑,各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

皮革、塑包、机械机电、服饰家具、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皮革皮具产业。水头镇皮革皮具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以移模革加工、皮带、箱包为龙头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外皮革皮具生产、销售、研发基地。——塑包产业。萧江镇的塑料包装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市场竟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服饰家具产业。昆阳镇的服饰工业园区和家具工业园区是我县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集服饰、家具生产、制造、加工的产业集群。——机械机电产业。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显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温州益坤电气有限公司是我县机械机电行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机械机电产业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并不断得到优化壮大。

——港口物流业。按照“物流总部基地、高新产业基地” 的发展定位,敖江港做为全县的经济中心,近几年来不断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

(三)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新企业。镇域工业经济已经逐步实现企稳回升,新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1

(四)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敖江港口处于沿海产业带的最前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集聚,引进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物流和现代服务企业,随着各项配套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拉动敖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我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我县产业发展过于依赖以“塑包、、皮革、机械机电”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要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我县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景点小而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形成,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三、制约我县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一)土地制约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工业用地审批越来越难,以致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的建设受制,不少优质项目迟迟未能落地

(二)资金制约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土地产权可供抵押,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调研中,全县各镇40%的企业反映金融危机后融资比较困难,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制约

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仍不成熟,劳动力素质较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占整个劳工力市场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各工业园区专业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技术制约

我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对外加工型和家族式管理企业,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仍然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与方法缺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管理水平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升级转型。此外,我县大多数对外加工型企业或者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技术相对落后,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约了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和长远发展规划。

(五)配套制约

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进驻园区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吸引新企业进驻园区。部分园区由于配套性资源配置不足,影响了园区的发展,对企业进驻、员工招聘等影响很大。

四、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

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科学周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本县特色产业,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依托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政策,突出对企业规模、效益、增速、技术创新能力、财政贡献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整合地价补贴、配套资金、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培新育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加快建设各主导产业的配套建设,增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二)发展集约经济,解决土地瓶颈

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一是各乡镇要在积极申请土地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发展产能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注重质量,向集约型发展。二是加大力度盘活一些闲置的厂房用地,整合村镇两级工业用地,鼓励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结合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抓好二高一低企业的梳理和引导工作,对一些节能减排的重点和“死角”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不过关的企业进行梳理与排队,清理或转移部分“二高一低”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引导我县产业向研发、工业设计、品牌培育、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发展,突破当前的简单加工的模式,走出粗放式发展误区。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

充分发挥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用,推进小额贷款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会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查,要改善我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首先应扶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解决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推出政策规范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使信用担保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引导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培训,促使中小企业自身注重信用积累,为外源性资本进入提供较为便捷的路径。

(四)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队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不少企业经营困难,而人才流失和引进困难又加重了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据调查了解,我县中小企业高层次、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短缺。企业希望政府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一是帮助企业引进人才,鼓励本县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通过政府的支持,更好、更快的引进企业需要的人才,对到我县创业发展、参与我县经济建设和应聘到本县企业的高端人才给予明确的奖励、解决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二是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抓好高中级人才的就业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配套性建设,在评职称、考研和任用人才方面引导企业给予照顾和关心。三是制订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对企业培训予以补贴。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县人才机制和政策制度,为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才,留住想要的人才提供法制保障和环境保障,促进我县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五是规范人才招聘市场,完善用工制度,促使用工市场有序规范运行

(五)加强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在产业结构的配置中,一定要重视相关产业的配套,重视基础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乡镇政府要集思广益,做好协调工作,在资金上保证配套设施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发动园区企业,集资建设,服务自己。立足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园区统一的安保体系、服务体系、物流协作体系、信息共享体系;推进园区企业服务外包,强化园区资源共享,搭建服务园区内各企业的招工协作、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互助式融资担保、会员式管理咨询服务和市场营销终端服务。做好园区的交通、水电、排污、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加大引资选资,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大引资选资力度,做好产业链配套性规划与引导工作;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招商的范围,加大招商的力度,让更多的好项目、大企业更好的认识平阳,钟情平阳,落户平阳。坚持高端取向,把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首选。把现有的土地存量用于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抓好各镇街商业网点和核心市场建设,有规划地抓好一批产业紧密度高、关联度高的现代商业体系,包括零售市场、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交换中心、原材料供应

市场、专精特新产品展示中心等,形成本土化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和自主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工程,研发创新工程和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质量。

(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系统工程,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平台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产业的升级优化,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因此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妥善解决。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服务平台的优势,为我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扫清障碍。

2、大处着眼,小处做起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抓住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细微处做起,逐步推进。例如水头镇、山门镇的旅游项目,首先要从全县旅游的大环境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其次,可先收集、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沉淀、人文背景、旅游特色,再到旅游内容宣传、个性化旅游服务措施的提供;最后,在完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形成集自然景观、古村落文化、“绿色餐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分步实施,通过基础工作吸引旅游投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我县的旅游精品,提高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质量。

第五篇: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2013-2015年)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要求,为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显著成就。2006年,国务院批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启动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地区等三大造船基地建设。2009年,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船舶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船舶工业在极其不利的市场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比重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流船型形成品牌,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船用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城市船厂搬迁有序推进,三大造船基地形成规模,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

(二)挑战和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手持订单持续减少,产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国际航运和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密集出台,船舶产品节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升级;需求结构加快调整,节能环保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世界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深刻调整期,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薄弱、配套产业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十二五”后三年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造船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齐全,劳动力资源充裕,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比较优势依然突出。必须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为建成造船强国、实施海洋战略积蓄力量和创造条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加快转变船舶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适应国际船舶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趋势,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着力推进兼并重组和转型转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能结构;积极应对国际船舶市场变化,着力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稳定和巩固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船用设备配套能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实施海外投资和产业重组,开展全球产业布局,积极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

控制新增产能,优化产能结构。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利用骨干企业现有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能力,推进大型企业重组和调整,整合优势产能;调整业务结构,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应世界船舶工业深刻调整新形势,完善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行业服务,不断增强船舶工业自身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后三年,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巩固,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船舶工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要求,船用设备装船率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20%以上。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建成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世界级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骨干企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海洋开发装备明显改善。运输船队结构得到优化,渔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学考察、资源调查等装备配置得到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满足国内需求,邮轮游艇产品适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海洋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行政执法船舶配置大幅提升,调配使用效率明显提高,适应海上维权执法需要;救助、打捞船舶升级换代,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产能盲目扩张势头得到遏制,产能总量不增加;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础设施得到整合,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一批中小企业转型转产,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

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大主流船型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技术开发,做好宣传、培训和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支持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等重点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液化天然气存储技术研究,突破液化天然气船双燃料、纯气体动力技术;组织豪华邮轮总体布置、减振降噪、海上舒适度等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特殊建造工艺研究。开展深海浮式结构物水动力性能、疲劳强度分析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钻井船、半潜式平台、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水下生产系统等核心装备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水平,掌握大型功能模块的设计制造技术。突破磷虾捕捞加工船、大型拖网加工船等大型远洋渔船设计建造技术,提高金枪鱼延绳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秋刀鱼捕捞船等远洋渔船设计建造能力。加快产品开发,建立标准化船型库,加强防撞击、适航性等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提高行政执法和公务船舶设计制造水平。

(二)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

重点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进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特种材料的制造,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高速柴油机、小缸径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优势产品自有品牌,加快转叶式舵机、污水处理装置、压载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机等产品产业化,提高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制造水平。加快液化天然气船动力推进系统、低温冷藏系统、低温液货装卸系统等关键系统的研制。开展透平和原油发电机组、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电力推进系统、海洋平台吊机、水下井口装置、铺管专业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研制技术攻关。推进渔船探渔、诱渔、捕捞、加工、冷藏等专用设备制造。推进行政执法和公务船舶电子、通信、导航设备产业化。发展耐腐蚀、超低温、高强度、超宽超长超薄和异形船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输送管线用钢等特种钢材。

(三)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

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集中资源、突出主业,整合一批大型造船、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通过调整中小船厂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修船、拆船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实施城市老旧船厂搬迁。依托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三大造船基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形成造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改善需求结构,加快高端产品发展。

鼓励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更新。加快淘汰更新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优化船队结构,提高航运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钻井平台、作业平台、勘察船、工程船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骨干油气、造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成立专业化企业或联合体,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

加强行政执法船舶配置。增加海上行政执法船舶数量,提高配置水平,开工建造一批海上行政执法船舶,改善装备条件,充实执法力量,尽快提高海上维权执法能力。

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应急保障船舶建造。建设专业化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开工建造一批大型救助、打捞船舶,提高海上综合救援能力。加快开发建造一批资源勘察、环境监测、科学考察船舶,改善海上科研条件,提高海洋科考能力。依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工程,建造一批水上工程船舶,形成规模化海上施工能力。

开拓高技术船舶市场。大力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提高专业化设计制造能力和配套水平。加快培育邮轮市场,逐步掌握大中型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完善游艇产业链条,培育豪华游艇自有品牌。

实施渔船更新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发展选择性好、高效节能的捕捞渔船。加快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步伐,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发挥船舶工业研发和制造优势,整合科研生产要素,提高渔船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

(五)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

加强对国际船舶市场态势、产品发展趋势以及主要造船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和研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稳定和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支持引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核心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开展海外产业重组,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设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支持大型船舶和配套企业开展全球产业布局,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和维修服务基地。

(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促进军用与民用科研条件、资源和成果共享,促进船舶军民通用设计、制造先进技术的合作开发,加强军用与民用基础技术、产品的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的互通互用。引导造船企业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拓民用特种、专用船舶市场。立足民用船舶工业基础,依托重大民品研制项目,突破关键产品、材料、加工制造设备等军工能力建设瓶颈。

(七)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

引导船舶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增强应对市场变化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益造船,应用节能、节材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船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船员培养、选拔、考核、退出机制,提高船员综合素质,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在行业自律、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宣传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支持政策

(一)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

调整延续实施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至2015年12月31日。鼓励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提前报废并建造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的绿色环保型船舶。

(二)支持行政执法、公务船舶建造和渔船更新改造。

支持海上行政执法船舶以及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建造,支持航海保障设施、设备的配备,支持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满足船舶建造和更新改造资金需求。

(三)鼓励开展船舶买方信贷业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国内骨干船厂订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境外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

(四)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原则,做好对在国内订造船舶且船用柴油机、曲轴在国内采购的船东的融资服务,加大对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海外并购以及中小船厂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信贷融资支持。研究开展骨干船舶企业贷款证券化业务。积极引导和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船舶出口。优化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政策,创新担保方式,简化办理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船舶融资租赁试点。

(五)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增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创新能力,开展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加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设备专业化能力建设,以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填补国内空白的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控制新增产能,支持产能结构调整。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对船舶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要停止建设;国土、交通、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停建的违规在建项目,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债务、人员安置等善后工作,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理。对已经建成的违规产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入条件等进行处理。在满足总量调控、布局规划、兼并重组等要求的条件下,推动整合提升大型基础设施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转型转产。

五、实施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保持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有关指导和服务工作。各有关地区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

下载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加减乘除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精 做好加减乘除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请问苗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这方面有什......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

    促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福建日报)(精选)

    促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3年07月19日08:03 福建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周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

    印发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印发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改运行〔2006〕26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国土......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9〕10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 省政府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和优化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

    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国家和省、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二日近年来,我省结合实际,以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相结......

    关于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苏南方阵中的一员,目前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根据区域竞争和发展规律,**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争得一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