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培育高技能人才平台 汇聚改革创新发展智慧力量
打造培育高技能人才平台 汇聚改革创新发展智慧力量
集团公司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纪实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工会积极研究探索推动企业发展和履行工会组织职责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坚持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将企业技能高、爱钻研、肯攻关的优秀人才“孵化”成为出类拔萃的技能大师和技能领军人才,影响和带动着广大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创新、克难攻坚、转型发展的大潮当中。
一、凝聚共识、加强领导,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一)形成“三个共识”,确保创建工作高点起步。集团公司工会不仅高度重视培育、选树和表彰更多创新型的劳模先进人物,而且非常关注劳模的成长成才,积极为劳模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广阔舞台。一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弘扬劳模精神的有力载体。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能够激发劳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引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之中。二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抓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能够进一步发挥劳模的传帮带作用,为广大职工学习劳模、创先争优提供平台,促进职工素质提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三是坚持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全员创新创效的有效途径。劳模工作室的创建,能够加快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革、发明创造、管理创新的步伐,引领广大职工小改小革创效益、岗位创优做贡献,以职工建功立业的卓越成效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在形成以上共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的意见》,组织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总结推广了兴隆庄煤矿、鲍店煤矿、济三煤矿、东滩煤矿等单位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目前,全公司已命名授牌12个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36个不同工种、类型的矿处级工作室初具规模。其中,高兴亮工作室与潘兴波工作室,分别被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强化“三个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高效运行。一是组织保障。为促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集团公司成立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一是“高”,起点高、标准高;二是“实”,内容实、措施实;三是“亮”,“亮”出行业、企业特点、特色,要有新意;四是“沉”,沉到生产一线——到车间、到班组。各基层单位注重加强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了“党政支持、工会组织、部门配合、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措施保障。坚持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各级工会的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提质覆面,要求3000人以上的矿处单位以及具有相当经济当量的能化公司,至少要创建2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室,其他单位至少要创建1个工作室,使工作室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三是经费保障。集团公司工会对每个由集团公司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补助经费10万元,并根据工作室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结合日常检查评估结果,逐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工作室所在单位也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为工作室更好地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必要条件。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劳动模范高兴亮为组长的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吸纳了多名省、市级劳动模范及高技能人才,该矿党政不仅为工作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活动基地,还配备了专业仿真教学仪器及数百套电子设备,在集团公司每年投入10万元经费的基础上,该矿坚持每年投入资金8万元,为工作室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精心组织、强势推进,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一)抓实“三个管理”,确保创建工作规范运作。一是强化规范管理。集团公司工会建立完善工作室考核制度,细化评价标准,明确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三有”原则,即有一个冠名、有一块牌子、有一支团队;要求达到标志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经费到位、台帐详实、成效明显等8项标准;要求劳模工作室应明确专人牵头负责,有一名或几名在技术、业务、服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知名劳模作为核心,每个工作室成员不低于6人,组成工作型团队。并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制度、活动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结合生产实践,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职工合理化建议、审查技术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引导和带领广大职工围绕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重点难点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等开展达标竞赛、技能竞赛、专题合理化建议、“六小”活动等。同时,要求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逐步建立月度例会制度、外出考察报告会制度、半年工作室推进会、年度总结会等,力求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二是细化过程管理。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的课题、课题实施目标、课题实施的主要措施以及课题实施效益预测。要求创新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对立项的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集团公司工会对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工作室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三是突出效果管理。注重结果运用,充分调动工作室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基层单位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职工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结合单位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的实际要求,每年确定一个以上的创新项目,并以单位与劳模工作室签约的形式进行明确和要求,所在单位工会定期对劳模工作室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对创新工作室考核评价,对组织健全、活动正常、制度完善、创新成果显著的优秀工作室给予表彰奖励,并积极申报上级命名挂牌;对于取得的优秀创新成果,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对活动开展不力、不出创新成果、流于形式的不达标工作室予以通报,获得命名挂牌后连续2年未取得公司级及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将予以摘牌,形成正反双向激励机制。
(二)突出“三个结合”,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把创建工作与职业技能竞赛紧密结合。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组织开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能比武和各项专业劳动竞赛,提高了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组织开展的职工技能比武、重点工程劳模竞赛、群众性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表率作用,极大调动和发挥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二是把创建工作与搞好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坚持把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时期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紧贴企业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先后完成了煤矿液压综合实验台、电牵引采煤机弧形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等30多个革新项目,提高了机电设备科技含量和运行效率。三是把创建工作与职工素质提升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劳模在提升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创新创优素质上的辐射作用,深化“创争”活动,培育德才兼备、业务精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随着培育体系日臻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孵化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集群效应得以彰显。济三煤矿张磊工作室以“活动常态化、课题丰富化、人员多元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立足矿选煤厂“5510”百人成才计划,在选煤厂选拔35岁以下五类工种和五类管理层面人员,每类人员选拔10人,共计100人,进行专业培养,力争通过两年时间,让这100人成为岗位工和管理人员的标杆,带动全厂其他同志立足岗位成才,有力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引领职工、提升技能,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培育职工成长进步的“孵化器”
(一)强化教育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借助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载体平台,广大劳模以传承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推行实施“师傅+徒弟”的传帮带模式。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样板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多元化培训,名师担教员,现场变课堂,案例当教材。围绕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内容展开定期或不定期技术交流,结合井下现场所遇到的“一通三防”和隐患处理方法以及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化培训,很多新职工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根据采煤一线职工业余时间少的实际,成立了流动课堂,利用矿井大检修时间及每月一次的班前时间到区队送视频、授技术、解疑惑,同时还定期组织技术比武等活动,有效激发了职工学技术、提业务的积极性。鲍店煤矿开设王维福三机维修公开课,举办了区队自主安全技能培训班和班前“小课堂”,积极传授“设备故障六先六后排除操作法”、“通讯设备五步维修操作法”等11集视频课件,累计培训职工2900余人次。
(二)加强人才培养,传承技艺绝活。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把传承技艺绝活作为首要任务,将先进工艺和方法,以电子文档和资料文稿的形式记载在案,供每一名成员参考学习,创造出“核心技术讨论法”、“典型案例示范法”、“模拟仿真训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等培训方式,使团队迅速得到成长。工作室技能大师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指导教学,强化技术指导,实施“传帮带”,倡导“精一会二学三”,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
(三)发挥示范作用,引领青工成长。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推行导师带徒制度,技术带头人与他们的徒弟签订了《名师带徒协议书》。通过“师带徒”这一新形式,明确了师徒职责,针对徒弟素质现状指导参加小改小革、技术创新、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同时劳模创新工作室聚集了一批业务和技术骨干,针对生产和工作中的难题,动脑筋、想办法,攻坚克难,成果频出,也增强了职工的创新能力。兴隆庄煤矿高兴亮工作室已带出60多名高级技师和技师,有120多名职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134人取得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57人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济三煤矿张磊工作室累计培养了21名具有技艺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共有11名徒弟获得了高级工和技师资格证书。其中,刘士平被评为公司首届“十大杰出技工”,朱宁康、张震等人多次在公司和省煤炭系统技术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
四、攻坚克难、彰显价值,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成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智囊团”
(一)服务企业生产,发挥技术核心作用。工作室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交流研讨会,主要针对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攻克难关,克服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障碍,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鲍店煤矿王维福工作室立足矿井生产实际,开通了技术指导和设备故障报修热线921546,每次接到故障热线后,均在第一时间进行答复,或深入现场处置。有一次6312综放工作面940型采煤机电控部分出现故障,影响原煤生产。工作室接到报修热线后,迅速组织综采维修电工组成员下井处置,仅5分钟就处理了因采煤机振动,造成元件松脱、变频器参数紊乱的故障。工作室先后接听井下生产设备故障报修电话60余起,设备故障抢修率达100%,为矿井安全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激发创新活力,发挥团队整体合力。工作室在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引领下,破解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济三煤矿张磊、边震工作室围绕技术创新、工艺革新、设备改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最大努力地为矿井创造效益,先后取得创新成果27项,申请国家专利11项,为矿井节约各类费用500余万元。鲍店煤矿王维福工作室注重发挥每名团队成员技术特长,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协作交流,王维福PCM200型破碎机锤头防松退操作法”、“秦佑洪ZFS6200液压支架操纵阀维修操作法”等6个实名操作法获公司表彰奖励,“煤炭实用小课堂”教学片在全国煤炭协会主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积极科研攻关,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实现了系统优化、技术升级再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创新创效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矿井安全高效开采、非煤改造升级等关键技术,围绕强化预控、保障安全,认真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做到了自身不违章、身边无“三违”,现场无隐患。注重故障应急处理,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工作室成员及时带领学员到现场进行处理,并把所处理故障的原因、判断经过、处理方法、预防措施等内容向现场人员进行讲解,提高了现场人员处理故障的能力。二是实现了节支降耗、降本挖潜再创新。工作室注重研发创造,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技改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职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完成“煤矿采掘设备液压试验台的升级改造”、“液压支架安全阀试验台的改造”、“综掘机液压驱动滚筒的设计及应用”、支架顶梁装车架等180多个革新项目。三是实现了扭亏增盈、转型发展再创新。广大劳模利用长期工作在生产建设一线的优势,结合兖矿集团生产经营评价工作,认真查找分析制约本单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降本增效和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落实减亏增盈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最大限度地保发展、保效益。通过劳模工作室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应用,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节支降耗成果明显,增强了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高兴亮工作室通过技术攻关,提高了采煤机有效运行时间,每年创效达4000多万元。王维福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和小改小革26项,累计创效3000多万元。潘兴波工作室破解安全技术难题23项,每年节支降耗500多万元。1—10月,在全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的严峻形势下,集团公司重点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前列,实现了亏盈大逆转。
“锤炼一批劳模,发展一支骨干,培育一批队伍,最大限度辐射劳模影响。”集团公司工会通过强力推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实现了从劳模“1人做贡献”到“1+1群做贡献”的提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新时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劳模效应,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成为激励职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加油站”;成为集团公司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成功举措。随着《兖矿集团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5年)》的逐步实施,这一人才的“聚宝盆”将给企业带来更多不可期的价值。(陈长法)
第二篇: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构筑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创新性技能人才队伍
李怀民、贾传勇
高技能人才是指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型劳动者。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治黄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源动力,是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治黄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提高我局技能人才素质,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我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在抓好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新人才理念,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使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以高级技术工人为主的工种岗位配套的精干技能人才队伍,为确保开封治黄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大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力度,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术水平的治黄人才,我局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专业对口、业余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其途经如下:
1、支持职工报考成人大、中专院校;
2、鼓励职工业余时间自学,参加国家自学考试;
3、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局制定并经职代会通过了《职工教育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职工参加第一次学历教育可报销学费的2/3,第二次学历教育报销学费总额的1/2。除此激励政策外,还要求职工必须刻苦学习,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取得文凭方可报销,否则,按规定给以必要的处罚。由于领导重视,政策到位,管理严格,经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局进入本、专科院校学习及参加自考的人数达170余人,且80%以上的人已取得大专或本科文凭。现在全局919名职工中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277人,664名技术工人取得大中专文凭的达186人,占总工人数28%,这些同志已成为治黄的骨干。
二是加强岗位培训。岗位培训具体到工人就是按岗位需要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提高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按岗位规范要求取得上岗(在岗)、轮岗、晋升等资格培训和根据生产(工作)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应性培训以及对在有技术等级标准的岗位上作业的人按标准规定掌握应知、应会、系统提高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专业技术培训。它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技术层次的本等级达标培训和晋升技术等级的培训。多年来,开封河务局把岗位培训作为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训的重点。
1、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培训,经常举办各种类型不同工种的培训班,主要由本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有时也请上级机关及大 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授课。他们授课结合生产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课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每年的技术等级培训,一是结合本人所从事的工种传授技术;二是晋级培训和工人晋升工资挂钩,所以工人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高,培训效果好,使技术工人学到大量生产实践所需的技术知识。
2、走出去参加上级及社会上举办的培训班。每年,开封河务局领导舍得花钱,舍得派出生产骨干,舍得抽出时间,让部分技术工人到水利部、黄委会、河南局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培训上进行学习培训。经统计了解,我局技术工人平均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
三是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我局针对刚从学校毕业学生、部队转业的军人尽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年轻同志参加实践活动,把他们放到艰苦岗位上进行锻炼。另外,注重新老结合,以老带新。老一代治黄工作者基本功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青年工作者理论知识水平高,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强,新老结合,互相弥补,有利于知识的优化和人才的成长。
四是实行以师带徒,拜师学徒,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办法,让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以师徒金搭档的方式,把自己的绝招、绝技及高超的技术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技术工人。如2003年,我局在技术工人中广泛开展师徒金搭档活动,全局结成师徒金搭档156对,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工人队伍中形成拜师学徒的热潮。五是号召技术工人购买技术书籍,挤出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仅2003年以来,全局就搞出革新发明成果30多项,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坚持二年举办一次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发动工人结合本岗位及生产实际,撰写技术论文,总结生产经验,发掘技术潜能。到目前为止,我局已举办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三次,每次都成立工人技术论文交流领导小组和工人技术论文交流评比专家组。经统计,三次交流活动共上交论文近500篇,大大促进了工人技术交流,对提高技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和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和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我们构筑的技能人才培育的平台,形成多种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全面培训;二是对注重钻研业务、爱岗敬业、有发展前途的技能人才重点培养,让他们到重要岗位,对他们压担子,抽他们到层次高的重要培训班学习,选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对他们传帮带。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如每年开展不同工种的技术大比武活动,两年举办一次工人技术论文交流活动,重大的工程抢险或有技术难度的技术操作活动,有目的选拔较好的技能人才参加。我局通过上级举行的技能鉴定途径等实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例如我局第一河务局河道修防工 高级技师范海林、高级技师马军旗都是在历次的技术大比武、抢险救护及工人技能鉴定中脱颖而出。如范海林参加全河河道修防工技术大比武,一举获得全河第五名的好成绩,领导发现他学习努力、动脑筋、肯思考,善钻研,认为他有潜力可挖,就派他参加各类培训班十余期,千方百计为其创造条件,帮他总结经验,让他到培训班讲课,编制防洪预案,担任防汛抢险技术负责人等,对他大胆使用,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历练,目前范海林已取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登上了河南局技能人才的领奖台,近日又被推荐为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
我局第二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杰、技师李书印,结合生产实际和别人配合发明创造放淤固堤等实用的集浆(泥浆)金属罐。第一河务局给花卉技师张素萍压担子,充分发挥她的技术优势,使她担负的柳园口游览区花卉苗木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除此外,我局还建立并形成重视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支持技能人才,重用技能人才的氛围,领导对技能人才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思想、生活关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范海林取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后,我局及时发出通知,号召全局职工向他学习,并给他相当的奖励,让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人才选拔与培养工作机制产生的经过
为了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素质,建立起完善可行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局就致力这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二十年来,不管机构如何变动,我局及局属单位都配备有职工教育 专职干部或兼职干部,从职工补课办职工初中班、高中班开始,至到以后大力举办岗位培训班,长期坚持对技术工人进行技能培训。为选拔培养好技能人才,我局及局属单位都制定了选拔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工作机制。
四、不断完善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工作机制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搞好人才选拔与培养,才能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封局现行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培训渠道和方式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教育培训的渠道上,从主要依靠上级组织培训的主渠道,向依托主渠道自主培训转变。我们一方面充分依托现有的自主培训,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教育为主,另一方面还深入挖掘网络教育功能,利用网络等传播新信息、培训新知识。抓好传统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抓好技能提高、管理创新等培训工作,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另外还采取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载体活跃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空间。二是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从偏重理论培训,向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我们以实实在在的载体、阵地,吸引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职工教育工作的群众性、实践性、感召力和吸引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经常性地组织技能人才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感受,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全面开展岗位练兵 活动,把实战当演练,并且每年举行技术大比武活动,推进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
开封河务局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如在2003年河南局开展的“爱岗位,练技能,革新创造争文明”活动中,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对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给以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两次获得第一名的除晋升工资外再奖励3000元现金,获得第二名的奖励奖金2000元现金,获得第三名的奖励1500元现金;对获得省局单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单位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对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第二、第三的分别奖单位10000元、6000元、4000元的奖励。除此外,还要给以通报嘉奖。如达不到预定获奖目标罚单位5000元,由于实行培养选拔人才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所以我局参加河南局“爱岗位,练技能,革新创造争文明”活动中,职工参加各类培训3600余人次,写出技术论文126篇,涌现技术成果30余项。参加省局14个竞赛项目,集体项目获得2个第一名,个人获得第一名和一等奖达4个,获第二名及二等奖5个的好成绩,获奖数在全河南局名列前茅,全局用于奖励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的奖金近20万元。
随着不断变革传统的抢险方法,随着老一代抢险技术人同的离岗,我们怎样才能使年青一代抢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封河务局的做法就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启用年青人。比如第一河务局在黑岗口上延险工和王庵险工、柳园口险工抢险及水中进占中,大胆启 用年青技师范海林等优秀技能人才,第二河务局在机淤固堤中大胆使用李杰、李书印等年青技师,兰考河务局、第一河务局大胆委任优秀技能人才到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对治黄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五、建立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推动治黄管理现代化 实践“三条黄河”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离不开技能人才。只有搞好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才能大大推动了治黄现代化。
我局近几年来已基本拼弃了传统的人工抢险方法,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抢险救护的新方法。这种现代的抢险技术及工艺,减少了料物浪费,节约了人力,缩短了抢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抢险速度,减少了出大险的机遇。
我们的技术工人由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搞了大量的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应用到抢险、工程施工和堤防养护中,推动了治黄现代化进程。如工程施工中工程坡度检测是一个难题,开封第一河务局马军旗经反复实验,研制了“多功能测坡仪”,该仪器简单易学,便于操作,克服了传统测法费时、费工的缺点,将测量速度提高了30倍,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开封第一河务局王庵控导工程-25至-30坝作为一项应急度汛工程,任务重,工期短,难度大,为确保在调水调沙前按期完工,范海林等技能人才看到职工按传统方法日夜施工效率底,就仔细琢磨,采用大型机械与人工密切配合的水占进占新方法,节省2/3 工人,节约资金20万元,提前10天完成了工程施工,保护了农田和村庄,确保调水调沙按时进行。
总之,牢固树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使一批年富力强,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走向治黄第一线,为推动治黄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第三篇:常熟市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创新道德教育载体
常熟市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创新道德教育载体
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选准载体、创新形式才能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去年以来,常熟市在抓好“道德讲堂”建设同时,着眼基层群众需求,依托广电网络智慧社区平台,宣讲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让群众在故事欣赏中接受道德教育,受到群众好评。
一、拓展平台,接好道德教育地气。
根据受众多层次、多样性的实际特点,在建成七类讲堂200多个的基础上,摸准潮流脉搏,采用新技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增强了道德教育针对性、覆盖度。一是强化设施建设。研制开发基于有线数字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家庭综合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8大栏目、52项信息服务,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农村智慧社区,并逐步向全市城乡推广。二是注重资源共享。“道德讲堂”形象向上向善、形式富有亲和力,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通过将“道德讲堂”现场宣讲的视频内置于高清互动,既发挥了数字网络连通基层的功能,又宣传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三是增强个性互动。注重用户感官体验,依托智慧社区交互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视频点播、图文介绍等多种方式,让人如同身临“道德讲堂”其境,不仅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道德教育。
二、丰富内涵,弘扬道德教育正气。
把情境化、规范化、互动化的“道德讲堂”通过智能终端发送到群众身边,增强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使道德教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一是注重与艺术融合。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改变以往“高台教化”的宣讲模式,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把全国道德模范常德盛等人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群众喜爱的评弹节目,在智慧社区中实现用户界面的生动演绎,使群众感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二是凸显凡人善举。开展“文明之旅〃寻访身边道德模范”新闻行动,建立凡人善举典型库,选树一批身边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孝女薛馥华、三入火海救人的老党员徐仁元等的事例都可信、可敬、可学,当宣讲者在荧幕前娓娓道来时,拉近了道德模范与民众的距离,使受教对象更乐于接受。三是突出价值导向。着眼于传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观念,重点播出展现这些优秀品质的先进典型宣讲视频,通过告诉群众感人故事,倡导积极向上道德风尚。
三、规范运作,聚集道德教育人气。
把“道德讲堂”列入全市道德建设专项行动,制定专门工作方案,依靠制度保障道德教育规范化、品牌化。一是严格运作规范。按照“道德讲堂”实施办法,高标准建设各级各类讲堂,确保环境标识、“五大环节”和“五个一”基本流程不走样,还专门对在智慧社区平台中承载的视频作了时段、画质等细化规定,保持道德教育吸引力。二是着力提升质量。协调广电、文化和镇村工作力量,组织创作道德教育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增强道德故事的感染力、亲和力。加快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全市覆盖。三是加强工作考评。由市文明办牵头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对“道德讲堂”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定期督查,并作为文明单位、文明镇村评选的重要考核内容,增强各地建好“道德讲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篇:引进培育用好人才 为打造茶产业“半壁江山”贡献智慧力量——领导交流发言材料
引进培育用好人才
为打造茶产业“半壁江山”贡献智慧力量——领导交流发言材料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县紧盯自治区党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抓政策引领、要素赋能、人才效能等关键环节,推进*茶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人才力量为**茶综合产值占据广西千亿茶产业“半壁江山”赋能增效。
一、瞄准“紧缺急需”,以政策引领强化人才链。
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制定实施《*县茶乡英才计划》《*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等“1+9”*茶人才政策和8项工作细则,构建有效管用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体系。二是强化人才支持力度。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2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对研发新品种、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等5类优秀人才最高给予20万元奖补支持。汇聚政企农银各领域合力,建立“龙头茶企+茶园合作社+金融支持”发展模式,争取授信贷款覆盖140多家企业及种植大户,激发人才助推茶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三是优化人才服务水平。健全四家班子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去年累计联系服务专家人才200余人次,解决难题80多个。二、把准“成长所需”,以要素保障赋能创新链
一是深化校企共建共育。
打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两张牌,牵手11家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引入3个教授专家团队,组建*县*茶产业学院、*茶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育才平台。采用订单培育、柔性引才等方式,联合培养*茶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以才引企,引进广西农垦、铸垠集团等8家重点规模茶企,提升*茶人才培育能力。二是强化实用技能培训。
依托“茶园讲堂”“六进活动”等,设置特色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中小学生、镇村干部、茶农等群体开展*茶知识培训。去年累计开展专题培训52场次,线上远程指导100多次。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县领导挂帅组建*茶产业发展指挥部,统筹协调人才等要素服务全县茶产业发展。组织区市县茶叶专家、种植大户等组成“智库联盟”,发挥非遗传承人、产业技能人才作用,对100余家茶企合作社提供巡回走访、专业指导、联合会诊“一键式”服务,重点扶持有创新潜力的茶企、团队和个人。通过实施“指挥部+智库联盟+市场主体”合作模式,成功推动建设苗圃基地2700亩,清表炼山茶园4.8万亩,其中已完成种植2.6万亩,带领茶企茶农打一场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10万亩茶园种植大会战。三、精准“配置供需”,以用才效能提升产业链
一是打造人才帮带平台。
发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大师“传帮带”作用,成立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和展示平台,以“一对多”模式,培养新增市、县两级非遗传承人100余人,形成了*茶产业金字塔式、稳固型人才队伍。二是打造人才创业平台。推行“人才+合作社+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模式,构建吸引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的平台体系。通过“专业人才谋划项目,项目培育市场主体”,成功谋划实施一批*茶专项债、EPC、PPP项目,相继开展10万亩茶园、小镇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四大会战,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自治区田园综合体等15个重大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重点项目打通产业壁垒,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茶产业星创天地等20多个创业平台,全覆盖支持1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辐射带动2万余人,推动形成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双创”热土,*县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链典型县名单。三是打造人才展示平台。
先后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茶高峰论坛、制茶技能大赛、斗茶大会等活动15场次,鼓励和支持技能大师创办工作室9家,为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师等专业人才提供竞技交流平台,促进技能交流展示提升,助推*茶文化品牌建设。下一步,*县将接续奋进落实市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市委确立的*茶产业“半壁江山”发展宏图,实现*“双半壁”发展目标,坚持上“干货”、出“实招”、打出人才工作“组合拳”,加快建成业兴景美生态茶乡,以茶乡英才引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五篇: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6月5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纪念日。
5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引领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体系、支撑平台不断完善,我国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无数发明人、知识产权拥有者、创新型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圆了致富梦、发展梦,“中国智造”、中国品牌正在快步走向世界。知识产权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关注度空前提高,抢占科技和市场制高点、掌控知识产权优势的竞争持续升级。伴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也正在步入转型发展期,企业等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制度实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实现《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敢打硬仗、敢涉险滩的精神,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制度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作用,全面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构建更加完备的、以发展为目标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水平,把我国正在快速提高的创新能力有效转变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科学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科学管理,大力培育和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使知识产权深度融入经济科技主战场。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观念,通过有效加强市场监管,遏制侵权假冒行为,切实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实现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重点部署,积极推进。只要我们在“质量”上下功夫、在“运用”上动脑筋、在“保护”上动真格,在“管理”上出实招,就一定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