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几个典型范例的调查
关于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几个典型范例的调查
临汾市扶贫局
从2011开始,我市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入片区开发,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和2011—2020年中长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式。以县为单位进行片区开发,是我市扶贫方式的大转移和大提升,标志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整体转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富民的新阶段。片区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几年来,我市在实际工作中对片区开发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试验,各县也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范例,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前不久,我局重点对几个好的典型范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几个典型范例的基本情况
1、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 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位于吉县吉昌镇大田窝村,成立于2005年3月,注册资金303万元,是一个以苹果栽培、加工、冷藏、销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开发股份制产业化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企业资产价值168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0万元,实现利税83万元,是吉县 1 颇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隰县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
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位于隰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阳德村,有4个自然村、248户、1298人,耕地面积5500亩,其中果树面积5000亩(挂果面积2000亩),品种以玉露香梨、酥梨为主,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基地所产梨果38次获得国家大奖,玉露香梨获得2008年奥运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2010年该基地梨果总产量达到700万斤,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2011年预计该基地梨果产值2100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突破1.5万元。
3、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
洪昌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汾西县永安镇太阳山村,是一家与山东省六和禽业集团共建的股份制企业,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该公司承担的年产1500万只肉鸡养殖、屠宰及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年出栏600万只肉鸡养殖示范场,年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屠宰1500万只屠宰加工厂,年孵化1500万只雏鸡孵化场。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 7亿元,利税2763万元,安置就业1500人,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户、35000人发展养殖业,可增加农民收入7000余万元。
4、蒲县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
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位于蒲县红道乡耳里村,共占地2000亩,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工程主要由提水灌溉、机种机收、配方施肥和田间道路建设等几部分组成。工程总投资648.3万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485万元,县配套资金65.5万元,部门专项资金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2.8万元。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现代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树立了样板。
5、乡宁县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
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位于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下县村在上级扶持下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亩长山药基地建设。村上建立了长山药合作社,80%的村民都入了社。合作社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达600万元,扩大长山药种植面积,引进先进栽培技术,推广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喷灌滴灌管系建设,开展长山药去皮真空包装、药粉加工、药汁罐装、药片膨化等系列产品加工,在周 边大中城市设立经销点联合经销。目前长山药已成为村里的特色主导产业,占到全村经济收入40%以上,社员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这几个典型范例的创新做法
以上几个典型范例都采取了县域布局,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大承载,大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做法,每一个范例还各有特点。
1、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经济。
吉县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是农业部认定的苹果最适栽培区,所产苹果果型端正高桩,果面光洁细腻,着色鲜艳浓红,口感香脆甜爽,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吉县的苹果片区开发项目区位于县域西部黄河沿岸,区域面积81.3万亩,耕地面积11.4万亩,涉及农户5923户26654人,其中贫困村23个、贫困户4733户、贫困人口21300人。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起了2万亩无公害精品苹果基地,与2600余农户签定了产销合同,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收储、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 “六统一”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500余万元,辐射带动了全县30万亩苹果的健康发展。
2、隰县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规范管理,典型引路,基地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梨果产业进一步大发展。
隰县是“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发展梨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隰县片区扶贫开发把梨果产业作为主攻项目,西南片区梨果产业基地项目覆盖27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550户、6975人,其中贫困村21个,贫困户1464户、5856人,新建梨果种植10000亩,标准化改造老园4000亩,发展节水灌溉2900亩。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梨果品种优良,主栽品种以2008年奥运会指定梨产品玉露香梨为主,被省市专家称为“中国第一梨”。采取建立标准化管理示范园的方式,大力推广果树改形、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梨果套袋、铺反光膜、生物防治等管理新技术,科技含量高,为全县培养了大批梨果生产能手和专业人才。
3、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民企二次创业,工业反哺农业,实现绿色生态转型,建设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汾西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国家支农整合资金试点县。汾西片区项目围绕建设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把肉鸡养殖产业发展作为核心,规划到 2012年底扶持23个行政村,建设5000只规模肉鸡养殖场79个。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200万只肉鸡、20万吨饲料和15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能力,带动项目区养殖户年人均增收600余元。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前身,是朝阳煤化有限公司,是集洗煤、焦化、化工、发电、冶炼为一体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他们果断关停污染大、高能耗产业,用长期积累的资本转型发展养殖加工综合产业。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立足于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吸纳带动周边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4、蒲县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和稳定脱贫。
蒲县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疏松,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市传统马铃薯产区。马铃薯产业2009年被列入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2011年被列入全县片区开发项目。该县马铃薯片区开发项目,覆盖全县5个乡镇3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其中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其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 系,提高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收到了稳定增收和稳定脱贫的效果。
5、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打好“特”字品牌,做大做强土特产业。
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位于乡宁县县城西北1公里,土地肥沃,光照时间长,通风好。该村自古就有种植长山药的历史,出产的山药肉质肥厚,质地粘性强,肉白如雪,口感绵软,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明清时就成为皇宫贡品,畅销北京、河南等地各大中药店号药用,享誉海内外。该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山药,一亩山药的产出价值等于十亩粮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长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的长山药产品注册了“益寿”牌商标。目前,该基地出产的长山药已经实行了标准工厂化流水线加工包装,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1200多农户脱贫致富。
三、启示和建议
上述几个典型范例,为我市搞好今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第一,以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现代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来统筹我市片区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立足县域区位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县域布局,培育县域特色现代支柱产业。二是发展规模经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产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运输加工企业,改造新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经常性检测检疫制度。四是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建立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建设 8 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全市片区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瞄准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现代农业水平,高标准建设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农业、保健农业、教育农业、民俗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三是突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的示范园网络。四是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五是积极推进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制度,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第三,用工业化理念经营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片区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
一是片区扶贫开发要像办工业那样,为卖而产,为赚而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项目区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用生物、信息、低碳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培育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二是从本质上改变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其他各业之间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比较效益。三是加强农业内部分工协作,培育农业科研、良种繁育、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业保险等经营性服务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投融资、信用担保、电子商务等各种商业性服务机构。四是工业反哺农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转型二次创业,创办工农业综合经营企业,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资和技术来装备农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实行规模化、专业化、10 标准化、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提高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盈利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第四,加强我市定点扶贫工作,构建全市“大扶贫”的片区开发格局。
一是组织动员全市有条件的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军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参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投入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各行各业分割分散的定点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特别是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综合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集中投入机制,为片区扶贫开发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定点扶贫资金,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四化四改”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客车“六通”为重点,集中投放到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11 第五,进一步做好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根据我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类似、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类似、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关键措施类似,以及保持传统名优特色和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完整的原则,立足于我市贫困地区资源条件,根据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规划方案要求,做好全市整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二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开发,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具备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以及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的要求,做好各贫困县具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三是在片区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我市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扶贫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移民搬迁户和贫困户,优先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和计划生育模范户,优先支持短平快种养业项目,优先支持效益好的续建项目,奖优罚劣,不断优化片区项目。
(课题领题领导 杨刚杰 课题承担人 石秉章)12
第二篇:大靖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验收汇报材料
大靖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总结
(2012年4月14日)
大靖镇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61户3.9万人,劳动力27722人。全境面积233.5平方公里,播种面积7.66万亩。2009年底,全镇果蔬日光温室面积已发展到700多亩,年实现经济收益450万元以上;全镇规模养殖户2243户,已建成养殖暖棚3625栋,年存栏11.26万头(只),出栏7.25万头(只),实现畜牧业年收入达2175万元。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04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535元。
一、项目区发展基础
大靖片“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共涉及2个乡镇(大靖镇、民权乡)38个村,2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674户57278人,其中贫困人口39092人,贫困面达到68%。我镇项目区樊家滩、下庄、长城三个村由省道308线、大小公路、花庄路相连,自然条件属同一带片,区域内光照、气温、海拔、土壤相似,产业发展基础一致,特色种养业具有一定的挖掘优势和潜力。通过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示范带,在全镇范围内产生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
二、项目内容和投资计划
项目区四个村计划铺设养殖小区供水管道10公里,衬砌
渠道11公里,移位日光温室小区机井1眼,硬化村组道路7.5公里,配套农电线路6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40户;新建蔬菜日光温室590座,配套滴灌设施820套,配套卷帘机430套,新建养畜暖棚300座18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450个,种植枸杞1500亩,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
项目总投资290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部门配套投资807万元,扶贫贴息信贷资金109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04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自2010年该项目实施以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在我镇项目区3个村新建日光温室81座、206亩,新建养殖暖棚193座、200亩。铺设供水管道5.3公里,衬砌渠道7公里,整修道路5.5公里,架设农电线路4公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00人次。通过生态功能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建成长城村1140亩、樊家滩村360亩的两个枸杞经济林示范点,项目支持贷款贴息14万元,扶持贫困户贷款160万元,解决了农户扩大设施农业和发展特色产业的资金短缺困难。
1.樊家滩村。平整土地70亩,建成养殖暖棚63座,修建养殖区围墙570米,新建大门一座,车桥3处共计25米。新建日光温室57座、占地面积150亩。建成了占地面积108亩的新农村住宅小区一处。完成养殖及日光温室小区供水管道4公里、渠道2公里、村内道路3.5公里、农电线路架设2公里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0人次。
2.下庄村。建成养殖暖棚130座,新建日光温室24座、56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35座、277.9亩,养殖暖棚192栋。同时,完成了养殖及日光温室小区砂路铺设2公里、供水管道2.3公里、渠道建设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2公里,安装80千伏变压器1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0人次。
3.长城村。完成渠道引水3公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人次。累计建成果蔬日光温室42座,养殖暖棚95座,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林1520亩。
四、项目效益
近两年来,我镇通过实施大靖片区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整合其它项目资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推广全膜垄作沟播技术,种植蔬菜和特色经济林枸杞作物,有效改善了该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为促农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效节水大田种植从8000亩发展到目前每年1.5万亩左右;全镇日光温室累计建成830多亩;养殖业发展迅猛,截止目前全镇建成养殖暖棚4902座,年实现畜牧业收益430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000元以上;尤其2011年,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种植9000多亩,成为今后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逐步形成了辐射引黄灌区的日光温室产业带、规模养殖示范区和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极大地促进了以节水农业和特色种养业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农村危旧房改造为契机,完成新建农户住房3150户,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
善。同时,注重劳务产业的培育壮大,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支持发展主导产业,全镇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2011年年底,我镇生产总值已达到36212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135元,人均增加了600元。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开展,大靖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为副组长,三农、财政人员、及包村工作组为成员的“大靖镇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主任,负责扶贫试点项目规划、技术指导、资金监管、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科学制定规划,严格项目管理。结合我镇实际,突出重点、展示亮点,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切实受益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招标内容都采用了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招标,项目办公室全程参与了工程的监督管理和质量验收。
(三)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资金分段拨付制和项目竣工验收
制。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上实行了报账制管理,按照项目工程进展情况,由镇上整理票据、填制报账单,经扶贫项目办公室审核后,报财政局拨付项目资金。
(四)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我镇始终牢固树立项目建设质量第一的思想,建设前期对各主要工程认真进行勘察设计,咨询和调研,建设期间聘请了专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指导,对关键工程和隐蔽工程由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负责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合格验收。
第三篇:石秉章《当前我市贫困地区片区扶贫开发应该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定稿]
关于当前我市片区扶贫开发的应该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临汾市扶贫局 石秉章
从2011开始,我市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入片区开发,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和2011—2020年中长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式。从大宁县片区开发先期试点情况来看,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亟需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以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现代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来统筹我市片区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立足县域区位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县域布局,培育县域特色现代支柱产业。二是发展规模经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产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运输加工企业,改造新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经常性检测检疫制度。四是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建立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全市片区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瞄准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现代农业水平,高标准建设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农业、保健农业、教育农业、民俗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三是突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的示范园网络。四是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信 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五是积极推进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制度,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第三,用工业化理念经营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片区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
一是片区扶贫开发要像办工业那样,为卖而产,为赚而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项目区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用生物、信息、低碳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培育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二是从本质上改变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其他各业之间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比较效益。三是加强农业内部分工协作,培育农业科研、良种繁育、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业保险等经营性服务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投融资、信用担保、电子商 务等各种商业性服务机构。四是工业反哺农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转型二次创业,创办工农业综合经营企业,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资和技术来装备农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提高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盈利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第四,加强我市定点扶贫工作,构建全市“大扶贫”的片区开发格局。
一是组织动员全市有条件的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军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参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投入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各行各业分割分散的定点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特别是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综合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集中投入机制,为片区扶贫开发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定点扶贫资金,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四化四改”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客车“六通”为重点,集中投放到我市 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第五,进一步做好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根据我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类似、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类似、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关键措施类似,以及保持传统名优特色和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完整的原则,立足于我市贫困地区资源条件,根据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规划方案要求,做好全市整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二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开发,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具备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以及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的要求,做好各贫困县具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三是在片区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我市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扶贫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移民搬迁户和贫困户,优先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和计划生育模范户,优先支持短平快种养业项目,优先支持效益好的续建项目,奖优罚劣,不断优化片区项目。(此 文曾经在山西省农科院主办的《特色农业》公开发表,作者系民建会员,工作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扶贫局,联系电话***)
第四篇: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为了推进市委关于掀起扶贫开发高潮决策部署的实施,促进我市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市政协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专题常委会议的主题,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带队,采取市区县政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方式,深入到XX县、XX县、XX县开展调研,实地了解部分扶贫村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分别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与县直有关单位、部分乡镇负责人及市县政协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同时,还委托其它区县政协进行了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扎实,成效显著
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不断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为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扶贫开发总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步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414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56万人减至2010年的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年均递增26.9%。
(一)项目扶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近十年,全市新建、扩建县乡道路1860公里,桥梁49座,改善了293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现了“县乡公路硬化”、“村村通”的目标,特别是耗资巨大的休宁白际乡、璜尖乡和XX县狮石乡、新溪口乡四条公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深山区交通条件,也填补了全省空白。各地还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完成了4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的全覆盖,修建防洪堤坝70处196公里,新建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08处,解决了贫困地区17.4万人的饮水困难,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922户3023人。XX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贫困村全部达到“8+1”标准。XX区配套100万元,加强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各地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以“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名优茶、毛竹林、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XX县十年间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59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了2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松萝、新安源、徽山油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松萝公司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安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XX县培育了富岱杨梅、长陔“三宝”、石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扶持了汪满田、大连生态农业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XX县扶持特色产业企业12个,黄山电器公司、建兴竹木制品公司分别被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授予省级扶贫龙头企业。XX区扶持庄里蔬菜基地、乌石吊瓜专业合作社等17个专业合作组织,XX县抓好红光村千亩毛竹、泗溪村千亩香榧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智力扶贫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在档在册就读专、本科或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并有组织地推荐就业,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市财政每年安排10%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务农的新型劳力,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年收入50%以上。
(四)社会扶贫汇聚了扶贫开发合力。坚持和完善省级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乡镇XX县(区)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XX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1515”助残助学工程,已筹得善款291万元;XX县成立“安徽省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会”,筹集善款近300万元,开展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
二、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区政策性缺陷、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工作难度更大。随着形势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政策调整,以及多年来扶贫基础工作所留欠账,目前扶贫对象多数处于深山区、小村庄,人口趋于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且体力弱、智力低,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条件不足,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我市三个重点县和七个重点乡退出省级重点贫困序列,贫困人口由原标准的5.4万人增加到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今后扶贫开发投入将主要依靠地方财力,新一轮扶贫工作压力更大。
(二)贫困地区分布偏僻、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边远深山区,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库区移民区、高山深山区为一体,区域边缘性特征明显,这些地方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库区交通问题更为严重,山区资源不能有效转化;生产资料少,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区县贫困村人均耕地仅0.11亩,不到全省人均耕地的十分之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山体滑坡危害更大。同时,贫困地区卫生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薄弱,人才匮乏,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因灾、因病、因教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发展后劲不足。全市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受资源环境、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制约,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受到较多限制。
(四)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地区青年劳动力多数是初中文化,中老年大多是小学文化,还有11.28%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创业渠道不多,就业竞争力不强,工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在家务农的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滞后,开拓创新精神不强,难以抵御市场经济风险,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山区林业政策不利,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山林作为山区农民最大的生产生活资源,国家政策强调生态保护,客观上损害了林农的切身利益,林业对林农增收致富的贡献率很低,林农靠山却难以“吃”山。我市边远山区公益林划分比重过大,一般占山场总面积7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林农能自主经营的山林很少,虽然国家有补偿,但标准太低,每亩公益林年补偿仅10元。同时,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发展杉木用材林,致使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经果林比重很低。
(六)各项保障措施不够,扶贫开发难以推进。由于市及区县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扶贫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一是财政配套资金偏少。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扶贫资金主要依赖上级拨付和外部支援,财政预算安排配套资金较低。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比去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摸底情况来看,要解决列入省“千村整推”的57个贫困村实际问题,每个村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省财政仅投入30万元,尚有较大缺口。二是扶贫资金使用不当。在扶贫开发中,个别地方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续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民生工程后期管养成为严重的问题。三是扶贫机构设置不利于开展工作。市扶贫办为挂靠市政府办的副县级单位,单位人员偏少(仅有3人),办公条件简陋,一些重要会议活动不能参加,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指示精神难以及时传达贯彻。个别区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人员不齐,力量不足。
三、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认识,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引领扶贫开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多精力、更大财力、更优政策、更好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一要科学制定我市扶贫开发规划。深刻理解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特别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关系,整村推进开发和贫困户脱贫的关系,资金投入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的关系。二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突破传统的扶贫模式,立足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把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抓好贫困山区移民并村工作,妥善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突破制约瓶颈,以良好条件促进扶贫开发。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加快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积极支持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努力打通“断头路”,推动村级道路向自然村延伸,逐步提高村级道路网络化水平,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设“快车道”。尤其要重点解决库区群众交通不便问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库区村村通。二要改善贫困地区水利设施。突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三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管理。探索建立民办公助民生工程管护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更好、更长久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三)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防止返贫的有力保障。一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渠道。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尤其要重点打造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林果、中药材、竹制品、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产业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从目标、内容、措施和责任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循环发展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全省即将启动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整村推进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广开投资渠道,以多元投入提速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一要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统筹。科学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分清轻重缓急,压缩一些可干、可不干、可以后干的项目,积极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合理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减少层级消耗,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要改变重眼前、轻长远,重基础设施、轻生产发展的现象,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茶叶、高山蔬菜、林下养殖业、笋用竹和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建议市、区县建立“农村扶贫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总量。同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二要积极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运用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市工商联联合市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向我市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发出倡议,与5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扶贫活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金融扶贫贷款资金、财政贴息,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农保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新型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五)强化服务管理,以政策配套助推扶贫开发。借鉴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成功经验,整合内容上有交叉的文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体的生存压力,保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让贫困人口的子女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研究制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转移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进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城市社区及失地农民因病因弱致贫者,从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解后顾之忧。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支持贫困农民利用新技术增收,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造血”功能。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三要着力提高转移就业能力。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农民所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办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创新雨露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培训更多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致富能力。四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对照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促进扶贫开发25条政策意见,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对接,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中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将我市贫困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尤其要反映我市山区林农生态贡献大、经济收入低的情况,促进中央和省里进一步完善山区林业政策,解决好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问题。
(六)完善扶贫机制,以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进一步强化领导,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和扶贫方式,不断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一要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体系。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扶贫点制度,确保扶贫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摆上突出位置,从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项目、分配资金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确保完成本行业扶贫任务。二要加强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定期督查机制和考评体系,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机构,切实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关心扶贫干部成长,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建议把市扶贫办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参照省办模式,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以便于协调工作,同时适当增加编制,改善办公条件。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两委”领导班子。
第五篇:区片教研
道帏中学教研工作总结
道帏初级中学
根据学区、学校教研工作安排,认真落实《循化县教育局关于成立“区片教研团队”的工作方案》,道帏中学周密策划,认真部署,在参与区片教研第四团队所有工作的同时,制定白庄中学、道帏中学学科教师影子培训工作计划,以数学和英语学科为重点,历时七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工作。
(一)第四团队教研。
4月11日,第四团队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循化中学召开,县教研室的主持下,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制订了第四团队教研计划。道帏中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角色,4月26日,数学教研组四人赴循阳中学参加观摩学习;5月26日,汉语教研组三人赴查汗都斯中学参加观摩学习。两次活动中,认真观摩,虚心听课,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搜集相关资料,以诚恳的态度赢得团队伙伴的好感。借团队教研的便利,积极协调,学习和获取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的方法,理化实验员和教师在循阳中学了解了实验课的开课情况,将好的经验带回学校。目前,理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基本完成。
(二)影子培训。
1.加强联系,共同制定培训计划。
道帏中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循化县教育局关于成立区片教研团队的工作方案》,细心研究,以就近、便利、有实效为原则,决定加强数学、英语两个薄弱科目的教研。4月 中旬,我校积极与白庄中学联系,共同商讨挂职带教“影子培训”事宜,初步确定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培训方法及要求,制订了两所学校教研联动计划。
2.全程督促,确保培训顺利实施。
4月25日开始,为期六周的影子培训活动正式启动。我校教务主任率先垂范,在一周时间里,跟随白庄中学教务主任,在日常课堂管理、数据采集、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了手把手的指导。尕藏扎西、扎西吉、张俊、李毛才让、蔡进菊五位教师每天利用上午时间赴白庄中学学习,进行共同备课、观摩课堂、经验交流等活动,下午回校上课。两所学校为保证受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签到权移交给培训方,学校领导夏杰、蔡煌道杰每周不定期到白庄中学走访,了解学习情况。到6月10日,本轮培训基本结束。
3.认真反思,力求培训有所收获。
教师到白庄中学跟踪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与技能,学习教学评价,严格要求学习与教学对接。白庄中学教务处安排专业素质强、负责任、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带教,努力做到了学科与所带年级对接,有利于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思考,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蔡进菊老师说:“我是个跨专业授课的英语教师,第一次带毕业班,进入备考阶段后,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次影子培训,韩老师帮我制订了复习方案,我也学到了中考英语复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收获很大。”
活动结束时,受训教师每人撰写工作笔记2篇,教学心得1篇,教学后记1篇。
4.实战锻炼,努力实现学以致用。
参加培训的教师,克服身体或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上午学习,下午工作。为了将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受训教师主动联系带教教师,提前调整教学进度,实现了双方同步教学。教师上午学到的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下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把比较成熟的课型直接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中,邀请教研组的同事评议,以求提高。
(三)协助完成汉语教学试验项目顺利结题。
循化县汉语教学实验项目已经实施三年,在汉语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是结题阶段,6月13日,项目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深入汉语课堂,与汉语教师座谈,查阅资料,对汉语教研组历年来在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肯定了才旦吉、扎西措两位老师的展示课。
(四)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
我校重视校本教研,在教务处的组织安排下,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因缺乏学科带头人,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的形式,聚焦常态课,实现课堂结构优化,摸索课堂教学方法。本学期以来,四个教研组共开展教研活动8次。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专业素养高,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部分校本教研活动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没有实质性的发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2、部分教师,尤其是真正需要提高的中老年教师教研态度不积极,虽然参加一些活动,但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师的课标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抓的工作。
三、今后的打算。
1.教研活动应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任务、有方向,尤其要把好“议课关”,把教研工作抓实、抓深,力求每次活动都要有点收获。要实现教研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最终目标。
2.要做好教研后续效益。特别是对一些不能上好课的老师,要落实跟踪听课、师徒结对、外出培训等各项措施,提高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今年, 教导处在这方面已有了些努力,但是做得远不够。主要是,没有落实跟踪听课工作。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议制定三年培养计划,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养机制,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一定要培养出一批校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更要培养出一批区、市级有知名度的教师。
道帏中学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道帏学区教研工作总结
道帏学区
根据学期初学区教研工作安排,结合《循化县教育局关于成立“区片教研团队”的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校际教研联动的实效性,本着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双赢原则,道帏学区周密策划,认真部署,在参与区片教研团队所有工作的同时,加强学区内校级教研联动,实施规范性教案及教学评价标准编写,实施“两语”能力检测,开展重点学科讲课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工作。
(一)区片团队教研。
1、初中团队。4月11日,第四团队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循化中学召开,县教研室的主持下,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制订了第四团队教研计划。道帏中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角色,4月26日,数学教研组四人赴循阳中学参加观摩学习;5月26日,汉语教研组三人赴查汗都斯中学参加观摩学习。两次活动中,认真观摩,虚心听课,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搜集相关资料,以诚恳的态度赢得团队伙伴的好感。借团队教研的便利,积极协调,学习和获取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的方法,理化实验员和教师在循阳中学了解了实验课的开课情况,将好的经验带回学校。目前,理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基本完成。
2、小学团队。
4月中旬,根据《循化县教育局关于成立“片区教研团队”的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研究部署,中心小学于组织两个团队分赴白庄科哇小学和文都中心小学听课交流,中学数学教研组赴循阳中学参加了第四教研团队的教研活动。
(二)影子培训。
道帏中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循化县教育局关于成立区片教研团队的工作方案》,细心研究,4月 中旬,与白庄中学联系,共同商讨挂职带教“影子培训”事宜,初步确定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培训方法及要求,制订了两所学校教研联动计划。4月25日开始,为期六周的影子培训活动正式启动。每位教师在一周时间里,跟随种子教师,在日常课堂管理、数据采集、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了手把手的指导。学校领导夏杰、蔡煌道杰每周不定期到白庄中学走访,了解学习情况。到6月10日,本轮培训基本结束。活动结束时,受训教师每人撰写工作笔记2篇,教学心得1篇,教学后记1篇。
(三)汉语教学试验项目顺利结题。
循化县汉语教学实验项目已经实施三年,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试验区,在汉语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是结题阶段,6月13日,项目评估专家组莅临我学区,深入汉语课堂,与汉语教师座谈,查阅资料,对汉语教研组历年来在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肯定了才旦吉、扎西措、卓玛、华德吉、李本才让5位老师的展示课。
(四)校本教研活动。
道帏中学重视校本教研,在教务处的组织安排下,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因缺乏学科带头人,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的形式,聚焦常态课,实现课堂结构优化,摸索课堂教学方法。本学期以来,四个教研组共开展教研活动8次。
小学阶段整合学区骨干教师力量,以“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核心的提高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帮助教师迅速提高教学能力,如中心小学教师拉果、旦麻小学教师桑吉本参加了全县四年级数学讲课比赛活动,中心小学华德吉老师承担了道帏学区二年级汉语优质课展示任务;此外,提高学校教研整体水平,组织道帏中学七年级教师到县藏文中学听课、交流经验。在中心小学组织进行了三年级藏语文示范课活动;在旦麻学校开展了四年级藏语文观摩课,组织同年级授课教师评课议课,共同归纳整理了必须引导高年
级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朗读朗诵等四条符合道帏藏文教学实际的改进建议。
(五)普通话培训。
为贯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道帏学区争取汉语教学实验项目支持,举办邀请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原生教授赴道帏学区进行实地调研,制定了为期30周的普通话培训方案,组织教师每周星期五下午集中到循化宾馆会议室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3名教师达到了二级乙等水平、7名教师达到了二级甲等水平、6名教师达到了三级甲等水平。
(六)“两语”能力检测。
4月15日,道帏学区小学汉语教学评价标准解读暨实施动员大会在畜牧局会议室举行,夏杰校长安排部署了道帏学区小学汉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工作。6月底,学区教研员组织骨干力量,对全乡五所“双语”完小一、二年级263名学生的藏语文、汉语朗读、说话、书写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检测,采集了详细的能力发展方面的数据,并将统计的结果提供给学校进行教师业务考核。
二.存在的问题。
1.教研活动仍停留于初级阶段,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形式主义依然严重。
2.教师参加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教学的理念、手段还较落后。
3.中青年教师还缺少一股积极主动争着上公开课的热情,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
4.有的公开课准备不足,有些教师对学校教研认识不足。
三、今后的打算。
1.教研活动应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任务、有方向,尤其
要把好“议课关”,把教研工作抓实、抓深,力求每次活动都要有点收获。要实现教研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最终目标。
2.要做好教研后续效益。特别是对一些不能上好课的老师,要落实跟踪听课、师徒结对、外出培训等各项措施,提高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今年, 教导处在这方面已有了些努力,但是做得远不够。主要是,没有落实跟踪听课工作。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议制定三年培养计划,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养机制,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一定要培养出一批校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更要培养出一批区、市级有知名度的教师。
4.继续完善教研制度及细化教研管理。
道帏学区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