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1:2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

第一篇: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

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

熊少华 冯世民 陈量文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古称“南楚极地”之苗疆,是两省(湖南、广西)、三市(邵阳、怀化、桂林)交界之地,地处武陵山西南端,与武陵山山水相连,属沅江、资江的发源地,革命老区县、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邵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96.8米,最高海拔2021米,南北高差1671米,地面坡度大,10度以下面积仅占7.03%,20度以上的占55.1%,山林面积355.6万亩,占总面积89.5%,耕地面积23万亩,占总面积6%,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5%,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全县辖11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27.2万,其中农业人口21.8万,境内居住着以苗、侗、瑶为主。12个少数民族15.2万人,占总人口的62.72%。

一、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针对城步县贫困实际,近年来,城步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落实“基础、产业、科技、生态、信贷、社会”等综合扶贫措施,加强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人员三大管理,全力推进“一体两翼”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一是着力强化“企业+农户”基地建设,加快脱贫工程。我县先后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4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85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亚华南山分公司、南山牧场、雪峰果业、三和木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全县畜牧养殖和乳品加工业、竹木加工、延季蔬菜种植等基地建设,带动2万多户7万多人增收脱贫。目前,全县有102个村(居、分场)、2200户农户饲养奶牛1.85万头,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32个。楠竹开发近10万亩,其中深度开发达3万亩,形成了“玉竹牌”竹胶板、“翠竹牌”竹砧板、“雪峰牌”清水竹笋罐头、国家定点生产水印发票纸等为主体的楠竹产品加工体系。全县发展延季蔬菜种植专业村84个,在11个乡镇161个村(居)建立基地,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9个和供港蔬菜基地4个。

二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63.5万元,动员群众筹资1081.75万元,发动社会捐款1540.8万元,群众投工127万个工日,新修县级公路6条,总长192公里,修筑村级公路、机耕道131条总长493公里(其中实施通达工程项目29个,新修、维修村级公路70多公里)。修筑标准渠17.2千米,修复和修建河堤、拦水坝、渡槽203处,新修和维修山塘90口,购置抗旱、排灌设施121套,改造中低产田5.6万亩,其中低产田3.01万亩,农民人均旱涝保收水田达到0.4亩。修建了7个村小学校舍,帮助13所村小改造修缮校舍危房。扶助20个村152个村民组架设了高低压输电线路104千米,使2463户农民用上了照明电和电机碾米,为2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网改造项目。建设移动基站107个,为28个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4.12万农村人口和2.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帮助农民新修住房4840座,改造危房2087座。

三是着力强化科技培训,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围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大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收渠道。培训转移就业5000多人,就业率高达95%,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农村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基本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有效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使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资源整合,项目捆绑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二是坚持扶贫进村入户。实施项目开发、“两项制度”“互助资金”小额信贷扶贫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

效手段;三是坚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是从要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

二、城步县扶贫开发主要工作基本经验及做法

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帮扶、全力攻坚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准扶贫开发突破口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中,全县统一了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大扶贫观点,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国家“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不断强化对扶贫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全面分析当前形势,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从全局的高度,认真落实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劳务技能培训扶贫,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统一规划,加强协调,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下,我们采取领导决策,部门协作,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办法,根据部门分工,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并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种不同渠道的片区扶贫资源,形成合力扶贫的良好局面。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根据县情,针对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扶贫办法,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养业、调整产业结构、两项制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开发劳务输出等方面着手实行综合扶贫开发,坚持最贫困的农民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先集中力量扶持,先难后易,分期分批解决贫困问题。

(二)抓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扶贫开发基础

1、抓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改变过去“撒胡椒面”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集中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集中力量,重点实施片区扶贫工程,有效推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城步县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基本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高寒山区部分偏远村和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这些村组内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差也比较大。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不足是特困村的表现。因此,对特困村帮扶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通过迅速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看到希望,激发建设热情。经过帮扶,特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改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领导联系、乡镇负责、部门帮扶”的建设扶贫工作机制,做到脱贫规划落实到村,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资金捆绑明确到部门,全力实施以路、水、电、讯、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2015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喝上安全水,稳定用上电。县扶贫部门和各乡镇要结合城步县的实际,积极探索集中搬迁、特困安置等扶贫搬迁形式,把生产生活条件确实困难,不搬迁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贫困群众,作为搬迁的首要对象,给予资金扶持,统一规划建设用地,有效改善搬迁户的生存发展环境。

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培植支柱产

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这个重点来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培育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并作为片区扶贫开发的载体。为此,我们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一要立足草山、温差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行“企村联合”模式,加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投入力度,特别要发挥亚华种业科技园、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雪峰果业有限公司、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二是突出产业扶贫,建立一套服务机构培育基地建设专业市场来吸纳一批农民,带活一方经济,协调好银信部门支持培育发展奶业、菜业、竹业、药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发展奶牛1.7万头,农民增收8700万元,种植番茄、红茄、四季豆、南山萝卜等反季节蔬菜2.6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为农民增收8000万余元。已直接带动2万余人脱贫致富,从而引导全县贫困群众走产业化之,路获得无限商机,在此基础上坚持走产业招商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路子吸引外来资金,目前已有12家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气候。三是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培育市场主体。尤其是菜业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及冷冻的贮存,要尽力为农户拓展农产品市场,解除销售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要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标准化,把产加销环节紧密链接起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拥有自己的奶粉、西红柿、竹木商标,已打造产业知名品牌。四是必须加快市场联络。要着力选准产业增强产业市场意识,因产业而成具有一大批中介组织,民间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活跃产业舞台,并形成以种养加为载体辐射周边乡镇,把优势农产品变成商品变成货币,实现人均新增收600余元。

3、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我们着力加强了对贫困农民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联合科技、农林、畜牧等涉农部门通过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村实用技能和科技水平。与此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要求,采取联合办班等形式,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尤其要以区域片区的年轻人为重点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农村的劳动力稳定转移,切实提高青年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仅去年,该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受训2044人次,发放资料7253份。投入资金64万元,完成劳务技能培训371人, 实现劳务收入50万元以上。实践证明,抓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有组织地外出务工,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确保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能挣到钱,必须强化组织,加大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创业能力。2012年要努力完成400名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各乡镇和扶贫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招生任务,注重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加强培训就业后的维权服务,特别要对片区28个特困村及12个高寒山区扶持村的特困户的返乡青年组织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这批人拥有一技之能进入社会,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致富的目标。

(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在动力

1、组织群众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重点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一是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二是公选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重点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养殖业项目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均由村民民主选定,并排了实施顺序。三是公选贫困户。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公选,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贫困户,在村内张榜公布10天,村民无异议后,由乡(镇)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到户项目时,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不仅让他们参与了扶贫项目的政府集中采购,自主议价定价,而且还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通水、架线、修路等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式的扶贫增强了贫困户的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激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监督。我们把实施的项目在重点村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交给贫困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

4、突出扶贫富县,推进跨越发展。武陵山区片区发展,必须以扶贫攻坚为统揽,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实现后发赶超。一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扶贫攻坚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要把“两项制度”衔接和“雨露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两项制度”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利用“雨露计划”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致富能力,加快脱贫步伐。二是坚持扶贫开与连片开发结合起来,充分考量区域贫困状况,科学选择新一轮扶贫村

范围,依据区域扶贫开发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扶贫覆盖,提高区域扶贫开发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扶贫覆盖,提高区域协作能力,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整体开发,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区域。三是坚持产业扶贫和搬迁并举。在生存条件优良、产业发展前景大的地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确保群众能脱贫,会致富,不返贫。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确保扶贫开发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中央“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落实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完善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到人责任制。每个整村推进的项目村,都有一名县级以上领导联系,有2名干部驻村,1—2个以上单位挂钩帮扶。

2、强化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原则,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建立工作交叉检查和交流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

3、督促检查,实行奖惩。为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建立了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加强了督促检查和绩效考评工作,对积极完成建设任务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4、调整帮扶思路,转变帮扶工作方法。坚持扶贫开发工作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方式扶贫为辅的原则,抓落实,工作到村,措施到户,同时要结合单位实际,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5、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不断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优化基地布局,扶持农户生产,培植中介组织,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就业企业协调发展,二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传授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促其不断增加收入。三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市场经济开辟就业门路、扩大增收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虽然武陵山区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推进顺利,但在计划衔接、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社会帮扶、扶贫村选定等方面还存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对象数量仍然较大,返贫问题还很突出。按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和新扶贫标准确性,全县农村尚有17.8万低收入人口,这些困难群众80%以上集中高寒山区和边远困难山区,低收入贫困人口虽已解决温饱,但收入仍不稳定,城步因灾返贫人数达18万以上,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2、片区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资金整合力度差。在实施片区扶贫村工作中,贫困村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估算,在该县要让贫困村基本实现脱贫,每个村至少需投入有效资金100万元以上,而每一轮国家、省扶贫重点村安排28个重点村,每年财政扶贫资金及自筹资金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重点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的村仅修一条路,建一座桥、架好人畜饮水工程就需几十万元,剩余的生产发展项目只能望而却步,达不到脱贫的目标。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省扶重点村由于安排不进省、市工作组的扶持计划,只靠县直机关后盾单位每年支持扶贫资金1-2万元,根本达不到脱贫的目的,致使规划好的项目不能实施,延缓了片区整村推进步伐,群众意见很大。

3、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不合理,村与村之间差距太大。一是标准不统一,同样是国家、省扶贫村,有工作组进驻村每年安排资金20万元,有的村只有8万元。二是不对等。同是贫困村,条件一样,可安排财政资金,却不一样,扶持不对等。三是“一刀切”。搞“一刀切”使财政扶贫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甚至造成用不着的状况。

4、社会帮扶效果不佳,工作组内力没有动力。主要表现在帮扶后盾单位资金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长期以来,因财政扶贫资金的严重不足,部分重点村缺少项目资金支持,每年依靠后盾单位支持,根本解决不了村里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且还要出人出钱,部分后盾单位产生了消极松懈的情绪,造成每一轮整村推进中都有部分重点村建设扶贫有名无实。而有财政资金支持的个别工作组,每年都是用财政定向支持的几十万元打转转,自身资金投入不大。

5、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群众商品意识低,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长远综合开发利用山区优势资源的意识和有效途径,除西红柿、红茄外还没有寻找到一个适合当地实际又有市场前景的稍有规模的产业。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单一,且不稳定,商品率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比较大。大部分村需要扶贫,但仍然没有轮到。

6、扶贫村村选点不够合理,部分贫困村仍需扶持。该县是个自然条件很差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县,县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过去扶过的贫困村还很脆弱,应继续列入扶持范围。

(二)几点建议

1、完善扶贫战略机制。要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作为扶贫战略的三个重要支点,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城步县2020年扶贫开发“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从该县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贫困村都是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解决水、电、路问题是群众多年的梦想,也是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确保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基本满足。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因地制宜实施片区连片开发。

3、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扶贫是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抓好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本地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工作。在选准项目后,扶贫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农技部门要给予技术指导,在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基础上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大市场投入开发力度,发展协会组织,为产业发展架桥铺路,增强“三农”发展能力。

4、加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根据片区贫困村所实施的项目要求,下派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民易掌握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新型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本领并要安排科技补助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下乡服务工作等,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科技致富之路,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5、整合财政、社会扶贫资金,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一是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通畅工程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规划为前提,以项目为龙头,涉及到哪个性质的项目,由哪个部门配套使用,重点支持片区贫困建设。二是实行资金管理报账制。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一律实行报账制。三是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扶贫项目一律实行合同制管理,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大的项目实行招标制、投资小的项目实行议标制的办法,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四是实行审计提前介入制。审计部门提前参与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五是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各部门在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各主要环节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到进村到户项目在贫困村公示,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实施规范运作,使贫困村、贫困户真正受益。

6、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项目选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要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找准“致贫”的根本原因,抓住扶贫的关键环节,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农村建设扶贫群众最拥护、最关心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规划项目时应让大多数群众说了算,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扶贫开发的知情权、表决权、实施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真正让贫困户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使群众增强信心,看到希望、满足欲望。如通达、通畅工程,扶贫部门和交通部门要相互配合,在确定道路里程时不能搞一刀切,全部以村部所在地为准,要充分考虑通村公路给绝大多数群众带来的实惠,基本达到群众意愿。项目实施后要让群众全程参与,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由“被动”向“主动”的根本性转变。

7、调整扶贫范围,增列各类实际贫困的村为重点村。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规划、集中成片、片区推进”的要求,把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把应列未列的贫困村列入扶持对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利用这次国家贫困标准重新调整的契机,重新确定扶持范围,实行一个村一个村地规划,一个村一个村地扶持,分期分批地改变面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第二篇: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

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 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

谭徽在

2012年第3期 ——经济建设

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赋予武陵山片区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湖北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做法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当前,要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努力将武陵山试验区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先进地区、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先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民族团结模范区。

一、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形势分析

当前,加快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备有利条件。

(一)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武陵山试验区区域总产值500.38亿元(现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全面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与2005年相比翻番的目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一大批交通、通信、能源等项目,特别是沪渝高速宜恩段顺利建成通车和宜万铁路开通运营,试验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社会事业显著进步——试验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林特资源丰富——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2%;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矿产水电资源丰富——试验区拥有各类金属矿产75种,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鄂西大铁矿”所在地;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八百里清江画廊、神农顶等一批核心景区;具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沉淀的“红色”文化,极具开发价值。

(三)具有叠加的政策优势。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将有力推进武陵山地区加快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等一批重大政策,以及我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持续深入实施、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等举措,将为试验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已实现良好开局。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两个政策性文件,省里编制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支持力度空前;省直各部门跟踪出台有关政策,在恩施州举行“行业支持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启动仪式”和办公会。此外,受、援双方加强沟通对接,各对口支援市2011年对口支援资金得到较好落实;同时,双方还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人才援助、产业援助、教育援助、卫生援助等多形式、宽领域的援助工作格局。试验区各县(市、林区)加快了脱贫奔小康步伐,在省直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民生项目相继立项和开工建设。

但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湖北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工作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如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咸丰、鹤峰、五峰3个县未通国道,咸丰等5个县不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或铁路、国道全覆盖的骨干交通网络尚没有形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一些地方经济结构不优,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实现经济增长,还有的地方发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县(市、林区)财政困难,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当年地方预算收入的25%左右,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财政运行;2010年,试验区县(市、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46元,且贫困面大、程度深。

二、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的重要瓶颈,破解这一瓶颈,试验区建设和脱贫致富才有希望。要统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重点推进试验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干线通道建设。未来10年,在试验区打造一个区域交通枢纽、建设12条高速公路、8条铁路、2个机场,推动长江、清江沿线港口建设,着力构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把交通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支持试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宜居村庄”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推进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更加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开发。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支持试验区向国家申报各类特色农业项目,重点扶持特色农(林)板块基地建设,力争把试验区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突破性发展新型工业,支持现代烟草等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把试验区作为鄂西圈旅游开发资金重点投向地区之一。大力促进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加大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和经典旅游产品高端创意促销力度,着力将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试验区建设和片区扶贫开发,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支持试验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高试验区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真正让老百姓感到搞生态建设不仅不吃亏,而且能受益,切实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贫困”,既是经济发展之困,更是社会民生之困。要继续支持试验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试验区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试验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大学建设,支持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加快发展,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支持试验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试验区文体事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体制机制

(一)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已批准成立“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武陵山办”)设在省民宗委,与省“616”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省民宗委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省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对口支援市是相关领域和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应把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试验区相关市(州)和县(市、林区)要突出主体地位、承担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一些领域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规划引导机制。目前,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要搞好顶层设计,强化协作协调,强力推进各项规划的实施。在编制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抓紧指导各地编制市、县二级规划,进一步加大省县统筹、资源整合力度,确保各项规划有效衔接。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地促进规划实施,抓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抓住机遇,用足用活中央和省政策,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更多指导和支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完善下一步政策措施,将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三)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616”对口支援工程工作机制、“1+1”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省内发达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的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在新的起点上将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县(市)域经济发展数据库、区域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和科学的考评体系。制定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工作规范,各对口支援市、省直各部门和试验区各县(市、林区)也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方案。三是健全督查工作机制。抓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和片区扶贫攻坚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推进督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工作简报、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武陵山试验区工作开展。

(四)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帮助的投资促进机制。支持金融单位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重点企业、重点农业项目及农业龙头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力度,推动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武陵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创新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

(五)创新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试验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援助和支持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帮助试验区培养急需人才。定期从试验区选送一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学习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干部交流力度,扩大上挂下派范围,增加挂职锻炼干部数量;协调省属高校、科研单位与民族地区实行结对帮扶,开展科技和人才合作。■

(作者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第三篇: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武陵山片区七十一个村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日前,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建村〔2013〕124号),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等91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武陵山片区共有71个村落入选,其中:湖北武陵山片区9个、湖南武陵山片区29个、重庆武陵山片区1个、贵州武陵山片区32个。第一批武陵山片区共有60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自此武陵山片区目前共有131个中国传统村落。

根据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三部门此次通知要求,各地要抓紧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编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索开展保护性修复试点。三部门将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予以监督指导。

附名单:

一、湖北省武陵山片区(9个)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老街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沙溪乡张高寨村

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花坪镇田家坝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寺村

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

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徐家寨

8、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革勒车乡鼓架山村铁匠沟

9、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下黄柏园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9个)

1、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

2、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东山村

3、邵阳市绥宁县在市苗族乡正板村

4、邵阳市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

5、邵阳市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6、邵阳市新宁县一渡水镇西村坊村

7、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桃林村

8、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9、邵阳市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

10、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唐家观古镇

11、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洞市老街

12、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梅山古寨

13、益阳市安化县古楼乡樟水凼

14、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滑石寨

15、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16、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岩口山村

17、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郭公坪乡溪口村湾里

18、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尧市乡小江村

19、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乡豪侠坪

20、怀化市鹤城区芦坪乡尽远村

21、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小溪村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社塘坡乡齐心村

2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排绸乡河坪村

2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村

2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

2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

2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靛房镇万龙村

2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长春村

三、重庆市武陵山片区(1个)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可大乡七分村

四、贵州省武陵山片区(32个)

1、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平顺坝

2、遵义市湄潭县西河乡石家寨

3、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石家寨

4、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

5、铜仁市江口县桃映乡漆树坪

6、铜仁市江口县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封神懂

7、铜仁市江口县怒溪土家族苗族乡黄岩

8、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施场村

9、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董上村

10、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指甲坪村

11、铜仁市石阡县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青山寨

12、铜仁市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石榴坡村

13、铜仁市石阡县甘溪镇铺溪村

14、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舟水村

15、铜仁市思南县文家店镇龙山村

16、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坡镇四野屯村

17、铜仁市思南县思林乡金龙村

18、铜仁市思南县思林乡黑河峡社区

19、铜仁市思南县板桥乡郝家湾古寨

20、铜仁市思南县兴隆乡天山村

21、铜仁市思南县杨家坳乡岑头盖村

22、铜仁市印江县永义乡团龙村

23、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枫香溪村

24、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棋坝山村

25、铜仁市德江县共和乡焕河村

26、铜仁市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

27、铜仁市沿河县思渠镇荷叶村

28、铜仁市沿河县黑獭乡大溪村

29、铜仁市沿河县新景乡白果村

30、铜仁市沿河县后坪乡茶园村

31、铜仁市松桃县普觉镇候溪屯

32、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苗王城

附二:武陵山片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60个)

一、湖北省武陵山片区(15个)

1、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六组

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

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铁炉村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

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

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

8、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

9、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冷水溪村

10、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

1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

1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

1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郑家坝

1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1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3个)

1、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

2、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3、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老街

4、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5、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6、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1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1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1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1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1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1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1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1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1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2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2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三、重庆市武陵山片区(8个)

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银杏村

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

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

4、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5、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

6、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

7、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

8、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

四、贵州省武陵山片区(14个)

1、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2、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

3、铜仁市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兴隆社区上坝自然寨

4、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

5、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马桑坪村

6、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箱子坪村

7、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8、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高桥自然村

9、铜仁市石阡县河坝场乡小高王村

10、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黄泥坳村

11、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廖家屯村

12、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瓮水屯村

13、铜仁市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公鹅坳村

14、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大寨村

第四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铜仁地区铜仁市、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

第五篇: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乐际书记、正永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履行职能,全力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这里,就近年来我委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考虑,作一简要汇报。

(一)抓政策,抓规划,谋划长远发展。搞好扶贫开发,规划是引领,政策是支撑。我委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会同省内相关部门,以改善生活条件、加快发展、提高收入水平为重点,就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重点扶贫工程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在编制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分类指导、一市一策”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先后牵头起草了支持铜川资源转型、延安城乡统筹、榆林跨越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宝鸡副中心城市、渭南东大门建设等政策文件,将扶贫开发相关任务和政策尽量予以体现。与此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在编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时,给予我省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又牵头编制了《陕西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

(二)抓资金,抓项目,推进重点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的关键。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政府投资、布局重大项目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尤其对“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优先考虑,加大投入。注重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率,2001年以来总投资39.5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29.84亿元,重点安排了基本农田、淤地坝、小型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林业示范和水毁工程修复等一批建设项目。抓住被国家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的机遇,先后在86个县进行了11个批次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总投资28.96亿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5亿元,共搬迁贫困群众

8.2万户,改善了35.5万生活在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众的发展条件。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陕北十年避灾扶贫规划后,我委会同国土、扶贫等部门,从完善规划、细化项目、试点示范、落实资金等入手,共同推进,使移民搬迁成为群众拥护的“爱民工程”、“德政工程”。

(三)抓基础,抓产业,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激发其发展的内在活力。按照省政府要求,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前提,我委会同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推进西汉、西康、沪陕、十天等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公路、水利、电力、沼气、人畜饮水等基础工程,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牵头起草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底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着力培育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筑牢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四)抓制度,抓创新,提高扶贫成效。为不断适应扶贫工作新形势,我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工作安排上,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在项目选择上,按照坚持方向、因地制宜、重在务实的原则,充分征求市县意见,科学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既注重解决贫困地区的薄弱环节,又注重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在项目管理上,严格实行项目开工报告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工程竣工验收制,严把项目审核关、建设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扶贫开发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大局,发挥职能,加大力度,切实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深入贯彻《纲要》和《实施意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采取试点示范、对口帮扶等措施,全面落实中、省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落到实处。

(二)抓紧编制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工作部署,与省扶贫办一道,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编制好秦巴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规划,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抓紧编制六盘山、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争取国家更大更多的支持。

(三)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陕南陕北移民搬迁工程。加强与国土、扶贫、住建等部门协作,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移民后续扶持政策,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先支持移民安置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后续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三是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推动资金、项目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努力使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有大发展大改善。

(四)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自我发展。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陕南循环发展步伐。结合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加大对陕南循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等支持力度,在循环发展中增强经济实力,加快脱贫步伐。二是落实好国家相关规划。抓住国家启动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和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用足用活有关支持政策,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做好定点扶贫。着眼于加快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智力扶贫、项目扶贫同干部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定点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下载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