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精)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 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
(一)西部地区人口多民族、人文多色彩、物产多种类、地质多层次、生态多样化。就目前和全局来说,西部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二是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发生复杂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加快西部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10年,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速度加快,贫困状
况明显改变。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598.1亿元,占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62.9%。截止2008年底,西部地区3.5万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其中人口较少民族、内陆重点县边境一线和革命老区贫困村6842个,占19.5%。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连片开发扶贫相继实施。到2008年底,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西部地区132个县开展了“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4498个贫困村建立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西部地区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1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1 增长107.3%,高于全国重点县增长幅度2.9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10年,也是宁夏扶贫开发取得重要成果的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在宁夏实施进展顺利,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减少速度逐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053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2916元,增加1863元。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28.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16.8万人,并于2007年提前年实现了《宁夏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年)》确定的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的目标。二是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升。10年来,贫困地区加快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步伐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大幅度增强。枸杞、羊绒、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压沙西瓜等特色农业资源在贫困地区形成集中连片的区域资源规模优势,形成特色县域经济。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持续改善。贫困县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行政村卫生室和合格卫生员比例,均有大幅度提高。退耕还林、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种草养畜、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劳务培训与劳务输出、危房改造、移民建设和农
技培训等工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四是贫困地区种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改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从扶贫开发中得到了实惠、尝 2 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倍增了信心、激发了勇气、积聚了力量,逐步从过去的等、靠、要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
(二)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保持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消除贫困,人人丰衣足食,社会才会趋于稳定和谐。扶贫开发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两亿多人,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差距不断拉大,尚未脱贫矛盾和新的利益矛盾地交织,使得利益矛盾表现更为明显、更为突出、更为尖锐。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就能够逐步形成一种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机制,就能不断积极主动地缓和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扶贫开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到2020年的奋斗目 3 标。西部工区发展相对落后,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更大更艰苦的努力。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10年间虽然有力地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整体上要比东部甚至中部发展滞后,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在今后10年工作中得到突破,那就意味着整个西部势必拖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脚。因此,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内容。
扶贫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界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部分。西部地区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就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地区劳务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坚持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各级政府各
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协同扶持,体现大扶贫概念,逐步形成大扶贫格局。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快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 4 的贫困人口,给予其必要地救济求助,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使贫困地区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
(三)认真学习领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契机,解放思想,科学制定“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重点规划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涉及我区六盘山区扶贫规划,同时做好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规划和重点扶贫开发攻坚过程和项目规划。依托规划,整合资源,对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实施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着力改变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减灾避灾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推进科技扶贫,加快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服务和信息化、社会化水平。就地没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多途径开展扶贫移民工作。我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下,按照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坚持突破重点区域和瞄准贫困人口同步推进,以提高贫困人口 5 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增强发展能力为中心任务,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立足于“减人”“增收”促发展,在努力减少贫困地区的人口上做文章,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在扶贫投资体制、扶持方式和社会扶贫机制上进行创新。
减少人口,就是要在强化计划生育的基础上,加大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更重要的是要把贫困人口从山区转移出来。要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务工移民三条路一起走,深化生态移民、扩大劳务移民、促进教育移民,实现我区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致富。
增加收入就是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集中一定的扶贫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户均有1项稳定增收的种养业或其它二、三产业增收项目。通过财政奖补、小额贷款、村企合作、扶贫贴息等多渠道,扶持做大基地和马铃薯、清真牛羊肉、枸杞及中药材、硒砂瓜、同心园枣、甘草等农产品加工流通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区内外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
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创新投资体制、扶持方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后劲。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无偿扶持与有偿扶持相结合,实施好千 6 村互助资金扶贫开发工程,真正体现开发式、造血式扶贫。创新社会扶贫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帮扶单位的具体任务,纳入效能考核,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扶贫成效。动员组织工商企业参与村企共建扶贫工程,采取合作开发、产业推动、商贸带动、公益捐助、帮扶济困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支持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扩大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乐际书记、正永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履行职能,全力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这里,就近年来我委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考虑,作一简要汇报。
(一)抓政策,抓规划,谋划长远发展。搞好扶贫开发,规划是引领,政策是支撑。我委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会同省内相关部门,以改善生活条件、加快发展、提高收入水平为重点,就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重点扶贫工程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在编制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分类指导、一市一策”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先后牵头起草了支持铜川资源转型、延安城乡统筹、榆林跨越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宝鸡副中心城市、渭南东大门建设等政策文件,将扶贫开发相关任务和政策尽量予以体现。与此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在编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时,给予我省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又牵头编制了《陕西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
(二)抓资金,抓项目,推进重点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的关键。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政府投资、布局重大项目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尤其对“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优先考虑,加大投入。注重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率,2001年以来总投资39.5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29.84亿元,重点安排了基本农田、淤地坝、小型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林业示范和水毁工程修复等一批建设项目。抓住被国家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的机遇,先后在86个县进行了11个批次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总投资28.96亿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5亿元,共搬迁贫困群众
8.2万户,改善了35.5万生活在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众的发展条件。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陕北十年避灾扶贫规划后,我委会同国土、扶贫等部门,从完善规划、细化项目、试点示范、落实资金等入手,共同推进,使移民搬迁成为群众拥护的“爱民工程”、“德政工程”。
(三)抓基础,抓产业,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激发其发展的内在活力。按照省政府要求,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前提,我委会同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推进西汉、西康、沪陕、十天等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公路、水利、电力、沼气、人畜饮水等基础工程,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牵头起草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底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着力培育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筑牢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四)抓制度,抓创新,提高扶贫成效。为不断适应扶贫工作新形势,我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工作安排上,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在项目选择上,按照坚持方向、因地制宜、重在务实的原则,充分征求市县意见,科学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既注重解决贫困地区的薄弱环节,又注重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在项目管理上,严格实行项目开工报告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工程竣工验收制,严把项目审核关、建设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扶贫开发事关全局,意义重大。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大局,发挥职能,加大力度,切实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深入贯彻《纲要》和《实施意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采取试点示范、对口帮扶等措施,全面落实中、省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落到实处。
(二)抓紧编制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工作部署,与省扶贫办一道,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编制好秦巴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规划,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抓紧编制六盘山、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争取国家更大更多的支持。
(三)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陕南陕北移民搬迁工程。加强与国土、扶贫、住建等部门协作,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移民后续扶持政策,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先支持移民安置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后续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三是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推动资金、项目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努力使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有大发展大改善。
(四)大力支持贫困地区自我发展。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陕南循环发展步伐。结合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加大对陕南循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等支持力度,在循环发展中增强经济实力,加快脱贫步伐。二是落实好国家相关规划。抓住国家启动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和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用足用活有关支持政策,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做好定点扶贫。着眼于加快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智力扶贫、项目扶贫同干部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定点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临夏县全力推进整流域扶贫开发
临夏县全力推进整流域扶贫开发
本报讯今年,临夏县多渠道整合资源、整合项目、加大投入,走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集中连片整流域扶贫开发,全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收入倍增,计划投资4.65亿元,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
临夏县西南片山区是全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整流域扶贫开发将彻底改变山区群众贫困落后的面貌,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领域。该县进一步加快发展种养、劳务、旅游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布鞋加工、刺绣、砖雕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2013年,实施以整流域扶贫开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计划总投资4.65亿元。在麻尼寺沟乡关滩村、新集镇寺湾村、土桥镇三角村等14个乡镇30个村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改造危旧房3049户。今后,每年以10个乡镇30村左右的速度推进,通过3—8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剩余的18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尹集镇老虎山村、大滩涧村、新发村实施连片开发项目,硬化村组道路7.92公里,改造贫困户危旧房90户,扶持贫困户375户、发放基础母牛375头,成立扶贫互助社2个。在新集镇夹塘村、古城村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实施硬化村组道路
9.6公里,改造贫困户危旧房60户,扶持贫困户50户、建暖棚50座、发放基础母牛50头,成立扶贫互助社1个。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村组道路、桥梁建设、人饮工程等项目加大投资,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和街道治理。全力培育扶持布鞋加工、刺绣、藏式烤箱、砖雕等特色产业项目,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临夏县整流域扶贫开发将彻底改变山区群众贫困落后面貌,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领域,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撑起全面小康梦。(白兴华)
第四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政研室约稿)
抢抓机遇 创新模式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积石山县是国列省列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两次专程到积石山县视察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期间,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如何更好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并就精准扶贫工作作了重要指示。积石山县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力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州委“4155”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创新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2.0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8%。今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55万人,2016年减少1.55万人,2017年减少1.75万人,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一、立足贫困实际,扎实开展精准识别
按照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积石山县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实施方案》、《积石山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档案资料目录方案》,建立了乡镇有扶贫工作站、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有责任人的“三有”精准识别工作机构。按照州上提出的“131”贫困村识别法和“9771”贫困户识别法,通过“户申请、社评
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的程序,严格落实贫困村识别“一公示一公告”、贫困户识别“两公示一公告”的公示审核制度,完成了72个贫困村和8.63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根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有关要求,组织帮扶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详细了解基本情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按照“一村一规划一平台”、“一户一计划一清单一台账”的要求,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帮扶增收计划,填写完成了《贫困村登记表》、《贫困农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和信息录入上报及建档等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和“五清”(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六有”(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账,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思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列出帮扶工作清单,实行清单式精准扶贫,实现了精准扶贫项目到村、资金到户、责任到人,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精准扶贫。
根据集中优势资源和财力办大事的要求,积石山县把资源资金整合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和集中,扶贫项目实现了集成化,使扶贫方式更加精准,扶贫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着力推进羊产业试点县工作。抢抓积石山县被列为全
国羊产业发展试点县的重大机遇,精心编制完成了《积石山县羊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扎实推进羊产业发展试点县工作。结合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每年2000万元的羊产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规模养殖场、联户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建设,扶持引导千家万户发展养殖,进一步壮大畜牧产业规模,提高养殖业在人均收入中的比重。2013年国扶办下达羊产业扶贫资金2000万元,为20个贫困村每村注入互助社资金50万元,扶持群众发展养殖等产业,在刘集乡肖家村等6个贫困村扶持建成联户养殖小区6处,联户养殖新模式得到了贫困群众的欢迎,正在全县积极推广。2014、2015主要扶持20个羊产业试点村、贫困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及扶贫龙头企业,在20个试点村扶持发展贫困户联户养殖小区,扶持贫困户400户,对72个贫困村的2386户特困户进行定向综合扶持,扶持发展清真羊肉餐饮店50家,新建清真羊肉屠宰销售点20处。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畜牧业发展,到年底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将由2012年的12.3%提高到29%。
二是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瞄准最贫困最偏远的农村,加大投入,集中攻坚,全力实施农村路、水、房等民生工程。近两年,硬化农村道路61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今年全面建成投资3.8亿元 的积石山引水工程,彻底解决全县各族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建成了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县城城区供水水源改扩建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4820户;投资1.34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10户;投资1.6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7个,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是着力发展富民产业。坚持产业富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全面落实州上富民增收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特色种植、特色林果等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近两年,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5万亩以上,膜侧油菜3万亩以上,旱作农业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农业总产值达6.6亿元,增加值达3.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全县花椒核桃栽植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和11.7万亩,总产值分别达到1.9亿元和3600万元,主产区人均增收2500元和550元。通过“雨露计划”扎实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共培训劳务人员1.8万人(次),有组织输转13.7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73亿元。着眼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和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政府+社员+企业+其他”的注资模式,在全县16个乡镇的134个村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搭建农村融资平台。累计筹措资金1.07亿元,发放借款1.34亿元,10753户困难群众直接受益,为发展富民产业、脱贫致富提供了资金支撑,逐步形成了创新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四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全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着力提升全民素质。县财政每年拿出2300多万元,对全县所有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优惠政策,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贴、班主任津贴等激励措施,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农村幼儿园,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5%,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5.33%,文盲率下降到2%。建成乡镇幼儿园15所,小学营养灶食堂50所;投资1.01亿元的移民中学和投资1.4亿元的县民族中学完成主体工程,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镇卫生院5所,建成村卫生室30个,投资3747万元的县中医院正在建设。加快文化体育发展,新建村标准文化室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1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五是着力开展社会帮扶。按照“三个深度融合”的要求,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合力攻坚。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双百双联”、“千名干部助推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等活动,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突出帮扶重点,强化帮扶措施,助推扶贫开发。省州县乡四级148个单位的
6106名干部与145个村的14140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两年来,各级帮扶单位共协调落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305项,落实帮扶资金1.03亿元,帮扶物资折价1282.6万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2.05亿元。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县上抽调581名干部组建了145个扶贫、双联、党建“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各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任本村党支部副书记,充实村级组织力量。加强与国侨办的联系协调,在项目、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地帮助支持。紧抓临夏州与厦门市达成东西扶贫协作示范区协议的机遇,组织人员多次赴厦门市海沧区对接联系,在基础建设、产品销售、劳务输转、干部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正在积极落实。以全国“扶贫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以“助贫、助学、助老、助残、助立”为主题的扶贫济困“五助”活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帮助扶贫开发,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格局。
三、注重扶贫成效,切实加强精准管理。
根据精准管理的要求,以提高精准扶贫成效为目标,依托甘肃省扶贫信息系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扶贫对象动态化信息管理体系,着力加强信息、资金、责任等方面的精准管理,有效提升了扶贫工作的成效。一是加强信息管理。以村为单位,在72个贫困村建立了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县扶贫部门、乡镇扶贫工作站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进一步加强合作,上下联动,紧
密配合,对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调整。随时了解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情况,并及时录入扶贫信息系统,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从而提高了精准扶贫的成效。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折不扣地落实省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和州上《加强州级扶贫资金监管的意见》,围绕精准管理,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深入开展“规范预算管理、规范项目程序、坚持会计制度、坚持源头预防”活动,促进扶贫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加大监督监察,及时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确保扶贫资金规范管理、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效益。三是加强责任管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精准扶贫工作的谋划协调、统筹推进和督促落实,县扶贫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负责抓好项目规划、工作台账、进度计划、监督监管等工作,协调指导各乡镇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各乡镇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全力抓好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督促贫困村、贫困户及帮扶工作队落实好各项扶贫措施。
中共积石山县委办公室
2015年4月9日
第五篇: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
国发[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东西互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巩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符合实际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各级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西部开发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农民当前重整旗鼓和长远利益,关系全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是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要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稳步推进,近期要重点做好巩固成果的工作。优先治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特别是江河源头及两岸、湖泊水库周围的陡坡耕地。重点放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土地沙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南方岩溶石漠化集中区、长江中上游大江大湖周边区、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区和京津风沙源区等区域。要加强天然草原的恢复、治理和基本草场建设,把退牧还草工程和逐步转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完善配套措施,创造条件,逐步从放牧、游牧转为舍饲和轮牧相结合,大力开发后续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广大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已垦草原要加快实施退耕还草。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认真搞好“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坚持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统筹安排各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和长远生计问题,保证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从规划入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任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大气等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矿区环境保护与整治的力度。
二、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西部开发全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注重科学布局。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工程质量,重大工程要干一项,成一项。继续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加强各类节水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科学调配、水源涵养地保护。因地制宜地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防治水污染,促进污水资源化,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监测。以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发挥综合效益。5年内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到**年建成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加快跨区域铁路通道建设。逐步完善以干线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相协调的航空网络。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内河通航条件。加强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发挥西部地区作为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作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低排污煤炭生产基地。大力开发水电,合理配置火电,建立合理的西电东送电价机制,对水电的实际税赋进行合理调整,支持西部地区水电发展。加强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农村普及电信和邮政服务。继续实施“西新”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城市交通、供电、通信、给排水、环保、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程管理,建立重大项目的后评估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毛绒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一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通县油路,推进县际公路建设,逐步建设县乡公路。在国家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小型公共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等增收渠道。继续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书本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国防或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重点支持,进行集中连片开发。继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要密切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促进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优势产业和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化道路。把发展优势产业和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提高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的资金投入。严格整顿矿业秩序,对重要矿产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序推进矿业市场改革和开放,逐步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因地制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保护环境为前提,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被淘汰的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合理调整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有优势资源、有市场,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跨省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
五、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依托水陆交通干线,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并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域。制订区域规划,加大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通江达海的骨干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通信网络和生产要素集聚的城镇体系。支持重点地带优势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在项目布局、市场体系建设、信贷投入、利用国内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广大农村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继续提供财政贴息支持。
六、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加强科普工作,加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提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的技术支撑水平。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到20**年,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要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部分向西部地区农村倾斜,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逐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杂费、书本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国家继续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采取经济措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家庭“少生快富”,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西部开发,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性措施。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依法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等经济欺诈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行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参股、兼并和重组国有企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各项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市场化的跨地区企业协作机制,把东部、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工作力度。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招商引资新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依托优势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地带,吸引外来投资。逐步放宽西部地区保险、旅游、运输等服务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全方位、多形式地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努力开拓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八、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是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要继续保持用长期建设国债等中央建设性资金支持西部开发的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颂斜。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拓宽西部开发间接和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加快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速度,提高贷款审核效率。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增加对西部地区信贷投入。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发行企业债券,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赠款及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
九、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专业人才。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认真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落实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任务,促进西部地区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通过调动任职、挂职锻炼、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每年选派相当数量和相应级别的干部到西部地区县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工作,适当延长西部地区县级以上干部到东部地区、中央和和国家机关单位挂职锻炼期限。逐步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建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定期到西部地区农村支援工作的制度。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把组织选派与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人才开发新机制。以就业和再就业为导向,依托西部地区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西部地区各类适用人才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组织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多渠道地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对于西部地区人才培训给予资金补助,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
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对西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西部大开发的法制建设和组织领导,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保障。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西部开发的实践,本着注重实效、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西部开发法制建设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法律保障。抓紧起草《西部开发促进法》和《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西部开发法律法规体系。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公务人员要提高法制意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打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和稳定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和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领导,把实施西部大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推进西部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西部地区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指导方针和各项重点任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东部和中部地区要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各地区、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健全西部开发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对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西部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坚持不懈地把西部大开发扎实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