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我国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开展工作。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重点,加快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是我国加快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开发、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取得初步进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今后要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面落实中央部署,扎扎实实地把西部大开发向前推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首先,突出重点,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一是要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西部地区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江河上游水利枢纽、公路国道主干线等重点工程建设,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项目稽查监督。同时,有选择地再开工一些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要在西部开发近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尽快建成一批公路、电网、广播电视项目,实现油路到县、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到户,使西部农村基础设施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加快农村乡镇通电建设。全国农村还有700多个左右乡镇用不上电,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今年国家将加快西部地区农网改造步伐,争取在一年内使具备联网条件的乡镇基本通电,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少数不具备联网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以及沼气、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用电问题。要进一步实施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二是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在近两年试点的基础上,要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草原恢复与建设等生态工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及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以及农牧产品加工业,建设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
其次,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过》;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确保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增加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二是中央财政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强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第二,实行优惠政策。国家对西部从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三,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吸引和用好人才。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发展远程教育。加强对西部地区贫困县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
施建设的支持。加强对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继续实施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不断改善西部地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才和智力向西部地区流动。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
其三,推进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在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互利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方位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合作开发。国家要通过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优势互补。
第二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
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
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
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
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
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
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
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
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
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
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
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
多元化
丰富化
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 政企分开 政企对立
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
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
军属家庭
零就业家庭
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
关键因素
前提条件
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
企业财产
公共财产
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地财政部门
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资产异地管理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
消费喜好
消费环境
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
二
三
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
①→②→④→③ ③→②→①→④
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
先工业后农业
一元结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30、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自觉分开,()适当分立。
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和管理权
财产权和管理权
以上答案都不对
3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用于()的一种财政。
提供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政府职能
履行宏观经济政策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的利润如何()的一项经营制度。
收缴
分配
监管
使用
33、国家取得的下列国有资本收入及支出中,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包括()。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从地方出资企业取得的直接收入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
3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政治文化发展
35、以()作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
企业的财产制度
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的资产规模
企业的盈利能力
36、自主创新包括()几大创新。
新能源创新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
3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包括()。
“三就一保障”
交通
科技
通讯
能源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财政的是()。
税收
财政拨款给交通建设
国家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
外汇
39、国有资本中企业的改革包含()制度。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利税分开
人岗分开
40、国有投资可以有()形式,是相对非国有投资而言的。
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
国有参股
外资
第三篇:关注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注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
情况开展调研
9月2日,市政协副主席、经科委主任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情况开展了调研。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部分领导及区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了调研。
调研采取现场走访查看、座谈汇报的方式进行。上午,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哈利德食品有限公司、春光农产品交易市场、肃州市场、鑫利商城超市、荣利液化气站等。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生产经营情况汇报,现场了解了我区蔬菜、肉食品、液化气供需及价格情况。下午,组织召开了座谈汇报会。汇报座谈会上,市发改委负责人围绕全市2009以来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以及稳定价格方面的措施建议等方面做了汇报。市、区政研室、政府研究室、商务局、粮食局、统计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农牧局、交通局等负责人及部分企业代表、物价监督员及市政协部分委员在座谈汇报会上针对抑制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上涨提出了加强城乡市场规划建设;抓好猪肉等重要农副产品储备库建设;减少中间环节,探索“农超对接”直销模式;建立价格调控机制;降低或取消收费项目,减轻经营者成本;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关注低收入群体,为特困居民发放补贴等建设性意见建议。
第四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23 12:53:00
统筹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是明显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区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要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精神,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
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吸取发达国家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一是扭转机会分配结构失衡的格局,提供均匀公正的制度供给和财政供给,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二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指导下根据本地特色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促进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的继续完善和共同提升,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提高特定区域的优质、战略性公共物品供给力度,培育自我发展潜力;四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凸显人性化服务。
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因此,各区域社会管理水平差距的缩小可以为协调发展提供优良的软环境。为了大致同步推进区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变革,一是要科学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性别结构和社会结构,充分激励各区域社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加强区域协同能力建设;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跨区域联动,在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高联点区域的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区域社会复合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确保各区域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四是坚持维护区域协调发展基础秩序的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区域社会生态。
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使国家的区域政策与地区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地区专业分工合作,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的推进阶段,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政府转移更多的责任,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这时应重视调动地方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中有更大的作为。充分发挥区域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立体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合作,鼓励各次区域的横向联合。这样既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既使地方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又有助于推进区域的交流合作与趋同发展。
要关注“三农”问题的地区差异,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农村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统筹“三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合理引导农民工收入的投资倾向。“三农”协调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措施将农村地区与城市化进程和全国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改善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使其纳入相关经济圈的活动,广泛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让广大农村都有平等参与全国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流通市场的机会。“三农”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制度设计将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策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政策体系。“三农”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鼓励和引导农村产业的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经营,产生更多的以农村为背景的民营企业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布格局,提供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三农”协调发展的推进措施是加强农村的项目建设,通过激励政策以协调区域空间分布。“三农”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道德建设,促进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作者:张静 穆增珍
来源:《光明日报》
第五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沛县栖山镇党委书记 钟声
今后五年,是徐州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尤其是当前,徐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充分认识徐州振兴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报告提出的未来五年全省“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坚持乘势而上,推进加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始终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乘宏观经济环境趋好之势,牢牢把握省委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借助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快的时机,力求能快则快发展;要乘发展惯性之势,顺势而为,做大总量;要乘发展氛围之势,凝心聚力,全力干事,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调动和保
护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坚持差异竞争,推进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的有效路径,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推进战略,走差异化竞争路子。按照省委对徐州发展提出的“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特色优势和潜在优势,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服务、加强行业协作和行业自律,促进特色产业做强做大。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差异竞争、以特取胜。要创新工作方法,注重战术运用,善于抓具体、抓关键,通过创新特色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的落实。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最核心的环节在工业和城市经济,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徐州市经济总量明显扩大,财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新阶段。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用更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工作理念,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同时,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一方面,发展的压力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加大,各类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同步增大。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必须高度关注各阶层利益,让更广大的社会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必须高度关注生态保护,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