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3: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

第一篇: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

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16

来源:《求是》期号:2005.10作者:佟志武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部位,依山傍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新世纪新阶段,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大开放的双重战略机遇,把锦州打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性经济枢纽和中心城市,带动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于辽宁的崛起,乃至整个东北的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创新思维:克服计划经济积习,强化区域经济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我国方兴未艾,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城市群的兴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在东北,一些地方在谋求本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忽视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地方之间相互戒备、相互隔离,少数同志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搞地区封锁和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的观念、倾向和做法,不仅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不利于各地区通过统一市场和资源共享实现互惠、双赢,不利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逐步减少,市场半径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加速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开放使各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步伐加快,统筹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近年来,国际上伴随区域一体化而出现的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城市互利互惠,实现共同繁荣,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强化区域经济理念,促进区域协调与融合,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审时度势:以全球视野审视辽西沿海经济带

辽西是辽宁省的欠发达地区,辽宁振兴的难点在辽西。辽西经济板块包括辽宁西部的锦州、盘锦、朝阳、阜新、葫芦岛五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0%,人口占全省的30%,而经济总量却不到全省的20%,实际到位外资和出口额占全省总量的不到10%。但辽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

裕的人力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因而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辽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辽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其沿海城市群经济潜力巨大:一是城市间距小,在辽西地区432公里的海岸线上,特别是在120公里的交通圈内,形成了以锦州为中心,包括葫芦岛、盘锦三个地级市和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的“高密度沿海城市群”;二是区位优势明显,辽西沿海城市群地处辽西走廊,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唐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的连接带,处于欧亚大陆桥的前端,是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腹地;三是交通设施完备,铁路及高速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设施构成了相对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四是产业连接紧密,锦州、葫芦岛与盘锦三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而且都以石化工业为主,依托辽河油田,形成了中石油锦州公司、锦西公司、华锦集团等多家石油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只有走好专业化分工和互利合作之路,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才能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优势,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强势产业。通过产业大联合和城市大协作,将辽西沿海城市群打造成一个具有诸多战略优势的独特经济带,以沿海城市群为支撑点和增长极进行扩散和辐射,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推进辽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振兴辽西区域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正面临着沿海大开放和老工业基地大振兴双重历史机遇。我们应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推进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带纳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规划。要创新体制,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并在财税政策、政绩考核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各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强区域效益最大化意识,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分工模式和市场分割体制,从整体上谋划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加强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对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进行区域协调和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构建辽西沿海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使辽西沿海城市群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要把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和储备基地作为一体化的战略切入点。辽西沿海城市群所属海域拥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已对锦州临海临港地质条件进行了勘探,完全符合洞储石油天

然气的条件。因此,辽西沿海城市群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以石化产业为纽带,发展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石油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

率先突破:创新机制,加速辽西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全局视野审视,锦州具备成为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和辽西沿海城市群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从空间区位看,锦州地处辽西地区和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区位中心,与周边各市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从产业基础看,锦州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命名为“新兴工业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辽西之首,同时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棚菜种植基地、水果生产鲜贮基地和肉蛋奶供应基地,是全省规划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教育科技卫生资源也居辽西之首。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锦州作为全省“三点一面”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点,明确锦州是辽西区域经济板块的中心。这些都为锦州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和辽西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特别是近年来,锦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创新振兴发展思路,明确振兴发展方略。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37亿元,增长16.1%,人均GDP为1340美元,是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2∶38.9∶35.9,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渤海大道的建设,使海风吹进了锦州城;港口吞吐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锦州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辽西沿海城市群及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锦州,已成为全市人民认同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选择。

锦州市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协调的经济规模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提升锦州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当前,重点是完善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一是以建设“工业锦州”为主导,完善生产中心功能。坚持工业立市,实现“工业倍增”,打造新型工业。做强做大石化、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两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使锦州成为辽西经济区的工业中心城市。二是以建设“港口锦州”为牵引,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要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走以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筹资、多企业经营的建港之路,迅速做大港口规模,把锦州港

建设成为区域性、多功能的枢纽港。要加快发展临港产业,使港口及滨海经济圈成为辽西地区的经济纽带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加快推进城市南扩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和南站新区为牵引,建设滨海港口新锦州。三是以建设“开放锦州”为统领,完善集散中心功能。要坚持开放牵动战略,通过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打造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平台。充分利用锦州作为环渤海湾地区重要的“商业通道”这一优势,以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为目标,提升锦州作为辽西地区商贸集散中心的整体水平。四是以建设“文明锦州”为重点,完善创新中心功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和机制创新,增强锦州实现自主振兴的自信心与内动力,使锦州成为文明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今后三年,锦州要基本构筑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的经济规模与实力,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再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实现锦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

(作者:中共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

第二篇: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征

区域经济作业3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区域性

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偶很大的差异,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须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介,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发展经济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第三篇: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答:

一、区域性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而是根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区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需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经济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掌握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答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

教材《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李克强主编)

晋元

1、我国当前区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40-43

答:区域规划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区域规划对城乡间互动发展重视不足;单一市场化的区域规划导向;区域规划中的中国式“巴洛克城市”思想严重;区域规划中缺乏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规划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投入不足。

2、如何理解区域规划的含义?P4-6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资源和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综合考虑、协调和安排各种经济设施、发展方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生产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其主要作用为: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3、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的主要职能P110-111

答:政府是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负责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政府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主体。需要政府用法规来保证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政府也需要用区域经济规划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4.区域规划需要那些基础条件?P113-134

答: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分析、区域产 1

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科技基础,包括分析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区域经济规划的科技基础。区域经济规划需要资源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时需要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历史文化基础。

5、区域规划设计的系统思想P139

答: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由几个方面组成:经济区域的系统观点、经济区域的层次观点、经济区域的功能观点、经济区域的动态观点和区域规划系统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问题阐述、目标选择、系统综合与分析、系统选择与决策、实施与反馈。

6、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P178

答:编制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多方案比较;其他分析法。

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含义:说明生产和需求相适应;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相互合作配合;建设进度和程序合理安排配合。综合平衡的内容有: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建筑材料、水资源、劳动力、商品粮等平衡。多方法比较含义: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其他分析法:区域分析法、门槛分析法。

7、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论。P192-197

答:系统法又称统计分析法。包括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其主要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传统综合方法。包括综合平衡法。基本步骤为确定内容和指标体系、预测发展需求、综合平衡。比较法。基本步骤为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分析评价。教学模拟法。包括几类: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

8、区域经济规划决策的过程分析P447-462

答:主要包括⑴区域规划决策构成要素分析。有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方法、决策信息、决策效果等方面。⑵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多元化分析。主要有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决策主体多元化的原因。⑶区域规划决策主体的博弈分析。主要有政府与开发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专家、政府与政府等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是正和或零和或负和。⑷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委托代理分析。

9、城市化的概念P223-225

答: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中包含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所以能够被接受。

10、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274

答:根据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应当包含10个内容: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⑷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⑽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P320-322

答:主导产业从区际关系上讲是地区分工的体现,从区内来看是动态的的区域优

势地反映。主导产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指标:⑴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其指标为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⑵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⑶产业关联度。由经济技术决定的各产业彼此之间的中间需求构成。影响系数的的产业,她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⑷城市潜在需求,她决定了主导产业可能发展的规模。

12、地区产业布局P332-334

答:产业布局是指任何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这样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要求明确产业分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企业分布位置,并且在规划图上标出来。有以下几个问题组成。一是产业布局指向,在产业发展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特征,称其为产业布局。二是根据产业布局指向制定布局方案。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差异指向、技术指向。

13、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方针P359-362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指:反映着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取向,或是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接受程度。具体为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土地规划的任务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为:⑴查清现状,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⑵综合平土地供给与需求。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⑷调整土地

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⑸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针。一是把保护耕地方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三是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14、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原理、任务与内容P375-380

答:区域环境规划保护基本原理主要组成: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原理。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在允许的环境内达到最大化,或者在允许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生态原理。要求人类必须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区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原理。要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一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二是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作出合理的时空安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环境评价。便于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规划措施。二是环境预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环境承载力预测、生态环境预测、污染预测、环境治理。

15、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P398-400

答: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可持续性目标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社会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是适当超前的原则。社

会基础产业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规模基本适应,技术水平与区域技术水平相当投入不超出区域发展能力,基本满足人民需要。四是讲求效益原则。将社会基础产业进行类型划分,公益性的有政府补贴,市场性的要抓效益,抓服务,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16、社会基础产业的概念。P394-396

答:社会基础产业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运行的社会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其组成如下:区域交通、通讯系统。区域公用设施系统。区域社会基础系统。其特点为一是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二是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三是为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产业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第五篇: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宋战利

论文关键词:河南 发展战略 焦点法则 非均衡战略

论文摘要: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战略能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带来活力和希望。河南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区,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要发挥比较优势,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由此带动全省经济实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发展之时,河南也表现出强烈的发展冲动,因此,河南有必要认真审视全省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省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符合省情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符合国家的产业布局,符合国家主导的国土开发格局。对河南而言,需要认真权衡自身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来谋划河南的发展。

一、以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带动河南综合实力的提升

西方管理专家提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在有限资源环境之下,通过推动系统内部的局部突破来实现整体的跨越性发展。其实质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是一致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在河南省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实行非均衡发展,可把郑汴一体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突破口,以重点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郑州与开封相距40多公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在逐步缩短。郑州是河南省会,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城。开封是七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两个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郑汴的谐音是“正变”,也就是郑州、开封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对古城开封是个难得的机遇,对于增强郑州综合势力,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以投资和出口为带动的经济成长战略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历史机遇。扩大内需,也会为河南的发展带来机遇。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经济中心。历史上,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文化心理始终在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省市的行政中心的转移,同样带来周边区域的开发和快速繁荣。既然有成功的先例,那么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开封市委、市政府等行政区域战略转移非常必要,也是促进经济繁荣的有效方法。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东迁至郑东新区以东,或在郑州与开封的中间地区中牟县城附近选择合适区域。同时,开封市委、市政府要向西迁。如此,郑州与开封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大幅缩短。行政管理中心的转移,既可表明政府建设和发展这一区域的信心与决心,也能促进整个地区的快速崛起。

二、以区划调整为推力,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

为加快郑州与开封融城步伐,河南省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了郑汴快速城市通道,简称郑开大道。2006年11月19日正式通车。郑开大道宽100米,以三幅路形式建设,机动车道采用双向10车道,总长为39.2公里,起始于郑州市金水东路和东四环的相交处,向东穿越京珠高速公路,连接到开封市大梁路西端。设计时速80公里/时,从郑州市区到开封仅需30分钟。

郑开大道开通以来,郑汴一体化进展良多。2008年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郑汴一体化问题。会议指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益初步显现。2007年,郑州、开封两市生产总值合计达到2992亿元,比2005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一系列双向开放的利民惠民措施,使两市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在郑汴一体化的有力推动下,古都开封正在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践表明,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决策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对以后的发展,要逐步实现“五个打通”:一是交通要打通。现在郑开大道已经开通了,还要进一步打通生产线,使运输通道也能畅通。二是规划要打通。郑州开封两市在研究发展规划时要加强两个城市规划的衔接。三是政策要打通。既然是一体化发展,政策上两市也要一致起来,投资也好,产业布局也好,都要兼顾到开封。四是功能要打通。两个城市的功能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城市功能上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五是运行要打通。要建立健全郑汴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

但“五个打通”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行政管理区划调整。现在推动郑汴一体化进程的是一个协调机构,其行政职能需要省政府,郑州、开封两市政府授权,增加了决策环节,不利于整个区域的统筹协调。既然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尽快实现郑汴一体化,那就要早作决断,调整现有区划布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为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将开封市及其所属五县归属郑州,保留开封市名字不变,行政级别不变。开封是一个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古城,其名字具有极大的品牌效益,一定要保护好、使用好。为保证其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区划调整时,可在其周边预留足够的发展用地。

行政管理的统一,可使郑汴一体化更具实质意义。在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等各方面都能做到步调一致,减少许多中间环节和不必要的浪费。

三、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开辟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传统的农业区,这必将为河南省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每当国际粮价走高,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人就大肆渲染“黄祸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非凡。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因此,中央对河南的工业化有顾虑、有限制。既然中央不鼓励河南大规模的工业化,尤其是要努力阻止河南牺牲农业生产的工业化。那么,河南就要坚持“保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条件下的工

业化”发展战略。此战略可以一举多得,一是有利于打消中央对河南工业化发展的顾虑,不用担心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化解“三农”问题;三是有利于探索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说实现政策困境中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协调农业和工业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国家紧缩地根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河南的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南省村落分布松散,缺少统一规划,占用土地面积大。在推进郑汴一体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大力推动郑汴之间农村地区或者更远一些村镇的新农村建设,腾出许多土地,用于置换郑开大道附近区域的建设用地。

在开封汴西新区建设新城区,也可扩大中牟县城的城市规模,安置失地农民。该区域内的农民以现有土地入股的形式转化为城镇居民,将土地交由农业开发公司等集中经营,农民可以按月领取土地收益。在郑汴工业带之间除吸引高科技产业外,还要布点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扩大就业,安置失地农民。同时,落实好相应的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以减轻大规模建设中来自失地农民的压力,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推而论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十分突出。河南省委、省政府首先大力推进河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探索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河南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又可以解放生产力,把受土地束缚的农民较为彻底地解放出来,促进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以高等教育为动力,积极支撑河南的经济发展

河南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不要说与发达省份相比,就是在中部六省也处于落后地位。仅就国家“985高校”、“211工程”学校而言,湖北省16所,湖南8所,安徽5所,而河南仅有1所。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当前的发展机遇,河南高等教育与全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过去几年,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但许多高校举债建设已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反过来说,若没有学校的借贷发展,就不会有河南省高等教育现在的规模与质量。高等教育举债发展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不应是高校。建议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在今后5年的时间内,每年注入高校3—5亿元的资金,用于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这将为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赢得宝贵时间,为河南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提供一个绝佳机遇,那将是造福后代的一项伟业。在其他省份高校因债务问题负重前行之时,河南高校可以逸待劳。若经费困难可优先解决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的债务问题。

建设和发展好河南的高等教育对于吸引和稳定在豫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亦有重要意义。据调查,有相当一批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因为河南没有特别好的大学,科研环境不优越,子女就读重点大学困难等。

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让高校有更多的力量调整服务面向,按照郑汴产业带发展的布局进行人才培养,也就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为郑汴工业带的建设和中原崛起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下载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论文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

    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SHAN 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学 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 级:勘查1002班 姓 名:陈兆波......

    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西部大开发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

    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5篇范文)

    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 一、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的概念 所谓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国外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我国而言,是指我......

    打造现代职业教育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这次有幸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周,感觉太兴奋、太有趣、太震撼了!”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梁冰冰用三个“太”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活动中,她负责向参观者讲解模拟动车的操作......

    四化协调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四化”协调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张桂华 2013年第8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市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打造荆楚明珠”目标定......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不超过600字) 答:二者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高度和层次不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战略引擎[范文大全]

    枣庄经济开发区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战略引擎 4月2日上午,枣庄经济开发区爆竹喧天、鼓乐齐鸣,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在新型节能环保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总成项目开工建设现场。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