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

第一篇: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

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之间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商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在特殊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受经济体制改革区域推进的影响,我国各

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一,产业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时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下,各个区域才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也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二,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干部分。

1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与分工。通过竞争,可以有效地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挥市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选择作用。并通过市场供求与选择作用,引导

2区各区域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于产品市场中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

域之间产业的合作。即,通过在组织形式上把有关区域之间的相关产业连接成3区域一个整体,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和效益。○

之间产业转移。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是引起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选择、互惠互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产业转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政府在信息提供、信贷、产权变更、职工安排等方面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使产业转移更为有序、合理。

第三,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应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使要素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作用下在各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第四,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面对当前产业发展地区不平衡的现况,企业跨区域发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企业跨区域发展在实现本企业扩张的同时对所涉及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刺激和推动作用,并能够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目前,企业跨区域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信息不畅、利益分配不规范、投资法律保障缺乏和体制环境不配套等多种问题,对此,国家应及时的提供政策上的服务和支持。

第五,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关系,构建联动、有序的经济区域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本原则是:合作各方平等参与,按投入份额大小分享利益、承担分险。

第六,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地

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手段包括:扩大中央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优先在欠发达区域布局有区域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引导外资投向欠发达区域;增加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适当进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予欠发达区域财政支持。

第二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2

10月13日,市委召开第105次常委会议王保存在讲话中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树立商丘良好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从近日我们组织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预考评的情况看,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王保存强调,必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争取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取得好的成绩,树立和展示商丘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到商丘投资创业。一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先进事迹,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强大舆论声势。三是要加强问责力度。对于企业和群众举报的公路“三乱”、企业“四乱”等问题,有关部门要迅速调查处理。对这次预考评成绩差、问题突出的单位,市纪委要启动诫勉谈话机制,及时引导纠正

会议还听取了近期即将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永城)面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商丘国际木兰文化节、民营企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等重大节会、重要活动的筹备情况。对于举办好这些节会活动,王保存强调,一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扩大商丘影响,展示商丘形象,促进招商引资,推动食品工业、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二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任务一定要明确,责任要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三要严密组织,安全有序。四要提升品位,树立形象。借助创建国家园林城和举办节会,促进市容市貌有大的改观,以整洁的环境迎接客人,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商丘品牌,展示商丘良好形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三篇: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论文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一、各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4年末总人口为39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4年末总人口为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4年末总人口为1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4年末总人口为34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经过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经济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人均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

三、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河南四个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中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势头,黄淮地区发展滞后,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未来15年里甚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1.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2.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是合理规划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理论及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各经济区按自身情况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

3.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

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一是产业政策协调。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二是消除市场壁垒。不仅区域内实现交通便捷,交易顺畅,而且区域之间也要打破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三是改进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加强沟通,平等协商。四是调整区划,整合要素资源。

4.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河南应尽快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各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包括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合作、工业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规划等。二是区域内外交通、通信协调政策。如促进建立中原城市群快捷交通网、城际铁路、交通枢纽的政策。三是促进增长极、经济核心区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政策。四是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的政策。五是促进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政策。六是努力向中央争取支持河南及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争取国家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政策给予中部,争取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河南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四篇:基于旅游视角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旅游视角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09经济学20092035陈宏伟

摘要: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时尚,茶文化旅游是指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旅游活动,是近几年中国旅游业新崛起的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云南省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内涵深远,发展茶文化旅游意义重大。文章阐述了开发云南茶文化旅游的意义及优势,进而提出了开发建议。

关键词:云南茶文化产业旅游

1.茶文化产业的提出及内涵

茶文化产业是指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的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如品牌茶叶、各类茶文化设计与设施、茶文化旅游与活动等[1]。深刻理解或揭示茶文化产业内涵,对于正确把握茶文化产业并促进其形成和发展,具有现实之意义。茶文化产业是一个以茶文化为基础,以满足人们对茶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新型产业概念,是通过对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打造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由于茶文化资源利用的可共用性,因而在构建多种茶文化产业上发挥作用,其中利用名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品生产、品牌的形成最具典型意义。2 发展云南茶文化产业的意义

2.1茶文化是茶经济的深层次推动力

2.1.1茶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型产业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茶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只是处于类似酒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这样一种层面上的理解。事实上,这种成为附着物的文化只是有形商品的增值物,是增加商品附加值的手段。今天的茶文化内容更加丰富,也为茶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茶文化产业中的茶文化产品部分包括有文化内涵的茶田、茶楼、茶叶店、茶叶、茶艺术品,各类茶文化设施、器具,茶叶包装、广告宣传册以及茶文化报刊、书籍等等;茶文化产业中的茶文化服务部分包括茶文化信息传输、咨询服务,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饱览山河美景需求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服务性活动等等。

2.1.2深厚的茶文化内涵成就茶叶商品的高价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文化与消费相结合,这样的消费就容易持久、稳定,而且能进入较高层次、形成茶叶商品的高价位,茶叶的高价拍卖就是例证。

2.1.3茶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人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茶作为物质生活,是大众化的;说“琴棋书画诗曲茶”,也说明茶作为精神生活,是属格调高雅的。可见,茶文化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结合。[3][2]

2.2茶文化产业兴起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普洱茶、龙井茶等被开发利用的名茶不到1/3,尤其是涉足茶文化产业的一些新闻、旅游、文化艺术等行业,远没有达到群众广泛参与的程度,开发的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项目尚没有形成气候,缺少大量茶文化专业从业人员,对茶文化包装、促销和品饮还没有弓l起足够重视。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建设,能有效解决茶文化资

源开发利用率低、茶文化氛围不够浓、茶文化服务意识不强等一些突出问题。

2.2.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茶文化产业建设突出的功能在于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在[4]此基础上使门类齐全、服务规范,降低茶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不仅

如此,也有利于改造传统茶产业,延长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的档次,形成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的茶王赛、茶艺表演、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新闻发布会等,既弘扬了中华茶文化、充分展示各地茶乡风采、提高茶区与茶叶的知名度和声誉,又促进了茶农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拓展茶叶市场,增产增收。

2.2.3传承中国优良文化

中国茶文化同样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茶文化中有许多优良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如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间,茶风、茶俗,客来敬茶的传统,以茶会友等等。我们要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茶文化资源,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深化茶文化研究,促进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茶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

2.2.4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据统计,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目前进城务工经商的已有8000多万人,在城市下岗人员增多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寻找工作岗位将更加困难。长期以来各地政府都对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门路工作高度重视,举全国之力帮助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但是完全解决其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还需要时间和努力。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和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带动茶产业的兴盛,有利于把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扩大就业更好结合起来,鼓励人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多种灵活形式就业。

总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而文化的发展又源于经济的繁荣。当今发达国家正步入文化和精神时代。在我国,最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茶文化正成为当前大众精神生活的主流文化,因此进一步研究发掘民族茶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尤其对建设和谐边疆意义至关重大[5]。云南民族茶文化在上千年的文化交流中,在充分吸收了内地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虽保持地方民族茶文化特点,但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茶道精神是一致的,同样是由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所养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过去对民族关系及社会的和谐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在今天云南民族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内涵,同样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样对今天云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

[3]突出的影响。[2]

3.1茶资源丰富

云南省地形地魏复杂 气候与生志系统多样,荣种茶类繁多,民族风情异彩纷呈t这些自然人文的因素相结合,构成丁云南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 云南是中国茶叶大省,茶种资源无论是野生的、过渡的,还是栽培的,已发掘利用的有约200个品种.除了有 滇红、瞢洱 老牌名茶。更有一大批茶叶新秀,如:“女儿环、绿海雪松”、绿海自梅、绿牡丹、“金针”、“银针,墨针、绿琳、“玉蝶、“早春绿等。这些茶韵昧各异,魅力无穷.是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瑰宝。

3.2 茶文化历史悠久

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地.生长在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的香竹箐古茶树.耐特高达3750年是目前存活于地球上的最粗大茶树。云南茶叶商品生产蛤于汉丰西蕃之用普荣已自唐时”,唐樊卓的蛮书说“祭出银生矗髭界诸山,清代达到鼎盛,荼为滇之所产以资利赖者电。在云南,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遍布横断山脉和云南高原.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饮用,多民族的参与和创造,膨成了蔚为壮观云南荼文化。在夸天,如果我们要进行茶树起源,荣树驯化栽培.茶树自然传播等的研究,要进行茶文化的寻根探源 必须从云南人手。

3.3茶文化民族性鲜明

云南省的各个民族酷爱饮茶 民族茶文化多姿多彩,是中国最大的茶文化宝库。据载.人粪最

早的种茶民族,是云南的礁人。由于各民族的地城、信仰,习俗不同,他们对故茶的托情寓意。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备具特色的民族茶礼、荼艺,饮茶习俗及礼仪,如:布朗族的青竹茶;白族的三道荣,烤茶 基诺族的凉拌荼、煮茶 景颇族的鲜竹筒茶 垃祜族的烤茶 竹简香茶、糟茶一僳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佤族的苦茶,擂茶、铁扳烧茶 彝族的陈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荣、糖茶 拙龙族的竹筒打油茶,独龙茶,水族的罐罐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哈尼旌的煨酽茶,煎荼、土锅荣、竹筒茶等,充分展示了荣饮的民族特色。[6]

3.4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茶是自然界的灵物.自古以来,云南各民族把茶种在森林里,对水土保持 经济生产、居民生活、优良生态环境的营造大有裨盏,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模式,充分反映云南备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为当今追求的茶生产生态化和可持绩发展提供了范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是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根基,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立足点。澜沧江中下游和以昆明为中心的滇西南荼区,怒山,无量山 哀牢山三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开,其间遍布千年野生古茶树 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 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构成了一个茶树的基因库与茶文化的“博物馆。[7]以旅游为依托的茶文化产业模式

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茶文化旅游资源在物质基础和精神实质方面都蕴含较为丰富的生态观,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形成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背景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4.1乡村生态旅游与中国茶文化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8].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围绕乡村生态旅游这个主线,以茶文化“天人合一”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基础,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表演演化成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还可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走出一条独特的、具有地区优势的乡村生态旅游之路,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4.2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旅游产品的组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的特征。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9]。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休闲性极强的、集茶园林观光、茶艺、茶道、制茶工艺、民间饮茶习俗、茶歌舞、茶鉴赏等为一体的组合性体验产品。由于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也就有其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的特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横向组合(即组合的广度)应包括:以茶景观、茶文化、茶艺术等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以及围绕这一核心而设计的其他旅游产品和食、住、行、游、购、娱产品。纵向组合(即组合的深度)应包括横向层面各大类产品自身所包涵的丰富内容及旅游项目,如:茶景观产品包涵的名山胜水、茶园、茶馆、茶加工厂、茶博物馆、茗具观赏游等项目;茶文化产品包涵的茶道、茶节庆、茶礼俗、宗教茶仪等文化活动;茶艺术产品包涵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线路的连接和价格档次的区分,组合出突出茶文化旅游主题,展现茶文

化自然、清幽、恬静等文化内涵,能够满足各消费层次旅游者需求的整体旅游产品[10]。

4.3搭建休闲生态茶文化载体

茶文化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茶文化产业是现代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体现文明、优雅、平和、轻松的休闲主题,使人们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身的舒适自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唤起人们对优雅情调的体味,满足人们对儒雅悠闲生活的向往,回归追求幸福健康的本源。结合崂山实际,可以规划建设体现休闲特色的生态茶趣园,选择景区内条件较好的茶叶种植基地或生态茶园,结合旅游的需要,通过林、茶间作,药、茶结合,花、茶混栽,果、茶套种,依山傍水顺势,巧设人工景点,将茅棚、竹楼、小木屋、简易茶舍等点缀其间,使之成为天然绿色植物园,成为名茶品种示范园,成为游客休闲体验的生态茶趣园。[11]

4.4塑造交际茶文化载体

茶文化是文化互动的重要桥梁,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12]。把云南茶文化建设好,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交际功能,特别是要适应现代城市居民向往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趋势,通过发挥茶馆、茶艺馆等载体的功能,为人们的互动了解搭建一个平台,满足人们放松压力、寄托精神、凝聚友谊的高层次需求。在这方面,可考虑建设三类茶艺馆:一是都市茶艺馆。把都市茶艺馆作为云南茶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在重点商务区、居住区,引导社会力量建设风格各异、主题鲜明的茶艺馆,展现茶文化的高品位和亲和力,使之成为都市生活的文化新宠。二是景区茶艺馆。茶艺馆与景区景点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经营特色和优势。应立足崂山实际,在重要景区景点开辟供游人休息品茶的茶艺馆,使云南茶文化与景区景点的景致融为一体,让游客得到品茗与观景的双重满足。三是农家茶艺馆。适应人们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情结,引导景区茶农发展农家茶艺馆,以朴实的经营风格,营造融茶园、茶馆、茶俗体验于一体的独特氛围,为都市居民在节假日提供休闲体验的场所[13]。

5加快推进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的措施

5.1加大野生型茶园和古茶树保护工作,确保云南茶树资源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茶产业

倡导对云南古茶树资源以“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保护古茶树、野生古茶园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要加强对古茶树资源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古茶树、野生型茶园价值的宣传,增强保护古茶树、野生型大茶树自然文化遗产意识。对古茶园、野生型茶园要根据现存古茶树、野生型大茶树的密度、初步估计的树龄进行分类管理;对古茶树、野生型茶园严格按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管理;对古茶树、野生型茶园外围的荒山荒地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无性系良种有机生态茶园。云南古茶树资源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由于当今国际市场对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旺盛,野生型茶和古茶树的鲜叶是制作有机茶产品的最佳原料。因此,对云南野生茶及古茶园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5.2对云南特有的民族茶文化进行再次深度挖掘,使之更符合旅游开发的需要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饮茶、用茶、运茶、卖茶等茶事活动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典、歌舞和饮用茶的习俗。结合旅游开发,要加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婚礼茶俗等茶事活动的宣传包装,以云南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传奇典故色彩渲染,彰显云南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生活情趣,使民族茶文化完全融入旅游项目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美誉度及知名度[14]。

5.3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旅游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普及

要把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同促进旅游产业提升结合起来,利用少数民族节庆,举办“茶王节”、“斗茶大会”、“祭茶祖”、“茶博会”等茶事活动[15];通过各种媒体和旅游促销活动,大力宣传云南茶叶历史、文化;开发西双版纳古六茶山茶文化历史遗址、古茶重镇、勐海茶马古道主题

文化公园和普洱茶都,把茶文化同旅游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旅游产品,通过茶文化旅游活动,向游客宣传云南茶文化,扩大云南茶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茶产品销售,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6.结论

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旅游的灵魂是文化,茶文化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茶文化旅游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事物。云南省作为我国茶叶的最大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开展茶文化旅游。将普洱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促进茶叶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双向发展。茶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是突出了文化的投入,随着消费水平的纵深发展,必将带动茶文化产业和服务等领域的精神消费的提高,也就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做大做强茶文化产业,使之成为云南的特色、富民产业,同时也将更好地传承宜宾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使云南这个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焕发出新的茶文化神韵。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是这样提出来的——对茶文化产业内涵的揭示.广东茶业,2010,(3);36-38

[2]敏塔敏吉.普洱市少数民族茶文化浅析.中国茶叶,2009,(5);36-37

[3]郭丹英.云南茶文化考察记略.茶叶,2009,35(4);250-253

[4]龚永新.弘扬茶文化 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4);97-99

[5]蒋文中,龙翔,仇学琴.论茶文化与云南民族关系及边疆和谐发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4);89-94

[6]和献中.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52-57

[7]宋惠平.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浅论.民族论坛,2007,(2);48-49

[8]王薇.乡村生态旅游与中国茶文化——以云南民族地区为例.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92-95

[9]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

报,2007,23(2);81-85

[10]陈林.宜宾市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商业时代,2011,(33);131-133

[11]贾秀禹.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与建议.民族论坛,2008,(10);42-43.[12]牛玉芬,刘天真,殷梅.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76-79

[13]舒曼,项春霞.竞争环境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农业考古,2005,(4);6-9

[14]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学术探

索,2007,(1);137-140

[15]浦绍柳,李云锋,韩丽等.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民族茶文化旅游.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97-300

第五篇:法律视角下的德育工作的途径

从预防犯罪的角度谈德育工作的开展

侯召伦

(青岛滨海学院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加之自我价值观的变化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则成为个体犯罪的主要原因。要加强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全面分析并进行有效预防,加强德育教育,不断探讨德育工作的心途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德育工作;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因此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关注和重点保护的对象。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的现象却日益突出,而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不得不成为人们深切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一般倾向于这种观点,家庭不和、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概率较大。2005年2月,致公党对北京市某法院审理的100个大学生犯罪案例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公布,贫困大学生犯罪率较高,从在校大学生犯罪统计结果看,家庭贫困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和睦的家庭、富裕的家庭均可能出现大学生犯罪的情形,干部子女,尤其是领导干部子女违法犯罪的情况,尤为突出。某省曾对查获的犯罪分子进行过调查,干部子女约占全省刑事犯罪分子总数的7%,其中多数是领导干部子女。[1]

(二)犯罪形式相对单一化。犯罪类型以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为主。2004年年12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武彬根据平日办理案件的情况,发表了《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其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犯罪类型,如“非法组织卖血”和“非法传销”等。恶性杀人罪增多,高智能犯罪率升高。

[2]

(三)“享乐型”犯罪有增加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的动机,虽然仍以满足物质和金钱的欲望为主,但是为了寻求感官刺激或者游戏取乐而犯罪的倾向大大增加。与成年人犯罪不同,大学生犯罪很少出于谋生的考虑,而大多是贪图享乐,即属于享乐型、高消费型的犯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批高级豪华的宾馆、酒楼、洗浴中心、娱乐场所纷纷涌现,商店里丰富的商品无一不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经济状况通常不佳,为了满足其消费欲望,往往采取偷窃、抢劫财物等手段,达到获取财物的目的,并随即挥霍一空。

二、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犯罪属于犯罪的基本范畴之一,具有一般犯罪所共有的原因。在犯罪原因问题方面,历来法学家和学者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很值得我们的研究和借鉴,较有典型意义的是犯罪人类学派和犯罪社会学派的理论。

犯罪人类学派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隔代遗传原因”,代表人是19世纪意大利实证法学家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论”是龙勃罗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犯罪学理论,他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起,便具有一种犯罪的可能性,龙勃罗梭通过对383名罪犯的头盖骨的定型研究及对5707名罪犯的骨骼和精神状态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正是由于隔代遗传,即“返祖”或“退化”的现象,使得个体成为原始野蛮人所具有的这些特质的载体。1

于是他强调,遗传影响个体的素质,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

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个体因素,该理论在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了几个世纪,但我们这样说,如果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遗传特征的话,那么就可以按照龙勃罗梭的理论“按图索骥”,把有“天生犯罪人”特征的人直接管制起来不就一劳永逸了吗,所以,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犯罪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发生论则刚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19世纪意大利社会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人的自由意志命令的产物,而完全由于行为人处于某种特定的人格状态。他认为环境、气候、社会因素是影响人们犯罪的主要因素,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0世纪后,于是形成了环境影响论[4]。环境影响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把大学生犯罪主要因素归结为外在因素的作用方面。

1.社会影响论认为,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冲击传统的文化载体,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等也随着网络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固有障碍,来到我们每个人面前。

2.家庭环境影响论认为,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家庭结构上的缺陷即家庭不全。它的表现是一些大学生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继父继母,这样的家庭一旦失控,便会使大学生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支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人际关系上的缺陷即家庭不和。再次,家庭教育上的缺陷。一种表现是溺爱放任。有些条件优越的家庭,常常信奉“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念,对子女爱而不教、娇而不管,对孩子唯命是从、百依百顺,促成他们追求享受、贪得无厌、好逸恶劳、骄横任性、自私放荡。

3.学校教育影响论认为,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中的某些偏差,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情操、心理、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工作滞后,怠于对各种心理异常加以正确引导;忽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法律教学达不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学生管理环节上的偏差。有些校规校纪形同虚设,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的意识和素质,使许多本应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发现。

试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当独立和封闭,可以说大学是由学校到社会过度的纽带和桥梁,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会生活,有本身特有的规律,本质上还是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旨的,不同于以劳动创造财富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用要相当小的多,尽管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如果把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定位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上,则有些过于勉强,不能正确反映大学生犯罪的真正原因,不能对症下药;其次,大学生是成年人,已经脱离家庭的监护自我发展,甚至说除了经济上以依赖家庭资助外,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家庭的影响应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决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再次,学校教育是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无容置疑的,但是,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特点,有着成年人的思维,有较为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他们勇于质疑和开拓创新,而大学又是一个学术开放,讲求民主的平台,因此,不能把大学生的犯罪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大学教育的失败上,让学校承担主要的责任。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论只反映了犯罪原因的一些共性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在正确认识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影响作用的同时,应侧重从个体方面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环境仅是外因,是条件,是次要的方面,而个体因素的主观方面是内因,而把犯罪的主要原因看作是环境因素的话,那么是先改造环境还是先改造人呢,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怎样对待人的教育,照此理论,把所有精力都用来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就足够了,不需要进行思想教育了,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个体的主观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二)研究导致大学生犯罪的特性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过高的需求结构与实际状况冲突的矛盾。

学生由中学到大学,实现了人生发展中质的跨越,在经历了短暂的新鲜和好奇以后,较为简单的学习生活使之在思想上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些缺乏目标,上进心差的同学,整天无所事事,以为考上大学可以松口气了,与此相反,却有着有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挥霍享受欲和畸变的性欲,当这种需求与自己的家庭状况及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以正当的手段无法解决,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畸高的欲望时,就会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极易引发各种犯罪,主要以盗窃、诈骗等类型的犯罪。也不乏爱慕虚荣者,往往成绩比人家好,吃的穿的却比别人差,许多公共场合显得很没面子,于是通过其他非法或犯罪的手段取得非法利益,以弥补物质生活的差距,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肯定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我们也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状况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不少人注重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当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往往表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 ,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同时,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甚至把物质收入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成功的唯一标志,这就诱发了众多大学生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人不择手段的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例如:目前社会比较敏感而又众多的女大学生卖淫、大学生傍大款等现象,进而发展为组织卖淫、组织淫秽表演等违法犯罪现象。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脆弱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并伴随相当程度的脆弱性。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很容易走上歧途,诱发犯罪。往往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而引发犯罪行为。比如报复心理,自己手机或值钱东西被盗后,产生偷一部补偿自己的想法,受害者转为新的侵害者。2008年,南京市800多名大学发生违法“传销”违法事件,又一次引起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与重视。之前的“马加爵案件””、“周一超刺杀公务员”等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出现,是很典型的表现。

三、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理性认识及预防。

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问题,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但最重要的应是大学生本人要自觉加强修养,树立和养成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切实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形成正确的认生观和价值观,防微杜渐,自觉远离犯罪。如何预防当代大学生犯罪,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现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一种价值观的是否科学,归根到底要看它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和需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主体利益相一致。在国内外复杂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分清科学与先进的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和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担负着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的责任。高等学校本身在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和教育中,德育目标的理想化。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所以,思想道德教育应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丰富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为预防犯罪打下基础。其次,强化学校的人文教育气息。人文教育的基本作用是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知识的学习,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造就健全的人格。人文课程的设置切忌流于形式,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把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学、心理健康等课程予以强化,让学生开阔视野,利于学生自尊、自强、自信意识的培养,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诚然,在大学生犯罪的群体中,不乏知法犯法者,甚至能够规避法律进行犯罪行为,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将法律规范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念。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不应片面地灌输知识,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将法律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准则和人格的核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抵御犯罪的心理承受力。当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偶然犯罪,激情犯罪数量增多,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防线经不住微小的外部刺激,有时仅为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为争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以至发生本该避免的恶性案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预防犯罪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学校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根本上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四)加强自我修养,消除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与行为方式,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要求的行为模式,这是最大可能减少犯罪的根本所在。道德行为是在良好道德品质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对道德行为的评价要注重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最终须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并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这种思维,使之升华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达到行为后果最优化的目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才能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应当积极地、主动地、有分析的接受和吸收外在的教育及熏陶,尤其是学会“慎独”,即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增强预防犯罪的能力。

作者简介:侯召伦(1965—),男,籍贯(山东泰安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电话)86728748-8234(电子信箱)qdhouqq.com。

[1]、张学亮,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预防[N],中国石油大学报,2002-09-16

[2]、金冰、邢强,浅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N],法制晚报,2005-04-15

[3]、加罗法洛,犯罪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张学亮,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预防[N],中国石油大学报,2002-09-16

[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7/content_1532168.htm

下载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产业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的协调途径(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为软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软实力的代表,二者联系紧密,共同推动着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讨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讨 【摘要】随着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其竞争力越来越大,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动力。对于石油......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

    通用航空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

    发展通用航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的是,区域经济......

    信息时代视角下秘书能力及培养途径[共五篇]

    信息时代视角下秘书能力及培养途径摘 要: 秘书作为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身处组织枢纽之地,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文章对当代社会秘书应具......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