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
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
一、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的概念
所谓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国外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我国而言,是指我国参与的诸如apec之类的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内部的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和京津等地区的对内区域经济一体化。
所谓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是指从全局考量和规划一国对内和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并使得内外区域一体化战略能相得益彰,互相配合,从而使得该国的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能服务于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而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也能有效的融入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加入了很多国际区域性组织,在apec和东盟10+3等区域性组织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证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加入这些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密不可分的。而内部区域经发展也先后进行东部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规划。这些内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也为我国若干年来gdp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如果这两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相互分割,相关政策规划不能相互支持和配合,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我国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发展和现状
(一)中国参与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现状
1.中国与apec
1991年我国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
2.中国与《曼谷协定》(现称《亚太贸易协定》)
中国在2000年4月加入了《曼谷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2005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
3.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5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于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
4.中国与东盟
2004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贸区谈判取得突破进展。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协定。
2004年7月初,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北京签署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
5.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从性质上说,它也是一种自由贸易安排,并于2004年1月,正式实施。《〈安排〉补充协议》于2005年1月开始实施。
6.中国-智利贸易区
2004年11月18日,我国宣布启动中国-智利自贸区谈判,2005年的同一天中智又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7.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2006年11月,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8.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2008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9.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10.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
2009年4月28日,中国和秘鲁两国领导人在北京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中秘自贸协定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该协定于2010年正式实施。根据协定,中秘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我轻工、电子、家电、机械、汽车、化工、蔬菜、水果等众多产品和秘方的鱼粉、矿产品、水果、鱼类等产品都将从降税安排中获益。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将在各自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部门。在投资方面,双方将相互给予对方投资者及其投资以准入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公平公正待遇,鼓励双边投资并为其提供便利等。与此同时,双方还在知识产权、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等众多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11.ecfa
2010年6月大陆和台湾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两份协议于同年九月正式生效实施。
12.中国-哥斯达尼加自由贸易协定
中哥自贸协定谈判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密集磋商,中哥双方于2010年4月正式签署自贸协定。《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中哥双方友好协商并书面确认,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成为中国达成并实施的第10个自贸协定。中哥自贸协定的正式实施将促使双边货物贸易、服务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并为两国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近年来,中哥在双边贸易、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双边经贸往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哥斯达黎加已经成为中国在中美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哥斯达黎加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除此之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共-冰岛、中国-挪威、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瑞士等。正在研究开发的自贸区还有中国-印度、中国-韩国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
(二)中国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定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于当年年底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11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2012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截至2012年7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88个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占全国12.3%;上缴税费6816.7亿元。2011年高新区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4万件,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的50.7%。
第二篇: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征
区域经济作业3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区域性
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偶很大的差异,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须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介,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发展经济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第三篇: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答:
一、区域性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而是根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预见性
1、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狭义的预测特点是时间越短,预测误差就小,时间越快,预测误差就越大。
2、广义的预测性
广义的预测性包括更宽的含义,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把握区域政策的变动方向,进而预见未来本区域经济发展大的走势,都属预见性有范畴。
三、综合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有系统,它涉及区域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首先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有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并需要诸多条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正确的估计所处区域的经济战略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难度。
四、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解决问题的中止路径、同时,还必须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和宏观环境,分析宏观因素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随时把握区域经济的脉搏。不仅如此,还要求战略的制度者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掌握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尺度,并将这些政策区域化,使这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答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
教材《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李克强主编)
晋元
1、我国当前区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40-43
答:区域规划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区域规划对城乡间互动发展重视不足;单一市场化的区域规划导向;区域规划中的中国式“巴洛克城市”思想严重;区域规划中缺乏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规划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投入不足。
2、如何理解区域规划的含义?P4-6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资源和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综合考虑、协调和安排各种经济设施、发展方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生产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其主要作用为: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3、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的主要职能P110-111
答:政府是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负责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政府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主体。需要政府用法规来保证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政府也需要用区域经济规划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4.区域规划需要那些基础条件?P113-134
答: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分析、区域产 1
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科技基础,包括分析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区域经济规划的科技基础。区域经济规划需要资源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时需要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历史文化基础。
5、区域规划设计的系统思想P139
答: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由几个方面组成:经济区域的系统观点、经济区域的层次观点、经济区域的功能观点、经济区域的动态观点和区域规划系统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问题阐述、目标选择、系统综合与分析、系统选择与决策、实施与反馈。
6、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P178
答:编制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多方案比较;其他分析法。
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含义:说明生产和需求相适应;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相互合作配合;建设进度和程序合理安排配合。综合平衡的内容有: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建筑材料、水资源、劳动力、商品粮等平衡。多方法比较含义: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其他分析法:区域分析法、门槛分析法。
7、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论。P192-197
答:系统法又称统计分析法。包括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其主要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传统综合方法。包括综合平衡法。基本步骤为确定内容和指标体系、预测发展需求、综合平衡。比较法。基本步骤为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分析评价。教学模拟法。包括几类: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
8、区域经济规划决策的过程分析P447-462
答:主要包括⑴区域规划决策构成要素分析。有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方法、决策信息、决策效果等方面。⑵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多元化分析。主要有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决策主体多元化的原因。⑶区域规划决策主体的博弈分析。主要有政府与开发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专家、政府与政府等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是正和或零和或负和。⑷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委托代理分析。
9、城市化的概念P223-225
答: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中包含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所以能够被接受。
10、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274
答:根据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应当包含10个内容: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⑷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⑽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P320-322
答:主导产业从区际关系上讲是地区分工的体现,从区内来看是动态的的区域优
势地反映。主导产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指标:⑴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其指标为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⑵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⑶产业关联度。由经济技术决定的各产业彼此之间的中间需求构成。影响系数的的产业,她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⑷城市潜在需求,她决定了主导产业可能发展的规模。
12、地区产业布局P332-334
答:产业布局是指任何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这样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要求明确产业分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企业分布位置,并且在规划图上标出来。有以下几个问题组成。一是产业布局指向,在产业发展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特征,称其为产业布局。二是根据产业布局指向制定布局方案。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差异指向、技术指向。
13、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方针P359-362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指:反映着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取向,或是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接受程度。具体为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土地规划的任务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为:⑴查清现状,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⑵综合平土地供给与需求。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⑷调整土地
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⑸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针。一是把保护耕地方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三是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14、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原理、任务与内容P375-380
答:区域环境规划保护基本原理主要组成: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原理。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在允许的环境内达到最大化,或者在允许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生态原理。要求人类必须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区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原理。要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一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二是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作出合理的时空安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环境评价。便于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规划措施。二是环境预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环境承载力预测、生态环境预测、污染预测、环境治理。
15、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P398-400
答: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可持续性目标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社会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是适当超前的原则。社
会基础产业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规模基本适应,技术水平与区域技术水平相当投入不超出区域发展能力,基本满足人民需要。四是讲求效益原则。将社会基础产业进行类型划分,公益性的有政府补贴,市场性的要抓效益,抓服务,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16、社会基础产业的概念。P394-396
答:社会基础产业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运行的社会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其组成如下:区域交通、通讯系统。区域公用设施系统。区域社会基础系统。其特点为一是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二是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三是为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产业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第五篇:双头精密输液器
双头精密输液器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和繁忙的一项基础护理工作,双头输液器的有效使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一关一开两个小开关操作简单,解决了以往大量静脉输液时液体的频繁更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了一次性双头输液器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优点。
(一)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病人可通过输液器茂菲滴管以上的两个调节器自行更换液体,使用双头输液器减少了护理人员来回更换液体行走的次数,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大量的护理工作中,为杜绝出现差错需付出更多劳动,而一次性双头输液器使用时,为患者核对无误后可根据患者输液结构性质将液体分别挂起,避免了因频繁更换带来的差错,同时也避免患者因不能及时更换液体引起的恐惧与不满。
在使用双头输液器(天之翼双头输液器:蒋佣军***,ohhada@126.com)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1)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伍禁忌,将容易产生配伍禁忌的两组液体用其他液体隔开。平时注意观察记录能够产生配伍禁忌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妥布霉素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这些药物混合时可产生混浊、沉淀甚至堵塞输液管引起患者恐惧、不满,造成不必要的纠纷;(2)使用双头输液器时,由于患者或陪护自行关闭液体更换夹,容易造成茂菲滴管液面过低或滴空。叮嘱陪护人员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按床头铃或者赶去找护理人员来处理,由护理人员将空气排尽顺利输液。我们在输液时茂菲滴管液面应排至2/3满以上,并且及时巡视将过低的液面调高;(3)当患者输入250—500毫升的液体时不宜使用双头输液器,即使应用也不要将第二袋液体过早加药并挂上;(4)当滴入需要特别调节滴速的液体时如甘露醇、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氨茶碱等,也不要提前换上;(5)告知陪护人员,患者如在输液中途去卫生间,一定要将两瓶一起提走,切不可因有一瓶为空瓶没有液体而将瓶子拔掉,使穿刺器祼露在空气中,造成污染。有些患者使用双头输液器感到不便,那就应当尊重患者意见应用单头输液器;(6)对于病情较重,输入液体多样复杂,滴速不一的最好不要选用双头输液器,液体的更换由专业护士完成,以便调节滴速和观察病情。
当一种新的有利有弊的工具出现时,我们总是利用其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根据病源及护理人员情况分别选择单头或双头输液器。在患者少护理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单头输液器多一些。护理人员在更换液体时可对病人进行宣教和人文关怀工作,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护患关系。总之护理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及时发现异常。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意识到,输液过程中病人会出现多种输液反应,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产生了不少临床危害。很多研究结果证实,输液造成的临床危害很大一部分是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
微粒是指那些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从各种途径进入药液的、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的、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小颗粒杂质。
-----微粒的产生过程
微粒的主要种类和产生过程有:
一、塑料微粒,输液袋在生产过程中的吸附物;
二、橡胶微粒,在插瓶针穿刺胶塞时产生;
三、纤维、毛絮、尘埃粒子,在开袋与穿刺期间与室内环境接触产生;
四、碳黑微粒,一些药物制剂本身存在的微粒;
五、不溶性胶粒,由于提纯工艺的限制,在中草药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
六、结晶体微粒,在药物存储条件变化和存储时间增加的情况下产生;
七、玻璃碎屑微粒,是切割安瓿时散落的微粒;
八、药物微粒,添加药物时,因一些粉剂溶解不完全、药物间发生理化作用、溶媒改变、pH值变化等而产生,已及器械、药液的制备及在输液过程有关的其他污染。
-----微粒的临床危害
微粒造成的主要临床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疹,瘙痒,肿胀。
二、过敏反应。药物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引起过敏反应。
三、静脉炎。微粒在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壁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引起血小板黏着,导致静脉炎的产生,另外如红霉素、氯化钾、维生素等药液浓度过高也会刺激血管引起深层静脉炎,缺血,水肿等不良反应。
四、血管栓塞。不溶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
五、堵塞微循环。药液中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粒,会堵塞毛细血管,形成微循环障碍。
六、动脉硬化。微粒可引起动脉非炎症性病变,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
七、热原反应。输液时引起的寒战、高热等症状,被称为热原反应。
八、肉芽肿。微粒侵入肺、脑、肾等组织毛细血管内时,会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脑、肺、肾和眼等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从而引起心脑、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衰竭。
九、肺栓塞。当血液经循环到达肺部后,肺的毛细血管床起滤网作用,使一部分微粒留下来黏附在血管壁上,易形成肺栓塞、肉芽肿,不溶性的微粒增多在肺部沉积,造成肺部纤维化并致癌。
十、肿瘤、癌症。有报道称,石棉纤维可引起肺纤维化和癌症,另外潜藏在血管里的微粒,使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出现中风、栓塞甚至形成肿瘤。
针对以上的临床危害,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规范输液器具和注射器具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对临床输液操作进行正确有效的控制等,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安全输液的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终端过滤器。
以往,国内采用的普通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一般为15微米左右,但药液中98%左右的微粒小于10微米。有数据表明,每毫升液体中含5微米的微粒数达到1000~2000粒;含2~3微米的微粒达到1500~3000粒。所以,如果不采用更有效的方式,这些微粒将随静脉输液进入患者体内。这样,一种更有效的输液工具——精密过滤输液器,产生了。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目前,在河南、北京、天津、太原、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地,精密过滤输液器已经纳入医保范围。全国各省、市级医院及部分县级医院已普遍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发布了精密输液器国家标准,要求终端过滤器介质孔径小于等于5微米
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推荐特殊患者或输入特殊药物时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与普通输液器相比,精密过滤输液器能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更有效的截留,适用于对输液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特殊病人;儿科、产科患者;需要输注中药、营养液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者等高度易感人群。预防因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各种输液反应,如静脉炎等。该产品上市将减轻和减少输注甘露醇、含钾溶液、阿奇霉素等引起的疼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其适用的药物有中药、抗生素、营养药、氯化钾、果糖、甘露醇、脂肪乳、化疗药物等,其应用的范围有治疗型溶液的输液;抗感染,抗肿瘤的输液;营养输液(TPN全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液);以及用于血液单采溶液及肾透析液的输入。
精密过滤输液器的材质要求高。目前,市场上主要有3种过滤膜。
一、聚醚砜膜。聚醚砜膜是进口聚醚砜材料,成本高。聚醚砜膜的结构分为两层聚醚砜膜,中间一层为聚丙烯材料。聚醚砜膜具有生物、化学、物理性能稳定,滤除效果好,流速快,保持时间长等优点。聚醚砜对药物基本没有吸附作用。聚醚砜膜是目前精密输液综合性较好的滤膜材料。美国PALL公司和意大利GVS公司等国际输液滤膜专业公司都在使用聚醚砜膜。如上海天之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推广聚醚砜膜材料的研究机构。
二、纤维膜。纤维膜成本相对较低,纤维排列杂乱无章,孔径不规则,过滤精度低。
三、核孔膜。核孔膜成本也相对较低,易连孔,致使过滤孔径过大,造成大的颗粒通过,导致滤除率不合格。国内大部分生产精密输液器的厂家都在使用以上二、三种过滤膜。
------天之翼精密输液器的优势
具备自动止液,自动排气,延迟回血多重功能
聚醚砜膜(PESM)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通量,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惰性,碱性PH稳定,具高药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温度稳定性能,整片滤膜可以在保证完整性的情况下在高温下进行灭菌消毒。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抗收缩性能,避免在滤器中发生膜的撕裂、流速的降低和整个过滤量的减少,同时确保精确的孔径和良好的韧性,保证了再现性和一致性的良好表现,在输液过程中始终保持对药液杂质的高滤除率,药液吸附率小,对药液不易发生影响。康友精密输液器在输液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自动排气,在输液临近结束的时候,能够在过滤盘下及时自动止液,减少和延迟回血,从而让患者跟医护人员感觉真正的安心。选用采用优质高弹性材料的输液管路
高弹性材料的输液管路确保管壁光滑,不易附着气泡。材料柔软,不易打折, 冬天使用也能很好地满足输液要求。采用天之翼特别加工的静脉输液针
天之翼的静脉输液针采取自主创新的独有的加工工序,从而使得针尖异常锋利、刚性好,由于穿刺静脉时的穿透力相对一般静脉输液针强,患者感觉到的疼痛很轻微,而且回血灵敏,有效减少护理人员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