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不超过600字)
答:二者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高度和层次不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宏观的整体的筹划,区域经济规划则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和转向落实的阶段。
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兼顾全局原则。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因此,规划中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坚持全局原则,才有可能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
3、效益原则。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区域规划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答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
教材《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李克强主编)
晋元
1、我国当前区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40-43
答:区域规划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区域规划对城乡间互动发展重视不足;单一市场化的区域规划导向;区域规划中的中国式“巴洛克城市”思想严重;区域规划中缺乏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规划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投入不足。
2、如何理解区域规划的含义?P4-6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资源和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综合考虑、协调和安排各种经济设施、发展方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生产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其主要作用为: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3、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的主要职能P110-111
答:政府是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负责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政府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主体。需要政府用法规来保证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政府也需要用区域经济规划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4.区域规划需要那些基础条件?P113-134
答: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分析、区域产 1
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科技基础,包括分析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区域经济规划的科技基础。区域经济规划需要资源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时需要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历史文化基础。
5、区域规划设计的系统思想P139
答: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由几个方面组成:经济区域的系统观点、经济区域的层次观点、经济区域的功能观点、经济区域的动态观点和区域规划系统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问题阐述、目标选择、系统综合与分析、系统选择与决策、实施与反馈。
6、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P178
答:编制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多方案比较;其他分析法。
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含义:说明生产和需求相适应;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相互合作配合;建设进度和程序合理安排配合。综合平衡的内容有: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建筑材料、水资源、劳动力、商品粮等平衡。多方法比较含义: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其他分析法:区域分析法、门槛分析法。
7、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论。P192-197
答:系统法又称统计分析法。包括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其主要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传统综合方法。包括综合平衡法。基本步骤为确定内容和指标体系、预测发展需求、综合平衡。比较法。基本步骤为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分析评价。教学模拟法。包括几类: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
8、区域经济规划决策的过程分析P447-462
答:主要包括⑴区域规划决策构成要素分析。有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方法、决策信息、决策效果等方面。⑵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多元化分析。主要有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决策主体多元化的原因。⑶区域规划决策主体的博弈分析。主要有政府与开发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专家、政府与政府等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是正和或零和或负和。⑷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委托代理分析。
9、城市化的概念P223-225
答: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中包含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所以能够被接受。
10、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274
答:根据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应当包含10个内容: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⑷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⑽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P320-322
答:主导产业从区际关系上讲是地区分工的体现,从区内来看是动态的的区域优
势地反映。主导产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指标:⑴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其指标为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⑵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⑶产业关联度。由经济技术决定的各产业彼此之间的中间需求构成。影响系数的的产业,她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⑷城市潜在需求,她决定了主导产业可能发展的规模。
12、地区产业布局P332-334
答:产业布局是指任何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这样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要求明确产业分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企业分布位置,并且在规划图上标出来。有以下几个问题组成。一是产业布局指向,在产业发展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特征,称其为产业布局。二是根据产业布局指向制定布局方案。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差异指向、技术指向。
13、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方针P359-362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指:反映着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取向,或是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接受程度。具体为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土地规划的任务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为:⑴查清现状,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⑵综合平土地供给与需求。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⑷调整土地
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⑸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针。一是把保护耕地方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三是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14、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原理、任务与内容P375-380
答:区域环境规划保护基本原理主要组成: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原理。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在允许的环境内达到最大化,或者在允许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生态原理。要求人类必须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区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原理。要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一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二是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作出合理的时空安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环境评价。便于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规划措施。二是环境预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环境承载力预测、生态环境预测、污染预测、环境治理。
15、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P398-400
答: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可持续性目标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社会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是适当超前的原则。社
会基础产业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规模基本适应,技术水平与区域技术水平相当投入不超出区域发展能力,基本满足人民需要。四是讲求效益原则。将社会基础产业进行类型划分,公益性的有政府补贴,市场性的要抓效益,抓服务,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16、社会基础产业的概念。P394-396
答:社会基础产业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运行的社会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其组成如下:区域交通、通讯系统。区域公用设施系统。区域社会基础系统。其特点为一是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二是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三是为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产业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第三篇:旅游发展战略制定过程基于规划的探析
旅游发展战略制定过程基于规划的探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旅游业在我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是乱开发、乱建设给我国旅游资源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所以规划好旅游发展战略成为必须。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如果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问题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和规范,归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入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热潮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问题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旅游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归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
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穿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许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因为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问题,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归纳为问题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问题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问题,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问题,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问题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就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起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望相去甚远。”
第四篇: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1999-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功能定位要览
西部大开发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1月19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工作会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展开。
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召开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减慢。
2005年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呈报的《西部大开发五年工作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指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 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要认真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抓紧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2005年9月3日-4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力在西藏拉萨召开“十一五”西部开发规划座谈会。
2006年3月18-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对于宁夏等西部地区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2006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西安: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提出了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技术、新材 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航空航天、汽车、光机电、国防科技工业、石油化工、食品饮料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
兰州: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2004年3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2005年5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2005年8月11日,国务院召开东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12日,国务院召开东北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座谈会。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会议研究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 试点问题。
2006年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
2007年6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7年11月,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8年12月,关于调整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
2009年8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9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正式发布执行。33号文件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下发执行后,国家出台的又一个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沈阳: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是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和我国最重要重工业基地,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长春: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连: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部崛起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份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聚郑州,参加“中部论坛”郑州会议。“中部崛起”的横向合作付诸行动。有关部委和中部六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部博览会也在2006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
200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动部门间沟通与交流。
2008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开始下发,地方和多个部门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各个省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编制了相关规划。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太原:山西省域中心城市,以产业多元化、结构高度化、开发高效化、增长集约化、环境清洁化为方向,以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为发展空间,实施双向拓展,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工业基地、文化名城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都市。
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定位,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培 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武汉:提出了武汉是“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定位。重点发展以钢铁制造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等重型化工业及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烟草、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业等轻型工业,支撑其“工业基地”功能。在第三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商贸会展业、金融业及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等。
长沙:以文化交流为先导,以商贸、旅游娱乐为支柱,具楚汉遗风,融长株潭于一体的科教性国际文化交流的山水商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布局重心上突出长沙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领跑中部的长沙工业“双核”。
珠江三角洲地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月8日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要推进珠三角各市内部的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提升珠三角的过程,更要注意与带动东西北统筹部署,始终把带动东西北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当前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主抓手”,就是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必须坚定不移,一抓到底。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准要有新突破,积极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把深化与港澳的紧密合作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方位加强与泛珠、东盟、台湾等地区经贸合作。抓住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洗牌”机会,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进行低成本扩张,积极打造自己的跨国公司。四是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要有新突破。切实防止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重产业建设轻民生改善的倾向,把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与经济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体制机制创新要有新突破。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权,重点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珠三角一体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更好地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任。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深圳:建设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 域性国际化城市。
广州: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东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一是经济中心;二是国际都会;三是创业之都;四是文化名城:五是生态城市;六是和谐社会。
长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首个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跨行政区的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于2006年签发有关省市征求意见。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定位、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划,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四大功能定位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率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上海:“双中心”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一要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二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 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宁波: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构筑宁波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
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国内外旅游胜地、长三角湖滨特大城市和全国生态人居名城。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苏南的物流牛心和交通枢纽。
温州:定位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武汉城市圈
2001年1月,武汉市领导提出“大武汉集团城市”。
2002年初,《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和《“大武汉”集团城市发展方略》两篇论文发表,两篇论文被公认为是武汉城市圈理论的奠基之作。
2003年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4月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
2005年“中部崛起”10号文件,“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2005年完善为“五个一体化”。
2005年11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汉召开。圈内9城市达成共识,将依托武汉,积极参与推进城市圈的农业发展。
2007年11月,武汉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武汉鄂州或孝感等市试点工作请示》,现已开始试点。
2007年12月12日,省工商局同意《武汉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关于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湖北葛店开发区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008年8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9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京山县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2009年2月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广水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这是继洪湖、京山之后,武汉城市圈的第三个观察员。
长株潭城市群
20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9月29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中部地区具有能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成渝经济区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经济区亦即城市经济区,其未来的战略定位是“五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装备工业等产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国防科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牧业及深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规划中称要把四川打造成石油化工、核电设备制造、民用飞机制造等特色基地。成渝经济区未来的空间布局是“两圈、两群、四带”。两圈是指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两群是指川南城市群、川中(或川东)城市群;四带是指长江上游经济带、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成(都)内(江)渝经济带,以及成(都)遂(宁)渝经济带。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成渝地区列入了重点协调发展区。2007年6月,成渝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成渝地区人口超过8000万,在中国经济区中人口最多,也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拥有2座特大城市和数十座大中型城市,其中成都和重庆两市,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成都:提出了“全省经济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以体现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的科技、金融、商贸及旅游业,体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但为了支撑其经济中心功能,也提出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第二产业的推动支撑作用。
重庆:定位于“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重庆直辖市的经济中心”。将重点发展服务业体系、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适度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未来的拓展区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材料加工业等,体现了核心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拓展区继续推进重化工业以支撑其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
皖江城市带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 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城市带”,主要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于2008年12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为皖江9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安徽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共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9个皖江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将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按照预期,示范区区域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城市经济功能定位
合肥: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芜湖:在安徽奋力崛起中争当排头兵,把芜湖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0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建设“海上苏东”,沿海进入“四沿”(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生产力布局,开发的层次与力度不断升级。
2004年3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启动。
2006年10月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牵头,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开展专项研究,最终完成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11个课题研究报告。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到连云港视察,对连云港的规划和发展以及沿海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会后省政府批准下发了《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
2008年1月一2月《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完成,并呈送国务院。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19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省沿海地区调研,之后与江苏省政府共同完成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已经成形,更有利于未来这一地区的长期发展。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发布《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根据《规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体现在五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高地、四个基地”,即:形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经济区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大幅提高。
第五篇: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标准和目标规划研究分析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标准和目标规划研究分析
中小企业所规划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需要掌握其制定标准,以保障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具备可执行性。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一般准则如下:具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发展战略内控目标可以分阶段简单地以发展水平来确定。具有可评价和衡量的指标,为了鉴定是否实现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就需要有若干明确的衡量指标来确认。
在规划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时,需要对其相应的制定准则有充分的了解。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准则的不了解,从而很容易导致自身发展战略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一般来说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标准如下:
一、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
针对内控体系的特殊性以及国内、国际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的实际条件,企业内控发展战略目标可以分阶段简单地以发展水平来确定。如分期达到国内或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
二、具有可评价和衡量的指标
发展战略目标通常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达到国内先进、国际先进水平等。为了鉴定是否实现了发展战略目标,就需要有若干明确的衡量指标来确认。作为衡量实现内控发展战略目标的指标可以通过评价衡量这样若干指标来判断,如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董事会成员和雇员对内控的认识水平、舞弊案件的损失水平、审计检查的技术手段、内控专业人员的工作理念等。
三、符合总体的企业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企业在创建和日后的运营过程中,通常都会提出其总体发展发展战略,明确企业要达到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的愿景、核心价值观等。从企业内控的定义可以确定,内控体系建设应该也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发展战略并为实现企业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的总体发展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内控发展战略规划应该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质量体系规划等共同成为实现企业总体发展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
企业在规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体系时,要在遵循其制定准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因素,从而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完善性。企业要做好战略的调查和分析阶段任务,找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对比分析是为了把握有利时机,规避风险。制定出计划与指标,由于是短期,有时可以做出最优的计划,以达到最好的指标。约束和政,是要找到环境和机会与自己组织资源之间的平衡。
对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来说,需要对其相关的制定内容有清晰的了解,进而帮助企业可以在经济市场中有自身的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内容有:
找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对比分析是为了把握有利时机,规避风险,提升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和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因素的对比分析,使企业能够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目标、资源和战略统一和谐。
再起飞公司得益于早期的爆发式增长而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竞争者急剧涌现,行业开始整合洗牌,再起飞公司遭遇发展瓶颈。我作为咨询顾问接手了该公司的案例。变革计划“鹰计划”由此开始正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再起飞公司的绩效体系无法很好地支撑战略,再造高绩效文化迫在眉睫。
再起飞公司绩效体系的再造迫在眉睫,但更重要的是再造绩效文化。
就如我们在前面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那样,再起飞公司从管理层到人力资源部门,整个公司上下对绩效的理解是有巨大偏差的,比如公司更多把绩效体系作为发放薪酬的一个凭证而已,人力资源部门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几乎当成绩效体系的唯一目标,虽然在个别岗位也尝试设计量化激励方案,但更多是被动,而且当部门实现了高绩效又不愿意兑现。整个绩效体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系的设计理念还是大锅饭文化,就像很多案例提及的那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甚至做与不做也一个样”,表面上看似照顾了很多员工的利益,但最终导致了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
针对我们调研的情况,我们向董事长做了汇报。董事长也非常吃惊,因为很多绩效方案的细节他并不了解,也没有发现绩效体系原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想董事长对绩效体系的定位和价值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毫不客气地讲,类似再起飞这样的快速成长型企业的再造,公司领导者必须有自我批判的精神,否则如果领导者的意识没有转变,变革方向就不会清晰,变革就不会彻底,变革就不会坚持,最终变革也很难取得成功。
经过与董事长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在正式开始新的绩效体系设计之前,首先对公司中高层做一个思想再塑造,思想再塑造主要通过两个举措来实现:一是由咨询顾问向公司中高层讲解绩效体系现状及诊断报告,并就绩效体系的定位和价值做一个详细说明,二是大家一起学习国内民营企业发展标杆美的发展历程和绩效文化。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董事长特别安排这个会议在公司附近酒店的会议室举行,一是想让大家打开心扉充分讨论,二是新环境也有利于大家思想清空真正重新思考,三是避免日常工作的干扰,时间则定在12月9日上午。
首先,董事长简单讲了讲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然后就由咨询顾问讲解绩效体系现状诊断报告。从大家的反应可以看出,很显然大部分人对公司绩效体系的现状并不清楚,有一些人甚至当场质疑:“这个岗位真得就是这样考核的吗”?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现场确认,大家又陷入了沉默。看着公司绩效体系现状,很多人不时也发笑,也许大家都认为很多问题本不应该存在吧。多年的咨询经历使我发现,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确有时让人啼笑皆非,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但一般往往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及部门利益导向所致。在会议现场,我有时候也在想,咨询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也许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一个客观事实。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然后,给大家讲解了国内民营企业发展标杆美的的发展历程和绩效文化,我把其中一些核心观点摘录如下:
1.绩效机制是撬动人力资源效率的核心,通俗地讲,你考核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没有考核大家就没有压力,有了考核,没有严格的激励,也是白搭,因此讲这是一个系统。先要有考核,然后评价绩效,最后根据绩效进行激励。
2.绩效机制关键是三部分,即清晰价值创造的主体,明确价值评价的体系,共识价值分配的原则。绩效文化的背后是三大机制的建立,即薪资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3.务实,理性,严谨,一切以企业目标和业绩说话,切忌空谈和形式主义,实实在在追求企业利益,做企业就是要赚钱。
4.一旦评估某项业务(某个职业经理人)不能赚钱而且又前途无望的时候,就果断出手,终止投资(聘用)。业绩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资历、年龄、身份、背景、学历,能创造业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5.给员工施展才华的空间,但业绩考核是一条高压线,职业经理人一旦碰了高压线就会出局。尽管高绩效文化有些残酷,但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保证了大家都口服心服,也就培养出来了一种能上能下的文化氛围,使得胜者为王,强者更强。
6.各利润单元之间基于业绩的竞争性,激发大家比、学、赶、帮、超,没有丝毫懈怠,充分激发了大家的潜能,让平凡的人也能干出非凡的业绩,这实现了高压力,高绩效。
7.绩效考核简单,实用,可预期。美的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一直以来坚持三大指标为重(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辅以管理指标,从未动摇过。任何人都不能摆老资格,不能在考核面前讲条件,要想持续得到重用和发展就要立新功而不能吃老本。
8.绩效机制和绩效管理是不同的,绩效机制是绩效的创造、绩效的评价、绩效的分配,而绩效管理机制是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评估等系统的总和。目的在于给干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部员工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让大家明确努力的方向,而且通过沟通和评估帮助大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其实是要帮助企业实现效益的持续提升和管理的持续改善。
9.公司认真维护绩效的权威精神,算出多少给多少,不拖欠不少一分钱。绩效不同直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避免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民营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树立高绩效、高业绩、高压力的文化并强调绩效的权威精神;
10.说一千道一万,好的绩效机制就是敢给钱,会给钱,给好钱。
·敢给:对于领导就是要有分享的胸怀和勇气;对于企业就是要营造分享的文化;
·会给:对于领导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让大家心服口服;对于企业就是建立绩效评价和分配的机制;
·给好:对于领导就是给了之后人家说你好,更加卖命地帮你赚钱;对于企业就是建立绩效管理的闭环系统。
看来大家思想上还是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们公司的绩效考核的确应该要改了,有些员工业绩很好,但并没有从薪酬上体现出来,这对员工的积极性打击非常大,所以这几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
“公司前一段时间,因为生产事故导致停产2周,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公司只是对相关责任人罚款了几百块钱,完全起不到警示作用。有一些严重违反公司红线,但考虑到是业务主干,也仅仅做了简单处理。”
“不同的经营主体,考核指标、计算方法及权重的确应该有所区别,毕竟各业务单元的业务模式差异化很大,每年的经营策略差异化也不较大。有的业务单元现阶段可能市场规模最重要,有的业务单元现阶段可能重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的业务单元可能重在转型升级新产品。”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董事长也深有感触:“我们的绩效考核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里面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公司及中高层对绩效体系的价值认识的错位,包括我以前也认识不足。明年的绩效考核,我们有必要要做一个大的调整,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绩效考核,也会重新制定干部管理办法,我们这么小的企业就论资排辈很危险,一定要基于对公司的价值贡献,干部能上也能下才行。另外,公司也会更舍得在人才上面做投资,一是对业绩贡献比较大的,薪酬和激励都会大幅提升,二是引进一些现代职业管理人员,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看来,这次会议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现在,我们正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当中,如何从全世界非常严重、波及范围非常广的危机当中恢复起来。在这个环境当中,经济学家更多讨论短期政策以及公共政策。但是对于金融危机,一些企业家和经理人更关注通过创新发展,求解经济发展谜题。
经济制度创造的商业力量
自从我们更多地接受市场友好型词汇,实际上,无论是布鲁塞尔还是欧洲,或者美国,我们有的时候可能过低估计了危机。从美国来看,过去15年里,美国的发展增速,实际上是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你可以看到这个发展的速度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但是革新了整个IT世界。美国IT革命是全球性的革命。当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美国的生产力发展更快一些,这也是使美国比起中国北京、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这些地方,受益会更多一些。
经济技术的来源,不仅包括增加的人力资本,当然还包括更好的组织和生产管理方式。我们知道,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带来的结果是承诺保护私人财产不能任意增税,这是制度上的很大改变,它使得企业家愿意进行投资、发展科技。虽然那个时候的中国经济更加发达,却没有像英国这样保护私人财产的制度安排。回过头再看美国,其生产力之所以高,并不是因为美国可以购买更好的电脑,或者运营可以更加网络化。美国生产力发展快速,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简单来说,是因为美国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继承者,知道怎么样刺激企业家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商务模式。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他们都相信创新的速度,认为美国在这方面是不够持续的,包括和很多全球领导人交谈时,讲到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模式需要发生一些改变。这是事实。经济制度带来商业创造性的力量,则如前所述。
非破坏性创造
约瑟夫?熊彼特提过,要进行创造性破坏。这在工业国家是非常普遍的观点,并已经被广为接受。熊彼特把创业描述成非协调性的活动,也没有计划,并且认为,企业家在其中与其说是一种理性经济的计算器,不如说是一种不可预知的力量。像森林大火一样,这种破坏会破坏到老的灌木丛,为新的树叶腾出空间。所以,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痛苦的,把旧的灌木丛烧掉,相当于淘汰一些老牌的企业,为一些更创新、更有效、更有弹力的技术和产品服务腾出空间。
尽管说这个结果是不错的,但很多西方的政策决策家会觉得,像这种资本主义是一种湍流,是不稳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无法享受稳定。当然,我认为这个表述太狭隘,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这种观点可能会局限我们变革的速度。
我还认为,事情是有两面性的,除了熊彼特提出的这种破坏性创造,还有一个概念,就是非破坏性创造,它意味着各种创意可以自由竞争,从而产生增长。这种非破坏性的创造是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推动。
一如保护私有财产的制度安排推动商业创造,金融制度同样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运转良好的金融制度就好比活力运转的管道,其效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充分显现。不过,金融创新不光需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还需要把好的创意营销运用到市场中的管理者、消费者、金融家,需要各方力量组成的团队的群策群力。企业家在其中一项重要贡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献,就是他们的灵活精神,而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身在一线,就好比在做一些临床性的经验研究,更能获得更好的前沿知识。
公共政策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关注生产力的提高,教育和培训可以发挥作用;其次,是设定一个健康的预算框架,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再次,是促进增长的税收政策;第四,是要平衡增长,以及安全、稳健的监管;最后,是非常健康的金融体系,它应该为储蓄者和借债者服务,而不是相反。
而基于近来对企业家的所有研究都证实:低水平的企业所得税和更宽松的法规限制,对于融资以及企业最后的成功都有正面影响。而且,基于很多跨国数据的研究还都表明:大型的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占GDP的比例,与税负和监管都是呈负相关的关系。我想,这个信息应被相关政策研究者接收到。
挑战在于改变现有规则
经济的增长,其实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哪怕是一点点经济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量是无可估量的。与此同时,企业家对于商业的创新作用,无论是精神还是直接贡献,都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如何重新关注创新和增长呢?还是看看美国的数据: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高达每年一万亿美元,这是我以前在华盛顿担任财政顾问的时候不曾发生过的事情。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说法,如果这个赤字占GDP的90%,经济就会面临一个下降的临界点。美国现在的水平是达到了70%以上,而且很快就会达到90%的临界点。在全球其他国家,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可能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制度。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比较高。
如果预算失控,问题就不仅仅是数字或者经济问题,也并不是说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一个过程问题,或者政治问题。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经济学家一直都在警告美国这种失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衡的状况,主要是医疗补助这样的福利支出失衡。70年以前,这种福利上的支出只占GDP的1%,而现在已经是这个比例的6倍了。我的同事告诉我,这些项目占GDP的比例,在过去20年里面一直在持续增加。
在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其实美国也挽救了六次大型债务危机,但都和这次金融危机在本质上不一样。以前几次金融危机是因为战争导致要偿还大量债务,而且,之前一旦战争停止危机就解决了。这次是非战争的。这样的方式非常危险,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性结果,因为它偏离了我们描述的经济实力的源泉,让政府支持经济实力的软件和硬件职能都无从发挥。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