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章 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五章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1)理解战略与学校发展战略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要意义;(2)掌握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模式、基本程序和主要方法;(3)掌握学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环节;(4)领会学校发展战略评价的概念和标准,掌握学校战略评价的主要方法。
学习内容:
阅读赵敏、江月孙《学校管理学》第四章,查阅其它参考书、期刊或网络资源。 主讲与考核的主要问题:
1.对于“战略”一词的四种典型界定(规划、决策、定位、观念),你更趋向于哪一种?为什么?并就此,谈谈你对学校发展战略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2.对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理性模式和过程模式,你更趋向于认同哪一种制定模式?为什么?
3.谈谈你对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程序的理解
4.谈谈你对学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环节的理解。
5.对于学校发展战略评价的三种观点(战略方案的评价、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和战略实施全过程的评价),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并就此谈谈你对学校发展战略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理解。
6.阅读案例1:合并学校的发展战略(赵敏、江月孙《学校管理学》第79-80页),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7.阅读案例2:W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整(赵敏、江月孙《学校管理学》第80-83页),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8.在互联网上找二至四所小学或中学近五年的战略发展规划,认真阅读与比较,并总结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基本结构。
主讲学生:1、3、5、7题(一和三班的17-20号)2、4、6、8题(二和四班的21-24号)
第二篇:农大发展战略和规划
李庆章: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
李庆章,于广建,王丽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围绕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这个发展定位,阐述了东北农业大学在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及战略规划方面的认识及实践。
关键词: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战略规划 办学理念是基于办学主体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定位、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具有理想性和可实践性的元话语,是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的凝炼。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指引着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定着大学的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包含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定位是办学理念的组成部分,同时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指引着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规划具体体现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不可分割。
一、东北农业大学办学理念
东北农业大学历经60年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定位及战略规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第一,明确了自己的办学定位。东农“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
第二,高度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基本经验。那就是: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特色是核心竞争力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发展不动摇。
第三,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从学校创建伊始确定的“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发展形成了今天“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宗旨。
第四,形成了较系统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学校坚持本科教育适度规模,坚持增长服从发展、规模服从质量,求强而不贪大;学校坚持集中力量建一个主校区和适度贷款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坚持整体建设、突出重点、打造高峰的原则,以乳品和大豆为代表的一流研究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在队伍建设中,学校坚持以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为主,突出团队,淡化梯队,弄斧到班门,把教师送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流实验室,与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合作,名师脱颖、新人辈出的局面已经显现;面向未来,学校又明确提出了建设“学术东农”“人文东农”“和谐东农”的发展目标。
二、东北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定位
(一)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形成
东北农业大学自建校之初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即显示了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思想,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于1999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工作会议报告中首次确立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十五”以来,学校在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各项办学定位,将学校类别定位在“农业院校”;将学校类型定位在“研究教学型”;将学校办学层次定位在“多层次”,即“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国际合作教育,按需发展继续教育”;将学校学科类型定位在“多科性”即以生命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龙江,服务三农”。
(二)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东农的发展定位是在充分研究自己的前提下量体裁衣,既突出了学校的特色,又体现了高校的三大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设,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
这一总体目标又可细化为以下四方面:(1)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2)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基地;(3)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基地;(4)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
(三)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核心要求
首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促进发展上水平。重点实现“五个转变”,即“整体办学不断从高水平向努力创造实力转变;人才培养从外延扩张、注重数量向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转变;科学研究从‘上层次、入主流’向‘出人才、出成果’转变;社会服务从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向主动适应、建功立业转变;学校管理从低效高耗、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益转变”。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保证发展有活力。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就是要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力、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落实到学校建设中,核心就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第三,要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实现发展的优质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围绕“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建设一流的学科”、“汇聚一流的队伍”、“构筑一流的基地”,聚精会神搞建设;充分地、全方位地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基本职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切实做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事业发展与生活发展”的统筹;重点处理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重点优势与非重点优势”、“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国内一流与国际知名”的关系。
三、基于“一流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战略规划制定的要素
建设“一流农业大学”既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定位也是东北农业大学长期推进的战略任务,这是东北农业大学办学者一直秉持的思想,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以此为核心,坚持其要义。我们认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必须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必须全力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生”、汇聚高素养的“一流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学科”、构筑高水准的“一流平台、追求高效能的“一流管理”、营造高品位的“一流氛围”。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下列制定准则:
(一)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生”,坚持质量立校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质量为生命线,以特色求发展,多层次、多规格育人。既培养能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又培养能够显著带动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还培养能够直接投身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深入推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实习基地和创新示范基地,扎实推进“优秀学生加速发展助推体系”、“特长生科技创新扶持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心理困难学生咨询与调试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硕士论文为抓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汇聚高素养的“一流队伍”,坚持人才强校
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奖惩制度,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团队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一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能担重任、勤政务实、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立足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采取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加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认真做好现有高层次人才稳定、提高、成长基础上的引进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有效机制、宽广舞台和良好环境,重点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学缘结构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公共课、基础课及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三)全力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学科”,坚持特色兴校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的建设方针和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瞄准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已经形成的学科发展主流相一致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以“211工程”建设为推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内涵、树立学科形象,使国家重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重点学科的某个或某几个学科方向处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实现学科建设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在科学谋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明确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明确不同层次重点学科带头人(方向首席专家)的和岗位责任、考核指标及准入退出机制,明确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范围、管理权限及审计办法,从一级重点学科着眼,从二级重点学科入手,全方位捆绑资金,扎扎实实搞好重点学科建设。
(四)构筑高水准的“一流平台”,坚持学术壮校
首先,重点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始终突出“北方寒地农业”和“北方现代农业”两大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乳品”、“大豆”两大特色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建设一批“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高水准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能力,争取在国家高层次科研项目、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奖励及专利授权、科技专著、“三大检索”论文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其次,重点打造“一流的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引导、保障和考核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牵头组建研发平台、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产业园等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地共建平台;通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努力提高学校的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
第三,重点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密切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交流,主动承担国际与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积极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来校交流访问,支持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首席专家和学术骨干带薪去世界学科领域最先进的实验室作高访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鼓励在学研究生进行中外联合培养、短时间在国外进行阶段实验和游学,努力创新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的成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袖积极创造环境与条件。
(五)追求高效能的“一流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把握高教法赋予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将“正当程序”和“良好秩序”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实行民主管理,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重大决策机制,切实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建设和校务公开工作,积极听取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和群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化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以下八方面:一是稳步推进以“放权增效”为重点的校院两级办学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稳步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职员制”为重点的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用制度;三是稳步推进“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四是稳步推进与“绩效密切挂钩”的人事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事考核制度;五是稳步推进以“二级单位财务委派制”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六是稳步推进以“共用资源有偿使用”为重点的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七是稳步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校办产业管理制度,保证校办产业的规范、平稳、健康发展;八是稳步推进以“提高保障制度”为目标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稳步推进上述八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从低效高耗、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益转变。
(六)营造高品位的“一流氛围”,创建和谐校园 扎实推进“学术东农”创建,大力弘扬“求真”的“学术精神”,即“童心不泯”的创新精神、“童稚无欺”的求实精神、“童趣无限”的协作精神、“童言无忌”的牺牲精神、“童真无暇”的自律精神,努力营造“摒弃浮躁、潜心治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扎实推进“人文东农”塑造,大力弘扬“求善”的“人文精神”,努力营造“以人为本、风清气正”的人文氛围,精心打造“人文情怀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育人效果明显”的“泡菜坛子”,以境化人、以情育人、以制立人;扎实推进“和谐东农”构建,大力弘扬“求美”的“和谐理念”,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出人才、出大师、出成果”的和谐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渡。逆水行舟,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人,只有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执着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早日实现“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答案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考题
教材《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李克强主编)
晋元
1、我国当前区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40-43
答:区域规划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区域规划对城乡间互动发展重视不足;单一市场化的区域规划导向;区域规划中的中国式“巴洛克城市”思想严重;区域规划中缺乏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规划方面的教育与研究投入不足。
2、如何理解区域规划的含义?P4-6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资源和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综合考虑、协调和安排各种经济设施、发展方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生产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其主要作用为: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3、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的主要职能P110-111
答:政府是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体。负责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政府是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主体。需要政府用法规来保证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政府也需要用区域经济规划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4.区域规划需要那些基础条件?P113-134
答: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分析、区域产 1
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科技基础,包括分析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区域经济规划的科技基础。区域经济规划需要资源基础,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时需要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历史文化基础。
5、区域规划设计的系统思想P139
答: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由几个方面组成:经济区域的系统观点、经济区域的层次观点、经济区域的功能观点、经济区域的动态观点和区域规划系统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问题阐述、目标选择、系统综合与分析、系统选择与决策、实施与反馈。
6、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P178
答:编制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多方案比较;其他分析法。
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含义:说明生产和需求相适应;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相互合作配合;建设进度和程序合理安排配合。综合平衡的内容有: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建筑材料、水资源、劳动力、商品粮等平衡。多方法比较含义: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其他分析法:区域分析法、门槛分析法。
7、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论。P192-197
答:系统法又称统计分析法。包括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其主要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传统综合方法。包括综合平衡法。基本步骤为确定内容和指标体系、预测发展需求、综合平衡。比较法。基本步骤为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分析评价。教学模拟法。包括几类: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
8、区域经济规划决策的过程分析P447-462
答:主要包括⑴区域规划决策构成要素分析。有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方法、决策信息、决策效果等方面。⑵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多元化分析。主要有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决策主体多元化的原因。⑶区域规划决策主体的博弈分析。主要有政府与开发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专家、政府与政府等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是正和或零和或负和。⑷区域规划决策主体委托代理分析。
9、城市化的概念P223-225
答: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中包含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所以能够被接受。
10、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274
答:根据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应当包含10个内容: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⑶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⑷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⑽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P320-322
答:主导产业从区际关系上讲是地区分工的体现,从区内来看是动态的的区域优
势地反映。主导产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指标:⑴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其指标为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 ⑵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⑶产业关联度。由经济技术决定的各产业彼此之间的中间需求构成。影响系数的的产业,她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⑷城市潜在需求,她决定了主导产业可能发展的规模。
12、地区产业布局P332-334
答:产业布局是指任何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这样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产业布局规划方案要求明确产业分布的具体位置,以及主要企业分布位置,并且在规划图上标出来。有以下几个问题组成。一是产业布局指向,在产业发展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特征,称其为产业布局。二是根据产业布局指向制定布局方案。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差异指向、技术指向。
13、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方针P359-362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指:反映着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取向,或是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接受程度。具体为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土地规划的任务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为:⑴查清现状,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⑵综合平土地供给与需求。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⑷调整土地
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⑸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针。一是把保护耕地方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三是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14、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原理、任务与内容P375-380
答:区域环境规划保护基本原理主要组成: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原理。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在允许的环境内达到最大化,或者在允许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生态原理。要求人类必须掌握和运用生态规律区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原理。要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一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局限于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二是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作出合理的时空安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环境评价。便于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规划措施。二是环境预测。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预测、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环境承载力预测、生态环境预测、污染预测、环境治理。
15、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P398-400
答: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可持续性目标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社会基础产业建设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是适当超前的原则。社
会基础产业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规模基本适应,技术水平与区域技术水平相当投入不超出区域发展能力,基本满足人民需要。四是讲求效益原则。将社会基础产业进行类型划分,公益性的有政府补贴,市场性的要抓效益,抓服务,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16、社会基础产业的概念。P394-396
答:社会基础产业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运行的社会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其组成如下:区域交通、通讯系统。区域公用设施系统。区域社会基础系统。其特点为一是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二是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三是为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产业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第四篇: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报告
担保公司
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报告
目录
一、发展目标
二、战略方案
三、品牌战略
四、人才战略
五、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愿景: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担保企业
使命:与人方便、互邦心愿
价值观:诚信、专业、快捷、热情
诚信:公司外部形象的市场反应(以诚待人、商誉),公司内部文化的真实体现(相互信任、精诚合作)。
专业:公司业务熟练,对客户、合作伙伴体现专业水准。
快捷:速度与质量的完美结合。
热情:强调和培养公司整理对服务理念、服务精神的认同。
战略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是由效益目标、成长目标、管理目标组成的效益目标:
1、年净资产收益率:10%。
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
3、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成长目标
1、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推广能力,形成从推广
到营销的纵贯价值链的综合能力。
2、确立贵阳一流担保公司的品牌地位
管理目标
1、形成较强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2、有健全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3、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较强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储备。
二、战略方案
公司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化发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核心竞争力阶段。(2010年—2011年)
第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吃一个”、“看一个”
“吃一个”:围绕着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行业发展道路,集中精力 培养全面市场化的担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建设、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做精做强,为发展多元化担保 业务奠定基础。
“看一个”:对于可能进入的未来增长性业务(全面开展担保相关业 务),公司在现阶段的工作主要储备人才和评估机会,以待时机成熟和政策许可时进入。
第二阶段:重点发展相关综合服务业阶段。
(2012年—2014年)
依托开展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发展配套服务项目,如汽车 保险、新车上户等相关配套增值业务。
第三阶段:发展多元化担保业务阶段。
(2014年—2018年)
夯实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各项担保业务。
三、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是公司未来三年重要的战略举措。品牌是公司重要的战略资产,是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收益的基础。
品牌的定位
公司的品牌定位于贵阳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市场。
品牌的建设,在未来三年内,确立贵阳市场一流担保企业的品牌地位。
1、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利用网站开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宣传、业务登记、网上业务受理及市场调查、信用评级等;
2、利用新闻媒体和其它形式开展。
四、人才战略
平衡人才结构
结合人员性格、能力、专业知识和年龄整合人力资源平衡公司人才结
构。
健全人员绩效考评制度
全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明确考核目标,晋升机制。
完善人员培训体系
合理的安排培训提供公司整体员工素质。
梯队的建设
培养人才以老带新,为公司发展储备人才。
五、实施计划
在2010年—2011年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以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未来二年以内做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的同时,实现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为主导人汽车消费贷款担保业务和多元化配套服务并重的转变,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增长。
第五篇: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长江财险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心支公司(筹)培训材料
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一、长江财险的成立背景
在湖北省政府推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中国国电集团等国有企业充实扩大金融板块的重要背景下,经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合力推动筹建,中国国电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湖北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共同设立,注册资本金12亿元。作为总部在湖北省的第一家全国性法人财产保险公司,长江财险的成立得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副省长赵斌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得到了中国保监会前任主席吴定富、现任主席项俊波的特殊关心与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国电集团朱永芃总经理、乔保平书记的积极关怀与具体指导。
二、长江财险的发展战略
保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需的一种经济形式。例如,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长期呆在家中,而出行就面临乘车、乘船、乘机的风险。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化安排,把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公司组织起来,从而使单个风险得以转移、分散,体现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文明。
保险是保护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关键产业。从事保险工作和购买保险均体现了人间友爱,“利已利人”,“积善积德”。财产保险,用到的时候是一份保障,所有的人都在帮你;财产保险,用不到的时候是一份爱心,你在帮助所有的人。财产保险是人们生活中的一把保护伞,财产保险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润滑剂,财产保险是社会生活的保护神。
长江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愿景是:秉承“诚信、合规、互助、共赢”的价值理念,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对监管部门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精神,摒弃粗放经营的模式,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将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覆盖全国的最讲诚信、最依法合规、最注重风险控制、治理结构最完善、经济效益相当好的一流财险公司,成为一家为企业、单位、家庭送去和谐与安详的保险服务商。
根据长江财险董事会通过的战略规划,2012年、2013年,长江财险完成在湖北省市县两级的机构铺设,实现保费收入近5亿元,承担各类风险金额8000多亿;2014年开始在全国设立省级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亿元,承担各类风险金额近1.6万亿;在公司成立6年的时候,实现保费收入近50亿元,承担各类风险金额接近8万亿,职工近5000人,税收3个亿以上;在公司成立10年的时候,预计实现保费收入100亿以上,纳税10亿元以上,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近600万亿的财产安全,树立品牌,造福社会。
三、湖北分公司成立开业情况
(一)成立湖北分公司意义重大、深远
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11年湖北GDP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超过原排名第9位的上海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着力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营造促进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积聚,金融业得到快速稳康发展,这些都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舞台和巨大商机。
近年来,湖北财险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升,行业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秩序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湖北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为0.59%,保险密度为199元/人,低于全国2011年财产保险深度0.98%、保险密度343元/人的水平。而在2006年世界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已达到3%、保险密度更是达到224.2美元/人。按财产险保险深度3%计算,未来湖北省财产保险市场有392亿元的潜力,按财产险保险深度1400元/人计算,未来湖北省财产保险市场将有800亿元的潜力。以上数据表明,湖北财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作为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总部设立在湖北的财险公司,我们将大有可为。湖北分公司作为长江财产保险成立后随即成立的首家省级分公司,2年内将是公司唯一的经营主体,肩负着公司夯实基础、打造标杆、谋划全国的重要使命。
早在长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李亚华董事长就提出深耕湖北区域,筹建湖北分公司,力争成为湖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重要主体的规划。
在2012年工作会议上,邵国勇总裁将“建立标杆分支机构湖北分公司”作为公司2012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分公司筹建过程中,邵总多次对标杆分公司的含义进行了阐述,要求湖北分公司必须从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设、高效合规的内控管理体系、超常规的业务发展速度和优质的业务等多个方面成为今后分公司的典型。
根据公司发展规划,长江财险湖北分公司在成立两年内完成在湖北省市县两级的机构铺设,3-5年市场份额达到20%,成为湖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重要主体。
(二)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高质高效完成分公司筹建和开业
一是筹建高质量。在总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分公司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缺、经验少的条件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筹备、筹建到开业的各项工作,获得湖北保监局现场验收组的高度肯定,并成为2012年上半年唯一获得保监局开业批复的省级分公司。
二是筹建高效率。今年下半年开业的国泰财险湖北分公司从2月20日获批到9月12日获准开业,共205天;去年在湖北省共成立了5家省级财险分公司,从获批筹到开业平均200天,最短的信达财险也花了166天;而我司从3月30日取得保监会筹建批复,到6月21日取得保监局开业批复及《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共54天,筹建速度是业内的近4倍。
(三)夯实基础,广纳贤才,顺利实现高标准起步 自2012年6月22日开始,分公司正式步入开业运行轨道。细化制度,梳理流程,夯实基础管理。湖北分公司根据总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经营规划和合规管理要求,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拟定各项后援和业务条线基础管理规定,按承保、客服、后援三条线梳理分公司各项流程,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初步形成一支实干高效的人才队伍。湖北分公司已有管理类人员56人(含下辖机构筹备人员1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共39人(其中硕士4人),具备中高级职称12人,党员20人;业务条线方面,分公司共组建6个营业部,9个直属营业部,已经完成67名销售人员的入司手续,销售队伍初见雏形。全力拓展市场业务,为高起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分公司以全员营销活动的业务竞赛活动为抓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省交通厅等政府部门支持长江财险发展批示为契机,全力拓展业务。截止12月18日,分公司已完成签单保费约1357万元,年化保费收入达3000万元,年化保费收入在近几年新成立省级分公司中处于上等水平。加大客服支持力度。分公司积极贯彻监管部门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要求,加大客服投入,积极推进市内、省内和全国的客服查勘网络建设工作。快速加入行业协会布局的市内十家快赔中心,根据中心城区布局建立了5家拆检定损中心,通过与公估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理赔查勘服务覆盖全省各行政县。我公司的理赔服务,在行业协会进行的保险业内突击检查、抽查工作中获得通报表扬。积极稳妥推进机构建设。分公司分支机构建设已得到保监局大力支持,左绪文局长对长江财险在全省设立分支机构明确指出:“长江财险准备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支持到什么程度。”武昌友谊大道营销服务部(新车保险超市)于2012年12月5日获得保监局的开业批复、12月7日正式出单。于2012年12月21日收到湖北保监局《关于长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筹建十堰中心支公司等八家中心支公司的批复》(鄂保监字„201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