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抓机遇 全力攻坚 博野县高标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抢抓机遇 全力攻坚
博野县是2012年新入列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列入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打好扶贫攻坚战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现“提速发展、强县富民”的重大机遇来抓,先后召开了几个不同层次的会议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明确提出了“力争五年的事情三年干”、“标准要高于全市、发展速度超过全市”的奋斗目标,举全县之力打一场扶贫攻坚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开创了博野县扶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
为了确保第一批35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三年率先脱贫”和到2020年实现“强县富民”的总目标,博野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抓实施、扶贫到村、工作到户”工作机制,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精干力量组建扶贫开发办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开发日常工作。在组织设臵上,扶贫办主任兼任组织部副部长,副主任兼任监察局副局长,既有利于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干部、培养干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能有效监督干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有效避免违纪违规行为。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科级干部专门负
——博野县高标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责扶贫工作。
二、创新帮扶机制建设,打造扶贫攻坚硬队伍
为确保扶贫工作抓出效果,实现“标准要高于全市、发展速度超过全市”的奋斗目标,博野县在两个省直部门、三名市领导、12个市直部门、1个经济强县或企业分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对全县35个重点贫困村村,实行“集团帮扶,一保两包”,“集团帮扶”即每个贫困村由一名县级领导,2-3个县直部门、一家民营企业分包,“一保两包”即各村的示范户、重点贫困户明确一名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包,确保脱贫。帮扶单位、帮扶人员全部签订《博野县定点扶贫工作协议书》,实行协议扶贫。同时,在包村的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公务员和选调生,在所包村挂职副书记或主任助理,驻村开展工作。并将帮扶工作纳入单位和干部个人考核范畴,由“两办”督查室会同考核办、扶贫办对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定期进行专项督查、计入档案,作为年终考核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加快动员对接速度,营造扶贫攻坚大氛围
2月29日-3月1日,省、市扶贫开发暨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博野县于次日分别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学习。按照省、市要求和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博野县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经过充分准备,于3月6日,召开了全县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会上,印发了《博野县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对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后,全县各帮扶单位和部分市帮扶单位迅速入村,了解所包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召集所分包村的两委干部、党员和
村民代表召开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会议,共谋划致富的项目,共商脱贫致富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同所分包村签订了《博野县定点扶贫工作协议书》。并按照与所分包的贫困村签订的《协议书》内容和帮扶村的实际情况都制订帮扶方案。4月16日,保定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统战部部长王惠欣同志带领各市直帮扶单位到我县视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并召开了保定市扶贫开发工作(博野县)座谈会。在实地查看贫困村和听取了博野县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后,王惠欣书记对博野县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博野县扶贫开发中的作法要求在市《扶贫要情》上刊登,并予以推广。会上,各市直帮扶单位与被帮扶村完成了对接工作,部分市直帮扶单位与分包的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
自3月6日以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多次开会调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先后召开了县级领导定点扶贫工作交流会、定点扶贫分包部门汇报会,听取了各重点贫困村分包县级领导和分包部门帮扶开展情况的汇报,交流了经验,对下一步帮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博野县已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扶贫攻坚氛围浓厚。
四、深入摸排调查研究,制定扶贫攻坚高规划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全县各重点贫困村基本情况,使扶贫开发工作更有方向性、准确性,尽快达到省委提出的“两不三有”的主要目标,县委、县政府通过精心挑选,组成了重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深入全县35个重点贫困村,围绕张庆黎书记提出的“水电路讯房、科教文卫保”10个字,全面调查了解35个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方面现状、以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逐户摸底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现状,脱贫致富面临的问题,做到了问贫情、知贫因。广泛征求意见,帮助分包村制订村级《扶贫攻坚规划》;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要求“10个字”涉及到的职能部门,针对35个重点贫困村现状和需求,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全部落实到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局面。同时,要求各乡镇,也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本级《扶贫攻坚规划》。博野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准确掌握重点贫困村基本情况基础上,积极和省科院联系,聘请省科院地理研究所专家为博野县编制《博野县2012年—2020年扶贫规划》,涵盖博野县“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扶贫攻坚思路、产业脱贫以及未来五年和十年要达到的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布局、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确保实现标准要高于全市、发展速度超过全市”的扶贫攻坚目标。在深入摸底调查研究和制定三级《规划》的同时,博野县还搜集和整理各村通过种植和养殖脱贫致富的典型,制作成宣教片,在电视台播放,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积极脱贫致富。
五、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提高扶贫攻坚业务水平
博野县由于是新入列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广大扶贫干部对扶贫政策吃不透、拿不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扶贫办针对此种情况,在全县开展了 “学扶贫政策、强工作能力”活动,邀请保定市扶贫办对政策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到县,对县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干部、帮扶集团负责人、驻村工作
队及县扶贫办全体工作人员分层次进行了政策讲解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各级扶贫干部,对扶贫政策及业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尽快理清思路,打开工作局面,博野县经与市扶贫办联系,取得市扶贫办的支持,于3月27日,在市扶贫办带领下组织乡镇主管干部和部分重点村支部书记到衡水市阜城和武邑县就扶贫工作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县市扶贫攻坚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学习的榜样。参观学习结束后,及时召开座谈会,交流参观学习的感受,讨论乡镇和重点村今后的工作思路。
博野县虽然扶贫开发工作刚起步,但是却完成了2012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筛选和申报工作、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和2012年度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编报工作经过认真筛选,全县共上报2012年度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5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4个;扶贫龙头企业9个。出台了《关于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惠民工程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特色农业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等和扶贫开发工作有关的优惠政策和文件。
今后,博野县将认真落实省委“三自”、“六不”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 “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更快步伐、更实工作、更高标准,按照《规划》的战略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攻坚克难,争取早日实现“贫困突围”。
第二篇:抢抓机遇凝聚合力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抢抓机遇 凝聚合力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我县消费总量有限,出口产品单一,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项目是投资增长的载体,没有项目,投资就失去了根基。实现十二届县委提出的各项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兴山,最终要靠项目来支撑。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增强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合力,优化环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当前项目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总体看好的宏观环境和战略机遇
未来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上升周期,我国也将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迅速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调整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特别是国家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需要加强的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这些都将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对我们这样一个地处中西结合部的山区库区县而言,无疑是加快项目建设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随着三峡工程的即将建成,宜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省城附中心城市建设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将发挥和日益显现出来;湖北“两山一江”旅游纵深开发和加快发展磷化工产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增添了我们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新动力;沪蓉高速、神兴旅游公路和峡口、高阳的水陆码头建设,将形成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兴发博士后基地和工程中心的挂牌,为全县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境内相对富足的矿产、旅游和林特资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积累,都为我县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前期工作滞后
项目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项目前期工作从项目建议书到初步设计,也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必须一环扣一环。可以说没有必要而充分的前期工作,就没有项目。从全县目前的项目工作情况看,项目储备严重短缺,前期工作往往停留在嘴上,说的多,经过分析论证能够纳入项目库的少,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坐而论道,嘴上谈兵;有的部门甚至提不出项目,等着上级通知报什么,才匆匆忙忙编一个,往往层次低,质量差,不切实际,无法操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边设计、边施工,随意性很大;有的项目超规模、超概算现象严重;有的项目竣工后不能按时验收,不能交付使用;有的生产性项目建成后,长期不能达产,有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等等,都是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对市场、资源、能源、原材料等分析研究不够造成的,换言之,就是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造成的。
目前,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滞后。部分专项规划层次低、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有些规划纯粹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使,规划与项目脱节,不能转化为实施计划。二是对前期工作的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除部分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项目必须达到要求的前期工作深度外,其它项目能按程序分步完成前期工作的不多,往往不愿意花钱做前期工作,凭立项批复就办理了所有审批手续,甚至先开工,后补办。有的干脆凭经验办事,凭关系办事,出了问题,才回过头来重新做前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前期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必要的预算,没有固定的来源,靠东拼西凑,靠求情说好话。导致有些项目半途而废,有些项目因没有经费做前期而望洋兴叹,错失良机。四是监督处罚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不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的,督查不力,处罚不到位、不及时,管理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2、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交通“瓶颈”制约一时难以解除。移民复建公路还不到位,出口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境内路网改造工程难度大,进度慢。水陆码头不配套。沪蓉高速的建成还有待时日,兴神旅游路还正在建设过程中。全县交通运输落后状况的根本改善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是园区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县是全市唯一没有开发区的县,无法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严重制约着对外招商工作。县委政府虽然已经提出了建成省管开发区的目标,但目前关于园区建设的审批还未解冻,还得耐心等待。
三是电力供应仍然紧张,输变电设施还和发供电体制有待完善。
3、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压力大
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复建工程二次占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大量减少,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段被大量征用,目前新上项目用地不仅审批严格,而且选址困难。我县目前的工业主要是资源型、高耗能、有污染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而又地处三峡库区敏感地带,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特别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出台,使我县项目建设受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充分认识项目建设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项目强县”战略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济社会的一切矛盾都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靠什么?对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且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不发达县而言,发展就要靠项目。没有项目,总量就起不来,规模就上不去,结构优化升级就无法实现,“强县富民”、“两个走在前列”就是一句空话,矛盾和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积重难返。
当前的宏观政策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机遇千载难逢,但也稍纵即逝。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项目工作为抓手,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项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
当前全县项目建设应立足于特殊的区位和现有的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依托大公司、大企业,以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建成“全国精细磷化工大县、库区特色经济强县、全省旅游文化名县”为总体目标,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做好省管开发区的报批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和技术合作,激活民营资本,高度重视专项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性投资,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三)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增加项目储备
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6项必要条件”,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按规定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按规定开展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按规定完成环评审批;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6项条件”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今后国家将逐年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投资,重点支持农业、社会公共事业、生态环保及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项目时,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是广泛建立同上级部门、大中城市、大企业集团、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掌握项目信息。
三是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随时注意规划修编,保持规划的动态发展。专项规划要突出重大项目研究,并及时跟踪,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乃至国家发展版块。
四是尊重项目报批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项目前期工作从立项到开工有其固定的程序,要对应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并要求达到相应的深度,必须一环扣一环,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国家为落实企业自主权,将过去的项目审批制已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这只是审批程序的简化,并不是前期工作的削弱,相反,审批程序越简化,前期工作越显重要。因为企业投资的成败,取决于项目前期工作是否规范、论证评估是否科学。
五是项目选择既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富于预见性;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避免盲目性。
六是要确保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项目前期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没有必要的经费,前期工作就无法开展。必须抓紧研究前期工作投入机制,政府要有预算,企业要建立前期工作基金,业主要敢于举债,否则,重视项目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中部崛起政策机遇,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完善优惠政策,组织精干队伍常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每年有2-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兴山。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引导,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市场准入、税费、融资、用地、用电等各方面提供优惠,努力激活民营资本。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生态环保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要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向上申报衔接,争取纳入国家、省计划笼子,获取国家、省、市更多的资金支持。部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竞争性行业的建设项目,要加强银企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县财政要在保稳定、保运转的前提下,逐步加大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合建”机制,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归类捆绑,一家牵头,相互配套,各记其功,发挥最大效益。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营造项目工作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继续推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成立、调整充实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形成重点项目领导牵头、部门主抓、专班落实的项目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的督导检查。重点项目要逐一落实考核目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坚持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年终结硬账。
三是密切配合,跟踪服务,切实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县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及时协调处理有关矛盾,解决好项目建设的各种困难,做到监管到位、服务到位,杜绝“三乱一卡”,提倡跟踪帮办、急事急办。
四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追究制,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切实加强项目管理综合执法,坚决整治假借资质、违法招标、层层转包等不良行为,规范建筑市场管理。
五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把好项目选择关,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探索和逐步推行“代建制”,健全监督防控体系,加强跟踪管理,实施全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第三篇:抢抓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抢抓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曹裕江
2012年第5期 ——党的建设
中央确定今年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武汉市汉阳区被中组部选定为五个试点县(区)之一。区委把抓好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政治任务和重大机遇,以非常之举,用非常之力,以“攻山头”的气势、“打战役”的办法,致力“五个要素”强基础、“五务合一”上台阶、“五个体系”活基层,努力把试点工作办成强基固本工程、党员满意工程、群众受惠工程。区委按照“摸清情况在动员发动之前、方案标准制定在广泛研讨之中、整改提升贯穿于试点工作全过程”的总体思路,把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外化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行动,使试点工作呈现出“全区动员、全力以赴”的良好态势。近日,试点工作受到中组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一)调研为先,问题找出来、架子搭起来。
多汲取基层“地气”,才能增加做好试点工作底气。2月上旬以来,在中组部蹲点指导组和省、市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区委坚持只争朝夕,提早谋划,抓早、抓紧、抓实调研活动。区委常委会11名成员各自带队,围绕如何扎实开展试点活动,深入到全区11个街道、2个园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真心拜群众为师,共查找出领导体制、组织构架、基本保障等4方面28个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区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了《汉阳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试点活动实施方案》,组建了领导小组,在全区抽调30余名熟悉基层党建工作、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较强的骨干组建4个工作专班,保证试点活动顺利启动和有效展开。在此基础上,建立常委(区级干部)挂点包片区实施党建工作责任制,组建了15个工作组、232个指导小组,进驻全区137个社区(村)和96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推进试点工作。
(二)发动为基,氛围造出来、全区动起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上不去,试点活动就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调研中,区委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征求意见等形式,访民生听民意,问民需解民忧,了解到少数党员、群众存在“试点活动不过是走走过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抓基层组织,与我个人无关”等模糊片面认识。对此,区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查表象,挖根源,研究对策。一是在区委层面形成共识。区委一周内两次召开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反复强调,必须谋非常之策,尽非常之责,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二是开展全区上下总动员。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汉阳区试点暨全市动员部署会,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召开全区专题推进会,全面启动“千名党员干部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就试点活动进行再发动、再部署。三是在各级各层面进行思想动员。各街道、园区、机关、事业单位围绕“主业、主责、主题”开展思想大动员,围绕“机构、网络、保障”形成组织大格局,围绕“区、街(园区)、社区(企业)三级联动”营造工作大氛围,统一思想行动,为顺利推进试点活动扫清思想障碍。各社区、企业党组织也召开思想动员会,班子成员主动进门栋、进家庭,进车间、进班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四是展开立体宣传发动。区委通过印发试点活动《工作简报》、《工作专报》,开办试点活动QQ群、网页等形式,大力宣传试点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部署要求,大力宣传江欣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好作法、好经验。在辖区内主要街道、重要路段和路口设立广告牌、宣传标语,有效扩大试点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试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立标为要,标准拿出来、分类搞起来。
区委围绕“跳出汉阳看汉阳、放眼全国看汉阳”的思路,科学求实,瞄准“国标”订标准。2月初,围绕制定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标准,区工作专班与街道、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虚心征求他们对制定分类定级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评价要点》之后,又回到基层党组织中进行“试水”,针对初评结果修改完善,得到中组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评价要点》有四个特点:一是内容设置全面客观。既体现基层组织的政治、思想、作风、制度等软件建设,又突出场所、阵地等硬件建设,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二是程序操作简便科学。通过基层党组织“自我画像”、上级党组织“考评会诊”和群众“评议判断”的“三步”定级,实施百分制量化,程序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三是内容设置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作为重点内容置入《评价要点》之中,引导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攻克难点、关注热点、消灭盲点。四是提高群众评价权重。将群众评价的分值提高到40分。基层党组织工作好与差,不是由基层党组织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上级党组织说了算,而由居民群众说了算,体现了“支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评价理念。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到党员群众家中随机进行测评调查,提高了分类定级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截至目前,我区基层党组织首次分类定级工作已经完成。
(四)整改为本,措施订出来、工作干起来。
区委坚持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把强力推进问题整改贯穿试点活动始终,确保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细化措施,分类指导。坚持“一线工作法”,全力推进工作沉下去、人员派下去、资源投下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把干劲用在抓落实上,把重点放在求实效上。建立区委常委挂点联系党建工作领域制度,每名常委联系一个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分类指导街道社区、非公企业、机关事业等不同领域,围绕实施“三个五”工程,有效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试点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强化功能,建好阵地。区委将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全覆盖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试点活动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组建专班深入到137个社区(村),分类摸清每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面积、功能、权属等基本情况,并逐一建立台账。区委3次召开专题推进会,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五务合一”建设标准,根据社区地域特点和不同类型,逐一确定建设达标方案。组建“五务合一”阵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阵地建设、资金保障、综合协调3个工作专班,并先期投入3000万元启动资金,采取“大追讨”、“大整合”、“大置换”、“大扩建”等超常规措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强力推进。三是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区委研究制定了社区“两委”班子工作方案,率先在全市提前进行换届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深化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六级管理”体制,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结合“千名党员干部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制定了区直机关单位结对支持社区建设、区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党员群众的“双结对”活动实施意见,举全区之力加强基层建设和群众工作;研究制定长效综合性激励措施,挤出全区新增财力的50%投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制定基层党建“保障倍增”实施方案,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大幅度增加社区工作运转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大幅度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
通过两个多月来深入扎实推进试点活动,汉阳全区上下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初步变化:
一是区委主业意识切实增强。抓党建是各级党组织的“主业”。试点活动铺开后,区委更加突出“主业”意识,坚持“一线工作法”,全力推进工作沉下去、人员派下去、资源投下去。11名区委常委带着问题,放下架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面落实管党责任,深入片区走巷串户,与党员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拉家常、交朋友、攀亲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切都无从谈起。通过调研摸底,常委会一班人在思想认识上触动很大,提升了精神区位,营造了“汉阳气场”,形成了“抓党的组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就是抓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的共识。
二是基层民本思想得到升华。在试点活动中,各街道各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厌倦心理、畏难情绪和“不以为然”的思想,采取超常规措施,对重点、难点任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设定有效目标,试行项目推进。不求全求多,重有效管用,每一项工作任务到人,时间到天,考评到项,推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组合拳”,找准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间的契合点,把试点活动的一系列要求落到实处,让每个支部都行动起来、让每名党员都参与进来,使人民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对基层党组织的感情不断加深。
三是队伍生机活力迸发凸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试点活动中,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利用各种活动载体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经受思想的洗礼,接受实践的锻炼,激发了党员干部对党的感恩之情,对人民的报答之心,党员队伍的活力得到全面释放。如今,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开展走访调研、政策法规宣讲、困难群众帮扶、协助解决企业困难问题等工作,明白了自己身上担子有多重,发牢骚的少了,主动服务群众的多了。月湖街、二桥街的机关干部为支持社区“五务合一”建设,主动将街道办公楼腾退出来作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党员干部看到区、街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都发自内心表示要把工作干得更好。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满意、百姓的笑脸当成最好最大的政绩,扎实做了一批顺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好事。
四是群众真情参与反响强烈。中组部蹲点指导组领导同志率先垂范,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走进普通群众家中,开展细致缜密的调研活动,手拉手、心贴心地与群众交心谈心,倾情帮扶困难群众,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添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区委、区政府乘势而上,坚持将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贯穿始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到试点活动之中,使其从党建工作局外人转变为党建工作参与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试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在分类定级过程中,突出群众满意这条主线,加大了群众评议的权重,并为了保证群众评议的公正性,还采用第三方测评的方式,由区委组织独立于街道、社区的第三方机构随机选择群众进行评议,使得群众的意见得到了空前的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迈出了坚实一步。对此,许多居民群众高兴地说:“一直以来,社区党组织工作怎么样,都是由上级进行考评的,群众没有发言权,现在可好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怎么样,群众说了算,我们都成了党建工作的‘评委’了。”如今在社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居民群众多了,不闻不问的少了,很多群众甚至包括退休群众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基层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意识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日渐增强。■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
第四篇:抢抓机遇扎实工作
抢抓机遇扎实工作
推动平坝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平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追赶跨越的机遇期。平坝的发展,人才是基础,教育是关键,政策是保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安顺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开好头,起好步,才能更好的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我们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夯实基础,突破瓶颈,提升内涵,实现飞跃。下面,结合平坝教育实况,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十一五”期间,平坝教育紧紧围绕省、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强县必强教,强县先强教”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教育作为平坝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稳步健康发展态势。
一是把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加强管理,示范引领,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一手抓教育规范,一手抓教学质量。至2010年底,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学率67.97%,学前一年入学率高达91.34%。
二是义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义务教育“两基”目标的实现,我县在全市率先列入省级“双高”目标试点。全县小学阶
段入学率99.95%,辍学率0.1%;初中阶段入学率84.43%,辍学率1.67%;“三残”在校少年入学率95.52%,“两基”各项指标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多渠道发展。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建设规模稳步扩大。职业教育成效显著,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农村劳动力转型,实用技术培训搭建平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走过“十一五”的艰辛旅程,我们摘取了“实现两基”的文化硕果,如今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上,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正视差距,增强责任
我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相适应,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外部上,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教育环境有待改善。教育内部上,一是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双高普九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还急需改善;三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省、市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高中教育突破性工程任务;四是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和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还不相适应;五是教育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教育流程需要规范。这些客观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问题上。正视差距增压力,立足
机遇增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调研,拓宽思路
教育科研,是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是要加快平坝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元化需求。为此,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的引导、督查来拓宽教育思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过长期教育实践,摸索出以下四个思路;
(一)着力创办和谐教育。一是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按照“双高普九规划”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二是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动突破性工程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着力创办优质教育。一是把立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是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中小学考试办法,建立系统的、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检测体系。三是加快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县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四是着力提升师资水平。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健全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
(三)着力创办满意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
在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孤儿关爱问题等。这就需要全面落实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完善扶贫助学机制,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四)着力创办平安教育
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县的统一部署,以新时期学校安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为抓手。积极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体系:一要构建工作责任体系。形成齐抓齐管,合力防控的工作格局。二要构建预警处置体系,积极处置和预防各类校园突发事件。三要构建综合治理体系,竭力治理各种安全问题;四要构建矛盾化解体系,已发生的矛盾快速化解,潜在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化解;五要构建考核评估体系,把安全问题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考评范围内。通过这五大体系的建设,来构建我县监管有力,机制健全,事故量少,安全稳定的平安教育体系。
四、真抓实干,促进发展
2011年是平坝教育的“学校规范管理年”,为顺利实施 “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我们出台了《平坝县教育和科技局“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方案》。以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航,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以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快速均衡发展;以启动各项教育工程为保障,实现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基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追求卓越,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促进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我县教育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使命光荣。我们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立足平坝教育实况实情,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两个规划的相互衔接和统一,推进平坝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为平坝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五篇:抢抓机遇 加速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
抢抓机遇 加速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
戴贵洲
2014年第3期 ——“五个湖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就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敢为人先、务实奋进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一、紧紧围绕粮食安全重大任务,稳产量、提质量、保安全,巩固农业大省地位。粮丰天下安,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工作第一要务。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湖北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湖广熟,天下足”,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责任。要充实中国的粮袋子,必须牢牢稳固湖北“中部粮仓”的地位。一是突出抓好政策完善。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和程序,新增补贴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办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办,确保农民负担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二是突出抓好核心区产能建设。以46个粮食主产县和33个粮食产能建设县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大片大县建设。通过板块建设形成优质稻板块和优质中筋小麦板块,重点扶持粮食加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能力建设。三是突出抓好科技支撑。集成应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及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全面构建水稻集中育秧体系,恢复扩大双季稻面积。立足科技抗灾,重点在调结构、调播期、调模式和“一喷多防”等方面下功夫,减少因灾损失。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突出抓好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马铃薯、红薯、玉米等高产稳产粮食作物,开展油-稻-稻,薯-稻-稻等高产优产模式攻关,挖掘粮食内部潜力。加大冬闲田和丘陵岗地开发力度,实行秋冬生产联系点督办制度,通过季节性租赁、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压减冬闲田。
二、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四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也是短板。习近平同志视察湖北时提出了“四个着力”的发展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湖北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期、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大幅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迸发,今年湖北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但湖北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省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培植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园区,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依托水稻、油菜、生猪、淡水产品等优势和特色产品,建立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城乡居民文化,促进就业增收。二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湖北优势和特色农
产品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模式,促进种养业转型升级。创新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探索建立“两型”农业技术应用政策性补偿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和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创建“美丽乡村”。三是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规范“三品一标”认证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监督抽查、问题约谈和通报曝光等制度,积极探索贮运环节监管机制。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四是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集成推广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的新技术,提高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水稻工厂化育秧、蔬菜种苗繁育为重点的设施化生产,对现有果园、茶园、蔬菜基地进行设施改造升级。
三、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动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亮点。要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省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比例约为21.6%,仍然低于23%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1%。必须把土地这个不动产变成活的资本,加速流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三村”及其他有条件的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以“8+1”城市圈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良性互动、优化配置。培育土地合作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深化农业投入体制改革。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近4万家,社员近300万户;经营面积30亩以上种植大户超过30万户;已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近3000家,符合条件尚未登记注册的还有近4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受制于用地难、融资难、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要争取出台我省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构建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允许和鼓励新型主体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加大对重点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投入强度;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补贴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农村信贷抵押品和抵押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互助保险和综合性保险。支持地方政府设立担保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四是深化农科教体制改革。总结宜都、襄州等地经验,建立乡镇或区域性综合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职业农民认证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的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用3-5年时间培养5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