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警维权
对民警维权问题的思考
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至2010年,全国有10414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15.7万余人因公负伤。“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82人,因公负伤15734人,平均不到1天就有1名民警因公牺牲,每3个小时就有1名民警因公负伤。此外,侮辱、谩骂、威胁、诬告民警的事件,更是大量存在。透过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一线执法民警随时可能遭遇的侵权问题不容忽视。
一、当前民警遭受侵害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警遇袭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等事件呈现出一下特点:一是侵害民警权益、暴力袭警抗法事件逐渐呈现出主动性、挑衅性、侵略性,民警处于冲突的被动地位,由原来的强势群体弱化为弱势群体;二是侵害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甚至有预谋、有组织的侵害执法执勤民警;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群众及上访人群将维护秩序的警察置于对立面,将怨气撒在警察身上;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在受到合法的处罚后,不认真自我反省,反而捏造事实诬告、中伤民警。
二、当前民警遭受侵害的成因:
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而一个社会要想稳固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减压阀制度,让人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渲泻,而警察做为作为社会秩序维护者,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他的性质就决定了警察要承担起社会减压阀的作用,成为社会稳定的“防波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警察天生就要承受更多来自社会质疑甚至冲击,在工作中更容易遭受侵害。二是从社会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期,人民警察常常处在各种事件的最前沿,在传统观念、舆论导向、媒体宣传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个别群众极易把不满转嫁到警察身上,把对政府、执法机关的积怨发泄在警察身上,以致发生侵害警察,甚至暴力袭击警察。
三是从社会认知来看,目前我们社会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公安机关和警察是强势群体,执法相对人是弱势群体。因此,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或治安案件,直接肇事人的行为,不管对错往往容易被社会接受和理解,甚至是支持;而民警对这些事件或案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及措施,却难以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在这种社会情绪的感染下,极易导致当事人及围观群众同民警冲突的发生。四是从媒体监督的偏差性看,新闻媒体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监督力量,具有巨大的舆论导向作用。为了片面追求新闻效果和轰动效应,一些媒体在报道警察处置事件时有失全面和客观,在特殊的背景和情绪下,这极易引发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警察的对立,甚至导致严重的伤害警察事件发生。
三、切实维护民警权益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做为国家法律的执法力量,警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维护,身体受到伤害、生命受到威胁、形象受到污损、人格受到侮辱,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这不仅会削弱人民群众对执法权威的认可和尊重,而且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动摇警察执行公务的正当性、合法性,因此本人认为,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警察的执法权益,应该切实做到“二快三严四结合”
一快是要调查取证快。一但发生民警执法被侵害的事件发生,各级督察及相关职能机关要迅速介入调查取证,坚持有求必应,对基层的求助均要迅速赶至现场进行处置,不能凭借主观臆断,把民警求助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借故推拖,耽误了现场取证维权的最佳时机。二快是要上门慰问快。在日常工作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警维权工作,不但说到嘴上,而且身体力行做到,要在民警遭受暴力侵害的第一时间进行慰问看望,既温暖了警心又凝聚了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维权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为在工作受到侵害、蒙受委曲的民警排解困挠,消除其心理障碍和阴影。切实发挥了心理咨询对排解民警心理困挠的特殊作用,提高民警心理承受能力,使广大民警勇敢面对复杂环境,大胆执法,正确维权,以健康向上的心态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一严是要严格界定警务行为,限制非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应严格依照《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各项警务活动,严格限制或减少非警务活动。根据现行法律,无论是刑法所确定的妨害公务罪,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所规定的“拒绝、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政违法行为,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构成要件中必须是警察在依法履行公务,该公务应当是属于人民警察法所规定的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善于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对于职责范围内开展的警务和公务活动,各级组织和全体民警当严格履行职责,对于不应出警、处警的非警务活动要不断争取和获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减少非警务活动中与民众的正面对抗。严肃查处不法侵害行为。
二严是要严打侵害行为,维护警察执法权威。以辱骂、诽谤及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增强安全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执法规范,充分用足法律武器,会同检察、审判机关依法惩罚侵害民警合法权益、暴力阻碍执行公务、袭警的犯罪者,通过依法严查严办,形成有力震慑,打击对抗法律法规分子的嚣张气焰,提升警察权威与形象。三严是要严格公正维权,正确处理警民权益关系。在民警维权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律开展维权工作,在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和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取得平衡,努力实现维权工作内得警心、外得民心的初衷和理念。在如何平衡两者权益的标准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过分强调民警执法权益,侵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用足用好法律政策,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打击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孤立违法犯罪分子,促进公安执法的公平公正。
一是要把“严格执法”和“维权服务”结合起来。公安机关要将改善执法环境与树立民警的执法权威,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起来,既要对一线民警的执法进行严格监督,树立和维护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的社会形象,又要切实维护他们合法权益,要为基层民警怎样正确维护正当执法权益献计献策、排忧解难,逐步与基层民警建立互相信任感。
二是要将完善机制和畅通渠道相结合。要逐步建立完善一整套维权机制,包括:执法风险评估机制、民警危急快速救援机制、受伤民警优先救治机制、案件快速调查机制、法律援助机制、慰问正名机制、受害民警心理辅导机制、经济援助机制、案件分析机制、警务投诉调查结果公开机制、维权培训机制、侵权案(事)件跟踪监控机制、内外宣传机制等等,不断把维权工作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同时要设立专门的警察维权机构,形成有效的民警维权渠道,当民警受到伤害时,有专门的机构为他们伸张正义,有专门途径供他们进行维权。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广大民警的后顾之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公安干警献身人民警察事业的热情。三是要将严格教育培训与加大维权指导相结合。进一步严格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执行警用装备的规定,规范执法语言、程序和动作,加强自我的防卫意识,避免不必要地刺激当事人,引发激烈的抗拒行为;对民警如何自我防护、树立维权意识进行有意识的灌输。使民警养成保护自身利益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为一线民警配备相应数量的取证工具,如取证仪,可以有效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也有效地反驳了不实投诉、恶意投诉,保护了民警;同时,各地对此类案件分析经验教训要形成机制,并把案件分析成果转化为民警宣传教育训练的宝贵资源,由专家授课,并结合案例点评,提高基层维权干部的依法维权水平,切实增强民警防范和处置侵权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要将单位维权与个人维权相结合。各级公安机关的纪委、政工、监察、督察、法制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查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支持、保护受到袭击、伤害的民警的合法权益,落实对民警的刚性维权,同时也要依托纪检、政工部门架构,成立专门的警察权益保障机构,敦促有关部门及时打击处理暴力袭警人员,接受受害民警或受害公安机关的委托,办理民事诉讼、自诉、或附带民事诉讼事宜,当警察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警察形象被恶意歪曲时,警察维权应该寻求更公开更有社会公信力的途径,通过公安机关起诉侵权者或者侵权组织,被侵权警察也可以以个人名义提出诉讼,维护警察作为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维护警察群体的职业尊严,以法律公开判决的形式还警察维权一个公道。
第二篇:论民警维权行政途径的完善
论民警维权行政途径的完善
[摘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民警侵权事件也随之增多。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信访、申诉、投诉及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反映等一系列的行政途径来维护人民警察的合法利益。通过维权主体的扩大,申诉制度的具体化,处理好民警投诉与群众投诉关系及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将对部分内部行政行为不服列入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等措施来健全和完善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使得人民警察的正当执法权益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 民警维权;行政途径;完善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把维护自身的权益看成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各类维权行为都成为了社会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公安工作中,更是时时强调严格、公正执法,强调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强调保障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可在这一片维权的呼声中,作为执法者的人民警察,他的合法权利却被忽视了。有统计证明,自新中国建立来,公安系统共有八千八百余位民警牺牲,十几万人负伤。其中1980年以来全国共有七千多位民警因公牺牲。2004年全国共有四百九十二位民警因公牺牲。民警每年牺牲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成为和平时期牺牲最大的一个群体。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现象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正常发挥。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发表的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违法犯罪活动暴力化倾向日益加剧,犯罪分子与警察的暴力对抗程度不断加大。要弘扬正气,改善执法环境,减轻警察执法的心理压力,就必须依法保护警察的正当执法权益。[1]
但是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人民警察的特殊权利种类、具体内容、实现方式和保障措施等在很多方面并不十分明确,《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都有各自的规定,且一般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尽管理论和实践对民警权益保护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认识,但具体谈到如何保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就显得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加强对民警维权途径的研究,以期能更切实有效地保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本文将从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入手来探讨此问题。
一、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概述
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是指民警的合法权益在遭受侵害时,在行政体制内主张权利、寻求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在于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民警的执法权益指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职务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执行公务权和与之相关的生命健康权、公私财产权、名誉权等权利的总称。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警察的职业风险在不断加大,“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警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要承受从精神到肉体上的侵害,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而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是以公安机关的名义进行的,民警执法权益不是单独的某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既有公安机关警察公共权力和民警个人权利相结合的综合权益。因此,公安机关有义务在第一时间保护工作人员的正当执法权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行政途径是维权的首要选择。
2.它是在民警认为权益受侵害之时提起的。这是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开始运行的主观要素和时间要素。行政途径的提起以认为权益受侵害为条件,而是否真正受侵害要审查之后才能下定论。当前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形有很多,包括:不法分子的暴力攻击、谩骂侮辱、恐吓威胁;不法分子的恶意投诉举报、诽谤侮辱及新闻媒体肆意炒作抹黑以及民警在执法中因存在违反法定程序、义务和纪律问题,而遭受过重的内部纪律处分等等。而现实中很多民警自我保护的意识都不够强,普遍存在“怕投诉”、“委曲求全”等消极心理,使得维权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当认识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民警应该主动报告,要求维权,并积极搜集、固定证据,使得事后查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具有行政性。这是行政维权途径的本质特点,行政维权途径是一种在行政体制内寻求救济的方式,它有别于司法救济方式,行政维权的审查主体是行政机关,依据是行政性的规范,维权的手段是复议、申诉等行政性途径,目前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并称三大司法途径,相对行政途径来讲,司法途径的程序显得太复杂,对于大部分基层民警来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处理这些诉讼。虽然司法救济是作为维权的最后一个手段,但事实上,行政维权的运用要比司法维权更为广泛。
4.具有程序性。行政途径属于程序性途径,它是指一套科学的方案,是一种理性的维权方式,比较而言实体性措施强调的则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行政途径之中,强调的是程序,即重视维权的步骤和秩序规定,通过明确的程序安排,来保证实体权益的实现,体现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所应具备的理性维权的素质。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目前民警维权的行政途径主要有: 1.申诉。所谓申诉权是指对于涉及本人的辞退或者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的权力。[2]
2.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和制度。[3]
3.投诉。广义上的投诉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来信、来访、电话等形式,直接向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反映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或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和要求。人民警察也享有投诉权,在其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有权向有关部门提起投诉。4.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3] 5.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反映。可以向上级主要领导及时反映自己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的想法,发现并反映侵害民警权益的苗头事件,防范于未然,更好的保障民警的权益。
二、完善民警维权行政途径的意义
第一,是维权制度化的要求。民警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行政途径当然是民警维权的首选途径。而如果缺乏维权的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维权的力度和效果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领导的态度:领导重视的,维权效果就好些;反之领导重视不够的,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维权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所以,完善行政维权途径是维权制度化的要求。
第二,是理性维权的要求。目前的民警维权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遇到权利受侵害时,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些人不知所措,有些人就以暴制暴。完善行政维权途径,使民警维权有章可循,减少维权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冷静沉着地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维权效果,也正可以体现人民警察内在理性的必备素质。
第三,是及时维权的要求。司法途径的维权成本高,程序复杂,见效慢,在实际运用中不如行政途径快速、有效。更重要的是行政途径有利于及时知悉情况,固定证据,而只要及时掌握法定的证据,即便之后运用司法途径,进行民事、刑事诉讼,也可以为司法途径的运用提供证据条件,达到有效维权的目的。
三、完善民警维权行政途径的建议
(一)维权主体应从个人发展到集体,从公安内部发展到公安外部 民警所受的侵害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针对的是人民警察的身份和工作。因此,在权益受到侵害之后,让民警自己通过司法途径去获得救济,一方面民警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对民警来说是不公平的。警察在受法律追究时自我保护能力相当弱,特别是受到刑事指控时,自我辩护能力远远低于人们的想象。所以,民警维权更多的应当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2005年9月27日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调研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在今年内,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建立“维护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委员会”(简称“维权委”)及其专门的日常工作办事机构(简称“维权办”),全面开展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工作。自2000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成立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目前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级公安机关陆续建立了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机构。浙江省公安厅2004年4月15日出台了《浙江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若干规定》,并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中成立了维护人民警察执法权益工作委员会这一专门机构。由此可见,集体维权的意识已经渐渐得到肯定并被运用在行政途径中了。从总体原则上讲,民警因公造成权益纠纷由专门的行政机构进行处理,既可以防止影响民警正常工作,又可以保证事件和纠纷的公正、及时处理,同时也为民警依法履行公务消除了后顾之忧。但目前维权委员会的问题在于它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定,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中,只是对于维权委做了极为简单的规定,它的职权范围如何,在受理案件,调查事件过程中与纪委、公安法制委员会、督察机构等组织又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应该解决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维权委这样专门的民警维权组织,将其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已经设立维权委员会的地方,要将公安系统内部的维权职能集中化,即专门由维权委来负责民警维权的受理、调查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维权委员会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加强维权委员会同警察学会、工会的联系,依托警察学会、工会的现有资源,来解决维权委员会的地位和体制等问题。
维权主体不仅可以从个人保护向集体保护拓展,还可以从公安内部向公安外部拓展。维护人民警察的正当权益不仅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应该予以关心的。政府和监察机关等行政机关都有为民警讨回公道的义务。面对侵权问题,民警可以依据《信访条例》通过向政府提起信访来维护自己利益,而建立健全各项民警信访工作制度就成为了民警维权的又一项有效措施。民警信访要法制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初信初访首问处理责任制,还要建立一套民警信访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反馈机制,同时,要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从领导体制上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加强领导对维权工作的重视。而监察机关作为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第十九条第四款之规定,它有权受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二)民警申诉制度的具体化
申诉权具体实施的程序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这是造成民警对于申诉权认识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目前《公务员法》第九十条提出了申诉权的受理范围,且规定对人事处理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的申诉途径。但《公务员法》毕竟不是专门规定申诉权的法律,因此对于接受申诉之后的调查工作如何开展,相关人员有没有配合的义务等都没有规定。笔者认为,有关机关在接受申诉后首先要及时与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取得联系,原处理机关有义务提供作出处理决定的依据。在原机关的配合下,对事实进行调查,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并掌握证据,在进行调查工作时,最重要的是多方面了解情况,听取被处理人和处理机关及第三人多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判断。我认为可以出台听证程序等相关的调查规定。听证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制度,是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重要形式。美国学者认为行政听证制度是正当法律程序在行政领域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通知、听证及理由之陈述,意思即为行政主体在做出对公民个人权利或财产有不利影响的决定时,应及时通知当事人,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给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机会,并使当事人获知做出该决定的理由。[4](P79)行政听证制度为行政主体和相对人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渠道。可以使维权在一个相对透明,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建立起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听证制度可以让更多的基层民警了解真正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有利于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打击恶意投诉,处理好民警投诉与群众投诉关系.
恶意投诉是指投诉人出于报复或是其他个人目的,主观、错误地对民警进行不负责任地投诉的行为。当前,恶意投诉已经成为了一线民警在执法执勤活动中遭受的最常见的外部侵害,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办案工作。[4]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把民警被投诉情况与年终考核、评定工作业绩等挂钩,更使得民警在工作中变得不敢管理。从根本上看,警察会害怕公民投诉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投诉的太多,而是现在公安机关内部缺乏一套能正确处理公民投诉,同时维护民警合法权益的投诉处理机制。目前公安机关内部有权调查和处理公民投诉警察案件的有纪检、监察、法制等常设机构,也有诸如机关作风建设办公室等临时性机构,如有公民就同一问题向多个部门投诉时,难免会出现多个部门都展开调查的情况,对被投诉的警察,就面临着要反复接受调查的现状,这不仅影响正常工作,而且易增加被投诉警察的心理压力。据此,建议将处理公民投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专门机构上,如集中在公安机关督察队上,其他部门收到的投诉,一律移交督察队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将民警维权问题的投诉统一由维权委员会下设的“维权办”负责受理,民警认为其权益受到侵害(包括认为受到群众的恶意投诉)时可以以书面形式向“维权办”进行投诉。“维权办”自收到投诉之日起15日内对投诉民警就投诉事宜作出书面答复,若投诉民警对办理结果不服的,还可在接到书面答复的7日内向维权委员会申请复核。通过加强管理群众投诉的督察队与管理民警投诉的维权委的联系,就可以防止出现重复调查,合理利用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在调查后如果发现确属恶意投诉的,同级督察部门应及时开具督察正名通知书,以此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挽回影响。虽然督察正名制度只是公安机关的一项内部措施,对进行恶意投诉的一方并没有惩戒作用,但它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警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群众投诉与民警投诉的关系,不仅树立了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合理的保护了人民警察的合法利益。
(四)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将“对部分内部行政行为不服”列入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了两种情形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一是不服行政机构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一是不服对行政机关就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笔者认为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系统内的层级监督,应当将部分内部人事处理列入受案范围内。现行的行政复议法将内部人事处理排除在受案范围内的理论渊源是德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即“为达成公行政之特定目的,使所有加入特别关系的人民处于(比一般人)更加从属的地位”(OttoMayor语)[5](P135)。特别权力关系是涉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通过(强制或自愿进入)在特定行政领域内(学校、监狱、公务员管理关系和兵役关系)确立。特别权力关系被归入内部行政因而不受法律调整。[6](P168)在特别权力关系中,为维护行政权的完整性,使行政可以自行维护其内部的秩序,国家的优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主张个人权利的余地更小,对其不适用一般的权利保护,公务员不能就公权利对其所为的处置提起行政复议。但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主、法治、人权观念的发展,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由于其造成“无法之空间”、“法治国家之漏洞”而受到德、日等国学者的强烈批判,德、日等国已经意识到公务员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所具有的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7](P51)德日等国因此对特别权利关系理论进行了修正。结合中国实际,由行政复议机关对部分内部行政处分行为进行审查是可行的。根据“基础经营关系理论”[5]有关特别权力关系的发生、变更以及消灭之事项为“基础关系”比如公务员的任命、免职、退休,因为对公务员的利益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可以考虑适用行政复议;而行政机关为达成特定的目的所为的其他管理、经营性质的措施,则为“经营关系”,比如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内部工作指示、考绩、命令搬动桌椅等,因为对公务员的权利影响较小,为维持行政内部秩序并达成行政目的,无须进行行政复议。概况起来可以适用复议的行政处分行为应当包括:
1、涉及职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行为;
2、对公务员平时或的考核;
3、对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的确定或给付。同时考虑到行政内部秩序的维护和行政的完整性,行政复议机关重点审查的是该行政处分行为主要事实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合乎法律法规以及是否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而不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的合理性。[8]
通过合法的行政途径来维护民警的执法权益是新时代的任务,是打击犯罪、维护秩序的前提。但同时行政途径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实践才能为更多民警所接受,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注释:
1摘自张立新:警察执法中的权益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根据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 3根据信访条例.4参见杭州市公安局2003年有关投诉的统计数据
5该论是由德国学者CarlHermann教授创立的。他认为在特别权力关系以内,可以区分为基础关系与经营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警察执法中的权益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
[2]壮烈,8800余位民警英勇牺牲.人民公安日报,2005年3月9日第三版 [3]孟昭阳,张建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4]汪全胜.美国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探讨.行政法学研究,2001,(3). [5]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讼国家[M].台北:月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6] [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张树义.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8]郭殊,叶兰.试论内部行政处分行为的可诉性.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12月第5卷第4期
第三篇:对新时期民警维权工作的些许思考
对新时期民警维权工作的些许思考
近年来国内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生暴力抗法和暴力袭警案件,就连诸多警种之中更为温性的交警在执勤执法中遭遇不法份子袭击的案件也频频发生。民警在依法履行公务活动中遭遇不法侵害严重侵害了民警的合法权益危害着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危及到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袭警、遇袭事件发生后如若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给民警以安慰将严重影响民警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和对组织的信赖民警会感到很寒心、很无奈、很无助将挫伤民警斗志丧失执法尊严损毁警察形象侵蚀队伍肌体。针对当前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辱警、袭警、暴力抗法事件处理过程中更好的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作了以下思考。
一、当前民警遇袭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警遇袭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等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侵害民警权益、暴力袭警抗法事件逐渐呈现出主动性、挑衅性、侵略性民警处于冲突的被动地位由原来的强势群体弱化为弱势群体。二是侵害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甚至有预谋、有组织的侵害执法执勤民警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群众及上访人群将维护秩序的警察置于对立面将怨气撒在警察身上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在受到合法的处罚后不认真自我反省反而捏造事实诬告、中伤民警。
二、民警遇袭的原因
1、社会急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执法环境恶化。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由于企业破产、改制征地拆迁物价上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人群在逐渐多元的社会现实下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社会低收入、无保障等“弱势群体由于文化”层次低引发心理失衡由仇富心理逐渐演化为仇官心理将穿制服、当公差的人民警察置于对立面引发矛盾和冲突社会地位高、资产丰盈的一些大款老板由于财大气粗自恃高人一等在法律面前嚣张张狂更无视法律法规的守护者--人民警察面对秉公执法的民警他们更是侮辱挑衅引发矛盾和冲突。此外在社会管理日益靠近法制轨道的社会转型期政府部分职能部门的一些职能过失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党委政府不注重查找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不注重倾听上访群众的合法诉求、不注重追根溯源修正过失的行政行为而是滥用警力将警察置于矛盾的一线引发警民对立、导致警民矛盾日益突出。
2、公共媒体多元缺乏正确引导执法舆论欠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进入新时期后人们交流、往来的手段和新媒体不断更新变化媒体由以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为主变为以网站网络、移动媒体居多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由以往的见面聊天演变为以论坛、QQ、MSN、手机短信等方式为主。新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引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
第四篇:对新时期民警维权工作的些许思考
对新时期民警维权工作的些许思考
2010-11-10
近期,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生暴力抗法和暴力袭警案件,就连诸多警种之中更为温性的交警在执勤执法中遭遇不法份子袭击的案件也频频发生。民警在依法履行公务活动中遭遇不法侵害严重侵害了民警的合法权益,危害着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危及到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袭警、遇袭事件发生后,如若不能很好的依法维权,给民警以安慰,将严重影响民警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和对组织的信赖,民警会感到很寒心、很无奈、很无助,将挫伤民警斗志,丧失执法尊严,损毁警察形象,侵蚀队伍肌体。针对当前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辱警、袭警、暴力抗法事件处理过程中更好的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作了以下思考。
一、当前民警遇袭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警遇袭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等事件呈现出一下特点:一是侵害民警权益、暴力袭警抗法事件逐渐呈现出主动性、挑衅性、侵略性,民警处于冲突的被动地位,由原来的强势群体弱化为弱势群体;二是侵害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甚至有预谋、有组织的侵害执法执勤民警;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群众及上访人群将维护秩序的警察置于对立面,将怨气撒在警察身上;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在受到合法的处罚后,不认真自我反省,反而捏造事实诬告、中伤民警。
二、民警遇袭的原因:
1、社会急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执法环境恶化。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由于企业破产、改制,征地拆迁,物价上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人群在逐渐多元的社会现实下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社会低收入、无保障等弱势群体由于文化层次低引发心理失衡,由仇富心理逐渐演化为仇官心理,将“穿制服、当公差”的人民警察置于对立面,引发矛盾和冲突;社会地位高、资产丰盈的一些大款老板由于财大气粗,自恃高人一等,在法律面前嚣张张狂,更无视法律法规的守护者--人民警察,面对秉公执法的民警,他们更是侮辱挑衅,引发矛盾和冲突。此外,在社会管理日益靠近法制轨道的社会转型期,政府部分职能部门的一些职能过失,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党委政府不注重查找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不注重倾听上访群众的合法诉求、不注重追根溯源修正过失的行政行为,而是滥用警力,将警察置于矛盾的一线,引发警民对立、导致警民矛盾日益突出。
2、公共媒体多元,缺乏正确引导,执法舆论欠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进入新时期后人们交流、往来的手段和新媒体不断更新变化:媒体由以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为主变为以网站网络、移动媒体居多;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由以往的见面聊天演变为以论坛、QQ、MSN、手机短信等方式为主。新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引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便利,随时随地,使得新闻消息的传播无处不达,遍地开花。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舆情、社情、民意及多元化媒体的督导及监管却未及时更进,文化导向及舆论监督偏离了积极向上、正面引导的方向。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满足发行量、点击量的需要,迎合部分人群猎奇斗艳、八卦牢骚的心理,对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牺牲自我坚守岗位、守护社会秩序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正面形象及先进事迹轻描淡写,但对一些地区发生的警民冲突事件却明显的站在警方的对立面,有失偏颇的给予大肆报道及宣扬,加之此类偏差报道出现后,有些地区警方不注重及时公布信息,正确引导舆情,致使警方权威受损,警察形象倒地,导致警民对立,警民矛盾凸显。
3、制度落实不力,法制意识淡漠,维权意识不强。《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民警在外出执勤执法过程中的武器警械配备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多数地区由于各类原因,在警务勤务过程中民警的武器及警械的携带及应用未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刚性执行,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法制观念落后的地区,这种执法过程中的有待改善的现象极为普遍;民警法制意识淡漠,维权意识不强,这方面原因很多: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忙于公务,对受到的不法侵害难以或未能及时取证;在遭遇不法侵害后,忙于岗位职责,没时间、无精力去正名维权;部分地方警政领导未能重视民警安抚与维权工作,甚至是做民警的思想工作,淡化处理等等。
二、切实维护民警权益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加强对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是恢复公共法律秩序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客观需要。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否则将挫伤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削弱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严重阻碍各项公安工作的开展。以己之见,要有效保障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从立法修制方面需要的工作诸如:修改刑法,增设“袭警罪”,加大对袭警及妨害警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暴力袭警的犯罪成本,起到刑法的惩戒功能;适当扩大警察权并进行细化,《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人民警察执行任务受法律保护”、“以暴力方式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公务的,袭击人民警察的,危害公共安全、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需要当场制止的,可以使用警械和武器”等,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细化,在具体问题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对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在法律中适当扩大警察权并进行细化。这样有利于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执法行为更加有法可依。以上的措施和做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是涉及面广、影响人群众多、立法依据和论证时间漫长,操作实施难度大,对于我们基层警队来说,很难实施并改善,对于我们身处执法一线的基层单位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民警的维权工作:
对于民警在正常警务活动中遇袭受侵害等事件
1、严格界定警务行为,限制非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应严格依照《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各项警务活动,严格限制或减少非警务活动。根据现行法律,无论是刑法所确定的妨害公务罪,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所规定的“拒绝、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政违法行为,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构成要件中必须是警察在依法履行公务,该公务应当是属于人民警察法所规定的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善于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对于职责范围内开展的警务和公务活动,各级组织和全体民警当严格履行职责,对于不应出警、处警的非警务活动要不断争取和获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减少非警务活动中与民众的正面对抗。
2、开展公共关系公关,争创正面舆论环境。要加大普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民警卫权扞法的法律知识和正面典型事例。与多元化媒体联系沟通,多宣传民警真实的一面,并给予公正的评价,加强对民警正当合法权益保护的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确立新闻发言机制,积极主动与各类媒体沟通,引导媒体关注警察权的保障问题,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民警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树立公安民警执法的良好形象和权威;要引导媒体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安机关应该改变以前不善于通过媒体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状况,注重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努力改善警察的形象,以赢得媒体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唤醒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认识到民警维权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公安机关虽然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职能部门,但社会和人民永远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每个公民都应以维护社会治安为己任,和民警携手,良性互助,共同打造维护社会治安的铜墙铁壁。
3、加大打击力度,维护警察执法权威。以辱骂、诽谤及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各级组织要增强安全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执法规范,充分用足法律武器,会同检察、审判机关依法惩罚侵害民警合法权益、暴力阻碍执行公务、袭警的犯罪者,通过依法严查严办,形成有力震慑,打击对抗法律法规份子的嚣张气焰,渭河警察权威与形象。
4、改善警用防护装备,充分行使合法权限。各级公安机关应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要求,制定警察安全防护标准,确保民警在执法中携带必备的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各级公安机关要下功夫提高民警自身素质和查缉战术的方法、技能,强化对民警的培训训练,提高警务技能,将查缉战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民警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处乱不惊,面对危险情况也能够游刃有余,以改善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培训机制明显滞后的现状。
5、建立民警受侵维权机制,加强民警安抚优待工作。各级公安机关的纪委、政工、监察、督察、法制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查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支持、保护受到袭击、伤害的民警的合法权益,落实对民警的刚性维权,引导广大群众以成熟、理性的心态对待民警的管理、纠章和处罚,对于民警依法当场发出的合法指令,当事人有义务服从,并应对作为执法者的民警予以充分的尊重;依托纪检、政工部门架构,成立专门的警察权益保障机构,敦促有关部门及时打击处理暴力袭警人员,接受受害民警或受害公安机关的委托,办理民事诉讼、自诉、或附带民事诉讼事宜,同时建立关爱型、人性化的维权预警机制,制定民警受到伤害时合法、规范的处理程序,实行维护民警合法权益的正名制度,制作《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正名通知书》,消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为民警公正、严格、文明执法提供了有利保障。
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警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警察,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警察,执法权威不容挑衅,法律的尊严不容亵渎。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机关对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零容忍”,对胆敢藐视法律尊严,挑战执法权威,妨碍民警执行公务,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反份子要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对在公务过程当中遭受不法侵害的民警要悉心关怀,政治、奖惩、福利待遇方面给与优待,做好民警的心理安抚和慰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警队凝心聚力,提升队伍战斗力与荣誉感、责任感,才能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第五篇:在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省、市警察协会的统一要求,在分局党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区警察协会、区司法局、区人大法工委、区法律援助中心和平正律师事务所的帮助支持下,分局全体民警热切企盼的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今天正式成立了。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分局党委和区警察协会对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始终关心和关爱xx公安民警,并对公安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予以全力支持的区司法局、区人大法工委、区法律援助中心和平正律师事务所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6月12日,对xx459名公安民警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从现在起,xx公安民警维权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xx公安民警的各项合法权益将从法律层面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民警维权法律服务中心必将在承担护警维权重任彰显力量,他承载着分局民警的希望和重托,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