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最终定稿)(大全)

时间:2019-05-13 09: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大全)》。

第一篇: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大全)

科普助推美丽大冶创新发展

(大冶市近三年科普工作纪实专题片解说词)

大冶,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冶金走廊”腹地,武汉市城市圈核心圈层。大冶,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三千多年的采冶史,一千多年的建县史,一百多年的开放史。

这里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园林古建之乡,这里曾获全国科普示范市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近年来,大冶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城市发展转型,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以城市特有的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探索科普工作新机制,对科普工作提新要求,向科普工作要新成果。

完善机制

近年来,大冶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科普工作的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全市14个乡镇及25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及承担日常工作的《纲要》办公室,建立了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普工作网络。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科学制定了《大冶市十二五科普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

市财政每年单列科普专项经费,三年投入300多万元;《纲要》39家成员单位分别从各自经费中划出专款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各界如劲牌公司、新冶特钢等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出资支持专项活动。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为推动科普工作稳步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委、市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对乡镇、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其它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市政府每年表彰3个科普工作先进单位,10名优秀科普工作者及10个科普示范基地,每两年评选出10名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构建了多层次的表彰奖励体系。

突出重点

近年来,大冶市紧紧抓住科普工作五大重点对象人群,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结合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市科协、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市长奖等活动,全市30余所学校近三年8万余同学参加。团市委深入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拓展计划”,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科协组织了青年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

结合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市农业局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开通农技110热线,市委组织部广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刚要》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三下乡”活动。各成员单位近三年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122次,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现代科技、健康生活、文明风尚等各方面培训400余期,参与农民达11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40万册。

结合实施城镇劳动人口和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市人社局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人,再就业培训6万余人。市总工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市企业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强素质、比贡献的热潮。市科协、市经济开发区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举办了“社区科普知识问答比赛”、科普大篷车进社区、科普宣传一条街、科普纳凉晚会等系列社区科普活动。

结合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我市积极开展铜都大讲堂活动,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讲授各类知识(冯芊主席讲课画面),市委组织部把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养的教育培训,纳入了大冶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市科协印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100问》,三年来开展各类领导干部学科学、用科学讲座、报告会、培训100余次。

夯实基础

在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上,大冶市按照科普教育重点对象及各部门单位职能属性,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对成员单位进行分任务、定责任、抓落实、盯结果。《纲要》办公室加强了培训教材建设,三年共引进、编写印制科普类书籍、资料200余类。

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上,大冶市政务网、科协网、科技网、今日大冶报纸、大冶广播电视台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办科普专栏、专题节目,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全市近三年发表科普类报道300余篇,播放科普类节目66期。

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上,大冶市推进投融资市场化改革,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启动“四馆一中心”规划建设,新的科技馆选址方案已定,与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整体规划建设,纳入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了“城市科普画廊建设”工程,在市民主要活动场所新建科普画廊200米,重点路段建大型科普显示屏2处,新增科学普及、技术传播类专业车辆6辆,丰富了我市科普工作手段,提高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上,重点打造我市科普信息化资源网络系统,即“五个一”信息化科普工程:新建了一个科普网站,开通了一个微信科普公众号,开通了一个手机科普短信平台,新建了一批电子科普画廊,安装了一批农村科技科普信息终端。全面提升了我市科普信息化共享平台,近三年通过“五个一”信息化平台,发送科普短信2180条,覆盖人群70多万,阻拦伪科学谣言22条,充分发挥移动终端作用,正确引导了网络舆论,促进了有知有用有趣的科学知识广泛传播,提升了公众科普传播参与度与覆盖面。

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一是加强农村实用科普骨干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动检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各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全市14个乡镇都组建了科普宣传分队,638人登记在册,并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二是建立了全市社区、企业科普志愿者队伍,志愿者达到1200多人。三是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四是加快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引进培养。全市建立了4个院士工作站,出台引进人才的奖励政策20余条,新建人才公寓,聘请政府专家雇员,开展多期“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岗前培训。

塑造品牌

为了提高科普工作影响力,增强科普工作吸引力,近三年大冶市集中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科普活动品牌:

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组织了“喜迎园博会,绿化进家庭”、“创新成就中国梦,全民参与科普日”主题活动、市禁毒办、市妇联组织了“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农业局举办了“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率”活动,保安镇、还地桥镇举办了“科普四进”、“建创新园区,享智慧生活”活动等,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近三年全市20多个部门、单位,14个乡镇围绕科普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日活动125场次,参与群众达6万人,3年2次获中国科协表彰。

近三年、大冶市按照“八个一”标准(即每个创建村要力争有一间科普图书室,一名科普宣传员,一套科普宣传制度,一套科普工作档案,一个科普宣传栏,一名科技致富人才,一个科普示范基地,一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投入120万元在全市重点打造100了个科普示范村,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协,省、市领导的一致肯定。【2013年10月23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等领导到我市调研该项工作。】

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经信局、发改局、科协联合在全市规上企业举办“四个一工程”,即动员企业职工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撰写一篇科技论文,搞好一项技术改造,开发一个新产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活动共收集技改建议2000多条,科技小论文445篇,活动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赋予了企业新的生命力,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发展,2014年4月份,我市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科普助力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大冶市重点打造“在路上”科普工程,一是在全市启动“农家书屋科普示范行动”,新建农村科普图书室292个,极力倡导勤读科普书,争做新农民的科学精神;二是在线上线下同时推出“科普游铜都”活动,依托我市特有精品旅游资源,打造了劲牌保健酒工业生产、龙凤山农耕文化、红三军团革命文化、鄂东南地质队勘探技术、石开工艺青铜铸造文化、铜录山古铜矿采冶文化科普旅游系列示范点,不仅拓宽了市民科普活动场所的范围,更满足了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学文化需求。2015大冶市再次创建全省暨全国科普示范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轮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将该项创建同我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省旅游城市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五城同创”。将“科普创建”工作同其他创建工作融为一体,目标一起订,任务一起下,考核一起抓,强化科普工作支撑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谋科普“一盘棋”,共唱科普“一台戏”,确保我市“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先行军,伟大的时代,赋予93万大冶人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伟大的事业,呼唤93万大冶人站立潮头的英雄气概。科普,将不断助推大冶创新发展;科普,也必将带给大冶人民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创新管理模式 助力学校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 助力学校发展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小学

焦耀峰

2014年8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应苏鲁豫皖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高级论坛的邀请,来到五省通衢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向在座的各位同仁汇报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思路和做法,希望能与在座的诸位共同分享和交流,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泰兴市济川小学。我们学校创建于1995年,地处泰兴城区东部,也是城区东部唯一一所小学。进入2014新学年,我们学校将迎来20周年校庆。如果时间向前推移二十年,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是实实在在的城郊结合部,出了校门,向西一步进城,向东一步下乡。近年来,随着泰兴城区东部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我们学校已经渐渐处于新区中央位置,与之伴生的是学校情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和生源结构的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名校——洋思中学的新校区与我校相邻,距离不超过500米。二十年来,我们敞开胸怀,接受洋思管理理念最直接的辐射,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学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建立近二十年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才是我们学校以强抓教育教学管理为突破,支撑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考量。虽然没有传说的底蕴,没有所谓的内涵,但是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在不断积淀,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融进自我创新的管理举措,不断修订、丰富学校的管理制度,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着力打造“幸福校园、智慧课堂”,从而使学校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写字实验学校”、“江苏省写字(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泰州市模范学校”、“泰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泰州市‘三进’工作‘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示范学校、先进集体”、“泰兴市文明单位”、“泰兴市文明单位”、“泰兴市首批特色学校”等数十项荣誉,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每一项荣誉的取得,是因为融汇了集体的智慧和汗水,适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紧紧依托了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创新了校本化管理制度,符合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度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要适应形势而调整、而创新;严格地讲,在一所学校,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制度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紧贴时代脉搏,没有创新的举措,学校的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因失去灵魂

而缺乏张力、凝聚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要让学生幸福,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幸福感。小学教师作为低端的知识分子,物质待遇是比较低的,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2006年,我到济川小学任校长,面对这所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极高(达70%)的年轻学校,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心从精神层面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的源泉理应是知识,是文化修养,获得幸福的渠道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于是,我们用有限的资金,扩建了图书馆,新建了阅览室,出台了教师阅读制度。要求每个教师利用课余或放学后的时间,走进阅览室,静下心来读书。每人每天完成5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月写一篇读书感悟或教学随笔,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论文。学校将这一刚性规定纳入绩效考核。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队伍发生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变化。酷爱阅读的多了,勤于动笔的多了,参加研讨时积极发言的多了。课余时间闲谈的少了,教师之间的摩擦纠纷少了,三是教师心中的怨气少了。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实施绩效工资前学校每年也进行实绩考核,量不大,钱不多,但怨气不少,矛盾不少。四年前,我们泰兴市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用于考核的钱比以前多了,差距比以前大了,但相反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矛盾反而少了。教师身上清气上扬,浊气下降;校园里正气弘扬,邪气匿迹。在我看来,这一可喜局面恐怕不得不归功于阅读制度的推行。一个有修养,有正气,有幸福感的教师必然是热爱学校,关爱学生,乐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有了这样的教师群体,“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不会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我校多年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常规管理的校本化制度,并且常抓不懈。但在实际执行中,我们有时也感到比较大的困难。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校长与我有同样的想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声号子喊不到底。分析下来,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理解上的误区——常规“树”不起来。第二,执行力的低下——常规“常”不起来。第三,思考上的滞后——常规“活”不起来。

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在反思、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实践,通过对全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管理制度的不断修订,初步建立了运行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我校的管理格局和管理模式

我们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级,在籍学生2800多人,教职员工140多人。为了加强有效管理,我们实行了“科室专,年级宽”简约管理体制。学校设置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安管办、总务处、财务室、少先队、工会等八个科室。

“科室专”就是学校强调各个科室的专项职能,要求完成相关专项任务,指导并监管相关的专项工作,制定相关专项考评细则,每学期各自评出所属人员30%左右的先进个人。例如,校长室对全体教职工的出勤表现、思想表现、在校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监管和考评,制定“师风师德争规范”标准,每学期评出10名师德先进个人;安管办和少先队对班级一日常规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和考评,制定“星级班级”评选标准,每学年评出学校文明班级;教科室对所有教学

人员的教科研工作进行监管和考评,制定“教研科研争创新”,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教导处对所有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管和考评,制定“教学表现争先进”标准,每学期评出各学科优质课以及先进师徒。

“年级宽”就是实行宽域管理,学校领导班子每人分管一个年级,对全年级的所有工作负责,相当于一个年级的“校长”。年级负责人每周对本年级的上周工作进行小结,指出上周工作存在的问题,布置本年级下周工作。年级负责人和年级组长共同对本年级所属教师进行管理和综合考评,每学年评选出年级先进参加校级乃至更高级评比。

学校专设学校管理优秀奖,学校所有管理干部对全体教师述职,由全体教师考评,评出30%左右的学校优秀管理者,凡教职工满意度在80%以下的学校管理者,学校实行诫免制度。

我们围绕教师的“德能勤绩”,将教师考核分解至学校各个部门进行量化打分,从而让学校的每个职能科室负责人,都有一定的对教师管理的权限。只有学校每个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均有管理权,他们才能放开手脚,主动设计工作,主动进行管理;他们管理教师时,教师才能听从他们的领导。事实上,在学校里,教师们很实际,如果他发现职能科室的负责人没有权对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那他们就不会遵照各个科室的要求来完成工作,就不会服从中层管理人员的领导。久而久之,他们就只会听从校长一个人的领导。

如果学校规模不大,靠校长一个人的管理也许还能对付,但学校规模大了,可以想象,仅仅凭校长一个人是管理不过来的。因此,学

校的管理必须讲究团队管理,精心打造执行学校决策的团队,对班子成员,分工要明确,职责要清楚,权力要下放;只有赋予中层管理人员实际的管理权力,学校的工作才能走上正轨。因为学校的很多工作需要及时处理,拖拉不得,不能大大小小每件事都要向校长请示、汇报,能在第一时间在一线解决的问题,必须立即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抬头,特别是当前涉及到校园的安全问题,含糊不得。

因此,作为一名校长,要给每一位校务会成员压担子、指路子,要让他们立足各自岗位,在学校大的工作框架之下,创新设计本部门的工作思路。关于这一点,校长一定要放手,要鼓励校务委员有自己的管理思想,要鼓励校务会成员在以往工作经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每学期都必须要有所创新,千万不能一成不变,依靠老的思路、老的方法、旧的模式来开展工作;要鼓励校务委员自己设计本部门的考核细则,自己管理本部门涉及到的教职员工,学校尽量尊重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和考核结果。最终,学校再汇总各科室的考核结果,召开绩效考核小组会议,对各部门的考核结果进行审议,在采纳了各方意见之后,正式纳入全校的绩效考核。这样采取民主与集中的方法,能有效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对绩效考核分数靠前的,学校通过教师会、橱窗、电子显示屏、召开职工家属会议等方式进行表彰。为了保证学校表彰的严肃性,我校规定,凡高一级表彰的人选,必须源自低一级表彰的人选;每学期的表彰结果一律存档,并记入教师业务成长档案,作为以后学校教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的直接依据,从而确保学校

表彰在师生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确立了学校表彰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调动了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学校每年制订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每周召开校务会,每个校务会成员在会前都要填写好工作周报表,总结本周工作,明确下周工作安排。针对各科室要开展的工作和学校布置的中心活动,由校长办公室以电子稿形式打印成《济川视线》,发布在学校网站,并在教师会上下发。

《济川视线》包含:1.上周工作的通讯报道;2.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随笔或学生优秀习作;3.政治学习内容;4.下周工作安排以及相关通知;5.学校各项考核的周积和月积情况汇总。

印发《济川视线》有几个好处:1.确保每一位教职工都能熟知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对整个学校的工作均能做到知晓;2.对不能及时参加会议的教职工,看到工作备忘,也能及时落实自己的相关工作,从而确保学校布置的每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走样;3.加强了对教职工过程性的管理和考核,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弥补工作的缺失,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抓住“师德”和“师能”,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者,所影响的都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教师这一职业相较于其它行业,更应强调“德艺双馨”。在教师队伍的锻造方面,我们学校牢牢抓住“德”和“能”这两条主线,多措并举,树师魂、强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以人格引领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

一是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管理工作的基础,增强教师执行常规的自觉性。常规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执行上,而执行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应该从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入手,教育教师爱岗敬业,把执行常规看作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常规的执行,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每年4月份学校开展“双承诺”活动(学校向社会承诺,教师向家长承诺),活动中,学校发放《教师满意度调查表》并将结果列入教师的师德绩效考核。同时,切实落实好“校长接待日”、家长委员会、家访月等制度,有效防止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是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学常规的发展。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发展之基,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管理。对于涌现出来的教学能手,学校用“压担子、搭台子”等方式促其进一步提升。所谓“压担子”就是学校指导教师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每名教师都有成长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直至“名师”的愿景或压力。“搭台子”就是学校为教师提供锻炼提升的舞台,小到校级示范课、区域教研中心的赛课,大到省级、国家级的专业技能比赛,有意识地为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学校为每一名冲出学校,走向高层次舞台的教师都配备了一个团队,用集体的智慧引领教师个人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共有近20名教师在国家、省、市、区域中心等各级上课、说课比赛中获奖;近20名教师被确定为泰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3名教师被确定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教师被确定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这一批教学骨干同

样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了示范引领的“龙头”作用。

三是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班,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夯实常规执行的基础。发展班学员交的第一份“作业”就是“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好三年的发展愿景或成长目标,学校进行汇总、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我们认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掌握适应传统的常规工作技能,严格执行规范,做到“先入格”,学校主要从加强常规能力培训、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启动“青蓝”工程等几个方面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安排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进行传、帮、带:包括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的指导、讲授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其次是安排年轻教师听课,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听老教师讲课获外出听课,通过听课,不仅使年轻教师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年轻教师学到了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其今后从事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落实措施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硬性规定: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每次听课能写好一份有质量的评课记录;每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专业书籍,写好读书心得;每节新授课要撰写80字以上的教学后记;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学科研究课,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每学期独立出好一份试卷;每学期写好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所任学科教学质量能基本达到学校要求。此外,我校还成立了书法培训、经典诵读等沙龙,每周定时间、定内容开展活动,并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

我们学校将提供学习的机会作为给予教师的最大福利,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接触高规格展示课或教学研讨活动,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近两年,我校外派走出泰兴去学习的教师突破百人次,基本实现了年级、学科、年龄层次的全覆盖。同时,学校要求外出老师回校后要在一周内上好汇报课,实现“一人外出,全校收益,借智发展”。

三、抓住“实在”和“严格”,夯实教研管理

“教”和“研”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是教师实现自我的阵地,更是学生、学校发展的依托。因此,我们学校明确了管理就要抓龙头的思路,着力抓好教学和科研的管理。

(一)在教学上抓“四个落实”。

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我校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是泰州市先进备课组,学校语文教研组是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他们的做法、经验日臻成熟并在全校得以推广。具体做法是“分—总—分”:首先分解备课任务,开学初由年级组长将备课任务分给组员,组员认真研读教材,阅读教学用书,教学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甄别筛选,集中精力备好自己所分到的单元课题。然后,交年级组长汇总,在集体备课时集中讨论、修订、完善,形成全册的电子教案。由于备课最终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因此,教师拿到全册教案后,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情,对教材关键处的处理、作业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再次进行改,删、补,最终形成自己上课的教案。上课后,教师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地方进行作记录,留作问题。就这样,一堂课经过初备,复备,再次备课,汇集了大家的智慧。有的老师用过的教案,确实凝聚了心血,光是板书,有的篇目就达三、四种,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落实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学校研培结合,开展了以“同课异构”、“同题研究”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具体实践中,采用同一个年级学科组选择同一个课题,由两名教师分别来上,前面的教师上后,大家评析,改进教学设计,后面的教师再上,再评,这样“一课多上,同课异构”,哪个更好就有了甄别。通过对比教学,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学校将活动中的优秀教案,在每期校本教科研杂志《研修与提升》上刊载。学校落实“推门听课”、校内试验课、师徒同课、互听互评等制度。其中,重点抓好“推门听课”,同年级听、同学科听、师徒互听,甚至跨学科听,为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于“推门听课”事先不打招呼,讲课人没有事先的特殊准备,也没有为“作秀”而进行的刻意策划。因此,教师展现的教育教学行为必然是常态化的、未经雕饰的最真实的东西。这样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有利于帮助教师找到其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准确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育人水平。同时,“推门听课”使更多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同事走进班级、走近学生。他们可以通过听课、访谈和观察,深入了解学生及班级的平时情况;通过听课班级的环境卫生、板报品位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了解到该班的班风和学风,了解相关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个人风格及其工作质量。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推门听课”,我们不仅了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更能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找到教师课

堂教学及专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便于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达成教师及学校的双赢发展。学校专门为每一名教师发了“推门听课”专用的听课笔记,要求教师在听课结束后立即对所听课打出等级,不达标的课要求教师进行反思、修改,再借班重上,直至达到要求。听课要求同学科的全体教师参加,评课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可以畅所欲言,对交流后产生的深层次问题进行记录,培养了教师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一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年轻教师,每次活动,都积极主动,勇于发言。学校教师队伍也呈现出阶梯式发展的喜人态势,既有教学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中、老年教师群体,也有年轻好学、勤奋钻研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落实教学巡视制度。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日常工作中,我们重视抓教师工作纪律,平时校长室、教导处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巡视,多看、多听、多记,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教师情况,班级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在教师会上通报现象,肯定优点,指出问题,使教师自我感觉到存在的不足,自觉调整矫正。由于常规管理督促到位,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师的教学效率就有了明显提高,甚至有的老师自我加压已成为习惯,常规工作远远超过了规定的任务。

落实各环节检查。教学“六认真”是教师工作的底线,督促教师做好六认真是教导处的重要工作。每月我们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我们把这几项考核分解到周工作中,做到每周一个重点,检查人员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导处成员检查变为教研组和教导处共

同检查。这样,督促教师平时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每学期,我校还在期中阶段进行校本视导,总的原则是“人人视导,视导人人”,我们针对教师教学实际,注意了抓这几个环节的重点和关键:对于年轻教师,要求备课上课作业上狠下功夫,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对于年长的教师,重点督促作业和检测这两个环节。

(二)在科研方面,我们学校以课题为抓手,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注重在制度引领下的规范研究。

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大教研组分别利用每周三、四下午组织业务学习,每一次学习都有专题,抓住重点问题,研究问题,探索教法,总结经验。学校组建了校本教研组,建立并完善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针对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领导专业引领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研究。

首先是突出了“课”的教研,一是开展“人人上好一堂课”活动,学校要求每名教师都必须在组内轮流上好研修课,做到研修活动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创出本教研组教研特色,其活动成效作为教研组考核依据之一;二是集中利用三、四月份和十、十一两个月份集中组织好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语文组为解决阅读与写作训练量偏少的问题,正在探索读写结合“每课一练笔”课堂教学模式,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将研究任务下解到各年级组,力争能使“上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总结、提炼,实现思路向模式的转

变。

二是以课题为引领,全面开展研究活动。以在研的省、泰州市、泰兴市各项课题为抓手,在实施过程中稳步提升研究型教师群体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每个课题组依据总课题确定子课题、微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教研活动。制定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做到课题、任务、时间落实到位,并以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年级组教研”活动,集中备课、定人讲课、共同研讨。每学期要求教师撰写一篇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学校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活动。课题负责人收集与课题研究相通或相近的理论文章,定期集中学习、交流,群策群力,研究过程要扎实,突出各项资料的过程性、真实性、校本化,促进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发展,保证课题研究的优质高效运行。

三是积极开展语文主题阅读实验。为了将主题阅读实验不断推向深入,校长室、教导处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制订了实验计划,在二到四年级确定了6个实验班级,对各年级实验任务进行分解,每周一下午进行实验组成员学习交流活动,针对教学、内容、教法、学生活动等情况,提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散研究,集中研讨,以“提出问题——集体研讨——教后反思”为主要形式,不搞花架子,真正探究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抓住“校本”和“普及”,推进特色管理

为了办成有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学校,我们学校总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面向全体、形成特色”。

从2011年开始,我校结合已有的书法(写字)特色和“三进”工作的开展,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校本化特色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学见长,书画溢美”特色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至今已经开展了整3年。我校按年级编制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六本国学校本教材以及一本书法校本教材,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读、写、诵、唱、演结合,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目前,国学进课堂已经有了初步的实施模式:

一、二年级以故事带讲解,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

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级: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吟读成诵。依托我校原有书法(写字)教育教学成果,加强书法(写字)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写字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为“导入新课——示范模仿——边讲边练——品评巩固。”为促进课程实施常态化,学校采取了随机抽测的方法检查各班书法和诵读指导的效果。除此以外,我校还组织教师进行组内书法、诵读课的互听和互评,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其教学指导的水平。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校的特色建设追求的不是一个或两个点上的闪光,而是追求的面上的普及,书法之星、国学星级班级的评选都坚持了面向全体。正因如此,近两年来,我校成功组织了两次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六·一”文艺汇演,两次对区域教研中心进行了“三进”工作开放,《江苏教育报》、《扬子晚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得到好评。

我们借鉴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做法,创设了具有校本

特色的校园“国学大讲堂”,活动时间是每周六上午,面向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讲堂创设的初衷是丰富师生校园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普及国学知识,夯实国学特色。学校成立了“国学大讲堂”领导小组,系统规划讲读内容,将活动精确分解到每一个周。在活动之初,我们将主讲人定为本校的教师,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发现除了让教师向教师、学生、家长开设讲堂外,还可以邀请社会文化名流向师生开设讲堂,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讲堂办成大众化、平民化的讲堂。当然,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更兼顾了学生在双休日不能到校的情况,学校将每一次的内容进行了录像、编辑,利用全校统一的影视课进行播放。

我校依托泰州晚报小记者站,成立了文学社。具体活动由站长负责,每个年级都选出了辅导老师,既负责活动设计,又负责安全保障,学校根据专门的社团活动制度进行管理、考核。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们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校内,最火热的活动就是走进纪念馆、走进社区、走近自然的“采风”。学生们走进海军纪念馆,了解革命先烈奋斗的光荣岁月;走进溱湖自然风景区,欣赏湿地美景;走进常州淹城,感受诸子百家的文化遗风。每次采风回来后,小记者们都拿起手中的笔将所见所闻所思形成文字,《泰兴日报》、《泰州晚报》曾数次开辟专版登载我校小记者的文章,我们学校也请报社进行了加印,在校学生人均一份,做到美文共赏,带动全体。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做实、做好、做出特色很不容易,而且地域差异、校际差异客观存在,好多做法可能在甲校可行,但到了乙校就变得不可行,这就更需要我们大家多交流。在座的都是教育人,都是学校管理的行家,坦率地讲,今天我是抱着班门弄斧的忐忑,带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将我们这样一所年轻学校的不成熟做法向大家进行汇报,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最主要的,我想还是向各位专家发出莅临济川小学传经送宝的诚挚邀请,泰兴欢迎您,济川小学欢迎您。

谢谢大家。

第三篇: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金融创新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江苏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目前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8.2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36%;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55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5.47%。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老年抚养比高等问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正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下,全省养老服务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热情不断集聚、市场定位愈发清晰等趋势性特征。但总体上看,整个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实做优急需得到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助推。与此同时,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消费群体,也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适应老年客群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探索各类金融创新,全方位助力养老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已成为当前江苏省金融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积极“反哺”老龄事业是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与尊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养老产业和老年人口都属于弱势领域,加之金融行业逐利性明显,养老金融服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以及养老产业得到的金融支持还存在明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率仅为普通群体的1/3,手机银行、互联网理财、新一代支付等金融方式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仍然陌生,柜台交易仍然是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省内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推出的专属性融资或风险保障方案也尚属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受益的金融业在促进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更大的行业担当。在这一进程中,金融国企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行业转变理念、改进作风、务求实效,有条件的机构还应探索建立老龄事业专属部门或团队。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地方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具体要求,把养老金融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拓展功能、优化布局,不断推动自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养老产业加快发展需要金融创新的鼎力支持。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民政部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江苏已建成养老机构2568家,其中公办机构2342家,社会办机构1226家;养老机构床位44.5万张,占老年人口的3.52%;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从总体情况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已建成的机构数仍无法满足社会各类养老需求。据初步统计,江苏目前在建、拟建各类养老机构近200家,计划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存在资金缺口,急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呼唤金融供给在“量”上的保障,更期盼金融创新在“质”上的突破。养老产业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不健全、短期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造成传统金融支持对接困难。金融机构必须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摸透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切入点,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商业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经济虽然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巨大压力。金融行业自身也呈现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积极拓展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新兴领域金融业务,是金融业提高发展效率、转变盈利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也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利益。大型金融机构应发挥技术、网点、管理优势,研究推进扁平化、批量化、流程化的业务模式。中小金融机构要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探索“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市场定位,优化资产结构,努力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金融支持养老服?找捣⒄蛊鸩浇锥?

成效与困难并存

围绕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的发展,江苏部分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开展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业务的渐次推进,政策性的“瓶颈”和操作环节的“障碍”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难点。

养老机构融资点上有突破但难成体系。从成效上看: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发挥着对养老贷款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截至2016年底已承诺养老机构贷款项目7个,承诺金额17.4亿元,累计发放6.9亿元。邮储银行南通分行在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率先出台了《养老机构贷款绿色通道试行办法》,通过名单制管理推出针对养老机构的差异化融资方案和审贷“绿色通道”。二是省内部分农商行也推出养老机构贷款倾斜政策,以利率下浮10%的方式合理配备各类贷款,并将城乡居民创业兴办小型养老机构纳入政府性担保优惠体系中。三是借力资本市场,省内已有5家养老服务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近40家上市公司进军江苏养老产业。但制约产融深度结合的因素也比较明显,导致全省养老机构贷款支持率仅3%左右:一是民营养老机构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银行难以对其开展授信评估。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养老机构授信准入设置了规模、效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较高门槛。三是养老机构土地、房产等属特定用途(如慈善用地),难以办理贷款抵押,省、市层面也均未出台专门的养老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养老保险保障有价值但难复制。保险的本质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扶危济困上。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障功能,与养老服务业展开互动,在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践。医养融合方面,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机构在省内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与养老社区建设相结合。如中国人寿在苏州设立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包括休闲养生、活力养老、持续看护养老和医疗康复等在内的高品质养生养老社区综合体。泰康人寿参与的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社区,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等产业;投资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构建了“保险+医养”的新模式体系,真正做到医养与保险的融合;照护保险方面,南通市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全员覆盖的基本原则,将市区范围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112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7年2月,南通照护保险共受理申请2409件,已为203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累计赔付的保险金额近500万元;老年人意外保险方面,江苏部分地区的保险方案立足于为老年人提供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互补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可涵盖6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没有设置年龄上限。江苏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未来老年家庭需求量大的长期照护保险目前仅在南通开展较好,重要原因基于:一方面客观上历史数据较为缺乏,保险业承保理赔环节的定价精算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所能体现的巨大价值,主观上对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养老事业有一定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地方保护的不合理现象。

老年便民金融服务有探索但难推广。为更好迎合老年客户的特殊需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江苏多家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体现养老金融服务特色。以江苏银行为例,2014年12月就在南京城北支行率先成立了省内首个老年金融服务示范点,重点在产品、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适老性调整,突出体现专属队伍、专业服务、专享环境等特色,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店,并结合其他金融服务为养老客户搭建“一站式”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这类老年便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客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推广不易,老年客群的获得感也还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大多数机构而言,成本收益考核仍是首要因素,服务老年客群愈发显得单位效益较低、成本较高;二是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主要聚焦于代表未来的年轻群体,老年人知识更新缓慢,很难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三是银行等机构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滞后,一些老年特色金融服务有名无实。

三、多位一体创建新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发布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养老金和健康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全国老?g办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也预计2030年养老产业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有望替代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金融活、经济活,产业也才能活。在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理应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以多层次金融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夯实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产融结合,促进共生共荣。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授信管理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特色,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和规划,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业相适应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着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养老授信支持体系。引导银行业积极探索向产权明晰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非公益资产发放抵(质)押贷款以及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发挥好省再担保公司的龙头作用,支持省内政府性再担保体系探索与商业银行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企业贷款获得率。

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江苏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和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实现股权融资。探索建立地方民政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积极对接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积极发挥省级担保增信机构的作用,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类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服务产业。

突出保险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资运用方式,深度融入江苏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等优势,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江苏重点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支持险资参与多层次医养融合体系建设,将受惠群体从中高收入群体逐步向更广范围拓展。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机构投保、保险机构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完善养老机构责任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行业开展公平竞争,支持保险机构对接开发各类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积极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广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

着力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团队,并向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老年客户电话银行服务流程,为学有余力的老年人讲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操作流程,让老年群体分享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信托产品创新。引导金融业研发社会因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衍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改进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引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共同组织开展评级分类。建立完善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名录,及时了解机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辅导和信用培植。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金融宣传及培训,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识储备,引导老年人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金融权益。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第四篇:以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

以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确是政之所向、民之所盼的大事。我国国土广袤,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充足是事实。但近年来工业化发展取得的硕果背后,换来的却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苦果。“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总书记言之谆谆、语重心长。为了重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我们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推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践行绿色发展,离不开规划创新,优化区域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是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等多要素,由此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由此兼顾经济生态多重发展。广东正是贯彻国家战略,立足本土实际,将全省划分为四类区域,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铮铮誓言。韶关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良的生态资源令无数本地人引以为豪。因此,在优化区域主体功能的背景下,韶关调整产业结构,顺应绿色转型,发展旅游经济。如此一来,既保证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又能留住绿水青山和乡愁,堪称“两山论”的现实写照。广东的绿色发展之路值得借鉴,各地当以广东模式为理论依据,创新思路,因地制宜,不断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

践行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结合废物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对于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遏制发挥重要作用。时下,不少工业企业通过主动技术创新,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正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目标步步靠近。比如林全纸业,一改传统纸浆造纸的高污染、高耗能模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秸秆造纸;并升级国际领先技术,创新废水处理技术。通过不懈努力,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大型造纸集团。这样的案例在当下的中国已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循环经济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因此,各行业必须顺势而为、逆流而上,坚定目标、扎实苦干,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绿色发展,离不开意识创新,培育生态消费理念。生态消费作为绿色消费模式,它是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符合当下生态生产发展水平的消费行为。它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也是生态文明的不竭动力。惟有消费者了解生态消费知识,提升生态消费理念,改变既有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才能得以延续,美丽中国方能得以实现。近年来,购买节能电器成为消费时尚,骑行共享单车成为出行热门,多数国民开始认可并选择生态消费。但在生态消费蔚然成风的背后,生态产品炒作概念,循环利用重视不足等问题也不一而足。所以,必须继续深化群众对于生态消费的认识,大力培育群众树立生态消费的理念,聚民心、筑同心,绘制绿色发展美好蓝图。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现实之需、发展之要。惟有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创新驱动,美丽中国方能可期、可待、可望。

第五篇:科普讲座的创新与发展

科普讲座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简要阐述了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普讲座的创新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普讲座;创新方式;发展方向;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4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8.038

科普讲座主要是通过科学界的权威人士、院士、专家和知名人士与普通社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科学,为大家答疑解惑,进而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公众学习、普及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的一种科普传播形式。由于其具有主题灵活、场地稳定、受众广泛等特点,科普讲座已经成为了众多科普场馆和科普机构的主要科学宣传形式之一。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讲座形式与自然科学传播不兼容

自然科学内容的普及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而目前的科普讲座形式大部分仅局限于专家讲课、观众听课,最多是在屏幕上投影专家的课件,这样既缺少互动性,又不能很好地普及科学内容。因此,这种讲座形式并不适合自然科学内容的讲解,而更适合讲解文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1.2 科普讲座形式普及面不够

科普讲座活动地点主要是报告厅、礼堂和会议室等,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有限,普及面远远不够。特别是当遇到知名专家的场次,现场座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显然,现有的方式满足不了广大公众的需求。

1.3 专业性讲座与受众群体间的矛盾

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讲座,专家一般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专业术语,而听众对于专业的科学知识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某某讲得太差。难道真是主讲人学术太差,还是他们没有准备好?都不是。主讲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专家和科学家,而讲稿、课件都是精心准备。究其原因,关键是讲解的过程没有经过生活化和生动化的“加工”,对听众来说,感觉就像“天书”一样。这样一整场讲座下来,专家没有人理,观众云里雾里,双方都不满意。

1.4 讲座时效性较差

科普讲座类项目是科普信息传播的载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生命,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场科普讲座的形成需要确定主题、邀请专家、策划活动和组织听众等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长时间的准备会让科普热点变冷,同时,也会使公众失去求知的耐心。

科普讲座的创新

2.1 更新科普讲座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讲座模式已经不太适合科普传播,因此,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发掘合适的科普讲座活动形式。

2.1.1 网络互动型讲座

网络互动型讲座是通过网络即时传播视频信息的技术,让全国各地的观众使用网络视频终端观看专家在某地直播的讲座,同时,观众也可以利用文字和语音的方式反馈信息、提出问题。在此期间,工作人员会筛选出观众反馈的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反馈给专家,实现高效率的互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不受场地的影响,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专家在实验室的演示。

2.1.2 节目录制型讲座

节目录制型讲座就是将一个科学热点作为论证问题,采用试验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拍摄录像,或者将现成的科普纪录片节选后播放给观众,再由专家点评当中的原理,回答观众提问。这种方式可以改变科普讲座那种沉闷的形式,让观众体验科学试验,体验科学真正的乐趣。

2.2 丰富和普及讲座内容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分析公众对科学求知的需求,拓宽观众层次,丰富讲座内容。科普讲座要着重“科普”,可以在多方面做尝试。例如,与学校合作举办校外综合实践课,与企业合作进行企业员工科普培训,还可以组织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工作培训,举办类似的技能型讲座。这样,不单能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还要让其有“学有所成”的感觉。

科普讲座的发展方向

3.1 科普讲座要有品牌效应

目前,科普讲座大多还处于举办活动这个层面上,主要考虑的是活动规模、参加人数等内容,欠缺如何精心策划,铸成品牌这方面的意识,而且还缺少专业人才。其实对于同样的科普内容,如果传播者不同,采取的传播方式也不同,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主要与科普传播者、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权威性有关,权威性不同,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信任度也不同。《百家讲坛》就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选择的也是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新引人的选题,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了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3.2 给科普讲座注入娱乐元素

央视把《读书》栏目撤下,换上《百家讲坛》,请的名家基本都是博文广识、具有娱乐精神的非主流派学者。听过易中天讲课的人都知道,他以正史为蓝本,穿插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还很喜欢调侃,用一些俏皮的现代语言把历史任务、事件讲出来,使大家容易接受,产生兴趣。因此,要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科普讲座,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才能举办成功的科普讲座。

2007年,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颁奖典礼上,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几位老科学家的一分钟微型科普报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整个颁奖典礼上最出彩的节目之一。种种现实充分证明,在当代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只要针对性地开发,专家、学者一样可以成为明星,一样可以成为大众偶像,这个时代需要明星科学家。

3.3 科普讲座一定要接地气

以往的科普讲座过于强调专业性,阳春白雪固然高尚纯洁,但是,如果到达不了“凡有井水处”,也难免形成曲高和寡的寂寥。努力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撕破科学技术的神秘面纱,让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神坛上拉下来,使之走进民众、走向社会。科普是面对公众的,因此,其理论上要通俗易懂,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科普不同于科学研究,科普信息的设置要简单化、情节化、故事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上要更接地气。

〔编辑:白洁〕

下载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最终定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普助力我市创新发展修改稿(最终定稿)(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度创新助力

    制度创新助力“巡视反腐” “寻虎找蝇”措施的公布,传递出中央反腐务求实效的坚定意志,也标注了党务公开的新刻度,极大增强了中央纪委巡视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听取汇报、列席......

    管理创新为电力跨越式发展助力

    文章标题:管理创新为电力跨越式发展助力近年来,**电业局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

    管理创新为电力跨越式发展助力

    管理创新为电力跨越式发展助力 管理创新为电力跨越式发展助力近年来,电业局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意......

    生殖健康学术会议在家美举办 助力我市生殖健康工作发展

    生殖健康学术会议在家美举办 助力我市生殖健康工作发展 2014年7月18-19日,第二届郑州市生殖健康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暨学术会议在郑州家美不孕不育医院3楼多功能......

    量化综合奖惩考核助力医院创新发展

    量化综合奖惩考核,助力医院创新发展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宋文亚 梁必会 224001 摘要: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医院成立考核领导小组,严格奖惩兑现,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

    加快工匠精神培育,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加快工匠精神培育,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3 摘要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高超职业技能和良好人文修养结合下形成的一种精神......

    助力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五篇模版)

    助力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范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但传统教育......

    我市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