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的调研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的调研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也就是进村当“村官”。后来,经过中央对该举措的重视和初步的推广,大学生“村官”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3月,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从这以后,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各省市逐渐推行开来,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重要力量。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富有远见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关系着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农村工作一直被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充了一大批有眼界、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基层农村的人才储备,又锻炼了大学生自己、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也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201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将5年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名大学生“村官”。总而言之,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必要长期实施下去。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各地方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制度或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从而使得该项工作违悖了政策制定的初衷、未能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保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该项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近期,笔者通过实地探访、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从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基层的实施进行了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能深入到农村开展工作,形成“下不去”的状况
通过与身边的大学生“村官”交流以及对其他乡镇的情况的了解,大学生“村官”在一年时间内几乎很少下村,上班主要都在乡镇里面,因而对其所任职村的情况也了解甚少。在乡镇里面,大学生“村官”被分到比较缺人的科室,如果哪个部门最近任务比较重、人手比较缺,他们就被借调过去帮忙,包括县一级政府部门也都会经常借调一些大学生“村官”过去帮忙。
在各省市,大学生“村官”不下村,在上级政府部门借调、帮忙的情况相当普遍。“大学生村官网”曾开展了一项关于“有多少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的网上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一共有1563人参加了投票;其中选择“借调到乡镇里,很少下村”这一选项的人数最多,有783人,约占投票总人数的50%;选择“自始至终在乡镇里工作”的人数为430人,约占总人数的27%;选择“偶尔借调到乡镇,多数时间在村里”的为2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而选择“自始至终在村里工作”的人数最少,仅有139人,约占总人数的8%。
之所以形成大学生“村官”下不去村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乡镇等一些借调单位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自己不想下村,一方面是因为村里条件比较艰苦,自身的心理准备不充分,不能很好地适应。有的村连自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室都很破旧,就更别提给大学生“村官”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宿舍了;而且村里面距离城镇商业中心都比较远,购物、消费等十分不便。要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都市生活有很强依赖性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而且由于自己本身是大学生,心里面有一种优越感,觉得在村里任职觉得很没有面子,没有在上级单位工作光彩。因此极不愿意留在村里,想方设法往乡镇或其他县级行政单位调动。大学生“村官”不想下村的另一个自身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认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自己到村任职的积极意义,没有下定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决心。这方面原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党中央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并下大力气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在调查中,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呆在村里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觉得在村里工作比较“屈才”。不能充分认识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就不会有对“村官”这份工作的热爱,没有对“村官”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克服物质、精神上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也就不会有竭尽全力做好“村官”工作的动力。
在经历了乡镇机构改革之后,乡镇一级机关的正式工作人员数量比较少,而乡镇工作牵涉部门较多、任务繁杂,因此工作人员缺乏,但如果从正常渠道招录工作人员,编制、福利等问题很难迅速解决,而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由国家财政专门保障,乡镇等借调单位几乎不需花费什么用人成本。而且与需要专业农用技能的农村工作相比,乡镇里面让大学生“村官”们干的工作主要是基础文案性质的,是他们驾轻就熟的。因此,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忙就成了乡镇等一些单位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一个“省事”的办法。
(二)、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融入村里的各项工作,在村里“干不好”
由于大学生“村官”被借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和村里面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在乡镇和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之间充当“传话员”,就是乡镇里面有事情要通知各村的时候,就通知到大学生“村官”,让其代为传达;作为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就是替书记、村长写写述职报告、年终总结之类的。由于一年中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乡镇上,对村中情况不够了解,没有很好的工作思路,自然不能顺利地开展农村工作。所以,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就成了其“干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融入村里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农村的实际,农村工作需要的知识、经验欠缺。大学生刚出“校园门”就入“农家院”,对于在繁华都市里生活惯了的大学生们而言,掌握农业生产适用技能、粮食生长的时令节气、农村特殊的工作方法等委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在大部分村,由于农村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村民监督无法有效进行,村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有时对需要召开会议讨论的事项往往就自行决定。在这些村,作为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工作开展起来就很难,自己的想法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就是有什么好的思路或者项目也难以顺利实施。
在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整体上来讲还处于不发达地区,思想比较落后,宗族势力严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影响发展的因素较多。大学生“村官”由于大多都是外来人员,要得到村民们的支持、顺利开展工作就首先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微乎其微。这无疑成了制约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一大障碍。
在网上一个关于大学生“村官”报考原因的调查表明,有21%的人报考“村官”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多一个就业途径”;有20%的人选择的原因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锻炼,获得社会经验”;有15%的人选择了“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基础,进入仕途的跳板”;还有13%的人选择了“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有11%的人选了“村官政策的各项福利待遇、优惠政策”;有9%的人选了“来自农村,报效农村”;还有6%的人选了“听从父母意见、随大流、为了照顾家里”等其他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报考的最初动机是真正想呆在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数比例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就业、待遇等其他原因报考的。在农村扎下根去需要有克服艰苦环境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而这些都来源于对农村的责任感和对农业发展的热情、来源于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受报考动机的局限,当时由于其他原因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同志必然不会找到工作状态、全身心地融入“村官”工作,也必然不会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
(三)、部分大学生“村官”在聘用期满后找不到出路,存在大学生“村官”人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现象
对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去向问题,中组部等十二个部门制定下发了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在一项“2009年到期的大学生村官去向调查”中,有40%的人考取了公务员;另有19%的人“续签、继续留在原岗位”;还有18%的人选择了“政府推荐的其他工作”;“考研、继续深造”的占4%;“自谋职业”的占8%;“已经进行创业或即将创业”的占4%;还有4%的人选择了“其他”。
在今年的加分政策取消之后,一些不能很好领会政策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更加的担忧,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考公务员是解决大学生“村官”就业的首要选择。但近几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而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又很诱人,所以“公务员热”高烧不退,竞争相当激烈,被录取的数量也是很有限的。在现行农村基层两委会的领导班子选举制度下,要想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里的主要职务,就必须经由村民投票选举,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想当选就必须先在村里干出成绩来、取得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这对于“下不去”也“干不好”的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加之农村中利益纠纷错综复杂,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村官”下不去村、在村里“干不好”,导致这条出路就“流不动”,这也就违背了当初实行大学生“村官”这项制度的初衷,也就使得这项政策“走了形”、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中央近日提出,要把鼓励和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建立 “流得动”机制的重点来抓。大学生“村官”们大多数没有丝毫的创业经验,技术、场地等条件比较缺乏,选择创业的人少之又少,而这条出路对解决大学生“村官”就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所以在这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二、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决心
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就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下功夫。首先要对选聘来的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乡镇、村等各级党支部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们的思想动态,党组织要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统一认识、全身心地投入本村的各项工作中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深化其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增强其发展农村经济的动力、培养与所在村的感情。可以通过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途径,让大学生“村官”们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增进与村民们的感情。要扩大正面宣传,使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可以选取身边的几个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组织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氛围。乡镇或村级党组织可以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等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开阔大学生“村官”们的眼界,增强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二)、探索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式
要创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对下村工作的要求可以灵活处理,改变以往“原则上吃住在村”的做法,可以在征求大学生“村官”们的意见的基础上,限定每月下村的最少天数,并要求在下村的时间里,必须每天撰写工作日志,定期交由党组织查看、审阅并写出评定意见,并将该项措施纳入年终考核的范围内。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下村情况的考核力度,可以在年终考核中将所在村村民的意见、评价纳入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内容。在考核中要突出在村里的工作实绩,看看大学生“村官”们在村里做了多少实事、解决了村民们的什么困难、有什么工作成绩。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相关管理负责人的责任,督促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督导、培养。
改变以往以单纯讲授理论课为方式的培训,丰富培训的途径和内容。可以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座谈会”等活动,让大学生“村官”讲讲自己在所在村的工作心得和工作技巧,对具有典型性的经验、方法组织大家集体学习、加以推广。还可以请乡镇党委书记、镇长或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者其他一些在农村工作中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作人员讲讲在农村工作要注意的方面,讲授一下自己的工作心得和体会;也可以请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用技术等的培训。
要让大学生“村官”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的思路,在农忙、征地、危房改造等涉及农村的工作中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在农村工作中主动出击、敢于争先。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参与村集体事务决策等机制,制定政策保障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
要让大学生“村官”列席村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会议,甚至可以参加乡镇党委会议,鼓励其积极参与讨论并做好会议记录,要将这一措施制度化、常态化。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大学生“村官”对村集体事务的参与权、决策权,要将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终述职的内容。
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主决策制度有待完善,民主氛围较差,通过制定有力措施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村集体事务的讨论、决策中来,有利于加强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行使权力的的监督,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所任职村敢于给“村官”们压担子、分任务,所任职村的领导要有大局观、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村官”,要将其看作本村的宝贵资源好好利用,完善自己的工作、促进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着重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就业能力
要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流得动”,就要从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各项素质、增加其就业能力这个根本上入手。在农村的几年工作经验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优势所在。据报道,在北京举办某招聘会上,大学生“村官”十分抢手,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要在几个比较偏远的区设立几家支行,招聘对象只限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在二次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想真正在招聘会上脱颖而出,就要在农村扎扎实实地锻炼、踏踏实实地积累经验。
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村官”组织培训,并由分管单位出面协调解决技术、场地等问题,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资金要加强管理,避免挪作他用。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力量单薄,相关单位可以组织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村官”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来集体创业,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创业风险、又可以形成规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大学生“村官”制度正式实施以来,还处于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政策有待出台。对待现阶段中的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勤于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实现当初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让大学生“村官”这一优秀群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好力、服好务。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政策
村官政策(以甘肃省为例)
2013年全省选聘1800名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工作,主要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和村级团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其中,选聘114名大学生村官到所在村的非公有制企业兼任大学生党群专干。现在我们将按以下几点为大家做一些简单地介绍:
(一)选拔的对象
2011年及以后毕业的省内外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及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项目人员。
(二)选聘的条件
1、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3年6月1日以后出生),研究生年龄不限;
2、应届毕业生能如期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往届毕业生须持就业报到证,在择业期内尚未就业且按规定已进行登记注册;
3、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观念强,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成绩良好;
5、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6、“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项目人员在具备选聘条件的同时,须经县级人社部门同意后可参加选聘;
*
7、报考甘南州大学生村官的,在具备选聘条件的同时,原则上是甘南籍高校毕业生和非甘南籍且熟悉“藏汉”双语的高校毕业生。
(四)选聘的条件和待遇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组通字〔2013〕16号)精神,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以下待遇和保障政策:
1、比照本地2013年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按月发放。
2、在村任职期间,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和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聘期内户口可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也可转入任职的县(市、区)所在地或乡镇。
4、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规定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可申请由国家代为偿还。
5、到村任职满2年、考核称职以上的,经县级组织、人社部门同意后,可参加面向社会统一组织的公务员招考。
6、任职满1个聘期、考核称职以上的,可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乡镇公务员定向考录,录用比例一般应达到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
7、到村任职满2年、考核称职以上且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可参加面向大学生村官的选调生招录。
8、任职满2年、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可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乡镇、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副职;符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提名人选条件的,可按程序推荐作为换届提名人选。经公开选拔担任科级领导干部或经选举担任乡镇党政机关领导人员的大学生村官,在国家行政编制限额内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
9、省、市(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从到村任职满2年、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应达到当年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数量的30%左右。
10、任职满1个聘期、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市(州)组织、编制、人社部门批准,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在乡镇现有事业编制内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1、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5分。
12、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到村任职工作时间计算连续工龄(需到村任职满2年)、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13、工作、生活补贴和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中央财政人均每年补贴2万元,省级财政人均每7、报考甘南州大学生村官的,在具备选聘条件的同时,原则上是甘南籍高校毕业生和非甘南籍且熟悉“藏汉”双语的高校毕业生。年补贴0.5万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承担。对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发放安置费2000元。
14、非公企业大学生党群专干身份仍为大学生村官,享受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待遇,由县级组织部门管理,县级非公企业工委配合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五)选聘的程序 村官的选聘程序大致有:
1、组织报名(2013年5月25日—31日在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体育馆一楼进行现场报名。报名时由本人携带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就业报到证、优秀学生干部表彰证书(院系级以上)原件及上述证件复印件各1份,同时填写《甘肃省2013年选聘大学生村官报名登记表》,可从www.xiexiebang.com网站或www.xiexiebang.com网站下载)。
2、资格审查,3、资格考试(市(州)党委组织部负责组织考试,大学生村官考场单列。考试时间为7月13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考试课目为《公共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大学思想政治、时事政治、法律常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三农”政策与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包括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三农”工作的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意见》甘组通字〔2013〕16号)。两门笔试课目分值均为150分。考试地点详见准考证)。
3、决定聘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回原籍任职的考生)。
4、培训上岗(市(州)党委组织部组织选聘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并于8月底将选聘人员分配至县(市、区)。9月底前,县(市、区)与选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组织选聘人员到村(非公有制企业)任职开展工作)。
2013年选聘大学生村官名额分配
兰州市
80名
嘉峪关市
20名,其中非公企业党群专干14名
金昌市
30名,其中非公企业党群专干10名
酒泉市
80名
张掖市
130名,其中非公企业党群专干30名
武威市
110名
白银市
100名,其中非公企业党群专干20名
天水市
140名,其中非公企业党群专干20名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政策
当代大学生村官政策之我见
外国语学院应英073班 黎华
一、背景链接
自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以后,1998年安徽凤阳首先引入大学生村官以来,海南、浙江、河北、河南等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构筑新农村发展平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进城务工成为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选择。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资金和政策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牛不愿回农村去,甚至出现了许多“空心化村庄”。
第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农村建设人才储备的需要。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招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难“扎根”。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
工作上难“深入”。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能力上难“提高”。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五、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
第一,大学生村官要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要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农村;另外还要积极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开展调研,为乡镇和村委会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服务。
第二,大学生村官要发挥专长,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背景,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同时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三,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日记制度,加强制度管理。确定例会召开时间,由组织部牵头,组织大学生村官交流学习、工作心得,共同分析探讨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布置下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大学生村官撰写工作日记,鼓励他们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好方法及时汇总整理,并以信息形式上报。组织部将在每季度的工作例会上抽查工作日记,并将工作日记与调研文章的完成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底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建立村官走访群众制度和镇、村领导干部与村官结对帮带机制。要求村官每年至少对所在村的所有农户走访一次以上,做好走访记录,使村官真正深入群众,在思想上、工作上与村民融合、与村务工作紧密结合。每半年上报一篇调研文章。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要分别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官结成“二带一”帮带对子,形成良好的帮带机制,护佑村官在农村三年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
总之,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要切实的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才成长,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个广阔的空间。
第四篇: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2008年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陕西省委做出了5年选聘1.6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定,2008年选聘2000名,2009年选聘3000名。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目前,陕西省的5000名大学生村官已经深入农村工作了一年至两年时间,特别是首批大学生村官今年即将任期届满,客观评估这一制度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并尽快完善这一政策,已成当前紧迫任务。为了全面了解我省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问题,近期我们启动了“百村观察”调研活动,对100个样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走访,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这份报告。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份,有效回收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79.4%;调查对象中,陕南地区19份,占24.7%,关中地区43份,占55.8%,陕北地区15份,占19.5%;接受访问的大学生村官中,有86.3%的来自农村,只有13.7%的来自城市。在调查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动机时,有52.9%的大学生选择了“在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抱着运用自己所学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和抱负选择来农村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在农村广阔的平台上,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实现农村发展和自身提高的双赢目标;有19.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先行就业,为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说明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只是把大学生村官当作过渡性的选择,深入农村是为了三年届满以后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条件,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权宜之计。把当村官当作了职业跳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像其他大学生村官一样用心、努力,本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不愿意全力以赴地为新农村建设做自己应有的贡献;15.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来自农村,报效农村 ”,从小就比较了解农村的落后情况,努力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比较高;7.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城市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农村开发潜力巨大”,这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的发展空间比城市大,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
3.9%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村官待遇比较好”的选项。
面对这份问卷调查,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安心政策,为大学生村官届满以后的就业提供多元化指导,特别是要为那些致力于留在农村做事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首先,为有意愿继续服务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提供留下来的渠道。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对接来“留住”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区县的一些部门招聘人员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定比例的指标,或是推荐其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评价标准要尽量量化和客观,可以具体到创业收益、开展工作的数量和收益,并且与当地干部和村民对其工作的评价结合起来。二是通过适当延长任期把优秀大学生村官留下来。特别是延长已在当地投资创业,对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大学生村官的任期。
其次,为有意愿留在农村从事教育、医疗等职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出于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考虑,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想继续留在农村,并不是想继续从事村务管理,而是热心于教育或医疗事业。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村官,政府可以通过考核允许村级组织聘用,多元化合同到期的大学生村官的就业选择。另外,为大学生村官社会就业提供必要支持。就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而言,任期届满后都将通过人才市场竞争进入企业就业。在村任职所积累的农村工作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能力转换和适应企业就业能力的培训,是妥善安置大学生村官的基础工程。建议为所有大学生村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的引导及支持。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战略性选择,必须有健全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做保障。首先,通过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来杜绝借调工作影响正常工作。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直接住在乡镇,完全违背了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各地应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考勤考核办法,监督大学生村官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对于人才严重缺乏的地区,在保证大学生村官村务工作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他们用一定比例的时间来协助乡镇工作。
其次,通过加强工作考核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没有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懒散心理,尤其是那些把村官工作当作是“曲线入城”的跳板的大学生村官,更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要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应该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并结合村干部和村民的评价,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尝试实行“绩效工资制”。再次,明确管理服务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支持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目前县委组织部门兼管大学生村官工作,由于缺乏专职机构和人员,往往疏于管理,甚至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状况调查
孟志中
2011年5月和7月,笔者就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P县做了两次实地调查,获得了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第一手材料,并形成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状况
笔者调查的Y街道办事处从2007年开始招入村官,当年招入14个大学生,后有9人考取公务员,4人考取事业单位编制,还有1人仍然在做“村官”,没有离开。2008年招入10人,2009年为7人,2010年为4人,2011年又考入3人。目前Y街道办事处共有21名大学生村官。从这个趋势看,基层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
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村乃至办事处的办公自动化问题。他们懂得的电脑知识多。村干部也非常喜欢大学生村官,一是村里有了比驻村干部更能办实事的人,遇事有帮手;还懂得电脑,可以解决写材料的人手问题。当然,其实他们很难参与村务的核心决策。
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驻村,而是每周一天(一般为星期二)在村里,至少每周三天在街道办事处的各个办公室“挂职锻炼”,帮助处理繁杂事务,比如在号称最苦最累的“365服务办事大厅”做窗口服务工作,为各个办公室起草打印文件,甚至那些拆迁和计划生育的麻烦事,也是他们冲在“第一线”。他们工作认真,热情高,素质好,为办事处的运转带来新活力。
大学生村官与政府签订合同,三年一届,一般连续两届不能再续聘。“五金”都由县财政缴纳。基本工资为每月850元,另加每月300元补贴,还有街道办事处的生活补贴。平时福利与一般干部一视同仁。年终奖金为2000元,被评为优秀等级的2400元,但每年只有1个优秀名额。
县里为管理大学生村官制订了严格的制度。一个大学生村官要请假必须办理繁琐的请假手续。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户籍限制,一般只能在原籍所在县考取,全县统一调配。大学生村官不一定是中共党员,但是要求党员占一定比例,这些年党员比例越来越高。
大学生村官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前途和出路问题。虽然有定向照顾的考取公务员政策,但是还是压力大,不仅待遇低,工作重,而且如果乡镇街道不再续聘,他们必须自谋出路。
大学生村官们的心声
笔者与一些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座谈。张××先在司法所做社区矫正工作,后来因为文笔不错,被调入街道党政办搞信息和外宣,他们自己办有一本内部刊物。与此同时,他还兼顾了“村官” 工作。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很充实。村里有事情都要求参加,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村民一有困难总会想到自己,很有成就感,因此觉得做村官很值得。他认为,村干部工作很难做,做好不容易。担任大学生村官使自己变得成熟了。但是,做大学生村官地位低下,“干着最苦最累的事,拿着最低最少的钱”,“地位不如正式工,待遇不如临时工”,身份尴尬,低人一等,很难与其他干部进行往来和交流,在街道办事处的正常交流主要是限于大学生村官内部之间。他说,在“365服务大厅”的人员主要都是大学生村官。
董××在街道办事处“农办”上班,工作琐碎,防疫工作、农林水工作样样都要熟悉。兼任村官工作,主要面临旧城改造,这是矛盾集中爆发区。一些人带头闹事,不管有理无理见了好处都想要。村里也分成好几派,矛盾重重。他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要融入村里很难,他们骨子里把你当外人。如果他们不把你当回事的话,你就什么都不是。
大学生村官们反映: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始时,大家不以为然,后来发现了村官“物美价廉”的好处,各个乡镇纷纷到县里主动申请多要;大学生村官待遇的地区差别很大,甚至同一个县里每个乡镇的待遇差别也很大,有的乡镇在县里工资的基础上再发一份工资;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也有,但是创业不容易,一两年内难见大的成效;大学生村官政策不稳定,必须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出路和前途问题。他们抱怨说他们的待遇甚至不如这里的临时工,乡镇街道的临时工干满10年以后,就可以不签合同继续做下去,不得随意辞退。
他人眼里的大学生村官
2011年7月22日,笔者再次来到P县N街道办事处。从党政办负责人口中了解到,大学生村官在P县人数不多,全县也就200~300人。大学生村官的产生,首先是全县统考,然后工作单位统一分配。后来逐渐改为定向报考。一般来说,党员做书记助理,非党员是村长助理。前年,N街道办事处准备为每村配备一位大学生村官,但是由于存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和出路问题,未能兑现。目前,N街道办事处有12名大学生村官,其中5人已经考取公务员。
该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有益的,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基层有所作为,做大学生村官对他们是一种锻炼。他还告诉笔者,一般连续担任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必须另谋出路,但在一年内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这说明,我们的制度比较人性化。
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许多村官到村后难以真正融入村里的具体事务,他们社会阅历不丰富,不了解村情和具体难点,也就难以发挥村官的作用。个性强、办事缺乏主动性、不能分清轻重缓急、遇事推诿躲避等,是他们的主要缺点。大学生村官中也不乏优秀分子,能妥善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责任心强,办法多。当然,这些人能够得以成长,也同其所在村领导的支持、开明、放权有着密切关系。
他认为,现在的农村工作很难做,经济发达了,许多问题却变得更复杂,几乎每个村都存在相当复杂的利益问题。对于大学生村官也不能提出过高要求。特别是现在乡镇干部正式在编人员都参差不齐,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都是不利的。做好乡镇和农村工作,关键在于在职人员,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学生村官制度上。关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几点思考
通过调查了解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存在定性不明确的问题。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实践教育的一切优势。但如果定性为一种高校的实践教育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应当与大学生实习制度是等量齐观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可以以大学生村官经历取代实习经历,且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如果定性为国家正式工作制度,那么,一定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出路问题。可以尝试采取“预备公务员制”,预备期不得超过一年。政府绝不能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时“趁火打劫”,随便榨取大学生“血汗”,更不能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造成新的失业。
2.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乡镇干部脚下垫起了一个能够抬高他们地位的新“阶层”,在乡镇衙门里造成一种新的人格和地位不平等。大学生村官成了许多乡镇干部偷懒耍滑不干活的重要门路,成为他们“吆喝使唤”、“做老爷”的主要对象。在“长官意志”和“权力崇拜”横行的乡镇街道,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
3.对推动农村工作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为,村里矛盾重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空降”而来的大学生村官,往往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在具备一些经验后又缺少主持村务工作的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自身能力、上级授权和其他社会资源,等等。同时,他们短期内难以融入行政村的现实生活,难以了解村里具体事务。
4.要使大学生村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乡村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乡村政治体制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就难有广阔的天地,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就难以得到稳健发展,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