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处世态度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富含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十分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及敢爱敢恨,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自恋作风。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在对待丫头婆子时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对待知己朋友关心体贴,情深意长。在处理爱情关系方面,不仅痴情专一,还能够巧妙的化情敌为朋友。多数人都认为黛玉是最失败的处世者。导致使他无法和宝玉终成眷属,含恨死去。在我看来林黛玉是怀抱纯洁的爱和自我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我认为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是深藏不露,自有一套。
关键词:
自恋
才情
林黛玉
处世态度
自我完善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曹雪芹在18世纪中期距今二百五十年前为我们塑造出来的,但是卓越的艺术典型总是有它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细细品味林黛玉的为人个性,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读《红楼梦》者,分四重境界:喜钗而憎黛者,俗而庸者也;喜黛而憎钗者,尖而僻者也;至若无喜亦无憎,世之达者也;皆喜而不憎,人之觉者也!这似乎有些大而化之了。但是关于《红楼梦》的论说,其中最多,最普遍的说法,莫过是这样的:“在贾府,最会为人处事的有三:宝钗,王熙凤,花袭人;最不会做人的也有三:宝玉,黛玉,晴雯。”从人际交往方面,可以概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会做人的宝钗,王熙凤,花袭人,无一例外的得到封建大家长阶层的厚待和重用,在大观园之内如鱼得水。反观最不会做人的三个:宝玉是有名的“富贵闲人”,因“衔玉而生”而倍受宠爱,就招致莫名的陷害;晴雯更是被上下的主子奴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还落了个狐狸精的骂名,最后惨死于井中;林黛玉在大观园没有和宝玉终成眷属,还被现代人列为人际关系失败者,最不能为人妻的人选,美丽如她,可爱如她,气质如她,才情如她竟成了“眼泪”,“柔弱多病”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及敢爱敢恨,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自恋作风。她忠于自我的心,是朝着幸福奔跑的女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在对待丫头婆子时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对待知己朋友,关心体贴,情深意长。在处理爱情关系方面,不仅痴情专一,还能够巧妙的化情敌为朋友。由此看来,黛玉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深藏不露,当刮目相看的。
一、花样才情奇女子,自恋自哀事有因
自恋在国外有一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这是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美少年厄索斯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为一朵花,后人称为水仙花.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恋,属于病态的自恋,和我们这里说的自恋不是一回事.你可以爱自己,从头发丝到脚后跟。但是如果你觉得你的脚后跟值得人人去爱的话,你就是有病了。林黛玉爱自己,但不要求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自恋是健康范围的自恋。林黛玉不仅是人见人爱,而且也没有不爱自己的道理。“颦而才貌世应稀”。林黛玉的美貌,自贾雨村口中的“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2
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林黛玉又是其父林如海中年得女,“故爱如珍宝”。黛玉自幼就聪明清秀,林如海更是为她请了家庭教师--贾雨村来教她读书识字,可知黛玉自小就气度非凡了,难怪此处有脂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更有聪明如王熙凤竟也亲口赞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一段虽有凤姐拍贾母马屁之嫌“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到了宝玉眼中,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到底是宝玉细心,不只是见了黛玉的“情”,“娇”,更是连“才”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也难怪俩人一见钟情了。如此可见,林黛玉不是一般的徒有花容月貌,更有言谈举止清丽脱俗,气质不凡。
黛玉的才情似海,在入住大观园后,展现的淋漓尽致。黛玉知识的渊博就连贾府的小厮兴儿都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如此一个可人儿,贾府上下自然喜欢,更有贾母的宠爱有加。人见人爱的林黛玉,不自恋我们反而会觉得奇怪吧?更何况,她还有一个“绛珠仙子“神仙背景-琅苑
仙葩,其自恋的优越感,更是可见一斑。综观黛玉的诗作,《白海棠诗》是借白海棠,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副娇弱纯洁孤傲多愁的少女形象;《咏菊》又是自我的倾泻,借物写人,描写自己和菊花一样,傲岸不屈;《问菊》俨然也是一副孤傲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借菊自问,借自问而自抒,满篇都是作者黛玉的身影;《菊梦》其实就是黛玉自己的梦境;《唐多令》,《秋窗风雨夕》,《葬花吟》,更是黛玉的满腔愁绪的宣泄和表达。满满的自怜自哀,让欣赏诗作的人也忍不住叹息落泪。自恋的人容易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抑郁的心理,黛玉无疑是嗜好忧郁的,“春恨秋悲皆自惹”,满腔的气质才情,只为执意围绕着自己的悲伤。黛玉关注的对象是自己,欣赏和眼光还是指向自己。诗做作最能反映人的内心感受。只要读过黛玉的诗词的人,都会被她的气质,才情打动。她的诗情画意,满腔愁绪都缘于她太爱自己了。
二、自我自恋自完善
追求人间真爱在自恋的人都很自我,林黛玉从小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她刚进贾府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一进贾府就立刻把自
己全身心的保护起来,是自我保护,用她的聪明才智,用她特有的心计。她一开始就没打算全部融入贾府的生活中。不比薛宝钗来时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林黛玉虽然生活在贾府,居住在大观园,从表面看,黛玉与其他众人,衣食住行都一样,和贾府的小姐一样待遇,作诗,祝寿,听戏,嬉闹……似无一致,实则有天壤之别。怎么判断一个人的自我?可以独处的人,是有自我的。林黛玉就很强调独一无二的自我。约略看来,宝玉,探春,惜春,迎春,宝钗,湘云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与他人的世俗纠纷,利益冲突中的。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牵扯宝玉与贾环,赵姨娘的嫡庶之争,探春与双方的错综关系;“儒小姐不问累金凤”“,“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又暴露出主子与主子,主子与奴才,奴才与奴才之间的多重矛盾;“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说的是惜春与尤氏交恶,宝钗4
和湘云又与各自的家人互有冲突,这林林总总盘跟错节的利益纠纷,编织出大观园世俗而又沉沦的常人世界。而林黛玉则似乎与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绝缘体,她生活在人事纠纷的大观园中,然而又始终远离大观园的是非。这就与黛玉的自恋心理有关,一则自恋的人只见自己的思想情感,只关注自我的发展状态,所以也就根本不去理会外界的纷争,二则自恋的黛玉即使知道了这些是非,也不屑于去参加或争论。林黛玉要做的事情,一定是与她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什么事情。即使聪慧如她,知道了一些外界的纠纷,最多也只是在自己心里感叹罢了。对王熙凤接尤二姐进大观园之事“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自担心。”黛玉自然是知道王熙凤的底细的,不免为尤二姐担心,但也只是“暗自担心”。林黛玉不愿意别人闯进自己的世界,也不想自己去干涉他人的生活,林黛玉就像个天生的寄居者,不过借其一角还前生欠宝玉的甘露。黛玉与凤姐,探春们,似极亲密,又似全无挂牵,可以说,黛玉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大观园人。黛玉一生展示的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融合。她一生都是自己与自己在博命,是一种自我的内在挣扎,她是为了保持自我,求证自我,而主动的与世俗的世界隔绝。为了保持自由的心性,自我的尊严,自我的才智,自我的世界,而固执的选择孤独。正如现在歌词里唱的:我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宝玉是唯一走进黛玉自我世界的人,但他也只是黛玉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黛玉的种种小心眼,说话故意冤枉宝玉,动不动就伤心流泪,看似无理取闹,其实大有深意。正如她对宝玉说的:“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①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她并不关心自己所爱的男人如何走上仕途,将来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男子自己的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巩固与持久。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利
欲熏心、爱情泛滥却贬值、婚姻不时面临危机的时代,仍然是有价值的借鉴。
林黛玉的一生其实不为情,只是忠于自己的一颗心,她对宝玉的种种吵架,怄气,其实只是为了求证一件最真实的东西--她自己。黛玉把自己全部的人格都高举置于不可选择的绝境,如渡天河,渡不渡的过去,就在此一拼了。林黛玉看似爱宝玉,其实是爱自己,爱自己对宝玉的那份美丽的爱情,爱宝玉对自己的态度,宝玉最是好性情体贴人,但只和黛玉吵。其实有时他们也不是真吵,只是吵着吵着,就变成了一种很好的心情。黛玉和宝玉,是一是二,分的清呢。黛玉对宝玉的绝对不肯迁就,亦就是对她自己的绝对不肯妥协。“人生在世不称意”,当然不称意,因为自恋,因为对自己的高标准。黛玉是无法安分的,处处反逆宝玉,原来就是反逆自己。宝玉口拙,每每给黛玉封杀出局。黛玉每次冤枉他,编派他的不是,其实是最最骄纵宝玉的,她对宝玉的爱骄,正是对自己的欢恋呢,因为宝玉是她的一面镜子。黛玉对人自负,对天奢侈,她的吃醋,好哭,小心眼,忽喜忽悲,一半是假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对宝玉,林黛玉都是自恋多于爱情的,他们爱得都是爱情本身的美好。结果也是他们自身的自恋所致。更何况大观园的其他人。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
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她是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情敌巧妙化为好友,人际交往自有一套
黛玉虽然自称是“草木之人”,而且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属于“草本”,连“木本”都不够,但是黛玉并不缺少坚强。她虽然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这就是她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追求。高鹗设计让王熙凤出面建议的调包计,薛宝钗接受是符合她的性格逻辑的。反过来,如果让林黛玉扮演薛宝钗的角色,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曹雪芹在潇湘馆里流入一条浅浅的小水沟,这是大观园所有院子里惟一的,意味着林黛玉是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水”除了纯洁和柔情万种外,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既美不胜收,又象征着林黛玉宁折不弯的文人气质和坚强内心。
黛玉虽然不喜也不想去处理人际关系,但她毕竟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俗纷扰的世界,所以她不得不和各色人打交道。黛玉是自知的,她和宝钗结为金兰之交后,在说到自己的病情时,宝钗建议她每日吃燕窝,她说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这里有黛玉的伤感,更有自恋的敏感,自我的认识和觉醒。林黛玉有贾母的宠爱,所以这里的算计,倾扎和迫害是轻易不敢冒犯她的。但她知道,是要和这些人时时打交道的,贾母也有想不到看不到的时候,自己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黛玉有自己独特的处世方式,就是强调主观个体的存在,决不肯委屈了自己的心性。对那些个丫头婆子管家们,林黛玉虽然不放在眼里,但也知道她们都是不好惹的,所以黛玉平日里说话刻薄,这正是她保护自我的方式呢。这与薛宝钗在周全大局中谋取自我利益的风格不同,如果说宝钗是立恩为策,以小恩小惠全大体的话,那么黛玉则是立威为主,以刻薄言语保尊严。黛玉的禀性绝不容别人轻看或冒犯了她,如宝玉在薛姨妈6
家吃酒一节,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多事说了一句“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就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黛玉为什么冷笑?一则李嬷嬷的称呼实在不讨黛玉喜欢,二则,黛玉刚暗自奚落了宝玉不听她劝,反倒是听从宝钗劝,改吃热酒的事,心里正不自在,三则黛玉心高气傲的,李嬷嬷这样的人反来说她,一时真是自尊大伤,出口的话自然是尖锐的,刀子似的。黛玉自有黛玉的脾气,向来是直爽率性的,连大管家周瑞家的在帮薛姨妈送宫花的时候,被黛玉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抢白的不敢言语一声,黛玉要是不高兴,是一定要让你知道的,管你是有脸的还是没脸的。贾母跟前的大红人王熙凤都被黛玉说成是“什么诙谐,不过是
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
因此,黛玉的嘴巴厉害是上上下下都领教过的,这就不能不使一些人对她心存敬畏了。倘若有人冒犯他,她必是以牙还牙的,这就给她赚了个刀子嘴好刻薄的恶名,连怡红院的小丫头小红都知道
“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有细的”。②但黛玉的目的达到了,她要的就是众人对她的敬畏,即保全了她的尊严,又可以省了多少的世俗的纠纷,至少不会像贾府的二小姐迎春那样,尊严全失,还要整日被丫头婆子们吵个不停。
黛玉的刻薄使她给人冷峻,很难接近的感觉,其实这只是黛玉的保护色,表面现象。黛玉也有很热情的时候。如果你不小瞧她,真心的尊重她的话,她是会把你当成知心的朋友的,并与你坦城相交,热情相处的。大观园的主子小姐也是不少的,林7
黛玉和她们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不可以像对待丫头们的方式来处理了,但黛玉始终是自恋的,和自己性情不大相投的,也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黛玉一般是不怎么理会的,礼节上过的去就可以
。但对关系到自己的人,或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人,黛玉是很密切关注的。在现在的社会里这样的女孩也是很有个性,很受欢迎的。大观园里,和黛玉成为好朋友的有三人,宝钗,湘云,妙玉。这三位都是大观园一等一聪明美丽的女子。换句话说,黛玉很注重交友的质量。自恋的人对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要求都很高,一切的交往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所以,林黛玉结为好友的宝钗,湘运,妙玉,在才智容貌和身份待遇上是和自己最接近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位都可算是黛玉的情敌了,由此可见黛玉新颖而又自信的处世态度。
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前后变化最大,原因还是在黛玉自己心理心态的变化。黛玉一开始是极不喜欢宝钗的,因为“宝钗年岁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对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的人心。边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更让黛玉排斥她的原因的是宝钗带来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在黛玉心里,宝钗是她的头号情敌,所以才有了对宝钗的处处挖苦和讽刺。因为这时候,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还不敢保证,宝玉还没有对她有过明显的表白,更何况薛宝钗又有母亲和哥哥,家里经济基础比较好,待人处世又周全又体贴,又和自己一样才貌双全,所以黛玉因为对亲情的渴望,多少是有一些嫉妒宝钗的。等到宝玉对她诉衷肠,说出“你放心”三字之后,黛玉就完全相信了宝玉的爱情,之后就很少针对宝钗了。何况小时的玩伴湘云又总是夸赞宝姐姐的好,黛玉因为自恋,不轻易接受别人,但与薛宝钗这样优秀的人结为好友或姐妹,是黛玉愿意的,所谓“惺惺相惜”也。薛宝钗的处世原则是随分从时,“只愁人人跟前失于应侯”的,又善察言观色,自然感受到林黛玉态度的转变,于是把握时机,在黛玉行酒令失言第二天就“蘅芜君兰言解疑僻“,黛玉便立刻
接受了宝钗的好意。众人在惜春处讨论画画的事时,黛玉取笑宝钗把嫁妆单子都写出来了,宝钗也并不恼她了,还说“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二人关系好的紧呢,难怪惹的宝玉在一旁胡思乱想。然后“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人结为金兰姐妹,速度之快,连宝玉都“暗暗的纳闷”“他们俩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比他人好十倍。”为此,还专程去问了黛玉。此后,黛玉更是把薛姨妈也当亲妈待,满足了自己从小对亲情的渴望。对宝钗,黛玉是有意结交,姐妹情深。史湘云是性情遭遇最和黛玉相似的,二人同是自幼父母双亡,同是寄居亲戚家,湘云是大说大笑的男孩子的豪爽脾气,而黛玉自幼也是被父母“假充养子之意“对待的,因此,黛玉很是欣赏湘云的男子气概,从小又常一起吃住玩乐的,论理是该最早成为朋友的,可是史湘云每每多赞宝钗,让黛玉心里很不受用,加上黛玉心高气傲,二人又都是性情率直的,自然口角就多了。到宝玉得了金麒麟后,黛玉更是
“心里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转野史,多半才子
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今见宝玉已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却再一次听到了宝玉有关“混帐话”的肺腑之言,一翻感叹之后,再也不对史湘云起疑心。史湘云是最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的,她对黛玉其实是很关注的,湘云每每说话不给黛玉留情面,正是因为了解
黛玉。黛玉一旦决定和她交好,自然是锦上添花之事。所以到写菊花诗时,二人更是互相赞赏。林黛玉夺魁首,却先赞起了湘云的诗句是“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在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而湘云也认为黛玉的诗句“携谁隐”“为底迟”“真个把菊花问的无言以对”。二人是诗情往来,彼此欣赏。及至中秋夜“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二人同起身世之叹,湘云更是关心宽尉黛玉要好好保养,“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与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到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且不说宝钗平日对人好是什么目的,可是连湘云都说她的不是了,可知此时,湘云从先前的了解黛玉转向理解黛玉了。所以黛玉也不肯负她做诗的豪兴,二人联出了“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奇绝诗句。对湘云,黛玉是同病相怜,互相欣赏。
妙玉是大观园请的带发修行的道姑,人品相貌也是一流的。不过她很少参加大观园众多的活动,但她的一举一动都泄露了她的心思,她是暗恋宝玉的。黛玉自然是最先感觉到的,但是黛玉却不怕,甚至在众姐妹想要赏红梅写诗时,主动让宝玉一人去找妙玉乞红梅,说“人多了,反不得”。黛玉对宝玉和妙玉的关系是放心的,因为她知道一个女尼是跟本就不可能成为宝二奶奶的。假如是叫宝玉单独去宝钗处,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黛玉深知,妙玉是不可能成为她的情敌的,而且,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妙玉的知己。妙玉悄悄请黛玉和宝钗吃梯己茶,黛玉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就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此出有一脂批:黛是解事人。黛玉很明白妙玉的性情,而且可以说是很体贴妙玉,稍坐一会儿,就“约了宝钗走了出来”,偏留了宝玉在内。黛玉的心理很是奇妙,总归是自恋的,是对自己无比的自信,是对宝玉极度的信任。所以并不担心宝玉和妙玉共处。黛玉和妙玉的处世态度也是很相似的,都喜静,都有洁僻,都自恃甚高,都是“世难容”--不懂迎合世俗,不懂适者生存,不懂摧眉折腰,不懂趋炎附势。二人可谓是同类。相似的人总是很容易看出彼此,且好沟通的。黛玉和妙玉,可以说是精神层次上的朋友,所以妙玉才为黛玉续诗。对妙玉,黛玉是关照自我,反射内心乃是精神知己。
四、黛玉引领自恋,走向未来时代
黛玉的交友处世,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是自我,不是自闭;是自强,不是自私。纵观一部《红楼梦》,林黛玉做了什么,我们见她讨好过谁,拉拢过谁没有?没有!我们见她因为自己伤害过谁没?没有。这就是黛玉的自恋心理所造成的,她不会去拉拢什么讨好什么,而只是自我强大,自我满足,自我完善。她的这一心态对后世的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的人,特别是有些才情的女作家,一个个都标榜自恋,认为自恋是一种必要的人生态度,写作态度。台湾女作家吴淡如有一本书,就起名为《自恋总比自卑好》,倡导人人都要自恋
。香港知名女作家张小娴更是在自己的书中强调“其实我是很容易爱上自己的人”,提出一种观念,所谓爱人就是爱己,就是自恋。现当代的众多的小资女性(或知性女性)所崇拜的偶像大都是三毛,张爱玲,安妮宝贝。而三毛十一岁接受红楼梦的启蒙,最爱黛玉,在三毛的文字里,红楼魂魄和水浒笔法是交相呼应,水乳交融的。和黛玉一样,三毛的作品讲述的都是她自己的心迹,她们都是又冷峻难接近,又热情体贴人的,因为自恋,她们是同类。张爱玲,更是把晚年的时间都花在了《红楼梦》上,并且对其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得不令我们刮目相看。对待爱情更是爱了就爱的低到尘埃里,不爱就要一点关系也没有。她离群居索,无疑也是自恋,强大的代表。安妮宝贝自己喃喃自语,字里行间也是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情绪感受。她也是自恋者的代表。
随着自恋与女人关系的日益亲密,这个词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自我欣赏、自我爱惜、自信、自尊、自傲、自立,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疼爱自己。而黛玉的自10
恋式交际心理和处世态度,也越来越多的被知性女子所接受,黛玉可谓是自恋者的先驱了。自恋也唤起了很多积极方面的影响,现代的科技日新月异,进入的是知识暴炸的E时代。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感情,事业,家庭,等等带来的压力,令他们轻则内分泌失调,重则自虐自杀,听着就令我们不寒而栗。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是需要自恋的。热爱生活的前提就是好好爱自己,欣赏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恋的前景和市场也是无比辉煌的。在此不禁也对自恋先驱林黛玉充满了除了怜惜疼爱之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
吴淡如.自恋总比自卑好.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3]
周雷.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84年.[4]
俞平伯、胡适.细说红楼梦.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