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本)》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本)
适应专业:2017级专升本各专业
教材名称:《高等数学》(本)李刚主编
中国传媒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高等数学是人们在从事高新技术及知识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增添了新的内涵。“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必要的高等数学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初等数学》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一)基本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性质,函数的左、右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无穷小的性质及其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基本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表示法。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
3.掌握简单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式。
5.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左、右极限概念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存在的关系。
7.掌握极限的性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第二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一)基本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的概念,某些简单函数n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简单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初步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4.掌握用“洛比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第三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一)基本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与分部积分方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二)基本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理解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4.理解定积分的概念。
5.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平面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
笫四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一)基本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概念及运算,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两向量的夹角,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平面方程、直线方程,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垂直的条件和夹角,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球面,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二)基本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掌握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5.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笫五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二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二)基本要求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
6.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
7.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方程。
8.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第六章
无穷级数
(一)基本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与级数以及它们的收敛性,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法、根值审敛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函数可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常见函数如,,等的麦克劳林展开式,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会用根值审敛法。
4.了解函数项级数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5.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区域的求法。
6.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会求一些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7.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8.掌握常见函数如,,等的麦克劳林展开式,并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9.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
微分方程
(一)基本内容
微分方程的概念,微分方程的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变量可分离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伯努利(Benoulli)方程,全微分方程,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问题。
(二)基本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可分离变量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3.会求解齐次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某些微分方程。
4.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5.掌握二阶常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求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第八章
行列式与矩阵
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相关概念;
2.掌握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3.理解矩阵概念;
4.熟悉单位阵、对角阵、对称阵等的性质;
5.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
6.理解逆矩阵概念及其性质;
7.掌握矩阵求逆的方法;
8.掌握方阵的行列式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律;
9.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10.掌握克莱姆法则。
四、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考试
五、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五版)(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殷锡鸣等.高等数学.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马知恩.工科数学分析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萧树铁.大学数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安徽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高等数学(本)》复习范围
1.数列极限的定义:
2.极限运算法则
3.求极限的常用方法:
利用定义:利用函数的连续性;利用等价无穷小;利用洛必导法则。
4.导数定义:
5.求导法则
常用导数
6.不定积分和定积分。
基本基本表和微积分基本公式
7.典型例题。
l
求极限
1)、;
2)、;
3)、利用洛必导法则得到。
4)、利用函数的连续性得到;
5)、;
l
求导数
6)、设,求。
解: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得到
7)、解:利用隐函数求导法则
8)、设,求的导数。
解:利用导数的求导法则
得到
9)、设,求的微分。
解:由微分的定义得到
10)、计算。
解:
11)、计算。
解:
12)、计算。
解:
13)、计算。
解:
14)、计算。
解:由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可知此积分为四分之一的单位圆的面积,所以
15)、求两条抛物线和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解:由定积分的定义可知其为曲边梯形的面积
所以面积A=。
16)、已知:。
求证:的极限存在,并求其极限。
证明:
17)、证明:
18)常用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