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起来”
聚力高质量
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清醒认识形势,坚定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信心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第一,在路径方式上,要注重绿色可持续。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国上下已经把发展与保护、环境与财富、人与自然互促互进变成了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自觉自愿的行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今后靠山吃山的“竭泽而渔”、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已经行不通了,一味地靠铺摊子、上项目,膨胀体量、消耗资源、挤占土地行不通了,必须立足不同地区生态资源特点,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上下狠功夫,把该减的减下去、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的治到位,擦亮绿色这个底色,发挥绿色资源最大效益,走绿色可持续的强县富民之路。
第二,在政策举措上,要注重开放合作。当前受疫情影响,对外开放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但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没有改变。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县域已经融入了开放共享的市场经济大循环,突破了“诸侯经济”“闭环经济”的界限。贯彻总书记“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重要指示要求,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开拓视野、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通道等优势,加快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在发展成果上,要注重普惠共享。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强县富民、改革发展、城乡贯通,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关系,扭住调结构、强产业、扩就业这个着力点,既要善于集中资源办大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又要注重激励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把县域打造成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落实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推动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篇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文章,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县域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了依托中心城市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的功能链、产业链、价值链来找准县域发展定位,进而实现联动式、融合式发展,打造强劲持久的动力系统。
二要发挥优势找准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特色就是竞争力、生命力,各县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指望“一个方子包治百病”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走出“全能经济”误区。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积极融入两大国家战略。县域经济是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长期以来,发展较快、势头较好、后劲充足的县(市),无一不是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起的。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再次彰显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为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各地要切实强化“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启动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工程项目,以实际行动把重大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汇聚起出彩胜势。
三、聚焦重点任务,坚定走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激励各级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在真抓实干中破解难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
(一)落实“六稳”“六保”,守住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底线。
“六稳”“六保”针对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重大挑战的具体举措。实现了“六保”,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进”创造条件。当前形势下,必须把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任务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兜住民生底线,做到不添乱、多添彩。保居民就业,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好重点群体就业政策;保基本民生,就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保市场主体,就要严格落实阶段性下调增值税税率、企业养老保险费率以及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费用等政策,强化企业精准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就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能源运行保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市场消费潜能,繁荣“小店经济”“夜经济”,推动优势产业强链补链;保基层运转,就要扎实做好开源节流。(二)坚持产业为基,塑造县域治理“三起来”的优势。
一定要找准县域在产业分工格局系统性调整中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激活存量、引进增量,把县域发展建立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基垒台、蓄势增能。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的重要载体、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支持基础好、层次高的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要紧密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紧盯主导产业,选择1—2个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三)做强龙头引擎,强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支撑。
今年我县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宜业宜居幸福之城,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不断提升。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县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的发展水平。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已经释放出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信号,缩小农用地征收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开,城镇建设用地的瓶颈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加快提升县城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速吸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持续扩大绿色公共空间供给,加速农业转移人口集聚,建设带动区域、服务城乡、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小城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四)聚焦农业农村,筑牢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底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际上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县域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只有把县域经济发展起来,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巩固住,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才能做得实。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的方向和原则引导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精神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来,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把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源头抓起,坚定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转型升级。要将县域作为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充分挖掘释放县域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加速农业农村发展,助推农业增收致富、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五)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活力。
改革开放是是新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也是激发县域治理“三起来”动力活力的重要法宝。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加法”。要对标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全国百强县,持续营造透明高效、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导县域依托优势积极对接“五区四路”战略平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层次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2020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