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时间:2019-05-12 23: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课外阅读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第一篇: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中职学生课外阅读之路的探索

神木职教中心 王金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才能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如何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的确,当读书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的同时,他们所感悟的是人生的真善美,知识的深奥美,以及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个性发展、放飞理想的不竭动力。办一个真正读书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是我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首先要制订周详而切实的计划。所以,每个新学期伊始,我就根据本册语文教材的“目录”,确定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的大致内容,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它包括阅读的内容、目标、要求、统计评比等。这样,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或展览评比,以及以读促写的作文竞赛等等。这才能保证学生课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二、让班级飘逸书香

1、书香教室巧布置。

开学初班级都要进行美化教室,利用这个机会,我到图书馆转了转,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又发动学生回家找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然后读一读,写一写,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自己读书的座右铭,如:“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自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通过巧布班级环境,学生受到了感染,受到了熏陶,就会爱上读书的。

2、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

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并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用来购置优秀书籍。

3、开设读书论坛。利用班会课、学校的读书活动日,开设读书论坛,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的收获。;引导学生发起一场“阅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大讨论,使学生在坦诚的对话中,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话题中找到共鸣。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班级的氛围愈加和谐。

4、努力挖掘读书时间

要切实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必须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我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

②每天早晨学生早到半小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

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布置睡前半小时阅读。

④充分利用节假日,布置读书任务,读物可以自主选择。读完一本好书,可以自制好书推荐卡,也可以写读后感,收假后,班内进行交流、评比。然后选举出“书香学生”在班内开学时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授之以渔

1、推荐好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内容。可根据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给学生推荐好书;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量,亲自为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有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畅销小说(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散文(余秋雨、郁达夫)等。

2、布置任务。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所以我在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少阅读一部课外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随时写下心得体会:或是人物评价、思想领悟,或是语言分析、人生感悟等,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要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3、正确指导。由于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教会学生“会读”。中学生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会阅读的人并不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

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略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其次,教育学生“善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思考是科学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吸收、消化、升华的过程。因此,我注意了培养学生善思的阅读习惯。一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鉴别,三是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筛选。这样就不致于“学而不思则罔”。

再次,教会生“勤记”。一方面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

最后,“教会学生善用”。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等运用语言练习的范型,对写作和其它语言运用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就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

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和说话中去,将阅读、作文和发现美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四、师生共读形成传统。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首先是当好学生的“陪读员”。当“陪读员”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其次是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让学生“能进能出”,不仅把学生带进课外图书浩瀚海洋中,而且不至于沉迷于课外书中,而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必须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五、多元化评价,为课外阅读保鲜。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而有效的评价,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课外阅读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保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动态观察评价、课外阅读考级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家校合作评价、活动展示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及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

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探索之路

第二节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 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为了恢复家业。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在伽利略之前,几乎没有人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人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去注意以实验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伽利略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该书所陈述的观点及理论给伽利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伽利略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天文学,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他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了《运动的法则》。1637年伽利略失明。1642年]月8日逝世。347午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2.牛顿。

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总离不开乌尔斯索普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牛顿将自己的一生的成就写进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3.爱因斯坦与玻尔。

1879年3月14日,爱囚斯坦降生在乌儿姆城一个普通的犹大人家庭。爱因斯坦的父亲有极高数学天赋和很深的文学造诣。大约在5岁时,父亲给爱因斯坦一枚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到了晚年,爱囚斯坦还对童年时的指南针记忆犹新,说:“指南针对我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将音乐带进了家庭。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随后又学习钢琴。在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伟大的音乐也塑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他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理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同样震撼着人们。

从1926年开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哥本哈根派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学术之争。这个学派研究新的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涉及一些新的见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因,认为运动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时间与能量也不能同时确定。爱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他总是试图单一些反例以证明玻尔等人理论的缺陷和错误,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澄清了许多概念问题,使量子力学更加完美。他们的学术之争并未影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友谊。他们同为物理学的泰斗,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的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沦、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你归纳得很简明扼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每付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请你查资料或上网查询,写一篇有关中外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2.观看反映古代文明的记录片、科学家的传记片。

3.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考古发现等,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五、扳书设计

第二节

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象形文字、石头阵等

(二)物理学的发展之阶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牛顿的经典力学。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第四篇:书香校园的探索之路

书香校园的探索之路

方田中心学校“树品牌,创特色”之“红领巾读书读报”系列活动汇报材料

一、深化课改理念,落实“红读”的地位,全员重视读书活动

在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洗礼,也冲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失落已久的心灵。“人文、自主、平等、个性、合作、探究”这些鲜活的理念成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面对课改精神,语文教育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观念,除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左右。

我们想这一切就给我们启示: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的教学观,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打破学科的界限,开放课堂教学,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读书空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校“多读书、读好书、长见识”的少先队读书活动正是在这种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运蕴而生,在校园奏响了乐章。

为了加强“红读”活动的指导,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处室、少先队、教研组负责人、各班主任、语文老师为组员的“红读”活动指导小组,教师全员参与、关注、指导、支持“红读”活动,把“红读”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量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校可能什么都足够有,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一)“书香老师”„„学生读书的前提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教师的“身先士卒”。当每一位老师都津津有味地在阅读的时候,学校的书香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老师不仅和学生同背诗书,同读经典,更同编读书小报,指导学生做读书文摘,写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我们的教师在读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了起来。

(二)培养小书迷„„营造书香校园

为了培养小书迷,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开展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中队会,以中队为龙头,通过各种形式的队会来反映对书报的理解和认识,如“我最难忘的一本书”“书——人类文明的宝库”,通过队会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如书的重点、主人公的行为、书的主题思想、表现方法、历史背景等。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独立评价能力,让学生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为了配合读书活动,大队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征文等读书活动,帮助队员了解、消化书本知识,丰富读书活动。

——建立班级图书馆,所有同学都要向班级图书馆存书,学期结束时归还学生。当然,对于学生的存书有特殊的要求(1)所存的书,必须是自已阅读过的,必须是自已喜欢的;(2)存书时要写下充分的理由,制作一个小卡片粘贴在书的背面——这实际上就是书评或读后感;(3)所有的书被其他同学借阅率最高的,给予表彰,这样一来,小书迷们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

——我们设置了“阅读档案表”“读书竞赛栏”“诗文交流台”充分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让学生从读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建立读书登记卡,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填写一张读书文摘,教师给予记入读书档案表,一个星期评比一次,半个学期奖励一次。

——我们的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学生只要在校任何时候都可以到图书室借书,到阅览室看书。

——我们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评选“诗文诵读大王”“读书之星”所有当选者都在全校范围内接受表彰,校长亲自为他们发放奖品。

——我们建立“小书迷俱乐部”,学校定期进行“新书推荐交流会”“小书迷故事会”等展示活动。

——丰富积累,把读书过程中文章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许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积累本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采蜜集”“小水滴”等,使学生不仅会读书,还能思考、会积累、能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诵读的作用。

(三)家庭读书„„书香校园的延伸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就是不管任何时候,不管走入哪一个班级,不管是哪一名学生,他的书包里或课桌上都至少有一本最近正在读的课外书。

我校的学生有突出的共性,那就是爱读书者多,“小书迷”遍布全校,学生的生活总是被读书占据大量的时间,上学路上翻翻读书卡,课间高谈阔论读书所获,午休时抽空看两张,晚上临睡前总得看会儿书„„作家肖复兴说过: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财富。让学生热爱读书,让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正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珍贵礼物。

三、“小荷”文学社的成立、争创特色班级活动,催生了“红读”活动的开展

1、学生的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因此我校适时成立了校级“小荷”文学社,各班级也相应成立了小文学社。如:“青草地”、“金钥匙”“萌芽”文学社等十几个小文学社。学社倡导学生课外练笔“用你的心,感受身 边的事,用你的笔,抒心中的情”。学社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写作环境,树立了信心,提高了驾驭语文的能力,营造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向文学艺术的殿堂之门,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努力营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改理念和“一切为了孩子”的人文精神。班级布置打破统一要求的框框,各班自由设立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符合学生要求的个性化布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四、“红读”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1、学生的视野宽了,知识面扩大了,头脑灵活了,但学生勤于看书,懒于动笔,学生的练笔基本依靠学校激励措施的支撑,自主练笔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不足,生均图书经费满足不了学校藏书量,还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图书捐助;种类不够齐全,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面。

3、由于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农村孩子多数家庭不富裕,家长对孩子订阅报刊杂志的重视、支持不够,学校的“红读”活动一时难以得到家庭的配合,给学校、教师的教育带来诸多困惑。

4、农村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借书的途径比较狭窄,“红读”活动的开展缺乏社会体系的有力支撑,难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

5、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各班虽成立了班级学社,由于不懂电脑,给班级文学社的作品汇编带来较大的难度。

我校的“红读”活动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也很不成熟。但是全体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也有幸分享着学生读书的乐趣,感受到他们进步的喜悦。学生在读书活动的主旋律中学会了到图书室查资料,懂得了与人交流,养成了做读书卡片的习惯,每一张卡片真实地记录了学生们读书的过程,记录下他们每次读书的点滴收获。这种读书形式既简单又实用,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填写 4 一张卡片,一个星期评比一次,记得多而好的能上光荣榜。这样的读书形式,虽是简单,但效果颇佳,深受学生喜欢。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分沉甸甸的收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将在期末组织优秀读者的评选和读书登记卡的展评。

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红读”活动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只要把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把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学校向家庭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书读活了,课堂因学生的读书变得更美;生活因学生的读书变得精彩;校园也因学生的读书变得热情。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许多同学渐渐养成了勤找资料的好习惯,找资料、交流资料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课本内学不到的知识,增添了乐趣,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当凝聚着学生心血的一份份手抄报、读书小报,那感人肺腑的读书征文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获奖时,能够看到他们激动兴奋的表情,感受他们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到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老师们也分明感受到无拘无束的童心所绽放出的无瑕光彩,勤勤恳恳读书所散发出的诱人魅力,学生也从书中找到了乐趣,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被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童书俘虏,不是为了考试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在童年埋下一粒书香的种子。我们的老师也将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着。

以上是我校“红读”活动的探索经历,虽有成效,也有不足和困惑,我们知道求索之路漫漫,还需要不停地奋力开拓进取。重在持续,贵在坚持,我们学校也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让“红读”这个飞翔的主旋律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荡。

第五篇: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探索之路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探索之路

2005年 第三十四期

中国的公用事业领域被视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堡垒”。随着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其相伴的种种争议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促进公用事业竞争”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用事业改革引发争议

7月中旬,《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草案)》已提交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二审”,这也意味着相关改革迈入了关键阶段。《草案》的诸项规定引来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特许经营为何不公开招标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一直采取国有国营、地方政府运作的发展模式,由此带来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比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更为典型。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公用事业=公营事业”模式开始受到挑战。

2002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对5家大型国有独资企业进行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标。在这5家企业中,有3家属于公用事业,即水务、燃气和公交。

据了解,深圳当年引进战略投资者采用的是“招标招募”方式。该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的伍先铎处长介绍,“这个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它在国外叫‘私募融资’”,所谓“招标”,就是公开向社会表明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强调其必须是国际知名企业,且符合严格的资格要求;而“招募”则是通过谈判确定最后的选择。

然而,这种方式受到了广泛质疑,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指责其“太不透明,太不公平”;“不公开招标,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达成了什么条件。”但伍先铎认为,公用事业不适用拍卖或招标的方法。“招标无非是看价格,但对公用事业来说,光有价格是不行的。公用事业提供为公众服务的产品,有为公众服务的义务。所以在引进投资者时,也要考虑不能改变公用事业为公众服务的基本职能。”他说,“这就像谈恋爱,不能公开价高者得,而必须一家一家谈。”

据他介绍,深圳市在寻找战略投资者时,曾有几十家候选企业,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和谈判才确定了目前的几家。

通过这个方法,深圳在一年内基本完成了对3家国有独资公用事业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法国威利雅与通用首创水务公司获得水务集团45%股权;新希望集团和香港中华燃气公司共取得燃气集团40%股权;香港九龙巴士公司和深圳金信安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各获得巴士集团35%和9.7%的股权。

2003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对特许经营相关情况,包括政府监管、价格调整程序、企业义务等作出了规范性规定,并于当年5月1日起施行。

同年,市政府分别授予该市燃气集团、水务集团和巴士集团30年的管道煤气、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和公交业务特许经营权;另外,企业在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可申请延期两次,每次时间为5-10年。深圳由此成为国内首个进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改革的城市。

然而,两年来,围绕这一改革,各方人士争议不断,以至于为《草案》征求意见的3次座谈会,几乎都演变成了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现状的“声讨会”。

为何不引入竞争机制

今年5月,深圳市民李红光在《南方都市报》上刊登广告,寻找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帮她提交民生建议,而这些建议大部分都涉及公用事业。

“深圳管道燃气的垄断必须打破,否则受害的是老百姓。”李红光毫不掩饰对燃气集团的不满,“燃气集团向每个管道气用户收取800元开户费和每月2.5元的煤气表检定更换费。而同样的气表,香港卖140港元一只,深圳许多燃气设备公司也只卖200多元,可燃气集团不仅1个表卖了4个表的钱,每月还要向用户收2.5元。如此重复收费,消费者权益何在?”

李红光无法理解,为何在对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时不能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多家企业同时经营。她说,深圳有三大燃气公司:岩谷燃气公司、深南燃气公司和燃气集团,而前两者各自的市场份额都占到1/3,燃气集团与其他燃气公司相加才占1/3,可最后特许经营权却给了燃气集团。

而据媒体报道,深南燃气公司曾当众承诺:如果有机会参与深圳市的管道燃气经营,该公司将免除一

切强加给消费者的不合理收费,如800元/户的开户费、2.5元/户/月的煤气表检定更换费等,使终端价格至少比目前低10%至15%,并向公众公开财务。

据悉,目前深圳有27家自来水公司,但罗湖、福田、南山等主要地区的水务目前都已交给水务集团经营,该集团的供水量由此占到了该市供水总量的1/3。

深圳市水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兰建洪并不认可这种局面,他主张划分不同区域发放多个特许经营许可证,使一个城市内形成两至三家实力相当的企业,以培育出竞争市场,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对于兰建洪的主张,深圳大学副教授、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娟表示,其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并不现实,“除非能保证政府的监管严格、有效、到位”。她向介绍了一个发生在英国的失败案例:该国政府曾把不同路段的铁路交给多家公司修建,但由于没能严格监督它们按标准执行,结果不同公司所修铁路的轨道间距竟然不一样,致使火车无法运行。“早知如此,还不如只交给一家公司来做。”

唐娟主张政府引入“插入式竞争”,例如,南山区有一家大型自来水厂,提供了所有地下管网,形成自然垄断,而福田区某自来水厂也想到南山来经营。那么,政府可以立法规定后者只能在某些特定地区经营,并只能付费使用前者铺设的管网设备。她说,新力量的“插入”,一方面可以对南山自来水厂做得不够的地方给予补充,另一方面也能为其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而李红光则坚持认为“多家分别经营是可行的”,竞争对保障百姓的权益有好处。她提供的事实依据是,1996年以前,深圳市的管道燃气一直由6家公司经营,直到1996年《深圳经济特区燃气管理条例》出台后,其他公司才将燃气管道全部交给燃气集团统一经营。“在多家经营的时候,既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的全国最高煤气价,以及名目繁多的搭车收费,消费者也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意见。”

从“政府垄断”走向“企业垄断”?

政府一下子授予企业30年的特许经营权,是否期限太长?这个问题一直是各界争议的焦点之一。对此,主管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的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作了回应。他说,公用事业引进各种投资,政府既要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安全提出严格要求,同时也要给这些投资者合理的回报。这种改革符合长远的发展,而不是把子孙后代的东西都卖掉了。

唐娟也认为,与国外相比,深圳给出的特许年限并不算长。据她了解,英国就有水务公司获得过99-100年的特许经营权。近几年,英法等国虽然缩短了特许经营的年限,以给其他企业一线希望,但平均也有20-30年。“公用事业的投资非常大,回报周期却很长,所以特许年限长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兰建洪则表达了另一种担忧:“目前的水务集团在特区内实力无敌,几十年后,即使它的经营权到期,新的特许权还能给谁?如果其间它出了重大责任事故,我们按规定必须收回其特许经营权,但又能转手给谁?”

对此,伍先铎的回答直截了当:“理论上说,特许经营企业如果违规,政府会收回其经营权。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这种状况,又被很多人认为是“由政府垄断走向了企业垄断”。

但唐娟分析说,公用事业必须通过网络输送服务,如铺设管网,所以会形成自然垄断。在同一地区,如果交给不同的企业经营,势必导致重复铺设管网,造成规模经济的损失。为了提高效益,垄断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由政府还是由企业经营,其自然垄断性都不会消逝。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也指出,鉴于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这个行业形成垄断难以避免,但“企业垄断与行政垄断相比,已是进步”。他解释说,政府是公共管理机构,具有强制权,在行政垄断下,职能部门很容易将公用事业服务与强制权联系在一起。把公用事业交给企业去做,至少可以对消费者服务得更好一些;此外,政府往往不考虑盈利,很多时候会造成成本过高,而企业有动力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上有利于大众。

毛寿龙还强调,政府在授权特许经营时,必须与企业签订严格的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惩罚。同时通过法规把制度结构与各方面的激励联系起来,使企业得到有效规范,并获取应得利益。但巴士集团企管部经理董宏君介绍,该集团与政府并未签署有关特许经营的双向协议,只是在授权书里写上了企业单方面的承诺,其他两家特许经营企业也是如此。

政府承诺的缺乏,使巴士集团在运营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董宏君告诉记者:“我们常说‘政府请客,企业埋单’。政府规定学生坐公交车半价,老人、军人、残疾人免票,还要求我们对发动机进行环保改造,并许诺对这些给予补贴,但却往往不能及时兑现。”

唐娟在英国考察时曾问有关政府部门:“一旦发现你们与特许经营企业发生纠纷怎么办?”对方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奇怪:“有合同啊。”

这令唐娟很是感慨:“国外的立法很健全,可以保证所有的可能性都写在协议里,并通过法律来监督保证。而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考验政府职能

政府如何监管企业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大火已经点起来,但火起来之后,我们是否应该由一个开始的推动者变成一个推动后的旁观者?”在一次有关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工作座谈会上,某省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据他介绍,该省的一个燃气公司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交给一家外商经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致使管道没有及时清理,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地政府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只是在会议纪要上表明,把监管的权力交给了有关部门,结果事故发生后无法找到明确的监管主体。

这样的事情不是单一的。据某省的一位领导透露,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浪潮下,该省18个县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到省里备案的只有很少的几家。“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形式多样,速度飞快,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也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他说。

他说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已成燎原之势的事实之下,有些地方对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就是甩包袱,将市政公用行业的一些企业“一卖了之”,缺乏必要的监管,以致留下诸多“后遗症”;有些地方与投资企业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无法对企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有些地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不规范,投资市政公用行业,经营期限可以长达70年、80年;有些地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不但没有节省投资,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的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收益,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

正因如此,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监管问题从一开始就为众人所关注。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颁布之初就一再强调: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能“一卖了之”,一“化”了之,需要有独立的监管体系和公开、公平的监管制度,以确保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问题的关键不在垄断,而在监管。”在唐娟看来,如何体现并保障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监管,才是最重大的课题。

有经济学家曾指出,垄断性企业在运作中,常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以非招标方式获得政府特许的企业,如果事后不愿意或无力兑现当初的承诺,而此时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政府常常只能自认倒霉。

“我非常担心。”兰建洪说,“威利雅是一家百年企业,经验丰富,而我们才刚开始进行公用事业企业化的摸索,监管经验明显不足。一下子给它几十年时间,实在不利于我们掌握主动权。”

兰建洪显然不是杞人忧天。他说:“水务集团曾承诺在经营区域内按政府规划投资修建必要的设施,所以政府拨出一块地给它修建南山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按预算它应投资6亿元,但它后来却与政府讨价还价,称政府先投入3亿元后他们才修。”

对此,水务集团董事长办公室的负责人解释说:“我们当时不愿意投钱,是考虑到成本问题。如果增加投入成本,势必要涨污水处理费。我们认为,如果政府自己投资建成后再委托给企业经营,对大家都好。当然,目前还是决定由我们来投。”

特许经营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并不仅仅限于投资方面。

深圳市建设局燃气处的马遥知处长表示,该市的燃气价格主要根据国际市场油品价格来调整。油价有升有降,该市的燃气价格也随之升降。而据李红光统计,去年9月,油价上涨,市物价局批准管道燃气每立方提价1元。但当11月油价下降时,燃气集团只是将瓶装气价格调低了,却未对其特许经营的管道燃气申请降价。

在兰建洪看来,很多深圳市民所交水费与实际所用水量并不相符。他说,去年,香港的用水量与深圳大体相当,但香港有270万只水表,几乎表表到户,而深圳只有70万只,很多地方只抄总表。“在总表和

分表之间,有许多环节,如上门抄表的人工、漏水、管网维护等所产生的费用,都摊到了用户头上,造成用户水价增高。我们曾接到投诉,有些地方的水费从总表到户头竟然翻了一倍,从1吨1.25元变成了2.5元!”

去年9月,深圳市将自来水每立方提价5分钱,希望借此推动水务集团尽快抄表到户,减少中间层。“但直至目前,仍有许多小区没有抄表到户。”兰建洪说。

据了解,为了此次提价,深圳市还专门举行过听证会。有意思的是,20个听证代表中,有19人赞成涨价,其中包括消费者代表;惟一的一张反对票,来自于水务集团的直接监管单位———水务局。

兰建洪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无奈:“价格核算遵循的定律是:成本+利润+税收=价格。但成本是由水务集团提供的,它完全可以在申请提价前大幅增加投入,制造成本过高甚至亏损的局面,使涨价成为必然。”令他感到矛盾的还有:“在定价过程中,价格由物价部门决定,但平时的监管却由水务部门承担。而物价部门对企业的了解是暂时的、静态的,企业因此可以制造一时的高成本来误导物价部门定价。”

兰建洪谈到,香港的垄断企业必须每年公布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其一切运营成本都是对社会公开的。他认为,内地的特许经营企业也应该向社会公开财务数据。

“向社会公开?没必要吧。”伍先铎并不赞同兰建洪的观点,他的理由是:“企业要调价,一定要通过审计,肯定是要看历年财务报表的。”

但毛寿龙强调,政府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企业实施监管时,必须进行成本监管,通过审计或财务公开等方式,严格监控其成本变化,遏制其蓄意增加成本以图涨价的行为。

据唐娟介绍,为了管理公用事业,英国专门成立了“垄断兼并委员会”,该组织独立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外,直接隶属主管部长,成员由各公用行业专家、大律师、消费者和政府官员按一定比例组成,负责监督垄断大企业的情况。她“强烈建议”深圳学习英国的做法,成立一个独立于各相关单位之外的“监管委员会”;同时在《草案》中加大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力,以强化和完善对公用事业垄断企业的监管。

令人欣慰的是,《草案》中已加入了设立公用事业公众监督委员会的条款,规定该委员会代表公众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监督。

据悉,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正在整合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对《草案》提出修改性意见。目前考虑修改的内容包括:重新界定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概念;明确实施特许经营的范围;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明确经营权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对招募方式进行严格限制;对特许经营协议作出原则规定,必须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根据回报主体确定授权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不得延期,到期后重新界定;规定特许经营者有财务公开义务,每年应当将上年财务状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深圳市推行公用事业经营机制改革,是为了在“促进公用事业竞争”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人们希望,修改完善后的《深圳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能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官督才能民办

有关专家认为,监管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管理的含义,它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是由直接的运作者变为市场监管者和公众利益代表者。监管不仅仅是针对市场主体,同时,对监管者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性的规定。所以监管既是对消费者,同时也是对投资者的利益保障的一种承诺。

我国公用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长期以来形成的格局是:在中央一级,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负责全国公用事业的发展计划、投融资、价格及市场管理;另有铁路、信息产业、电力、邮政、道路交通和水运、民航等专门管理机关。在地方,则在大中城市设立公用事业管理局、市政公用局等对本地公用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经营。由于不同公用事业之间的行业差异性,对其监管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考虑监管机关设置在角色和利益上不冲突、不错位,以及监管的衔接、覆盖面等,在公用事业管理机构的改革方面应有两个取向:一是进行专业化管理,分别对水、气、电、交通、电信、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设置不同机构进行监管;二是组建能够超脱于公用企业、用户或消费者的专门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对城市公用事业的价格、经营、竞争等统一监管,对民意机构负责,由所在城市的财政保证其经费,以消除现有管理机构存在的欠缺监管动力及独立性、公正性等弊端。

有关部门权威人士认为,从2002年12月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到2004年5月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尽可能在2005年或者2006年初出台市政公用市场化监管的意见。这三步将初步建立推进市政公用市场化的过程中的战略框架。其中监管体系的建立,是重中之重。但同时监管体系的建立的过程涉及到部门的权力、利益,涉及到我们的制度,涉及到我们的法律法规。需要有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所以,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具体看来,公用事业的监管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确立进入公用事业的标准、价格的标准和安全性质量的标准。公用事业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它牵涉到每一位居民的直接利益,并且具有自然垄断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私人投资者参与并取得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不但必须首先通过公开的准入竞争,而且私人投资者在经营公用事业的全部过程中都必须受到监管,如价格、服务质量监管等。而对于准备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只有基于一个透明而可信的监管政策,才可能对投资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

企业自律。政府对进入者的选择,不光是价格,还有看企业信誉。对进入企业如何建立长期的信赖,其次,如何确保垄断出现———事前竞争机制的建立。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平和的心态。

政府信用问题———民营化之后,实际上就变成了政府和经营者、运营商之间的一种合约了,那么合约能不能起作用,关键就是合约的双方是不是认为这种合约是可执行的。

有学者担心,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业界在切分蛋糕时,无第三方(消费者)声音,这会导致公用事业结构失衡,可能出现“政企同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周汉华教授说,在管制水平低的情况下,缺乏对定价者的制约,民营化可能就意味着涨价。开完听证会就涨价,有些听证会就成了一种“洗钱”的方式。如何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除了构建有效的监管体制外,要明确地方公众应享有哪些公共服务。

公用事业民营化如何借鉴国际经验

吸收民营资本进入公用行业,已经成为为国外公共部门融资的新选择。在许多国家,对新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更新、维护和运行现有的基础设施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日益加大,而公私合营的模式将解决政府所面临的资金问题。

英国民营化政策采取了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出售国有资产,主要形式是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以出售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二是放松政府管制,打破国家对产业垄断的格局,取消新企业进入产业的行政法规壁垒,这既可以在出售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实现,也可以在不出售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实现;三是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鼓励私人部门提供可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它不涉及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具体选择哪种民营化形式,这决定于政府的目标和产业特点等因素。

1994年5月6日英、法两国首脑参加了欧洲隧道正式开通仪式。撒切尔首相把它“看作私人部门有能力建设这样大规模工程的标志”,认为是政府“树立的一个样板项目,来引导私人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项目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整个项目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CTG-FM是一个由两国建筑公司、金融机构、运输企业、工程公司和其它专业机构联合的商业集团。它在1985年已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TML(Transmanche Link)联营体,负责施工、安装、测试和移交运行,作为总承包商;另一个是欧洲隧道公司(Eurotunnel),负责运行和经营,作为业主。1986年3月英、法政府与欧洲隧道公司正式签订协议,授权该公司建设和经营欧洲隧道55年(后来延长到65年,从1987年算起)。到期后,该隧道归还两国政府的联合业主。协议还规定两国政府将为欧洲隧道公司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且该公司有权执行自己的商业政策,包括收费定价等。而从19世纪起,法国公有事业民营化已涉及铁路网、电网、城市公用事业(水务、垃圾等)。在20世纪,涉及领域又扩展到公共交通、港口、机场、高速公路、桥隧工程等。除电力外,其它如燃气、城市供暖、公共交通等也都有国营和私营两种形式运营。目前,法国城市水务管理等,私营运营商管理的居民数均大于国营运营商管理的人数。

法国公有事业民营化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有选择运营商的自由;运营商负责公用事业的运作,并承担商业风险;运营商的报酬从服务使用者支付的税费中提取;运营商可带来初始投资资金(设施建设或更新),此时其报酬将包括这项投资的折旧;在任何情况下,基础设施的产权属于地方政府;合同是有期限的,一般在15至30年之间,合同到期后,基础设施的使用权重归地方政府。

作为配套措施,英国政府建立了“电力供应管制办公室”、“自来水服务管制办公室”、“国家江河管理局”。同时,英国政府在电信、煤气、自来水、电力产业实行民营化期间所颁布的主要法规,对各产业的重要政府管制问题作了规定。■

“官办民营”的香港地铁(链接)

2000年10月香港地铁实行部分私有化,在香港上市,77%的股份由特区政府持有,其余23%为公众持股,股票融资达94亿元。香港地铁由地铁公司运营,在香港人心目中,这是一家“官办民营”的企业。地铁公司的最高管理机构为公司董事局,董事局成员全都由港府委任。港府运输司和经济司为董事局成员,董事局其他成员包括银行家、行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董事局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会议,以确定公司的重要政策和管理事务,包括票价、薪酬、财务、预算、主要合约等。地铁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均在董事局决策范围内,无需其他政府部门审批。

香港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定的方式,对地铁公司实行监管,包括:公路必须遵从政府作出的指引;经审核的账目呈交财政司,财政司将有权批准公司利润的利用和投资方式,也可指示公司将储备内的任何类目划入政府一般收入,及向政府派发股息;政府委任一位铁路监督确保地铁安全。

目前香港地铁已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盈利的地铁项目之一。香港地铁的成功,使香港地铁公司营运世界级铁路的能力获得业界的认同。近年来,除了继续以香港为主要市场外,香港地铁也开始涉足欧洲以及中国内地市场。2004年12月,香港地铁公司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及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原则性协议,以公私合营模式合作投资、建设及营运北京地铁4号线,为期30年。

《信息导刊》(2005年 第三十四期)

下载探索课外阅读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课外阅读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

    山西旅游业发展之路探索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创新突破旅游产业论文摘要:我们倡导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要点在于“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梅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面临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对于占中国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中......

    家政学毕业生创业之路探索

    家政学毕业生创业之路探索——家政公司的创业方式及经营 摘要:家政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而家政学产业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所提供的服务,进而追求......

    县中学素质教育探索之路[合集]

    县中学素质教育探索之路东风一枝别样红——河北巨鹿中学素质教育探索之路冀南古郡巨鹿,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的地方。作为冀南小有名气的一所高级中学——河北巨鹿中学......

    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中旅附中吴志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目前,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注重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

    探索有效教学之路读书笔记

    《探索有效教学之路》随记 日前细致拜读了《探索有效教学之路》一书,在对有效教学的理念理解、意义提升、实践途径等方面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习过程中,对有效教学设计这一......

    PPP规则的探索之路[5篇]

    从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到实现公共服务的更有效提供,中国以PPP为主的投融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融资到体制创新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共同建设社......

    一个开放式社区的探索之路

    一个开放式社区的探索之路 社区怎样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怎样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当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时,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其中起了哪些作用?……一个个问题在社区治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