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XXX〕XX号)和原XXX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实施细则(XXXX-XXXX年)》的通知》(X环办〔XXXX〕XXX号)精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X.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考核力度,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到XXXX年,逐步建立山水林天湖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网络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网格责任体系和市考核区县(市)、区县(市)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的层级生态环境考核体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X.具体目标。到XXXX年,全市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以XXX市环保云为平台,构建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信息统一发布的XXX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环境监测预报预警、自动化、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同时,因地制宜,建立以生态环境系统监督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相结合、自动设备监测和手工监测相结合、实验室分析监测和现场快速测定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要素,覆盖全市域、布局合理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整合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统一规划,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客观评价和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X.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完成大气超级站建设的基础上,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团队,初步形成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在原有X项常规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酸沉降、温室气体、X碳、微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指标,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在现有XX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和X个区、县(市)监测点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网络化建设工作。完善覆盖全市各区、县(市)行政区的市级环境空气质量点位布设。XXXX年启动双城区、宾县、巴彦县、依兰县以及哈肇交界、哈吉交界、哈南工业新区等X个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建设项目,XXXX年完成;开展利用大数据融合分析、污染气象追踪技术、多模式数值模拟、四维可视化技术等多种手段对XXX大气环流气候特征及环境影响进行研究;XXXX年底前,启动市级秸秆禁烧区、城市边界污染传输区域等重点区域大气微型站网络建设试点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约XXX个大气微型站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依托河长制,建设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五常市磨盘山水库出口、双城区苗家、道里区朱顺屯、道外区阿什河口内、宾县大顶子山和摆渡镇X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的基础上,XXXX年底完成呼兰区肇兰新河庆丰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继续开展城区XX条河流水系监测,XXXX至XXXX按监测计划分年度完成;XXXX年启动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规划及水资源监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XXXX年完成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资源监控相关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包含耕地、林地、湿地、饮用水水源地、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自然地质环境敏感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完善与土壤环境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湿地土壤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启动XXX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定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XXXX年启动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选点工作,XXXX年完成建设;XXXX年启动车载噪声自动监测,绘制噪声地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城市敏感区域电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提升辐射监测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污染源监测。强化污染源属地化管理监测制度。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控设施监测、企业自行监测制度要求基础上,逐步拓展和强化重点行业监测。XXXX年起,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检查监测纳入日常工作计划;XXXX年底前,完成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监测点位建设,并完成国家-省-市三级联网遥感检测系统平台建设、高排放机动车监控系统(DPF+SCR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I(检测机构)/M(维修企业)制度的建设、车载OBD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形成机动车尾气动态监测分析组网,为机动车尾气大数据分析、车辆限行、尾气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提供数据支撑。(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状况监测。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利用卫星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地面生态监测等手段,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预防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XXXX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立标工作,XXXX年完成。(牵头部门: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森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利用国家、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指导我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红线划定区域的监测网络建设;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其他专项监测。按照国家、省监测方案要求完成水生生物监测、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新增指标监测、污染物来源解析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区、县(市)政府按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到XXXX年建立所有乡镇的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条件的区、县(市)政府逐步采用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村级河长制的水环境质量开展监测。
(二)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统一发布
依托国家“一库一网一平台”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以建设XXX市环保云为基础,XXXX年底前,整合现有业务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根据天气变化制作“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产品,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和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提高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与应急监测能力
X.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继续完善全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增建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逐步形成最适合本地区污染和气象特征的集合预报模式,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XXXX年更新完善我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污染原因分析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预警。XXXX年,建立水质自动站和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加强监测信息汇聚共享与技术协作,实现水环境风险联合预警和管控,提高预警信息可信度和反应速度。开展重要河流、水源涵养区、湖泊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XXX海事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逐步开展土壤质量风险评估,掌握行政区内重点土壤风险区的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特征污染物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环境状况风险评估与环境应急监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XXX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和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库,建立应急反应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各区、县(市)政府建立本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监测保障体系,配齐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储备、强化应急车辆等装备建设、保障应急专项资金。(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XXX海事局、XXX陆军预备役防化团、市供水集团、市排水集团和各区、县(市)政府)
X.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
施覆盖范围,提升在线监控设备运行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及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四)实现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同步
建立监测、监管同步监察机制。根据环境监察工作需要,环境监测部门配合进行同步监测,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实施监测,环境监察部门同步进行现场监察;对在线监控数据异常的污染源企业,增加监测频次和执法抽查比例、对数据超标自动报警的污染源企业,同步进行监测执法。(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
按照国家、省“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XXXX年完成“XXX市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制定;严把准入、强化监管与质量控制,建立完善联合检查、问题曝光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依法取得生态环境监测资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结合我市各级政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及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以市政府为监督,区、县(市)政府为主体,乡镇政府和村屯为辅助,企业自律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责任体系;建立市、区、县(市)、乡镇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评估考核体系。完善评估和考核制度,形成层级监督考核,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考核各级政府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责任。(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相关要求,做好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适度上收市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下放污染源监测事权。市政府负责建立覆盖各区、县(市)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化调整监测网络的布设与监测;区、县(市)政府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投入,制定相应监测计划,建设环境监测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系列措施,建立覆盖各乡、镇和边界及重点村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逐级监督考核能力。其他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划分,由各责任部门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确定。(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八)积极培育环境监测市场
稳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监测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九)加强监测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加强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哈洽会”、“哈科会”等平台,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提升监测技术创新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学技术局;配合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保障监测仪器设备配备,满足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测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和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化团队及高水平环境监测机构合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与分析能力;通过卫星遥感、飞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应用和严格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与多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求,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重点保障。(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配合部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分工,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制定推进计划
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依据方案中承担的任务,组织开展本系统、本地区监测网络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定期向市生态环境局报送推进落实情况。
(三)强化督导检查
市生态环境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按时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