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在做实做细中提升监督实效(最新)
纪委监委的双重职责中,监督始终是基本的、首要的、第一位的。当前,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这一职能定位,坚持“五化”引领,拓展路径、创新方式、提升成效,真正让监督“长牙齿”,实现“形”的重塑和“神”的重铸,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识别监督对象精准化,实现既有形又有效。要找准被监督主体,既实现对监督对象的全覆盖,又要真实实现有效覆盖。摸清底数是前提。根据监督对象拓展的情况,按照监察法规定的六类监察对象,分门别类登记,逐一建立电子档案,全面掌握基本情况,重点关注新增加的监察对象。加强与组织、人事、编办等部门沟通联系,实现动态更新。盯紧“头雁”是关键。一个地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如同“头雁”,对于政治生态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紧盯“头雁”这个“关键少数”,推动营造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监督效果。
厘清监督任务清单化,实现既抓点又拓面。根据具体情形,着力提升监督质效。凸显政治监督。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力督促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对“七个有之”问题保持高度警觉,坚决清除两面人、两面派。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政治生态监测预警和综合评价机制,自觉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查找在管党治党、选人用人、执行六项纪律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督促抓好整改,维护“森林”健康。强化纪法双施双守。既要依据党章党规党纪审查违纪问题,又要依据宪法法律调查职务违法犯罪问题。围绕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秉公用权、依法履职、廉洁从政从业等方面情况,始终用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这两把尺子来衡量、纠偏、整改,做到执纪执法同向发力,实现纪法各显权威、相互衔接贯通。
创新监督方式多样化,实现既巩固又突破。坚守“监督的再监督”这一定位,当好“裁判员”。抓实日常监督。打破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约谈函询、督促履责纪实、线索处置、参加民主生活会、提出纪律检查建议或者监察建议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治未病”。运用科技手段。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手段,敏锐发现问题线索,深入解剖、比对分析纪律审查监察调查案件,从源头上探索治本举措。运用“互联网+”,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履责纪实系统、“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政府投资工程“阳光防范”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监督制度规范化,实现既合规又灵活。理顺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是保障监督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制定制度规范。出台执纪监督工作规范,明确线索处置、案件审核、政治生态评估等方面工作流程,建立健全谈话函询、问责工作等配套制度。坚持闭环管理。实行信访举报分析、问题线索会办制度,建立室务会、业务分析会等内部运行机制,坚持集体研究决策,做到闭环管理、全程留痕,将监督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衔接机制。构建党纪处分与政务处分、党内问责与监察问责、执纪审查与依法调查相互衔接机制,同时探索监察机关与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协作配合实施办法,把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机制落实到位。
构建监督格局立体化,实现既分工又协同。聚焦监督职责,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合力。从严从实强化纪律监督,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把六项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依法强化监察监督,结合实际推动监察工作向镇村延伸,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着力发挥派驻监督“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延伸日常监督触角,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开展监督;巡察监督要与巡视监督联动对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充分发挥“利剑”作用。强化沟通联系、双向推送信息,在定期不定期交流中共享监督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巡察监督借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协助巡察监督抓好问题整改、启动问责程序,彼此同频共振、配合作战,不断提升监督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