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羡林
季羡林,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作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他的散文被当作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
前期的散文或取材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片段,或抒发自己在青年时期的种种感怀和绵绵愁绪。中期的散文主要是国内外游记,洋溢着明朗与欢快的精神。后期是散文创作最为辉煌的多产时期,总量在百篇以上。作品有散文集《天竺心影》《燕南集》《万泉集》《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其中,《海棠花》入选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马缨花》《雾》分别入选2008年全国Ⅱ和湖北高考语文试题。
季羡林散文的特色:
①平实诚挚。季羡林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文章少棒喝顿悟的机锋,也无惊世骇俗的警句,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他的生活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②淳朴真挚。“真”与“朴”是季羡林散文的两大特点。“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百年奋斗的人生历程。“朴”,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就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
③心忧天下。季羡林的散文观念,基本上与周作人开创的“美文”观念一脉相承,也与林语堂的散文观念相似,在取材上倡导“身边琐事”,主张“以小见大”。但同时,他在散文创作中始终表现出一颗爱国之心,表达对时代与环境的关注,取材虽小,却心系众生,心忧天下,发挥了散文的社会功用,突破了“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与鲁迅等人的散文创作重在社会功利作用具有继承关系。
仿真预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咪噢”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进屋睡觉。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是老猫!”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儿什么。“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从此我就失掉了老猫,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抔;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我觉得,净土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
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答:
3.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4.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
5.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答:
二、迟子建
迟子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文章曾多次入选中高考现代文阅读。
前期作品具有探索、过渡性质,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中期,故事的虚构意味很浓,出现了《秧歌》《香坊》《岸上的关奴》等一批类似张爱玲的“传奇”式的作品。后期关注日常生活,尤其是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笔法日趋朴素、致密,主体的情绪内敛。《亲亲土豆》《雾月牛栏》《逆行精灵》《观彗记》《微风入林》等作品写实性都比较强。
其作品《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时间怎样地行走》《泥泞》分别入选2010年天津、2008年重庆、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迟子建散文的特色:
①大气豁达。迟子建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入到大千世界之中,超越了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②朴素宁静。迟子建对世间万物极富人性的理解,使其散文呈现出一种朴素、宁静而又空灵、博大的美感。
那些叙述游览各地见闻的游记,关于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尊重的动人描写,向人们呈现了一种更具现代性与先锋性的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体现了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遍的尊重。
③温暖力量。迟子建的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迟子建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仿真预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有删改)
6.作者以“枕边的夜莺”为题,有什么特色与效果?
答:
7.根据上下文,说说画线句“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的作用。
答:
8.根据上下文,简要赏析画线句“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答:
9.作者写道:“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写出一个你印象中这样的伟大诗人及其诗作中能体现其灵魂高洁的诗句。
答:
10.第⑧段最后作者说“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的“原因”指的是什么?
答:
三、汪曾祺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其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作品《捡烂纸的老头》《才子赵树理》《侯银匠》等先后入选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
汪曾祺的小说特色:
①在塑造人物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儿虚假。他追求生活的真实,绝不把人写成神,抑扬褒贬几乎毫无泄露和表现。
②在文章结构方面,汪曾祺的小说转折自然,不求严谨,接近散文,贴近生活状态。人物出场,不作烘托铺垫;人物转换,也不作交代暗示。可谓是闲笔不闲,形散而神不散。
仿真预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11.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声之前,作者还写了好几种叫卖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2.文中称卖糕饼的孩子“是个小大人”,这里“小大人”是什么意思?
答:
13.赏析卖糕饼的孩子的人物形象。
答:
14.说说这篇小说的结尾的妙处。
答:
15.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
四、周海亮
周海亮,作家,1972年8月出生于山东文登高村镇河西村,现居山东威海市。中国“最受青年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读者(原创版)》《思维与智慧》《意林》等杂志社签约作家,《半月谈》杂志社特约记者,世界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荣誉村民,畅销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浅婚》等近
30部作品,作品风格细腻,极受读者喜爱。
仿真预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
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
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
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
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
000
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
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6.通读全文,你认为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7.小说写“他”与母亲交流时是通过什么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
18.“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为何“却不停地打着寒战”?
答:
19.为什么说母亲“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答:
20.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五、雷抒雁
雷抒雁(1942—2013),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为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等,散文随笔集《悬肠草》《秋思》《分香散玉记》等。获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仿真预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她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坐在他躺着的床边,看着他瘦削失形的脸,听氧气从炮筒一样的钢瓶里出来,咕咕嘟嘟穿过水的过滤,从细细的、蓝色的管子里,经过鼻腔慢慢流进那两片已被癌细胞吞噬殆尽的肺叶里,样子有些木然。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④他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她的手。她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的速度。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夫妻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他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⑤一切都明白了,她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⑥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⑦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这样大胆而放肆地,把她纤细的手拉到自己的唇边。那时,他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她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唇边。
⑧习惯是从第一次养成的。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他拉过她的手放在自己的唇边;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唇边。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加上轻轻一吻,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他们有时奇怪地问对方,什么叫爱情,难道就是这两双手相牵,加上轻轻的一吻?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短暂的离别也罢,突然的重逢也罢,甚至化解任何一个家庭都绝不可少的为生活而起的争执,都是这一个程式化了的动作。
⑨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
⑩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走到尽头了。曾经有过的青春、爱情,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
⑪她的手在他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⑫她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慢慢抓起他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会在自己身上。
⑬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21.第⑤段中有“一切都明白了”一句,“她”明白了什么?
答:
22.第②段对“手”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3.请对文中画线的语段作简要赏析。
答:
24.本文的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构思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5.文中第⑧段写道:“什么叫爱情,难道就是这两双手相牵,加上轻轻的一吻?”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理解,用“爱意味着……”的句式,对“什么叫爱情”这一问题作简要回答。
答:
答案解析
1.(1)虎皮斑纹,不黑不黄,不美观,很普通,很平常;(2)眼睛炯炯有神,虎虎有虎气;(3)善解人意,体念主人,不想主人为自己难过而离家。
2.(1)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3)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
3.作者引用俗语诗词,凸显了秦皇、汉武、唐宗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想方设法妄求长生不老,而最终遭遇失败的枉然,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死的感悟,主张坦然豁达的生命追求。
4.(1)用语简朴,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情感厚朴;(2)语言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真而不失睿智;(3)长短句结合,具有参差之美。
5.(1)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有着恬淡豁达、参悟生死的博大的思想境界;(2)对动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识和感受;(3)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中参悟出生命的本质,思维细腻,观察细致。
6.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古诗词比作夜莺,形象地写出了古诗词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阅读古诗词给予自己的美好的精神享受与诗意情怀的熏陶。
7.写出作者对阅读有自己的认识和独到评价,表达出对好书的喜爱之情和对庸常作品的鄙弃。从结构上与第⑨段内容相呼应,强调了好书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8.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优秀的作品比作日出,形象地体现出优秀作品影响范围的深广,感染力的强大。
9.示例(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2):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丰富了“我”的生活;愉悦了“我”的精神;开启了“我”的心智;提升了人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
11.①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
②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③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的孩子的特点。
12.年纪虽小却有着大人的成熟(或“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失掉了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玩耍的自由”)。
13.他是一个失怙、失学的儿童,但是少年老成,懂事尽职,在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心童趣。
14.①是游戏,也是对自己的揶揄调侃,表现了卖糕饼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②是幽默,但是有些辛酸,是含泪的笑。
③意料之外,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15.不好。
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写了各种职业的吆喝,卖糕饼的孩子是其中详写的一个点。
②从主题上看,“职业”是对人的限制,对人的拘束,意味着人的生活模式的固化,这种固化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格外令人同情。
③以“卖糕饼的孩子”为题,主题会接近于“失落童年”;而以“职业”为题,小说的内涵更深远,是“人生的艰辛”。
16.知错能改、良心未灭、坦诚。
17.对话描写。
18.因为“他”将做一件为人所不齿的犯罪的事——携款潜逃,所以心里感到害怕。
19.一方面,母亲给了“他”5
000元钱来做东山再起的资本;另一方面,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20.(示例)这一情节显得真实。①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他”突然改变想法的关键。“他”没有勇气撇下对自己这么关心的母亲。②“他”的本质并不坏,“他”原本是个诚信的人,从“他”与这位客户几乎成了兄弟可知。③“他”为人向善,从后来“他不避人”,“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可知“他”发自内心的庆幸。
21.(1)丈夫是要再一次握紧“她”的手并加上轻轻一吻。(2)丈夫是要再一次表达对“她”的爱。
22.写出了“最后的手”的特点:皮肤灰黄,肌肉消失,干瘦无力。与后文写到的“健壮、红润而有力量”的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最后的牵手”那超越生死的爱的力量。
23.(1)描写“她”牵丈夫的手并加上轻轻一吻的动作,写出“她”回馈丈夫一生所给予“她”的爱,抚慰丈夫的灵魂。(2)使用叠词“慢慢”“轻轻”,突出“她”的庄重与柔情。(3)描写“她”感觉到丈夫的生命融会在自己身上的想象(或“使用心理描写,描写“她”感觉丈夫的生命融会到了自己身上”),突出了“她”从爱中汲取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突出了爱的坚贞,也突出了爱超越生死的力量。
24.(1)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以“牵手”这一标志性动作,突出夫妻俩深厚真挚的爱情和相伴相守的人生。(2)巧设线索。以“牵手”为线索构思全文。(3)前后呼应。全文主要写丈夫牵妻子的手,而开头和结尾则写妻子牵丈夫的手。(4)由点及面。由写夫妻俩一时的牵手,写及他们一生的牵手。
25.(示例)(1)爱意味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等。(2)爱意味着贫困、苦难时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3)爱意味着一同领受平凡的生活。(4)爱意味着呵护、担当。(5)爱意味着相互理解、信赖。(6)爱意味着始终不渝。(7)爱意味着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