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班幼儿的结构游戏活动来说,合作行为越来越多。孩子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自己一个人成为“发明家”,“建筑师”的过程,更深深地渴望体验小小积木带给自己和伙伴们共同建构美好幻想世界所带来的无穷快乐,真正体验团队合作的魅力。
但是有时候我们教师由于不明白合作中“孩子们的语言”往往只是躲在孩子们的“建筑师团队”之外,不曾真正了解过孩子们的此时此刻的需求。可能又有人会问,既然是孩子们自主的结构游戏活动,这样的合作又会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哪些需求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小小建筑师团队的“头脑风暴”,了解一下在大班结构游戏中不同合作阶段孩子们的需求。
到了大班,孩子们建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一天5个女孩子坐在乐高区域告诉我她们要把南西幼儿园原原本本一模一样地造出来。但是很快大家意识到都不知道从那开始如入手,站在活动区域里面面相觑。
需求一:巩固团队建设的需求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往往是以同一个想法把你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行为动机,并贯穿整个合作行为的全部过程。当然,如果整个想法一旦在行动之处就遇到了重重阻碍便会使得孩子们脆弱的团队建设土崩瓦解,原本积极地动机也就戛然而止。
当面对这个相当新颖,鲜有耳闻的金点子的时候,五个女孩子在形成建构动机之初就无从下手面面相觑之时,我很快意识到了孩子们没有说出口的需求——帮助引领设计的想法与建构的动机,巩固团队建设的需求。
于是在外旁观的我第一次介入到了孩子们的团队中。
介入一:让创意的轨迹更清晰
我“混入”这支建筑师团队,以参与者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建议:“大家觉得我们幼儿园外观上最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呀?”我这么一问就好像给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大石头,阵阵涟漪在水面泛开,姑娘们你一句我一句炸开了锅。“我举得我们圆形的楼梯很特别。”“我倒是觉得我们屋顶的花园一定要造出来。”“我觉得……”
我的第一次介入并没有告诉孩子们应该从哪里开始,该怎么做。只是希望他们把原来的想法变得更为充实,从抽象的轮廓,到具象的细节,逐步通过彼此间的讨论将共性的认知经验重叠在一起,将原本模糊的轮廓,描绘得清晰起来。
“但是说了这么多,根本记不住从哪里开始呀?”讨论到一半的时候,雯雯冷静下来抛出了这样一句话。
需求二:建立合作策略的需求
当拥有了一支彼此有共同信念的合作团队以后,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就该讨论怎么样去分工担当合作任务的不同部分,并建立系统的建构方案,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挑战。在具备社会性行为特征的自主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其实与成人的合作具备共性。正如帕顿(Parten)所言,幼儿的合作游戏必定是“有组织、有规则和有‘小组领袖’的共同活动。”
如今我看出来仔细倾听同伴发言,积极给出同伴建议,并冷静思考的雯雯俨然成为了这个小组的领袖,但在合作行为上大家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策略,将彼此的建设计划进行一个有效地进行分工。
我意识到我的第二次介入很关键,一旦能够帮助孩子们形成有效的合作策略,根据他们的能力,合作行为一定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并大致能完成作品。
介入二:梳理脉络,化整为零,便于分工。
听到雯雯的抛出的问题,我附和了一句:“对哦,不知道真正的建筑师们是怎么做的呢?”这一问下去雯雯和悦悦都如有所思,悦悦说:“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卖房子的广告上都会把房子里面外面的样子画出来,然后造出来。”“我知道,那个叫平面图,爸爸告诉过我,设计师们造房子之前要画平面图”雯雯激动地附和道,“张老师,我们也画平面图吧。”
听到雯雯这么说,我拿出ipad,打开具备画板功能的app,和姑娘们说,那你们一起把幼儿园画出来吧。“但是从哪里开始画呢?”悦悦问,雯雯说,“从进大门的地方开始”,“对,进门以后左边有圆楼梯,右边是方楼梯”“不对,方楼梯之前还有老师的食堂”雯雯说……就这样你一句我一笔的把幼儿园的轮廓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画了出来。
有了平面图,接下来的工作就变得简单了。我把ipad留个了孩子们,便于他们必要的情况下调整或参考自己的设计。合作顺利地开展了下去,有的孩子负责为外墙安排不同的颜色排序,利用互锁进行为何,擅长对角连接的孩子负责把幼儿园圆形外墙的部分勾勒出来……孩子们的分工也随着平面图的诞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在第二次介入前,我观察到了孩子们在面对庞大复杂的建构目标前一筹莫展的窘迫来源于孩子们尚不善于拆解复杂的问题,或者说孩子们提供了许多线索但支离破碎尚未被一条建构的主线串联起来。作为此时的教师,为了帮助孩子们形成能够完成作品的建构策略,我需要帮助孩子们寻觅到一把解决问题,梳理线索的钥匙。故事中,这把钥匙正是孩子们对于“平面图”这一共同经验的认知。正是“平面图”这把钥匙,将孩子们琐碎的建构线索串联起来,再通过认领“平面图”中的不同部分,将合作的任务顺利地进行了分工。虽然由于工程过于庞大,以及时间的关系没有全部完成,但是五个姑娘们已经心满意足了。当然,故事远还没有结束。
到了下一周,依旧是这几个人,她们派雯雯告诉我,这次想把南西幼儿园改造一下,这次她们和上回一样有模有样地开了小会,准备造出了新的南西幼儿园,一边讨论,一边迅速地完成了平面图的设计,于是时间宽裕了,完成了平面图上的大部分轮廓,他们过来得意洋洋地邀请我去“参观”。看到作品的那一刹那,我发现了此刻这支合作团队第三个需求。
需求三:发挥合作优势进一步雕琢作品的需求。
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当作品完成大致完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进入对作品进行创意改造或者细节雕琢的阶段。这一点上独立进行结构游戏和合作开展的结构游戏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进入该阶段以后,合作团队中成员所具备的元经验是不同的,若团队内部能整合所有成员的想法,合作完成的作品在创意或细节上远比独立完成的作品更为弹眼落睛。显然,我这一次的介入就一定要帮助这支“建筑师团队”在作品创意延伸和细节雕琢上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介入三:调动经验,各显所长
我像模像样的仔细端详了作品的大致轮廓,拍了拍雯雯和悦悦的肩膀问:“这幼儿园是挺漂亮的,但真能让小朋友们去上课么?”雯雯和悦悦面面相觑,边上其他的姑娘们插上了话“教室还没有呢!”“楼梯!我觉得还需要一个螺旋楼梯!”“对,我们要把幼儿园里面分割一下”领队雯雯从大家的话中总结道。“我们还要封顶!”“我同意,还不能忘记屋顶花园!”领队的话刚落,“建筑师”们就炸开了锅,“我造屋顶最拿手!”“那我来造植物放在屋顶花园,这个我会!”……看到讨论得如此激烈,我也就识趣地退出了他们的工作。
最后她们分割了教室,造好了楼梯,盖上了屋顶,不忘把屋顶花园的小树给种上了。这回心满意足地让我给他们拍照留念。
合作由于单干就在于合作任务中每个人都各显所长,对于细节的思考大致也是如此。每个幼儿日常关注的内容存在差异,自然原有经验亦然不同,更何况各自所擅长的建构技巧也大相近庭,调动团队内部充分的开展一场“头脑风暴”,使得在最近发展区的幼儿彼此的原有经验交互作用,真正达到在游戏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建构水平越高的孩子进入合作游戏阶段也就越早,面对在合作建构中呀呀学步的孩子们,老师不该始终游离在幼儿的合作行为之外,更多的观察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在合作中没有说出口的需求,调动幼儿在合作团队中展开更多立足于原有经验基础上的讨论,让小小建筑师们开展一场场“头脑风暴”,定能帮助幼儿更早地了解如何利用好同伴的力量,获取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