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2023-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2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发展过程。据此,我设计了“欣赏激趣、临摹画图、自由创作”三个教学环节。这样安排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精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和谐美、对称美、规则美,让他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在美好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不知不觉中进入课题。

2.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作品展示、自主评价,适时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观察、讨论、操作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学习“六花瓣”画法时,我没有采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充分感知画图的方法与要领的基础上,自主画出“六花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规的使用技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花瓣、太极阴阳图结构,自主画出图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使人人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课堂环境。

3.为了更好地揭示教材丰富的内涵,分解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课件。通过色彩和动画,充分展示了几何图案的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的结构,掌握画图的步骤。

4.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临摹画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考考你”自由创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圆规、直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有一定含义的图案。这是本节课设计比较成功之处。令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是巨大的。从随机抽取的四名同学的作品看,第一幅是“禁止吸烟”图案,体现关注环保、关注健康的'主题;第二幅是“万箭穿心”,反映了射手高超的技艺;第三幅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表达了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幅是“请照顾好您的孩子”,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爱。多了不起的学生,多了不起的构思!试想,要是不放手让学生尝试,这些奇妙设计就会被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也将熄灭。

5.精彩无限,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更丰富精彩的图案世界,我提供了“奥博(中文)”网站的网址,供学生在课外浏览。并要求学生为班级创作一幅“学习园地”图案,体现“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作业反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按要求完成了图案设计,而且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6.通过教学《图案设计》,我感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在自由创作环节仅展示了四幅作品,没有能满足更多学生的表现欲望。此外,新教材怎么教,尤其是数学活动课怎么上,对每位执教者都是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是0的加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兔博士提出的“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是0的减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兔博士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继续展开故事。让学生观察到鱼吃光了,就是没有了,就是0条,用算式3-3=0表示。让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深。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材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一个数学游戏,第1题是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第2题是对号入座,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第3题是6道5以内的加减计算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目的是加强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通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片,你们有没有兴趣听?

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听得最认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计算

1、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2、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比比看刚才谁听得最认真。

(1)妈妈钓了几条鱼?(板书:3)

(2)小猫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板书:0)

(3)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

(4)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①谁知道?怎样列式?

板书: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别表示什么?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0+3=3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1、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

2、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说

(2)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3、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

(1)你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板书:3-0=3

(2)说一说算式中的3、3、0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4、揭示课题

观察黑板上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1)引导学生说出3个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深化对0的加减法的认识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观察讨论:

(1)观察第一组题

①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加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②观察第二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减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③你能不能把两行的发现用一句话说一说?(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④你能迅速说出得数吗?听老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观察第二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①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你能说出一个等于0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一些特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力片吗?知道猪八戒吗?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吗?1、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写在53页书上。

(2)交流。重点让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2、练一练第1题。

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还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快请它们坐下吧。

(1)学生在书上连线。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口算能力。)

四、数学游戏

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算式和得数。如果你能说加法的就说加法的,如果能说减法的就说减法的。如果能说加法的也能说减法的,就说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

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转换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情感目标

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

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师:老师刚才发现,九组组长对本组6号进行了有效的帮助,她为小组赢得2分!刚才老听到二组有掌声响起,请二组组长起立,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2:(九组的崔佳豫跑上台来,转身面对大家)大家好!我来为二组点评的同学补充,从题中我们获得信息:香蕉每千克5.6元,5.6×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香蕉的价钱,苹果每千克4.4元,4.4×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苹果的价钱,5.6×14+4.4×14是王老师买香蕉和苹果的总钱数。我的补充完毕,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生:(6组崔美地迅速站到黑板前)大家好!我代表6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香蕉每千克5.6元,苹果每千克4.4元,5.6+4.4表示每千克香蕉和苹果共多少元,因为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所以再乘14就是王老师共花的钱数,然后再和王老师带的150元钱做一下比较,就知道钱带够了!5组的同学做对了,而且书写很工整,所以我给他们5分!我的点评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师:我们回头看一看两种做法,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经历读稍复杂折线统计图、交流信息和进行简单预测的过程。

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体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获得丰富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过程:

读折线统计图

1、打开书103页,看图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图。

2、让学生讨论“部分年份”的意思,并说一说这幅图的特点。

3、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4、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试着预测一下我国20xx年以后的水果产量。

讨论交流。

试一试

1、让学生看书读统计表,并提出制作图的'要求。

2、交流展示自己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练一练

1、先读题,了解题目要求,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交流绘制的统计图,互相评价。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回答:接受。

激发兴趣:好多的数字朋友想考考我们,咱们接不接受他们的考验呢?

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呼唤、激发。”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创设数字朋友考学生的问题情境,既新鲜又有挑战性,符合争强好胜的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与体验

学生打开书48页,自己在空格处填数。

全班订正。

学生先自己认真的观察,然后小组研讨,发现规律。

全班交流。

可能有:

竖着看,上一个数都比下一个数少10,下一个数都比上一个数多时10;

横着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从右上到左下这一斜行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

每一竖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除第一行外),每一横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等。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

1、师:好,我们看看他们给出的第一关。

实物投影出示表格,说题目要求。

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闯过。

2、咱们来看看第二关。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发现的规律少,教师可进行引导。

三关:

1、师说生答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说一说。

2、我说你答

同桌互问互答。

注意:一般六十几不包括六十。

3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竖行有什么规律,横行有什么规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己找到了很多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及时体验、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实践与应用

学生做题。全班订正。

让学生将1题独立写在书上。

将2题写在书上。

先观察,再交流,最后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关:

完成练一练的1、2题和数学冲浪

1、游戏:将苹果放到合适的筐里。

2、看谁分得清

学生口述66的个位、十位各表示什么。34、88、62呢?(以竞赛的形式进行)

3、看谁脑筋转得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认识亿以内的数,教材安排了两个环节。首先,教材选择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每小时飞行的距离,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三组关于距离的数据。让学生在试着读数的过程中,感受几个数的大小;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数写在数位表中,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含义,学会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分级和知识迁移的过程,根据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认、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会读、会写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2张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播放录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两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2.对比两组资料,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认识更大的数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56页插图。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插图下面的文字,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生自主读,师巡视,了解学生读数情况,相机指导。

师生交流。

2.课件出示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认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3.把前面的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借助数位顺序表引

导学生读数,师根据学生的读数情况适时板书读法。

4.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位顺序表,把第二个数写在数位表中。生自己填写师巡视,写完之后,集体交流。

5.师: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应该怎样读数?(以675672为例)

(1)分级

(2)问:万级的数是多少个万?怎么读?(67万),个级的数怎么读?连起来怎么读?(六十七万五千六百七十二)

(3)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三、巩固练习

1.读数练习。

(1)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读读每一级末尾、中间有0的数。

(2)出示卡片,指名练习读数

2.写数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问:我们应该怎样写数呢?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2)出示课件:我来读,你来写。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师巡视指导,然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大家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读电视节目预报表的活动中,经历了解24时计时法的过程。

2、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3、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接站情景引出问题

问:能不能接到客人呢?为什么?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呢?除了大家刚才说的方法(说清楚上午、下午和晚上)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计时法

2、出示节目预报表,观察交流

师:这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预报表,请你观察这张表,看从中都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像节目预报表这样,按一天24个小时来计时的`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二、自主探究深入认识

1、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进一步感受24时计时法。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并说说播出时间。

你能用两种计时法说一说《焦点访谈》的播出时间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现、去认识。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先自己观察思考,再交流,一方面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时可以互相分享学习。

师可提问:“那一天中有没有两个7时呢?还有两个什么时间?”

“哦,所有的时间都有两个,那我们在计时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究竟是上午还是下午、晚上之类,不然会怎么样?”

教师可有目的的与学生对话,适时提类似“你知道19:00是晚上几点吗?

2、24时计时法的主要应用和钟表的知识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已经会把两种计时法互相转换了,了不起!请你回忆一下,你在哪里还见过利用24时来是计时呢?

生交流

谈话:24时计时法方便、简明、不易出错,所以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常用24时计时法。

下面我们对照钟表来看一看(出示)

通过实物钟表介绍一些钟面的知识。

3、介绍知识窗

1天就是1日,(出示)知识窗内容。

三、尝试应用

1、说一说

出示教材中四种事物,学生交流,重点说出情景中显示的时间。

启发学生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例如,学校下午放学是几时几分,我晚上几时几分睡觉

2、练一练

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交流。

3、3、用不同的计时法,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是0的加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兔博士提出的“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是0的减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兔博士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继续展开故事。让学生观察到鱼吃光了,就是没有了,就是0条,用算式3-3=0表示。让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深。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材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一个数学游戏,第1题是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第2题是对号入座,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第3题是6道5以内的加减计算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目的是加强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通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片,你们有没有兴趣听?

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听得最认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计算

1、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2、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比比看刚才谁听得最认真。

(1)妈妈钓了几条鱼?(板书:3)

(2)小猫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板书:0)

(3)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

(4)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①谁知道?怎样列式?

板书: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别表示什么?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0+3=3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1、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

2、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说

(2)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3、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

(1)你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板书:3-0=3

(2)说一说算式中的3、3、0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4、揭示课题

观察黑板上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1)引导学生说出3个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深化对0的加减法的认识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观察讨论:

(1)观察第一组题

①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加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②观察第二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减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③你能不能把两行的发现用一句话说一说?(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④你能迅速说出得数吗?听老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观察第二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①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你能说出一个等于0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一些特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力片吗?知道猪八戒吗?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吗?1、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写在53页书上。

(2)交流。重点让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2、练一练第1题。

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还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快请它们坐下吧。

(1)学生在书上连线。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口算能力。)

四、数学游戏

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算式和得数。如果你能说加法的就说加法的,如果能说减法的.就说减法的。如果能说加法的也能说减法的,就说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

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2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四节。本课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一摸,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使学生亲历整个探寻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圆周长计算的由来和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周长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首先采取课件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导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从而学生提高自学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交互运用各种学习形式,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都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直径为整数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⒈教具演示,直观感知,结合认知认识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实验,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a.量一量、记一记: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然后记下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把商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结论:所测量的其他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绍圆周率。

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②介绍π的读写方法。

③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④学生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лr。

(三)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这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

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②你是怎么学到的?(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想能够完全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绕线法滚动法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

л=3.1415926…… л≈3.14

C=лd或C=2лr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了解循环节。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简便方法读写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等孩子们讲两遍后叫停,问:你们能讲完吗?为什么?你们又为什么讲得这么齐呀?(引导学生说出:按顺序、重复等词语)

2、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像四个季节一样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的循环现象吗?请举例(白天黑夜的交替、一年12个月循环、12生肖年的轮回等)

师:数学里也有有趣的'循环现象,今天我们来研究数学里的循环。(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活动2【讲授】

二.自主探究,获取真知

1、谈话导入:在动物乐园里,蜘蛛和蜗牛比赛爬行,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请你估算一下谁爬得快?请你说出理由。

2、列式计算,检验你的估算能力。请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竖式计算。

3、等板演的同学算到循环两次后叫停,引导学生观察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题商里重复出现3,第二题的商里重复出现5、4)

为什么商里会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如果再除下去会怎么样?(无数个)有必要继续往下除吗?竖式上的商里重复数字出现几次就可以了?(两次) 既然是无数个,可以怎么表示呢?(省略号) (板书:73÷3=24、33…… 9、4÷11=0、85454……)

不写省略号可以吗?(写了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无数个3、无数54,不写表示后面没有了)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部分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本节课主要通过转移拼、割补法的实验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与拓展创新的数学思想,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学法:

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具学具:

各种梯形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理念:

1、突出一个仿字。注重迁移类推,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会用转移拼的方法,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体验一个创字。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推导方法。

3、强调一个练字。练习题设计有梯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层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一开始,我说:大家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出示汽车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及时再问: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由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转移拼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是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脑中是否具有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观念和怎样转化的策略。因此,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因此,此环节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你想怎样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谈谈你的初步设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不同思维也使其他同学打开了思路。

(2)根据自己的设想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工具,大胆尝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点拨归纳、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假想,在动手实践中应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主动探索、推导公式,重点得以突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课件的动态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深化、巩固升华

为了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安排以下几个练习题目。

(1)解决课前留给大家的问题。(师再次出示近似梯形的地)要求这块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知道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教师出示上底、下底、高,学生进行计算。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已知梯形的面积、上下底,求高。通过此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利用公式做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四)评价总结,延伸拓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S

=(a+b)h2

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 ?7个是什么?)第二组:9+8+5+3+5=30(个)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下载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冀教版初中数学轴对称教学设计重点

    冀教版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生活在图形世界中, 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 教材提供了飞 机、脸谱、蝴蝶、奖杯等图片,目的是使学生从这些图......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南位小学——刘甜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精力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第16~19的“表内乘法”中的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会写......

    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 教学目标: 1. 在自主计算、交流、判断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倍数的过程。 2. 知道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 的所有倍数。 3. 积极参加数......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平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 名称 执教者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设计(退位减法)课1课刘宏伟 时 时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笔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教学设计 名称 《方程的认识》 基本执教者 刘宏伟 课时 1 信息 所属教材目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录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

    冀教版《燕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精读课《燕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一文,从多角度来状物,突出了燕子的美丽和可爱。 一、描写外形。“乌黑发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