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

时间:2019-05-12 23: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

第一篇: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

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

问题式导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特别容易使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它立足基础知识,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我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对于问题导学的运用基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我经常用的导入形式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从时事政治导入;③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发情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我一般会在事先制定的导学案中列出的知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同时完成学案内容。限定时间(按章节一般在三至五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也督促不自觉的学生完成学案。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这阶段我会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但要注意题目的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每学习一节历史课,教师都要至少出一道开放题联系现实,关注未来。知识小结。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讨论完成。最后老师总结这节课,布置作业。注意的是,我比较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要特别对于讨论时的好现象和模范典型大加表扬,以激励大家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心得——马越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心得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要靠不断地改革。而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中国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出了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决定了学生的听和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决定的创新能力的退化。而现行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恰好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有了动力。

在此,我根据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大家多多点评。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与传统教学模式只重教的教师单主体模式不同,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但要会“纸上谈兵”,还要“能说会道”,也可以说,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要给学生讲课,而教师扮演的是评判者。

二、问题导学教学的实施手段

传统课堂的实施手段很简单,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备课——讲课——复习”与学生的“课前预习——听课——课后作业”,学生无需准备得太多,因为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教师都替他们准备好了。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化传授知识,学生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我校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后,班级内部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六个小组,小组之间课桌并到一起以便于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小组内部设组长一个,由组长搜集本组成员存在的而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交给相应教师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主要由自主学习与展示交流两部分构成,自主学习课上,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展示交流课上,学生展示交流本组任务,似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已无关轻重,其实不然。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意味着教师要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捣乱的主体,要成为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后退的主体。虽然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是,由学生“主宰”的课堂仍然是由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的工作主要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导学案,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引导化,知识体系逻辑化,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导学案基本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三)展示交流课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及各组的展示任务展开交流讨论,并及时解决通过学生展示体现出来的问题。

(四)严格按照评分体系给每一个展示小组打,通过量化的评分让展示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树立荣誉意识,让他们通过为小组争取荣誉发现自身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通过展示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更要让勇于展示和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如果学生得出错误的答案,也不要批评打击,要循循善诱。

(六)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反馈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案。作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体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阅读教材,读懂教材。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读懂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解决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各种问题。

(二)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精心准备本组的展示任务,让展示课堂变成成果展示课与风彩展示课。

(三)要全面把握导学案涉及到的知识,不但要精益求精地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也要敢于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成果提出大胆的质疑,展开探究活动,以此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展示交流课上,要的是展示交流,而不是谈天说,要得是井井有条而不是一片混乱。

(五)学生要学会把问题还原到相应的知识点,在展示的时候要能先把知识点讲清楚,再把得出答案的过程说清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展示有理有据,同时证明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大大方方,即便是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也要错得有理有据,错得高明。因为通过一次严重的错误,可以让一个人对正确的答案铭记于心。

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教学和气氛更加活跃,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求知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一个积极的引导课堂。

三、问题导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异常活跃,往往会在展示交流课上出现以下问题:

(一)展示交流变成了展示导学案的答案,学生走上讲台宣读完答案以后就算完成任务,展示交流变成了“走过场”。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导演案的各部分问题在设置上缺乏相关性和推理性引导。使学生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例如,在讲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时,如果我们把导学问题设置成“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规律是: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

(南或北)移,冬季向

(南或北)移。”这种形式的问题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所以作为展示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同时,这样轻易地给出结果,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感兴趣的是探究的过程。所以,合理的导学问题应该这样设置“观察教材P5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图会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与风带会发生明显的移动,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移动呢?”这样设置便会使问题由简单的问答形式变得更有探究性,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完成有探究性的问题,也会使他们自身更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乐趣,带着趣味性的展示交流就不再是“过场”。

(二)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发问,但常常会脱离相关小组的任务内容,而且会脱离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造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和相应小组的任务提出疑问,切不可乱问,以免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三)学生展示时往往会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充分而前言不搭后语,甚至答非所问,在些教师会因此而批评学生,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对他们的展示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让他们以此为鉴,争取进步。

四、问题导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讲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享受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一来不旦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历史课心得

我对纲要课的认知和期望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对于理科生,尤其如此;更难以理解的是;理学的数学也要学,尤其是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很难让人快快乐乐的接受。我们喜欢辉煌灿烂的唐宋,喜欢强国的自豪感。可是,终究是要学的,既学之,则安之,也只能这样了。

而且,在听了几次课之后,开始有点喜欢这门课了,历史,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首先,我们有必要学习历史,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获益。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是民族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学习它,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一种挑战。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忘本,居安思危,方为明智之举。我们学习历史,不只只在于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之后,得出对现在有用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甚至,未来比过去更是他的内涵。学习历史,知道发生的事,总结发生的事,分析发生的事,从而预测未发生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说了这么多,不过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历史的熏陶,塑造出高尚的人格。爱国主义,奉献主义„„这些是不用多说的。仁人志士,都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历史,明责任,获激励。而且,我们要有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众人皆醉,能否独醒?学学历史,也许精神层面能提高许多。这一切,也许我们不曾明切的感知,但确实是慢慢进行的。现在,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是中国人,只因为这一个理由。因为这个理由,我们不能忘本。因为如此,我们学历史。我们学历史,又不仅仅只是历史。我们收获很多„„这一切,远超过一个学科„„

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但不得不爱。不是因为考试,只是因为自己的心„„篇二:历史课学习心得 历史课学习心得

从小就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也常和爸爸一起看一些解放战争时的史事资料。渐渐地通过学习、了解,才知道,这叫历史;才知道自己打小喜欢听、喜欢看的统统都叫历史。

在大学自开课以来,最喜欢的莫过于上历史课听历史老师讲以前的事。或许自己心里还是儿时的想法吧,总也放不下听故事。但现在的我,心里还是有偏差的。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自己喜欢学习、了解历史想必也一定是这个原因:我想明白一些东西,深点来说,我想通过以前的那些事明白一些道理.首先,我认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民族自豪感。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等等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言论更加让我激情万丈。而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更加激励了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看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如: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它增强了我自立、自强的信念,让我懂得了强国的重 要意义。听着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立志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认为学史可以明做人。漫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它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地对我进行着人格的熏陶和激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对比起来,让我更加准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刘胡兰、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告诉了我要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同时勇于献身。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告诉我要笑对挫折,胸怀坦荡。

最后,我觉得学史可以明事理。现在的我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学习历史让我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头脑,还明白了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洪秀全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我掌握了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了我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了我的判别是非能力;通过听老师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了我多方位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认为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篇三:中学历史课听课感受与心得

师大附中听课感受与心得

女刘老师讲的七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课堂形式多样,氛围十分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少不了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讲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们听课的激情,初中课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下面我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地方来简单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和心得。

1、课堂有效的引入 老师首先以两张非常美丽的花朵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提问道:“哪位同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些花朵?”同学们非常积极,有很多人举手,有的说美丽,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华美。老师归纳,“总之是很漂亮是吧。但是就是这么美的花朵,有人却用‘罪恶’来形容它。”学生们很惊诧。老师紧接着说,“是的,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花吗?”知道的学生说:“罂粟!”“对了,它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为什么它是罪恶的呢?”老师接着又放出了另一张图片,鸦片。“是的,罂粟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可以制成鸦片,鸦片是什么呢?是毒品,吃了会让人上瘾中毒。而这种东西却引发的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

老师通过使用美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设置最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学生们就很想表现自己,所以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这就使得一开始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老师的归纳与学生们达成共识,花朵很漂亮。但是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有人说它很罪恶,学生们啧啧称奇。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花朵本来很漂亮的怎么会说它罪恶呢?好奇心一下子涌动上来。老师通过提问花的种类,给出了学生们答案。原来这种极为艳丽的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罂粟花的果实可以制作鸦片,人一旦吸食很容易上瘾中毒,它当然是罪恶的了。接着,老师说就是这种东西(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今天所学的课程。这样通过图片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和层层引导设问的方式,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实现了罂粟花——鸦片——鸦片战争这样一个三者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参差清晰分明、生动活泼的课堂引入。这正是以后我要学习的地方。

2、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机结合刘老师全课基本上是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教学的,学生们也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并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话的教学,她很灵活的运用了乡土资源的一种——方言——四川话,这就使得课堂什么的生动有趣。比如,在谈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国常处于出超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老师就设置了一个情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在街上看到了卖洋布的洋布行,就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儿子:妈妈,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

妈妈: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妈妈: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在这里,老师就用四川话读了对话,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看得出同学们都被逗乐了,达到了吸引兴趣的目的。接着老师口音一转,便回归到普通话,提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买洋布吗?为什么?见老师用方言提问,学生们索性也用方言回答。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部分学生认为妈妈会买,因为洋布物美价廉。但也有学生回答说不会买,因为可以自己织。老师便解释道,当时的农民家庭一般非常贫穷,即使洋布再便宜也买不起的,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纺织布。中国古代就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这种小农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工业品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农民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所以那些西方的商品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中国的土特产茶啊,丝绸啊,陶瓷啊则在西方很受欢迎,所以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经常赔本。这样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先用方言互动,调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普通话比较抽象的解释原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至于一直讲理论,过于乏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教学虽然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但也不能使用过多,一是影响学生普通话的学习,另一个是会给班上外地的同学带来理解上的难度。

3、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

所谓“问题互动”就是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历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而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第二,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最好以“建议”的方式出现,尊重同学的自尊心,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建议”的分量,这样能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和谐。

而本节课中,刘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不乏一些失败之处。比如刘老师在讲完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当时你在销烟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林则徐那种不为外来侵略,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但是她在这里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错误,就是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会回答诸如“非常激动”“非常开心”此类的话语。但这可能只是站在一般百姓的角度,她忽略了如果站在烟民的角度,他们会怎么想呢?很巧的是,这时一个男同学就说出了,站在当时烟民的角度的感受:悲哀。我会很难受,因为我再也不能吸食鸦片了。老师一听到,她并没有表扬这位学生很新的一个思考角度,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为了跟课本一致,想也不想的就批评这位同学,“只要是正常人肯定不会像你这样想的。”殊不知,这句话很伤人的,更何况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点,刘老师处理的不是太好,没有很好的做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是非主流的,但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则大有裨益。

4、不要在假设历史上浪费时间 历史,简而言之,便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多的应该是客观、公正,在掌握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去假设历史,这样做无非是个人情感、价值观的泛滥,不利于我们认识“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这些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想指出刘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假如中国学习外国之后还会挨打吗?我可以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这样花费课堂不少的宝贵时间去让学生们假设历史,着实有点事倍功半。其实,通过讲完本课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史实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挨打,就是因为腐朽、落后,所以中国要不想挨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肯定要学习西方。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假设,只有假设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所以,不建议在假设历史上花费过多时间,语文课上倒是可以一试。

以上便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希望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篇四: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大连市第四十九中学霍晓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意识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加强学习。惟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刷陈旧的目的。在这几年中,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其次,来自于勇于对自己的否定和扬弃。再次,来自于我们保持对所处时代的敏感。教师必须自觉置身于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关注一切未知领域中的新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一种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心态年轻、思维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绪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记得在上完《辛丑条约》这一课时,要对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签定的卖国条约进行小结,说“由此可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谁知话刚落声,就从角落里传来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贡献,比如??”。这时候,心里在想为何不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了。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同时也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论点“李鸿章是历史上的大罪人”,“李鸿章也有贡献,不能太苛求”让大家进行发言。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我进行了小结。这一堂课就在这样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融洽了气氛,和谐了师生的感情,就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当是教师打断了学生的疑问,不仅伤害了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使得这节课变得很沉寂,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窍门。比如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会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好”“你对老师这样上课满意吗,给些建议吧”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但它确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与积极性。

另外,教师本身可以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与到里面,而进行学习交流。在活动中,更能增加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在课堂中发酵。当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在这方面,我成立了一个集邮兴趣小组,通过学习历史来补充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通过欣赏邮票就能更好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我们现在有成员近30人,通过了每周固定的一次集体学习交流,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而且还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种尝试性的探究学习。

现在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具备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并确定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更注重于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要有一片天空让他们去开发。为此,主要是通过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初一年《姓氏的来源》的活动课中,这可看似简单而又无从下手的题目(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材料缺乏)。我们在班上通过按姓氏分若干小组(避免重复,浪费资源),进行分组研究。通过指导他们怎么样去查找资料(查族谱,问长辈,网上点击,图书馆查阅等等方式),根据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提问题,然后去找答案,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发挥了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次,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采取的做法是,逢双周,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祢补了教师知识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获得 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能力,还符合了学习历史的规律。

最后,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也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2011年1月17日篇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河南省置换研修项目初中历史学科集中培训班。这期间,几十位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余干涸的心田,使余受益匪浅。恩师的启迪,自不免使余思想上风云激荡,对平素的课堂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收获了点滴心得,现略呈于下:

余窃以为,一个老师上讲台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搞清楚。

第一个问题:教什么?

余曾作《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一文,文中谈到余目前所教的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存在着巨大的缺陷:1)出于按照主题式模块化编排教材的需要,编写者人为地删选历史知识,将自认为符合该模块主题的组合在一起,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历史事件的顺序错乱。同时,也使得有的历史知识本应被编进教材,却因其自认为与模块主题不符,而被剔除出教材。2)历史知识扭结杂糅。3)同一个知识点的许多相关知识被肢解,如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一般零零星星地散见于诸多章节之中,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认知的缺失。例如,八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历史知识的编写便是如此,其相关知识被分别编排进了第18、21、23、24等课之中,那怎可能让学生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呢?纯属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那么,面对如此教材,作为老师教学生就应该教他们如何将教材中所颠倒的重新再颠倒回来,将教材中所剔除的为学生补充完整,将教材中扭结的杂糅的错乱的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清人类历史的发展顺序,准确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使其能够了解人类历史的全貌,还原人类历史的真相,在其脑海中,能够形成清晰地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大历史观。一句话,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真正的历史。

该教材的第四个重大缺陷是思想性学术性政论性为正统意识形态服务的奴性色彩过于浓烈,相应地,历史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则十分寡淡。如果一个老师依此教材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那么他的历史课堂一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的,或者是在座学生各种形神兼备各种怪现象层出不穷的。即,该课堂吸引不住学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学不了什么。现实生活中,这些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因此,作为老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就应该淡化思想性学术性政论性为正统意识形态服务的奴性等方面知识的灌输,道理显而易见:一个正常的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官僚,不需要那么多无聊无耻的政客,不需要那么多道貌岸然的伪

君子;孩子们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学问,人人都去搞研究,人人都去钻那故纸堆,人人都去皓首穷经,人人都去做那百无一用的书生。学生需要实际的学问,学生需要的是在学习中掌握切实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丰富历史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首先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历史、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兴趣就是灯塔,它会指引着学生自己去追求自己本身所真正想要的知识与能力,去真正地在学习中获得未来现实生活中对己身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求之者。”诚所谓也。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

如前所述,教这样的教材是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去照本宣科的。那么,作为老师,上课之前,首先就必须要充分地备课以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该调整顺序的一定要调整顺序。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做。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我是按照夏朝史、商朝史、西周史„„.明朝史、清朝史的时间顺序来讲的。在讲世界当代史部分时,我也完全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将其分成了三个总章、七个小节来讲的,三个总章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七个小节分别是战后美国、战后西欧、战后日本、战后苏联、战后东欧、战后第三世界与中东问题。

第二,一定要将被删除的使正常历史不能衔接起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一定要将“东汉史”与开元盛世之后至北宋建立期间这200多年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历史是不能断裂的,因为历史从未中断过,人为地割断历史应视为犯罪。

第三,一定要将星罗棋布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珍珠重新连串起来,使其成为晶莹闪亮的珍珠项链。即老师给学生的一定得是珍珠项链,而不是就珍珠还给珍珠,那老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哪里呢?另外,重新整合时须补充完整的仍一定要补充完整。下面,我仅以自己重新整合过的“古代罗马”为例予以说明:

“五.古代罗马

1.约公元前754年,罗马开始建城。

※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比喻成功需要年深日久的积累。2.“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最初,它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而统治实权则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因此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奴隶制贵族专政的国家。

4.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64年---前146年,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征服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

上的霸主。5.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6.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在罗马实行军事独裁,因触动了元老贵族的利益,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7.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了各项大权,他还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实际上成了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中国古书上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8.通过连续的军事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西起不列颠,东抵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地中海也成了它的内湖。9.由于内战的停止和统治的加强,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因而,历史上将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间,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圆形大剧场:建于罗马弗拉维王朝

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意思是: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或者指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拉丁语

罗马人使用拉丁语,是用字母拼写的。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与汉语拼音等所使用的字母都是拉丁字母。10.从公元3世纪起,由于经济衰落、人民起义和蛮族进攻,罗马帝国爆发了全

面危机。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也称拜占庭)帝

国,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都城,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和西欧上古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续到1453年。”

第四,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的作用,使自己的课堂既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充满活力、快捷高效。我曾连续三年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间断地进行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觉得,要达到上述目的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机、生、板”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与完美统一。“人”即教师,就是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机”即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声电光能等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容量大知识储备丰富等方面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向45分钟要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即学生,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毕竟是在教学生学,毕竟是以学生能够学会全部知识充分掌握知识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会的知识并将其最后自化为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为终极目的的,那么,自然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并以最终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学生完全掌握捕鱼之术为本旨。“板”即黑板。多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设施,既然如此,那它就是有弊端的,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它不可能将老师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荧幕上,荧屏毕竟空间有限,自然容量便是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交融,那么,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有教学灵感的火光迸溅,而这是老师需要及时地将其板书给学生的,此外,课堂上学生也要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自然也要用到黑板。总之,黑板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能以白板完全取代黑板。最好的策略也就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四者做到四位一体,完美统一。

三年的实践,余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运用多媒体之后,课堂容量增大的同时,需要学生抄的东西也多了,而学生做笔记也比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勤快的多了,但是,如此一来,课堂上的许多时间都浪费在了学生的抄写与做笔记之上了,反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常常有学生抱怨说:哎呀,这课上的怪有意思,就是讲的太少了,学的东西不多,云云??这就是实证。余曾为之苦恼多日,培训以来,经老师的指点与与同学们的探讨,余有茅塞顿开之感。余决定今后尝试着将自己整合过的所要讲的内容以教学预案的形式于上课之前提前发给学生,以此为蓝本,由学生先预习,再上课,以最大程度地压缩学生抄写和做笔记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自己的课堂真真正正地“高效”起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还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心得,见识浅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雅正。

第四篇:问题导学模式评价制度

问题导学模式评价制度

一.学生评价

过程与结果并重,既考虑平时小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期末素质测评成绩。

二.教师评价

1.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课堂秩序是否正常; 2.是否用教改理念进行教学活动;

3.是否完成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分配的常规工作; 4.教学效果是否好。

5.导学案编写是否合理、全面。三.课堂评价

以是否关注学生学习动机、是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否让学生“愉快”而“辛苦”的学习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由评教师为主变为评学生为主;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是否以各种方式自主学习);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有多少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

1.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为目的。

3.学习主动权上,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是交给了学生,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

4.教学方法上,看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通过“讲”来解决问题。

5.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6.教学效果上,看能否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四.对教学模式评价

1.教学时间:是否大致符合“10+35”要求;

2.课堂气氛:学生是否积极踊跃,是否全员参与,教师是否深入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3.教学流程:是否体现“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这几个环节;

4.学生活动:是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训练方式;

2012年9月

第五篇: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新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面貌的变化,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设计好历史问题是关键。让问题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突破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

一、设计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批判性、追求独立性增强,敢于挑战新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激发其斗志,鼓励其探索。书本中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宜拿来探究。一是探究的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发展。二是有现成答案,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应选择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追求一题多解,使其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如我在八年级上册教学中,就选择了:没有林则徐的禁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邓世昌死值得吗?《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区别?谭嗣同真的死得其所吗?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毛泽东赴重庆,依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其赴重庆还有意义吗?这些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这些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既不会让学生轻易找到答案,但只要学生“跳一跳”又能摘到果子(答案),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松懈和懒惰(因找不到答案,放弃思考;因轻易能找到答案,不愿思考)。

二、挑选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

新课标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发展学生个性品格。葛兆光:“我总觉得,历史教学恰当的途径,应是通过写作者或讲授者的‘叙说’来‘激活’读者或听众的记忆、体验与经验,调动心底的‘储备’,唤回心中的‘记忆’,重新建构并认同这一历史和传统的过程。这是一个从纯粹单向的老师的‘讲’,过渡到学生‘听’,并最终实现历史记忆的复活,重构一个价值性的东西的过程。学生想听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并能唤起他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经验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或者是机械教条的文本。”在提问时,应选那些学生能感悟、体验到的,能引发生命感动、内心体验和美好回忆的东西。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更要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养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圣殿。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贴标签,应该润物无声,通过精选问题、延伸问题,使问题内化为体验。在八年级教学中,我精选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如:写份起诉书,控诉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如果你生活在1919年,你会做什么?明年的9月18日,你拿什么纪念我们的“国耻日”?从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的孤独长跑到2004年刘翔夺冠,你想到什么?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日本政府通过宣扬侵略有理的教科书,你有何感想?这些问题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

历史教材上的东西大多是人类发展史上重大的、离学生较远的东西,怎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历史贴近学生,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教师就得关心学生身边的问题,让二者有机联合起来。在八年级教学中,我就选择了如下问题:从左宗棠收复新疆看打击东突势力的必要性;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贡献;新文化运动时,就已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今天,我们生活改善了,还有学习长征精神的必要吗?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杜绝无限拔高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难才能体现教师水平,惟有难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以九年级为例,有些教师上课提出如下问题: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前期,虽然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超过英国,其原因何在?荷兰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依据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法国与世界情况,分析法国历史演变的趋势。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就显得过难。因为初中生无论其知识储备还是思辨能力和高中生还是有段差距的。历史教学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究,无限拔高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五、教学生学会提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学生提问中,对有独到创见的学生,予于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予于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提出希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总之,能面向全体,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问题都是好问题。只要我们教师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我们的历史课堂必将在探究中焕发勃勃生机。就让我们在提问题中享受快乐,在问题中享受思考,在思考中享受历史课堂的魅力吧!

下载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些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地理课堂“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心得 地理组:赵燕利 自2010年8月开始,我校为加快新课程的研究步伐,积极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心得 自开学到现在高一数学一直实行问题导学课堂的授课模式。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规范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规范(建议)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提出本教学模式。 第二条 本规......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丹阳市实验学校 毛丽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为主,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

    “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解读

    “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解读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流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流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窑院小学 陈杰 问题导学教学,是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所谓问题导学,也称之为“基于问题·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它是以问题解决为......

    “问题导学模式”与翻转课堂 -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 “问题导学模式”与翻转课堂 语文组 春儿 【摘 要】自2012年以来,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导学模式”与翻转课堂代表的教育理......

    八年级历史课改心得

    八年级历史课改心得八年级的历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在教学中本人遵循《课标》要求,历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历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历史,不同的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