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思考与实践同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走校本研修和师本研究之路,是学校必然的选择。因此,2004年秋,我校启动并实施“三新”规划,并于2006年申报了省级课题《“新课程·新教师·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校本研修和师本研究为载体,通过学术报告、读书富脑、教学沙龙与教学反思等培训与研修活动,让思考与实践同行,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进程。
一、引领教师规划 做有目标的人
1、指导教师自主规划成长历程
教师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淡化工作激情;加之工作压力大、强度高,还会产生焦虑、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十分危险的信号。因此,我校积极指导教师自主规划成长历程,帮助他们规划当前,设想未来,追求个人美好的人生价值,修定个人3—5年发展规划。教师有了规划和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就有了工作激情和信念,自身的倦怠和惰性也就消失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便随之产生。如:范海荣老师于2004年秋季调入我校,在此之前从未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们帮助她进行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制定了五年自我发展规划。她的成长目标是一年基本胜任,两年完全胜任,三年成为校骨干,四年成为市县骨干,五年成为市教学新秀和我县名师。五年来,范老师朝着规划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自我更新”,从不懈怠,提前实现了专业发展目标。她在白山市“教学新秀”评选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科所组织的活动中多次作课,并脱颖而出。
2、加强师德教育,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感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我校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职业理想。结合我校家庭教育现状,抓住德育工作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举行家庭教育援助系列活动,采取家访、“结对子”、帮扶等多种形式,重视“学困生”和“问题儿童”的心理辅导,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爱中成长,使教师人格在帮扶中升华。
三届16人次的师德报告、两届36人次的师德演讲、两届10名星级教师的评选等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唤起了教师强烈的责任心。而这种责任心所引发的爱心、耐心又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近年来,许多“上班族”也纷纷把孩子送到我校,学校的教师子女也全部在本校就读,再也不到外校选名师了,因为我校也有自己可以信赖的名师了。
二、引领教师学习做有思想的人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富脑”活动,努力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为构建学习型学校奠定了基础。
1、营造读书氛围,引领教师走进经典、走近大师,像蜜蜂一样博采众长。为引领教师学习,我们平时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学习。我们开辟读书专栏,内设“名著介绍”、“新书推荐”等栏目。利用《中国教育报》的读书版、校园墙报、班级黑板报推荐阅读书目,引导教师自觉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
2、学校每年投资五千余元,订购10余种报刊杂志,购买20余位国内外教育名家论著、音像资料及成功人士励志书籍,供借阅或观看,还提倡教师每人每年自订一份教育教学杂志或报刊。
3、指导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明确读书目标。切实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上一次网浏览教育信息;每周至少写读书笔记一篇;每半个月至少看刊物一册;每学期至少读书一本。提倡教师读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专业类书籍,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读教育经典著作、名家名著,与智者对话,做智慧型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书籍,做有特色的教师。每
学期发放一个笔记本,随时撰写学习摘录、读书心得或体会,使教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实行奖励机制,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或交流演讲等活动,使教师尽可能享受由读书所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渐渐地,教师嘴会说了,笔会写了,感情也丰富了,同事、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了,偏执的老师也变得开朗起来。
4、专家引领。近年来,学校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克服经济困难,组织教师百余人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交流体会、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回校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了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组织观看窦桂梅、于永正、靳家彦等名家大师的教学实录或讲座,使教师由学习模仿到创新内化,从而实现教学实践能力质的飞跃。
三、引领教师研究与反思 做会合作、有学问的人
教师的工作是极具研究性、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研究的范畴,是实践先进教育思想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需要。我校具体做法是:
1、坚持开展针对教学或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研究
自2005年起,我校对教案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实践反思环节。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策略优劣;每个月写一篇案例评析或教育教学随笔,梳理当月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进行日常反思,反思职业精神,学会志远;反思教学态度,学会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学会合作;反思专业知识,学会学习;反思教学得失,学会研究。
通过反思与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克服了被动性、盲目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实现了自己改变自己,调整、重组专业发展方向乃至自我更新的发展目标。
2、用科研引导教研,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我校用科研引导教研,鼓励教师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或困惑作为课题开展研究,再用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使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不仅提
高了教师教研水平,还使教学策略得到有效改进和完善。
从2005年起,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报告活动。主题的确立均来源于平时的发现。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内容和方法等研讨内容均因实际问题而产生。迄今为止,已成功举行了五届31人次参加的学术报告会。登坛做报告的教师结合平时的实践与反思,认真组织材料,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又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正像进修学校马校长在参加我校第五届学术报告会时说的那样,用心做一件事不容易,坚持五年用心做一件事更不容易。我校《“新课程·新教师·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五年坚持,换来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提供合作互动平台 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一是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引领教师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思考去。有时针对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有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有时几次活动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切入共同探讨一个主题,形式多变,重看实效。如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等等„„都是我们探讨的话题。每次活动教师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自己独到的经验或体会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借鉴。
二是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活动,让“师爱”在课堂闪光。引导教师落实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先由作课教师或组织者阐述设计意图及对教育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反思,再由其他教师和家长提出建议。教师们谈优点,指不足,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三是开展 “同上一节课”活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同一教材,同一目标,同样的重难点,同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把握,不同的教法学法渗透,不同的教学机智,让每一堂课都有独特的亮点和风格。同时,教师在集体备课、磨课实践、反思交流中,驾驭课堂 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也随之浓厚起来。
4、引导教师网络互动,积极参加远程教育等高层次培训。我校除组织班主任老师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还指导任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倡导上网搜集或浏览资料,开发课程资源,即时交流、解决困惑,利用博客进行网上交流和互动。
实践证明,教师在互动中不仅能形成相互接纳、彼此依存的群体关系,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活力与发展动力,还能在团体力量的作用下,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品质,生成教育智慧,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如今,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呈现出勃勃生机,“共生”的力量正滋润着教师们智慧地生存,和谐地成长!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校本研修与师本研究,我们确确实实尝到了甜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内化为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许多青年老师已成长为新课程的优秀实践者。近年来,我校10位教师参加白山市小学教学新秀评选,7位获选,获选比率名列我县前列。戴同丽老师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白山市参加省小学英语教学新秀评选,取得第五名。当然,与国内外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会继续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和师本研究活动,努力搭建研修合作、交流提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目标、有思想、有学问、会合作的人,让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一天比一天更好!
(执笔人:夏连静 宋丽婕)
第二篇: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范文)
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丰宁二中
杜明欣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我们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们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更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就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专业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自己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提高自身修养。利用每次业务学习时间向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珍惜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的机会。我们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四、集体评课———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能加快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五、积极听课———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在听课中,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教学的不足与欠缺。通过听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团 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五个条件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xx中学杨校长有关《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感觉还是有所启发。让我倍感亲切的是杨校长居然也是教生物的,是生物的特级教师。
杨校长首先从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的联系谈起,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结构性的不协调、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困惑等。在此基础上,杨校长指出了教师专业化的一些标准,并结合其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指引学校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间一些话语及做法让我深思:
一、突出问题之一:专业理念不适应、专业知识不适应、专业能力不适应、专业情意不适应。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杨校长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得相当透彻。以前我只知道专业知识不过关,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没想到居然包括那么多的内容。其中在专业理念不适应这一点中,杨校长谈到:高考源于课标,而为什么有些题目一变,学生就困惑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梳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
二、专业化的标准:有关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普遍的标准有以下的几方面:1.专门知识;2.长期专业训练;3.职业道德;4.自主权;5.有组织;6.终身学习。在这几点中,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杨校长特别强调了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保持正确的政策舆论方向性。“播种黑暗,学生收获黑暗;播种光明,学生收获光明。”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多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杨校长还提到了一位上海的专家提出的观点,也让我深有同感。本体性知识——学科功底;条件性知识——教学专家;实践性知识——课堂艺术;背景性知识——宽广视野;研究性知识——反思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当多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积累学生个性化的案件。
三、几点主要做法:杨校长还就如何培养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到了他们学校的一些做法。如名师导航、开阔视野、走进经典、案例课题、思想碰撞等。虽然我不是学校的管理者,但是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要让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离不开名师的指引。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应当多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在“开阔视野”这一点中,杨校长提到:要让每堵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会育人。其实如果作为班主任,这不也是很好的育人方法吗?“走进经典”其实不仅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也一样要引导。而杨校长提到的每月一次的“案例课题”教研活动,也对我以后开展科组活动有所启发。“思想碰撞”中的教育沙龙,其实不仅是教师可以进行,在班级管理中也有可借鉴之处。
最后,以杨校长提到的领袖气质与大家共勉:
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信念;人不敢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不能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才智;人不能忍之我则忍之,这是一种气度。
第四篇: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河北省张家口市蒙古营小学杨晓明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既给教育带来的令人激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机会,也为教师提高能力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传统“教书匠”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早已经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教师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前行。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教学软件的开发为教师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集体备课不外乎是同年级同学科组的教师,参照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课时安排、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采取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就大不相同,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容。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就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主备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解读放在文件夹中,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教学计划。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之后,组内教师共享“教学反思”,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充分、有效,使教师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个性得到培养,教学差异得到互补。不仅如此,几年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备课,每一位教师始终站在前人的高起点上,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学科备课沿着一条螺旋
式上升的发展路线,驶进优质备课的快车道。更重要的是,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空间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那么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在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同时,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断地“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真正意义上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不再仅仅是以学校为中心,而是能够使教师在超越时空的同时还能超越自我。如今,“教育博客”已经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促使教师的反思,最终导致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来源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感想,在这种随笔式的记述中不仅可以提供与大家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感触。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人文网络环境,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学习共同体”。一线教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将其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这支主力军的作用和智慧,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师博客群网上开辟“教师资源中心”,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学习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改实验区各学科的典型案例等,把自己好的作品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想、教学案例等上传,以利于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于一线教学。学习、发展共同体最终的目的应是引领广大教师占领课改主阵地,通过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来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优秀教师的案例、课例、成长历程、专访等都是广大教师的榜样,他们的示范导航将激励着更多教师的成长。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与优秀教师同行”、“优秀教师教学支持行动”、“同上一节课”等来带领更多的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更快地成长,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骨干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积累新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打开新视角
当前,由于教育观念、理念更新的落后,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
式和行为取向。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
1、教育观念的新视角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过程,它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把信息化为知识,把知识化为智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
教育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有形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只有当有形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两者密切配合和精心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地位。在交互网络学习新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讲授语言知识或者归纳语法要点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问题解决”、“协作指导”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对象由针对好学生到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评价由以考察学生记忆知识多寡为主要评价方式转化为着重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运用语言能力;教学方式上提倡合作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动力。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恰当分配,从为学校选拔精英的教育,转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从分等鉴定式教育到诊断激励式教育。为此,面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教师应该是信息、思想及知识的先觉者,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最新、最前沿的先进文化信息。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逻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专业知识的新视角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随着知识爆炸,教学内容出现高端化趋势,过去熟悉的学科知识可能退出教学计划,新的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没有知识更新就难以胜任教学。二是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需要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全面的教学技能外,还须了解和掌握如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实践与文化的统一。
3.教研观念的新视角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造,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与能力,永远站在学科的前言,矢志不逾地追求真理。没有科研活动,只靠背讲义,念讲义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落伍的教师。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利用信息化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开拓、创新能力。如通过开发和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或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经数字处理的视频、音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讲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如某些专业文献、新闻报道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讨论。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互中发展自己;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教学改革,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当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教师已经成为推进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力量,这对实现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教育大国为教育强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要借信息技术的双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最终促进我国教育的展翅腾飞。
第五篇: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朝阳区王四营中心小学张会来
我校地处朝阳区的东南端,在四环与五环路之间。03年随着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三所农村小学合并迁到了现在的这个新址。现有21个教学班,836名学生,其中外来打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6%。现有教师48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37名,占教师总数的77%。校舍新了、教师多了、学生增了,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没有改变。且随着学校的合并,有三位骨干教师调出,削弱了原本就不强大的骨干力量。部分青年教师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方法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成为校领导班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当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是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科所的领导专家们,引领我们走上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之路,并以此模式迅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保障。现就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情况做一汇报:
一、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准确诊断问题
“校本教研”我们的理解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我们把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对教师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首先教研员通过听课、座谈,为我们分析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了解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教研组长自行诊断本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行剖析在实施新课程中最大的困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四个层面的诊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二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教师的学科底蕴差,把握不住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不能有效监控与指导。
2.课堂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会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学习。
(二)常规的教研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1.教研组人员的构成和教研活动制度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
2.教学后,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不具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缺乏互动,被动参与教研活动。
要想切实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单靠常规的教研方式,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突破口,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树立自觉反思问题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建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
(一)重建教研组,构建学习型组织
过去旧教研组按年级化分、缺少骨干教师领衔、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处于同一层次和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重新组建了教研组。我们的思路是:打破年级界限,跨越学科,确定头雁,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把教师分成了六个组,并让有奉献精神,能够引领课题研究,长期参加区中心组活动的教师做教研组长。
校本教研基本组织建立后,我们着重从教研组活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入手,初步构建学习型教研组。让教师明确学习型教研组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每位成员都具有参与和组织的双重身份。要求教研活动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在研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开展专题培训
1.在区教研中心的支持下,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首先从教师中征集最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然后凝练问题,聘请专业人员根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其次,在每次的专题讲座中都留有互动时间,让教师提出问题,专业人员再次凝练问题确定下次的专题讲座内容。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何在备课中体现课标要求、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如何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等专题讲座。
2.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实践操作
每月我们都分学科聘请教研员到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教研员每两周来我校一次进行专业支撑服务,他们对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及“课后反思”进行具体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教师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3.引领组长成为研究型教师
让教研组长先行一步,探索路子,创造经验,以点带面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对教研组长的培训,一是,学校领导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二是,推荐到区中心组参加专题教研活动;三是,派出去学习,把新信息带回来,向本组内教师传递;四是,聘请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对教研组长进行“听课、上课、评课”等强化指导;五是,压担子,给任务。让教研组长尽快成长为学校的头雁,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我们构建了新的教研模式:个人设计??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再次观摩??再次反思??达成共识。在以上的环节中我们主要抓了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三个环节。
(一)抓集体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学校规定教师听完课后都要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学生主动参与情况、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集体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彼此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集体交流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式”的工作策略,让教师参加集体研讨时做到“四带”,即带着教学的新信息,带着教学的好资料,带着教学的真方法,带着教学的实任务。每次集体研讨,教师都能获得新收获,明确新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们在彼此合作中提升了专业知识,教研组真正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抓互相观摩,开展“三课活动”
1.上“模仿”课
听区级研究课后,教师要模仿研究课在校内上一节模仿课,体会研究课的内涵,互相研讨交流。
2.上“创新”课
根据学生实际,在“模仿”课基础上取长补短,反思、改进。
3.上“样板”课 在“模仿”课、“创新”课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集体智慧的新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
(三)抓教学案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培养教师自主反思意识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三反思”、“周交流”、“月评比”活动。要求教师每天对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每周对“重点课例”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进行反思,每月写一篇反思案例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每周二选取部分教师的反思日记或反思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重点解决反思什么,怎么反思的问题。每月评选出学校级“十佳“案例刊登在学校的月刊上。通过反思交流评比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使教师逐步养成时时分析自己教学中 得与失,知道为什么得和失的道理。
(四)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研讨活动
1.定期研讨 每周五下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各教研组根据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情况开展研讨。使教师周周都有机会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合作互助中发展。
2.录像课研讨
研讨的方式有:①“课例”研讨。抓住录像课中教师的优点、创新点、生成点、不足点和上课教师进行对话。②重点研讨。抓教师普遍认为有欠缺的地方进行切磋、争论,探索解决此教学问题的可行方法,然后到课堂中再去实践。③跟踪研讨。对重点问题不求一次彻底解决,反复实践与改进,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沙龙式研讨
研讨的方法有:①分组研讨。按学科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②“引领式”研讨。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引领团”,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教师群体的潜能,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问题。③“任务驱动式”研讨。提前把研讨主题告诉教师,并把主题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让教师认领发言问题,准备发言内容,保证沙龙
研讨活动产生实效。教师能围绕专题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使教师在漫谈式的研讨中,了解到新的信息和理论,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抓问题意识,让问题转化为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要源于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效果就是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让教师深切体会到科研就在身边,就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校本教研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了教研组工作条例、教师课后反思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五、校本教研成果
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迈出了自己成长的坚实脚步。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自主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有了显著变化,区级教学质量监测成绩优异。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合校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地区百姓的认可,家长的赞誉,社会的满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六、今后的思考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的关系,以及专业支撑模式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让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