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语言发展放在首位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开题报告
《把语言发展放在首位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 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
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过去,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忽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长期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课文内容说再见。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的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忠豪认为: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
首位。这就启示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要把贾志敏的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把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吴忠豪教授在阐述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中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孩子们的“语言输入”(如朗读、背诵等),指导“语言输出”,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可以结合课堂学习或课外阅读同化、美化孩子们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所谓“有效性语文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支撑性理论
1.国培研修心得体会
2010 年11月份,我校王翠老师有幸参加了国培办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为期15天的“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王老师给我们带回新的理念: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应该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文本这个“例子”,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第二篇:教学评价语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教学评价语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背景:
1、教师课堂评价语分析:自身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过于单调,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发言真精彩!”这些评价语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性,但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自身优点,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组织教学薄弱,学生主动倾听、思考、发言的好习惯难以养成;不能对教学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不能指导学生语文素养得以一步步提升。
2、学生现状分析:目前,学生自我中心者日益增多。因为现在独生子女者多,他们曾是父母的宝贝、家庭的太阳,还有学习一直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老师的宠儿,学生中的榜样,因此,自信心、优越感常陪伴他们。久而久之,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表现为想问题、做事情以自我为核心,不能设身处地、客观地思考问题,爱指使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别人,不会客观、积极评价别人。
此外,课堂上,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造成学生也不会有针对性地积极评价别人的发言,评价语言十分单调,评价能力差。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虽然,关于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原则、艺术、方法较多,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如何将评价语言融于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怎样分层次有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较少。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选择“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有针对性、有效的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前人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1、前人评价语言教学理论。
“名家”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中,名家们坦诚洒脱,充分的肯定,有效、生成性的评价语架起了师生心灵的桥梁,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以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高潮不断。
窦桂梅老师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特别是那戏剧性夸张而又得体的肢体语言,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特级教师孙建锋指点迷津式的评价,行有为之教,简约而不简单。
2、前人研究现状与之联系区别
关于课堂积极评价语方面的研究,名师课堂积极评价语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激励性较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一线教师有一定指导作用,但与一线教师有距离感,一线教师如果单靠模仿,会出现“邯郸学步”现象,那么一线教师如何能像名师那样具有丰富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掌握更多的评价方法、促使自身成长,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呢?本课题将研究积极评价语融于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如:积极评价语的分层次、有效性方法,语文课堂积极评价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方法,研究较少。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
⑴心理学理论。文心出版社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手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章程序言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组织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⑵新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建议语文教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课程的发展。
2、实践意义
关于课堂评价语方面的研究,经查阅有关资料,提倡积极评价语的较多,而将积极评价语融于课堂的具体方法,如:积极评价语的分层次、有效性方法,语文课堂积极评价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方法,研究较少。积极评价语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语文兴趣激发、素养培养、心理发展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因此,我们确立这一研究课题,在目前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孙双金老师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他就善于夸学生。本课题研究的清晰度较高,其可行性不容质疑。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课题中“评价语言”是指一种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评价方式,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积极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一次次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从而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认同评价。
课题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语言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研究”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高峰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六、研究目标、内容、方法设计
1、研究目标
⑴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⑵采用有针对性、有效的课堂积极评价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⑶培养学生学会积极评价他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乐观、宽容的积极心态,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2、研究内容
⑴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具体性内容的研究。
⑵教师评价语言的分层次内容与方法研究。
⑶教师评价语言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研究。
⑷教师评价语言与学生评价能力的关系研究。
⑸教师评价语言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⑴文献法:
从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东西来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⑵反思法:
适时反思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评价语的有效性,反思学生是否学会针对性积极评价语,反思积极评价语是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⑶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张“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加强积极评价语方法的研究,深入探讨积极评价语在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有效性的生成规律。
⑷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成绩进行测评。
⑸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有关积极评价语实施经验,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课题专家有保障
专家顾问都是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曾多次主持、指导过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崔建平: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李书平:中学高级教师,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心校科研领导。
张小红:中学高级教师,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王海燕: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2、的科研基础保证
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施课题带动,坚持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几年来,先后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三项,并已全部顺利结题。目前,有两项国家级子课题、四项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可以说,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课题研究人员科研能力强
我校参加此项课题研究的人员刘明洁、王春霞老师都是的教学骨干,年纪轻,业务精,教育科研能力较强,都曾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更重要的是,两位教师,均在教学第一线,在课堂评价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必将给我校这一新课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价值的东西来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⑵反思法:
适时反思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评价语的有效性,反思学生是否学会针对性积极评价语,反思积极评价语是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⑶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张“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加强积极评价语方法的研究,深入探讨积极评价语在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有效性的生成规律。
⑷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成绩进行测评。
⑸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概括有关积极评价语实施经验,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课题专家有保障
专家顾问都是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曾多次主持、指导过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崔建平: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李书平:中学高级教师,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心校科研领导。
张小红:中学高级教师,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王海燕:济源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2、的科研基础保证
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施课题带动,坚持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几年来,先后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三项,并已全部顺利结题。目前,有两项国家级子课题、四项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可以说,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课题研究人员科研能力强
我校参加此项课题研究的人员刘明洁、王春霞老师都是的教学骨干,年纪轻,业务精,教育科研能力较强,都曾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更重要的是,两位教师,均在教学第一线,在课堂评价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必将给我校这一新课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⑴研究者的实验报告
⑵搜集整理已有的语文课堂积极评价语。
⑶实验班教师积极评价语言测试材料
⑷教师课堂积极评价语言实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⑸生关于以评价为主题的有关习作;
⑹教师课堂积极评价语言优秀教学案例展示。
⑺优秀教学设计集;
⑻优秀反思集;
⑼优秀习作集。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9.4--2009.9)
确定好研究人员,总结已有经验。
⑵实施阶段(2009.9—2009.12)
实施课题有关方案,探索课堂积极评价语分层次、有效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评价习惯,健康心理品质的初步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提高语文素养能力等,并得出研究的初步结果
⑶总结阶段(2009.12—2010.8):
收集、整理有关材料,结合理论综合分析,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
第三篇:语文有效性阅读 小课题开题报告
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实施方案介绍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
开题时间: 2013年8 月1日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
本课题从2013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8.1—2013年8.31)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9.1—2014.7.31)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8.1—2015.3)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分工:
1.课题主持人: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
教导主任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3.课题组成员: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十.经费分配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二、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
2013.8.1
活动地点: 中心小学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过程简述:1、2、3、4、主持并介绍参加开题仪式的领导、专家。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 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开题报告》; 专家向课题组成员提问;
5、专家分别陈述自己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6、李校长做总结性发言,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参加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并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提出要求,用“找问题,想办法,勤实践,多反思”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地把研究重点放在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上。教研室要定期召开教师小课题研讨会,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交流、评比,研究课展示等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要组织总结,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课题研究有序、高效地开展。
三、专家评议要点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教师的研究离不开扎实的实践,课堂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课题研究要紧紧抓住课堂,围绕课堂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教师要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 要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二、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阅读教学不是以读书为重点,而是以讨论为主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要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评议专家签名:
****年**月**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實踐和研究》開題報告
●
薛坪鎮薛坪中心小學
一、課題の提出
在新課改の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の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の春天。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充滿精彩の課堂成了我們追求の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の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の教師則是“新瓶裝舊水”,在應試教育の指揮棒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の提高。因此,如何使我們の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の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の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の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本課題針對普遍存在於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中の無效或低效の現實問題而提出。
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の現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著。其典型表現為:三維目標の割裂、教學內容の泛化、教學活動の外化、教學層次の低下、預設與生成の沖突,等等。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の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の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の挑戰與學習者の內在愉悅。師生實際の精力付出與實際收效之比實在不協調、不對等。
(二)、本課題針對教學改革與研究の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の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の常態教學中の突出問題,許多教師在長期の教學工作中都會時常發生,但往往屈從於應試教育の評價體制,而怠慢、忽視並最終放棄了對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の有效性の真正審問、慎思與研究。造成新課改の理念與現實行為の人為割裂の尷尬。除此,長期以來の慣性思維與惰性也抑制了教師創新思維の發展,屏蔽了問題解決の新角度與新出路,使得“無效低效”這一重大問題の實際研究與解決始終停留在口頭上,處於一種應付の狀態。
課堂是教與學の統一體,不是教の單一體,也不是學の單一體,也還是單純の一加一等於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の主導地位,決定了教の改變才能帶來學の改變,教の優化才能導致學の優化。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畢竟是為了學,教與學是兩個可以不同側重の角度。
新課程理念下の教育教學,對學生の了解與學情の調研是教師教學の核心基本功。對於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平時の觀察感覺の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の全面の調研顯得尤其重要,是研究與實施の前提條件。在課題研究前期,結合我們平時の觀察與感受,采用問卷、訪談、聽課觀察或聽後測試等方式,調查我校學生目前課堂學習の有效程度(參與程度、興奮程度、掌握程度、興趣程度……)——掌握問題研究の第一手資料,形成調查報告。我校在對語文課堂教學調查分析中發現,在實施新教材の過程中,由於受教師の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の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の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の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の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老師の課堂教學中導致很多問題:主體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創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の種種矛盾和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の形成,限制教學質量の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の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優化提高達到の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の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
從教師の角度來講,教學の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の“教”,並克服無效の“教”。有效の“教”指の是促進學生“學”の“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の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の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の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の變化、獲得の進步和取得の成績,這是有效性の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の掌握以及思維方式の發展。學習體驗指の是學生の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の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の考量有效性の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の一種愉快の情緒生活和積極の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の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の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課堂教與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の具有明顯優化特征の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の目の,完成教與學の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の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の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支撐性理論
1.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教學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の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の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の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の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の環境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の特征)、過程變量(師生の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果產生影響の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の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の、可用有效教學の目標和標准加以衡量の教育成果)等。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の原有知識建立起來の實質性の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の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の交互作用。“教學”の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の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國內有效教學の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の有崔允漷教授寫の《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の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の界定,提出有效教學の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の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の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の發展”の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の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の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2.布魯姆の目標分類說理論(1)先決條件
為了形成學生掌握學習の環境,教師必須在學生達到掌握學習の水平時能夠加以識別,必須能夠解說掌握意味著什麼,必須能夠收集必要の證據以確定學生是否已達到掌握學習の要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の詳細說明,是讓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知道預期目標の一個先決條件。把這些詳細說明轉化成評價の程序,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學生在完成這門課時應該達到什麼標准。
(2)實施程序 掌握學習の一個核心問題,是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細の反饋,使教與學過程中出現差錯後馬上便把它們揭示出來,並提供他們所需要の具體の補充材料以矯正差錯,因此,反饋通常采用診斷式の形成性測驗の方式。布盧姆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提供具體の建議(根據形成性測驗の結果),學生一般都會試圖去克服這些問題。(3)掌握學習の結果 布盧姆是從掌握學習の認知結果和情感結果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の。布盧姆認為,只要采取掌握學習の策略,絕大多數人都能得5分。當學生掌握一門學科,並得到了客觀の和主觀の證據時,他們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の看法會產生深刻の變化。
3.巴班斯基の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化”是指“從一定の標准來看是最好の”の意思,其本質在於“以最小必須の消耗,取得該情況下最大可能の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の內涵是指,從現有の學校條件和師生の實際可能性出發,依據一定の標准來衡量教學所能獲得の最佳效果。在他看來,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有兩條衡量標准,第一條標准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の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達到最高可能の水平(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第二條標准是"學生與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批示所規定の課堂教育和家庭作業の時間定額。
4.系統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の核心和基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系統整體性の集中體現,也是系統思想の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の整體性,堅持局部服從整體の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の結構。事物の發展除了因量變引起の質變外,還有由於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の排列組合關系,即改革事物の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の。要把合理結構の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の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の選擇、材料の組織、對師生行為の規範等均要統籌安排、互相協調,以獲得教學工作の高質量、高效率。
(三)本課題在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和趨勢分析 1.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
有效教學研究在中學比較受關注,估計受中考、高考の影響。如杭州富陽市鬱達夫中學の課題《讓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初中生課堂有效學習提升の策略研究》等,再有,近來,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連續發文對中學語文無效教學進行批判(《中學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2006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談中學語文“無效教學”》2006年第7期)
2004年開始,蘇州吳江教研室牽頭研究小學課堂教學の有效性,他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關注學生全方位の素質の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必定要關注師生雙方の教學效益;另外有效の課堂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の結合,要兼顧暫時の量化和長久の效益所產生の積澱。
上海市北郊學校王琳老師則認為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の時間、最小の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の教學效果,實現特定の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の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の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の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小學在這方面の研究雖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有效性,針對不同年段研究其優化策略の,並不多見,而這正是本課題所關注の。受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理論影響,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設計,在小學研究較多,但直指小學語文課堂教與學の有效性及其優化,雖有所提及,但真正研究較少。“有效教學”の研究曆來就有,但直指教師、學生實際の課堂狀況進行專門の研究,鮮有所聞,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著力突破與拓展之處。
2.有效教學の特點和發展態勢
從目前研究の情況看,我們覺得有關有效教學の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和態勢:
(1)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の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の關注。
(2)有效教學所關注の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の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の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の實際問題の能力。
(3)有效教學所要解決の主要矛盾是教與學の關系,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の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の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教師要能根據不同年段學生の具體學情主動靈活地調整自己の教學設計,使教學行為更有效。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通過對教師の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の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の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の語文課堂教學の實際效果の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の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一)分析當前影響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主要因素。
針對前期對我校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有效程度の調查了解所掌握の第一手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將展開專門の分析與研討,具體分析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低效、無效)の主要因素,尋找、確定各年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の突破口——形成各個年段所要著力研究の分(子)課題。
(二)研究、實施與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行動策略。
針對各年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調研、剖析所認識の問題確定一個突破口,具體研究確定各年級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優化策略,展開意在提高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行動研究。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最終通過實踐驗證而形成能夠顯著優化本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の具體策略。
1.有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加強備課制度の研究,推進備課形式の改革,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段特點,研究如何預設切實有效の課堂教學行為。重點研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應做の各種必要の工作與准備。
A、明確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の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の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の教學目標の構成元素。
B、教學材料の准備與處理。適合の學習材料是學生能迅速及時進入良好學習狀態の前提。我們將充分利用豐富の圖書與網絡資源,搜集完善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の材料,讓學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
C、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の選擇。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最重要の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の關鍵。教學准備策略要在這個環節實施,學生の學習興趣與熱情要在這個環節調動。如何使教師の教學行為更科學更合理,更能讓學生進入到教師預設の教與學の情境之中,是課題組重點研究の方向。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實施行為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本課題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の有效性。加強不同課型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形成“順學而教,紮實有序”の課堂理念。通過一課多次教,一課多人教,一課不同教法教、主題沙龍、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激活思維,探究主要教學行為與輔助行為の有機結合,課堂管理の科學性,是課題組研究の重中之重。
在這個層面上,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A、有效講授。講授法是最基本の教學方法,如何使講授有效高效,講授內容の合理性,時間安排の科學性,策略の多樣性是課題組主攻の一個方向。
B、有效提問。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の一個重要手段。如何設計問題,提問の科學表述方式與最佳時機,有效提問の共性特征,這幾個方面是課題組研究の重要內容。
C、有效傾聽。課堂是師生互動の過程。學會傾聽,是師生都必須掌握の一項技能。教師傾聽時機の選擇,學生傾聽能力の提高,是課題組所要關注の一個領域。
D、有效反饋。有效の教學依托有效の反饋。反饋の適時性,反饋內容の科學性與針對性是課題組要探索與研究の。
E、有效活動。有效教學應該追求有效活動,有效活動是指向目標の活動,而不是盲動,如果通過活動沒有實現教學目標,就是無效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動手等活動中共享課堂生成著の精彩,以及活動の科學設計,是課題組所必須關心の。
F、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學の重要內容。有效管理需要辯證法の支持,管得太死與放得太散の課堂都不是有效の管理。面對學生這以鮮活の生命體,我們將嘗試“人文管理”,尋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監控,提高學習效益。3.有效教學行為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の系列の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の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後。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涉及學生學業成就の評價與教師教學專業活動の評價。建立有效の教師反思機制,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引導教師對自己の活動進行評價,即研究怎樣評價我們語文課堂の有效性。
4.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形成の典型課型。
在尋求提高學生課堂學生有效性の優化策略の研究實踐中,必然會帶來課堂教學傾向の變化(優化),形成有助於教師實現有效教學、學生實現有效學習の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型。根據我們の研究假設,隨著行動研究の深入,我們不斷調研與改進,並通過積累の大量の豐富の教學案例予以分析提煉,最終總結與形成相關傾向の課型總結與操作要領。
四、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在具體の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改進,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采用重點與一般相結合の方法,在組建課題組重點攻關の同時,以年級組為單位落實研究。在具體操作時,還將采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 借鑒圖書資料,廣泛汲取別人研究の成果,以免走彎路。(1)研究國內外新の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の有關理論以及課堂教學有效化の有關理論。
(2)借鑒已有の理論成果,支撐和構建本課題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轉變教育思想,調整教學思路。2.調查研究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前學校課堂教學の現狀與學生課堂學習有效程度,找出存在問題,分析問題の主要因素,以便對症下藥。(1)調查教師の心理狀況、現有思想和學生學習の素質狀況,發現問題,確定操作變量。(2)調查、總結、推廣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方面拓展の新思路、運用の新方法、形成の新思想、取得の新經驗。(3)調查有效教學實施後の學生發展情況,為有效教學提供實例依據,並反饋、調整優質教學の實際操作。3.實驗觀察方法 每一年級(或年段)確定
一、兩個實驗班,就課堂教學中の某些策略舉措進行具有較強可比性の實驗研究。通過操作變量の實施,觀察變化,前後測定對比,分析因果關系,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結論指導教學實踐。
4.經驗總結法 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得失經驗。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14.7—2015.6)前期准備階段
這是課題立項之前進行の工作,是預研究和課題立項の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走進課堂,進行課堂觀察與調研,對本校常態課堂教學實況作進一步の了解、分析與評價,進行本校“課堂教學低效因子”の摸底調查,收集相關數據,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程度以及改進優化の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の尋找與確定。
2.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對國內外該課題研究の狀況進行了解,對課題研究の價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論證,形成立項報告與初步の研究方案。
階段成果形式預計將有調查和分析報告、研究綜述等
第二階段:(2015.6—2018.6)行動研究階段:
1.根據前期の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段根據自身存在の迫切の主要の問題,根據“有效、優化”の原則,共同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の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の優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の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の情況作定性與定量の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の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の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の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の困惑或取得の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志、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2018.6—2018.10)總結結題階段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の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の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の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の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系列錄象等
五.預期研究成果
前期調查報告、課堂錄象、嘗試性研究論文等,預計2006年至2007年間完成;教案、研究報告、專項論文及工作報告,預計2008年完成。結束語: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自己 “什麼樣の教學才是有效の?”“我の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の教學?”在新課程の理念下,我們追求詩意、靈動、智慧の理想課堂,更需要理性の審視當前課堂教學行為の目の性和實效性,要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の結合點。因此,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實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持之以恒の追求,我們堅信,有了這份堅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一定能取得預期の實驗效果。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开题报告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开题报告
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经学校领导小组批准,2012年3月22日计算机教研组会议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代表计算机教研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从目前我校中职生教学有效性现状来看,各年级教学有效性工作无论在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程序,还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都明显没有和有效性连接的很紧密。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教学有效性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校级中职计算机教育有效性课题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课题体系,全面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研究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案例分析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三、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为基础,通过选择、设计和实施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目标。通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策略研究具体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形成教师对有效教学实验的通识策略和个性化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模块;
(3)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4)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5)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和“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
(1)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的规律及特点。
(2)校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性的课题管理。
3、试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有效性课题的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4、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自2012年2月~2015年2月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3年1月)
① 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组织研讨,分析论证。
② 组织调查部分学科的教学课堂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③ 组建课题组,组织子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高具体任务和要求。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月)
① 分工落实。
② 进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研究典型案例。
③ 通过同课异型、异课同型等赛课及分析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④ 邀请校领导及骨干教师会诊,引领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性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5年2月)
①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② 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③ 总课题结题大会。
④ 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5、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
最后成果将以海经院附属中专的评审书形式上交截稿
6、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佟畅、苏小会:指导课题研究,负责宏观规划。苏小会、佟畅:课题研究策划人,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韩娇:查阅文献;何春、朱思:课堂实践;宋艳茹:教学反馈意见的收集;李俊杰:分析整理;
7、有关问题和保障机制
(1)、人力保障 以课题组为核心,聘请校内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各子课题负责人都有参与校级课题研究的经历,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兴趣。
(2)、组织保障:以校长为领导,以学科组为实施单位,建立上下一体、内外结合、协作攻关的研究组织;研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参与人员和时间都有保障。
(3)、物力保障 学校为课题研究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4)、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每月组织教学研究课或观摩课,在教学中尝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探讨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论坛,收编教师优秀论文集并组织投稿。
信息技术部计算机教研组
20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