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西教师招聘

时间:2019-05-12 23: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广西教师招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广西教师招聘》。

第一篇:2018广西教师招聘

2018广西教师招聘《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

A.德育B.美育C.体育D.智育

【答案】D

2.关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B.体育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C.智育起基础作用

D.美育起动力作用

【答案】A

3.我国教育目的的本性质是()

A.培养劳动者

B.为人民服务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答案】C

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是()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职业教育

D.继续教育 【答案】B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的是()

A.发明印刷术

B.物质基础

C.阶级分化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答案】A

6.由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的四个层次是()

A.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C.著通教育、特殊教育、专北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答案】A

8.从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不是把科学家发现和概括出来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这反映教师芳动特点具有()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繁重性

【答案】B

9.陶行知的“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用来阐释教师()

A.文化素质

B.教育素质

C.身心素质

D.道德素质

【答案】D

10.从事教学工作五年的李老师已经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教学实践,表明李老师实现了()

A.专业自主

B.专业自我

C专业自律

D.专业自创

【答案】D

11.叶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建构意义的过程,能够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答案】D

12.主张教师专业发展除了个人努力外,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学习团队的建设,这种观点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A.感性取向

B.理智取向

C.文化生态取向

D.实践-反思取向

【答案】C

13.下列对班主任角色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班级的教育者

B.班级的决策者

C.班级的组织者师

D.班级的指导者师

【答案】B

14.班集体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特征是()

A.班主任直接领导班级话动

B.班主任是班级核心和动力

C.自主地开展班级活动

D.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

【答案】C

15.对班集体的含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学生主体

B.班集体是一个学生的文化心理共同体

C.班集体是个性化的社会组织

D.班集体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群体

【答案】C

16.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体现了课外活动能()

A.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B.使学生惯犯接触社会

C.促进校圆文化的建设

D.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

【答案】A

17.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话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这反映的课外活动特点是()

A.丰富性

B.多面性

C.灵活性

D.开放性

【答案】D

18.某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开展的编程交流活动属于课外活动的()

A.文体活动

B.学科活动

C.科技活动

D.公益活动

【答案】C

19.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适合的形式是()

A.个人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小组活动

D.各学科活动

【答案】C

20.搜集各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现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称之为()

A.行动研究法

B.历史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答案】B 21.张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确定了“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这样的选题违背了教育研究选题的()A.需要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创造性原则 【答案】C 22.基础教育改革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美”为境界,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这些观点源于()A.情境教育学派 B.情感教育学派 C.生本教育学派 D.生命化教育学派 【答案】A 23.下列属于教育话动的是()A.母鸡教小鸡觅食 B.警察训练警犬追查嫌疑犯 C.妈妈给孩子哺乳

D.爸爸叫孩子跟熟人打招呼 【答案】D 24.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指()A.教育形态 B.教育影响 C.教育系统 D.教育规律 【答案】B 25.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的观点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答案】A 26.生产劳动的经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的现象发生在()A.商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答案】B 27.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类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标准,这及映的现代教育的特点是()A.生产性 B.革新性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D 28.关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B.教育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C教育向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D.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C 29.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能艺术”思想的著作是()A.《大教学论》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答案】A 30.认为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的思想家是()A.洛克B.卢梭C.康德D.杜威 【答案】D 31.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答案】B 32.“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说明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主观能动性 B.社会环境 C.教育 D.遗传素质 【答案】A 33.布鲁姆与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相似之处是把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放在()A.学习过程 B.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 D.学习结果 【答案】D 34.丁老师将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定为“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注意说得有条理,把理由说充分”。此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答案】B 35.某小学数学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能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其中“能用手势”是教学目标的()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C 36.某音乐老师将《火车开了》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歌唱时候能够面带微笑,并能在每一乐句之前轻轻地换气”,这说明教学目标具有()

A.整体性 B.灵活性 C层次性 D.预期性 【答案】D 37.《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报告指出,教学“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句话标明教学应注重()

A.培育审美情感

B.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发展智力和能力

D.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 【答案】C 38.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糸统、方法”四个阶段组成了()A.教学内容 B.教学设计 C教学过程 D.教学媒介 【答案】C 39.教学过程是在理解、拿握已有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种观点属于()A.特殊认识说 B.认识-发展说 C发展说 D情知说 【答案】B 40.以下不属于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基本阶段的是()A.明确问题 B.运用知识 C.深入探究 D.做出结论 【答案】B 31.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答案】B 32.“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说明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主观能动性 B.社会环境 C.教育 D.遗传素质 【答案】A 33.布鲁姆与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相似之处是把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放在()A.学习过程 B.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 D.学习结果 【答案】D 34.丁老师将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定为“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注意说得有条理,把理由说充分”。此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答案】B 35.某小学数学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能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其中“能用手势”是教学目标的()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答案】C 36.某音乐老师将《火车开了》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歌唱时候能够面带微笑,并能在每一乐句之前轻轻地换气”,这说明教学目标具有()

A.整体性 B.灵活性 C层次性 D.预期性 【答案】D 37.《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报告指出,教学“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句话标明教学应注重()

A.培育审美情感

B.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发展智力和能力

D.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 【答案】C 38.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糸统、方法”四个阶段组成了()A.教学内容 B.教学设计 C教学过程 D.教学媒介 【答案】C 39.教学过程是在理解、拿握已有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种观点属于()A.特殊认识说 B.认识-发展说 C发展说 D情知说 【答案】B 40.以下不属于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基本阶段的是()A.明确问题 B.运用知识 C.深入探究 D.做出结论 【答案】B 41.列宁曾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加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这揭示了教学过程中()

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B.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答案】A 42.“举一反三”中的“二”体现出教学内容的()A.预成性 B.基础性 C.先进性 D.相关性 【答案】B 43.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淮 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 D.教科书 【答案】A 44.学生在开展“保护绿水青山”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自己选择指导教师,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查阅资料、确定活动方案,自觉呈现活动结果。这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A.综合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答案】D 45.《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历史、地理和其他文科的融合与联系,这就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这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A.接受性学习B.综合性学习C.碎片化学习D.个性化学习【答案】B 46.某小学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动手能力,企业合作开发“手工陶瓷工艺品制作”课程资源,从空间上讲,这种课程资源属于()

A.校内课程资源 B.素材性课程资源 C.校外课程资源 D.条件性课程资源 【答案】C 47.教与学之间共同话动的中介是()A.课程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目标 【答案】A 48.学生可以参与编制的教材种类是()A.国家教材 B.校本教材 C.乡土教材 D.地方教材 【答案】B 49.以问题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是()A.混合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研究性学习【答案】B 50.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实施观体现了()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D.结果取向 【答案】C 51.只能采用异质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类型是()A.小组调查 B.拼图法 C.公共学习D.团队游戏竞赛 【答案】D 5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老师用不同教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旬动作北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之为()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答案】B 53.学生根据人需要和兴趣,对某门课可以选择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小组教学制 B.导生制 C.文纳特卡制 D.走班制 【答案】D 54.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应当()A·与研究学生相结合 B.与研究教材相结合 C.与研究命题相结合 D.与研究考试相结合 【答案】A 55.小学生看到自己日记后面老师写的称赞话语很高兴,写日记更加积极了。这一现象表明了作业评价的()A.诊断功能 B.激励功能 C.调节功能 D.发展功能 【答案】B 56.教师资格考试属于()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D 57.学校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是()A.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B.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C.学生身体素质评价 D.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答案】A 58.按教学常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单元测验录适宜采用()A.教师自编测验 B.标准化测验 C.表现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答案】A 59.班主任每学期期末给学生写的评语属于()A.自我评价 B.量化评价 C.质性评价 D.小组评价 【答案】C 60.“引导学生感受日月漳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的不规范之处在于把行为主体表述成了()A.校长 B.学生 C.教师与学生 D.教师 【答案】D

二、多选题 61.某小学音乐老师讲授《明日歌》等诗词歌曲时,把《经典咏流传》节目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节目、学唱歌曲,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对歌词的理解,在加深学生对歌曲主题理解的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升。该教师教学遵循了()

A.因材施教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BD 6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考查方式有()A.口头提问 B.检查作业 C.书面小测验 D.期末考试 【答案】ABC 63.“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涂尔干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A.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B.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C.社会的存在决定个人存在 D.个人的存在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BC 64.素质教育的特征有()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学生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面向多数学生 【答案】ABC 65.以下选项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是()A.校规 B.校歌 C.办学宗旨 D.校风 66.下列属于学生本质特点的有()A.安全性 B.完成性 C.发展性 D.自主性

67.小强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小强已上幼儿园,才刚刚学会认字,就给他报了一个作文班。上小学后,明知道儿子不喜欢弹钢琴,还是给他报了钢琴兴趣班。这说明小强妈妈在教育过程中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顺序性 【答案】BD 68.班级组织建设工作包括()A.班级组织的设计 B.班级建设的指导 C.班级建设的评价 D.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答案】AC 69.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 B.学生起主导作用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要因地、因校制宜 【答案】ACD 70.下列选项匹配正确的是()A.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B.张文质-主体性教育学派 C.李吉林-理解教育学派 D朱永新“新教育学派 【答案】AD 71.某小学科学老师将《我的手》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知道的基本构造、形态与功能,并能用语言或图画较准确地描述观察结果:与同学合作,并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该教学目标属于三维目标中的()。

A.情感与方法维度 B.过程与方法维度 C.知识与技能维度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答案】BC 72.科学课程的编排方式要重视()A.科学知识的逻辑性 B.科学知识的稳定性 C.学生活动的意义性 D.学生话动的开发性 【答案】ABCD 7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A.感知生命 B.培育能力 C.涵养品性 D.传承知识 【答案】BCD 74.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着各个行业,也影响着教育发展与教学内容的更新。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

A.科技发展和最新成果 B.学生的早龄特点与思维方式 C.社会对教育的总体期望 D.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答案】AC 75.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关系体现为()A.教学内容是对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提升 B.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保持一致 C.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主动联系 D.教学内容是对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抽象 【答案】ACD 76.人类社会专门出现了学校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就被制度化的教育所取代。【答案】F 77.教育个性化是教育发畏的一个趋势()【答案】F 78.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具有生产性。【答案】F 79·劳动技术教育即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答案】F 80.学校的公益性表明所有学校办学都不能以营利性为目的。【答案】T 81,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答案】T 82.班级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答案】F 83.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的等社会交往能力。【答案】T 84.群众性的课外活动是全校学生参与的话动。【答案】F 85.教育研究报告是三次文献。【答案】T 86.教育教学设计是人为和为人的。【答案】T 87.课程改革即重新编写教材。【答案】F 88.孔子“学”“思”“行”相结合的主张是我国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答案】F 89.学校教学评价旨在通过考试来评选三好学生。【答案】F 90.课后辅导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与补救教学中的缺陷,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恩维方法进行指导

【答案】F 91.说课立足于“课”,侧重于“说”,说思路,讲依据,是对教案的重复。【答案】F 9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案】F 9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答案】T 94.讲授法意味看灌输式教学。【答案】F 95.现代教学在本质上一种主体性教学。【答案】T 96.为了打造学校的特色,实现“班级有特色,人人有特长”,某高中推出了包括“一班一品”和“一人一品”的“一品活动”活动。

“一班一品”要求每个班级须拥有一项自己的活动项目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文化建设,该校陆续出现了“经典诵读班”。“航模班”等特殊班级。“一人一品”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填报志愿。为此,学校开设了跆拳道、篮球、舞蹈、科技发明等一系列课程,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每个学生的特长更加突出。

从我国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该校做法说明()A.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学校决定 B.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校本课程 C.学校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D.学校应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ABC 97.苏老师的课堂有这样一个学习研讨阶段: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组内交流——班内交流—班内质疑——当堂检测。这一过程学生主持课堂教学,学生主讲,学生相互质疑、答辫,期间,老师适时点拨、指导,但不去控制局面,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苏老师的教学行为有()

A.帮助的行为 B.传授的行为 C.反思的行为 D.引导的行为 【答案】AD 98.某校出现了“5+2=0”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家长抱怨学校教育不力,老师抱怨家长管教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通过微信群建立线上“日常家长课堂”,老师分享教育素材,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线下“周末家长课堂”,让家长走入学校,开展“如何看待玩游戏“怎么教育孩子”等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王題交流活动。一段时间后,家长与老师慢慢相互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更加关注,真正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有效机构实现了从“5+2=0”到“5+2≥7”的转变。

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表明()A.家校合作的措施应具体适宜 B.家校合作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C.家校合作目标一致能产生教育叠加效应 D.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全方位指导 【答案】ABC 99.夏老师一直秉持“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她与学生建立起两个网络平台:“心情睛雨表”和“我有话悄悄说”。通过前一个平台,学生与老师分享喜怒哀乐;通过后一个平台,学生说出老师对旬己的误解或不公,老师开展自我批评。这两个平台成为夏老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渐渐地,夏老师与所有学生都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女神”。

依据我国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夏老师与学生之间做到了()A.尊师爱生 B.和谐亲密 C.民主平等 D.心理相容 【答案】ACD 100.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和学生商议决定设计班级网页。他们先拟定了班级规程、班级话题、任课教师、班主任专栏等网页版块,然后分头收集素材,再集体讨论、筛选,确定材料,制成网页。网页投入使用后,大家经常就网页问题进行协商,自觉定期更新网页内容。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中的班级()A.拓展了师生的交流空间 B.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C.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D.提高了学生的生话能力 【答案】ABC 101.一位班主任在工作总结书中写道:“对待叛逆的学生,我会赞美他,找回本属于他的自尊心。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对自己也有良好的期待。那些满不在乎的样子,只不过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做出的自我保护姿态。所以我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帮助他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自尊心,然后再让他分析自身的问题,体验心理平失衡,进而慢慢完成转化。”

从班主任工作真亲和方活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班主任要()A.善于识别和判断学生的需求 B.耐心引导和等待学生的发展 C.善于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D.利用反思总结提高工作水平【答案】ABD 102.学生“减负”议题在2018年两会期间成为关注焦点。某中学老师周老师要此启发,以“为什么学生学习负担那么重?”为题,用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问卷,对当地学校408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83份。周老师对所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撰写了论文。

从调查研究法的角度分析,周老师的调查研究需要改进的是()A.缩小抽样范围 B.自编或改编问卷 C.调整调查课题 D.提高问卷回收率 【答案】BD 103.某学校自主创设“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该模式按照“10+35”的时间分配开展活动,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老师用少于10分钟的肘间进行“点拨”,学生用3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堂展示,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

从现代教育改革思想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A.强调学生“做中学” B.学生合作学习,生成新知识 C.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D.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答案】ABC 104.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梁老师布置学生做选题准备,提出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请同学们以此为背景,以自己生活的社区为切入点考虑选题。课后,同学们广泛查阅资料,并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获取灵感。选题课上,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发现从社区变迁这一角度可以反映出自治区60年来的社会变化与成就。

经讨论,大家最终共同确定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社区记忆庆华诞”,并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小组”,合作拟定了小组选题,如“社区的民居”“社区特色小吃”“社区老家电”等。

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选题策略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说明()A.选题由老师确定 B.选题尊重学生想法 C.选题应指向现实 D.选题源于学生生活 【答案】BCD 105.欧阳老师对《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颗的声音素材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开始上课时,教室外突然传来奇怪的鸟叫声,学生纷纷往教室外张望。欧阳老师灵机一动,放弃了原来准备好的导入环节的声音素材,提高哚门问:这奇怪的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学生们回答:教室外的鸟叫声。老师接着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传播速度有多快?你们想知道吗?今天的学习内容会告诉我们答案。从此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从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说明()A.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B.既要充分预设也要动态生成 C.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D.积极利用教学智慧促成生成 【答案】ABCD

第二篇:广西教师招聘

广西容县2011年公开招聘小学、幼儿园教师简章

根据《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的有关规定,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公开招聘小学教师38名,幼儿园教师30名,特制定本简章。

一、招聘范围及人数:1.面向容县现在岗代课人员招聘乡镇小学教师30名;2.面向容县原代课人员招聘乡镇小学教师8名;3.面向玉林市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招聘城区幼儿教师24名;4.面向容县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招聘乡镇幼儿教师6名。具体招聘岗位和人数见附表。

二、招聘对象

(一)经容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的,现仍在容县公办学校工作,符合报考条件,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以个人档案为准,男性1951年6月1日后生,女性1956年6月1日后生)的在岗代课人员。

(二)曾经容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的,符合报考条件,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以个人档案为准,男性1951年6月1日后生,女性1956年6月1日后生)的原代课人员。

(三)报考城区幼儿教师的玉林市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符合报考条件,年龄35岁以下(1976年6月1日后生)。

(四)报考乡镇幼儿教师的容县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符合报考条件,年龄35岁以下(1976年6月1日后生)。

三、招聘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没有修炼***,没有黄赌毒行为,没有参加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没有违反计生政策(以县计生部门证明为准)等问题,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好。

(二)代课人员需具备国家承认的中专以上毕业学历并取得小学以上教师资格证。

(三)报考城区幼儿教师的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需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或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报考乡镇幼儿教师的应往届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需具备教师资格证。

(五)身体健康,按公务员录用的体检标准与操作规程体检合格,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四、报名办法

(一)在岗代课人员到所在乡镇中心学校现场报名,乡镇中心学校初审汇总后于6月18日前送县教育局审查小组审核。

(二)原代课人员到县教育局现场报名。

(三)所有代课人员现场报名结束经资格审查通过后,由教育局统一代为网上报名。

(四)代课报考人员持学历证、身份证、教师资格证、计生、派出所等有效的合法证件和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交近期标准的一寸蓝底或红底免冠彩色相片2张,具备加分条件的,交验加分项目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根据玉市价〔2006〕120号文件规定,在报名点缴交报名费10元,考试费每科50元,共110元。

(五)应往届毕业生登录玉林人事人才网(www.ylrc.net)进行网上报名,填写《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上传本人近期标准的一寸蓝底或红底免冠彩色正面电子照片,并自行打印《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一式三份。网上资格审查通过后,于2011年6月20日--6月25日持《2011年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登记表》原件、学历证、身份证、教师资格证、符合加分条件的证件或证明材料、同分处理办法所需证件或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到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容州镇河南中路41号)验证并缴交报名考试费110元。

五、报名时间

(一)代课人员现场报名时间: 2011年6月15日—6月20日(逾期不受理),考试前考生凭身份证到原报名点领取《准考证》。

(二)应往届毕业生网上报名时间:2011年6月15日—6月22日,已验证并交报名考试费的考生,在2011年7月8日—15日登录玉林人事人才网(www.ylrc.net)自行打印《准考证》。

报名咨询电话:县人社局:0775-5117909、5117918 联系人:梁萍

区清

县教育局:0775-5329507 联系人:刘惠霞 梁日坚

六、考试

(一)开考比例:应往届毕业生报考设岗幼儿园教师岗位的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应达到1:3才予开考。达不到开考比例的岗位,根据报考人数按达到1:3的比例相应减少招聘人数。

(二)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验》两科。每科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每科120分钟,《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的综合基础知识,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中国—东盟基本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试应试者的从事职业工作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如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语言表达与理解、资料分析等。考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考试不指定参考资料,考务工作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三)考试时间: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公共基础知识》

下午14:00—16:00。《职业能力测验》

(四)考试地点:容县都峤中学

七、面试:从应往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幼儿教师必须进行面试(代课人员不面试)。

(一)按各设岗学校招聘职位的人数,依据笔试总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如遇末位总成绩相同,则按“同分处理办法”进行确定。

(二)面试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满分60分,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

(三)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八、加分:加分计入笔试成绩,具体加分项目及标准如下:

(一)代课人员加分(加分累计最高不超过50分)

1、教龄分:教龄按每满一年进行加分,不足一年部分不计分。具体加分标准为:5年以下(含5年)每年加0.45分;6年至10年每年加0.85分;ll年至l5年每年加1.35分;l6年至20年每年加1.85分;21年以上每年加2.35分。在岗代课人员教龄计算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30日,原代课人员教龄计算截止时间以清退、辞退、辞职时间为准。

2、学历分:比符合学历要求每高一个学历层次加2分。

3、奖励分:对获得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处)级以上党委、政府及其处级以上部门授予的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先进)教师、优秀(先进)教育工作者、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两基” 先进工作者、德育优秀(先进)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干(团员)荣誉称号的予以加分,其中:县教育行政部门加1分,县(处)级加3分,市(地)级加4分,省(区)级加5分,国家级加6分,同年获得的同类奖励只给级别高的荣誉加分。奖励分累计不能超过6分,4、职称分:获得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加5分。

5、职务分:对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的学校中层以上满一年的领导予以加分,其中:学校中层领导(含教学点、分校负责人)加1分,校级领导加3分。加分依据以任命文件或证明为准。

6、计划生育分: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加5分,加分依据以县计生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

(二)应往届毕业生加分:符合下列加分条件的人员,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

1、玉林市1999年至2007年按桂人发〔1999〕83号文件经县级组织人事部门选聘到村级组织任“村官”(现尚在村官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

2、服务满两年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含2009年8月到玉林市服务的“三支一扶”人员)或西部志愿者。

九、考核

(一)在岗代课人员和原代课人员分别按考试总成绩(含加分)由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确定被考核人选,在岗代课人员提交近三年来工作学习总结一份,所在学校出具鉴定。原代课人员提交近期工作学习总结一份,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有无违法违纪证明,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对其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现实表现、业绩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应往届毕业生根据报考各设岗学校招聘职位人数,按考试总成绩(笔试+加分+面试)由高分到低分按1:1比例确定考核名单,考核主要查阅毕业生的档案资料,被考核人提交近期工作学习总结一份。

十、体检:对考核合格人员进行体检,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的体检标准与操作规程进行。

十一、同分处理办法

(一)代课人员:在确定考核人选或体检不合格时,如遇考试总成绩(含加分)分数相同,则按加分从高到低确定,加分多者优先;如加分也相同,则依次按工龄、学历、职称、职务、奖励项的长短、高低、先后确定及递补人选。

(二)应往届毕业生:在确定面试、考核人选时出现考试总成绩(含加分)相同,或考核、体检不合格的,按如下办法处理:学历(学位)高者优先;学历(学位)相同的,职称高者优先;学历、职称相同的,毕业时间(以毕业证书的日期为准)前者优先;以上均相同的,依次按毕业院校所属的一本、二本、三本、非普通高校等教育类别进行取舍。

十二、选岗:代课人员按照高分优先选择设岗学校的原则,根据报考类别人员的考试总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设岗学校,设岗学校一经选定,不得更改。对自动放弃选择设岗学校的人员取消聘用资格,在岗代课人员作辞退处理,原代课人员三年内不得参加招聘教师考试,同时根据第十一点“同分处理办法”进行递补。

十三、聘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根据各类报考人员报考职位笔试及面试总成绩、考核和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对拟聘用人员的报考资料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对拟聘用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文聘用,同时拟聘人员与设岗招聘学校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拟聘人员一经聘用,享受财政工资福利待遇并办理入编手续。

十四、纪检监督:本次公开招聘教师工作贯彻“公开、公平、公正、择优聘用”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本《简章》的规定执行,招聘考试工作邀请县纪委、监察局对整个招聘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接受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如发现有违规或弄虚作假行为,视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监督电话:0775-5322043(县教育局); 0775-5117900(县人社局);0775-5322013(县纪委)。

第三篇: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纲知识点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

知识》(梳理摘要)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积累、政治统治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等条件的具备,学校——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始产生。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主要标志。根据考证,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不过,叶澜等学者也明确指出,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埃及,而欧洲最早的学校也是出现于欧洲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

根据传说,中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不过,有学者也指出,我国真正的学校正式出现于商朝。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据说孔门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齐桓公时期有田齐主持创办的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促进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我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指弘文馆和崇文馆)。此外,在唐朝最早产生了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由此构成了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三种主要形态——官学、私学、书院。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仅成为宋代及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人们不仅在思想上受到钳制,而且文学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二)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政治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三股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现代社会的教育呈现出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创新性)、国际性(全球性)等全新的特征。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5)现代教育的革命性(创新性)是指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或创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6)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全球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进行的最早表述出现于1919年英国针对成人教育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中。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利克利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引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终身教育思想自1960年代形成以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赫钦斯于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的。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罗毕会议上所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5年,我国在颁布的《教育法》中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活到老,学到老”的非制度化教育正是顺应了教育终身化趋势的要求。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

在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的特征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问题: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告终止,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所有阶段的教育,而且全面地看待教育;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儿童与它接触时开始的;中小学、大学和训练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不过是终身教育机构的一种;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终身教育与拔尖主义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张教育的民主化;终身教育的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而,既有机动性,又有多样性;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进行生动有力的探讨,它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开发,自行变更学习内容和学习技术;终身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资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终身教育实行补正的机能,克服现行教育的缺点;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实施终身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前提条件: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组织化的原理;在付诸实施力一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体系。(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状态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其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人即目的(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在我国现阶段,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属于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的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点。教育的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和最高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而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6)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教育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开始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就教育国际化问题立法。

不过,在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我们既不能视教育的国际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地在国际化大潮中迷失自我;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数典忘祖。我们既要追求世界的“和”,又要保持各民族的“不同”。教育是一种民族性的事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民族性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具备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7)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教育的信息化背景下,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教师将丧失之前的“知识拥有者”形象。师生之间将会出现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有研究者认为,人类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的,并将原始社会的教育称为“自在教育”阶段,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社会的教育称为“自为教育”。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教育学基本原理。15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就是本题/固有功能

三、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5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答:1)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学生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学生,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自然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共有的普遍现象,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遗传素质。所谓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等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学生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前提。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学生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给心理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使人不可能任意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心理品质,同时又给心理发展带来某种内部倾向性,使每个人具有和遗传素质最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因此,遗传素质不仅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因素差异是很微小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本身的数量和质量的水平上(如有没有某种遗传信息或某种遗传信息的强弱等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上。从受精卵细胞开始,每次分裂出的细胞核里都出现专一的、特异的、一定数量的、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每个染色体内都贮存着一种遗传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以一定的顺序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它具有遗传信息。由于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在交换过程中控制着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就形成了在遗传素质上的某些变异。许多研究资料指出,在人类中很难找到在遗传结构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见人在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承认并研究这种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地挖掘他们遗传素质的潜力。

“遗传决定论”者和我们的观点相反,他们否认其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决定作用。例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法和对四百名左右科学家的家史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非凡的才能主要起因于遗传因子。又如奥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认为:“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我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表现。最初,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心理学家滥用智力测验,对白人和黑人子女进行了测验,企图证明资产阶级的子女聪明,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子女愚笨,从而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本国劳动人民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制造理论根据。对于这些理论必须坚决批判。

现在的问题是,遗传决定论的流毒有时还在影响我们的某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的认为学习和品德不好的学生本性难移,不能改变。这种观点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都是极端有害的。很多优秀教师取得的教育成果证明,遗传决定论的思想是错误的,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的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同样,我们既不能完全抹杀社会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社会环境的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只有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他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离开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例如“狼孩”、“豹孩”、“熊孩”等,就是天然提供的实验证明。

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邻居、亲友、公共场所、学校、民族风俗习惯、社会思潮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精神状态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心理的发展方向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影响是密切相关的。至于学生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容易从他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环境影响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差别。我们承认并研究社会环境在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他们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环境决定论”者和我们的观点相反,他们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完全抹杀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各国家,不少心理学家用同卵双生子进行实验,证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双胞胎出生后,有的在同一家庭受教养,有的分开在不同的家庭抚养。结果发现分开抚养的双生子智力发展并不一样。据此,他们声称人的发展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环境决定论者,鼓吹资产阶级家庭和帝国主义社会“文明”,劳动人民家庭和殖民地社会“落后”。因此,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子弟聪明,劳动人民子女愚笨,这是赤裸裸地为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效劳。现在环境决定论的流毒依然存在,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过分地责怪家长未尽到责任,甚至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教育学生的信心,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采取粗暴生硬的方法进行“教育”。这种观点和做法对教育工作都是极其有害的。(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的心理面貌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说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排除发展心理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增强发展心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能根据学生遗传素质的差异和他们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的发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但是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比如,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决不是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也不能任意决定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育万能论者的错误就在于抹煞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公开吹嘘:“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转引自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他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给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忽视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客观规律。(四)主观能动因素

人不论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或学校教育的影响,都总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观能动因素也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之一,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起延缓式促进的作用。因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人的智力和品德都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不从事某方面的实践,就不会形成相应的能力,智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优良品德也就培养不起来。知识的多与少,才能的高与低,秉赋的智与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化的主要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的勤奋努力,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许多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革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通于进取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形成正确的师德观,进行科学的师德评价,规范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相互促进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四、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5分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整分合原理/全员参与原理/实践锻炼原理/调节控制原理/整体育人原理

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第一,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三,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工作,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进步,第四,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

共青团活动类型:思想教育活动/学习成才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娱乐/生活服务活动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激励法

(二)扬长避短法

(三)惩罚法

(四)谈话法

(五)心理暗示法

(六)批评法

(七)行为强化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五、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二部分:教学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

1.育人功能

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2.发展功能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再次,教学过程也是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而且发展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三、教学内容。10分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教材、学生、教师以及其他课程资源。

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包括: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

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教学行为。10分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

(1)是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利用(2)是否科学设计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3)是否合理筹划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节

总之,充分将这些理论贯彻运用与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五、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

①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②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③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 ①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②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②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③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④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⑥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⑦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⑧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形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目标要明确。

2、认可既定目标。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既定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

3、恰当选择内容。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等。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一般说来,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4、提前进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

5、控制小组差异。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

6、同等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7、积极相互帮助。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让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谁也离不开谁。

8、当面直接讨论。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

9、掌握社交技能。要求学生要学会与别人积极交流、友好相处,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学会妥协和谈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正确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能。

10、加工内部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系列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部知识加工任务,如理解、解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赋予含义、组织数据和评价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11、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是必须考虑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学内容知识内容的重点学习目标和考试内容一致。

12、保证学习时间。教师必须提供每一个学生和小组应有的充足的时间以便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13、完成个人职责。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因而事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学习研究任务。

14、表扬学习成果。对小组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进行认可和表彰。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与学生认可的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

15、总结学习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如何;(2)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怎么样;(3)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六、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七、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教学评价的种类编辑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学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类学》(此书的中译本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一书。俄罗斯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于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体系,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使桑代克成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 年代至今)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二、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

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8个阶段如下:

1、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

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

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

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自卑感(6-12岁)

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

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同一性拒斥——把选择权交给父母或其他人,接受他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同一性迷乱——未能严肃的考虑选择或没有做出成功的选择,能力与期望出现失衡,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产生迷乱。同一性延迟——由于内心斗争而未能在本时期产生同一性。

注:前几个阶段冲突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

信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的面对各种选择,从而获得角色同一。

6、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繁殖——停滞(30-60岁)

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

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

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①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1]。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①上课听讲方式

② 作业完成情况,甚至做题详略步骤 ③ 课下学习情况(假日)

④除作业外的知识补充情况(例如课外书)

三、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1)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

教师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当好这个首席,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扮演好多种亲情角色:在生活中像母亲——慈爱;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严格;在行为示范中像兄长——典范;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亲切;在传授知识时像哲人——博识;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平等;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时要像老奶奶——耐心。还要学会扮演保护人、公正的裁判、心理辅导员、倾听者、同情者、欣赏者等角色。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让师生双方共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2)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3)教师是合作者。

工作方式应从孤独走向合作。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室里跟学生很隔膜,在办公室里也很孤独:班里事羞于向同事启齿,还有更大的孤独:家长和社会不理解。教育应该延伸到生活世界,教师应与家长和社会合作。教师有义务听取社区的成年人关于教育变革的意见。一个老师作文改革,需要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和家长平等面对面沟通,赢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老师与学生,更是一种合作与共享的精神交往的关系。

(4)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好资源,组织好教学,“歪理”也能歪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师要善于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学生说话,在倾听中教育,接纳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保持专注和警觉,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创造。(5)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创造过程。(6)教师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

首先,教师队伍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学生的入学高峰慢慢过去,对教师的需求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趋向开放,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从事教师工作;其次,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希望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先做“学生”,才能做“先生”。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容术。“我学习,我快乐”,“我学习,我存在”。(7)教师是反思者。

反思以下几个方面: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你在课堂上是否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合作?(3)你是否留心你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差距?(5)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6)你有没有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7)你面对学生时是否公正、真诚、热情?(8)你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9)你有学习计划和反思记录吗?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

(2)理解教学效能感: 在理论上,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教师控制点: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育/激励/调控/社会功能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一)日记反思(二)从学习者角度反思(三)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中反思(四)从学生征询意见中反思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四、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其作用。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eonneetionism)(1)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心理行为的基本单位。(2)主张编辑

主张:①联结有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 趋势,即习惯。联结,人和动物都有。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三条学习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其中练习律还包括两个副律,分别是使用率和失用率。③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 动物联结形成中观念的作用,只要把可能的情境及其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 相联系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 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动。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而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首创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 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从发生心 理学的层面开辟机能心理学的一条研 究渠道,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 提供重要前提。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心理学也存在机械论倾向和本能决定 论的生物学化倾向。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 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上的需要▪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超越的需求

(3)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 给予恰当评定、▪ 维护学习动机、▪ 处理竞争合作

(4)了解知识: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技能的含义: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效应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它就是灵感与动力的结合,其特点;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展开“幻想”的翅膀(2)培养发散思维(3)发展直觉思维(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7)学习策略: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至今任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被用来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被用来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领会、监控等;有的被用来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

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元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五、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自学──辅导式

探究式教学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第四部分: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品德:品德,谓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学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德育的意义: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 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 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在这里德育目标分类,是依据我们对思想品德结构的理解而划分为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小学德育目 标:小学生要初步 培养起爱祖国、爱 人民、爱劳动、爱 科学、爱社会主义 情感;树立基本的 是非观念、法律意 识;初步养成孝敬 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 鹭礁 黔瓣攀 北京小学生用零用钱买来应急灯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 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 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中学德育目标:中学生要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 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政治、知识、思想、道德教育

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任务: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内容:

①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②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③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智、情、意、行

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三、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所选用的渠道。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及其他各科教学;班级德育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等,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①方向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③继承和创新的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

④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

⑤层次性原则。坚持德育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注重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⑦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各项管理、服务中要贯彻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应以敬业精神与良好作风去影响学生,并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⑧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片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个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4、了解和熟悉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品德修养指导法 5.陶冶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四、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四是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五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学生为本

理念之二:“师德为先”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 “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第四篇:2015广西崇左教师招聘582人

2015广西崇左教师招聘582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桂人社发〔2011〕155号)、《关于印发《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试行)》的通知》(桂教人〔2014〕4号)、《关于印发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教人〔2015〕9号)等文件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定于2015年3月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崇左市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教师582名。为确保这次公开招聘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简章。

一、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三)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文化程度、知识和能力;(四)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五)本次招聘所涉及的基层工作经历、年龄等有关资格条件的时间计算,均以2015年3月30日为截止日期,年限按足年足月累计(如35周岁以下的为1979年3月30日以后出生。

二、招聘范围和对象

招聘范围和对象,详见2015年崇左市市直学校、崇左市各县(市、区)公开招聘教师计划表(见附件)。

三、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

1.报名方式。应聘人员通过登录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报名系统平台(/2015/03/41167_4.html?wt.mc_id=bk10716

第五篇: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与教育法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历史: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7、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8、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9、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10、20世纪90年代:1999年6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功能将从传播知识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转变。

11、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界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受教育机会。

现状:

(一)中学教育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二)中学的分段和办学体制

(三)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但是,我国中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危房,有不少学校缺乏实验设备,教育经费不充足,流生现象仍不断发生,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教师质量还不够高,教师待遇偏低。(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1)调查研究(1996~1998年)

(2)纲要拟订(1999~2001年)(3)方案颁布(2001—2003年)

2.实验与实施阶段:(1)义务教育阶段

(2)普通高中阶段

3.评估与改进阶段:

(1)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次调研(2)校本教研的提出(3)高中实验区调研报告 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六)课程法制化 2.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正向功能

1、促进个体发展

2、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二、负向功能

1、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

2、由于教育不当,致使受教育者身心不能健康发展。

3、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③不平衡性(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互补性(如失明者视觉虽然不好,但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⑤个别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答: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如: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发展的知识

第二,对中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要求教师张文中学教育与教学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专业发展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答: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做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常规管理(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平行管理(对集体和对个人管理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师生共同确定目标)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交流,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贯彻“中专生行为准则”,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汇报。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发挥作用。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开展第二堂课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

和社会实践活动。

5、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填写班主任工作台帐,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和毕业鉴定,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奖惩工作。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答: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答: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时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5.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一,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第二,教书育人的被动型

第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网吧、游戏厅、不良电影电视 第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二)教学法。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含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特点:(1)教学目标定在教学活动前,具有期望性的特点。(2)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组成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3)教学目标内部层级分明,具有层次性的特点。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4)教学目标清晰可行,具有操作性的特点。(5)教学目标带有弹性,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二)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有五种基本功能:知识传递功能、智力发展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品德形成功能和个性 发展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第一,特殊认识说—代表人物:凯洛夫

第二,发展说—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第三,交往说---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第四,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3.教学内容。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意义: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性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内容: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四川课改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容易导致“剧本化”的行动,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预设,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

(二)创造性

(三)探究性

(四)开放性

(五)层次性

(六)主题性(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4.教学行为。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第一,判断标准:教学目标。

第二,特征:

1、目标清晰

2、善启善导

3、遵循逻辑

4、手段有力

5、动态调控

6、富有创意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实施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评价行为转变:

一、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二、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相互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三、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和全体参与

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要求: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5.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含义: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特点: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优势: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能力及学习热情等。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为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积极互赖的学习形态。其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形式: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具体要求:

1、明确目标。

2、把握合作时机

3、恰当合理搭配小组

4、创设人人展示机会

5、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6、避免讨论过多过繁

7、建立有效评价机制.(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6.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答:

1、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整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4、教学活动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含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基本类型:

第一,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3.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以具体体

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依据,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一种评价方法)

(2)常模参照评价。(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第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2.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领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

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2.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发展的每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之前各阶段冲突的解决。冲突是指,在每一阶段发展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危险和机会),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解决危机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当,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尽管也可能会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但是往往需要个体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耗费巨大的心力。8个阶段如下:

1、信任——怀疑(0-1.5岁)

目标: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相信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任务:母亲亲自抚养和哺乳婴儿,给予无条件的爱抚,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产生信任感;

消极选择的后果——产生怀疑和不安。可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成年的发展。

2、自主——羞怯(1.5-3岁)

目标:对权力和独立性的渴望,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吃饭、穿衣、大小便)。任务:父母允许儿童自由的探索,并给与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形成自信心;

消极选择的后果(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内疚感(3-

6、7岁)目标:出于自我动机追求一些活动(例如帮父母做家务),通过胜任这些活动,认为自己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任务:父母注意要儿童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同时监督控制会造成危害的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接受,从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过多的干涉和禁止)——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勤奋感——自卑感(6-12岁)目标:在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下,力求保持平衡。开始体会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形成成功感。任务: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和帮助。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的后果(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胜任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消极选择的后果(„„困难和挫折)——今后学业颓废,可能转向校外活动,一般是反社会行为。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目标:考虑“我是谁”,性别角色、人生观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能力、信念、性格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 任务:教师有可能和最适合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往往是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中学生绝不应当被当做孩子来看待,决不能在相关人的面前轻视他们,给予明确的指示,注意同伴的影响。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四种):获得角色同一性——充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6、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

目标: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务: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建立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不计较回报。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亲密感;

消极选择——陷入孤独。

7、繁殖——停滞(30-60岁)目标:繁衍后代,并在工作中具有生产能力或创造力。任务:抚养下一代,并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

解决冲突的方式造成的后果:积极选择形成的后果——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消极选择形成的后果——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前期发展顺利的结果——则在此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自我完满感;前期发展不顺利的结果——陷入绝望,害怕死亡。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①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

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相当于学前期、幼儿期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③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④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①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②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能在该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八种智力构成的,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这八种智力是: 1.逻辑数学智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语言智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音乐智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内省智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 的表现。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一、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风格,多提供一些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合作意识强。

二、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具有一走的优势,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图表、画面等视觉性刺激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多用图表法讲解,并多鼓励这类学生养成上课 作笔记的学习习惯,国培计划材料

以提高其学习效果;与视觉型学生恰恰相反,听觉型学习者在英语、语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中效率较高,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倾听教师讲述来接受知识信息,并在语言方面发挥其优势。

三、对于趋同型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这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提 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使其能够自主地内化外部的知识信息,并使其认知结构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对于趋异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这类学生善于分析和比较,具有较强的观察和研究能力的特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应该考虑这类学生反应敏捷,敢于表达的特点,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拔。

五、此外,还有少数动作型学生听课和阅读学习效果都较差,但擅长于记住情境和动作,操练、表演、画画等动手能力较强,让他们安静地坐着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创造条件为这类学生提供“做中学” 的机会。3.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型的教师。(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①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②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有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特征。(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①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 提高在职教师。

②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日记、从学习者角度、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从学生征询意见(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①概念: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有三个核心成分: 1.情感衰竭。2.去个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

②成因:教师职业的压力、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学校人际环境与领导

③对策:1.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地位。2.关注工作的兴奋点。3.改变内部心理元素。

4.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

(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作用:人类个体通过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又推动着人类去改造和发展社会生活。(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率、效果律、练习率。②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④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②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

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③归因,是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原因本身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是知觉者对事件或现象的原因所作的主观推断

应用:归因疗法:对低自尊者、低自信者通过改变其归因风格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真归因与假归因)

归因激励:通过对事件的归因调动下属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归因管理:通过归因化解矛盾与冲突。归因决策:通过归因提高决策的质量。

归因训练:通过归因训练,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④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多鼓励赞赏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适当展开竞争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六)明确学习目的(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①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②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③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④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因素:

(一)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二)思维定势

(三)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四)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和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五)知识经验

(六)动机和人格 ②培养途径: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①本质与特点:强烈的求异性、奇妙的想象力、勇敢的开拓性、全方位的开放性 ②训练方法:(一)发散思维训练:

1、大脑激荡法。

2、反向法。

3、类别变动法。(二)直觉思维训练:

1、大胆设想法。

2、还原法。(三)形象思维训练:

1、图像法。

2、联想法。(四)特异思维:“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是特异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 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5.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

四、范例教学模式(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

4、高中阶段的管理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3.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4.不良心理素质的影响

矫正:1.做好预防,加强管理

2.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4.运用教育机制,对症下药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①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②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

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含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主要内容:1.学习心理指导

2.生活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4.个性发展指导

5.情感教育

6.升学与择业指导 7.青春期教育 2.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是品德形成的指南,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意是品德形成的保证,行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学生的品德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

2.复杂性与多端性

3.引导性与整合性

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

具有指导作用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3.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

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

主要方法: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德育内容、德育目标 4.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重要性: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2.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3.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灵魂、教书育人—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教学成绩、师德表现(首要内容)、课堂表现、学历高低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 “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1.教师: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学生: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下载2018广西教师招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广西教师招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精选练习题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精选练习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招聘的笔试当中,一些高频考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频繁出现,而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陷入这类考题中的文字陷阱,......

    2017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招聘43人公告

    2017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招聘43人公告 根据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第6号令)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机构编......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考题精选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势力插足南海,南海局势更加波诡云谲。而外媒对此评......

    2017广西南宁市第九中学招聘教师公告

    2017广西南宁市第九中学招聘教师公告 1、招聘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生物、历史教师、化学实验员。 要求: A.应届毕业生需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高......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答案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答案(6.6)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 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政治理论基本常识十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政治理论基本常识十 1、如何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 能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自己的问题,听进他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不足,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正确开......

    百色人才网 2014广西百色市教师招聘882人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百色人才网 2014广西百色市教师招聘882人 相关推荐: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一、报考条件 报考者应当具备以下条......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练习题解析

    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练习题解析 下图为甲湖泊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历史上甲湖泊曾经是一水浅面积大、水温较附近深水湖高的湖泊,湖水几千年来从未干涸。但在20世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