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右脑思维
浅谈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武汉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学
马战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数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教学,在新教材中,对应用题的呈现方式、编排思路等也做了较大的改动,如将应用题与计算结合,将应用题纳入“问题解决”的领域。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开发右脑资源的必要性
新的教育必须是知识与直观、逻辑与情绪、理性与感性、记忆与创造取得调和的教育,并且是以人的左右脑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人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它被称为音乐脑。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如能够设法开发利用“音乐脑”,那将会提高人类的智能。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人类思维的发展,是先有形象思维,再有抽象(逻辑)思维。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偏重运用左半脑,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忽视右半脑的开发,使形象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人脑的功能又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的学生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还有90%被白白浪费。如果沟通了大脑的两半球的作用,使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并协调一致,将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积
极主动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他们的心智操作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在学习计算、运算时,常常依赖具体的事物;再进行应用题解答时,也需要进行图解,使问题形象化,借助于形象进行思考;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更要利用形象使问题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数形结合的科学,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这也从客观上有利的说明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右脑开发的必要性。
二、在应用题教学中开发右脑的途径
1、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直观教学,丰富表象
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当学生没有或缺乏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的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获得与学习有关的表象。同时直观、形象的材料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如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途径,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剪拼等活动,就可以获得正确而丰富的表象积累。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表象,教师可以用到多媒体技术。屏幕先上出现一个圆形,接着,圆形周围一圈变色闪烁,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用手指沿着圆周边缘摸一圈,在触觉中感觉圆的周长,使学生感知圆的周长是封闭的曲线,从而获得关于圆周长的完整的表象。教学圆面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圆周里面的圆面部分变色闪烁,接着,让学生用手在圆片模型的表面摸一摸,找到圆的面积的感觉,使学生感知圆的面积是指封闭曲线内部的平面大小。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在自己的圆形卡片上用彩色笔把圆的周长描出来,用阴影把圆的面积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加深了印象。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不易感知的事物纳入学生的感知范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稳固、持久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概念,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不至于使二者混淆,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数形结合理解题意,发展形象思维
我们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在解答一些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时能得心应手,而对只给出文字的应用题确无从下笔,原因在于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比较活跃,容易理解比较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例如,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这样一道题:妈妈买了一袋苹果,吃了5个,还剩8个,这一袋苹果原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先画出5个苹果表示吃了的,再画出8个表示还剩的,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得出原来这一袋苹果共有13个苹果,即:8+5=13(个),如果基本图形画起来比较复杂又怎么办呢?平时还可以教学生用简单的基本图形进行替代,如:三角形,圆形等。到了中高年级,孩子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快速的发展,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可由借助画基本图形向画线段图过
渡。例如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这样一道有关倍数的应用题:三年级学生做了25朵黄花,四年级做的黄花的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做了多少朵黄花?在读题时要让学生找到题中有关倍数关系的条件(四年级做的黄花的朵数是三年级的3倍),根据这个条件画出线段图,三年级做的黄花朵数是“1倍”的量,用线段一格表示;四年级做的是三年级的3倍,就应该画这样的3格,再指导学生分析线段图:知道一格所对应的具体数量是25朵,求3格所对应的数量就是求3个25朵,25×3=75(朵)。在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工程问题、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许多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无不需要充分地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画线段图、集合图、长方形面积图、列表格等方式。数形结合,呈现为较为具体直观的数学符号,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明了,有利于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动手操作,培养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法则概念的学习仅通过有序的观察和直观的演示是不够的,还得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右脑。例如在教学有关植树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学生在读题后一般都会列出:100÷5=20(棵)这样的式子,那是因为孩子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树的棵数与间隔数有着怎样的联系的表象。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把100米的长度缩短为20米,其它条件不变,让孩子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模拟实际在草稿纸上种一种,学生就不难发现要种5棵树,再问学生:20除以5求的什么呢?(求的间隔的个数)猜想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树的棵数与间隔有怎样的联系?(树的棵数=间隔数+1)然后让同学们在把20米改成30米、25米等不同的长度去进行验证,从而肯定自己的猜想。学生在“猜想——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中对这一类植树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以后遇到这一类应用题时,就会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培养联想力,发展形象思维
有些应用题非常贴近生活,例如,粉刷一间长8米,宽6米,高3 米的教室,除去门窗黑板面积共22.5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在出示例题前我通常会让学生先观察我们的教室,引导学生:教室是一个什么立体图形?猜一猜长、宽、高大约是多少?假设我想把这间教室重新粉刷一下,该粉刷哪些地方呢?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贴近于活的观察,讨论,从而得出教室的下面、门窗及黑板这些地方不需要粉刷,可以用表面积减去下底面的面积再减去门窗、黑板的面积就是需要粉刷的面积,也可以用除去下底的5个面的面积减去门窗面积、黑板面积。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再理解书上的例
题就不难了。像这种贴近于生活的应用题还有很多,例如:给圆柱形的柱子涂上油漆,需要给圆柱形的柱子涂上多大面积的油漆?(求侧面积),做一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求五个面的面积)这一系列与生活贴得很近的应用题,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自己解决这一类的应用题。这样重视了学生的联想内化过程,可以变机械记忆为理性记忆。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相同的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一题多变的训练,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一题多变的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各种解题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整过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之,以现代脑学科为指导,根据小学学科的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开发右脑,左右脑并用,才能把应用题课上成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知情结合、思维活跃的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篇: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训练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训练
和乐镇中心学校
吴妹容
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显得更为困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新课程标准将原来过多地“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学生就愈主动,愈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很大提高。
一、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题意加强思维训练。从教学简单应用题开始,就有目的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解答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例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或条件出发,采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分析题意,进而达到解题目的。
二、在观察分析中,在比较分析中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比较简单,而且与旧知识差别太明显的新知识,在 教学时注意与旧知识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区别。如,建立“包含除法”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平均分”的图与新学习内容的图,对比起来观察、比较,突出它们“分”的不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掌握学具练习,在多层次实际“分”的过程中理解两种应用题的题量关系,最后从列式与单位名称中去观察,比较“等分除法”与“包含除法”的不同含义。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进行听解练习,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每堂课的开始,学生刚从愉快的课间活动能走进教室,脑子还处于兴奋愉快之中,这时,进行“听解”训练。可以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轾课堂中来,同时也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作用。
四、采用趣味性的游戏,强化思维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天真活泼而又不容不时间地注意力集中,国内外教育专家都认为在游戏中学习是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强化了思维训练,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
2007年9月10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高质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尝试教学,还是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的提高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的六个方面进行设问。
关键词:质疑问难 求异思维 寻找规律 面向全体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定期两年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定期一年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定期一年。请同学们想一想,应选择哪种存款?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究竟哪种存法所得到的利息多?要怎样比较?谁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普遍学生都存在好胜的心理,都想急于知道比较方法,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萌发探索兴趣,在跃跃欲试中被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还要注意根据知识迁移规律,能以旧知识引新的,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设问。又例如学习求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求圆柱体的体积,在掌握求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时,你是否会根据这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关系来推导出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推导?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引入新课。
二、在关键处设问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P13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我紧紧抓住“先通分”这个既是重点,又是关键问题进行提问:3/5 + 3/10,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为什么要先通分?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讲述算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普遍学生较好地理解“先通分”这一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解答“一个专业户种了杏树80棵,杨树300棵,要使杨树占果树总棵数的4要种多少棵杨树?”一题时,只要抓住找出题中的不变量及其对应分率这一关键进行设/5,问。题中的些量变化了?哪个量没有变?要用哪个量及其对应分率可以求出现在所种果树的总棵数?引导学生找出了题中不变量(杏树的棵数不变)及其对应分率:杏树占现在果树总数的(1-4/5), 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在疑难处设问。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设问要恰到好处,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再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出大于 3/5而小于 5/8的分数”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比 3/5大而又比 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并且提问:怎样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启发学生用通分后翻番的方法或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等方法去寻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理解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教第九册中的一道例题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教师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
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60+x=460÷4
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60÷(60+x)=4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如学生学习了第十册中的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怎样?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不够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拔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问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时,教师不必急于做出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思考的时间;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电子专业课教学质量。
第四篇: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应用题 1
1、汽车每隔15分钟开出一班,哥哥想乘9时10分的一班车,但到站时,已是9时20分,那么他要等()分钟才能乘上下一班车。
2、从底楼走到3楼,用了24秒;那么从1楼走到6楼,需要()秒。
3、二(1)班小朋友排成长方形队伍参加体操表演。红红左看是第6名,右看是第2名,前看是第4名,后看是第3名。二(1)班共有()小朋友。
4、汽车场每天上午8时发车,每隔8分钟发一辆。那么从8时到8时40分,共发了()辆车?
5、一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只桔子加上一只草莓的重量,而一只苹果加上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9只草莓的重量,请问,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几只草莓的重量。
6、有一个天平,九个砝码,其中一个砝码比另八个要轻一些,问至少要称几次才能将轻的那个找出来?
7、星期天,小刚在家烧水、泡茶。洗茶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问:小刚最少要()分钟泡上茶。
8、晚上小华在灯下做作业的时候,突然停电,小华去拉了两下开关。妈妈回来后,到小华房间又拉了三下开关。等来电后,小华房间的灯()(填“亮”或“不亮”)
9、花果山上的桃熟了,小猴忙到树上摘桃。第一次,它摘了树上桃的一半,回家时还随手从树上摘了2个;第二次,它将树上剩下的8个桃全部摘回家。小猴共摘回()个桃。
10、节日里,学校门前的彩灯从左到右按2个红3个黄4个蓝的顺序排列。从左到右看,第12只彩灯是()色,第36只彩灯是()。
11、把一杯水倒入空瓶,连瓶共重140克,如果倒入三杯水,连瓶共重260克。空瓶的重量是()克。
12、李奶奶家现有16个鸡蛋,还养了两只每天下一个蛋的母鸡。如果李奶奶家每天都吃4个鸡蛋,她家可以连续吃()天。
13、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天。
14、每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汽水,有人买了27瓶汽水,喝完后又用空瓶换汽水,那么,他最多喝()瓶汽水。
15、小红做计算题时,由于粗心大意,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8错误地当作了3,把百位上的6错当成了9,所得的和是138,所得的和是438,正确的和是多少?(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