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

时间:2019-05-12 22: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

第一篇: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

教 师:

《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比例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应用题时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收集有趣的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实际问题用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并且适当的设置悬念,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以及运用数学上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可以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果园里有梨树135棵,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就要让学生思考: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和解答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难点之一,解决问题关键要教会学生会收集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中常见到“一共”、“还剩”、“同样多”、“比„„多”、“比„„少”“谁是谁的几倍”等名词术语,作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解释清楚这些数学名词和概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问题的时,根本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开始解答。比如:红花有7朵,白花有 56朵,黄花的数量和红花同样多,白花的数量是黄花的多少倍?解答这道应用题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这里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解答这类题时,也要注意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题目中一些数学名词和术语的意思,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还注重教会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有些题目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是必要的。借助线段图可以使题意更直观更形象,可以帮助化难为易。有些数学问题的信息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帮助准确的找出信息间的对应关系。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经验和想法,解决数学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弄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之后,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这一内容。

《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数学是作为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小学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而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则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四、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理解题意,并能用数学思维灵活解题”。要达到这一点,只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扎实的进行训练。尽管各师各法,但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例如上海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应用题教学,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这样设计情境:森林公园有很多游戏项目,学校组织学生一起到森林公园里玩的有关信息:运动场长150米,宽88米;共有987人去,每辆车乘48人;公园的门票价格是每张68元,一年级有72人,购买团体票共付3600元等。让学生从有关信息中提出问题整理成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师把所学习的知识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就会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群体合作精神。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3、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有省时多变的优势,也可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了练习技能,把课堂空间还给了学生。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需要,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涉及到从一般到典型、从一步到几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找出规律和特点。通过教学得出,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关键。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不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在应用题教学时,要使应用的情节生活化,尽量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充分利用多煤体创设情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应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活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二篇:解决问题_连乘应用题

1.幼儿园买来糖果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有1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幼儿园一共买来多少块糖?

答案:思路一:

18×3=54(个)…… 3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4×54=216(块)

思路二:

4×18=72(块)…… 一个班分到多少块糖? 72×3=216(块)

2.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答案:思路1:4×3=12(个)……一层有多少个小木块? 12×6=72(个)

思路2:3×6=18(个)……一列有多少个小木块?

18×4=72(个)

3.一只青蛙一天吃害虫80只,4只青蛙5天吃害虫多少只?

答案:思路1:80×4=320(只)…… 4只青蛙1天吃多少只害虫?

320×5=1600(只)

思路2:80×5=400(只)……1只青蛙5天吃害虫多少只?

400×4=1600(只)

4.选择正确的答案。

(1)故事书有3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2倍,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A

30×2×3 B

30×2 C

30×3 D + 3 答案:选择(3)

(2)如果选择A,条件怎样变化?

将“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改为:“科技书是连环画的3倍”。

5.一箱药有6瓶,每瓶有80片,爷爷每天吃3次,每次吃4片,一瓶够吃7天的吗?

答案:

思路1:4×3×7=84(片)

84片>80片

思路2:4×3=12(片)

80÷7<12(一天吃的片数)

思路3:80÷4=20(次)3×7=21(次)20次<21次

仅介绍以上三种思路。所以不够。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小学解决问题数学论文

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这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那我的做法是: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

这些中差生,不会时让他把本组学生的说法说出来或者提问优生说出来再让中差生重复他的说法。总之都要让中差生参与的机会,多让他们说,找机会给他们说,不懂不要紧,有同学帮忙,使他们感到不可怕,肯学。他们能说出来了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下次也敢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隐藏一些关键词,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比如一共、和、总计等就可用加法列式;比多多少、比少多少、两数的差、便宜、贵等就可用减法列式;积、几个几、几倍等就可用乘法列式;商、平均等就可用除法列式。如果题目中有这些关键字词,记住了就能正确的列式了。而且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让学生说说题意,不要担心上不完教学内容而快速完成,导致这类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只顾抄写答案而不动脑思考也不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想的。所以上课解决问题不贪多,重在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什么从哪看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多讲多说,集体说或个别说,这样才能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怕学解决问题了。

2、多鼓励少责骂。中差生基础就很差,特别是语文基础也很差的学生,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差甚至个别字不会读,那对这样的学生你不关注他,不耐心指导他们反而骂他们笨,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骂多了他们自己也反感、厌烦,学习没有了信心就更加不想学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宽容的心,静下心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听他们读题目,指导他们怎么审题,先找问题在哪里,再看有哪些条件,画出来,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明白,有关建字词的也可以指出来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理解题目这么解决题目的。比如二年级有一道题是这样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这里问题是平均每组几人?条件是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可以教他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或者找到关键字平均就可以知道用除法来列式。总之不怕麻烦,要多指导他们做题地方法,多鼓励他们去做去想,一题不懂不要紧,教了再出类似题来让他再做再想,又为什么也是这么列式,举一反三重重复复去教去练,练多了自然也会一点,多表扬他有进步了,他会有信心学,才会有学好的可能。

3、学会换位思考

第五篇:小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应用题教学

金砺实小 周阳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数学是作为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现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

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使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有机会去认识。如,认识小数概念时,让学生到超级市场观察各种物品的价值。把这些价格写下来,到班级来交流,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不同的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用整数表示?这样的数是必须的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探索,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对小数的具体感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数感。

让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并不是深不可测的问题。探索模型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数学原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水平上探索不同水平的数学模型。以前忽视探索数学模型的问题,学生做得更多的是重复性的、反复操练的问题。学生学的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现成的,是教师告诉他的。学生的任务就接受这些事实,记住这些事实,然后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反复训练。应当给学生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探索,认识和体会数学中的模型。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和现实的问题。

数感的培养应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数感。在具体目标中规定,“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计”。“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如,在认识在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会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数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三、应用题的设计

学生能不能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一个重要因素是问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问题”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同时应注意发掘其思想品德价值。还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身边的问题或同类问题的新的陌生的例子,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2.现实性:现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的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二是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的加工度要适当。情境和呈现的问题本身是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总是问题具有现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例如,可以保留多余条件,也可使一部分问题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3.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该具有童趣。语言要简明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有趣。

四、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第二,教学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应用题在教材中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的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低了对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是和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过程相联系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良好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在不良的教学条件下,学生也可能将问题和类型相联系。如果学生死扣解题类型,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两种思路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者是操练式的,并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是应该特别避免的。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六要”原则。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挑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人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六要”指: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且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活动课程的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下载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 浅析小学“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应用题教学浅谈[最终定稿]

    小学应用题教学浅谈 迎河一小 聂圣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以来,应用题用的教学时间花费不少,教师学生投入的精力不可谓不多,但是一个......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华涌小学:郭永岳 新课程表准则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更显得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

    四年级上册应用题解决问题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应用题练习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2、一辆长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解决问题题型分类

    (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大全) 行程问题: 1、 卡车从南方出发,沿高速公路开往杭州。如果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此时距终点还有20千米,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呢?2、甲......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单位:普宁市高埔镇新圩小学 姓名:郑麟古 电话:2713818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来是各个学校比较重视的......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