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时间:2019-05-13 03:5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单位:普宁市高埔镇新圩小学

姓名:郑麟古 电话:2713818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来是各个学校比较重视的课题。大部分学生一到做应用题就觉得头疼,常常束手无策。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般都具有抽象性与隐蔽性的特点,给学生解题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应用题时,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认真读题、审题,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而且审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审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审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些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二、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2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1)两地路程÷相遇时间=两列火车速度和;(2)两列火车速度和-一列火车速度=另一列火车速度。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三、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进行解题思路训练是学生学好应用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审题,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使已知量和未知量这对矛盾得到统一,这种构想就叫思路。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福田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三个组去工厂做胶袋,第一组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对应用题教学提出一些方法与见解,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简单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归类训练

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其综合性、逻辑性、应用性之强,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种“望题色变”的恐惧心理。因此,导致考试中频频失分。应用题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收不到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的掌握好应用题呢?现在我简谈几点自己浅陋的看法。

一、重视对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应用题的知识结构是多方位的。总体上按简繁来分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应用题,一种是复合应用题。而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组成部分,也是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基础。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构成的,只是它们隐蔽了题中的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简单应用题。因此,必须抓好简单应用题这个教学基础。抓好简单应用题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从最简单的应用题入手。简单应用题按实际数量关系情况来划分大体有11种,主要集合为“加、减、乘、除”四类。加强对这四类基本应用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小学应用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基本的解题思维形式,为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

2、补充条件或问题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懂得什么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来解答。如:“树上有30只黑鸟,飞来的灰鸟有多少只?” 这 种训练模式形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认识,加强对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搭配的合理性。

3、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式的训练。如:在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时,我选用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堆黄土,上午运走了2/5吨,下午比上午多运走了1/5吨,下午运走了多少吨?”然后改述为:“上午比下午少运了1/5吨。”这样比多、比少就清楚地表示出两个量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中名词、术语、概念的理解,提高理解应用题的能力。

4、线段图的训练。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具体,它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好帮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确定计算方法。在简单应用题中应加强这部分的训练,为今后学习用线段图分析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

5、自编应用题的训练。可分为看图编题目、看式子编题、交换条件问题编题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熟练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复合应用题的归类训练

小学复合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中增添条件或转变问题演变而来的,因此,应当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对复合应用题进行归类训练。

1、做好由简单应用题向复合应用题的过渡训练。也就是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为了能使整个过渡的教学过程容易些,在教学一步计算应用题的适当机会,可以出现多一个问题的应用训练。例如:“百货商场原有电视 机有270台,又运来150台,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卖出180台后,还剩多少台?”这种连续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去掉一个问题就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这样可以为两步应用题做孕伏,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应用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从而为以后学习三步、四步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答训练。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训练方法可以根据简单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训练,只是所设计的题目要有所加深,同时加强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联合训练,促使学生灵活地选用解答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对典型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小学的典型应用题必须在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但典型应用题又是某些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典型应用题训练,又可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理解和应用。小学典型应用题主要有:求平均数应用题、归一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分类和归纳每种典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解答方法。

三、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1、“一题多变”训练法。一题多变就是根据相同的条件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如:“树上有30只黑鸟,40只白鸟。”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1)求和或求差,(2)求倍数关系,(3)求比等。这样不仅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之间 的联系和变化。

2、“一题多解”训练法,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反映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打破学生思维惯性的方法。如:“农具厂原来制造1台农具用钢0.36吨,技术革新后,制造一台农具可节约用钢0.04吨,原来制造240台农具的钢材现在可多做多少台?”大部分同学列式为240×0.36÷(0.36-0.04)-240,而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则列式为:240×0.04÷(0.36-0.04),对比两种方法第二种更灵活,简单,快捷,而学习应用题更需要这种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肯定他们的独特解法,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灵活思考问题,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

3、“同题扩件”训练法,就是已知同一问题,扩散已知条件,例如:“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8分米,是高的2倍,求它的面积。”这样让学生知道一道题中,解决问题的直接条件不足时,应从已知条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间接条件,从而解答问题。

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更准确更快捷地分析应用题,大大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培养了他们思考、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于对应用题整体结构,教学方法的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讨论和实践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问题的提出 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这届学生使用的还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

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拟解决的问题

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

2、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3、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

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

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统计感。

2.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

独立质疑的习惯。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生活中 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 单的现实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平时,课题组以学习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案例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研究课题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2、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的特点。着重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去诱发、强化和稳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

3、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课题组长会议”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结合县教育局的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学期由我执教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课题组柳素华老师在桐乡执教的《分数应用题》以及何秀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应用题》均受到的同行的好评。以及江滨教育集团每学期一次的集团相约教研活动开展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主题的研

生活作业》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吴文俊老师的论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校本教研》获市二等奖;论文《解决问题式应用题教学初探》获县一等奖;案例《重组现行教材,让数学生活化》获县一等奖。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7.3——2007.8)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

第二阶段:(2007.9——2008.6)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2008.7——2008.9)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二)进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的研究。、现有教材的搜集和整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因此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着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1)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类型进行删除。

经过对五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筛选和研究,发现脱离现实、要删除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改编和重组。

(2)学生一知半解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转换叙述形式。

对于学生的一知半解的题目,教师能解释清楚当然很好,但有些内容是经解释后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果断地进行转换,改变其内容。

3)增加一些学生日常常见的应用性的题目。

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应用题不仅仅表现为列式解答,而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去解答。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应用题,不仅教师可以积累直接提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思索,并用在课堂上提供给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改编应用题题材,使内容生活化。

老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我们学生学习带来困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因此应用题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

题组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改编原有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课题组上实验课第九册的“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的第一课时,把例

1、例2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带着妈妈给的钱来到超市买东西。“起先,小明买了5大瓶牛奶,每瓶6.2元,口袋还剩9元钱。猜猜,小明带了多少钱?接着,小明又用剩下的9元钱到另一个柜台买了4节5号电池,找回了0.6元。每节5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这样的改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样的课题,有位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结合钱、时间及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

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8页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集体汇报植树棵数。

(4)师在各组汇报后提问:为什么同样是20m的小路,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有的是种5棵树?请大家在黑板上“种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比较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

二、发现规律

再次感悟

1.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案之间的差异以此发现植树问题的基本特征

“间隔数+1=棵数”。

2.请学生举例验证

“间隔数+1=棵数”。

师:如果分成n段会怎样?

3.(课件演示)

请你帮助计算小路的一侧共需要多少棵树?

师:如果每隔4m种一棵,又会怎样?

4.小结:通过这设计方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代数思想。借助图形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应用规律

1.揭题: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你能找找看吗?

2.变式练习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以下信息: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四、课堂检测

第五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应用

题的复习教学浅淡几点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还有速度、时间和路程,单价、数量和总价,工效、时间和总量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甲数给乙数多少两数相等”,“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我们复习时还采用给名称要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

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逆叙的条件,学生容易搞错它们的数量关系。教苹果树:学实践证明,要求学生画图是搞清数量之间关系的有效形式。如:梨树3100棵,比苹果树的3倍还多40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梨树:出。梨树棵数减去400棵,正好是苹果树棵数的3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3100+400)÷3的错误算式。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

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实际上在分析应用题时,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方法是结合运用,相互包含的。这就是说在分析已知条件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这样综合才不会偏离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时要

想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有这样提出的条件才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或求出来。

有些应用题,单靠上述两种方法分析仍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另外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常用的有两种,即转化法和假设法。例如:有甲、乙、丙三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3

倍,又是丙袋的4倍,又知乙袋比丙袋多8千克。问三袋大米各重多少克?

这样思考:从已知条件看出,甲袋大米的重量分别以乙袋和丙袋为标准,统一标准量是解题的关键。应

用转化法就能统一标准量,要使学生明白怎样转化简便就怎样转化。上题如果统一成以乙袋或两袋的重量为标准量难度就大了。

又如:甲、乙两个仓库内原来共存货物是480吨,现在甲仓又运进所存货物的40%,乙仓又运进它所存

货物的25%,这时两仓共存货645吨。原来两仓各存货物多少吨?

这样思考:假设两仓库都运进所存货物的40%,那么可知共运进货物为:

480×40%=192(吨)

而实际两仓运进645-480=165(吨)从而可知多算了192-165=27(吨)。为什么多算了27吨呢?这是因为乙仓实际运进了它所存货物的25%,而我们也当作运进所存货为的40%计算了。从而可知,乙仓原来所

存货物的40%与25%的差是27吨,于是可知

乙仓原来有货物:

27÷(40%-25%)=180(吨)

甲仓原有货物:480-180=300(吨)。

用假设法解题的思考方法是:先根据解题的需要对已知条件做出假设,通过假设引出矛盾,然后分析产

生矛盾的原因,把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转化法和假设法的解题方法掌握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在总复习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

量地涉及一部分这类题目。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负荷饱满,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相等,一种是不等,由不等便出现了差,于是引出围绕“差”的一系列数量关系,如: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小数+差=大数等。在比差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比较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若甲数是a,乙数是3a,则乙数是甲数的3倍。在整数倍的基础上,又扩展为小数倍,再扩展为分数倍。在分数倍里,倍数可以小于

1。随着“倍”的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又出现了围绕着“倍”的一系列数量关系。

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又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百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等。学习了比的知识以后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

用比的形式表示。如:甲数是乙数的5倍,我们就说,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1。再如:

成的与全工程的比是3∶5,或已经完成与未完成的比是3∶(5-3)。通过这样复习,就把以“差”和“倍”为核心的知识纵向地串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今后正确地运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

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3.12.5×(1+20%)=15(天)

4.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 x=1

55.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①80∶80×(1+20%)=12.5∶x x=15

②1∶(1+20%)=12.5∶x x=15

上述五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工程问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习,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

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探讨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摘要: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开端,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马武小学:谭朝位 “应用题”这种题型不可能从小学数学中消亡,教师更不应该不敢提“应用题”这一名称。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依然必须继承。比如,......

    浅谈如何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

    浅谈如何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 作者: 黄毅 (小学数学广西龙州县小学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1 / 2371 发表日期: 2011-11-14 16:20:51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加......

    浅议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整数应用题分为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三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则是整数应用题中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的汇总,也就是整数应用题的总结。 这一阶段涉及到一般应......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浙江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吴文胜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课程的内......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学习心得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体会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体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